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创业找项目 > 范文大全 > 有关幼儿教育的文章
  • 有关幼儿教育的文章

  • 来源:创业找项目
  • 时间:2018-05-06
  • 移动端:有关幼儿教育的文章
  • 篇一:一篇关于教育孩子的文章

    一篇关于教育孩子的文章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希望自己的子女出人投地,本是天下做父母的共同期盼,但现实生活中事与愿违的例子枚不胜举。怎样才能爱的得法,爱得恰到好处?以下四条教育法则供你参考。

    1、鱼缸法则:养在鱼缸中的热带金鱼,三寸来长,不管养多长时间,始终不见金鱼生长。然而,将这种金鱼放到水池中,两个月的时间,原来三寸的金鱼可以长到一尺。对孩子的教育也是一样,孩子的成长需要自由的空间。而父母的保护就像鱼缸一样,孩子在父母的鱼缸中永远难以长成大鱼。要想孩子健康强壮的成长,一定要给孩子自由活动的空间,而不让他们拘泥于一个小小的父母提供的“鱼缸”。随着社会进步,知识的日益增加,父母应该克制自己的想法和冲动,给孩子自由成长的空间。

    2、狼性法则:狼是世界上好奇心最强的动物,他们不会将任何事物当成理所当然,而倾向于亲身研究和体验,大自然的神迷和新奇永远令狼惊异。狼总是会有对周围环境产生兴趣,因而它们能不断在环境中发现食物,了解危险,从而有力的生存下来。 因此,要培养孩子超强的学习能力,一定要培养孩子对于世界的好奇心,让他仔细观察生活,用兴趣来作为他学习的老师。这样的孩子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就能不断对工作有新创见和新灵感。

    3、南风效应:北风与南风打赌,看谁的力量更强大,他们决定比谁能把行人的大衣脱掉。北风无论怎样强烈,行人只是将衣服越裹越紧;而南风只是轻轻拂动,人们就热得敞开大衣。南风效应告诉人

    们:宽容是一种强于惩戒的力量。教育孩子同样如此,那些一味批评自己孩子的父母,最终会发现孩子越来越听不进他们的话。每个孩子都可能犯错误,父母要容忍孩子的缺点,客观、理智、科学地处理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体谅孩子的同时,从自身入手做好修养工作,这样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

    4、罗森塔尔效应:罗森塔尔是美国心理学家,1966年他做了一项关于学生对成绩期望的试验。他在一个班上进行测验结束后将一份“最有前途者”名单交给了校长。校长将这份名单交给了这个班的班主任。8个月后,罗森塔尔和助手再次来到这个班上时,名单上的学生成绩大幅度提高。同学成绩提高的秘诀很简单,因为老师更多的关注了他们。每个孩子都可能成为非凡天才,但这种可能的实现,取决于父母和老师能不能像对待天才那样的去爱护、期望和珍惜这些孩子。孩子的成长方向取决于父母和老师的期望。简单的说,你期望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孩子就可能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你是这样批评孩子的吗?

    1.低声:父母应以低于平常说话的声音批评孩子,“低而有力”的声音,会引起孩子的注意,也容易使孩子注意倾听你说的话,这种低声的“冷处理”,往往比大声训斥的效果要好。

    2.沉默:孩子一旦做错了事,总担心父母会责备他,如果正如他所想的,孩子反而会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对批评和自己所犯的过错也就不以为然了。相反,如果父母保持沉默,孩子的心理反而会紧张,会感到“不自在”,进而反省自己的错误。

    3.暗示:孩子犯有过失,如果父母能心平气和地启发孩子,不直接批评他的过失,孩子会很快明白父母的用意,愿意接受父母的批评和教育,而且这样做也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

    4.引导:当孩子惹了麻烦遭到父母的责骂时,往往会把责任推到他人身上,此时回敬他一句“如果你是那个人,你会怎么解释?”,这就会使孩子思考:如果自己是别人,该说些什么?这会使大部分孩子发现自己也有过错,并会促使他反省自己,把所有责任嫁祸他人是错误的。

    5.适时:孩子的时间观念比较差,又天性好玩,注意力易分散,刚犯的错误转眼就忘了。因此,父母批评孩子要趁热打铁,不能拖拉,否则,就起不到应有的教育作用

    教师心态

    有位哲人说得好,“既然现实无法改变,那么只有改变自己。”改变自己就是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美国著名学者拿破仑?希尔在《成功学》一书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欧洲两个商人到非洲去推销皮鞋,甲商人到非洲后看到,由于天气炎热,非洲人都习惯于打赤脚,非常失望。长叹一声:“非洲人都打赤脚,怎么会买皮鞋穿呢?”于是放弃了推销计划,沮丧而归。乙商人到非洲后,看到非洲人都打着赤脚,高兴万分,惊呼:“非洲人都没有穿鞋,这市场好大啊!”于是乙商人在非洲安营扎寨,大做皮鞋广告宣传,引导非洲人穿皮鞋,买皮鞋,最后发大财而回。同样是非洲市场,同样面对习惯于打赤脚的非洲人,

    为什么甲商人失败,乙商人成功呢?从表面上看,他们好象只是一念之差,实质上,这两个商人有着消极心态和积极心态的根本差别。 商人的成功与否,好的心态能起重要作用。我想,教师的工作特别需要有积极的心态。教师经常会面对“调皮”的学生、成绩“差”的学生、性格“怪僻”的学生,在工作中会遇到许多困难,尤其是考试后班级学生的成绩不理想,更糟糕的是考了年组的最后一名等等这些情况能让人有好心态吗?教师要有个良好的心态,这谁都知道,但怎么有个良好的心态呢?教师应该怎样对待这些事情呢?我们要向上述故事中的乙商人学习,用积极的心态去对待那些看似“困难”的事物,往往能从劣势条件中找到优势因素,从而获得好的成效。

    面对“差生”或“差班”,如果我们忽视他,用抱怨的心态去对待,他们可能成为真正的差生差班。如果我们用积极的心态去对待他,我们就能看到许多闪光点。

    我们工作一天,有的说:“今天我累坏了。”有的说:“忙了一天,我真有收获。”也许这便是两种不同心态的表白。

    知足常乐。要做一名好老师,但不要苛求自己的成绩非要超过别人。要做一名好班主任,但不要苛求自己的班级非要年级第一,那样你累学生更累。处处以他人作为竞争对象使得自己经常处于紧张状态。只要孩子们有进步,你就知足吧,知足常乐。有了健康的身体和乐观的心态,我们就是一个成功者。

    不要自寻烦恼。 几乎百分之百的焦虑是毫无必要的。统计发现, 40%的忧虑是关于未来的事情, 30%的忧虑是关于过去的事

    情,22%的忧虑来自微不足道的小事, 4%的忧虑来自我们改变不了的事实,剩下4%的忧虑来自我们正在做着的事情。有的老师担心考得不好,学校领导就会看不上你呀,同事会不会笑话你呀,瞧不起你呀。这不是杞人忧天吗?我们改变不了考得不好的事实担忧也无济于事,还失去了今天的快乐。

    教师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

    记得英国著名戏剧家莎士比亚曾经说过“世界就是一个舞台”。从教十余载,常感在教育这个大舞台上时时刻刻都发生着许许多多平凡而又不凡的事,这些事激荡着心灵,启迪着思维。作为教师应如何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首先,要微笑地面对生活.教师应该以一颗平常心来正确看待压力,来适应社会的发展与自身的现实.学会自我放松,自我减压,豁达待人,乐观处世.俗话说得好:“凡事依你算,世上无穷汉”。这话明确告诉人们,凡事是不能强求的。教师在工作中,对任何事情都应该有预计性,即正反面的估计。这样,事先有所准备,则烦乱、愁闷、内疚、无奈,就可以不翼而飞。

    当一名教师也与其他的工作者一样。要消除烦恼、忧虑和悔恨,就得面对现实,把握今天。对于我们来说,送走昨天,迎来明天最好的礼品就是使今天过得有意义、有价值。让每一天都过得充实,要用美好的心情面对每一天。

    在工作之时,要消除烦恼,就得把烦恼从头脑中挤出去。不去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去琢磨一句话,不要把生活和工作中的一些事情看得

    篇二:关于幼儿教育 ,很好的一篇文章

    关于幼儿教育 ,很好的一篇文章

    中国有句民谚:"三岁看老,七岁看小。"意思是说,小孩子三岁时候的脾气禀性,可以预测他老年时的心理、行为表现;而他在七岁左右的行为特点,可以预测他在童年期(从7~8岁到11~12岁)时的行为特点。

    这句民谚非常符合发展心理学的原理,是我国人民集几千年的经验总结出来的一条规律。迄今为止在心理学领域产生最大影响的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把儿童个性发展划分为5个阶段:(1) 口唇期,0-1岁,吃奶和吸吮给儿童带来最大满足;(2) 肛门期,2-3岁,排泄给儿童带来最大快乐;(3) 性器期, 3-6岁,这是一个激动不安的时期,性器是儿童快乐和满足的主要来源。男孩子出现恋母情结和阉割焦虑,因此极力模仿父亲,以父亲自居;女孩子出现恋父情结和阳具羡慕,想和"情人"分享阳具,开始吸引异性的注意力。(4) 潜伏期, 7-11岁,内部驱力投入到学校学习和大运动量游戏中去。(5) 生殖期, 12岁以后, 主要活动是建立友谊,谋求职业,求爱和结婚。

    弗洛伊德认为3~6岁这个阶段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不是没有道理的。我们都知道,孩子到3岁时会突然发生很大变化,有些孩子变得非常不听话,固执,任性,有的孩子情绪突然变得很不稳定,在3~4岁的孩子中,男孩的恋母情结和女孩的恋父情结表现相当普遍。而在此之前,这些特征就不明显,在此之后,这些特征又慢慢消失了。所以在心理学界,人们把3岁左右称为一个关键时期。

    为什么在3岁左右会出现这些明显的变化呢?这是因为,3岁儿童的大脑发育虽然还没有完全成熟,但是已经相当好,他们的语言已经接近成熟,生活经验也积累了很多,认识能力有了巨大的进步。特别是,3岁左右,小孩子可以完全脱离开大人的帮助自己走路,如果没有人干涉他,他可以走很远的路。所有这些发展都使得3岁左右的小孩产生了自我意识,他们开始意识到,"我"是和别人不一样的,"我"可以自己干事情,可以控制事物,可以独立地吃饭、拿取东西,也可以对事情作出基本的判断了。例如,他们知道,刚从火炉上端下来的锅是碰不得的,到晚上天黑的时候,只要一拉开关,灯就能亮,他们如果渴了,能够自己到冰箱里寻找喝的东西,饿了,会从家里放食品的地方找出自己爱吃的东西充饥;晚上躺在床上,他们会要求妈妈给自己讲个故事再睡觉,等等。

    总而言之,3岁小孩的本事变得比过去大得多,他们会不断地向爸爸妈妈提出各种要求,如果这些要求得不到满足,他们就会大哭大闹,比如,在玩具商店里,如果他们想要买一个自己喜欢的玩具而妈妈不答应买,他们就会躺在地上打滚,而不顾妈妈丢面子。

    3岁小孩也比过去更可爱,因为他们总是说出一些令大人喷饭的话,干出一些让大人惊奇的事情。一个小女孩,谁也没教她,她会自己静静地坐在妈妈的化妆台前,往嘴上涂口红;一个小男孩,会拿起爸爸的电动剔须刀,在脸上乱比划。当看见妈妈为什么事情伤心的时候,他们会紧紧抱住妈妈,想安慰她。

    3岁小孩的身上,每天都在发生变化,每天都在进步,他们的知识经验,认识事物的能力、社会交往技能、语言、思维,一切都在向前进步。

    3岁这个关键时期过去之后,孩子的心理发展并没有马上平静下来,您会发现,他们身上又接连出现了其他问题,比如,他们的语言发展很快,但是思维发展较慢;他们做事情,想问题,总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和8~9岁的孩子相比,他们还显得非常幼稚,幼稚得不讲道理;他们有时很任性,不听话,想自己做事,但有时又非常依赖大人;他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积极性很高,对自己不感兴趣但是有社会意义的事情,则不那么愿意做;他们的情绪还很不稳定,仍然会动辄大哭大闹;他们与小伙伴的关系也还很不稳定,等等。

    总之,直到上小学之前,孩子的心理发展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3~6岁,真是个动

    荡时期。

    2 幼儿的思维与学习

    2.1 孩童的思维

    从2岁到6岁,儿童智力发展方面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和掌握各种符号。例如,语言就是符号,象征游戏也是符号(这个大圆圈是爸爸,那个小圆圈是我),说自己做的梦还是符号(在梦中出现了各种各样非现实性的幻想)。

    但是,这个阶段的儿童,思维仍然是自我中心的。例如,他们还不能鉴别词语和词语所指的东西,不能鉴别他们自己创造的游戏、梦幻符号和现实之间的差别。他们认为,名称都是事物固有的,一个物体只能有一个名称。当他们知道了理发馆是给他理发的地方之后,他会问"发廊是干什么的"?

    幼儿的自我中心主义主要表现在孩子的言语和行为中。例如,一个孩子给另一个孩子讲VCD机怎样用时,他会使用一些模糊的术语,像"往前转"、"往后停"之类,等他讲完之后,另一个孩子还是不会使用VCD机,因为他把最重要的信息漏掉了,原因是,这个时候的幼儿还不善于站在别人的立场上看问题,或他以为词汇所包含的信息比实际的多,他相信,含混的"东西"也能表达物体的性质。所以,这一阶段的幼儿还不能清楚地鉴别符号和符号所代表的东西。

    到了5~6岁,幼儿的具体运算能力开始发展,他们已经能够算简单的算术,也能够区分符号和符号所代表的事物。例如,6岁的小孩已经知道"家用电器"不仅包括电视机、电冰箱,还包括空调机、洗衣机、电风扇等家庭用的所有电器。而4岁小孩就不能清楚地知道这一点。 5~6岁儿童在考虑问题时,已经能够同时考虑两个元素或两种关系。比如,把水从一个高而瘦的杯子里倒进一个矮而粗的杯子里,他们知道,水没有变少,也没有变多,这就说明,他们已经能够同时考虑杯子的高度和杯口直径这两个元素,他们知道这两个元素是互相补偿的。同样,他们也知道了,把一块面团擀成一张面积很大的饼时,面团里的面并没有增多;把一根很长的绳子缠成一团时,绳子也没有变少;一个小男孩穿上女孩的衣服,梳女孩的头发时,他仍然是男孩,等等。

    很多父母对自己3~4岁孩子智力发展的关心程度远远超过对他们的情绪、兴趣和态度的关心。这些父母不懂得,强迫一个小孩子学习一种专门的知识,会使他产生对学习的反感。这种消极情绪对他将来的学习是不利的,它所产生的负作用比他今天是否学到了字母、数字和算术要大得多。

    很多成人认为,孩子的思维和成人差不多,在感情上却离成人很远。这是一种严重的误解。事实恰恰相反。孩子在感情上很像成人,而在思维上离成人很远。

    一个孩子偶尔从同伴那里学来了一句脏话,父母就断定孩子懂得这句脏话的含义,于是打骂孩子一顿了事。其实,孩子说的这句话,他自己并不一定懂得。我们应该利用这个时机对他进行教育,我们可以告诉他,有些话听了让人高兴,有些话让人讨厌。你说的这句话就让人讨厌。有些孩子说脏话,只是在试探爸爸妈妈的反应,一旦发现父母的反应不愉快,他们以后就不再说了。

    4~5岁的小孩语言已经发展得相当好,有些孩子甚至已经达到伶牙俐齿的地步,但是实际上,他们的思维发展还相当不成熟。您可能发现孩子能认出几十种牌号的汽车,能滔滔不绝地复述从幼儿园里听到的故事,但是,你把一个粗矮杯子里的水原封不动地倒进一个高、细杯子里的时候,孩子会说,水变多了。你把原来挨在一起的5块糖摆宽一些,他会说糖比原来多了。

    2.2 在游戏中学习

    孩子的学习常常是在活动中进行的,这与我们成人不同,对一个成年人来说,学习得最好的时候,常常是静静地坐着倾听的时候,比如听老师讲课或者自己看一本书。孩子却不能以同样的方式进行心智活动或思维。他们只能通过对事物进行实际操作来学习,不管这些活动是搭积木、玩洋娃娃还是过家家。

    举个例子,孩子们在幼儿园里是怎样学做饭的。老师教给他们剥豌豆皮,削胡萝卜皮和土豆皮。在干这些活的过程中,孩子们懂得了要炒的土豆必须削皮和怎样削皮,要煮汤的豌豆必须剥皮。他们通过观察了解到,开水怎样把蔬菜烫软了,煮熟了,又怎样使另外一些食物(如鸡蛋和肉)变硬了。他们还知道了,食物在烹饪之后的颜色和重量都有变化,等等。所以,做饭这一活动不仅是加工自然食品的过程,它提供了概念形成、语言丰富和数学实践的机会。

    所以,幼儿不是消极的学习者,而是积极的学习者。意大利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说得好,"游戏就是儿童的工作"。在游戏中,儿童从事各种实践活动,这些活动又慢慢地被内化为思维活动。相反,让儿童静静地坐着学习,对他们的成长不会产生持久的作用。只有让儿童通过积极应付环境而获得的东西,才能长久地得到保持。

    2.3 幼儿不适合于规则学习

    成年人常常错误地认为,幼儿可以按照规则来学习。许多父母有这样的经验:他们一遍又一遍地告诉孩子不要拆散玩具,不要在吃饭的时候看电视,接受别人帮助时要说"谢谢",但是孩子总是不听话,这是怎么回事儿呢?

    原来,幼儿还没有内化的思维,他们很难把外部规则内化为自己的需要。结果,他们就可能在今天接受别人帮助时说了"谢谢",明天又忘了。

    幼儿不能掌握外界强加的规则。对他们来说,最好的学习方式是通过游戏来学习,所以,对幼儿进行语法、数学等正式教育是不恰当的。因为无论阅读、学拼音,还是学习数学,都是以掌握一定的规则为前提的,这种方式不适合于学前儿童。

    但是,另一些学习活动可能适合于幼儿,如学习写字、认拼音字母、学习打字等等。这些学习可以为以后的规则学习打下基础。

    2.4 快速学习与融会贯通

    有些父母错误地认为,对孩子来说,纵向的加速学习比横向的融会贯通更重要。例如,学习数数,他们恨不得孩子能很快地从1数到10000,学习阅读,就希望孩子尽快地能够读文字很多的书。为什么这种愿望是不切实际的呢?因为,假如学习对孩子来说没有乐趣,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不会高,他们的情感还会受到伤害。

    当您花了很多钱,给孩子报了钢琴班、书法班、舞蹈班的时候,必须首先考虑孩子是否有兴趣学习这些东西。诚然,孩子经过长期的艰苦努力,可以在特殊技巧上得到大的提高,但是,如果孩子并不喜欢这些东西,他们的学习是被迫的,他们忍受着巨大的压力学习,可能会失去很多东西,他们的情感可能会受到消极影响。这些,他付出的代价就太大了。

    所谓横向的融会贯通,指的是,我们不求孩子在某一个或几个专门技巧上有大的长进,而是给他们提供足够的、多种多样的材料,让他们扩大知识面,把各种知识融会贯通起来。例如,认识了圆形或方形,以后,不要再让他学习新东西,而是让他熟悉他所见到的各种圆形和方形,这样做,有助于在孩子心目中建立起圆形和方形的概念,为今后学习更高级的几何学作了准备。

    当孩子学习了各种各样的知识材料之后,他们就能对这些材料进行横向的比较、分类、排序等等,例如,让他们把狗、草、桌子、大象、月季花、柜子按照类别和大小分类并排序,如果他们做得很好,就意味着他们为今后的学习作了准备,这比仅仅学会数数、算术的孩子将来的发展可能更好些。

    为了考试忙着死记硬背的学生,和经常看课外书进行规律性学习的学生相比较,情况也很

    相似。这两个学生在考试成绩上相差可能不多,但是那个广泛阅读课外书、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的学生,今后的学习可能更轻松,因为他为下一步学习作的准备更充分。想方设法教给幼儿一种专门技巧和知识的父母,客观上好像是在教一门死记硬背的课程,其结果,对学前儿童来说,这些知识很可能是短命的。

    幼儿期个性发展的主要任务

    我们在引言里已经提到,幼儿时期的智力发展状况并不能预测孩子长大以后的生活是否幸福,但是他们的个性发展却能够预测。可以说,3~6岁期间,培养孩子良好的个性特征,比整天关注他们的智力发展更重要,也更得法。

    那么,对学前儿童进行家庭教育,最重要的并不是让孩子掌握那些为上小学作准备的知识,如会数数,会算5以内的加减法,会背乘法口诀,会认识多少汉字等等,也不是象我们现在多数父母想的那样,培养孩子遵规守纪,听说听道,做一个听话的好孩子,而是在个性和社会性方面得到健康的发展。

    一位著名心理学家认为,3~6岁儿童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游戏活动,亲身体验他们将来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培养一种目标方向感和自主性、创造性。例如,当你给孩子讲一个故事、教他学习一个数字或汉字,他听您说到学这些东西将来会有用的时候,有目标方向感的孩子会非常好奇和认真地听你讲,认真地学习和掌握,而没有目标方向感的孩子就显得比较无动于衷;又如,当幼儿园老师在班上拿出一个军舰模型要讲解的时候,孩子们的反应是不一样的,有目标方向感的孩子会非常感兴趣、非常注意地听老师的讲解,下课之后,他可能对别的孩子说,我长大要当一名海军,要开军舰,象刚才老师上课时拿出的那艘一样。而缺乏目标方向感的孩子,可能对军舰模型不感兴趣,也没有什么感受能说出来和大家交流。我们做家长的,应该及时发现和抓住孩子身上出现的这种目标方向感,给以及时的强化和鼓励。这种目标方向感之所以重要,就是因为它是产生雄心壮志、远大抱负和主动精神的基础。有多年幼儿教育经验的教师普遍反映,那些后来考取名牌大学、成为人才的孩子,往往是那些在幼儿期就表现出这种萌芽般的雄心壮志的孩子。他们在幼儿园里就表现出了高于别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篇三:关于幼儿教育方面的论文范文

    幼儿园美工区活动研究

    摘要:幼儿园美工区是幼儿艺术活动中的一部分,是幼儿园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工区活动能提供给幼儿自由的时间和空间,能帮助孩子解放头脑、眼睛、双手、嘴等各器官,使幼儿获得最好的乐趣和满足。对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具有积极的意义。本文转自映辉论文网你最优秀的论文服务专家。

    关键词:幼儿园;美工区;活动开展

    美工区是幼儿艺术活动中的一部分,它能为幼儿提供自由的时间和空间,能帮助幼儿解放头脑、眼睛、双手、嘴等各个器官,使幼儿获得最好的乐趣和满足。对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幼儿园美工区的界定

    幼儿园美工区活动是为幼儿提供一个自由欣赏和创作的重要场所,是一个让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小天地,它为幼儿的游戏、学习与创作提供适当的环境和条件,营造宽松、愉快而有要求的氛围。在这个区域内,幼儿可以操作各种材料,选用不同的工具和材料与同伴友好地合作,用绘画或手工这些外在的符号形式,按照自己的意愿和兴趣来表达自己的体验和情感,施展自己的才能,任意享受创造活动的快乐,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幼儿园美工区活动是幼儿园美工教学的重要补充形式

    二、美工区活动开展的现状分析

    美工区是能使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兴趣来表达自己的体验和情感的大好舞台是能使幼儿有一个自由时间和空间来施展他们才能的大好机会能使幼儿获得更大的乐趣和满足。然而,美工区虽然是幼匕非常喜欢的游戏区域,但是在活动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利于幼儿发展的许多因素,主要归纳为以下三点。

    (一)预设大于生成—美工区活动主题事先规划

    在美工区活动时,往往由教师决定活动的主题。

    1.幼儿园美工区活动内容的选择与每周的主题相联系教师根据幼儿园的主题来决定美工区活动的内容,匕如最近开展的《环保小卫士》主题活动,那教师往往会把关于环保的一些内容有目的地渗透在美工区活动中,这是教师预先设计的。

    2.幼儿园美工区活动内容的选择与教学活动相联系教师根据幼匕的教学活动来决定美工区活动的内容例如今天上了美术活动课《美丽的扇子》,但是一课时下来,动作慢的幼儿往往不能及时完成作品,于是美工区往往可以成为美术活动的延伸区。

    3.幼儿园美工区活动内容的选择与教师的规定相联系教师根据自己的想法决定美工区活动内容,但这会使幼儿失去自由创作的空间,而且由于主题事先的规划性,幼儿在活动过程只是处于被动的接受地位,从而失去区角活动原有的意义。

    (二)技能的传授大于幼儿的创新—美工区活动过程强调模仿

    在美工区活动中,幼儿模仿教师是常见的现象。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师片面追求整齐划一,幼儿只能机械地模仿老师。以往的美术区活动多以模仿为主,这就只要求幼儿亦步亦趋地按教师的方法步骤临摹。殊不知在临摹过程中抑制了幼儿的创造,扼杀了幼儿稚拙而天真的表达方式,使幼儿产生了盲目服从权威的心态,丧失了主动表现的自信心,不利于健全人格的发展。二是教师对幼儿思维能力缺乏足够的信心。教师往往会担心幼儿在自己的创作过程中无法完成任务,因此一味要求幼儿跟着老师做。这是教师对幼儿能力发展把握不足的

    表现,更是教师对美工区活动的预设目标与幼儿最近发展区的距离设置不合理的表现。

    (三)重过程而轻评价—美工区活动评价不足

    在美工区活动中,教师对幼儿的活动过程和作品的评价存在不足。在实际活动中,有的教师对美工区活动的科学内涵和作用没有完全的理解,在美工区活动结束时往往对幼儿的活动不进行评价。因为在很多幼儿园中,教师只把美工区当做幼儿游戏的场所,不重视美工区活动,造成了美工区活动过程的不完整。由于评价的不足,幼匕的想法和做法得不到老师、大家的肯定,学习成果没有得到很好的展示,导致幼儿失去学习的自主能动性。

    三、幼儿园美工区活动开展的调整策略

    儿童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教师则是儿童活动的组织者、美工区域游戏中教师更应该进行有启发性的游戏活动指导,支持者和引导者。在做到一切从孩子出发,一切为了孩子。真正的以儿童的需要和兴趣为出发点,还给孩子一个自由的、独立的探索空间。在教师的鼓励和引导下,帮助幼儿获得更多的成就感。

    (一)从环境和材料入手,引起幼儿探究欲望

    材料是吸引幼儿活动的关键,有效的材料能激发幼儿创作的灵感和欲望,能引起幼儿对作品内容的联想和想象。要做到这点,首先要让材料和环境会“说话”。教师在设计某一活动时结合活动内容投放相关的步骤图及作品欣赏或实物图片,这些一般放在活动区最显眼的位置。在结合活动内容投放操作材料,材料的摆放位置要在方便幼儿取放和距离作品欣赏和实物图片相近的位置。这便于引起幼儿的联想,即让环境和材料说出“这样的作品是用哪些材料做成的。”和“这个作品很漂亮,你也来试试吧。”这样幼儿在进入区域时就会立刻融入主题环境中,也会积极的寻找相对应的材料进行操作。其次,材料要简单且是灵活多变的。教师应多为幼儿提供生活中常见物品,幼儿可以反复使用不断探索新玩法的材料,即一物多玩的材料。

    (二)降低游戏结构,给幼儿探索空间

    通过本文研究我们发现,幼儿在结构低的游戏活动中表现了积极的态度,因此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以探索和游戏为主。教师放宽对材料使用方法和操作步骤的规定以及作品表现形式的要求,才能给幼儿更轻松自由的氛围鼓励幼儿自由探索。

    (三)建立幼儿的主体地位,减少教师的无效干预

    1.导人环节突出幼儿的主体地位

    教师在导入环节中应该主要介绍材料的特性,鼓励幼儿在操作中探索材料的使用方法。在幼儿了解材料的特性后,教师应将活动的时间留给孩子,而不是浪费在讲解材料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步骤上。这些应该是孩子们通过探索和操作自己体验出来的。教师不能剥夺孩子探索的空间,不能将自己的经验强加给孩子,否则就成了给孩子设定了一个模式让孩子按程序操作的无意义活动。教师只要在导入环节介绍材料的特性,从形状、材质上了解每种材料有什么特点,其他的让环境和材料“说话”。

    2.观察指导环节要重过程轻结果

    教师要做孩子活动的追随者,而不是引导者。在区域游戏中教师是先观察后指导的,教师应该将主要精力放在观察幼儿的表现上,减少指导行为的发生或不指导幼儿的活动。幼儿游戏体验的成功和探索欲望的强弱取决于其游戏的自由度。越是宽松的环境,限定的内容越少幼儿往往越轻松,对材料的使用和操作也越是大胆,这样才能激发创作灵感,让孩子真正依据自己的愿望进行创作活动。

    (四)注重艺术表达,轻视技能掌握

    在艺术领域中,教师应该注重的是幼儿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和表达,而不应该专注于技能技巧的掌握。幼儿用什么方法来表达自己对艺术的理解和用什么方式把它呈现出来,都是幼儿

    最真实的内在感受。在这一理解和表达的过程中,已经是幼儿能力的提高。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只要支持幼儿,鼓励幼儿的大胆创新就是对幼儿美工活动的最有效指导。

    (五)开展有效的评价分享

    教师在评价分享环节中应该做一个倾听者和认同者。教师要鼓励幼儿大胆的表达自己对艺术的见解,同时认真倾听幼儿对自己和对同伴的评价,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要试图纠正孩子的观点和态度,因为这正是孩子最真实的艺术感受的表达,教师只需对孩子的观点表示赞同,尊重和理解孩子对作品的理解和表达形式即可。

    首先评价的方式要多样性。将主动权让位给幼儿,鼓励幼儿对自己对同伴进行评价;面向全体幼儿,给每个幼儿自由发言的机会。教师要淡化自己的权威意识,努力做一个倾听者和认同者。

    其次评价的内容要多样性。评价可以评价作品本身,也可以评价活动过程,评价幼儿的创造思想。让每个幼儿都能在评价中找到自己的优点,增强自信心。

    最后评价不能评价好坏。教师应该将眼光放在评价幼儿身上,而不是评价作品的好坏。即便评价作品,也应该将评价的重点放在评价作品的创新性上。既教师要通过评价来发现和放大幼儿的闪光点,而不是将作品分成好坏等级。

    结语: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美工区活动,幼儿会爱提问、爱动脑,敢于创新,思维能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有较大的发展。可见美工区活动是培养幼儿创造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应尽量为幼儿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

    参考文献:

    [1]柯爱萍.幼儿园区角活动实例[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3.

    [2]霍力岩.素质教育与活动区教育[J].学前教育,2002,(5).

    [3]孔起英.学前儿童美工教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4]楼必生,屠美如.学前儿童艺术综合教育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5]高润喜.全球化下的美工教育[J].美工,2004,(4).

    [6]吴晓蓉.反思美工教育的现状[J].文艺研究,2004,(4).

    [7]段运冬.反观重庆20世纪美工创作的几个问题[J].四川师范学校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

    [8]郑秀娟,宁志学.浅谈美工活动与幼儿可持续发展[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1999,(5).


    有关幼儿教育的文章》由:创业找项目整理
    链接地址:http://www.gjknj.com/duwu/14600.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下一篇:大卫科波菲尔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