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创业找项目 > 范文大全 > 有教育意义的文章
  • 有教育意义的文章

  • 来源:创业找项目
  • 时间:2018-05-06
  • 移动端:有教育意义的文章
  • 篇一:教育美文欣赏

    教育美文欣赏

    打造教育的亲和力

    教育的亲和力,就是学校对于教师和学生的吸引力。它更多的体现在能够带给教师和学生安全感、成就感和幸福感的校园生活之中。从对学生的教育过程而言,就是春风化雨;就是浸润心田;就是循循善诱;就是用充满真挚情感的语言描述、解释和预言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就是耐心地等待,对学生毫不吝啬我们充满鼓励的语言和信任的目光,永远不表现出失望和嫌恶。

    教育的亲和力,对学校而言,首先是课堂生活的高品质。课堂生活不同于日常生活的地方就在于它主要是领悟、分享人类精神成就,培养和激发学生精神生活的需要,并进而建构起自己的精神世界的过程。

    教师要立足于学生真实的生活情境和生活体验,并借助学生的生活背景,选择真实的生活素材,在学生与文本知识、个体经验与种族经验之间搭建一座“桥梁”、一个可以嫁接并进而引发生长的“枝头”。

    儿童学习人类世代积累的种族经验常常需要凭借意志、付出努力,需要集中注意力,需要抗拒玩耍和游戏可以马上能够带来的愉悦的诱惑。但儿童的学习,在更多的时候是充满快乐的,就像鸟儿在无垠天空自由飞翔的愉悦,骏马在辽阔草原尽情奔跑的惬意;就像鱼儿在浩瀚海洋舒展游弋的怡然,鲜花在土壤温暖怀抱中恣意绽放的快乐。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活动与活动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要让学生明白自己在做什么,要做什么,为了什么而做,从中又能获得什么。

    在课堂上安排一些令人兴奋的、与以往不同的活动,一些充满理智挑战的活动,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学习材料。他们会对学习过程更加感兴趣,并在今后的日子里记住而且能够灵活运用所学到的知识。为了真正地面向所有学生,我们必须以适当的方式激发和鼓舞他们的学习热情,其中重要的一点是帮助学生发现所学知识的个人意义。

    善于利用教学时机是所有优秀教师应该具备的一种素质。当学生们表现出学习兴趣、闪现出一个灵感或者是课堂上出现了一个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时,没有什么比调整教学进度、利用这可贵的教学时机更值得做的事情了。只要有可能,把新话题与你正在讲的问题联系起来,效果往往非常好。在课堂上,教师的语言不必字字珠玑,但应该准确、简洁、明晰;活动不必很多,但要做实,以便让学生获得真切的生命体验,而不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

    教育的亲和力,归根到底是教育者的亲和力。教师身上最宝贵、最值得赞美的品质就是理解学生。一个人成年后回想过去的学生时代,会欣赏那些善于管理自己的情绪、善于对学生给予移情性理解的优秀教师,更会对那些触动过他们心灵的教师心怀感激。富有亲和力的人会更多地表现出热情、活力、谦和、真诚、关怀、温暖和移情的能力。一个富有亲和力的人一定会更加受人欢迎。

    当我们对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满怀热情时,我们常常能感受到更多的幸福和愉悦。当人们不喜欢他们的工作,或者不喜欢他们生活的一些方面时,他们会显得萎靡不振、得过且过。而当人们投身到他们喜欢的事情中,并且有美好的愿景召唤时,他们的自我感觉会更好,自尊自重的意识会更强,被唤醒的潜能就会更大,充满欢笑的时光就会更多,生命的历程也就会更长久。诺曼?文森特?皮尔以他丰富的阅历告诉我们“你的热情将会感染、激励和吸引他人。他们将为此而爱戴你,他们将为此愿意伴随你前行”

    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瑞士著名心理学家卡尔?荣格指出:“课程必须由一个个知识点构成;但对于成长中的植物和孩子的心灵来说,温暖才是最重要的”。人际关系的温馨是构建在个体之间有效的沟通和有意义的交流之上的。“不是槌的打击,乃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泰戈尔)教师可以通过对自己童年的回忆去了解和走进儿童的心灵,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儿童创建有助于他们整体、和谐、充分发展的环境,特别是充满友善、相互欣赏的良好的课堂气氛。

    作为有亲和力的教师,应该真诚地认可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对学生的失误和不佳表现能够宽容和同情,并给予明确的指引,告诉他怎样才能做得更好。优秀的教师会帮助孩子们从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学会换位思考。孩子们一旦明白和理解了他人的内心感受,就会更尊重那些与他们不同的人。

    作为教育者,我们有责任找到一种方法,让这些孩子感受到生活的乐趣,并以一种积极的方式生活。我们必须激起他们心中的火花,让他们有所期盼,有所憧景,有所向往。通过给孩子们创造探险经历,我们不仅能够给他们知识,而且能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我们还可以增强彼此间的信任,鼓励他们成为更好的学生。快乐的学习体验看重的是生活的美好和心智活动的乐趣,造就着健康、阳光的性格。

    充满亲和力的教育并不是没有惩罚的教育,而是能够让学生有申辩的机会、心悦诚服地接受惩罚的教育;也并不是不强调、不看重学生学业成绩的教育,相反要让学生切实地对自己的学业成败负起责任,积极探寻改进学业不良状况的途径,并勇敢地直面现实。

    当然,校园的建筑和装饰是否大气和富有美感,校园是否干净、整洁、宁静和舒适,是否在每一个细节都充满温暖的关怀,也都会影响学校教育的亲和力。学校建筑不一定要豪华气派,但一定要和谐、肃穆;学校的装饰不一定要新潮时尚,但一定要令人温暖和充满生机——正如教师的穿着不必华丽名贵,但一定要赏心悦目一样。

    ------摘自《教师博览》

    让课堂成为师生精神的天堂

    让课堂成为学生的天堂,那么学生在课堂上应该是自由的、快乐的、充实的、美好的。

    自由的,是说学生在课堂上身心自由。他们能说自己想说的话,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见解。在这里,没有思想的桎梏,没有传统的约束,没有条条框框,没有绳绳索索。有的是自由,有的是直率,有的是坦诚,有的是争论,有的是碰撞,有的是和谐和幽默。

    快乐的,是说学生在课堂上精神快乐。他们时时为自己学习的点滴进步而高兴,他们处处能得到老师同学的欣赏和赞美。微笑是教室内灿烂的阳光,笑脸是课堂上永不凋谢的花朵。这里没有紧张、恐惧、担心和不安,这里没有训斥、责骂、侮辱和体罚。教师时刻为学生取得的点滴进步而由衷赞美,快乐着大家的快乐!

    充实的,是说每堂课学生的情感和智慧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每一堂课,每一位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收益。“敏者”学得快,“讷者”学得深,课堂上没有无所事事之人,没有迷茫的眼神,没有忧愁的目光。每一张小脸是那么自信,是那么满足,他们就像拔节的麦苗贪婪地吮吸知识的甘霖。

    美好的,是说学生在课堂中心灵时时感受着美好。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审美之情人皆乐之。课堂上,道德的善,知识的真,艺术的美时时在浸染着学生的心田。美的语言,美的内容,美的画面,美的音乐,美的笑脸,美的心灵为学生营造美的氛围。向着美好前进,向着美好发展,成了所有人的追求。在这里看不到虚假、丑恶、欺诈和争斗。这是美的土地,这是美的世界。

    让课堂成为教师的天堂,那教师应该是仁者和智者的结合。

    说教师是仁者,教师应该充满仁爱之心,爱自己、爱学生、爱社会、爱世界。他会用“爱满人间”的胸怀去关爱一切。他对学生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般呵护、欣赏和宽容。像对待鲜花上的露珠一般呵护他,像对待自己的杰作一般欣赏他,像对待自己的错误一般宽容他。仁者无私,让每一位学生在爱心中健康成长是仁者教师的追求。

    说教师是智者,首先教师应该是博学的,他上通天文,下晓地理,他学富五车,满腹经纶。他仿佛是个万事通,仿佛是个样样会。其次,教师应该是睿智的,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他还是智慧的化身。从他嘴里流淌出来是思想、是机敏、是幽默。他能让人豁然开朗,让人柳暗花明,让人峰回路转,让人如沐春风。他就像一块宝石,永远散发着人格、学识和智慧的魅力。

    让课堂成为师生精神的天堂,说说是一句话,但要达到此境界绝非一日之功。他是教师教育思想、文化底蕴、教育功底、教学艺术和人格魅力的综合体现,需要教师一辈子孜孜以求,方能达此境界,得此真功!

    教师的生活原来可以如此美丽

    在平常的闲聊中,在网上的议论中,我们经常可以听到教师们对生活的抱怨。有的人说,教师的生活太平淡、没有刺激;有的说,教师的生活太机械,没有情调;有的说,教师的生活太繁杂,没有成就感。

    但是,当你读过《教师的情感与智慧》这本书以后,你对教师生活的理解,对教育工作的态度,一定会有新的变化。你会发现,你每天生活的校园与课堂,原来可以成为如此美丽的舞台,让你和你的孩子们上演那么精彩的话剧!你会发现,你每天普通的讲课与谈话,原来可以成为如此美丽的诗篇,让你的孩子们终身地铭记和吟诵!

    《教师的情感和智慧》是《教师博览》杂志十年征文的精选本。其中有“我最难忘的一件事”“难忘一课”、“教育有悔”、“素质教育一例”、“我与我家”等征文活动的内容。这些征文,大都是来自一线教师的手记,真实地记录了他们的原生态的场景,记录了他们的喜怒哀乐的情感,记录了他们处理各种复杂问题的教育机智。

    我曾经说过,教育的神圣是寓于教育的平凡之中的。把教育看的过分神圣,会忽视它的平凡,远离它的真实。把教育看的过分平凡,又会忘记它的神圣,丢弃它的使命。我们每一天都在神圣与平凡中行走,应该认识教育的这种特性。当我们读这本《教师的情感与智慧》的时候,我们都会产生这样的感觉。无论是刘这这的《师情母爱》,还是王晓平的《心底的照片》;无论是江建国的《家筑在心上》,还是万金党的《第一课》;无论是那温柔的“一刀”,还是那“用爱铸成的错”,我们在感受教育的普通和平凡的同时,也领略了教育的伟大与神圣。除了于永正等少数著名的特级教师外,这本书的作者都是人们不太熟悉的普通老师。但正是他们才是中国教育的真正的脊梁,在他们的学生心中,他们就是真正的教育英雄!

    其实,每个人都有两个重要的世界----情感世界与智慧世界。一个人是否幸福,是否快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两个世界的满足的情况。教师也是如此。而且,这两个世界又是互相影响的。在情感世界,如果我们的老师能够真正地把爱心给所有的孩子,真正地用心对待自己的每一次讲课、每一次与学生的沟通,他一定会感受教育的乐趣、体验教育的幸福。同时,在智慧的世界,他也一定会找到“把发现留给学生”的办法,让学生每一天都在期待和惊喜中度过。

    在这里,我要特别感谢《教师博览》编辑部的朋友们,正是他们辛勤的劳动,让我们能够深入教师的情感世界与智慧世界,看到了教育的一种境界、一种风景,也激励更多的教师能够象这些普通的老师作者一样,真实地记录自己的教育生活。我相信,许多年以后,无论是你自己,还是你的朋友,都会从中受到启发、得到教益。你一定会发现:

    ——教师的生活原来可以如此美丽!

    ------摘自《教师博览》

    教育,该留下故事

    岁月逝去,当你的青丝变为白发时,回首自顾,老师们,在你的教育生涯里,可曾留下过令回忆美丽、让自己感动的故事?

    也许是下雨的早晨,也许是薄暮的黄昏,也许是课堂的一瞬间,也许是课间的走廊里……是一节课上的一个细节,是一个学生的一次哭泣,是一次开怀透顶的欢笑,是一回心心相印的谈心,我想,正是这一个个让人梦牵魂绕的故事,构成了教师职业的五彩缤纷。

    这就是诗,这就是歌!

    教育的故事,是老师用心来创造的;正是因为那是我们创造的,所以才是我们最可珍贵的!

    教育的故事,是老师与学生一起来创造的;正是那些可爱的孩子,使我们的创造有了意义!

    教育的故事,也许并不会激动得让人热血沸腾,但细细回味,又有多少的快乐与温暖!

    每天都在生活,每天都有教育,每天都有这样的故事。这样的故事,也许平淡,也许缺少起伏的波澜,也许没有惊天的骇浪,但就在这一笑一颦中,盛满了对教育的理解,盛满了对心灵的关爱———孩子们,因为这样的故事而成长;教师们,因为这样的故事而幸福!

    翻开《论语》,我们读到的是孔子与他的弟子们的一个个亲切的故事,在河边,在山间,在生活的每一个空间,都回响着教育的乐章;走进陶行知,我们感动于“四块糖果”,感动于晓庄的抗争,感动于育才对于一位瘌痢头儿童的特别的爱;我们读李镇西老师的书,一个个关于学生们的故事让我们激情涌动……可以说,没有留下故事的教育,绝对不会是成功的教育!以心点燃的心,总会有心动的故事!翻开苏霍姆林斯基的文集,我们清晰地看到,如果从书页间抽却这许多的故事,整个苏霍姆林斯基的大厦将倒塌!正是这些故事,让一个平凡的教师引起世界教育的瞩目!

    每一位曾经为教育付出的人,都会为我们的教育,为我们的孩子,留下那些故事。那些故事,是我们人生的一笔财富!

    在一个大年初一的早上,我的远在南疆当兵的学生通过电话送来新春的第一声祝福,我的全部幸福莫过于此!为了这个电话,也许我会付出整个新一年的心血,可是我因此而幸福。电话的那头,讲述起他的童年故事;他的童年故事,正是我的教育故事啊!

    在一个静静的夜晚,我在单位的办公室里学习打字,一位正在读高中的同学走进来,与我作了朋友式的对话,愉快充满了整个的夜晚。在回忆中开始,我们一起憧憬着未来。她的未来会有更辉煌的业绩,而我呢,将继续去做那些动人故事的创造者!

    每当我从别人的嘴里听到我的已经毕业的学生对我的“高度评价”时,一种做教师的自豪感便油然而生———教师的成功,我觉得并不是某一节课得奖了,也不是某一篇论文发表,这些带给我的幸福感远不如孩子们的一句赞语,远不如若干年之后,我们一起记得的那些个故事。

    ------摘自《教师博览》

    洗课,精彩由此流淌

    “洗课”一说,乍闻,真如瀑布一泻,耳目一新。

    这是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杨九俊先生的说法。尽管系统论述还在杨院长的腹笥中,但对置身教育现场的一线教师而言,闻此一说,不啻“洗脑”一会。

    洗课的“洗”,让人一下子联想到“洗炼”,联想到洗尽铅华后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如果我们的课都能经历如是一番洗礼,那么,生成的课堂一定是清新的、自然的、本色的。

    ——洗课,让教学审美重建

    什么样的课才算好课?这是一线教师心中永远的“结”。评价引领潮流,审美驱动行为。当我们把好课的标准设定在“多多益善”和“以腴为美”上,教学所要做的事只能是加法以至乘法。诸多的公开课何以会演化为“作秀”课,盛宴之后何以会落得消化不良(需要补课),罪不在开课教师,而在于我们的课堂评价视角和教学审美取向。洗课,不是要搞课堂颠覆,而是要把教学规则中被忽视、被遗忘的减法和除法找回。该浓则浓、须淡则淡、能简不繁、当艳不让,只有这样,审美才是健全的,教学才能臻于“完美”。

    ——洗课,让教学追求归真

    教学不是卖弄,学生的头脑也不是容器。当教师竭诚“奉献”,恨不得把45分钟灌注得滴水不漏时,我们的教学往往会患上“富贵病”或“肥胖症”。公开课和示范课为什么那么恼人、那么费事,关键的一点,就是我们的教师怕别人说“寒酸”、说“不出彩”。于是,总想烹制“满汉全席”,总想展示“金玉满堂”,竭尽所有与所能,大做起“锦上堆花”(有别“锦上添花”)的作秀文章,而忘却了教学也是“过日子”,平平淡淡才是真。倡导洗课,其实就是倡导教学的归真。“删繁就简”,少虚饰,还教学朴素的面目;“风行水上”,少折腾,还教学灵动的精神。

    ——洗课,让教学投入有效

    完整的上课,应当是一个综合流程,包括课前准备、课堂达成、课后反思。课“瘦”不下来,往往是因为教师准备与占有得太“充足”,预设与预期得太“美满”。不能忍痛割爱,拼命做加法乃至乘法,以致内容越上越多,成本投入越来越高。但效果如何呢?能否这样说,“富态”的教也是一种浪费,非但消耗了大量资源(包括教师的劳动),而且还给学生的自主学习造成心理威压和空间侵占。因此,教学必须追求有效,而有效教学必然要关注“投入与产出”。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流程的设计、教学器具的配备,都要“量力而行”,要为“学得”(而非“教得”)着想。

    “淘尽黄沙始见金”,洗课提炼的是质——课的含金量;洗课过滤的是量——课的掺水量。

    “浓妆淡抹总相宜”,洗课是门科学的艺术,是个和谐的进程。加减乘除,一样也少不了。洗课的表象是“瘦身”,做“减肥运动”;洗课的实质是“健身”,做“健美体操”。因此,质与美,才是洗课的结晶,精彩由此流淌。

    洗出空间,把课堂还给学生,变“容量”为“质量”,让学习更富自由和开拓!

    洗出智慧,把挑战还给师生,变“授受”为“对话”,让思维更具延伸和交互!

    洗出品格,把创造还给教师,变“解析”为“建构”,让教学更有个性和风格!

    ------摘自《江苏教育研究》

    好人才会是好老师

    老师无疑是除了父母外第一个在你生命里镌刻灵魂印迹的人。很遗憾,在我的读书生涯里,印象特别深刻的老师并不多,当然这与我从不是一个好学生有关。我成绩不够好,性情不够活泼,是最易被老师忽略掉的那种。

    因为不被老师关注,所以愈发敏感。对一个学生,老师是什么?老师是决定天气的云层,是决定焰火的引线,甚至,老师能决定你最初的世界观——我学生时的世界观是灰色的,可能与很少得到老师的鼓励有关。但好在我历任的语文老师一点点给了我些明亮的颜色,使我照见了自己心灵深处的一些花朵与骄傲。

    记得有位语文教师在作文考试时,独允许我随便取材,不必拘泥于命题。他微笑着,是信任的表情与想看看我到底会写些什么的兴趣。那一刹真是满心欣喜,有种被骄纵的恣肆之感,这感觉对我这样贯来灰色的学生很珍贵,是极难得的体验——而事实上,无论是优越还是卑微的花朵,同样需要阳光的呵宠。哪怕短短一秒。

    在想,什么是好老师?

    好老师首先是善良的,这善良是颗花籽,播撒给学生第一片爱的光明,有了这片光,才会不漠然,不损毁,不凌弱……

    好老师是公正的,不因学生父母的地位而态度“阴晴”变化,也不因谁的裙子更漂亮谁的性格更讨巧就展露全部微笑。公正的老师会把微笑倾洒于那些阳光照不到的课桌。

    好老师是温柔的,不把乖戾与粗暴当作教具。要知道,粗暴是易仿制品,一个今天的受暴者很容易变成明天的施暴者。

    好老师是有趣味的。一个对生活丧失趣味的人没有能力传播生命的欣悦,而一个怀着趣味之心的老师会让学生看见花的秘密,鱼的表情,树的忧伤与淘气。

    ……

    好老师还可以是很多种,比如学识渊博,比如授课有方,但对于我,有上面这些就够了。有了这些他便是好人,是好人了才会是好老师。

    -----摘自《教师博览》

    教育:守望“人本”

    这是振聋发聩的一问:“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经济和社会进步?”

    发出这一问的是19世纪末处于资本主义发展巅峰期的美国。这时的美国,像停不下来的列车,GDP飞速增长(超过英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而工人的痛苦和富人的迷惘也与日俱增。

    数字,创造了奇迹,却把创造的主体——人及人的自由、幸福给埋葬了。

    于是,有识之士终于发出了“为了人”的呐喊;于是,就有了声势浩大的“进步运动”和影响深远的罗斯福“新政”。 今天,中国教育突飞猛进。面对教育的“异常”,我们是否也要警醒一下:教育可以“唯数字化”(量化)吗?教育发展能够走“类GDP”道路吗?教育显现出来的空前繁荣与前所未有的失衡与失魂,让我们不得不追问一下——

    教育怎么了?教育应该怎么样?

    理想与现实的“两立”(有时竟至“势不两立”),让人感觉:教育家在说梦,教书匠在做工。一个是“自恋”,一厢情愿、一往情深;一个是“自怨”,身不由己,身心憔悴。

    对教育的诠释与解读,也太多,且太玄,让人不免有隔靴搔痒之感。

    事实上,真理都是朴素的,真理的表述(或曰“呈现”)也总是简捷的。对教育的探究,最好的办法也许就在于对教育“终极问题”的仰望和对教育“起始问题”的守卫,这是教育的“根”,是教育的宗旨与本质所在。

    从哲学上讲,归宿点也就是出发点——“终于”永远源于“始于”与“基于”。

    因而,对教育,无论是理论建构者还是一线践行者,都不能不探究这样一个“原始问题”:什么是教育?教育究竟为了什么?

    只有对这个问题有“本真”的认识,我们才能做真正的教育工作,师生才能过上健康的、有意义的教育生活。

    教育的原始问题(或曰“源问题”)给我们树立起了教育的价值坐标,使我们的教育行为有了根本性的价值取向。怀揣着“源问题”上路,我们会不时叩问自己:眼中有人吗?心中有“成人”的愿望吗?举手投足间触摸到“人本”的幽灵吗?

    寻找教育的意义,就是寻找未来的人——开发生命的潜能,开启生活的前程。只有这样,教育者才不会倦怠,教育才有望成为一种具有生命特质、文化品质的创造、实现与享受!

    面对“人不见了”的教育现状,教育的当务之急显然就是寻找消失(或曰屏蔽)了的人。只有找到了教育的主体——人,教育才能实现其“成人”的宏愿,才能做出“呵护发育着的人,托举发展中的人”的功德。

    因而,我们需要重返教育故园,重建教育生态,使教育“回归”教育,使教育“生成”教育,使教育“超越”教育。 首先,教育即生活。它是有情的、生动的,充满灵性与活力。教育不等于教学,教学也不等于成绩与名次。教育是广阔的,深沉的,智慧的。它是生命的一种态势,是生长的一种境界,也是生存的一种方式。如同一条激越的溪流,教育,永远奔涌在生活的原野上。因此,任何人为的“驳离”与“拔高”,其结果都只能适得其反,只能把教育逼向“异化”与“枯涸”。

    其次,教育乃文化。它是博大的、宽容的,富有张力与魅力。通过教育,使“文”内化,使灵魂得到“文明”的沐浴。因为“文化”,人才有“格”,才能在天地万物间闪现出伟大的思想光芒。因而,从本质上讲,教育就是文化,就是“文而化”的美妙历程。如果说生活是教育的母亲河,那么文化就是教育的脉、教育的基因,就是一个人精神发育史上不可或缺的生长素和催化剂。通过“文而化”的建构,支撑起一个“完人”、一个“大写的人”、一个有教养和责任心的“现代人”。

    第三,教育为创造。它是鲜活的、解放的,涌动着激情与创意。每一个教育体(包括教师)都是不可取代的,因此,教育是非程式化的,是不可复制的。教育的独特性与独创性,让教育“天生”有别于生产,有别于制造,因此,教育的价值绝对不能用“物”的方式(定时定量、计件计量)衡量。教育是“树人”,是创造,它需要空间,需要时间,需要好奇,需要尝试。教育的意义,就在于它伴随人生,唤醒欲望,激发潜能,实现并超越自我。它是哺育,哺育多彩个性;它是开发,开发多元智能;它是催化,催化多样发展。正是由于创造,教育世界才如星空和道德准则一般,“越是经常、越是执著地思考”,我们心中就“越是充满永远新鲜、有增无已的赞叹和敬畏。”(康德语)

    一言以蔽之,守望教育,就是守望“人本”;守望“人本”,就是守望教育的梦想与家园。

    ------摘自《教师博览》

    教书与读书

    人们通常把学生上学叫做去“读书”,把老师上课叫做“教书”。教师只有先“读书”,然后才能去“教书”。但是,教师读完了拿文凭的书,取得了做教师的资格证书,并不一定就能教好书。教师要教好书,必须一生不离读书。然而,眼下教师不读书却是普遍现象,并有日益蔓延和恶化的趋势,已成为影响教育发展的严重问题。

    教书之人何以不读书?

    一是无空读。目前中小学教师工作量普遍偏重,有的甚至是超负荷工作。每天光是上课、批改作业、下班辅导就忙得不亦乐乎,特别是一些繁杂无效的所谓备课(其实就是年复一年的抄教案),劳形伤神,白白浪费了老师们许多宝贵时间。教师成天忙于应付各种形式主义的东西,身心疲惫,无暇顾及读书。

    二是无书读。教师案头上堆放的除了学生作业本、课本、不同版本的参考书和教辅资料外,几乎很难见到一本教育教学理论书刊,更不用说是名家大师的教育经典著作了。偶尔发现一两本挂在墙角的教育期刊,也似乎很少有人读过。有的教师坦率的说自己从学校毕业出来,除了教参书外,压根就再没有认认真真读过一本有关教育教学的理论著作,其他书籍也读的非常有限。再走进学校图书资料室,书架上大多是一些尘封已久的旧书刊,传统或现代的教育名家的经典著作在这里难觅其踪。有的学校校舍盖的豪华气派,绿化美化漂漂亮亮,电教设备一应俱全,但图书室的藏书却是那些发黄过时的书籍。新华书店(尤其是县级新华书店)充斥的是各类教辅读物,城镇公园图书馆也难觅教育类图书的踪影。

    三是无心读。受市场经济思潮影响和形形色色的娱乐休闲活动的诱惑,全民读书风气日益衰落,教师也感染了“阅读恐惧症”。再加上近十几年来教师的社会政治经济地位实际上的逐渐下降,教师职业退去了昔日神圣和虚幻的光环,而社会和家长对教师的期望和压力越来越大,使得教师变得更加现实,有的甚至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职业倦怠。凡此种种,教师失去了读书充电的原动力和阅读兴趣,也就很难有心思坐下来精心读书了……

    教师长期不读书,张口全是陈词滥调,讲课只是当教参书的传声筒。上课照本宣科,讲解人云亦云,板着脸孔说教,自己无动于衷却假模假式地抒情,其面目必然可憎,令学生生厌。

    “腹有诗书气自华”。没有书本的滋润,缺少智慧的阳光,人的精神世界就会干缩枯萎,思想底色就暗淡无光。为

    篇二:关于教育的几篇文章

    请给我质朴,请给我深度;让我每天教学时避免繁琐平淡。

    让我每天昂起头来到学校,把心灵的创伤忘掉。让我工作时抛开个人的物质追求和庸俗的苦恼。

    让我的手在责罚时变得纤细,在爱抚时更显温柔。别申诉我,我爱之深,才责之切。”

    这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智利女诗人米斯特拉尔的一首散文诗―――《女教师的祈祷》。虽然国别不同,时代不同,但现在读来,依然给我们带来心灵的感动。古往今来,无数文人作家把赞美的笔调对准教师这样一个职业,不惜笔墨。 “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等等。这些都让我们激动,自豪。也是我们许多人走上教师岗位的一种原动力。

    时过境迁,曾几何时,教师这个职业已经不再这样“神圣”了。

    前几天,从电视上看到一则新闻:一个中学校长因为训斥学生不当,竟然被学生家长杀害致死。这真是让人触目惊心―――教育何以在某些时候,某些地点沦落到如此境地?虽然这是个比较极端的个案,但是我们不可否认,一些不和谐的音符已经开始搅乱了曾经和谐宁静的校园。

    时间流逝,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如何给教师这个职业定位?

    首先,我深深地感受着,要当好一名教师首先要有良好的心态。 教师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蜡烛、春蚕。那些都太过悲剧化了,也并不符合现代社会中的竞争机制。教师应该是一棵大树,只有自己不断地吸收精神的营养,才能给树下的学生带来阴凉,才能结出累累的硕果。老师不是“振臂一呼而应者云集”的英雄,老师也不是“说出一句话来惊天动地”的伟人,老师也不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民族脊梁。不要把这么多沉重的职责都赋予老师,老师就是一个从事教育事业的普通劳动者。也因此我们在教育学生时就不应该空谈一些人生哲理,我们应该以言传身教来培养学生一种积极务实的人生态度。我们每天在辛勤地工作,我们尽好自己的职责,这就是我们每个人平凡而又成功

    的人生。当心态摆正后,我们每个教师就不再活在自己营造的虚幻的光环里,我们也就不会和社会越离越远,而是走下了曾经高不可攀的象牙塔。这样,我们也不会因为社会中一些无知的人对我们的轻视误解而失落,也不会因为学生们那逐渐成人化、世俗化的人生观与我们的“清高”心境的冲撞而迷茫。做好我们自己,这便是每一位教师最好的状态。

    其次,当好一名教师要成为雕琢智慧的艺术家。我们面对的是一种特殊的材

    料―――人类的头脑和灵魂。“学无定法,教无定法”,每一个老师都应该形成属于自己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不要迷信权威,不要盲目追逐时髦,一切的时尚名词都需要时间和实践的检验,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开启学生的智慧并且雕琢它。人的大脑和心灵是最完美的艺术品材料,我们如果能利用造物主给予我们的形形色色的原料,将其雕琢成精美的独具个性的艺术品,那将会是多么美好和有成就感的一件事呀。用我们的毕身努力去做一个艺术家,雕琢智慧。

    同时,当好一名教师,并不是要庸俗地“遁世”,还是要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这与前面提到的“摆正心态”并不矛盾。

    郭沫若的名剧《棠棣之花》里有这样一句台词:“有好的父母才有好的儿女,有好的儿女才有好的国家。”在这里我要说-――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学生,有好的学生,才有好的未来!

    我们很平凡,我们不能直接改善社会,但我们可以用我们的工作去参与社会,我们并不卑微。做好一名积极入世的“士人”,也是每一名教师应该并且能够做到的。最后,当好一名教师也要成为热爱生活、懂得生活的快乐的普通人。也许有人要问―――难道我们很多教师都不热爱生活吗?当然不,我们都热爱生活,但是我们几乎都没意识到老师应该将热爱生活、懂得生活的鲜活生命状态更加充分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一个不快乐的人怎样让学生快乐呢?很多老师,包括曾经的我,都被繁忙的工作压得只顾埋头,甚至都没有闲暇去看看明媚的天空。久而久之,我们的疲惫写在了脸上,我们的烦闷遮盖了曾经愉悦的神情,我们青春的面容掩上了一层灰尘。受到伤害的不仅是我们自己,更多的是让学生对生活、对学习失去了信心和乐趣。于是,我们应该找回曾经朝气蓬勃、富有激情的自己。用业余时间去跑跑步、爬爬山,画两笔水墨丹青,写两行灵动的诗篇,从生活中发掘艺术,然后把这种快乐怡然的心境带给学生,把青春和灵气带给学生。让他们与我们一起快乐地生活、成长。

    教师是一缕清风,吹拂在青春少年的心襟上;

    教师是一滴朝露,要用纯净晶莹的心境去折射太阳的光辉;

    教师是一帘细雨,随风入夜,润物无声。

    教师是一抹斜阳,要用对于生活的热情去温暖每一个需要温暖的角落。

    假期,我拜读了读了朱小蔓的《教育的问题与挑战》一书,收获颇丰。

    朱小蔓教授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和教育理论专家,在德育领域有着独到的见解和深刻的造诣。朱小蔓教授有着高尚的人格魅力和深厚的学术涵养,“教育的价值和本质力量在于对人的心灵的改造,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与任何显性化、工具化的东西是无缘的,教育直指人的精神世界,教育的功能就是一种文化性的功能,是一种思想性的把握人的功能。”在她的看来,教育中涌动着生命急流,展现着真善美的花蕾,培植着纯净高雅的心灵,散发着高尚的情操醇香,绽放着人性的鲜花。“我希望,让我的研究流泻出自己对人生、对教育理解的思想小河,从此把我带到心仪之所,进行自愿的人生劳作。”

    首先,这本书以“人文性”或“教育的人文精神”作为思想的基本出发点,即始终把教育看作是人的活动,是与整个人生历程紧密相联系的活动。社会变迁对教育提出的挑战很多,教育本身存在的原本该做好而未做好的问题也很多。

    其次是“生成性”的思维方式,整个书稿都是通对话把自己对某一问题的思想过程展开,呈现出来的。各部分提什么问题,怎么提,其间的逻辑关系是经过反复思考、设计的。 具有一定的尖锐性和挑战性,又洋溢着务实的乐观主义格调。读者的思维跟随着本书的线索激荡、跳跃的同时,更能获得深刻的启发、感染和教益。

    一、学校教育中教师要有“爱”

    朱小蔓在书中这样阐述:所谓“教育爱”,是指教师对教育事业、学生和自我的尊重、关爱、信任与平等的态度。一般而言,教育是以关怀青年一代的成长为目的的,是以维系和繁衍人类的文化生命为己任的,因此,教育是最讲教育爱的。而且在我看来,教育的这种本质属性也规定了教育爱所具有的无私性、无差等性和恒常性等基本特征。教育爱的无私性就意味着它是一种真正的不求索取的全身心的投入。所谓无差等,就意味着这种爱是面向全体学生和与人的发展、与教育有关的全部事务的。它突出地表现为一种有教无类的爱,不管学生的天资如何、学业如何、家庭背景如何,都以学生原有的起点为起点,帮助他们成人和成材。至于恒常性,就是指这种爱既是伴随教育者的全部职业生涯,也是伴随着受教育者的全部学习过程的。

    鲁迅先生说:“教育是根植于爱的”。爱是教育的源泉,是教育的基本条件、教育成功的原动力。教育爱是照亮教师职业生涯道路、照亮学生心灵的不灭明灯,正是教师有对事业、对学生、对教学活动的教育爱,才能创造并展现教育美。马卡连柯曾说过:“爱是一种伟大的感情,它总在创造奇迹,创造新人,惟有爱,教师才会用伯乐的眼光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才会把辛苦的教育工作当作乐趣来从事,它使教师感觉到每个儿童的喜悦和苦恼都在敲打他的心,引起他的思考关怀和担心。”这种根植于教育的爱就是“教育爱”。没有教育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就没有成功的教育。因为没有爱的教育,是干枯的教育、苦涩的教育、专横的教育,这样的教育是违背人性的,是必定要失败的。教育爱,归根到底是一种超越血缘、超越私利而源于人类教育本性的崇高的永恒的教育情感。

    教师爱学生,首先就是要爱自己从事的事业。只有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投入了热情,倾注了爱,你才能用心去干好它。你爱教育事业,你才能获得事业上成功和快乐。

    教师爱学生,一个很重要的理念就是相信每一个孩子。满怀爱心,鼓励孩子不断地、自主地探索,他们的才华才能淋漓尽致的发挥。

    教师爱学生,就应该实行教育民主。“民主教育是充满爱心的教育,而不是专制教育中的非人教育;充满爱心的民主教育是充满人性、人情和人道的教育;是尊重个性的教育,尊重个性,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发展的主动性,承认他作为个体的差异性;民主教育是追求自由的教育,尊重学生心灵的自由,就是尊重学生思想的自由,感情的自由,创造的自由;民主教育是体现平等的教育,真正优秀的教师应该是学生的引路人,也是和学生一起追求新知、探求真理的志同道合者。合作学习的态度,就是平等精神在民主教育中的体现。”

    二、道德教育的新境界——德性创造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其宪章中提出:“健康不仅是免于疾病和衰弱,而且是保持体格方面、精神方面和社会方面的完美状态。”只有具备健康的身体、心理和高尚的道德修养、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健康。

    现代学校教育中的健康教育是一种以全民为对象,通过生理的、心理的、社会的以及与“健康”密切相关的知识教育,包含道德教育,它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内容。

    学校健康教育工作是保证全体学生身心健康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对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具有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一所学校的健康工作质量,在一定程度上放映了这所学校的教育思想和水平。因此,要贯彻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不能只是把它当成学校卫生室的一项具体工作,更不能把它当成是校医个人的事情,必须纳入学校及其教学主管部门的工作计划,进行统筹安排,保证协调发展,就必须扎扎实实落实学校健康教育工作的各项措施。

    道德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现象,它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包含在人类各种活动体系之中,道德教育必然要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相联,以学生的整个生活环境为背景,内化为人的心性品质。

    道德教育在本质上是人格的、生命的、完整生活质量的教育,这种教育是不可能立刻离开智育、美育等其他各育的。它必须依托其他各育而存在,以诸育为载体,而且诸育中也应该渗透着道德教育。我们要把道德回归生活,把对学生德性的滋养放到完整的生活世界中实现,把道德教育渗透进学校教育教学的全时空环境中完成。

    《教育的问题与挑战》这本书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通过阅读该书,使我对教育教学中的一些问题豁然开朗,也更多地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爱的教育》简介

    意大利小说家德·亚米契斯(1846—1908)的《爱的教育》(或译《心》)是一本描写少年生活的特写集。通过描写四年级小学生恩里科身边发生的各式各样感人的小故事,反映了意大利中下层人民穷困的生活和淳厚、朴直、友爱的品德,提倡爱国、善良、勇敢、宽大、无私和博爱等精神。书中每一章、每一节都把“爱”表现得淋漓尽致,无论是写对国家、社会、民族的爱,还是表现对父母、师长、朋友之间的爱,处处都扣人心弦,感人肺腑。爱的教育其实就是素质教育,是启蒙孩子如何为人的根本,也是其他素质的基础。《爱的教育》采用日记的形式,以孩子的口吻、孩子的笔触来写孩子的生活和思想,读来写得真实,富有亲切感,因此也更容易被孩子们所接受。虽然这是一本主要写给九岁至十三岁的学生看的书籍,但对于为人父母、为人师长、为人子女也是一本颇有裨益的教育经典。

    这是一部献给九岁到十三岁小学生的书,是由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撰写的,内容新颖,情节感

    篇三:作文的有意思和有意义讲稿

    也说学生作文的“有意思”和“有意义”

    2015年4月20日晚

    刘礼群小传

    礼群者,四川眉山丹棱一乡村教师也。年近天命,海拔不高,其貌不扬,幸非奇丑无比,勉强不影响市容。

    1988年由眉山师范出厂,在一乡村中学靠贩卖点音乐、地理、历史等豆芽科知识谋生。从小对语文一见钟情,企盼与语文缘定终身,奈何语文人才济济,吾辈只望语兴叹!心有不甘,遂辗转别校,软磨硬泡,十年后与语文终成眷属。

    走进围城,方知个中辛酸!幸好前世约定,不敢轻言放弃。课上与学生同乐,课后借笔抒情。虽无大作为,但爬格子、搞课题、改习作,也自得其乐。

    某年眉山市拟评学科带头人,斗胆报名,不幸被伯乐相中。教科所长亲自考察,亲见吾之课题资料、教学论文以及生之习作,叹曰:不想一乡村中学竟有这等奇葩!遂力荐!旁人非议:此为何人?省市级公开课为何不见其踪影?呜呼哉!非吾不愿,盖无?年轻漂亮?之硬件!

    后领导力排众议,遂聘一乡村教师为?带头?。首次亮相,诚惶诚恐,语无伦次。及至讲到作文,方才自如。井底之蛙,见了眉山之天,方知渺小至极。但渺小而不自卑,自信而不尊大。一如既往爱着语文,不愿被?带头?之光晃晕。你来或者不来,我都在这里;你评或者不评,我都爱着语文。

    恍若昨日还身处眉师,一朝梦醒,已然知天命。喟时光匆匆,叹岁月悠悠,不敢懈怠。遂四处拜师学艺,幸得余映潮老师指点,方才悟出点滴语文教学之道。今吾已调任教研员,虽不在课堂,但更知责任重大。广交八方语文友,甘为后辈铺路石。

    自曰:今生嫁与语文,永无悔意;此生相伴语文,夫复何求!

    承蒙朱教授及苑老师抬爱,今晚斗胆在各位大家面前献丑。

    前面的小传中,我已经作了介绍:我仅是一中师生,又一直在偏远的乡村中学教书,所以说不出什么高深的理论。只是想把自己平时写作中和在作文教学中的一些实际体会与大家交流。

    说到学生作文的“有意思”和“有意义”,这个概念我是借用曹文轩老师的话。一直以来,我都有一种疑惑:同一个学生,为什么有些时候作文写得非常有趣,而有些作文却是“假大空”?我始终不知道该用什么准确的词语来概括这两类作文。结果在去年9月底有幸参加在德阳举行的“全国中小学作文教学研讨会”,聆听了曹文轩教授的讲座。他的一席话让我醍醐灌顶!

    他讲了他儿子写作的一些趣话——

    小曹同学写了一篇《鸽子求爱记》给爸爸看,文中对鸽子如何求爱、如何生儿育女写得非常生动形象,妙趣横生!爸爸也大加赞赏!可是交到老师那儿,老师只是一句重重的感叹句:“你写这篇作文有什么意义?!”这让小曹同学很沮丧!倒是当爸爸的鼓励他:“你写得很好!是老师不懂得欣赏!”小曹同学一脸无辜地说:“问题是我高考作文咋办?我这样写要吃大亏啊!”曹文轩教授为难了。

    后来为了应付高考,曹教授亲自捉刀,为儿子准备了多篇高考范文,让儿子背。结果小曹同学高考作文得分很高!但小曹同学困惑了:“爸爸,莫非以后我就要写这种没意思的文章?”爸爸安慰说:“不用!你应付了高考后,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不用写这些老师认为有意义的文章,还是写你认为有意思的文章吧。”

    据此,曹老师提出了一个观点:现在的作文教学过度强调学生写

    “有意义”的文章,却忽略了“有意思”的文章,结果学生作文全是“假、大、空”。其实学生有丰富的写作宝藏,那就是他们觉得很有意思的生活,但我们往往用“有没有意义”去衡量,极大程度上限定了学生的写作思维。

    无独有偶,又想到了人教版语文新教材选编了马及时老师的《王几何》,非常有意思,但也听到了一些质疑声:“《王几何》这篇文章究竟有什么思想意义!”呜呼!难道我们所有的文章都必须要有黄继光堵枪眼、董存瑞炸碉堡的英雄壮举才算是有意义吗?

    还有更巧的是,那天在湿地语文群里,看到肖培东大师说到小肖同学这次考试没写作文!!因为老师给的题目是《最委屈的事》,小肖同学从来没有受过委屈,所以就没写。我们绝对不用怀疑小肖同学的写作能力,你看肖特展示的儿子平时作文,想象多么丰富!但为什么这次考试就写不出来呢?我想,这不应该归咎孩子,百分百地值得让出题的老师好好反思!!我们为什么一定要一个从来没有受过委屈或冤枉的孩子去瞎编呢?是否必须这些写才有意义?为什么不可以让孩子写他觉得很有意思的话题呢??

    如果老师过分强调“有意义”,而压制“有意思”,学生不去编造“高大全”“假大空”的作文才怪呢!

    从我的写作体会和作文教学体会来说,我觉得 “有意义”和“有意思”两者并不是势不两立的!我们完全可以从学生兴趣出发,指导学生写好有意思的作文,进而再指导向“有意义”方面发展。

    因此,今天我想与大家交流的就是以下几个方面:

    1. “有意思” 和“有意义”作文的表象

    2.如何指导学生写好“有意思”的作文

    3.如何指导学生写好“有意义”的作文

    我所例举的一些例子大都来自于我的个人写作体会和学生习作,原生态的。但在理论方面很欠缺,还望各位多多指教!

    二、正文

    (一)“有意思” 和“有意义”作文的表象

    先看两个作文片段:

    材料A:上初一了,我不光个子长高了,也更加成熟懂事了。那天下午,走在路上,天上突然下起了大雨,我赶快跑到一家商店门前避雨。路上行人匆匆,大雨伴着狂风。只见一个来人正举着伞艰难前行。他的雨伞突然被大风吹走了。老人一个踉跄摔倒在地,腿摔坏了。我二话不说,冲进雨中,背起老人送往医院。事后大家都夸我真的长大了,懂事了。

    材料B:可人生不一定事事如意,我的初一生活也有倒霉的灰色。幸运女神也有不眷顾我的时候。就说这次运动会吧!在开运动会的前一天,我不幸把脚扭了,所以我短跑一百米的项目没能参加。虽然我知道我跑没准拿倒数第一,但心底还是有了小小的失落。这时听见老师说写通讯报道可以为班级加分,每条报道加一分。我便乐此不疲地奋笔疾书起来。当我写完四十多条时,老师却突然失望地告诉我:?这次运动会,领导说写报道不加分了……?哎,真是倒霉啊!

    我曾让初一学生读两个片段,问他们哪个写得好。结果好多同学都说材料A,因为材料A有意义!

    想必很多老师都遇到过这样的学生作文吧:一说到父母之爱,就是雨中送伞、半夜背我上医院;一写到老师,就是深夜批改作业、带病坚持上课;一写到上学路上,不是捡钱包就是扶盲人过马路!这种现象在小学阶段更突出。我第一次阅小学六年级作文时,看到一篇“公共汽车上解放军叔叔用身体堵着透风的车窗”的作文,情节曲折,语言流畅,主题积极,我不禁叫好。可是,继续改下去,一袋试卷中百分之八十是一样的,只是语言的表述略有差异罢了。后来多次阅小六作文,我只需要改两三篇就够了!其实小学生的作文应该是最活泼、最有意思的,但因为必须要写得有意义,所以全部都去背诵有意义的范文了。

    这种现象一直延续到初中!我刚教语文的时候,真的很痛苦。后来我发现,如果让学生自由写作,他们会写出很有意思的文章。

    先看一篇有意思的作文《饿魔造反记》

    饿魔造反记

    四川省丹棱县何场中学2009级2班 祝艳群

    忍住,忍住,一定要忍住!我一遍又一遍地对自己说!哎,真是饿死我了! 这俗话说得好:“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 (引用俗语,准确、贴切。)也许是早上只吃了一个面包不顶事,这不,还没到吃午饭的时间,肚子就开始闹“饥荒”了。

    顶住,顶住,一定要顶住!还有一节课就可以解放了!我使劲地按住肚子,尽量不让它“造反”,可它根本不听使唤,一个劲儿地“咕咕”乱叫,就像水里冒起的水泡一样。 (比喻贴切、生动) 这声音要是叫别人听见了多不好啊!我赶紧看了看左邻右舍,还好,大家都在专心致志地听讲,没人注意。不好,数学老师正用他的“千里眼”和“顺风耳”接收信息呢,千万不能让他“锁定”我这个目标。


    有教育意义的文章》由:创业找项目整理
    链接地址:http://www.gjknj.com/duwu/12845.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下一篇:笔记本电脑显卡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