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创业找项目 > 范文大全 > 枳实枳壳白术
  • 枳实枳壳白术

  • 来源:创业找项目
  • 时间:2018-05-06
  • 移动端:枳实枳壳白术
  • 篇一:中药小知识点

    中 药 学 巩 固 与 提 高

    第一部分 总论 一、本草之最

    1、中国最早的医方——《五十二病方》

    2、首次阐述中药药性理论、七情配伍理论、组方原则——《神农本草经》

    3、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

    4、提出六经辩证、八纲辨证——《伤寒杂病论》

    5、确立中医辨证论治原则——《伤寒杂病论》

    6、方书之祖——《伤寒杂病论》

    7、首创三品分类法——《神农本草经》

    8、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本草经集注》

    9、朱墨分书承前启后——《本草经集注》

    10、第一部炮制学专著——《雷公炮制论》

    11、最早的医学百科全书——《千金方》

    12、我国第一部官修本草,也是世界上公开颁布的最早的药典—《新修本草》(由本草、药图、图经三部分组成)

    13、宋代第一部官修本草——《开宝本草》

    14、首次采用黑白字代替朱墨分书——《开宝本草》

    15、《嘉祐本草》和《图经本草》——宋代本草的姊妹篇

    16、具有生物分类学思想,被达尔文称为百科全书——《本草纲目》

    17、近代第一部具有重要影响大型药学辞书——《中国药学大辞典》陈存仁

    18、当代中药学代表作——《中华本草》

    二、中药的产地与采集(了解) 黄连、川芎、乌头、附子的道地药材产于四川;薄荷、苍术的道地药材产于江苏;细辛、五味子的道地药材产于东北;阿胶的道地药材产于山东;牛膝、地黄的道地药材产于河南;枸杞的道地药材产于宁夏;当归的道地药材产于甘肃;阿胶的道地药材产于山东;党参的道地药材产于山西;茯苓的道地药材产于云南。

    巴豆有较强的毒副作用,压油取霜能降低其毒副作用,醋炙香附可增强其疏肝止痛的功效,生首乌制熟的目的是改变药性。

    四、药性理论

    1、治疗筋脉拘急疼痛的药物多具有甘味。芳香药有辟秽防疫,解表散邪,悦脾开胃,化湿去浊,行气活血,通窍止痛,开窍醒神之功,多具有辛味。

    2、中药归经理论的形成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以(药物所治疗的具体病证)为依据,经过长期临床实践总结出来的用药理论。

    3、中药性能的基本内容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

    4、酒炒则升,姜制则散,醋炒则收敛,盐制则下行。

    五、中药的配伍

    金钱草可杀雷公藤毒、麝香可杀杏仁毒、绿豆可杀巴豆毒,故属于相杀的配伍关系。

    生姜配黄芩,黄芩能消弱生姜的温胃止呕的作用,属于相恶的配伍关系。

    黄连与木香配伍,木香能增强黄连清热燥湿之功,属于相使的配伍关系。

    全蝎、蜈蚣同用能明显增强平肝息风、止痉定搐的作用,这种配伍关系属于相须。

    枸杞子配菊花治目暗昏花,枸杞子为补肾益精、养肝明目的主药,菊花清肝泻火,兼能益阴明目,可以增强枸杞的补虚明目的作用,这种配伍关系属于相使。

    七、中药的剂量和用法

    1、包煎:蛤粉、滑石、青黛、旋覆花、车前子、蒲黄及灶心土

    六、中药的用药禁忌

    1、妊娠禁用药:牵牛、巴豆、商陆、水蛭、斑蝥、雄黄、轻粉、水银、砒霜、马钱子、蟾酥、川乌草乌、藜芦、胆矾、瓜蒂、甘遂、大戟、芫花,麝香、三棱、莪术虽无毒,也禁用。

    2、妊娠慎用药:桃仁、红花、牛膝、川芎、姜黄、牡丹皮、枳实枳壳、大黄、番泻叶、芦荟、芒硝、附子、肉桂。白术、砂仁有安胎之功,不属于妊娠用药禁忌。

    3、乌头和附子(与乌头源于同一植物)反贝母(川贝母、浙贝母)、瓜蒌、天花粉(瓜蒌的根)。藜芦反芍药、赤芍药、细辛、人参、沙参、丹参、玄参、苦参。

    第二部分 各论

    一、解表药

    1、桂枝辛甘温煦,甘温通阳扶卫,其开腠发汗之力较麻黄温和,而善于宣阳气于卫分,畅营血于肌表,故有助卫实表,发汗解肌,外散风寒之功。对于外感风寒,不论表实无汗、表虚有汗及阳虚受寒者,均宜使用。如治疗外感风寒、表实无汗者,常与麻黄同用,以开宣肺气,发散风寒;若外感风寒、表虚有汗者,当与白芍同用,以调和营卫,发汗解肌;若素体阳虚、外感风寒者,每与麻黄、附子、细辛配伍,以发散风寒,温助阳气。

    2、解表药中既能发汗解表,又能利水消肿的药物共有麻黄、香薷、浮萍三味药。

    3、暑天贪凉饮冷之人,阳气被阴邪所遏,故称阴暑证。前人称“香薷乃夏月解表之药”。香薷治疗该证,常配伍厚朴、扁豆。

    4、解表药中外能解表散寒,内能行气宽中的药物只有紫苏一味。故风寒表证而兼气滞,胸脘满闷、恶心呕逆者,紫苏尤为适宜,临床常配伍香附、陈皮等药。

    5、羌活善入足太阳膀胱经,以除头项肩背之痛见长,故上半身风寒湿痹、肩背肢节疼痛者,羌活首选。

    6、发散风寒药中能够解鱼蟹毒的药物只有生姜、紫苏两味药;能止血的只有荆芥。

    7、牛蒡子疏散风热,又能利咽,且滑肠通便,故治疗风热郁闭,咽喉肿痛,大便秘结者,应首选牛蒡子。

    9、中药学教材中具有透疹功效的药物有荆芥、薄荷、蝉蜕、牛蒡子、葛根、升麻、紫草、浮萍、柽柳、胡荽。

    10、解表药中具有升阳止泻功效的药物只有葛根一味。能升发清阳,鼓舞脾胃清阳之气上升而奏止泻痢之效,常用治热泄热痢,脾虚泄泻。

    11、柴胡善于疏散少阳半表半里之邪,为治少阳证之要药。治疗伤寒邪在少阳,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口苦咽干、目眩,柴胡常与黄芩同用,以清半表半里之热,共收和解少阳之功。

    12、中药学教材中既能发表,又能升阳的药物,只有柴胡、升麻、葛根三味药。

    13、发散风热药中具有清热解毒功效的药物只有菊花、升麻、牛蒡子三味药。

    14、羌活善治太阳经头痛,白芷、葛根善治阳明经头痛,柴胡善治少阳经头痛,吴茱萸善治厥阴经头痛,细辛、独活善治少阴经头痛。

    15、发散风寒药中只有桂枝既可温扶脾阳以助运水,又可温肾阳、逐寒邪以助膀胱气化,而行水湿痰饮之邪,为治疗痰饮病、蓄水证的常用药。

    16、发散风热药中只有葛根能升阳止泻;只有桑叶、菊花能平肝明目。

    17、荆芥与防风均味辛性微温,微温而不燥热,长于发表散风,对于外感表证,无论是风寒感冒,恶寒发热、头痛无汗等症,还是风热感冒,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咽痛等症,两者均可使用。

    18、发散风寒药中具有通鼻窍,治鼻渊头痛、鼻塞流涕的药物有功效的药物有白芷、细辛、辛夷、苍耳子、鹅不食草。

    19、发散风热药中既能疏散风热,又能透疹、利咽的药物只有薄荷、牛蒡子、蝉蜕三药。

    20、桂枝配伍麻黄,常用治风寒表实证;桂枝配伍白芍,常用治风寒表虚证。

    21、解表药中部分药物煎药方法较特殊,其中紫苏入汤剂不宜久煎;荆芥入汤剂不宜久煎;辛夷入汤剂宜纱布包煎;薄荷入汤剂宜后下。

    22、菊花入药有黄菊花、白菊花之分,黄菊花功偏疏散风热,白菊花功偏平肝、清肝明目。

    23、注意麻黄,桂枝,荆芥,白芷,细辛,薄荷,菊花,桑叶,蝉蜕,牛蒡子,菊花,柴胡的性味,归经。

    二、清热药

    1、黄连清热燥湿力胜,主入中焦,为治湿热泻痢之要药,黄芩、黄柏、苦参三药虽也常用治湿热泻痢,但效力不若黄连。

    2、黄连泻火解毒之力最强,治痈疮肿毒之中,尤善治疔疮,菊花、天花粉、栀子、夏枯草四药虽都能清热解毒,可用治痈疮肿毒,但功力不及黄连。

    3、金银花既能清热解毒,又有凉血、止痢之治疗作用。

    4、连翘苦寒,尤具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的功效,主入心经,善清心火、解疮毒,能消散痈肿结聚,故被誉为“疮家圣药”。又能疏散上焦风热,常用治风热外感和温病初起。

    5、蒲公英既能清解火热毒邪,又能泄降滞气,兼能疏郁通乳,故为清热解毒、消痈散结之佳品,尤为治疗乳痈之要药。

    6、紫花地丁既能清热解毒,又能凉血消肿,消痈散结,为治血热壅滞,痈肿疮毒,红肿热痛的常用药物,尤以治疔毒为其特长。

    7、青黛本品难溶于水,内服一般作散剂冲服,或入丸剂服用。鱼腥草含挥发油,不宜久煎。

    8、大青叶的功效是清热解毒,凉血消斑;板蓝根的功效是清热解毒,凉血,利咽;青黛的功效是清热解毒,凉血消斑,清肝泻火,定惊。三者的共同功效均能清热解毒,凉血。

    9、白薇苦、咸而寒。归胃、肝、肾经。善入血分、阴分,有清热凉血,益阴除热之功,故用于治疗热病后期,夜热早凉或阴虚发热;且能清泄肺热而透邪,清退虚热而益阴,又常与解表药同用治疗阴虚外感。

    10、土茯苓甘淡,解毒利湿,通利关节,又兼解汞毒,故对梅毒或因梅毒服汞剂中毒而致肢体拘挛、筋骨疼痛者疗效尤佳,为治梅毒的要药。

    11、山豆根、射干、马勃以清热解毒利咽消肿为特长;而其中只有射干又具消痰之功,既能用治咽喉肿痛,又能用于痰盛咳喘。

    12、葛根长于升阳止泻;而苦参、黄柏长于清热燥湿;穿心莲长于清热解毒而燥湿,以上诸药多用于湿热泻痢;然白头翁苦寒降泄,清热解毒,凉血止痢,既善于清胃肠湿热,又长于解血分热毒,故为治热毒血痢之良药。

    篇二:《中药学》重点知识!

    第一部分 总论

    1、中国最早的医方——《五十二病方》

    2、首次阐述中药药性理论、七情配伍理论、组方原则——《神农本草经》

    3、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

    4、提出六经辩证、八纲辨证——《伤寒杂病论》

    5、确立中医辨证论治原则——《伤寒杂病论》

    6、方书之祖——《伤寒杂病论》

    7、首创三品分类法——《神农本草经》

    8、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本草经集注》

    9、朱墨分书承前启后——《本草经集注》

    10、第一部炮制学专著——《雷公炮制论》

    11、最早的医学百科全书——《千金方》

    12、我国第一部官修本草,也是世界上公开颁布的最早的药典——《新修本草》(由本草、药图、图经三部分组成)

    13、宋代第一部官修本草——《开宝本草》

    14、首次采用黑白字代替朱墨分书——《开宝本草》

    15、《嘉祐本草》和《图经本草》——宋代本草的姊妹篇

    16、具有生物分类学思想,被达尔文称为百科全书——《本草纲目》

    17、近代第一部具有重要影响大型药学辞书——《中国药学大辞典》陈存仁

    18、当代中药学代表作——《中华本草》

    黄连、川芎、乌头、附子的道地药材产于四川;薄荷、苍术的道地药材产于江苏;细辛、五味子的道地药材产于东北;阿胶的道地药材产于山东;牛膝、地黄的道地药材产于河南;枸杞的道地药材产于宁夏;当归的道地药材产于甘肃;阿胶的道地药材产于山东;党参的道地药材产于山西;茯苓的道地药材产于云南。

    二、巴豆有较强的毒副作用,压油取霜能降低其毒副作用,醋炙香附可增强其疏肝止痛的功效,生首乌制熟的目的是改变药性。

    三、药性理论

    1、治疗筋脉拘急疼痛的药物多具有甘味。芳香药有辟秽防疫,解表散邪,悦脾开胃,化湿去浊,行气活血,通窍止痛,开窍醒神之功,多具有辛味。

    2、中药归经理论的形成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以(药物所治疗的具体病证)为依据,经过长期临床实践总结出来的用药理论。

    3、中药性能的基本内容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

    4、酒炒则升,姜制则散,醋炒则收敛,盐制则下行。

    四、中药的配伍

    生姜配黄芩,黄芩能消弱生姜的温胃止呕的作用,属于相恶的配伍关系。

    黄连与木香配伍,木香能增强黄连清热燥湿之功,属于相使的配伍关系。

    全蝎、蜈蚣同用能明显增强平肝息风、止痉定搐的作用,这种配伍关系属于相须。

    枸杞子配菊花治目暗昏花,枸杞子为补肾益精、养肝明目的主药,菊花清肝泻火,兼能益阴明目,可以增强枸杞的补虚明目的作用,这种配伍关系属于相使。

    1、妊娠禁用药:牵牛、巴豆、商陆、水蛭、斑蝥、雄黄、轻粉、水银、砒霜、马钱子、蟾酥、川乌草乌、藜芦、胆矾、瓜蒂、甘遂、大戟、芫花,麝香、三棱、莪术虽无毒,也禁用。

    2、妊娠慎用药:桃仁、红花、牛膝、川芎、姜黄、牡丹皮、枳实枳壳、大黄、番泻叶、芦荟、芒硝、附子、肉桂。白术、砂仁有安胎之功,不属于妊娠用药禁忌。

    3、乌头和附子(与乌头源于同一植物)反贝母(川贝母、浙贝母)、瓜蒌、天花粉(瓜蒌的根)。藜芦反芍药、赤芍药、细辛、人参、沙参、丹参、玄参、苦参。

    1、包煎:蛤粉、滑石、青黛、旋覆花、车前子、蒲黄及灶心土

    2、雷丸有效成分几乎不溶于水,遇热易被破坏,应做成散剂冲服,不如汤剂。

    篇三:枳壳,俗名臭七

    ① 绿衣枳壳:

    枳壳(6张)

    为植物枸橘的近成熟果实,呈半圆球形,直径约2~3.5厘米。外皮橙褐色或绿黄色,散有众多小油点及网状隆起的皱纹,密被细柔毛。果实顶端的一面有明显的花柱残基,基部的一面有果柄痕或残留短果柄。横切面果皮厚4~6毫米,黄白色,沿外缘有1~2列棕黄色油点;瓤囊6~8瓣干缩呈棕褐色;中心柱宽4~6毫米。气香,汁胞味微酸苦。产福建、陕西等地。

    ② 酸橙枳壳:又名川枳壳、江枳壳。为植物酸橙的近成熟果实,多横切成半圆球形,直径4.5~5.5厘米。表面绿褐色或绿棕色,略粗糙,散生多数油点。顶端一面有花柱残基,基部一面有果柄痕。横切面果皮厚约6~12毫米,中果皮黄白色,边缘有1~2列棕黄色油点;瓤囊10~13瓣,棕褐色,每瓤囊中常有种子数粒;中心柱宽7~11毫米。气香,汁胞味苦而后酸。产四川、湖南、江西、浙江等地。

    ③ 香圆枳壳:又名江枳壳、川枳壳。为植物香圆的近成熟果实,外形与酸橙枳壳相似。表面褐色或棕褐色,花柱残基的周围通常有一圈金钱环。横断面果皮厚7~13毫米,中果皮呈灰白色或白色;瓤囊10~12瓣;中心柱宽4~7毫米。气香,汁胞味酸而后苦。产四川、江西、浙江等地。

    ④ 玳玳花枳壳:又名苏枳壳。为植物玳玳花的近成熟果实,通常横切为二,呈半圆球

    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乙腈

    -水(21.5:80.5)(用磷酸调节pH值至3)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83nm。理论板数按柚皮苷峰计算应不低于2000。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精密称取减压干燥至恒重的柚皮苷对照品20mg,新橙皮苷20mg置50ml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摇匀,精密量取5ml,置25ml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摇匀,即得(每1ml中含柚皮苷80μg,新橙皮苷80μg)。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该品粗粉约0.2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甲醇50ml,密塞,称定重量,加热回流1.5小时,放冷,密塞,再称定重量,用甲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精密量取续滤液10ml,蒸干,残渣加水3~5ml使溶解,放冷,通过聚酰胺柱(50~80目,2g,内径1.8cm,湿法装柱),以水25ml洗脱,弃去水液,再用甲醇50ml洗脱,收集洗脱液,转移至50ml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摇匀,用微孔滤膜(0.45μm)滤过,取续滤液,即得。

    测定法

    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2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该品含柚皮苷(C27H32O14)不得少于4.0%,新橙皮苷(C28H34O15)不得少于3.0%。

    应用鉴别

    生用气锐,炒用力缓。枳壳与枳实,本为一物,功效相近,然枳实小则性苦而速,枳壳大则性和而缓,是以气在胸中,则用枳壳,气在胸下,则用枳实,气滞则用枳壳,气坚则用枳实,此同中有异。


    枳实枳壳白术》由:创业找项目整理
    链接地址:http://www.gjknj.com/duwu/13284.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下一篇:麸炒枳实与枳实的区别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