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创业找项目 > 范文大全 > 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 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 来源:创业找项目
  • 时间:2018-05-06
  • 移动端: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 篇一: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复习资料最完整精要

    8、王安石词《桂枝香·金陵怀古》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5、柳永对宋词发展最具贡献的方面之一是慢词。他是北宋第—个大 创作的诗歌被称为“诚斋体” ,在当时影响很大,成为南宋诗风转变 第五编宋代文学 答:1)思想内容:描写金陵萧瑟的秋景,感怀六朝的盛衰兴亡。2)艺 量写作慢词长调的词人。他是慢词体制的开创者。 的一个关键。 第一章北宋初期的文风与诗风 术特色:立意高远,用字精审,苍凉悲壮。 6.柳永赢得“凡有水井处都能歌柳词”的声誉,所指的是俚俗词。 6.朱熹的文道观的主张,持“文道一体”的观点。 一、知识题 7、北宋词自晏殊至欧阳修,因主要承续“诗庄词媚”的传统格局, 7.杨万里诚斋体诗最为出色的是绝句。 1.北宋初期倡导复古和坚持写作古文的作家有:柳开、田锡、穆修 9、曾巩文章风格? 8. 下列属于陆游诗篇的有: 1)《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2)《书愤》 等人,他们的复古主张和实践,为后来宋代的古文运动揭开了序幕。 答:1)强调六经为本源,借圣人之学加强文章底蕴,追求一种雍容典 已形成一种婉约的风格。 议论都冲和平淡、 委曲周详, 布局完整 8、至秦观则登峰造极,使婉约词风焕发出异彩,到了“炉火纯青” 3)《游山西村》 2、柳开是宋初古文运动最早的先驱人物;田锡在古文运动中是过渡 雅的艺术风格。 2)无论叙事, 严谨, 节奏舒缓不迫, 语言干净, 思致明晰。 3)文章平易理醇, 开阔、的境界。如《鹊桥仙》中的名句: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 9.下列属于杨万里诗篇的有:1)《小池》2)《闲居初夏午睡起》 . 者;穆修是继柳开后专力作古文的作家,是响应者。 起伏、 回环都有一定的法度, 显得规矩严密, 在唐宋 “八大家”数。 ” 二、名词解释 4.在宋初诗风、文风的变革中提出“有害” “有文”的文论观点的作 承转、 中是最便于学习的。 4) 明清的唐宋文派和桐城派散文作者, 学 “古文” 9 、 秦观 《淮海词》 中写 “儿女柔情” 之作占绝大多数, 故有秦词 “专 “诚斋体” : 1) 杨万里,号诚斋,他创作的诗歌被称为“诚斋体” 。2) 家是王禹偁。 主情致”之说。 “诚斋体”以师法自然的白描手法作诗,具有想象新奇风趣,语言通 3、 宋初诗坛诗派林立, 宋初三体诗指 “白体” 、 “西昆体” 、 “晚唐体” 。多由摹仿曾文入手,这是一个重要原因。 10、苏洵文章的主要特点? 10、贺铸《六洲歌头》的风格:悲壮。著名词句: “少年侠气,交结 俗明快,风格流转圆活的特点。3)“诚斋体”以绝句最为出色。 4、王禹偁是宋初诗人,应归入宋

    初“白体”诗派,即白居易体。 五都雄。肝胆洞,毛发耸。 ” 三、问答题: 5.宋初重要文学流派西昆体的代表作家有:杨亿、钱惟演、刘筠。 答:1)以议论文为主;2)笔锋老辣;3)气势磅礴;4)曲折多变。 第三章 苏轼 11、周邦彦《苏幕遣·般涉》名句: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 1、 .杨万里“活法”诗特点? 6.以杨亿为代表的西昆体是宋初影响极大的重要文学流派。 一、知识题 一一风荷举。 ”风格是典雅。 答:1)“活法”是吕本中提出来的,要求作诗不破坏规矩,又能变化 二名词解释 。在宋代古文家里,苏轼是最重视“文”的 12.周邦彦的词以知音律、备法度和风格醇雅著称,以其为代表的词 不测,达到艺术规律和创作自由的统一,给人以圆转自然的印象。杨 1、 “西昆体” : 1)西昆体是宋初影响极大的重要文学流派。 狭义的西昆 1.苏轼自号“东坡居士” 派是大晟词派 万里的“活法”诗做到了这一点。2)除具备新奇、灵活、风趣和流转 体单指其近体律诗, 广义的西昆体兼指其四六文(2)“西昆” 之名是因 一位。 创始诸人在秘阁唱和的诗集称《西昆酬唱集》 ,取玉山、册府之意。 2.熙宁初年写诗对新法实施过程中暴露出来的弊端进行讽谏,遭新 13、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她的词作艺术成就很高,被称为易安体。 圆美等特征外,就是层次曲折、变化无穷,追求诗歌语言的浅近和口 。 14、南渡后,李清照用词诉说迭遭丧乱、受尽磨难以后的凄惨心境, 语化。如《泊冷水浦》 。 3)《西昆酬唱集》 共收诗人十七位, 多西昆健将, 而以杨亿、 钱惟演、党中的小人陷害,引发的事件是“乌台诗案” 3、苏轼诗歌以贬谪黄州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以儒家思想 带有深沉的感伤情绪。 如 《声声慢》 , “酒” 和 “泪” 结下了不解之缘,2、朱熹的文学创作主张? 刘筠为魁首。杨、刘齐名,当时影响很大。 为主,后期渗入了大量的佛、道思想,外儒内佛,以求身处逆境时的 泪是伤心的外露,酒是消愁的方式。这从一个侧面表现了作者的故国 答:1)朱熹的诗歌思想与创作有—致之处,冲淡平和的中和之美,是 三、问答题 精神解脱。 之思和家亡之恨,是苦难时代的灵魂绝唱。 他对诗歌内容和审美境界的执著追求。 2)他实已看到并承认 “诗缘情” 1、北宋初期复古思潮方面不同作家的不同途径? 这个特点, 因此论诗时能顾及本身的性质, 以此来破汉儒的美刺之说, 答:复古守正以求出新,是宋初文学发展的一种趋势,柳开是北宋复 4、苏轼诗歌现存 2700 余首。按题材内容大体可分为社会政事诗、山 15、李清照词论

    最具贡献的方面之一是别是一家。 16、 朱敦儒是南渡前后颇有影响的词人。 词自成一体, 被称为樵歌体。正确总结和解释了诗歌创作中所用比兴两种手法的特征和规律。3)朱 古革新思潮中最初觉醒的儒者代表; 田锡代表了五代文气习染较深的 水景物诗、和陶诗、题画诗。 苏轼对词境的开拓表现为: 1)突破传统题材限制。 2)使词的创作走 17、从朱敦儒的《樵歌》开始,讴歌隐逸生活和出世思想的词作就大 熹的文道观实际上是调和了韩柳欧苏等古文家和周程等理学家两派 文学之士对改革文风的自觉;穆修校刻韩、柳文集,于古文的承传起 5、 为盛行起来他是隐逸词派首开其端的作家。 的理论而形成的, 他 “文道一体” 的观点, 表现出重 “道” 也重 “文” 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复古思潮在北宋初并未成为主流, 仅处于特定社 向正视现实,面向社会生活、反映真实人生的大道。 6、苏轼诗歌兼备各体而以七言为擅长。七绝吐语清丽精美,七古则 18.属于北宋诗歌流派的有: 1)荆公体; 2)东坡体;3)山谷体; 4)后山 的倾向。4)他认为道与文的关系是体和用的关系。就体而言,他强调 会历史条件下少数几个作家先驱自觉的阶段。 气格雄健豪放,成为宋诗的一种风格范式,这种诗体就是“东坡体” 。体;5)简斋体。 善;就用而言,他主张美。美善的结合和展开,便是文与道的合一。 2、王禹偁在文论方面有所贡献,其文论观点? 答:于“传道”外提出“明心” ,于“有言”外提出“有文” ,即传道 7.苏轼文学创作上的显著特点:1)以文为诗;2)以文字为诗;3)以诗 19、宋代诗坛自成—体的著名词体有:稼轩体、易安体、樵歌体。 3、南宋散文特点? 为词;4)以才学为诗;5)以议论为诗 二、名词解释 答:南宋中叶是南宋散文发展的成熟阶段:散文以扶危救倾的议论文 明心、有言有文。实际上要求文道合一和文行合一。 二、名词解释 “易安体” : 李清照词的艺术成就很高, 当时就广为流传, 被称为 “易 成就最高,因有文气贯注、文字最为明达。最能体现南宋散文繁荣状 3、杨亿南朝诗的特点是什么? “东坡体”成为宋诗的一种风格范式。苏轼兼备各体而以七 安体” 。 “易安体”有三个特点:1)用通俗易懂的文学语言和明白流畅 况的, 当是笔记文的大量出现, 如随笔、 游记、 诗话、 日记、 杂录等, 答: 1)借古讽今。2)精于用典。3)音节流畅。4)辞采华丽。体现西昆体 东坡体: 言为擅长。苏诗的基本风格有二,一是刚健含婀娜的清丽雄健,二是 的音律声调作词。2)“易安体”融入了家国兴亡的深悲巨痛,同时又 多为篇幅短小之

    文,类于后来人们所称的“小品文” 。 取材博赡,炼词精整的特色。 豪放加平淡的清旷闲逸。但就体现苏轼“坡仙”的旷达品格而言,高 不失婉约词的本色,具有凄婉悲怆的格调。 3) “易安体”倜傥有丈夫 第八章 南宋中后期词 4、西昆体的创作特色与《西昆酬唱集》? 即一种超越世俗尘虑羁绊的风神韵致 气。 一、知识题 答:1)西昆体之所以形成一个诗歌流派,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西昆 风绝尘才是其诗风的主导倾向, 三、问答题 1.南宋中后期词坛,有清雅词派崛起,姜夔为此派的开山大师。 酬唱集》的编撰结集。此集的作者有十七人。2)就创作方法而言,杨 和审美境界。 1.北宋词的分期? 2、姜夔词在题材内容方面主要承袭周邦彦词写恋情和咏物的传统, 亿于《西昆酬唱集序》中主张“历览遗编,研味前作,挹其芳润” , 三、问答题 答:初期有词人晏殊、欧阳修等;中期是北宋词的创造时期,有大词 并没有更多的拓展,在词的音调和意境方面,往往具有清越、高旷的 这在他们的创作中得到了体现。故最能代表西昆体的是杨、刘、钱等 1、苏轼的思想和人格特点? 答: 1) 苏轼主要是儒家思想,兼纳道家和佛教学说。他习惯于把政治 人柳永、苏轼、秦观等;后期是北宋词的总结期,出现集大成的词人 格调,词境清冷。 人。3)其共同创作特色是学李商隐的近体律诗,讲究声律文采,修辞 又以 “外儒内佛” 的形式将二者统一起来。周邦彦。 3、姜夔词以文人士大夫那种高洁清雅的意趣为主,很少有世俗的香 重用典。其长处为文辞密丽,气象典雅,扫灭五代衰飒弊习,创造纯 思想和人生思想区别对待, 儒家的淑世精神与佛道化解人生苦难的虚幻意识互补, 使他的人生观 2、晏殊《珠玉词》的艺术特色及影响? 艳妩媚语,多追求言外之意,词采偏向于淡雅素静,故词境以疏朗开 宋人之诗歌;而短处是太雕琢而无自然态度,太堆砌而少意味。 未发展到对社会人生的厌恶和伤感。 2) 苏轼“最深于性命自得之际” , 答: 1) 艺术特点:①语言明净雅致。②体验深刻纤细。③构思曲折精 阔居多,创立了清雅词派。 第二章 欧阳修与北宋诗文革新 懂得生活的艺术,具有坦荡坚贞的品格、 随缘放旷的文心和风流潇洒 巧。2)影响:晏殊词写富贵而不鄙俗,写艳情而不纤佻,直接地影响 4、姜夔《扬州慢》词的风格是清空。 一、知识题 他的诗、 词、 文、 和书画等不过是这一人格的外在表现形式。着同代稍后的欧阳修、 晏几道等人,对于婉约派乃至整个宋代词坛发 5、 吴文英词的题材内容可分为三类: 1)酬酢赠答之作。 2)哀时伤世之

    篇二: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一、 名词解释

    1. 花雅之争:一般认为雅部就是昆腔,花部为京腔、秦腔、弋阳腔、 梆子腔、罗罗

    腔、二黄调,统谓之乱弹。所谓雅,就是正的意思,即奉昆曲为雅乐正声;所谓花,就是杂的意思,言其声腔花杂不纯,多为野调俗曲。故花部诸腔戏,又有“乱弹”的称谓,曾长期受到上层社会、士大夫的歧视而登不了“大雅之堂”。雅部与花部的划分是古代封建正统的“雅”、“俗”观念对戏曲认识上的具体表现,所以戏曲史中把此时期“花部”诸腔和昆曲争夺剧坛地位的历史称为“花雅之争”。

    2. 吴江派:明末戏曲文学流派,领袖人物是吴江人沈璟(《南九宫十三调曲谱》)。吴

    江派曲论核心是对“场上之曲”的强调,重曲律、重舞台性,从曲乐角度要求文辞服从音律:宁协律而词不工,读之不成句而讴之始协,是曲中之巧。同时,提倡戏曲语言要“本色”,其理论应实践,对于扭转明初骈俪派形成的脱离舞台实际、崇尚案头剧的不良风气起了积极作用。属于此派的曲作家有吕天成《曲品》,卜世臣《卜大荒》。

    3. 临川派:明末戏曲流派,也称“玉茗堂派”。其领袖人物是汤显祖,因汤显祖籍贯

    是临川(今江西抚川),汤显祖的戏曲作品总集为“玉茗堂四梦”,故“临川派”和“玉茗堂派”而得名。临川派强调“曲意”,是对“案头之曲”的强调,尚意趣、重文学性,从曲文的角度要求音律必须服从于文辞。属于此派的作家有冯延年、凌濛初等。 4. 徐渭《四声猿》:它包括《狂鼓史渔阳三弄》、《玉禅师翠乡一梦》、《雌木兰替父从

    军》、《女状元辞凰得凤》),堪称明代中期杂剧之翘楚。《狂鼓史渔阳三弄》、《玉禅师翠乡一梦》是对黑暗政权和虚伪皇权的猛烈抨击。《雌木兰替父从军》、《女状元辞凰得凤》是对女性的赞歌,也是对人才易遭埋没的惋惜。《四声猿》被誉为“明曲第一”。王骥德《曲律》称《四声猿》为“天地间一种奇绝文字。

    5. 李玉:李玉字玄玉,号苏门啸侣,又号一笠庵主人。江苏吴县人。清初著名戏曲

    作家。苏州派创作群,明朝末年“连厄于有司”,入清后“绝意仕进”,致力於戏曲创作。他的作品《清忠谱》深刻揭露社会现实,细腻刻画人物,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逼近现实的批判性。 其他作品还有《一捧雪》、《占花魁》、《千钟录》等。 6. 默写: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

    谁家院!恁般景致,我老爷和奶奶再不提起。〔合〕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贴〕是花都放了,那牡丹还早。 脱裙衫,穷不妨;不荆人,名自香。

    7. 前七子:明弘治、正德年间的文学流派。成员包括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

    贡、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七人,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其文学主张被后人概括为大力提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李梦阳、何景明针对当时虚饰、微弱的文风,提倡复古,他们鄙弃自西汉以下的所有散文及自中唐以下的所有诗歌,形成了影响广泛的复古运动。

    8. 后七子:明嘉靖、隆庆年间的文学流派。成员包括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

    梁有誉、徐中行和吴国伦七人,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他们受前七子思想影响,继续提倡复古,相互呼应,彼此标榜,声势浩大。 9. 公安派:明万历年间的文学流派。因代表人物“三袁”(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

    居于湖北公安,故称“公安派”,提倡“性灵说”。要求作品“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直抒胸臆,不事雕琢。散文清新活泼,开拓了我国小品文新领域。 10. 唐宋派:它明代嘉靖年间的一个散文流派,代表人物有王慎中、唐顺之、茅

    坤、归有光。们的基本观点是反对以文采取代道统,主张恢复唐宋八大家的散文传统,倡导文道统一。归有光重“情”,他提倡的“道”是传统的儒教,他还特别重视文学的抒情作用。 11. 阳羡词派:清初词派,活动在顺治、康熙年间。创始人陈维崧是江苏阳羡人,

    故称阳羡派。他们崇尚苏轼、辛弃疾,词风雄浑粗豪,悲慨健举。当时许多风格相近的词人如曹真吉、万树等与之唱和,一时颇具声势。对清中期蒋士铨、黄景仁等都有一定影响。 12. 格调说:它是清康乾年间沈德潜所倡导的,提倡写诗要含蓄、蕴藉、委婉,

    温柔敦厚;讲究格律、声韵,重视体式。但格调派维护传统“诗教”,基本属封建正统派诗论。它的创作多为歌咏升平、应制唱和之类,尊唐抑宋,提倡学古,反对拟古。 13. 神韵说:中国古代诗论的一种诗歌创作和评论主张。为清初王士禛所倡导,

    “神韵”即风神韵味,提倡诗歌幽静淡远的境界和含蓄隽永的语言。代表人物有王士禛、严羽等。 14. 梅村体:是吴伟业的创作风格。以明清的史实为题材,反映社会变故,感慨朝代兴亡;吸取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元稹《连昌宫词》等歌行叙事体制写法,侧重叙事写人,辅以初唐四杰的缤纷采藻,晚唐温、李的风情韵致以及明代传奇曲折变化的戏剧性,在叙事诗里独具一格,代表作《圆圆曲》等。 15. 桐城派:桐城派是清中叶最大的散文流派,因代表作家方苞、刘大櫆、姚鼐都是安徽桐城人而得名。方苞首先提出“义法”主张。刘大櫆论文以“法”为主,主张模仿古人的“神气”、“音节”和“字句”,对桐城派理论起了承前启后作用,姚鼐是桐城派理论集大成者。阳湖派是“桐城派”的分支。 16. “常州词派”(阳湖派):清中叶以张惠言、周济为首的词派。以儒家诗教为理论基础,主张意内言外(张惠言《词选》序:“意内而言外谓之词”),注重比兴

    寄托(周济:“非寄托不入,专寄托不出”),达到了即有寄托而又不见寄托的“浑26. 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两条线索 化”的境界,在当时直至晚清都有巨大影响。 文言小说: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史传文学(小说的起源)-魏晋志人志怪小说(《搜17. 台阁体是明代永乐至成化年间形成的一个文学创作风格,代表作家是“三杨”神记》《世说新语》)-唐宋传奇-明代文言小说(《剪灯神话》)-杨士奇、杨溥、杨荣,他们都是台阁重臣。 其创作内容均以粉饰太平、歌功颂德蒲松龄《聊斋志异》

    为主旨,风格雍容华贵、典雅工丽。除朝廷诏令奏议外,多属应酬、题赠或应制、白话小说:宋元话本《错斩崔宁》《碾玉观音》-明代拟话本(“三言二拍”)-颂圣之作。这种文风垄断了当时的文坛。 明清章回小说 18. 竟陵派是明代后期的一个文学流派,因其代表人物钟惺、谭元春为湖北竟陵二、 简答题

    人,故得名。其文学主张与公安派基本相同,要求抒写灵性,反对模拟,认为诗1. 传奇与杂剧体制区别 歌创作要抒发内心的真实感情,读古人作品,也要体察古人的真情实感。针对公安派的俚俗与浮浅之弊,希求通过幽深孤峭来加以矫正,以致出现艰涩之弊。 19. 浙西词派以朱彝尊为宗的词派。朱论词宗法南宋,崇高清空醇雅风格,主张向姜夔、张炎学习,认为“世人言词,必称北宋,然词至南宋始极其工,至宋季而始极其变。姜尧章氏最为杰出。”注重锻炼字句,讲求独出机杼。该词派其他主要作家还有李良年、李符、沈皞日、沈登岸、龚翔麟。 20. 明初三大传奇: 梁辰鱼《浣纱记》是第一部用昆腔曲调写作的剧本,对昆曲的发展和传播起了很大作用。剧情为春秋时期吴越争雄的故事。剧本借生旦爱情抒发兴亡之感的写法,对后世传奇有明显影响(《长生殿》、《桃花扇》)。 李开先《宝剑记》取材于小说《水浒传》,写林冲故事,但与小说相比,该剧强化了忠奸斗争的力度。 王世贞《鸣凤记》是古代戏曲中第一部政治时事剧,讲述以杨继盛为代表的一群忠臣与奸恶的宰相严嵩及其党羽英勇斗争的故事。 它们分别是忠奸剧的定型、历史剧的新篇、时事剧的发轫,三大传奇的出现,标志着明代传奇创作的新时期的到来。 21. 袁枚: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乾隆三大家”之一(袁枚、赵翼、蒋士铨),提倡性灵说,即性情(真情)、灵性(天才)。2.主张性情、诗才、个性的统一。代表性诗歌,《苔》·《湖上杂诗》·《马嵬驿》 22. 四大奇书:《金瓶梅》、《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冯梦龙称其为"四大奇书"。 23. 传奇的四大声腔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昆山腔 24. 汤显祖临川四梦《紫钗记》《牡丹记》《南柯记》《邯郸记》 25. 明代四大奇书: 《三国演义》-历史演义;《西游记》-神魔小说 《水 浒 传》-英雄传奇;《金瓶梅》-世情小说 明清传奇是以唱南曲为主的的长篇戏曲形式,是宋元南戏(《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四大传奇、“荆刘拜杀”、《琵琶记》)的进一步发展。它与杂剧主要有以下区别:

    (1)杂剧体制的通例是四折为一楔子,不标折目;传奇不称“折”而称“出”并加出目,出数不定,多是四五十出的长篇。传奇没有楔子,第一出是“家门”又称“开场”,由副末说明创作意图,介绍剧情概况。开场之后,第二出才是正戏。

    (2)传奇和杂剧一样都有唱、白、科,但不像杂剧那样通常由一个角色唱到底,而是各种角色都可以唱,可独唱、对唱、轮唱和合唱;传奇中不称“科”而称“介”(有时称“科”是南戏、北杂剧混融的结果);重要人物上场时先唱引子,继以一段定场白,每出戏有下场诗。 (3)杂剧和传奇在音乐上都采取曲牌联套的方式,所不同的是杂剧每折限用一

    个宫调,一韵到底;传奇每出不限只用一个宫调,可以换韵。杂剧演唱用北调,传奇多用南曲,并吸收北曲,创造了“南北合套”的方法。北曲豪迈雄壮,南曲

    婉转柔媚,因此传奇与杂剧的音乐风格各异。 (4)传奇的角色与杂剧大同小异,但角色增多,分工更细。杂剧主要是末、旦;传奇的主角是生、旦,传奇也有末,但不是主角。

    汤显祖《牡丹亭》 主题: 生死不渝的爱情主题,杜丽娘由梦生情,由情生病,因病而死,死而再生。

    与意中人先有梦中结合,继而阴间结合,最终人间结合。——“但是相思莫相负”。 对至情论的高扬:“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牡丹亭·题词》) 杜丽娘形象:明代与宋明理学,女性贞节。《牡丹亭》中的杜丽娘是先欲后情,

    这就揭露了封建礼教压抑人性的残酷,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虚伪与反动,体现了晚明的个性解放思潮。杜丽娘是一个青春已经觉醒了的女性叛逆者形

    象,戏剧歌颂了为追求爱情自由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戏剧激情盎然,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理想主义色彩。

    花神的五次出现:1入梦,花神守护2感梦而死,进入阴间,花神送别3判官送路引、还魂香,花神迎接4柳梦梅开棺还生杜丽娘,花神迎接5奉旨成婚,大团圆,花神庆贺。

    道具“桃花扇”在故事情节中的绾结作用: 5. 与《牡丹亭》一样,在情节的处理上,也是抓住“生死之际”这一点,表现至情理想,只是结局处理的冷暖色调不同。

    《牡丹亭》:生-死-生。有情人回到现实,撼人心魄,冷清中蕴含着温暖,爱情理想的颂歌;《长生殿》:生-死-生。有情人升入天界,归于虚无,热闹中蕴含苍凉,是一曲爱情理想的挽歌。 孔尚任《桃花扇》的主题

    桃花扇之“桃花”非染料所画,乃李香君鲜血染成。

    侯题诗赠扇——田仰抢亲时,李以血溅扇——杨龙友画扇——苏昆生寄扇——张道士撕扇

    3. 洪升《长生殿》

    主题:

    《长生殿》有两个主题,以爱情主题为主,政治主题为次。全剧以李、杨爱情故事为主线,以朝政大事为副线,表现“占了情场”与“弛了朝纲”的必然联系。始于梁辰鱼的《浣纱记》。 6.爱情主题:

    (1) 作者改造充实了李、杨的爱情故事,借以表现“精诚不散”“生死不渝”的爱情理想。

    (2) 文人笔下的李、杨爱情,已经理想化,寄予着文人的一种至纯至圣的爱情。杨主动求赐死,寄予着文人自身清高自守、不屈、深明大义的一种品格;寄予着对盛唐大梦已去的无限惆怅与哀伤。 政治主题: 7.作者在爱情故事中大大增加了政治和社会生活内容,借以总结朝代兴亡的教训,构成“乐歌哀来,垂成来世,意即寓焉”的政治主题。 道具“金钗钿合”在故事情节中的作用:

    李、杨爱情主线,以道具“一对金钗、一只钿盒”贯穿始终,随情节变化由合而分,由分而合。

    1.剧本一开始直接进入他们二人以金钗钿盒为定情信物,至七夕长生殿盟誓,形成一个高潮;

    2.紧接着安史乱起,马嵬坡兵变,杨贵妃惨死,李、杨的爱情转化为悲剧,而作为信物的金钗钿盒成为随葬品;

    3.其后再描写他们“那论生和死”(《传概》)的深情,已成蓬莱仙子的杨贵妃拆金钗一股、钿盒一扇,托道士转交唐明皇,又坚前盟;

    4.最终二人在天宫团圆,金钗再成双,钿盒又重合。

    4. 理解《长生殿》是一部热闹的《牡丹亭》 爱情主题为次,政治主题为主。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桃花扇底送南朝”。

    (1) 爱情主题的政治化。侯李爱情若无政治色彩的附丽,便只是流于秦淮河畔的一段才子与妓女之间的风流韵事而亡。

    (2) 重在写感。侯李爱情的幻灭寄予着作者深沉浓郁的兴亡感唱;明朝的兴亡之感(末世感伤情怀);汉人的民族情节之感。

    (3) 汉人民族情节之感。这末世的感伤情怀,蕴含着浓重的悲剧意蕴。

    明清三大传奇比较:

    《牡丹亭》爱情的颂歌,人性的探索(青春觉醒);爱情可以超越生死(《西厢记》爱情超越功名)。

    《长生殿》爱情的颂歌与挽歌,政治的批判(占了情场,弛了朝纲);爱情可以超越生死、地位,爱情的平民化处理。

    《桃花扇》爱情的挽歌,历史的反思(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花月情根系于家园。

    “三言二拍”的思想内容

    (一)商贾题材

    1)鲜明的重商思想,反映了商人社会地位的变化。士农工商,商人成为时代的宠儿(肯定、歌颂)该小说中体现的进步思想(人文精神):夫妻平等、理解、尊重;成人之美、舍己之爱;客观上的因果报应思想:“淫人妻者,其妻必被人淫。”

    2) 作者对商人(主要是下层)的正面评价:赞美商业美德:善良、正直、纯

    朴、勤劳、能吃苦、讲义气,重情感等。 3) 描绘了商贾发迹变泰的过程:“三言”商人往往“重义”,多为善良致富,

    辛劳发财;“二拍”商人更加“逐利”,常是投机致富,冒险发财。 (二)婚恋题材

    1)以“情”抗“理”,歌颂婚恋自主,肯定人的自然情欲。 2)冲破贞洁观念,主张男女平等。 3)抨击负心薄幸,维护女性人格尊严。

    (三)公案题材《十五贯戏言成巧祸》《一文钱小隙造奇冤》 《三国演义》的思想主旨: (四)政治斗争题材 (一)明君贤臣理想(二)“拥刘反曹”倾向(三)道德悲剧意识

    8. 章回小说的体制特点: 10. 《水浒传》英雄传奇小说 1) 章:乐竟为一章,从音从十。十,数之终也。 故事来源: 2) 文章段落:句积而章立,章立而成篇。 1) 史册上的宋江资料(史料) 3) “回”宋元说话艺术“预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2) 宋代文人笔下的宋江及北宋后期人物资料 4) 章回小说的外部特点: 3) 民间编造的关于宋江一伙的传说,包括宋元说话人的故事

    ① 一部小说分为若干单元,分章叙事,分回标目。标目有单句与偶句两种,用4) 元杂剧的故事

    以概括本单元的主要内容。 艺术特点: ② 篇首:一般为诗词,每个单元的开头。一般用“话说”“且说”等套话作为1) 以“虚构为主“节外生枝”的传奇体小说特征,以历史上宋江起义的史

    开始。 实敷衍成篇。 ③ 正文:主体部分:散文与韵文相间。 2) 以“人”“事”分开为中心的情节结构模式。它属于“线性的结构”,④ 结尾:每一单元的结尾在故事的紧要处打住:预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以时间为序,展开叙述。上半部(71回)以人为单元,按英雄人物上梁山的先后

    全篇结尾,多以一首诗总结故事主题。 顺序展开叙述,为连环列传体结构模式;下半部(71回后)以事为中心,按时间⑤ 每回故事相对独立,前后句连,首尾相接,全书构成统一整体。 先后顺序展开叙述。 9. 《三国演义》 官逼民反的主题

    “拥刘反曹”政治倾向: 一、从“官逼民反”到“奸逼民反”看“官”之内涵与批评者立场 具体表现: 整个封建统治者:皇帝、官吏。——“反贪官不反皇帝”:昏君、贪官。

    内容上,把刘备写成“仁君”,将曹操写成“奸雄”; 二、从“人民”到“游民”的嬗变看“民”之内涵与批评者立场 结构上,把刘蜀放在首位,而曹魏显居其次; 人民——农民——市民——游民 语言上,多称刘备为玄德、皇叔、豫州、先主,而对曹操直称其名还算客气,三、从“造反有理”到社会安定的破坏者看“官逼”与“民反”的逻辑关系:

    多称为阿瞒,甚至称贼、汉贼、国贼。 如何正确看待“绿林”好汉正义(官逼民反)与盗贼(官不逼民也反)的多元性

    思想实质: 格。

    从官方史学看,这一思想表现的是为偏安王朝的封建正统观念; 从民间文艺看,这一思想表现的主要是反抗一组“人心思汉“的民族情绪; 金圣叹为“造反有理”张目,在第一回批道:“盖不写高俅,便写一百八人,从《三国演义》看,这一思想既有拥护仁君仁政、反对暴政的人民性,又有不满则乱自下生出;不写一百八人,先写高俅,则是乱自上作也”。“无美不归绿林,

    异族统治,要求“还我大权”的民族性。 无恶不归朝廷”。

    主要版本: 钱玄同:《红楼梦》断非诲淫,《水浒传》尤非诲淫之作,其全书主要涵义

    嘉靖本:(演义本)《三国志通俗演义》24卷,240则,每则前有七言单题,所在,不外“官逼民反”一义,施耐庵实有社会觉人之思想也。 一般认为是现存最早的版本。 朱自清:《论雅俗共赏》“官逼民反”也是人之常情。

    李评本:(志传体)《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又称“伪李评本”,此书11. 《西游记》的艺术成就 不分卷,将240则合并为120回,目录由单题变成双题。 ⑴ 幻与极真。极幻--神话世界、浪漫主义色彩、艺术真实;极真—现实影子、

    毛本:清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刊本,对“李评本”四目、正文多有修生活真实。 改、增删,正统道德色彩更浓,评点多精辟见解,是三百多年来最流行版本。

    ⑵ 性、神性与人性的统一。物性指形象作为某一动植物的精灵,所保持的原有的形貌和习性;神性指动植物一旦成精变怪,就带有神奇本领;人性指作者将人的七情六欲赋予神佛妖魔,将其人性化。

    ⑶ 角度、多色调描绘的形象。《西游记》大批人物性格单一,好人一切都好,坏人一切都坏的倾向,注意多角度,多色调塑造人物;理想型形象孙悟空,带有明显的英雄化,也有争强好胜、爱戴高帽、喜欢奉承等缺点;世俗形象猪八戒带有浓厚的人情味,佛家“八戒”都沾,但又憨厚淳朴、吃苦耐劳、顽强斗争。

    ⑷ 默讽刺与诙谐幽默的风格。《西游记》虽不是讽刺小说,却“以戏言寓诸幻笔”具有嬉笑讽刺、诙谐幽默的风格;《西游记》诙谐幽默有一定的世情世结;《西游记》诙谐幽默风格的表现:首先,主人公孙悟空被赋予幽默诙谐的个性,其言行无不具有轻松的幽默感,他蔑视权贵、桀骜不驯、乐观自信的性格,常常通过揶揄玉帝,打趣如来,嘲弄妖魔来表现,其次,许多情节“讽刺揶揄则取当地事态”,反映社会现象,深刻挖掘人物心理。

    ⑸ 短篇加短篇”以时间为序的线性结构。《西游记》共100回在结构上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序幕,前7回,大闹天宫;过渡,中5回,取经缘起;主体,后88回,西天取经。这部分都有其相对独立性,特别是主体部分,取经故事所包括的41个小故事基本都可独立成篇。 主题:

    西游记》整体具宣扬“心学”寓意,它与封建社会、特别是明代中后期社会有千丝万缕联系,许多情节都折射出现实的光芒 《红楼梦》

    一、“空”的世界(神话世界,彼岸世界;最高层面) 1、“无材补天”的神话顽石的来历——人从何处来? 2、“木石前盟”的神话有情的难成眷属——人生的目的与价值何在? 3、“太虚幻境”的神话,天上的太虚幻境是地上的大观园的归宿于命运指向——人生无路可走的生存状态

    二、“色”的世界(现实世界,此岸世界;基础层面)

    1大观园外的荣、宁二府,对声色货利的贪婪。——暴露与批判 2家族的败落——惋惜与留恋(挽歌)

    3贾府中的男性贾赦、贾珍、贾琏等与王熙凤 三、“情”的世界(理想世界,诗意世界;中心部位) 1大观园:女儿国,贾宝玉的伊甸园;曹雪芹的乌托邦

    2大观园之结社吟诗,簪花斗草的诗意世界,是对放荡糜烂的“色”的世界的反衬。

    3众女儿的风流云散,意味着贾宝玉“失乐园”。 悲剧意蕴

    一、宝、钗、黛爱情悲剧 “木石前盟”与“金玉良缘”;知己之爱;柏拉图之爱(与戏剧《西厢记》的爱情不同)林黛玉的“情情”与贾宝玉的“情不情”

    二、家族没落的悲剧(贾王史薛) 三、众女儿的悲剧(美的毁灭)“女清男浊”论与“女儿三变”论“千红一窟”,“万艳同杯”。 诗意美: 一、意境营造 二、意象化 (一)“群芳之冠”贾宝玉

    1、性别的变形处理与美人香草意象:屈原——曹植——白居易——苏轼——辛弃疾

    2、实现作者“为女儿立传”的目的。

    3、实现作者对“虚实”这一美学范畴的卓越创造:现实中的男性与理想中(大观园女儿国)的女性的合一。 在小说领域,“变形”(20世纪初奥地利小说家卡夫卡《变形记》)而至于“变性”,无疑是曹雪芹的天才创造的人物。 林黛玉菊花诗的象征意义:

    诗言志。在古典诗词中,菊花与梅花、荷花、松、竹一样,具有象征意义(隐逸)。隐逸原因有四:

    (1)“治则仕,乱则隐”。讲究文行出处的文人,在“仕途黑暗、公道不彰”(蒲松龄《与韩剌史樾依书》)的时代,往往选择隐居这条道路,以彰显自己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质。

    (2)明哲保身的生存智慧。隐居,可以使不与黑暗社会同调的文人,苟全性命于乱世。

    (3)山水中寄寓着人生的审美理想。文人隐居到哪里?远离政治斗争旋涡的田园中、山水中。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文人在大自然的山水中可以寻求到精神的寄托,并使自己的人生境界得以升华。

    (4)沽名钓誉,“曲线救国”。隐逸者中亦有假隐士,他们以此引起别人尤其是统治者的注意,以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走的是一条终南捷径。这类人因为出山后多政治上有所建树,故已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文人。

    12.“三个世界”的哲学建构

    篇三:古代文学史明清复习资料

    明代文学

    1、名词解释:章回小说

    章回小说是在宋元讲史等话本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它的特色是分长叙事,分回标目,每回故事相对独立。段落整齐,但又前后勾栏连,首尾相接,将全书构成统一的整体。

    《三国志演义》

    考核内容:《三国演义》的内容与艺术成就。

    ? 一、《三国演义》的基本内容

    ? 纵向看,《三国演义》描写了从汉灵帝中平元年(184)至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共97年的历史。全书120回,分三大部分:

    ? 第一部分(1-33回)主要写汉末动乱和群雄并峙,曹操集团的崛起和壮大。

    ? 第二部分(34-85回)主要写刘备集团的崛起和壮大,三国鼎立,蜀国南征北战,互相争雄的局面。 ? 第三部分(86-120回)写三国的衰落,最终为司马氏所统一,建立西晋王朝。

    ? 横向看,《三国演义》描写了魏、蜀、吴三国间尖锐复杂的政治斗争;展示了三国时期近百年的战争史;描写了令人眼花缭乱的外交手段;在政治、军事、外交斗争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经验,堪称是一部谋略百科,有相当的认识意义和借鉴价值。

    ? 以浓墨重彩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形象。

    艺术成就:一、鲜明的人物形象塑造

    二、高超的叙事才能

    三、出色的战争描写

    1、《三国志演义》的语言特点是什么?

    历史演义体的语言

    1、名词解释“文不甚深,言不甚俗”。既有史志文言的精华,又有讲史话本的通俗,半文半白, “易观易入”,雅俗共赏。

    2、侧重叙述而简于描写。叙述又长于简笔勾勒,简洁明快,富阳刚之气。

    3、语言开始注意个性化。但在善用口语乃至方言方面,与《水浒传》、《金瓶梅》仍有一定差距。 简答2、简述《三国志演义》的成书过程。

    《三国志演义》属于世代累积型小说,它的成型有一段漫长的历史过程,主要经过了史书记载、艺人讲唱和作家加工等三个阶段,是史书与讲史相结合、民间智慧结晶和作家艺术天才相结合的产物。

    论述3、简述《三国志演义》塑造人物的主要手法。

    (二)塑造特征化性格的手法:

    1、出场定型。人物一出场、一亮相,就对其性格给与概括性评论,为其性格定型,此后就不再发展变化。

    2、反复皴染。就是围绕着人物性格的主要特征,多角度、多层次地加以强化、深化,使其性格在单一中呈现出丰富性、复杂性。

    3、多用传奇故事与生动细节来表现人物性格特征。关羽斩华雄,张翼德大闹长坂坡。

    4、善用对比、烘托手法。官渡之战袁曹对比;三顾茅庐,层层烘托。

    论述4、试析《三国志演义》中“拥刘反曹”倾向形成的历史过程及其原因。

    1、具体表现:

    1)结构安排:把实力较弱的刘备集团作为全书的中心,而曹魏显居其次。

    2)战争描写:突出刘备集团超人的军事才能。

    3)在对待人民群众的政策和态度上,刘备行“仁政”,曹操行“霸道”。

    4)对西蜀消亡的悲剧结局的惋惜。

    5)人物刻画:刘备集团大多都是作为理想化的正面形象来描写。

    6)情感倾向:多称刘备为玄德、皇叔、豫州、先主;而对曹操直称其名算客气,多称小名阿瞒,甚至称“贼”、“汉贼”、“国贼”。

    7)史料的取舍:美化刘备,丑化曹操。

    2、思想实质

    (1)正统思想的影响:从官方史学看,“拥刘反曹”表现的是为偏安王朝争正统的封建正统观念。

    (2)民族情绪的体现:从民间文艺看,“拥刘反曹”表现的主要是反抗异族、“人心思汉”的民族情绪。

    (3)仁政理想的反映:反映了封建时代,人民拥护好皇帝而反对暴君的普遍愿望。

    (4)儒家伦理道德的认同。

    5、《三国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也是小说的开山之作。

    论述6、简述《三国志演义》战争描写的特点。

    1、犯中求避,同中见异,千变万化,特点鲜明。三大战役都是以弱胜强的火攻,但官渡之战是烧粮草;赤壁之战是烧战船;彝陵之战是烧营盘。烧粮草在平原,烧战船在水上,烧营盘在山林。

    2、注重表现战争中的“智谋” 。官渡之战,袁绍败于无智;赤壁之战,孙、刘胜于斗智;彝陵之战,东吴显是智胜。

    3、注重在战争中写人。详写战前谋划;详写主动、得胜方。

    4、注重场面气氛渲染,多用张弛结合、动静结合手法。

    7、《新列国志》的作者是,它是根据的《列国志传》改写而成的。

    8、现存最早的《三国志演义》明刊本是年间刊刻的《三国志通俗演义》,该书24卷,240则。

    9、分析《三国志演义》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

    1、细心穿插、巧于构思。如“失、空、斩”。

    2、于史无征、采用传说。如“三结义”、“古城会”、 “借东风”、“华容道”。

    3、本末倒置、改变史实。如关羽“单刀赴会”、张辽投降曹操。

    4、张冠李戴、移花接木。如“怒鞭督邮”改刘备为张飞。

    5、妙笔生花、善于铺叙。如王允巧使连环计、关羽降曹、赤壁之战。

    10、简介《三国志演义》的政治理想。

    《三国演义》以儒家的政治道德观念为核心,同时也糅合着千百年来广大民众的理想和愿望,鲜明地表现出“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其中既有对明君贤相、清平世界的赞美与渴慕,对昏君贼臣、天下大乱的痛恨与厌恶,表达对明君仁政的政治理想的赞颂,反对昏君贼臣对天下的戕害;又有由于最终理想幻灭、道德失落、价值颠倒的惨痛现实所带来的悲怆与迷惘。

    11、历史演义:就是用通俗的语言,将争战兴废、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衍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

    论述12、“三绝”:

    智绝——诸葛亮,足智多谋,料事如神,谋略超人;下知地理,上晓天文;深谙政治,精通军事,善于外交,具有经天纬地之才。(隆中对、火烧博望坡、赤壁之战、巧设空城计、七擒孟获、六出祁山)

    义绝——关云长,下邳降曹:曹操赞曰:“财贿不足以动其心,爵禄不足以移其志”,“事主不忘其本,乃天下之义士也;来去明白,乃天下之丈夫也”。华容释曹:后人诗赞:“彻胆长存义,终身思报恩。威风齐如日,名誉震乾坤”;“拚将一死酬知己,致令千秋仰功名”。

    奸绝——曹操,远见卓识、才智过人、具有强烈功业心的英雄,又具有极端自私、奸诈残忍的性格特征。奸诈残暴、嗜杀成性:坑杀降卒;血洗徐州

    论述13、《三国演义》的道德悲剧意识。

    用“道德价值”去压制、克服“政治利益”,决定了蜀汉悲剧的不可避免。

    ? 刘备悲剧:“仁”辞荆州而备受困扰;“践义”伐吴而造成彝陵惨败。

    ? 关羽悲剧:“义”释曹操,认敌为友,贻误战机;傲视东吴,化友为敌,酿成失荆州、走麦城、被擒俘、 ?遭杀戮的悲剧。

    ? 诸葛亮悲剧: “才”与“德”矛盾而以“德”为先,使事业受阻;“生命”与“奉献”、“天命”与“人事”矛盾而选择后者,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鞠躬尽瘁,积劳成疾, “出师未捷身先死”。

    名词解释:七实三虚:唯《三国演义》则七分实事,三分虚构,以至观者往往为其惑乱”(章学诚《丙成札记》)“七分实事”是指作品的主要框架、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是按照史书记载的真实情况来设计和组织安排的,从而给人以基本的历史真实感;“三分虚构”是指在人物和时间的细节描绘上,尽量采用民间传闻中的精

    彩片段,并附之以作者本人的虚构想象,使之在不影响基本真实的前提下,最大可能地增强故事和人物的艺术魅力。

    《水浒传》

    考核要求:《水浒传》的主题与艺术成就

    第一:主题——小说主题出现多元融合,与几种基本事实有关:

    ? 1、北宋末年宋江起义是农民起义,作品揭示了它的基本规律和客观意义。

    ? 2、水浒故事长期在都市流传,既有对市民生活的描写,又有市民阶层感情的渗透。

    ? 3、小说成书时经过封建文人加工改造,成书后又有不少修饰评点,所以儒家忠义思想贯穿全书并不奇怪。

    ? 第二:艺术成就

    ? 1、塑造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使其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 2、以人物为中心,单线纵向的情节结构,有利于人物形象的完整塑造与情节的推进;

    ? 3、生动、逼真的细节描写;

    ? 4、“记载有章,烦简有则”的笔法;

    ? 5、娴熟运用白话文进行叙事、写景、抒情,进行人物形象塑造,为白话语体成熟的标志; 重难点一、比较《水浒传》与《三国演义》成书过程的异同。

    一、《水浒传》的成书过程

    《水浒传》与《三国演义》一样都属于“世代累积型”小说。它是人民群众智慧和文人创作才能相结合的产物,它的成书也大体上经历了历史记载、民间讲唱和文人加工润色三个阶段。

    1、正史记载阶段。 关于宋江起义,《宋史》之《徽宗本纪》、《张叔夜传》、《侯蒙传》中均有零星记载,略谓宋徽宗宣和年间,宋江等“三十六人横行齐魏”,“转略十郡,官兵莫敢攖其锋”,后被张叔夜设计招降。还有的史书记载宋江投降后征方腊。

    2、民间流传阶段。从南宋起,宋江等人的故事便在民间广为流传。罗烨《醉翁谈录》记载了南宋时以水浒故事为题材的“说话”名目,显然是属于“小说”范围。宋末元初人龚开作《宋江三十六人赞》,初次完整地记录了三十六人的姓名和绰号。南宋末年出现的《大宋宣和遗事》 是说话人的底本,已略具《水浒传》的雏形,这表明水浒故事从独立的短篇开始连缀成一体,从“小说”进入“讲史”领域。

    3、文人编撰阶段。在宋元以来广泛流传的民间故事、话本、戏曲的基础上,经过施耐庵等作家的再创造,长篇小说《水浒传》便在元末明初诞生了。

    二、试析宋江形象及其在中国小说史上的意义。

    【形象】《水浒传》中的首要人物,是一位仗义疏财,遍结天下英雄,持守“忠义”而又不得不上梁山,为梁山事业的发展作出了极大贡献,最终却又葬送梁山事业的矛盾人物,具有“忠义”与“盗贼”的两重性。

    【意义】宋江身上体现了作者忠义思想的创作宗旨。作者从传统的儒家伦理道德出发,深刻地刻划出宋江身上忠和义既矛盾又统一的复杂性格,他既是不违父教的孝子,又是仗义疏财的义士,更是心忧社稷、专图报国的忠臣,他参加农民起义队伍只是“权居水泊,暂时避难”,最终目的是谋求招安,改邪归正,为国尽忠竭力,果然招安后,宋江打着“顺天护国”的旗号,率领义军攘外安内,临死还念念不忘“忠心不负朝廷”,可谓是大忠大义之士。

    三、举例分析《水浒传》是如何将传奇性与现实性结合起来刻画人物形象的。

    善于把英雄人物的传奇性和现实性、超常性与平凡性结合起来刻划其性格,以“近人之笔”写“骇人之举”。 作者在塑造英雄人物时,不仅立足于历史真实的土壤,还采用夸张、想象等表现方法,极力渲染他们在伸张正义的斗争中的神力、威武以及豪放、乐观的性格,大量运用富有传奇性、带有浪漫色彩的夸张情节以突出英雄人物,使他们的性格达到高度的理想化。

    作品既注重对英雄人物的本质特征和传奇行为极力加以夸张渲染,把他们塑造成高度理想化的典型,同时也注意描写他们与常人接近的一面,以富于生活气息的细节把他们置于真实合理的具体环境中,使得这些英雄既可敬可佩,又可亲可信。如武松打虎。

    重难点四、试介绍两种关于《水浒传》主题的说法。

    第一,《水浒传》是一部正面反映和热情歌颂农民起义的壮丽史诗,艺术地再现了封建社会农民起义的发生、

    发展、壮大直至接受招安、走向失败的整个过程,这是全书所具有的客观意义。

    1、作品所刻画的宋江起义有历史事实为依据,而且作者把历史上并不出色的一次农民起义写得波澜壮阔,高潮迭起,这在中国小说史乃至整个文学史上都是一个伟大的创造。

    2、它深刻地揭示了农民革命的社会根源,反映了农民革命的强烈愿望和理想。

    3、《水浒传》反映了农民革命“星火燎原”的历史进程,揭示了古代农民战争的基本形式和规律。

    4、小说塑造了一批农民革命英雄光辉夺目的形象,对起义军头领给予热情歌颂。

    5、真实地反映了农民起义的失败命运,

    综上所述,《水浒传》的确是一部描写和歌颂农民革命的作品。

    第二,《水浒传》也是一部忠义思想的颂歌。

    1、表现在对宋江、方腊起义的不同态度上。作者以对皇帝的态度作为区别忠臣义士与乱臣贼子的标志。

    2、表现在对宋江受招安的态度上。作者把宋江受招安看作天经地义的事情。

    3、表现在作者对梁山泊义军结局的处理上。“自古权奸害忠良,不容忠义立家邦”,作者把“奸臣误国”作为许多水浒英雄灭亡的原因,使小说结尾部分弥漫着悲凉气氛。

    五、简介《水浒传》的语言成就。

    《水浒传》的语言艺术也取得很大成就。它是我国第一部纯粹用白话写成的长篇小说,标志着古代通俗小说语言艺术的成熟。它以生动流畅的白话口语为基础,经过文人的锤炼加工,成为纯熟的优秀文学语言。 《水浒传》的叙述语言形象传神,明快洗练,充满生活气息,极富表现力。叙事写人多用白描,往往寥寥几笔,就能达到绘声绘色、形神毕肖的地步;绘景状物则简练生动,使人如身临其境,景物描写与人物的性格特征、心理活动和谐地结合在一起。

    《水浒传》语言艺术最突出的特点是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往往可以从说话看出人来,不同的人物有不同的语言风格,各自的语言反映了各自的性格特点,这也是它塑造人物的主要手段。

    六、简述《水浒传》塑造英雄群像的主要手法。

    水浒传》在塑造人物方面,开始从《三国志演义》的类型化写法走向初步个性化写法。

    1. 善于把人物置身于特定的社会现实环境中,紧紧扣住人物的身份、教养、经历和遭遇,从复杂的社会关系的各个方面多层次地刻划人物性格,塑造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如林冲、鲁智深、杨志三人,虽然同是武艺高强的军官,但却由于出身经历不同,生活遭遇不同,走上梁山的道路也就不同,性格表现也有差异。

    2. 善于处理英雄人物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不仅写出了英雄们性格的异中之同,更注意以同中之异来表现性格相近的人物之间的细微差别。

    作者往往设置类似的故事情节,以犯中求避、对比映衬等手法,突现人物的独特个性,做到了“同而不同处有辨”。

    有时候,作者将性格截然不同的人物放在一起加以对比,使相反的性格显出更大的差异。如在武松斗杀西门庆的事件中,工于心计的何九叔与心直口快的郓哥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至于将性格相近的人物加以对比的例子就更多了。例如李逵与鲁智深,同样是粗中有细,这是同;但粗得不同,细得也不同,这又是异。

    3. 善于将人物置于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中,通过人物的行动和语言来揭示其性格最本质的特征。 作者很注重人物的出场亮相,常常让人物一出场便马上进入行动。

    作者又善于通过一系列故事情节的发展进程来充分刻划人物的主要性格,同时还善于在故事的进程和环境的转换中,逐步展现人物性格的发展和变化。

    4.善于把英雄人物的传奇性和现实性、超常性与平凡性结合起来刻划其性格,以“近人之笔”写“骇人之举”。 作品既注重对英雄人物的本质特征和传奇行为极力加以夸张渲染,把他们塑造成高度理想化的典型,同时也注意描写他们与常人接近的一面,以富于生活气息的细节把他们置于真实合理的具体环境中,使得这些英雄既可敬可佩,又可亲可信。如武松打虎。

    七、列举有关《水浒传》作者的四种主要说法。

    1、“钱塘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高儒的《百川书志》、郎瑛的《七修类稿》著录;

    2、罗贯中作,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王圻《稗史汇编》主此说;

    3、施耐庵作,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提出;

    4、施作罗续,明末清初金圣叹《第五才子书水浒传》持此说;

    八、《水浒传》标志着我国古代运用白话语体创作小说已经成熟。

    九、《水浒传》最早的名字叫《忠义水浒传》。

    十、从南宋起,宋江的故事就在民间流传,宋末元初龚开作《宋江三十六人赞》已完整地记录了36人的姓名和绰号。

    十一、英雄传奇与历史演义作为古代长篇小说的两大类型,它们的区别在哪里?

    1、英雄传奇和历史演义一样,主要人物和题材都有一定的历史根据。

    2、英雄传奇故事虚多于实,甚至主要出于虚构,历史演义则比较注重依傍史实;

    3、英雄传奇以塑造一个或多个英雄人物为重点,而历史演义着眼于全面描写一代兴废或几朝历史;

    4、英雄传奇一般是由宋元小说话本的”说公案“、”朴刀“、”杆棒“及”发迹变泰“之事、”说铁骑儿“之类发展而来,而历史演义是由讲史话本演化而成。

    明初诗文

    一、填空题:

    1、被推为明代“开国文臣之首”的作家是。

    2、以《白燕》诗而得名的诗人是。

    3、《郁离子》是刘基所著的一部寓言散文集。

    4、从今四海永为家,

    5、但愿苍生俱饱暖,。

    6、木叶下时惊岁晚,。

    7、粉身碎骨浑不怕,。

    重难点8、明初三大诗人:高启、杨基、袁凯。其中高启成就最高,其作品抒写时代与个人命运的孤吟,流露出忧郁、苦闷、彷徨、孤独的情绪。

    9、明初两大散文家:宋濂、刘基。

    10、从表现特点来说,八股文的一个重要的题材特征便是它的对偶性。

    二、名词解释:

    1、吴中四杰:明初诗人高启、杨基、张羽、徐贲的并称。因四人都是吴中(今江苏苏州)人,全以文名著称于世,故称。四人由元入明,诗多怀旧、题咏之作,抒发故国之思和生民之痛。其中高启文学成就最高。高才华横溢,善学古人,各体兼优。诗风浑朴似汉魏,豪放如李白,平易似元白,多采多姿。尤擅长于七言歌行,这最能体现其豪宕凄厉之势。如《登金陵雨花台望长江》、《青丘子》等,都写得才气豪健,辞句秀逸,为明代第一位大诗人。杨基诗风纤巧,神致隽爽,咏物之作更为有名。张羽诗深思冶炼,朴实含华,自是诗人之诗。徐贲诗律法谨严,情喻幽深,于三家别为一格。有《四杰集》传世。

    2、台阁体:所谓 “台阁体”,指在明代永乐(1403~1424)至成化(1465~1487)年间形成的一种文学创作风格。内容大多为歌功颂德、歌舞升平之作;艺术上追求平正典雅。其主要人物是“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他们先后都官至大学士,为台阁大臣,故称“台阁体”。同时期大多数高级官僚的创作都归属这一流派。

    3、茶陵派:以李东阳(1447—1516)为领袖的诗歌流派。其论诗强调宗法汉唐,重视诗歌的声律、法度等艺术表现,对当时文坛产生较多影响,成员有谢铎、张泰、陆釴(yì)、邵宝等人。

    李东阳作品之特点:

    1、雍容华贵,典雅平正的“台阁体”遗风;

    2、对社会生活较为广阔描写中,展示自己的真情实感,具有浓烈的生活气息;

    3、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

    三、分析题:

    试析高启《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一诗的艺术特色。

    登上金陵雨花台而眺望大江,又俯视金陵景貌,诗人怀古的思绪联翩不断:眼前的金陵旧城为形胜之地,佳气葱葱,昔日三国吴和南朝曾建都于此,企图凭恃长江天堑割据局面,但都没有逃脱覆亡的命运。接着诗人从对历史上“英雄乘时务割据,几度战血流寒潮”的感叹,回复到对时局的议论,“祸乱初平事休息”,“从今四海永为家,不用长江限南北”,联想起历史上的割据局面与亲身经历的元末战乱,诗人自然倾向于眼下没有


    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由:创业找项目整理
    链接地址:http://www.gjknj.com/duwu/10075.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下一篇:科学社会主义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