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创业找项目 > 范文大全 > opec减产计划
  • opec减产计划

  • 来源:创业找项目
  • 时间:2018-05-06
  • 移动端:opec减产计划
  • 篇一:2015年国际油气热点事件点评

    2015年国际油气热点事件点评

    油价持续走低 供需有忧有喜

    2015年12月31日收盘时,纽约商品交易所WTI2016年2月交货的轻质原油期货价格为37.04美元/桶;2月交货的伦敦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为37.28美元/桶,全年分别收跌30%和36%。至此国际市场原油价格尽略现上涨,但全年呈低迷状态。全年原油市场供需差再创新高,第二季度供需差扩大至244万桶/日,为年内最高差值。

    2015年1月26日,美国WTI原油期货价格46.31美元/桶、布伦特期货价格48.52美元/桶。而在2014年年初,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107.78美元/桶,年底跌至59.45美元/桶;WTI原油期货价格年初95.34美元/桶,年底跌至54.73美元/桶。

    油价下跌,对国际经济影响重大,一些严重依赖石油经济的产油大国受损严重,石油收入明显减少,比如俄罗斯、委内瑞拉、沙特等国,国民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制约。而一些石油进口国,则受益匪浅。

    海湾角力北美 争夺市场份额

    人们把2015年的油价低迷和市场份额之争,描绘为石油输出国组织尤其是沙特及其海湾伙伴国与北美页岩油生产商的直接角力。

    2015年1月11日,一家名为WBHEnergy的美国页岩油开采公司提交破产申请,这家位于得克萨斯州奥斯汀的民营公司,成为这一波石油价格战中的第一个“阵亡”者。

    1月13日,阿联酋石油部部长马兹鲁伊在阿布扎比表示,尽管油价走低,但阿联酋仍会坚持实施扩大产能的计划,OPEC也不会减产。同时,OPEC某些成员国强调,美国页岩油产量激增才是导致全球石油市场供应过剩的主要原因,需要加以限制。作为OPEC海湾产油国中的两大核心国,阿联酋与沙特强硬的态度让这场围绕市场话语权之争的石油价格战日趋升级。沙特的算盘是低油价既可鼓励需求增长,又可抑制非OPEC国家和页岩油产量,这样当伊朗2016年恢复原油出口后,沙特就无需减少自己的产量。

    一直到2015年年底,一贯善于打限产保价牌的OPEC仍坚守不减产政策。

    页岩油气遇阻 绝地顶压喘息

    美国页岩油气产业在此轮低油价中表现了很强的韧性。低油价加速了美国页岩油气产业采用新技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自身竞争力。根据专业机构的统计,虽然美国钻机数量过去一年里快速下降,但效益更高的水平钻机比例不断提高。2014年10月份,美国水平井钻机比例为70%,而2015年5月份这一比例升至78%;而且,页岩油气生产井的产能在不断提升。

    同时,美国页岩油气企业采取了一些减产保价的措施。2014年年中以后,美国未完工的页岩油井持续增加。到2015年3月份的数据显示,美国未完工的页岩油井数量达到880个,比2014年8月份高出了约46%。

    业界认为,油价在低位徘徊之际,预期的页岩油气企业大批倒闭的现象并未出现,许多企业“扛了过来”,这说明美国页岩油气企业具备很强的抗风险能力。

    美国取消禁令 原油出口在即

    美国总统奥巴马2015年12月18日签署政府支出及税务法案,正式解除长达40年的原油出口禁令。部分行业人士认为欧洲与亚洲将获得新的进口选择,也有人表示这一举动数年内对全球市场不会有太大影响。

    美国原油出口禁令始于1975年,当时为应对石油危机而设。近两年来,油价一路走低,石油公司利润大幅缩水,因而石油公司一直游说国会解除出口禁令,希望通过原油出口来提振行业。这一禁令得以解除,也与伊朗有关。伊核协议达成后,伊朗的原油可以出口到国际市场,美国的利益集团不愿看到国际市场上伊朗得到好处而美国企业只能“望油兴叹”。

    美国油企认为,在当前情况下解除原油出口禁令能够保障美国石油行业安全,也让欧洲与亚洲等地在石油输出国组织和俄罗斯之外,有了新的原油进口选择。

    伊核制裁解除 形成预期冲击

    2015年7月14日,伊核问题六国和伊朗在维也纳达成伊核问题全面协议,有条件解除对伊朗的制裁。这使伊朗将恢复原有的石油出口能力,且在2016年年初达到预期产量。

    伊朗是拥有世界第四大石油蕴藏量、第二大天然气蕴藏量的油气大国。鉴于伊朗在石油界中的特殊地位,很多人认为在OPEC不减产,美国页岩油产量虽下降,但极有可能通过技术创新重新恢复增长的形势下,伊朗石油行业制裁被解除,将成为一股拖动油价下行的新力量。解除制裁的协议刚刚签订,奥地利、德国、法国、日本、印度等国纷纷表示与伊朗进行油气等方面的合作,壳牌、道达尔、埃尼等国际大型石油公司都表现出合作意愿。

    油企缩减投资 支出下降两成

    外资投行EvercoreISI2015年年末发布《2016年全球勘探生产支出展望:陷入衰退的产业》报告。根据这份报告,2015年全球油气勘探生产支出下降了20%,并将在2016年继续下降11%,成为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首个支出连续下降年。

    报告认为,2015年大宗商品价格低迷,导致整个行业出现“临时性检修”,并在2015年全年持续走下坡路,致使油气业上游支出显著下降,油气技术服务公司、装备制造及钻井公司也受到严重打击。

    巴黎协议控温 推动能源转型

    2015年12月12日,气候变化巴黎大会通过《巴黎协议》。协议对2020年后全球减排做出了安排。这是历史上第一份覆盖近200个国家的全球减排协议。《巴黎协议》对改善全球气候和能源治理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业内专家认为,致力将全球气温升幅控制在工业革命之

    前的1.5摄氏度这一条文具有强冲击力,尤其将敲响化石燃料的“丧钟”,对推动能源转型意义重大。化石能源消费是大气污染物的主要来源,特别是二氧化碳的主要来源,而二氧化碳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约70%。因此,要实施减排目标,势必需要在节能和优化能源结构两个方面做文章。

    壳牌收购BG 引发行业震动

    2015年4月8日,荷兰皇家壳牌石油公司宣布,同意以大约470亿英镑现金加股票的方式收购英国天然气集团。

    BG是一家规模比荷兰皇家壳牌公司小的英国公司,在液化天然气和巴西近海油田业务方面具有优势。收购消息一经曝出,立刻引发了能源行业的巨震,称之为10年来油气企业规模最大的一桩并购案。

    壳牌公司大手笔合并BG,除了市场发展的需求,更与利润呈现下滑态势有关。收购BG之后,壳牌公司可以大幅度削减用于油气勘探的成本。合并后的公司市值将是BP公司的两倍,并将超越雪佛龙的市值。壳牌公司将借助此次收购把石油与天然气储备扩大28%,并保留自己成功开拓了液化天然气市场的管理团队。

    壳牌公司收购BG公司,刷新了近几年全球油气交易纪录,为低迷经济形势下的油气并购市场带来了巨大冲击。目前,收购案已经得到有关业务关联国际公司的批准,2016年年初将最终实施。

    崇尚低碳环保 石化“被”去产能

    2015年的石化行业,全球出现去产能化大潮。过去10年,全球石化生产的规划总和严重过剩,石化行业的平均利润水平大打折扣。与此同时,页岩气革命、原油价格暴跌等重大事件改变了全球石化工业的格局。一方面,新建石化项目停建。包括沙特在内的中东地区国家原本计划在2016年、2018年投产的120万吨乙烯和200万吨乙烯项目已经搁置,而中远期新增产能计划则前景未明。欧洲对于石化项目的监管日趋严格,欧洲本土的石化竞争力逐渐衰落,近3年受各种因素影响而计划关闭的装置已近20套,涉及产能达到千万吨级。另一方面,安全环保、绿色低碳成为行业发展新方向。美国正在进行的第一波以低成本天然气为原料的石化项目的投资超过1000亿美元。不过,在新的增长引擎未发力前,去产能化仍将是石化行业主旋律。

    专家认为,全球去产能化大潮有两个标志。一是新建石化项目基本停止建设,炼油装置产能基本不再新增,改向多元化、高端化、差异化深入发展;二是不具有优势的非竞争力项目正在去除,安全环保、绿色低碳成为行业发展新方向。

    勘探成本居高 北极项目冻结

    2015年9月,荷兰皇家壳牌石油公司宣布,放弃有争议的阿拉斯加西北海岸石油钻探计划。壳牌公司表示,虽然他们在北极地区发现了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储量,但进一步开发这些资源的成本太高,停止勘探是最好的决定,既反映了相关项目的高成本,也顺应了环保需求。

    早些时候,挪威国家石油公司推迟了它在北极地区的JohanCastberg项目,原因在于预期处于高位的营运成本。俄罗斯石油公司2015年推迟了北极勘探项目,而法国道达尔石油公司放弃了在俄罗斯北极地区的天然气项目。此外在2014年12月,雪佛龙公司放弃了在波弗特海的北极钻井计划。

    篇二:OPEC对世界石油安全的影响

    OPEC对世界石油安全的影响 欧佩克即石油输出国组织。它是一个自愿结成的政府间组织,对其成员国的石油政策进行协调、统一。欧佩克旨在通过消除有害的、不必要的价格波动,确保国际石油市场上石油价格的稳定,保证各成员国在任何情况下都能获得稳定的石油收入,并为石油消费国提供足够、经济、长期的石油供应。欧佩克是1960年9月14日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成立的,创始成员国有5个,它们是: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和委内瑞拉。

    众所周知,目前世界石油出口量最多的地方仍是中东,其出口量占全球石油出口量的1/3,其石油产量的80%以上用于出口。在前10 大石油净出口国中,中东地区的国家占了5个,其中沙特的出口量世界第一,占全球石油出口总量的13.5%。在石油进口国家与地区中,美国的1/4、欧洲的3/5和日本4/5以上的石油进口都来自中东。除了中东外,非洲、东欧和前苏联国家以及中南美洲也是石油净出口地区。从进口来看,亚洲和大洋洲是石油进口最多的地区,对进口石油的依赖程度也是全球最高的,依赖程度高达62%。作为世界最大的石油进口国,美国石油进口量到目前仍占世界消费总量的25%,对进口石油的依赖程度为53%。西欧的进口依赖程度也达到51%。在亚洲地区,日本是进口石油最多的国家,韩国、中国和印度次之;日本对进口石油的依赖程度高达99%,韩国的石油则完全依赖进口,我国对进口石油的依赖程度也已达32%。

    目前,人们较多地看到国际石油价格上涨增加欧佩克的石油收入、促进了欧佩克国家的经济增长的一面,但并没有注意这种短期受益蕴含长期风险的一面。这种风险主要来自于高油价对世界经济增长前景的影响,而世界经济增长的变化反过来又会对石油需求和油价水平产生重大影响。

    石油是世界工业的血液,目前在世界能源结构中占有首要地位。石油价格的水平可以直接影响到世界经济的增长。尽管20世纪70年代以来,主要石油消费国已经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发展节能技术和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发展替代能源等措施大大降低了经济增长对石油的依赖程度,对高油价的承受能力有所提高,但是石油在世界初级能源结构中的主导地位并没有因此而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值得注意的是,以上所提到的变化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而发展中国家由于技术不发达,能源使用效率低;工业化程度低,高耗能产业在产业结构中所占的比重仍然偏高等原因,每实现一个单位的经济增长对石油能源的需求量远远高于发达国家。因此,高油价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影响远比对发达国家更加严重。

    尽管这一轮油价上涨对于世界经济的影响迄今还不明显,但已经开始引起石油进口国日益增加的担忧。特别是2004年以来的油价暴涨与2000-2004年初的油价上涨不同,冲击世界经济增长的可能性陡然增大。一旦世界经济增长因高油价而受到明显影响,接踵而来的后果将是世界石油需求的减少和价格的急剧下跌。在这种情况下,欧佩克的石油收入将大幅度减少。历史的教训值得借鉴。20世纪70年代初到80年代初,国际石油价格的上涨和两次石油危机的发生,使主要石油输出国得到了大约10年的巨额石油收入和经济快速增长,但由于世界经济陷入滞胀和长期衰退,主要石油输出国紧接着就经历了大约17年左右的经济增长停滞,社会稳定和政权稳定的压力也因此而上升。

    欧佩克早在80年代中后期反思70年代到80年代初的油价政策的时候,就已经认识到盲目追求高油价对欧佩克国家利益的长期危害,并开始制定一个石油消费国和石油出口国都可以接受,既可以抑制替代能源开发进程,也可以防止非欧佩克快速发展的适当目标价格。在1986年,把欧佩克一揽子石油价格的这一价位确定在每桶18美元;2000年又根据石油贸易结算货币美元贬值等情况,把这一价位调整为每桶22-28美元的目标价格带,并且通过与非欧佩克国家的共同努力,利用中东地区局势的变化,成功地通过限产实现了目标价格。这一目标价格也受到非欧佩克国家的普遍认同,被认为既可以提高石油输出国收入,也不至于过分刺激替代能源开发和损害世界经济增长。为了维护这样一个对其长期利益而言相对合理的价位,欧佩克通过调节产量作了积极的努力。当国际石油价格高涨的时候,欧佩克也采取过重大的增产措施,把油价重新拉回到合理的水平上。在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以后,以及1991年海湾战争爆发的时候,国际石油供应出现严重中断,油价飞涨,欧佩克及时采取了扩大生产配额乃至临时全部放开配额管制的措施,使国际使油价格暴涨的局面很快得到平息。

    当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再次引发世界经济增长减缓,石油需求下降,国际油价在1998年一度下跌到10美元/桶的低点,欧佩克与非欧佩克石油收入骤减,欧佩克两次单独减产促价均未奏效。1999年3月,欧佩克努力地与非欧佩克石油输出国挪威、俄罗斯、墨西哥、阿曼和安哥拉等国合作进行了联合限产促价以稳定石油市场,终于使油价止跌回升。事实证明,欧佩克通过产量调整是可以对国际石油价格产生影响的。

    就目前而言,欧佩克对国际石油市场的影响力是建立在它的剩余生产能力的基础上的。非欧佩克国家不受任何生产配额约束,基本上按照市场需求决定供给。在当前国际石油需求十分旺盛的情况下,其生产能力基本上已经充分发挥出来,短期内的进一步增产的能力不大。长期以来,欧佩克一直发挥着非欧佩克补充生产国的作用。由于其生产能力巨大,自喷井多,产量易于调节,但又不愿因供给过剩而导致国际油价暴跌,因此一直保留着相当数量的剩余生产能力,可以在短期内增加投入使用,扩大供给。尽管各种信息来源对于欧佩克目前实际拥有的剩余生产能力评价不一样,但一般认为其数量应当在每日数百万桶之多。 因此,欧佩克目前仍有能力通过动用剩余生产能力,对平抑油价发挥重大作用。这种干预将不仅有利于石油进口国的利益,也有利于欧佩克的长远利益,是一种多赢的选择。

    美国是世界第一大石油消费国,其占世界总数5%的人口却消耗着全球42%的能源,对海外石油依赖严重,因而美力求建立以其为主导的国际能源新秩序。"9?11"事件后,美国通过强化美俄能源合作、加速里海油气开发、抢滩非洲石油,特别是对伊拉克战争等手段,加紧抢占石油地缘战略支点,全面推进全球石油战略布局。分析美国石油战略的总体部署,纵观近来石油地缘政治环境的一系列变化,可以看出,未来国际石油战略格局将呈现美国主导、供应方三分天下的局面。 首先,伊拉克石油影响回升,并在美国直接控制下成为调节国际油市的重要杠杆。据有关预测,战后伊石油日产量1-2年内可望恢复到海湾战争前的350万桶,5年后可增至600万桶,取代沙特成为世界第一产油国。伊重返国际油市使美掌握了一张"王牌",可以达到取代沙特、打压欧佩克、制约俄罗斯的多重目的。 其次,欧佩克影响渐成衰势,但影响仍不可低估。在经历两次石油危机之后,削弱欧佩克已成为美国既定目标。近年来,美通过建立西方石油战略储备、促进欧佩克内部分化以及扶植非欧佩克生产国等手段对其打压。"9?11"后,欧佩克面临以俄为主的非欧佩克产油国的挑战。今后,伊拉克的崛起又将对欧佩克构成更大威胁:如

    伊重返欧佩克,则需要其重新调整内部现行配额机制,可能使本已复杂的内部矛盾更趋激化;如伊游离于欧佩克之外,其庞大的石油产量与产能将使其成为欧佩克的一个重要竞争对手。但同时要看到,欧佩克石油储量仍占世界总量的2/3以上,多年的市场化运作也使其内部形成了休戚相关的利益关系。无论如何,欧佩克仍将是未来国际石油市场的重要影响力量。第三,俄罗斯、非洲等非欧佩克产油国地位上升、影响增强。据俄能源部公布数据,俄石油储量和产量分别占世界总量的13%和11%。"9?11"后,俄利用世界能源市场的新变化,以“突破北美、稳定西欧、争夺里海、开拓东方、挑战欧佩克”的总思路全面拓展能源外交,迅速扩展对国际能源市场的影响,地位迅速攀升。非洲石油蕴藏丰富,不仅油质好、成本低、易运输,而且远离动乱中心,相对安全。因此,西方各大石油公司视非洲为“尚待开发的处女地”,竞相投入巨资进行勘探开发。在新格局下,产油国与石油进口国之间的共同利益与矛盾分歧相互缠绕,相互依赖进一步增强,既斗争又妥协将成为其相互关系的主要特征。

    中国是主要石油进口国,近年来石油进口不断增长。1993年成为油品净进口国,1996年成为原油净进口国。石油净进口量总体呈急剧上升趋势。1990年进口量只有292万吨,2003年已高达9112.63万吨。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和能源消费大国,对石油的依赖较大,所以石油价格的变化对中国经济会产生显著影响。一方面,油价上涨首先会增加中国石油进口开支,导致贸易盈余减少或赤字增加,这将对经常项目平衡、投资建设等带来不利影响。另一方面,油价上涨也可能使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速放慢,消费需求下降。这将导致这些国家减少进口,而出口目前仍然是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主要动力。油价上涨将会提高企业的生产成本,降低企业效益,影响企业扩大再生产。油价上涨还将抬升物价,带来通货膨胀压力。

    但是,应该注意到,目前的国际石油价格高涨具有非常复杂的国际政治背景和投机资本炒作的因素。就世界石油供求关系的基本状况而言,并没有发生明显的失衡。全球每天7600万桶左右的石油需求基本上能得到的满足。但是,由于世界石油的主要供应来源中东地区,中东和平进程受到严重挫折,伊拉克局势难以稳定,加之恐怖主义对石油输出国石油设施的破坏,石油生产和运输设施时刻处于被攻击的危险之中。这种复杂的局面给国际石油供应增添了不确定因素,对国际石油市场产生了明显的心理影响,也为投机资本对石油期货进行炒作提供了机会。目前,在纽约和伦敦的国际石油期货交易市场上,每天成交的石油数量远远超过了进口石油消费量的需要,就是这种异常活跃的投机交易的写照。显然在这种情况下,增加国际石油市场的供应数量虽然可以对高油价产生一定的抑制,但还不是解决高油价的根本解决办法。在供求基本平衡和投机交易异常猖獗的国际市场面前,欧佩克在采取增产措施的时候也不得不犹豫再三,担心这种干预导致国际油价的暴跌。因此,欧佩克的增产可以说是解决当前国际石油价格过高问题的一种重要手段,但更重要的是,国际社会应当努力使中东地区的局势尽快恢复稳定,减少国际石油市场上的投机行为。

    篇三:案例12: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卡特尔的兴衰

    案例: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卡特尔的兴衰

    1. 使用范围: 第八章“寡头市场”

    2. 要考核的知识点: 寡头市场形成卡特尔的原因

    卡特尔组织的稳定性

    3.思考题:

    (1)为什么在寡头厂商间产生卡特尔之类的垄断组织?

    (2)本案例中,什么条件有利于形成卡特尔?这些条件中,哪些可以在:(a)20世纪70年代初期;(b)80年代中期;(c)2000年的石油市场上找到?

    (3)形成了卡特尔后,什么原因会导致卡特尔瓦解?为什么卡特尔成员要破坏协议?

    (4)OPEC采取了哪些措施阻止1981年以来实际石油价格的长期下降趋势?

    (5)许多石油分析家预测,由于世界石油储量趋于枯竭,在10~20年内世界石油产量就会迅速下降。这对OPEC的行为会有什么影响?

    若干具有垄断地位的经济主体(厂商或国家组织)结成行业内的“卡特

    尔”(Cartel)是当代经济生活中利益共谋的一种形式。OPEC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卡特尔

    组织形式,我国在彩电行业,或汽车行业也都曾经出现过类似的卡特尔组织形式。

    但卡特尔组织很不稳定,容易短命,这或许是各个利益主体“谎言”“欺骗”在做怪的结

    果。

    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卡特尔。它建立于1960年,由五个主要的石油出口国组成:沙特阿拉伯、伊朗、伊拉克、科威特和委内瑞拉。该组织确定的目标如下:

    ·协调并统一各成员国的石油政策。

    ·采取措施确保价格稳定、消除有害而又不必要的价格波动。

    在1960年以前,这些石油生产国与国际石油公司的冲突越来越激烈,它们根据“让步的协议”进行石油开采。根据这份协议,石油公司有权开采石油,并为此支付特许权使用费。这意味着石油生产国在石油产品的产量和价格方面几乎没有发言权。

    尽管1960年成立了石油输出国组织,但直到1973年石油生产的控制权才由石油公司转到石油生产国,由OPEC决定石油的产量并以此决定其石油收入。此时,OPEC已拥有13个成员国。

    在整个20世纪70年代,石油输出国组织的定价政策包括以下几方面:把沙特阿拉伯(它是市场领导者)原油价设定为市场价,然后其他各成员国依据这个价格设定它们自己的石油价格,成为支配型“企业”价格领导地位的一种形式。

    只要需求一直保持上升态势,同时价格又无弹性,那么这项政策就会导致价格大幅度提高,从而收入大量增加。1973年和1974年,在阿拉伯—以色列战争过后,OPEC把石油价格从每桶3美元左右提高到每桶12美元以上。这个价格一直延续到1979年,而石油的销售量并没有明显下降。

    可是,1979年之后,石油价格进一步由每桶15美元左右提高到每桶40美元,需求开始下降。这主要是因为20世纪80年代初期发生了经济衰退。

    面临着需求的持续下降,OPEC在1982年之后同意限定产量并分配产量定额,试图维持这个油价。1984年达成协议,最高产量为每天 1600万桶。然而,由于下列原因,卡特尔开始被瓦解:

    ·全球性经济不景气,导致石油需求下降。

    ·非OPEC成员国的石油产量上升。

    ·某些OPEC成员国“采取欺骗行为”,产量超过分配给它们的限额。

    由于石油供过于求,OPEC再也不能维持这个价格了。石油的“现货”价格(公开市场上石油交易的每天价格)不断下降。

    20世纪80年代末期,石油价格下降的趋势有所逆转。随着世界经济开始复苏并繁荣起来,石油的需求也开始上升,它的价格也开始上涨。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海湾战争爆发。由于科威特和伊拉克停止了石油供应,石油供应量开始下降,石油价格急剧上涨。

    随着这场战争的结束,再加上20世纪90年代初的经济不景气,石油价格又开始快速下跌,并随着世界经济开始再次扩张而只是缓慢恢复。

    从需求方面来说,节能技术的发展加上燃油税的提高,导致石油消费增长缓慢。从供绐方面来说,非OPEC成员国石油产量所占比例不断上升,加上1994年OPEC确定的最高产量比较高,达到每天2450万桶,这意味着供给增长速度快于需求增长速度。

    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远东经济危机的爆发,形势对OPEC更为不利。石油需求每天大约下降200万桶。到1999年初,石油价格已经下降到每桶10美元左右——若按1973年价格计,只有2.70美元!OPEC成员国对此作出的反应是同意把每天的石油产量减少430万桶,目的是把价格重新上抬至每桶18-20美元。可是,随着亚洲经济的复苏以及世界经济增长普遍比较快,石油价格迅速上升,很快就超过了每桶20美元。到2000年初,每桶达到30美元,仅仅在12个月里就增加了2倍。

    这说明很难用供给配额来达到特定的价格。在需求具有价格无弹性而具有收入弹性(对世界收入变化有反应)的情况下,再考虑到需求变化具有很大的投机性,某一既定供给配额的均衡价格可能波动很大。

    不过,在2001年底,OPEC和非OPEC生产者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OPEC卡特尔的10个成员国决定把每天的产量削减150万桶,后来又与该卡特尔之外的5大石油生产者达成协议,它们也减产,目的是要上抬石油价格。OPEC与非OPEC石油生产者之间的这种联盟是石油行业中的首例。结果,OPEC又有可能控制石油市场。

    依据卡特尔的宗旨,是协调每个成员的生产决策,主要是限制产量,并从中分享所有可能获得的好处。比如,OPEC通过压低成员国的产量来维持石油的高价格,从而使所有的成员国获利。卡特尔有时候也采取规定价格的形式,这是中国民众比较熟悉的类型,比如电视机等家用电器设定最低价格。

    但是维持一个卡特尔是很困难的,许多问题都牵涉到私有信息。例如国家之间在商议生产配额的时候,通常有一条原则是生产成本较低的国家获得较多的配额。于是每个国家都有低报它们的生产成本的倾向。这是卡特尔协议成立以前的信息欺骗。

    协议成立以后,新的问题是可能出现不遵守协议的欺骗行为。成员国可以为共同的利益达成协议,但它们会严格遵守吗?在达成协议的情况下,出现俗称“偷步”的欺骗的动机很大。既然一个国家降低它的产量因而帮助市场提高价格的收益可以为所有的成员国共同分享,那就是说,高价格的收益具有非排他性。这样,每个国家都会要求别人把产量降低到配额以下,但是自己却可能偷偷地把产量升上去,最终的结果就是协议瓦解,原有目标无法实现。

    国内这样的例子似很多,协调的通常未必是产量,而定价格或别的东西。什么“行业自律价”等等,就是这样的利益共谋,都是独立企业协议成立的“独联体”形式的临时联盟。

    1998年11月19日《羊城晚报》在第二版报道,昔日轰轰烈烈的两大旅游联合体“广州旅游新联盟”和“粤顺旅游大联盟”至今已名存实亡。究其原因,就是这种独立企业协议成立的“独联体”形式联盟,从制度上难以保证独立各方遵守协议。报道说,有关各方,实际上是“各怀鬼胎”,只想别人遵守协议,自己好讨便宜。

    卡特尔的成立,已经为它的瓦解准备了力量。以压缩产量抬高价格的卡特尔来说,价格抬高越是成功,卡特尔成员“偷步”悄悄把产量提上去可能获得的利益就越大,从而对违反协议“愉步”的激励越大。这种“越成功越容易瓦解”的内在矛盾注定了卡特尔寿命不长。世界范围来说,上面讲过的OPEC,虽然吵吵嚷嚷,跌跌撞撞,可还算难得的比较成功的卡特尔。这里说比较成功,主要是说维持时间很长,并不是说就可以避免卡特尔天生的困境。例如,1998年12日,利比亚的领导人卡扎菲,就建议石油输出国组织各国完全停止石油生产几个月,以免世界市场的石油价格进一步下跌,为什么一再下跌?主要原因是大家都有偷偷增加产量的动机。

    在我国,前几年,新闻媒体对于“空调峰会”、“彩电峰会”还十分关注。时至今日,这个峰会那个峰会已经很难吸引人们的关注了,因为大家都已经清楚,峰会顶多也就“作秀”而已,冠冕堂皇达成的协议,一定很快形存实亡;老总们只是相互探底,顺便说说漂亮话而已。


    opec减产计划》由:创业找项目整理
    链接地址:http://www.gjknj.com/duwu/11027.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下一篇:私募投资公司成立条件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