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创业找项目 > 范文大全 > 中央党校王虎学
  • 中央党校王虎学

  • 来源:创业找项目
  • 时间:2018-05-06
  • 移动端:中央党校王虎学
  • 篇一:深化核心价值体系研究三1

    深化核心价值体系研究三题

    日期:2011-11-07 11:08:00作者: 来源:光明日报

    ■从价值观分化与整合的逻辑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价值观的分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出的现实语境。现代社会生活最为显著的特征是分化。所谓分化,是指事物由同一性、同质性向多样性、异质性的演化过程,而社会分化所指认的就是社会各领域从“合一”走向“分离”且指向不同价值的历史历程。因此,社会分化不仅体现为社会领域的相对分离,也体现在价值领域的分化上。诚然,分化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标志,但是过度分化或分化过度就会成为社会问题滋生的温床。就当代中国而言,随着社会分化的加剧,中国已经进入了矛盾和问题的凸显期,贫富分化、生态恶化、价值冲突、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假冒伪劣等问题屡见不鲜。实际上,在这些社会现象背后所隐藏的深层问题,是由价值分化乃至价值冲突所引致的价值共识危机。

    价值观的整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功能指向。从逻辑上看,过度的社会分化必然要求相应的社会整合,同样,价值观的过度分化也呼唤价值观的整合。需要注意的是,相对于刚性的“强”的社会整合而言,价值观的整合是一种柔性的“软”整合,是在对社会核心价值理念达成共识基础上的一种认同性整合,这就必然要求一个社会拥有能够为其成员共同认可并具有强大凝聚力的核心价值体系。法国学者吉尔·利波维茨基曾指出: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绝不是一种“奢侈”,可有可无,相反,它是集体生活自身的条件,它可以帮助个体彼此照顾,具有共同目标,采取共同行动,一句话,没有价值体系,就没有可以再生的社会集体。事实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正是在应对经济体制转轨期中国社会所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特别是价值共识危机的基础上而提出的凝聚人心、引领各种社会思潮的强大价值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对“社会主义”价值共识的重塑,它不仅为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判断是非得失、做出价值选择提供了一个相对统一、比较可靠的价值标准,也有利于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共识。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形成共同信念;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共同理想;坚持爱国主义和改革创新,形成共同精神;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形成共同规范。■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高度去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社会主义“价值”在意识形态层面的展开。马克思认为,意识形态作为“被意识到了的存

    在”,是“与物质前提相联系的物质生活过程的必然升华物”。正是在把意识形态理解为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思想体系的这个意义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制度化的思想体系”和“观念形态的国家机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体现着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表达着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理念,引导着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决定着整个社会价值体系的总体特征和基本方向,从而也是整合并引领社会主义社会多样化价值取向的核心价值理念。

    实际上,在西方普遍流行的“意识形态终结”这一社会思潮的背后潜藏着意识形态领域的危机。冷战结束以后,尽管世界形势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但是种种迹象表明,西方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和平演变的战略不会改变。美国智囊库兰德公司于1999年6月向美国政府提出的建议报告称,美国的对华战略应该分三步走,其中第一步就是“西化、分化中国,使中国的意识形态西方化,从而失去与美国对抗的可能性”。对此,中国共产党人一贯保持着清醒的认识。胡锦涛同志强调指出:“敌对势力要搞乱一个社会,颠覆一个政权,往往总是先从意识形态领域打开突破口,先从搞乱人们的思想下手。”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对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真正自觉。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和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依然是一项紧迫的战略任务。作为中国社会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的“主流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自觉反思,也是人们认同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论根据,更是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的“精神的太阳”。当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它不同于马克思所批判的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这个“精神的太阳”,因为后者无论“照耀着什么事物,却只准产生一种色彩,就是官方的色彩”,相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精神的太阳”必然会“闪耀着无穷无尽的色彩”,因为它是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形成的社会共识。

    ■从中国特色的方向去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彰显“中国特色”。事实上,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的核心价值体系都与本国的文化土壤、时代背景联系在一起。20世纪50、60年代,许多非洲国家的社会主义信念都含有本国传统的内容,如加纳总统恩克鲁玛所倡导的“非洲式社会主义方案”就是以非洲的乡村秩序为前提的。当然,基于当代中国的特定历史语境而提出并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要彰显

    “社会主义”的价值意蕴,而且力图凸显中国社会发展的实践逻辑,突出“中国特色”。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然是在中西古今各种价值观念的碰撞与融合、冲突与消解、传承与超越的历史过程中自觉建构起来的。正如列宁所说:“马克思主义这一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赢得了世界历史性的意义,是因为它并没有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相反却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方向来看,它本身意味着一种现代价值观念的生成。“现代价值观念在一定的国家、民族的传统中生成,但并不是自然生成的,而总是与传统的和现行的价值观念相冲突、相斗争中生成的。这样一种生成过程实际上是一种观念上的革命。”但是,“相对于世界的存在、现实、事物的既有状态而言,价值现象具有某种超越的性质,它是产生于现实和实践,又高于现实的现象。要准确地把握价值现象的本质和特征,就必须深入全面地理解人类的生活实践,实事求是地考察人类生活实践的表现和逻辑,才能得出科学有效的结论。”

    由此可见,生活实践是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路径。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历史,就是致力于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探寻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伟大实践。在价值本质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应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实践发展的必然结果,依此看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无疑应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题中应有之义。

    (王虎学: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

    篇二:改革:一项未竟的事业 -中国网

    改革:一项未竟的事业

    来源:中国网 2014-08-22

    当代中国,改革,依然是一项未竟的事业。抚今追昔,我们对邓小平同志最好的纪念,莫过于秉承其改革精神,毫不动摇地沿着他所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前进,完成其未竟的改革事业。 作者:王虎学

    ——纪念邓小平诞辰110周年

    王虎学 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教授

    2014年,是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实际上,自今年伊始,社会各界都在以不同的方式纪念、缅怀这位享有崇高威望的卓越领导人。8月2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纪念邓小平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可以看作是把这项纪念活动推向高潮的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在这篇近万字的讲话中,习近平深情回顾并充分肯定了邓小平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各个历史时期的卓越贡献和丰功伟绩,首次全面系统地总结了邓小平的“六大思想和政治遗产”,即最鲜明的政治品格:信念坚定;最深厚的情感寄托:热爱人民;最重要的思想特点:实事求是;最鲜明的领导风范:开拓创新;最恢宏的革命气度:战略思维;最光辉的人格魅力:坦荡无私。

    毋庸置疑,邓小平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思想和政治遗产。作为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当之无愧,他的名字将永远与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我们都知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领导中国人民实行改革开放,创立了邓小平理论,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邓小平同志留给我们的最重要的思想和政治遗产,就是他带领党和人民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他创立的邓小平理论。”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邓小平所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人间正道,是引领“中国号”巨轮扬帆远航的康庄大道。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的伟大觉醒,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在这一点上,邓小平居功至伟,可以说,如果没有邓小平,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

    2014年,也是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元年。众所周知,今天的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攻坚期”,面临的矛盾、问题和挑战都是前所未有的。在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关头和特殊的时间节点,我们能够深切地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对邓小平所开启的改革开放事业的高度评价,实际上充分彰显了新一届领导集体坚定不移高举改革开放的旗帜、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心和信心。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邓小平的改革思想为我们打好全面深化改革这场攻坚战提供了重要遵循。纪念邓小平,就是要更好地继承邓小平为我们留下的“改革遗产”。 第一,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一开始,邓小平同志就规定了改革的方向、立场和原则,改革不是要否定社会主义制度,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

    展。改革开放36年来,我们改革的立场没有改变,改革的方向没有动摇,改革的原则没有走样,改革的决心没有减弱,中国共产党才能并向世人庄严承诺,我们既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也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我们坚定不移地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二,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众所周知,改革开放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探索,是没有现成的路可走、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的伟大革命,因此,必须大胆地闯,大胆地试,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杀出一条血路”。而且,改革既不是零敲碎打的微调,也不是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整个社会结构的一次整体性的大变革,就其深度、广度和影响而言,改革不亚于一场革命,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此外,改革之初,邓小平就曾强调:“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从一定意义上讲,没有制度的革命,就不可能实现“制度的现代化”。

    第三,改革成败得失的判断标准是“三个有利于”,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当然,改革必然会遇到也必然会出现这样那样意料之中或意料之外的矛盾和问题,“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提出为全面推进和深化改革提供了绳度标杆和思想武器。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我们坚信,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所在,但我们既要看到不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同时又要看到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邓小平告诫我们“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并不比不发展时少”。随着环境恶化、资源短缺、贫富悬殊问题的日益凸显,我们必须做好承受改革压力和改革代价的思想准备。但是,我们必须深知,今天的改革由问题倒逼,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当代中国,改革,依然是一项未竟的事业。抚今追昔,我们对邓小平同志最好的纪念,莫过于秉承其改革精神,毫不动摇地沿着他所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前进,完成其未竟的改革事业。

    篇三:中央党校2013级马克思主义理论部博士研究生

    中央党校2013级马克思主义理论部博士研究生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究》教学计划

    (2013年7月)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学习与研究,掌握本学科的基本内容,了解本学科研究的重点、难点、进展状况,获取新的研究信息,推动理论研究,进一步提高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

    二、教学时间 2013年9—12月 三、教学方法 撰写论文

    四、教学内容:(见课表) 五、考核方式 本课程为考试课。每一讲之前,每个学生向主讲教师提交一篇本讲内容有关的读书报告,字数不低于2000字,成绩由主讲教师确定;课程结束后,围绕相关问题,撰写一篇研究论文,按百分制评定成绩。本门课成绩由读书报告成绩和论文成绩相加构成。

    六、参考书目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列宁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毛泽东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邓小平文选》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93、1994年版。 江泽民:《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2001年版。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

    2013年7月

    中央党校2013级博士研究生课表

    中央党校2012、2013级博士研究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马克思主

    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与基本规律研究》教学计划

    (2013年7月)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与基本规律研究》为专业必修课。本课程要求教员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讲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与基本规律,引导学生掌握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基本规律和方法,提高学生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创新能力。

    二、教学时间 2013年9月―12月 三、教学方法

    讲授与研讨相结合,充分发挥导师的作用。教员讲授要准确、全面、深入,具有学术性、前沿性和启发性。学生在课前要认真准备,课堂上用心听讲,主动地与授课老师和导师研讨,课题研讨前要写出发言提纲,深入研讨。

    四、教学内容(见课表) 五、考核方式

    课程结束后,围绕课程内容写出5000字具有创新性的论文。 六、参考书目 由导师指定。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

    2013年7月

    中央党校2012、2013级博士研究生课表

    中央党校2012、2013级博士研究生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国外马克思主义前沿问题研究》教学计划

    (2013年7月)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增强学生的学科素养,扩展学生的理论视野,加深学生对国外马克思主义前沿问题、热点问题的把握能力,更为深入地理解马克思思想的当代意蕴与时代价值。

    二、教学时间 2013年9月-12月 三、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注重课堂讨论和互动。 四、教学内容(见课表) 五、考核方式

    要求学生结合教师所讲的内容和自己的专业特长,撰写一篇4000—5000字左右的论文,也可以写一篇与本课相关的书籍的书评,字数不少于3000字。

    六、参考书目

    俞吾金 陈学明:《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流派新编·西方马克思主义卷》(上下册),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衣俊卿:《人道主义批判理论:东欧新马克思主义述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 2013年7月


    中央党校王虎学》由:创业找项目整理
    链接地址:http://www.gjknj.com/duwu/13054.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下一篇:钢筋工种实训报告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