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创业找项目 > 范文大全 > 可持续发展的涵义
  • 可持续发展的涵义

  • 来源:创业找项目
  • 时间:2018-05-06
  • 移动端:可持续发展的涵义
  • 篇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浅谈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特征以及人类

    社会如何才能走向可持续发展

    浅谈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特征以及人类

    社会如何才能走向可持续发展

    (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行动计划和纲领,是国家在多个领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总称,它要使各方面的发展目标,尤其是社会、经济与生态、

    环境的目标相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经济发展,保护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协调一致,让子孙后代能够享受充分的资源和良好的资源环境。同时包括: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可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上;它所追求的目标是: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它特别关注的是各种经济活动的生态合理性,强调对资源、环境有利的经济活动应给予鼓励,反之则应予以摈弃。可持续发展应该包括其社会学的内涵、经济学的内涵、生态学的内涵和伦理学的内涵。

    1、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学内涵: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学内涵强调的是

    “发展”。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点,离开了发展,可持续发展就无从谈起。发展是人类共同的和普遍的权利,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享有平等 的、不容剥夺的发展权利。可持续发展是“在生存不超出维持生态系 统承载力的前提下,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并在报告中着重论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最终落脚点是人类社会,即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创造美好的生活环境。

    2、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内涵: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内涵是非常明显的。因为发展离不开经济增长,可持续发展概念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改变了我们对经济增长方式的认识。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内涵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增长,而是在不破坏资源、不牺牲环境质量的前提下,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社会财富的增加。这就要求在生产中采取清洁的生产技术、节约资 源、减少浪费、少排不排废弃物、保护环境、将环境成本纳入生产成本核算中等等,从根本上转变对生产方式和经济增长的认识。

    3、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学内涵:1980年I UCN首次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实际上是从生态学角度出发的。I UCN在报告中强调,发展必须考虑生物和非生物资源基础,使生物圈既能满足当代人的最大利益,又能保证其满 足后代人需要与欲望的权利。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学内涵要求人类对生物圈的作用必须限制在生物圈的承载力之内。资源与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在发展中一旦破坏了这一基础和条件,发展本身也就衰退了。

    4、可持续发展的伦理学内涵: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一书中第一次明确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即“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 人发展的需要,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发展需要的发展”,这一定义传达了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十分 明确的内涵,即其伦理学的内涵。伦理学内涵体 现在可持续发展中就是其所追求的公平性原则,它包括三个层次的含义:本代人的公平:即同代人之间的横向公平性。可持续发展要满足全体人民 的基本需求和给全体人民机会以满足他们要求较 好生活的愿望。代际间的公平:即世代人之间的 纵向公平性。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是有限 的,本代人不能因为自己的发展与需求而损害人 类世世代代满足需求的条件——自然资源与环 境。要给子孙后代以公平利用自然资

    源的权利。 空间上的公平:即在区域内部和在不同区域之间 公平分配有限的资源。

    (二)可持续发展的特征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就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意保护资源和改善环境,使经济发展能持续下去。中国的持续发展道路,首先应满足全体人民的基本需求;其次是尽快建立资源节约型的国民经济体系,从掠夺性开发向集约性经营转变,合理保护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维持生态平衡和持续发展能力;然后,实现社会、政治、经济、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全方位转变,建立有效、 协调、 创新的持续发展机制。

    1、可持续性。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而且它是国家实力和社会财富的体现。人类社会发展是一种长久维持的过程和状态,这是可持续 发展的核心内容。具体来说又有三层含义:一是生态可持续性,即生态系统受到某种干扰时能保持其生产率的能力,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二是经济可持续性,即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承载能力的、可延续的经济增长过程,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导;三是社会的可持续性,即使社会形式正确发展的伦理,促进知识和技术效率的增进,提高生活质量,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能力,这是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目标。

    2、公平性。当代人对资源的索取不能威胁到后代人发展的需要可持续发展要以保护资源为基础,与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公平性是指人类分配资源和占有财富上的“时空公平”,具体含义包括三层:一是国家范围内的同代人的公平,在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的状态下是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二是公平分配有限资源, 主要是强调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公平分配世界资源;三是代际间的公平,当代人不能只顾满足自己的需求而忽视后代对资源、环境的要求和权利。

    3、系统性。可持续发展要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 应该把人类及其赖以生存的地球看作是一个以人类为中心、 以自然环境为基础的系统,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有赖于人口的控制能力、资源的承载能力、环境的自净能力、经济的增长能力、社会的需求能力、管理的调控能力的提高,以及各种能力建设的相互协调。在发展中不能片面的强调系统的一个因素而忽略了其他因素的作用。

    4、共同性。尽管由于各国历史、文化和发展水平的差异,可持续发展的 具体目标、政策和实施步骤不可能完全相同,但地球的整体性、资源有限性和相互依存性要求我们采取联合行动,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一共同目标。

    (三)人类社会如何才能走向可持续发展

    由于社会的发展,技术的革新,信息的现代化,导致社会的各个方面迅速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但是环境问题也随之而生,如:土地的沙漠化,水源的污染,森林的减少,化石资源的浪费,能源的短缺等等。为了人类的以后生存,各个国家正在积极的寻找各种措施来拯救我们的地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我们唯一的办法,使人与自然,人与人达到和谐的相处。

    1、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1)公平性原则

    这包括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与其它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公平。 公平性是指人类分配资源和占有财富上的“时空公平”,具体含义包括三层:一是国 家范围内的同代人的公平,在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的状态下是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的;二是公平分配有限资源,主要是强调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公平分配世界 资源;三是代际间的公平,当代人不能只顾满足自己的需求而忽视后代对资源、环境 的要求和权利,当代人对资源的索取不能威胁到后代人发展的需要。

    (2)持续性原则

    地球面积是有限的,这决定了地球的承载能力也是有限的。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为此,人类应做到合理开发与利用自然资源,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处理好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地关系。人类社会发展是一种长久维持的过程和状态,这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具体来说又有三层含义:

    1、是生态可持续性,即生态系统受到某种干扰时能保持其生产率的能力,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对国家和国际现行法律体制在新的发展目标指导下实行全面的变革,它不仅应当成为现代各国完善国家立法体系的长远目标,而且应当成为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应当具体体现的一项指导原则。 国家在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方面,用于生态建设、环境治理的投入明显增加,能源消费结构逐步优化,重点江河水域的水污染综合治理得到加强,大气污染防治有所突破,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明显提高,通过开展退耕还林、还湖、还草工作,生态环境的恢复与重建取得成效。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协调发展关系,实现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的全面、协调发展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2、是经济可持续性,即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承载能力的、可延续的经济增长过程,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导;经济发展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随着经济的增长而发生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的整体改进,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动因和手段和

    基础,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的结果和目的;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可持续长久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

    3、是社会的可持续性,即使社会形式正确发展的伦理,促进知识和技术效率的增进,提高生活质量,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能力,这是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目标。在社会发展方面。人口增长过快的势头得到遏制,科技教育事业取得积极进展,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消除贫困、防灾减灾、医疗卫生、缩小地区发展差距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更新发展观念,实现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要实现根本性转变,其关键又在于推进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关键中的关键又是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 社会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也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要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它包括保护好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环境,合理开发矿产等自然资源等自然因素和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等社会因素

    (3)共同性原则

    地球是一个整体,地区性问题往往会转化成全球性问题,这要求地方的决策和行动,应该有助于实现全球整体的协调。例如,解决全球气候变暖、酸雨蔓延等跨国界问题,必须进行国际间的合作。对于全球共有的大气、海洋、生物资源等,需要在尊重各国主权与利益的基础上,制定各国都能接受教育全球性目标与政策。尽管由于各国历史、文化和发展水平的差异,可持续发展的具体目标、政策和实施步骤不可能完全相同,但地球的整体性、资源有限性和相互依存性要求我们采取联合行动,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一共同目标。

    2、我们的努力的具体措施

    1、采取有效措施、防治工业污染坚持预防为主, 防治结合, 综合治理和污染者付费 等指导原则, 严格控制新污染,积极治理老污染, 推行清洁生产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主要措施是: (1)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严格按照法律规定, 对初建、扩建、改建的工业项目, 要求先评价、后建设, 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 技术起点要高;要把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推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我们还是要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这个基本国策,在全社会的各个系统都要推进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和环境相协调;( 2)集中控制和综合管理这是提高污染防治的规模效益, 实行社会化控制的必由之路。综合治理要做到: 合理利用环境自净能力与人为措施相结合;集中控制与分散治理相结合, 生态工程与环境工程相结合; 技术措施与管理措施相结合;(3)改变传统观念,深化绿色科技意识, 开展绿色技术研究: 原中国科学院院长周光召指出促进绿色科技的发展, 首先需要更新观念, 清楚认识科技发展总趋势, 并纳入国家科技发展规划, 加以重点扶持。开展绿色技术研究, 开发绿色产品;(4)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作为推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决策。不仅要调整需求结构,要把国民经济增长更多地建立在扩大内需的基础上;不仅要调整产业结构,我们要更好、更快的发展现代的制造业以及第三产业,更重要的是要调整要素投

    篇二:“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涵义

    152302291115 林东生 b15电气2班

    “经济增长方式”也有很多人表述为“经济发展方式”,事实上,“经济增长方式”更加合适,因为有很多的经济增长过程实际上是损害了经济的发展。比如说,经济增长中的污染不仅仅造成了环境和资源的破坏,而且当地人的生活产生了负面影响,并恶化了政府和群众之间的关系,这一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经济的健康发展。

    20年前联合国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按照联合国的解释,可持续发展有五个特征:一个是消除贫困,二是经济增长,三是群体之间和谐,四是政府要廉洁高效,五是环境质量要比较好。

    结合中国的国情,我们的可持续发展强调的是五大统筹:一是城乡之间的发展要统筹,二是地区之间的发展要统筹,三是人口和资源之间的发展要统筹,四是经济和社会发展要统筹,五是对外开放与对内改革要统筹。这一国情强调的是政府部门必须科学行政,这是前提。 实际上政府相关部门不可能做到永远正确。用可持续发展来搞发展的科学化,或者说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都遇到一个天然的问题,那就是政府。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现在矛盾的主要方面不在于百姓,而在于政府有关部门。往前推,如果说我们的某些方面表现得好,那也是政府顺应了时代的潮流;如果说经济增长停滞了或者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缓慢,那也是政府相关部门出现了问题。

    我们还是应该按照可持续发展的五个标准来衡量经济增长,促进经济发展。

    对政府部门难以有效监督

    拿污染来说,即使说现在污染增加的速度有所减缓,但污染的绝对量一直在激增,之所以污染这么严重,首先是政府对环境治理的管理体制出了问题。环保现在还不是完全的垂直管理,分级管理就无法遏制地方政府对于污染企业的纵容。

    首先,我们的任职体制存在一定缺陷。我们的地方政府领导很少干满届,常常是一个领导在一个地方只有两三年的任职时间,短期目光很严重,他没有为地方的经济做出长期贡献的准备,而且他在此职位上待的时间的长短并不取决于百姓,而是取决于上级。其次,市长、县长的任职决定权有一定的偏差。现在是同级党委提人选,然后由人大通过。党委提出“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涵义

    人选并没有问题,关键是人大通过这一关难免成为虚文。

    现在中国很多的问题出在人大难以真正有效行使职权上。现在到处都在讲监督,但问题是监督到政府这一关时,监督的链条就断裂开了。断裂的原因是出在人大和政府的关系上,出在人大的权威没有得到体现。人大是最高的立法机构,而且天然地具有监督政府的权力,如果它难以监督,政府相关部门更没有内在的动力去自我监督。

    人大的监督缺乏了,也就无须讲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这是因为,如果人大代表提出的议案不能够完全代表民意,这时的人民只能处身在由政府占主导权的经济增长方式中流失权利。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陷入停滞

    谈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可以说,30年来,有变化的只有市场化程度,以及对法治的态度,但经济增长方式更多涉及的是政府的管理思路,正因为30年来政府的管理思路没有转变到位,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也就无从谈起。

    对伴随着经济增长所带来的负面效应,政府更多的责任是监管和执法,但30年来我们只能看到污染绝对量的不断增长以及环境的不断破坏、资源的大肆浪费,所以,我们也难说经济增长方式有什么转变。即使说在提出可持续发展之后,我们也很难说现在出现了什么样的实际效果。现在虽然提出了环境严重破坏要承担责任,但这只是在理论上以及局部操作上有一定的改变,但这还远没有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这一步。

    现在可喜的是中央层面已经注意到产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不仅提出了产业指导目录,而且还给出了很多限制性规则,但在实际操作时往往会出现很大的改变。地方层面上,还是在追逐短期效应,可以说产业结构调整还不能入其法眼,尤其对于中央有明文限制的大项目,地方有可能将其分拆来落实该项目。这事实上是中央和地方的责权利不对称所造成的博弈,这种博弈也在现实中影响了我国产业结构调整进程。

    即使在宏观层面,也存在着很多经济政策上的失误,比如金融危机一来,紧急出台了出口退税新政策。事实上,出口退税本身就是个怪胎,为什么提供出口的产品就大张旗鼓地鼓励,提供内需的产品就没有多少政策上的优惠,这本身就是在极力促成依靠外需支撑的经济增长方式。

    我认为,人大在政策上的作用缺失,是国家所有经济问题的一大病根。因为存在弊病,所以虽然常提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但这一转变事实上正处于胶着、停滞的状态。往前走阻力重重;往后退,万劫不复。

    #include<reg51.h> #include<intrins.h> #define GPIO_LED P2

    void Delay10ms(unsigned int);

    void main(void)

    {

    unsigned i; GPIO_LED=0x01; while(1) { for(i=0;i<7;i++) {} for(i=0;i<7;i++) GPIO_LED=_crol_(GPIO_LED,1); Delay10ms(50);

    } } { GPIO_LED=_cror_(GPIO_LED,1); Delay10ms(50); }

    篇三: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及意义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及意义

    系别:数计系

    班级:

    姓名:王文科

    学号: 10数本班 201002014062

    生态文明的内涵及意义

    摘要:生态文明是依赖人类自身智力和信息资源,在生态自然平衡基础上,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全球化协调发展的文明。 生态文明的提出,可以说是人类对灰色文明泛滥所导致恶果的积极反思,以及在推崇绿色感召下的积极实践。它大大拓展了人类文明的含义和内容。这一大功绩也是其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

    自然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自然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对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问题。人类追求生态文明是时代的大趋势,我们相信,生态文明之光终将照耀整个世界。 关键词:生态文明、内涵、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也更加注意自身的生活环境和质量。生态文明提出的,可以说是人类对灰色文明泛滥和恶果的积极反思以及在推崇绿色感召下的积极实践。生态文明发展到今天,不能不说是人类为有效遏制生态危机,为自己重建一个可以使儿孙万代永续发展的绿色家园做的一次有益的伟大尝试! 生态文明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我们要尊重自身首先要尊重自然。生态文明所提倡的基本观念是

    全球生态环境系统整体观念和系统中诸因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观念。以损害自然界的生物种群来满足人类无节制的需求,只能导致整个生态环境资源的破坏和枯竭,最终危害人类自身。因此,生态文明要求人类重新认识自身与自然的关系。从自然的角度说,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而不是自然的主宰。这就是说,人与自然是平等关系,而不是主从关系,更不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人类要尊重自身,首先要尊重自然,否则必然会遭到自然的报复。

    (二)引起了一场价值观的革命。

    在人类发展历史上,由于人类自身需要和欲望急剧膨胀,人对自然的尊重被对自然的占有和征服所代替。近年来,沙尘暴、泥石流、酸雨等频繁发生已经给人类敲响了警钟。生态文明的提出,便是人们自我反省的结果。人们也越来越感觉到人类只有在与自然协调和谐相处的前提下,才能获得真正持续、健康的功利和幸福。但是功利与幸福及其程度的界定又是由人的价值观所决定的。因此,生态文明是人类价值观必然的选择。

    (三)保护生态环境是伦理道德的首要准则。

    生态文明的伦理道理是以维护地球生态环境系统正常运转,保护自然生态的良好状态为伦理道德的首要准则。人类其他的一切行为,必须以这一道德准则为前提,重新学习在地球上生活的艺术。生态先于一切,告别传统的“物质主义”,这是生态文明条件下,生态伦理道德的主题。

    (四)国家已经把生态文明列为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态文明发展结构理论把生态环境资源作为社会结构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政治、文化“三领域”框架中加上“生态环境”,建立起“四领域”的总体框架,因为优良秀美的地球生态环境是人类文明繁荣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人类文明必须把保持自然生态环境系统的正常运转作为其重要标志之一。

    (五)人类社会活动在经济发展基础上逐步转向以文化活动为主。即在生态文明时期,科学、艺术、教育、信仰、伦理、道德、审美、健康、智力开发等日益成为人类社会活动的主要内容。人的生活方式也将从着力追求物质利益、过度消费逐渐转向主要追求丰富多彩、简朴、清洁、健康、优美、舒适的“绿色生活”。

    (六)尊重生命、珍惜生命。

    已有的历史行程中,人类有过太多的战争、权力争斗和仇恨、暴力,使许多生命在痛苦中死去。人类在当前生态环境危机条件下,决不能再让无数生命的无辜离去,因此我们应该着力使未来生命绽放出迷人的光彩,使走向新世纪的每个人都拥有一种尊重生命和珍惜生命的伟大情怀。因此,保护环境,崇尚绿色和对生命条件秩序重新作出科学安排是生态文明的基本要求。

    (八)我们要把追求知识、智慧和环境质量看作是人生的目的。

    生态文明不是把高消费作为人生的目的,它完全摒弃了“增加和消费更多的财富就是幸福”的观念,把追求拥有更多知识、智慧,提高环境质量和生活质量看成是人类真正的幸福。

    (九)社会的民主的绿化。

    生态环境危机不是自然本身的危机,而是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和经济社会组织形式的危机。因此,解决问题的答案在人类自身。同时,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不能停留在个体的环境政策上,还应是整个社会的生态化,而这种生态化的基本含义就是现行框架的进一步民主化。同时,社会与经济制度的民主是社会生态化的重要基础。只有社会与经济决策和生产过程的民主,人们才能确保经济生产基于和服务于社会成员的实际需要。因此,政治与经济的充分民主即是社会生态化的基石,也是走向绿化社会的重要途径。

    (十)生态文明也促进了整个人类的平等合作关系。

    生态文明的日益发展将使人类超越狭隘的个人利益和集团利益,强调全人类对地球环境的共同责任和义务,促使全人类在更广泛的领域实现一种平等合作关系,以共同保护和建设地球家园。

    生态文明可以说是针对工业文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而提出的。还在向人类文明深处迈进。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在生态自然环境保护,提高全人类生态环境意识等方面有巨大的现实意义,而且在对人类文明形态和内容的丰富以及对人、生命、生态、环境的认识和理解上有深远的理论意义。

    理论意义:

    (一)生态文明的提出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一大飞跃。它在突破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局限,以一种新的理论原点,去思考人类社会发展的模式。从更深层的意义上说是要我们学会在地球上真正生存的智慧原则。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伟大的功绩!


    可持续发展的涵义》由:创业找项目整理
    链接地址:http://www.gjknj.com/duwu/1762.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下一篇:论涵义与指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