• 当前位置:创业找项目 > 范文大全 > 心理案例
  • 心理案例

  • 来源:创业找项目
  • 时间:2018-05-06
  • 移动端:心理案例
  • 篇一:个体心理辅导案例

    学习、交往障碍个体心理辅导

    姓名:郭祥飞

    考试时间:2014年1月22日

    摘要:学习障碍的成因很复杂,不同地区对学习障碍亦有不同的定义,而亦可归因到医学、心理学或教育学等不同的范畴上。普遍来讲,学习障碍是指学生因为能力上的障碍而引致学习困难,而这障碍可以是肉体上的障碍,也可以是精神方面的障碍。交往障碍则分别表现为与人交往时(尤其是大众场合下),会不由自主地感到紧张、害怕,以致手足无措、语无论次,严重的甚至害怕见人,常称为社交恐惧症、人际恐怖症。其中有些人主要表现为对异性的恐惧,称为异性恐惧症。

    关键词:学习障碍 交往障碍

    一、辅导对象基本情况

    小磊,男,16岁,某初级中学九年级学生。9岁时父母离异,家中有父亲,爷爷,哥哥,以及姐姐。家里经济贫困,全家住在农村的小集镇上。父亲独自一人外出打工抚养三个子女,哥哥姐姐都在外地读书。所以从他9岁开始,就要和爷爷相依为命。但爷爷并不关心他,还老说他父亲的坏话,因此,他跟爷爷感情并不好。小时候,父母亲在他做错事的时候,总是会说:“你怎么那么笨呀?一点都不够姐姐聪明。”而且,父母很少鼓励他去做某些事情。为此,他总是很自卑,认为自己愚蠢、笨拙。性格比较内向,孤独寂寞。从小学升入初中后,接触到更多的人,刚进入班级,他就觉得跟班里的人说不上话,在老师同学面前感到紧张、脸红、手心冒汗。他很害羞还自卑,觉得自己是穷人家的孩子,穿戴样样比不上人家。害怕自己跟别人讲话而遭到拒绝。上课也不敢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他独来独往,经常闷闷不乐,焦虑。现在已经不太愿意与人交往。学习成绩也逐渐下降。小学时成绩优秀,而现在在班上只能排倒数,感到很失落,很失败,无论怎么努力,成绩还是无法提高。因此,他寻求了我的帮助。

    二、存在的心理问题及症状

    认知:认为自己很失败,性格软弱。觉得自己是穷人家的孩子,在同学面前样样比不上

    人家。但是却非常想改变现在的情况。希望多交点朋友。

    情感:总感觉孤独,寂寞,焦虑。害怕考不上高中,厌恶自己。

    行为表现:不与人交往,与人说话紧张结巴,手心冒汗。尤其与女生、老师。

    人格发展问题:自卑情结。缺乏自我同一性,缺乏信任感和安全感,缺少爱与被爱的需要。

    三、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年幼时,父母亲对他经常否定,认为他笨拙,总比不上姐姐(强化)。而且也很少鼓励他去做某些事情。所以,这些童年期的打击,让他逐渐认为自己比不上别人,害怕与人交往。 缺少家庭温暖,由于父母离异(恋母情结没有解决),父亲外出打工,哥哥姐姐又在外地读书。所以家人一年只能团聚一次。而与爷爷关系又冷淡。

    认知的不正确。失败时候,习惯把原因归结于自己笨。(认知偏差)

    自尊水平低下,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理想中的自我与现实中的自我差距太大。(理想中是个成绩优秀受人欢迎的男生,现实中却是成绩不好,又没什么朋友)

    四、咨询目标:

    开始目标:协助小磊进行行为评估,通过行为主义的治疗技术,进而使他的症状得到缓解甚至消除。

    中间目标:让小磊的人际关系得到提升,更容易交到朋友,更容易投入到学习当中去。 终极目标:矫正小磊原来的自卑人格与认知方式,使其取得个性化,并让他了解生命的意义。

    五、咨询方法:

    1、鼓励多与人交谈:做到有话就说,有事就谈。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多与老师交谈,说出自己的心理话,教师并与他制定改变胆怯的心理计划。

    2、改变他的认知方式。让他说出自己的优点。并告诉他这种障碍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习得的。

    3、我给他采用系统脱敏的方法。首先,是学习放松,教会他放松程序,并要求他回去予以练习。其次,协助他制定构成焦虑事件登记表。将刺激因素按其可引发来访者的主观焦虑程度,分为5等。

    焦虑登记表

    系统脱敏的实施过程如下: 我:你每天在学校里还做全身放松练习吗?

    小磊:嗯,是的。每天按要求做2次,每次20分钟。

    我:放松效果如何?

    小磊:还可以,不错。

    我:好,现在请你逐步全身放松,并闭上眼睛想象一个场面,可以是你经历过的,也可以是你任意想象出的。要想得清晰一些、生动一些。

    小磊:想好了。

    我:可以把你想象的场面描述给我听吗?

    小磊:我独自一人坐在湖边,杨柳下。享受着清风的抚摸,观赏着美丽的景色。我看到夕阳又大又圆,特别美。风一吹过,湖面波光粼粼??

    我:请你告诉我,此情此景,此时此刻,你紧张吗?

    小磊:不。

    我:如果按焦虑等级评分,该评多少?还记得焦虑等级吗?

    小磊:记得。应评0分

    我:好,以下的问题。你不要再口头回答,以手示意。比如紧张焦虑评0分,你就用拇指和食指构成一个环状;评1分就伸出一个手指,2分就两个手指,以此类推。如果想象的图像清晰则点点头,不清晰,则摇摇头。记住了吗?

    小磊:记住了。

    我:现在请你闭上眼,想象你正在同你的不熟的同性同学交流。(15秒钟后)

    小磊:点头示意。

    我:焦虑程度多少?

    小磊:(伸出一个指头)

    我:抹掉脑中的想象,全身放松。(1分钟后)

    我:现在的焦虑程度是多少?

    小磊:示意为0。

    我:请你继续想象你同不熟的同性同学对话的场景。(10秒钟后)

    小磊:点头示意。

    我:焦虑程度是多少?

    小磊:(仍伸一个指头)

    我:抹掉脑中的想象,全身放松??

    经过十几次的想象—放松的反复交替后,小磊示意,想象在与同性同学对话的情景中不再紧张,第一次用脱敏治疗成功结束。告诉小磊,现在见到同学时,就不会像以前那样紧张了,万一还有点不自然,就运用这种接触—放松反复交替的办法。并嘱咐其一定要寻找机会与同性同学接触,反复实践,巩固成果。

    一个月后,小磊告诉我,他已经比较轻松自由地与同性同学相处。我让他长时间地想象与同学对话的情景,他自己示意焦虑程度为0。于是,我确认他已经完成第一级脱敏,治疗可推向第二级。

    小磊第二级焦虑对象是他的异性同学。仍然采用想象—放松反复交替的方法,40分钟的咨询中顺利完成。

    然后回家实践,效果令人满意。现在他在同学面前已经不紧张。接下来,我要对他进行第三次系统脱敏,即针对他的第三级焦虑——生活老师,一个严肃的中年男人。第三级以上的焦虑比较难以消除,需要的系统脱敏次数也必然会增多。由于各种原因,我们商议好寒假的时候再进行咨询。

    4、引导交友:电话联系老师,让教师介绍班上性格外向、活跃、学习成绩好的同学与他交朋友,让他们相互交谈,共同商讨解决胆怯的办法。

    5、引导阅读:让小磊阅读课外书籍,每读一篇后写下读后感,写完会,对着镜子大声朗读两遍,既充实了知识,也可以改变心理状态。

    6、创造课堂发言机会:让老师上课时引导他回答问题,多给他说话的机会。只要他稍微有一点进步,即使给予他肯定、表现、增加他的自信心。(强化作用)

    7、与家长联系(亲子沟通辅导)

    针对小磊家人常年在外的情况,通过电话联系的方式,即使把小磊的情况反映给父亲及哥哥姐姐,并提出要求:尽量常给孩子打电话,多关心鼓励孩子。让其祖父与小磊多谈心,并多

    关心孙女。

    六、小磊的责任和家庭作业要求:每天按要求放松训练;按照系统脱敏的方法实践,直到在老师同学面前不焦虑;阅读课外书籍。配合老师,与同学交流。

    七、咨询效果的评估:目前我已经给他面谈了两次,并做了两次想象系统脱敏。现在他已经在同学面前不紧张了。这次咨询起到了一定的效果,我还要再接再厉,帮小磊摆脱学习、交往障碍。

    参考文献:

    (1)明宏主编《心理健康辅导 基础理论》—中国青年出版社,2011年,ISBN978-7-5153-0282-9

    (2)明宏主编《心理健康辅导 个体辅导》—中国青年出版社,2011年,ISBN978-7-5153-0282-9

    篇二:心理咨询典型案例分析

    心理咨询典型案例分析——趋避冲突

    案例一:赵某,女,45岁。前几年丧夫,一直过得很不如意,幸好有一位男同事经常照顾她。最近,她突然发现自己已经爱上了这位男同事,男同事也向她表白过。但这位男同事已经有了妻子、孩子,又不肯离婚。她本人则离不开这位男同事,又怕落下破坏他人家庭的名声,因此十分烦恼。

    分析:该个案初步判断属于一般心理问题中的趋避冲突。面对已婚男同事,是否应该继续与他保持情人关系出现困扰,既对对方有依赖感,又害怕长此以往给自己名誉带来的恶劣影响,由此产生两难的抉择。

    咨询思路:首先应当对赵某的困扰表示同感,对喜欢的人而因为种种客观因素不能在一起,本身的确是一件痛苦的事。然后,进一步了解事实,比如她与男同事的相处过程,两人的接触深度、频度,最重要的是面对她的求爱,男同事的具体态度究竟如何?既然表白,又不肯离婚,那么对方希望达到一个如何的状态?自己对这一状态的接受态度又是如何等等。另外,可以就赵某与前夫生前的夫妻关系进行一个了解,从中尝试发现其所不如意的原因,以及喜欢这个男同事本身的个性因素,她喜欢的是什么类型的丈夫?向往什么状态的家庭生活等,并与其共同探讨这些想法的现实可行性,尝试寻找这当中可能存在的来访者的认知偏误,如过分追究理想化和完美无暇的生活等等。

    然后,在掌握以上信息的基础上,就是否继续与男同事交往进行一个利害分析,如果继续保持关系,可能存在的好处与可能带来的坏处,引导来访者从现实角度深入思考利害,包括法律、道德层面上也许会出现的风险,但必须由来访者为主体的思考,避免强加价值观念于人。在之前来访者能够对生活有一个理性认知的基础上,令其自行作出适当的抉择,若仍存在举棋不定,可在良好咨访关系的前提下留下家庭作业,让来访者将能想到的所有利、害写于纸上,然后每天勾去一个自己可以接受或忽略的后果,直至剩下最后的选择。

    案例二:吴某,女,25岁。最近换了一个工作,到了新的单位。她所在部门的一位男主管对她十分关心,经常请她去自己的办公室坐坐,嘘寒问暖。她觉得这位主管的女儿和自己差不多大,又在国外读书,因此才会对自己那么好,所以也就没有在意。可终于有一天,这位主管试图拥抱她,被她借机逃走了。她十分喜欢现在的工作,不但工资待遇高,与同事的关系也很融洽,而且这家单位也很有发展前途,因此不太愿意离开;但她又不知道以后如何面对这位主管,而且新的单位离家太远,每天要花3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在路上。现在她不知道该如何选择。

    分析:吴某的问题属于多重趋避冲突。由于认为上司对自己有非份的企图,产生了离职的念头。而面对去与留两种选择,每一种都存在不同的利弊,因此而产生了动机冲突,不知该如何抉择。

    咨询思路:首先应当对吴某的困惑表示同感,面对各有利弊的抉择,的确是很让人为难的事。然后进一步了解事实。她在该单位工作的具体时间?原本加入这家单位最大的初衷?个人的近期事业目标和生活目标?举例说明事件发生之

    前她与主管之间的交往深度以及性质。在此基础上,了解那次事件发生的过程:当主管试图拥抱她,是在什么样的情景和环境下?可以质疑来访者认定这是对方对自己有非份企图的依据?在事件以后,主管对她的态度有否改变?有哪些改变?据此分析继续留任公司可能会给自己带来的各种有利或不利影响以及影响的严重程度。

    在了解以上信息的基础上,对留任该公司的有利之处(如工资高、发展好、同事关系融洽)和弊端(上班路途远、新单位工作不久、与主管今后的相处等等)分别列举,并进行权衡,帮助来访者明确哪些是最能够接受的,直到做出相对有利的抉择。在此过程,注意来访者是否表示出过分苛求完美的倾向,否则需要进行一些认知层面上的干预,让来访者明白没有十全十美的方案,只能选取相对利多弊少的抉择。

    案例三:魏某,高中男教师,30岁。他和一位非常优秀的女教师恋爱了。但因为曾经和自己班里的女生有过超越师生的关系,所以非常担心女友日后知道这件事。现在他对自己过去的作为也非常后悔,自述:“回想起来真的好像恶梦一样,当时明明知道是在做错事,但却无法左右自己的行为。”现在魏某很爱自己的女友,既怕日后女友知道后会指责自己欺骗她,又怕现在坦诚相告后女友不会原谅自己,因而十分苦恼。

    分析:魏某的问题属于双趋冲突。由于担心曾经和学生的关系影响自己与现任同事的恋爱,在是否应该立即坦白实情上产生困扰,可每一种选择都带有潜在的威胁,又必须择其一才能避其二,因此产生心理冲突。

    咨询思路:首先对魏老师的内心困惑表示同感,对于其自责当初所发生的“错事”应当避免道德评价而给予无条件接纳,以降低由此带来的心理压力。然后进行事实情况的了解,比如现任女友的个性、两人相识相知的过程,感情的牢固度等等,用以确定吐露真情以后对方可能的反应以及严重程度;在此基础上,就他与那位女生的事件进行回顾,必须确认“超越师生的关系”具体是指什么?达到什么严重的程度?(这一步的前提是前面同感和接纳等过程让来访者对咨询师产生了足够的信任感)以及此事目前知晓的人数,以分析今后可能会给魏老师的感情生活乃至其他各个层面的生活造成的影响。针对其自述的话,应当给予积极关注,赞赏其能够从过去一时冲动的行为中解脱,希望能够重新开始理性的恋情,并以通过专业知识向对方解释在特定情景下人的本能的确会产生不能自控的冲动行为,尽量降低在讲述事件的过程中产生的阻抗,并能让来访者不至于对此事的后果过分夸大。

    在了解了以上信息的基础上,与来访者一起系统地总结两种选择可能产生的后果,且每一种后果都需要通过质疑等方式进一步确认,帮助来访者做出一个相对消极影响较小的选择。在此过程,注意来访者是否表示出过分苛求完美的倾向,否则需要进行一些认知层面上的干预,让来访者明白没有十全十美的方案,只能选取相对利多弊少的抉择。

    案例四:阿式,男性,21岁,大学三年级。一年前在一次网上聊天时,他偶然遇到自己的中学同学小晶。他们虽然同学过一年,印象不深,但在聊天时都感到有共同语言。半月前,他们两人见面,小晶是个活泼、漂亮的女孩,他非常喜欢,小晶对他也很满意。两人很快坠入情网,恋爱的日子里,他觉得每天的太阳都是新的。两人虽然偶有小争执,但很快喊停,重归于好。

    可是没想到他们俩的关系都遭到双方的家长反对。阿式的父母认为自己的儿子是正牌大学生,而小晶却是高中生,没有稳定的收入。小晶的父母反对是因为阿式的家不在市区。双方家长的态度都很强硬。小晶为此和母亲发生争执,结果母亲生气住进了

    医院,小晶觉得对不起家人,无奈只好哭着提出与阿式分手。阿式万分痛苦,感到一切都没有意义。他想过死,可不会那样做,因为他爱家人,但他又难以自拔,每日寝食不安,意志消沉,对未来毫无信心。他不知道自己是否还有勇气去爱。

    分析:阿式的问题主要是失恋问题,由于和老同学的相恋受到双方家长的反对,再加上对方主动选择了放弃,导致他产生了消沉的状态(通过现有资料分析可能有抑郁的倾向,但缺少进一步的信息来判断),并对是否应该继续选择感到困惑,产生趋避冲突。

    咨询思路:首先应当对阿式的困惑表示同感,并且充分给予宣泄的机会,以让来访者体会到真诚与理解。从中认清事实,到小晶提出分手为止两人的实际恋爱时间?感情生活的主要内容?包括两人原先对将来生活的憧憬和理想,体验美好的感觉,帮助来访者缓解消沉的心态。

    然后在建立良好咨访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双方父母的反对意见是否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并询问来访者面对自己父母提出的小晶和自己学历差异、没有稳定收入等问题,以及对方父母提出自己家不在市区的问题,如果两人真的在一起又将如何分别应对?并以此了解两人的感情现实基础。此过程应避免价值层面的干预,通过人本主义的技术让来访者自行领悟判断,可以进一步评估来访者的社会功能及社会支持系统,确定能够合理应对双方父母所提出质疑的有效资源和途径。同时,通过以上过程,使来访者能对对方父母产生一定的理解和同感。最后,可建议来访者与对方父母进行真诚沟通,让对方愿意且能够进一步了解自己、重新认识自己。在此时如果来访者能重新建立起继续与小晶恋爱的信念,则趋避冲突自然迎刃而解。

    案例五:胡女士,48岁,学校职工,工人编制。她的先生是位教授,年近60岁,去年,她的先生住院做了心脏搭桥手术,在医院结识了一位30多岁的有夫之妇,他们的关系逐步密切。半年之后,胡女士从他的另一个住所发现门打不开,她在先生开门之后,发现家门口有一双女士的鞋,她很冲动地进屋寻找,在衣柜里拖出了王女士,她上前打了王女士,并骂她不要脸等。令她吃惊的是,她

    的丈夫护着王女士,反而动手打自己的妻子。

    胡女士极度愤怒、悲痛、失落。她有两个儿子,是双胞胎,现读高中,已有学习退步的倾向。她不想失去这个完整的家。她觉得离开丈夫,独自照顾儿子,经济压力很大,但是丈夫不想妥协,他要妻子同意他的社交自由,作为继续维持婚姻的条件。胡女士无助、无奈、愤怒。

    分析:胡女士的情况主要是属于婚姻问题造成的多重趋避冲突。夫妻二人经济和社会地位相差悬殊,丈夫发生了婚外情令胡女士陷入困境。一方面选择继续维持婚姻需要忍受丈夫的“社交自由”,无法释怀心中愤怒。另一方面如果离开丈夫又担心自己无力支付独立照顾儿子的经济开支,由此产生动机冲突。

    咨询思路:对胡女士的情感和情绪反应表示同感,面对丈夫的外遇,尤其之后对自己的粗暴态度,的确会给自己带来极大的创伤,让胡女士有一个充分宣泄的过程,并能够对咨询师产生信任感,以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此个案这一步相当重要)。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了解事实,胡女士和丈夫的相恋、结婚过程,婚姻维持的时间,以及在此过程中感情、生活的状况,包括夫妻生活的和谐度等等。由于其年龄、文化背景、地位等多方面与丈夫存在较大差距,因此这些因素可能造成其与丈夫之间的距离与隔阂。帮助胡女士能够认识到和丈夫之间发生此次婚姻危机的客观原因,然后再就当日发生的事件进行回顾,基于之前已分析的双方婚姻基础,特别引导胡女士思考当初采取直接打骂丈夫情人王女士的做法是否明智,使其具备坦然接纳目前现状的基本前提。可以根据掌握的不同信息结果,通过确认或高级同感的方式特别了解一下两人当年结婚的真实原因(如“当时你们的确是彼此自由相爱结合的吧?”或“嗯……你对和你丈夫的婚姻是不是还有别的想法呢?”,找到胡女士希望维持和丈夫婚姻的最大目的所在)。

    同胡女士一起分析将来与丈夫可能出现的几种关系状况,以及可能带来的后果。特别考虑到其丈夫对家庭本身的态度,特别对孩子的态度等等。比如分居不离婚将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及缓解经济负担,且能够符合丈夫提出的条件,但胡女士本身在感情生活上将陷入孤独,她是否能把这种孤独通过对儿子的照顾来补偿?如果离婚,则胡女士可以继续寻找自己的真正幸福,但是否能够争取从丈夫处获得足以维持自己和孩子生活的经济补偿?特别是首先能否争取到自己对孩子的抚养权?自己的自立能力又如何?如果继续维持婚姻,自己是否能够重新换回丈夫的真心?如果不能,又能否忍受丈夫在自己眼皮下仍旧我行我素的“社交自由”?通过对几种不同选择的利弊分析,最终引导胡女士找出相对最有利于自己的选择,这种选择是基于之前所总结出她最在乎的方面,而以此为条件可以承受其他消极性的后果。

    案例六:某女,20岁,大学二年级,性格内向,喜欢文学,尤其是喜欢小说。刚入校看到同学谈恋爱。男友提出“恋爱”,她考虑再三,答应。三个月来,感觉很好。男友长得很帅,对他体贴入微,感到满足。但最近一个月来,赶到无聊与厌倦。每天两人都在一起,想这就是爱情。想一个人在一起,男友来电,总

    借口推掉。又怕男友认为自己变坏了。心烦意乱。精神不振。

    分析:来访者的问题初步判断主要是恋爱问题产生的趋避冲突。由于文学小说的影响,对恋爱产生了理想化的期待,又因为刚入校时看到其他同学的恋爱产生了从众心理。而由于理想和现实脱节,不久产生厌倦感,就是否放弃这段感情发生困惑,一方面渴望重获一个人的自由,摆脱对恋爱的厌烦,另一方面害怕留给对方不良印象,产生动机冲突。

    咨询思路:首先对来访者表示一定的同感,并让其体会两人初恋的感觉,回味美好的体验。然后再关注于目前的现状,并进一步作具体化:除了帅气以外,男友还有其他哪些吸引自己之处?又有哪些让自己不满意之处?男友对她的态度是否有变化,有哪些变化?自己在两人交往过程中的感受和变化又是如何的?目前两人恋爱生活的主要内容为何?因为什么原因不能有更多丰富的内容?通过这些细节的具体化,帮助来访者分析初恋的美好理想与现实的单调乏味的差别原因,使得其更多关注于感情在现实中存在需要具备的关键因素,从而正确把握自己的恋爱观,认识到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关系,找到自己的感情目标,再来评估目前两人的恋爱状况是否应当继续,促使来访者自决。

    篇三:学生人际交往心理案例分析

    人际交往案例分析

    良好的人际交往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必要条件

    (一)良好的人际交往能让大学生内心变得宽容、理解和信任,这是心理健康的前提条件

    大量事实表明,心胸是否宽广、包容与大学生人际交往是否和谐直接相关,只有良好的人际交往,才能让大学生的心里对人对事变得宽容、理解和信任。在多年的心理咨询实践中,接触了许多因人际交往不协调而产生心胸狭窄的实例,而且有的大学生为此形成了恶性循环,让人很痛心。

    小李从北方来到南方一所省城大学读书,临行前在一家企业做人事主管的父亲反复告戒儿子,在大学里首先要和寝室的同学搞好关系,这样你的生活环境才会愉快,大学四年心理才有归属感。进校后,小李时刻告诉自己父亲的话肯定有一定的道理,但是由于和同寝室的一名南方同学在对爱情的看法上相差甚远,经常斗嘴,导致彼此不服气,互相看不起,矛盾时有发生,而那位南方同学用小李的话说比自己更会处理人际关系,到最后同寝室的其他同学都站到了自己的对立面,自己的寝室同学关系开始变得紧张起来,其他人都不理解他、信任他,少数同学甚至奚落他。自己对他们也充满怨恨和不信任,进而猜疑和反感,只要有两位同学当着自己的面嘀咕几句,自己就认为他们是在说自己的坏话,心理十分苦闷;而那位南方同学却好像整天都过得很开心、很快乐,看到这一切,小李感到无能为力的同时又十分伤心,心胸开始变得狭窄,一度产生了退学的念头。

    从小李和南方同学的对比来看,可见人际交往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小李因人际交往的紧张,使自己的心里充满了猜忌、嫉妒和对他人的不信任。经过对小李人际交往技巧和艺术的辅导,小李对南方同学开始变得更加宽容,并试着改变和寝室其他同学的关系,慢慢在小李的脸上又看到了灿烂的笑容。

    (二)良好的人际交往能让大学生学会分享、接受和给予 这是心理健康的基本心理条件

    不会分享与分担是这一带大学生特殊的成长背景中极易形成的负性品质,也是造成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受挫的重要原因,尽管本次心理健康水平测量结果表明独生子女的健康水平高于非独生子女,但在各学段的教育中,我们都能明确地感受到这一代青少年存在的分享与分担的问题。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够让大学生在良性的人际氛围中,充分体验与享受交往对象带来的快乐,并乐意将自己的快乐与对象分享,进而学会分担与体验交往对象的痛苦,并产生同感与共情,积极帮助交往对象解决问题,重新找回失去的快乐。分享是一个很重要的品质,尤其对心理健康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在樊富岷教授的团体咨询中,分享是首当其冲的训练项目,其目的就是让每一个参与团体活动的人体验到分享的心理感受,学会分享。从而达成人与人的心理相容,在互相帮助下解决心理健康问题。

    接受与给予是矛盾统一于人际交往中的一对交互影响的心理品质与行为。由于每个人都生活在某个群体中,必然会与群体中的人发生各种形式的联系,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无法离开他人的给予,也正是在这种接受与给予的过程中,体验帮助与被帮助的快乐,感受做事与做人的真正涵义。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更多的是在接受中成长,不懂或很少给予,体会不到给予的愉悦,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明显的“自我中心”,而使人际关系遭到破坏,心理健康也倍受影响。因此,学会接受与给予,有助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相反,良好的人际交往,更能使大学生体验到接受与给予的乐趣,养成接受与给予的良好心理品质。

    蓝风是大三的学生,是学生干部,学习成绩优秀,但人际关系较紧张,不仅与寝室同学相处不好,就连班上的许多同学也无法正常交往,在同学们心目中,他是一个清高、傲慢的人,实在不好接近,虽然

    优秀,但对他的其他方面则不敢恭维。蓝风也为此很头疼,只要是他主持的活动项目,同学们似乎都有意不参加,好象故意和他做对,而他本人长期坚持的做人准则就是:我行我素,万事不求人。他几乎不接受别人的帮助,也认为自己没有帮助别人的义务,他成绩好,可每当班上同学向他求教时,他要么说不知道,要么就在给别人讲完之后,将别人奚落一顿,有时还要加上一句“拜托你上课时认真听讲,下次不要再来问我这么简单的问题。”时间一长,同学们都不愿意与他交往,人际关系越来越差。蓝风也对自己的人际关系状况十分不满意,感到孤独、没有归属感,有时孤独感令他窒息,他焦虑甚至恐惧,但不知如何入手改善现状。因为他自己也纳闷:我究竟有什么问题?

    蓝风的人际关系不佳的重要原因就在于他是一个不懂得接受,更不知道给予的人,在他的观念里,每个人只要做好自己的事情就足够了,没有给予与接受的意识,最终将失去支持,生活在自己孤独的世界里,痛苦不堪。不懂接受与给予,不仅影响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而且影响了心理健康的水平。

    拒绝交往让他尝尽了苦头

    小张是大一新生,性格较内向,从来没有住过校,从小都住在属于自己的房间里,进大学后与 7 名同学同住,在条件优裕的环境中成长的他,看不惯的是同寝室同学“不良”的卫生习惯,更不喜欢他们随便的作息制度,尤其不喜欢他们的高谈阔论,总之,看谁都不顺眼。由于内向的他本来就不擅长与人沟通,再加之看不起那些同学,于是,就以独来独往来减少与同学们的交往,时间一长,他发现寝室同学说说笑笑,进进出出都结伴而行,似乎视他不存在,他开始感到失落了,孤独感油然而升,曾经多次萌发过主动与他们交往的念头,可都事与愿违。他回寝室时总觉得同学们都在议论他,对他评头品足,还窃窃私语,一副嘲笑、鄙视的模样,他觉得受不了了,想过换寝室,但没有得到批准。为了不和他们交往,他很少回寝室,只有睡觉时才回去,即使这样避开他们,似乎还是没有减少他们对自己的议论与不满,他开始失眠,食欲下降,精神状态越来越差,身体急剧消瘦,在寝室,话越来越少,甚至连笑声都很少听见,他感觉到听课的效率也越来越差,最后终于病倒了。在住院期间,寝室同学轮流守护在病床旁,看到那些平时让自己反感透顶的同学都忙着照顾他,送水喂饭,就象自己的家人生病了似的,他的心被震撼了。他把内心的苦闷与孤独告诉了他们,才知道原来一切都是自己“想”出来的,同学们只是觉得他不愿与他们交往,并不知道由此引发了他内心如此大的震荡。


    心理案例》由:创业找项目整理
    链接地址:http://www.gjknj.com/duwu/2462.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下一篇:心理案例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