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创业找项目 > 范文大全 > 社会主义科学价值观
  • 社会主义科学价值观

  • 来源:创业找项目
  • 时间:2018-05-06
  • 移动端:社会主义科学价值观
  • 篇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

    中国共产党历来坚持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特别是近10年来,在重大战略思想层面,先后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学习型政党等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以不断创新发展的科学理论应对挑战、武装全党。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我们党倡导的价值理念的高度凝练和升华,向世界宣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主旋律,为世界贡献了中国共产党的新理念新智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有力地回应了西方价值观的冲击与较量,坚实地确立了我国文化竞争力的战略支点。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已写入党章和国家宪法的基本主张与发展目标,反映了中国人民寻求民族复兴的心声和愿景,是国家主导价值观,在核心价值观中居于统领地位;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引领现代文明走向的人类共同价值准则和理想社会目标,更是我们党和国家始终坚持的核心价值理念,作为社会主流价值观,是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支柱;

    在核心价值层面,中国共产党相继提出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不断觉醒成熟的核心价值,塑造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党魂”、“国魂”和“民魂”。

    “三个倡导”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丰富内涵的深刻反映,在逻辑上必然全方位覆盖和系统贯穿核心价值体系的各个方面。就结构而言,这三组词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涵盖了主要价值观主体的价值追求。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则是价值观最基本的主体——公民个人的底线价值准则,体现了我国每个公民所应遵循的根本道德规范,作为公民基本价值观,是其他两个“倡导”的坚实基础

    篇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竞赛试题含答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竞赛试题含答案(1)

    一、单项选择题(1—80题,每题1分,共8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

    1.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国梦的价值观建设基础工程。党的( D )提出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做出的重要论断。

    A. 十六届六中全会 B.十七大 C. 十七届六中全会 D.十八大

    2.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 B )。

    A.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B.人民当家作主

    C.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坚持政治协调制度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统领,并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B )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全部和始终。

    A.与时俱进 B.爱国主义

    C.团结奋斗 D.艰苦奋斗

    4.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 A )的共同责任。

    A.全社会 B.全党 C.各级政府 D.各民族

    5.( D )要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实践方面,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筑牢社会和谐的精神纽带,打牢党执政的思想基础。

    A.各级政府 B.各级党委 C.人民代表大会 D.党的基层组织

    6.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意义重大。积极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推进作用表述不正确的是( B )。

    A.从制度取向上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具有定向导航作用。

    1

    B.从制度整合上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具有决定走向的功能。

    C.从制度评价上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具有评价判断功效。

    D.从制度修正上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具有调节规范效果。

    7.人民有信仰,国家才有力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宣传活动,融入国民教育和( C )建设全过程,同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和伟大成就联系起来,我们就能不断形成更加广泛的价值认同,不仅为国家发展助力,更为民族进步铸魂。

    A.物质文明 B.政治文明 C.精神文明 D.生态文明

    8.刘云山强调,( A )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战略任务,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本举措,要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着力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动形成奋发向上、崇德向善的强大力量。

    A.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B.中国特色社会文化建设

    C.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D.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9.毫不动摇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军,持续培育当代革命军人( B ),大力发展先进军事文化,永葆人民军队性质、本色、作风。

    A.战斗精神 B.核心价值观 C.核心价值体系 D.革命精神

    10.“三个倡导”,明确了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在多变中定方向,有利于进一步深入揭示( D )的精神内核和根本理念。

    A.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B.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

    C.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D.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1.党的( D )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

    2

    A.十二届六中全会 B.十四届六中全会

    C.十五届六中全会 D.十六届六中全会

    1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反映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 C )的深刻认识。

    A.当代世界发展规律 B.当前人类发展规律

    C.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D.人与自然发展规律

    13.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 D )。

    A.精髓 B.灵魂 C.主题 D.基础

    1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 C )。

    A.精髓 B.灵魂 C.主题 D.基础

    15.社会思潮越是纷繁复杂,越需要主旋律,越需要用( A )的指导思想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意识。

    A.一元化 B.高度统一 C.高度集中 D.多元化

    1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 B )在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

    A.社会意识形态 B.社会主义制度

    C.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 A )。

    A.共同思想基础 B.共同理想 C.共同纲领 D.理论基础

    18.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社会,是( A )、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A.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 B.公平正义、民主法治、诚信友爱

    C.诚信友爱、民主法治、公平正义 D.民主法治、诚信友爱、公平正义 3

    19.在当代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就是建设( B )。

    A.融入西方文明的文化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C.民族的文化 D.面向现代化的文化

    20.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把弘扬主旋律和( C )。

    A.发展民族文化统一起来 B.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结合起来

    C.提倡多样化统一起来 D.吸收西方文化结合起来

    21.推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 B )。

    A.文化建设 B.发展生产力

    C.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D.制度创新

    22.( C )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述的基本原则。

    A.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B.人的解放

    C.公平正义 D.自由博爱

    23.在当代中国,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才能正确把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历史条件、本质要求和客观规律,解决影响当代中国价值观念( B )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发展。

    A.继承与发展 B.传承与变革 C.传承与发展 D.继承与变

    24.( D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A.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B.和平统一

    C.人民当家作主 D.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25.社会主义法制的本质是( B )。

    A.上升为法律的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的意志

    B.社会主义民主的保证和体现

    4

    C.调整社会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准则

    D.维护社会秩序的行为规范

    26.( A )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

    A.核心价值观 B.民族精神 C.开拓创新 D.先进文化

    27.金融危机、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很多,但是在深层次上它是一个( B )危机。

    A.市场饱和 B.市场需求 C.理想 D.价值观

    28.在中国历史上,儒家崇尚的是以“仁、义、礼、智、( C )”为主要内容的核心价值观,跨越几千年,成为长期维系中国社会的精神纽带。

    A.乐 B.非攻C.信D.兼爱

    29.“天命不足畏,天道不足惧,祖宗不足法”表现了中华民族的( B )。

    A.不懈奋斗精神 B.变革求新精神

    C.坚贞刚毅精神 D.不屈不挠精神

    30.“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表现了中华民族的( A )。

    A.坚贞刚毅精神 B.变革求新精神

    C.不懈奋斗精神 D.不屈不挠精神

    31.“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是( D )的名言。

    A.孔子 B.老子 C.孟子 D.荀子

    32.( C )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A.政治B.经济C.文化D.生态

    33.( A )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壮大发展的丰厚滋养。

    5

    篇三:社会主义价值观科学基础

    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科学基础

    李鸿仪

    社会主义是人类迄今为止最为先进的社会制度,因此社会主义价值观不但能在国内起到凝聚人心的作用,在国际舞台上也应该能起到占领道德高地、提升国家话语权和地位的作用。

    从近代科学的角度来研究社会主义价值观,还能进一步丰富科学社会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内涵,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化。

    为此,本文对近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进行了整合,并将社会科学看作是近代生命科学的一个自然延伸。采用了较严格的科学思维方法,先得到了具有坚实的自然科学依据的结构基本定律,然后从控制论角度得出了生命基本定律和社会基本定律。本文用这些定律解释了一些现象,并讨论了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科学基础。

    一、 近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整合

    1. 结构和性质

    为了保证整合结果的可靠性,本文不讨论目前科学还没有研究得十分透彻的质子、中子和电子本身的结构,也不讨论远比质子、中子和电子更小的基本粒子,那么,目前科学所已知的世界就是由一定能量的质子、中子和电子通过相关的力组成的各种不同的结构。另一方面,该世界上的万物又具有几乎是无限多的性质, 例如,生命物质具有生存和延续的能力,人脑具有思维能力等等。然而,既然其组分:质子、中子、电子都相同,因此各种不同的性质都只能是由不同的结构所决定的。

    所以,事物的各种的性质都是由其结构所决定的。为叙述方便起见,以下将该事实称为结构基本定律。

    既然性质是由结构决定的,那么,对任何一种性质,就要考察该性质是由哪个或哪几个结构决定的。由此可把各种性质分为由单一结构决定的性质(以下称为孤立性质),和多个结构共同决定的性质(以下称为联合性质)两类。这个看似简单的分类其实已可解释一些似乎难以解释的问题。例如,对同一个人来说,两眼对同一种颜色的感受可能有微小的色差,哪一种才是客观的?如果医学已可将动物的眼睛移植给盲人,这些盲人看到的颜色一定与正常人是一样的吗?如果感觉是主观的,那么,来源于感觉的知识的客观性何在?然而,从孤立性质和联合性质的角度却很容易解释该问题:发光体所发出的光的波长是发光体的孤立性质,与发光体以外的其他结构无关,因而是客观的,而其所发光的颜色却是发光体和眼睛及其相关神经系统等多个结构体共同决定的联合性质,因而与感官的结构有关。无论是孤立性质,还是联合性质,如果只见其一,不见其二,都会造成各种以偏概全的观点。

    由于联合性质是大量的,因此,若对其根据某种价值观进行分类,“一分为二”也有了科学的解释。

    2.控制论结构和生命

    在各种结构中,有一种结构具有十分特殊的性质,这种结构就是控制论结构。最易于理解的控制论结构是空调,其控制温度的功能是通过温度传感器和加热器、制冷机,开关等组分的协调工作来实现的。一般而言,控制论结构是通过比较反馈信息和控制目标之间的差异并采取相应的动作来达到某种相对稳定的目标的。

    任何控制论结构都可以在变动的环境中完成相对不变的任务,因此可以看作是一种有目标的结构。任何具有目标的结构也必定是控制论结构,否则无法解释其如何能在变动的环境中完成相对不变的任务。

    生命也是一种有目标的结构,其目标是自身的生存和延续。这是因为,任何不具备完成该目标的结构,即使曾经出现过,也早就被自然淘汰而不再存在,当然不会延续下来。因此,生命是一种将生存和延续作为目标的控制论结构。

    不但新陈代谢、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动物的进食、生物的繁衍等最基本的生命现象是生存和延续的手段,任何其他生命现象,包括很复杂的信息处理能力(人类精神现象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也都是生存和延续的手段。以人类的美感为例,当我们来到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我们会本能地感到心旷神怡。其实,所谓风景秀丽,往往就是有山有水,有山适宜于原始人类居住(例如有山洞),有水则意味着有丰富的食物。因此美感的作用之一是寻找合适的生存和延续的环境,也是人类的一种生存本领:假定原始人类对风景秀丽的地方没有好感,则原始人类将找不到适宜于生存的地方而灭亡。人类原始美感的另一作用是寻找优秀的繁衍对象以提高繁衍的效率和质量,从而使生命更好地延续下去。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感官其实也在对世界进行一种“分类”,凡是有利于生存和延续的事物,感官将其归于能引起好感的一类,反之则归于引起恶感的一类。原始美感只是好感中的一种,通常与视觉或听觉有关,而与嗅觉有关的好感和恶感则有“香”、“臭”等。

    由于几乎所有的生命现象都可以用“将生存和延续作为目标的控制论结构”来解释,所以可以将其称为生命的基本定律。

    由于人的感官不可能直接认识到生命的基本定律,甚至人的理性也未必都认识到该定律,因此人的追求目标表面上似乎都是“追求幸福”等各种有意识的目标。然而,无论这些目标如何多样和可变,它们都被生命的基本定律所实际控制。换言之,人的每一个实际的追求目标都有其隐性的本质。例如,追求美、追求幸福的隐性本质最终就是更高质量的生存和延续。人类的其他的精神现象,也都是达到较高生存和延续质量这一目标的手段。

    即使是个体的死亡,也是种群生存和延续的一种手段。这是因为,除了人类以外,其他生命都没有改造环境的能力,因此环境一旦发生变化,就必须有进化能力以适应环境的变化。而进化只能发生在新生的一代,因此,生命必须有不断产生新生代即自我复制的能力。然而,由于空间和资源是有限的,因此,老一代只能通过死亡来为下一代提供空间和资源。由于新陈代谢可以使生命物质不断更

    新,故没有理由可以认为个体生命的衰老和死亡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实际的衰老和死亡就应该是一个被控制的过程。由此可见,在基因中,应该有一个启动衰老和死亡程序的编码。当然,对于人类来说,已经不需要通过进化来适应环境,因此,死亡已经并非一定必须。若上述假设能够被证实,可以预见的是,一旦人类破译了死亡编码或能对其传播途径进行干扰,衰老和死亡就有可能大幅度推迟甚至消失,到那时,“计划生育”必然成为球策。

    由于个体的生命的生存延续质量与配偶、后代、种群等相关生命的生存延续质量有关,因此,生命追求的是尽量提高个体和相关生命的生存延续质量。对人类来说,因每个人的能力和境界不同,“相关生命”可以是家庭、朋友、阶层、同一民族或同一国家的人甚至全人类。

    3. 生命和人类社会

    生命的生存和延续可以有各种方式。当仅以个体或家庭为单位无法很好地在自然界达到高质量的生存和延续这一目标时,群居或社会就会产生。因此,人类社会是以分工和协作以达到更高的生存和延续质量这一目标的控制论结构。这就是社会的本质。社会的所有其他性质,都只是实现该本质的手段。因此可以把该本质称为社会基本定律。

    实现社会本质的首要任务当然是人类的生产活动,与此直接有关的是马克思主义所叙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等。为了组建、调整生产关系,政府和政治必不可少。为了提升生产力,还必须有科学技术和教育。为了协调、规范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道德和法等也是必须的,同时也是教育的内容之一。

    任何其他社会现象,也都可以用社会的本质来解释。例如,上层建筑中似乎是纯精神领域的文学、艺术甚至宗教,其实也是社会本质的表现。这是因为,人类究竟应该采用何种生活方式,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社会成员的生存和延续质量,在人类社会之前,并没有一个现成的模式,因此是一个需要研究、交流、探讨、甚至想象的问题。通过观察可以发现,文学主要以探讨、交流现有的生活方式为主,其中小说通过具有不同孤立性质(个性、学识、修养等)的人在特定情景因互相接触而产生的无限多样的联合性质来演绎故事情节,从而探讨、交流各种生活方式;追求艺术美感的艺术以想象与明天更美好的生活方式相联系的情感、情操体验为主;而宗教则倡导某种生活方式。例如,佛教倡导一种低碳、和谐的生活方式(不过,佛教以降低甚至阻断人的需求来做到这一点。在生产力极其低下的时候,该方法不失为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方法,但其副作用是使人降低甚至失去了追求更高生存、延续质量的动力)。当不需要神也能解释世界时,神应该就消失了,但在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有悖于科学原理的宗教却能存在至今,其原因就在于其提倡了某种或多或少被人们认可的生活方式。

    从这里也可以看到,所谓艺术美,是以人类原始美感为基础的对所追求的事物的想象中的一种体验:与所追求的明天更美好的生活方式相联系的视听特征被认为是美的。原始美感和艺术美感的本质都是人类用一种大同小异的主观分类标

    准对客观事物进行的一种感性分类:凡是人类所追求的有利于提高人类生存和延续质量的事物的视听觉等感性特征,被认为是美的。其中原始美感侧重于个体的生存和延续,艺术美感则侧重于群体的生存和延续。

    可以用各种指标来描述生存和延续质量,人的平均寿命应该是一个比较容易度量的定量标志。

    二、 从科学角度研究社会主义价值观

    建立在近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基础上的三大基本定律,可以对已有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提供科学基础。

    例如,根据社会基本定律,如何提高社会成员的平均生存和延续质量即生活质量,是任何合理的社会所追求的唯一、也是最高的目标。任何社会要素,包括体力和脑力劳动、资本的运作、制度设计、各种价值观等,都只是实现该目标的手段;而任何社会的发展,也只能以提高社会成员的平均生活质量为目标,这就是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基础。

    由于科学社会主义原本就是建立在当时的科学基础上的,因此,社会基本定律与 “以人为本、共同富裕、民主法治 、公平正义、 团结和谐、 开放包容” 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柯缇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红旗文稿/2012.02:1-7)具有天然的血脉联系。例如,提高社会成员的平均生活质量这一社会目标直接为“以人为本,共同富裕”提供了科学基础,可以说几乎是后者的同义语。根据社会基本定律,人类社会是通过分工协作来达到上述目标的,这也就直接为“团结和谐”提供了科学基础:没有团结和谐,就没有成功的协作。而要能够有次序、高效地协作,“民主法治,公平正义”显然是必不可少的;目标的唯一性并意味着的方法的唯一性,因此,可以有多种方法来实现社会目标,这就为“开放包容”提供了科学基础。

    由于建立在近代科学基础上的基本定律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更坚实的科学基础,从而可以进一步增强其科学性,提升社会主义国家的话语权和地位。由于近代科学的高度分化和知识爆炸,使得从整体思维的角度掌握世界的难度越来越大,因此,缺乏中国文化整体思维习惯熏陶的西方科学家常常只习惯于将研究领域越分越细,缺乏从整体上来把握世界的思维习惯,近代西方文献中也未见有能将近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严格地整合起来的报道,因此本文结果将有助于增强中国文化的自信性,将国人从迷信西方思想理论的教条主义束缚中解放出来(谢 毅2012年07月20日09:07红旗文稿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2/0720/c40531-18559339.html),有利于打造中国特色、 中国风格、 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严书翰,红旗文稿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2/0807/c143844-18688329.html)。

    基本定律还可以对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及其科学基础作进一步的分析和扩展。

    根据生命基本定律和社会基本定律,应该可以较科学地定义“善”和“恶”:提升生存延续质量的行为或意图称为“善”;降低生存延续质量的行为或意图称为“恶”。进一步还可以有对自己的“善”、“恶”和对相关人群的“善”、“恶”之分。随着相关人群的范围越来越大,“善”和“恶”的级别也越来越高。“正义”是对“恶”的反对、限制和宣战。小“善”难度低,收效快,但却可能因侵犯其他人群利益而导致大“恶”,从而社会甚至世界就不会太平,小“善”最后也无法独善

    其身。消灭小善而只保留大善不但难度高,收效慢,也因为与人类建立社会之前的生存方式相冲突而难以成功。因此,最有效的制度应使得小“善”和大“善”有机地统一起来,实行多赢。当然,这需要一个利益博弈的过程,也是人类社会发展总的轨迹,是社会主义追求的目标。

    要使得小“善”和大“善”有机地统一起来,关键在于如何使人的各种利益追求有机地统一起来。具体表现在个人利益和集体、国家、全人类利益的关系上(为叙述方便,以下将集体、国家、全人类利益统称为社会利益)。

    在该问题上,任何制度设计,理论上都存在以下3种可能性:

    1) 将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对立起来(典型例子:对社会利益具有破坏性的个人利益,穷庙富方丈、国富民穷等);

    2) 将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割裂开来、(典型例子:大锅饭);

    3) 将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联系起来(典型例子, 我国近30年来一些成功的改革案例)。

    显然,第一种情况不符合社会基本定律,因此必将导致社会混乱;第二种情况效率低下;只有第三种制度设计,才可能具有高效率,且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联系越紧密,效率越高。

    为此,在社会主义社会,对于有劳动能力的人来说,可以把分配领域的公正与否定义为一个人从社会得到的利益与其对社会的贡献的是否匹配:匹配则公正,不匹配则不公正。

    根据该定义,公正将有助于效率,而不公正则会降低效率。以公正促效率,应该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个价值观之一。

    应该注意分配领域公正与平均的区别。简单地将公正混同于平均,将会失去效率,也是我国改革开放前之所以发展速度不快的原因;同理,分配差距的扩大可以是公正的,也可以是不公正的,关键在于贡献和获取是否匹配:匹配则公正且促进效率,不匹配则不但降低效率,而且会引发社会矛盾。

    可以有多种方法来衡量贡献和获取是否匹配。例如,各种工作岗位,其应聘人数和招聘人数之比各不相同。重要的岗位,该比值应该大一些,这样有利于吸收优秀人才;门槛较低的岗位,应聘人数相对较多,该比值高一些也是正常的。然而,对于各种岗位,在正常竞争的条件下,如果某一岗位的比值远远高于社会平均值,就说明该岗位享受的利益过高;反之,如果某一岗位的比值远远低于社会平均值,则说明该岗位享受的利益过低。无论是过高还是过低,都是不公正的表现,对于构建高效和谐的社会都是不利的,国家应该加以干预。

    对于没有劳动能力的人来说,分配领域的公正和平均则并无区别。这是因为,他们暂时还没有或已经丧失了劳动能力,都需要得到保障。因此任何不平均的待遇都是没有理由的,也是不公正的。人人“生而平等”、“老而平等”应该是未来社会设计的一个基本价值取向。在暂时还不能完全做到这一点的今天,社会主义社会至少应该提供 “教育”,“医疗”等基本待遇方面的公平。


    社会主义科学价值观》由:创业找项目整理
    链接地址:http://www.gjknj.com/duwu/10093.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下一篇:科学社会主义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