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科普读物 > 优质范文 > 八年级语文教案下册|八年级语文教案【优秀6篇】
  • 八年级语文教案下册|八年级语文教案【优秀6篇】

    备教案过程是一种艰苦的复杂的脑力劳动过程。知识的发展、教育对象的变化、教学效益要求的提高,使作为一种艺术创造和再创造的备课是没有止境的,一种最佳教学方案的设计和选取,往往是难以完全使人满意的。下面是小编辛苦为朋友们带来的6篇八年级语文教案,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八年级语文教案 篇一

    【学习目标】

    1、体会领悟父亲的情感与性格。

    2、从文章中联系实际感悟其中的真情。

    3、学会关心父母,仔细聆听他们内心的声音。

    【学习重难点】

    领悟父亲的情感与性格。

    【学习流程】

    预习导学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凹凼()尴尬()烦躁()涎水()门槛()

    啃()黏性()蹿()撬()磕()揩()

    茬()筹划()晌午()微不足道()大庭广众()

    2、整体感知

    本文围绕“ ”记叙了父亲为而拼命苦干的一生,表现了农民艰难困

    苦的生存状况和他们为改变现状而不懈努力的精神。表达作者对父亲的赞美。

    学习研讨

    3、阅读课文,思考讨论下列问题,把握文意。

    (1)、每个人的家乡都有些独特的风俗,本文中“我”家乡一个独特的风俗或讲究是什么?

    (2)、父亲是怎样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

    (3)、造新屋的过程写的简略,可造台阶反而很详细,这是为什么?

    4、讨论下面问题。

    (1)、“父亲坐在绿荫里,……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表现父亲怎样的思想感情?为何不用心理描写?

    (2)、父亲回来时,为什么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这种心态怎么解?

    5、怎样理解父亲这个人物形象。

    拓展学习

    6、比较一下,《台阶》与《背影》在命题立意上有何不同。

    一课一得

    读完本文,你有什么收获或体会,把它记录下来。

    八年级语文教案 篇二

    一、学习目标

    1、围绕“望”,表现泰山的巍峨高大、遮天蔽日的形象。

    2、名句蕴含的人生哲理。

    3、青年杜甫的豪情。

    二、教学过程

    (一)导语

    柳宗元带我们领略了小石潭的凄寒幽静,吴功正带我们欣赏了阿里山的静谧神奇,马信德带我们游览了威尼斯的瑰丽奇特。今天我们再请古代的一位诗人带我们去一个地方。

    板书:望岳 唐 杜甫

    (二)围绕“望”,理解泰山的巍峨高大、遮天蔽日的形象。

    1、去哪里呀?你从何得知? 泰山。 从 “岳”“岱宗”“齐鲁”得知

    补充资料:东岳、西岳、南岳、北岳、中岳

    《望岳》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被后人誉为“绝唱”,并刻石为碑,立在山麓。

    2、泰山景色如何呢?我们一起透过杜甫的一个动作“望”来欣赏泰山的景色。请同学们先一起大声朗读诗歌,思考杜甫从第一句实际上一直望到哪里。

    (1)描绘泰山景色。 也即首联、颔联、颈联。

    (2)想象登顶感受和望到的景象。

    3、杜甫实际上望到了哪些景象?请同学们任选一联说一说。

    (1)首联:望到了泰山绵延不绝、树木葱郁的景象。这是远望。

    “青未了”

    (2)望到了泰山既神奇秀丽又巍峨高大的景象。这是近望。

    “钟”:聚集,宠爱、钟爱,既写出神奇秀丽,又写出诗人的喜爱赞叹之情。

    “割”:阴暗对照之明显,阳光像一把刀一样有力地把阴暗隔开,突出泰山的巍峨高大。

    (3)望到了云涌云翻的壮阔景象和鸟儿归巢的傍晚景象。这是细望。

    “层云生而荡胸,鸟儿归而入眼”

    (三)名句赏析

    1、泰山如此绵延不尽,如此神奇秀丽,如此巍峨高大,杜甫看了心潮澎湃,他情不自禁地产生了一个愿望。杜甫的愿望是什么?

    我还没有登上山顶景色就如此神奇美丽了,如果我登上了最高峰呢?一览众山小。

    2、请你想象登上最高峰“一览众山小”的景象和感受。

    3、登上绝顶眼界变宽了,心胸开阔了,登上绝顶才能欣赏到绝美的风景,这是身在低处的人永远无法体验到的。所以孔子登上了东山就认为鲁国很小,登上泰山胸怀竟然博大得认为天下都很小。林则徐更说过“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

    4、这句话中蕴含了怎样的人生启示?

    它告诉我们:不怕困难,勇攀高峰,不但望得远,而且可以雄视一切,包举天下。它鼓励人们树雄心立壮志,不怕困难,坚持到底就一定能获得更大胜利。

    (四)了解青年杜甫

    1、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望到一个什么样的杜甫?

    豪情勃发,壮志凌云,乐观向上,满怀建功立业,意气风发,信心满怀

    2、“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赋料杨雄敌,诗看子建亲。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青年的杜甫生活在唐代社会发展到最富庶的时期,他家境优越,诗才横溢,因此意气风发,信心满怀,渴望着建功立业。

    3、过了二十年左右,47岁的杜甫在首都长安又看到了另一番景象。

    破败,荒凉,萧条

    4、我们望到了一个什么样的中年杜甫?

    愁苦,焦虑 忧国忧民,流泪的,感伤的,饱经风霜的。

    5、国家的苦难,人生的坎坷,生活的艰苦可以磨掉杜甫的意气风发,磨掉杜甫的骄狂,使他的诗歌风格由雄豪而变沉郁,却始终磨不掉青年时期立下的志向,磨不掉他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乃至困顿至极的他竟然能发出使人震撼的呼喊……

    这就是被后人尊奉为诗中圣人的杜甫。

    板书

    望岳

    首联:绵延不绝、树木葱郁 远望

    描绘泰山景色 颔联:神奇秀丽、巍峨高大 近望

    颈联:云涌云翻、鸟儿归巢 细望

    想象登顶感受 尾联:一览众山小

    豪情勃发、壮志满怀的青年杜甫 雄豪

    满头白发、忧愁感伤、饱经风霜、忧国忧民的中年杜甫 沉郁

    八年级语文教案 篇三

    1.字词:

    真挚——真诚恳切(多指感情)。

    钦佩——敬重佩服。

    公仆——为公众服务的人。

    抑郁——心有愤恨,不能诉说而烦闷。

    气质——指人的相当稳定的个性特点,如活泼、直爽、沉静、浮躁等。

    直觉——未经充分逻辑推理的直观。

    2.关于悼词:

    悼词,对死者表示哀悼的文辞。它的主要内容一般包括:

    (1)介绍死者逝世前的身份、职务、逝世原因和时间及终年岁数;

    (2)追怀死者生平业绩,并充分肯定其社会意义和价值;

    (3)表示对死者的悼念,激励生者。按表达方式分,悼词可分为记叙式悼词、议论式悼词和抒情式悼词三种。

    本文是议论式悼词。这篇悼词近600字,仅有30多个字谈到居里夫人的科学功绩,其他都用来赞扬她的品德力量。爱因斯坦在这里不仅仅追怀居里夫人为世界留下的彪炳功勋,更是追念其日月经天、江河行地的浩然正气,归真反璞、贫贱不移的一片丹心,高度赞扬其高风亮节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深远意义,抒发其无限的钦慕之情。

    3.主要内容:

    第1段,开宗明义,阐明像居里夫人这样崇高的人物,其道德品质要比其业绩更具有深远的时代和历史的意义。这段共三句话,一句比一句更肯定道德品质的意义。第一句中,“不仅仅”强调对于居里夫人的追念一定要超出“她的工作成果”的范围。“在道德品质方面”紧承上句,点明那追念应该超出的部分。第二句将“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前置,明确并突出道德品质的价值。“即使”先退一步,然后以道德品质对于才智的作用更进一步说明其价值。

    第2段,纵笔酣写居里夫人伟大的人格和无以伦比的气质。作者在这里连用排比句,一气呵成,文笔奔放,尽情抒发对居里夫人的无限钦佩之情。“难得地集中在一个人的身上”,“永远不给自满留下任何余地”,“这是一种无法用任何艺术气质来解脱的少见的严肃性”,这些十分肯定的语句都浸透了演讲者无尽的颂赞。

    第3段,照应了第1段的第三句话,阐明居里夫人的科学功绩是与其工作的热忱和顽强分不开的。

    第4段,只一句话,照应了第1段的第二句话,极高地赞颂居里夫人的品格和热忱更是后世永远不会忘怀的,她将激励成千上万的莘莘学子,在未来科学探索的荆棘之途中,前仆后继,使科学事业不断走向光明。句中“哪怕”“只要”以肯定的语气阐明只需居里夫人的品格与热忱的“一小部分”,就足以使欧洲面临光明的未来。

    这四段之间的关系是:第1段提出基本观点;第2段在提出观点的基础上阐释居里夫人有哪些品格;第3段从居里夫人伟大的科学功绩同样离不开她的热忱与顽强的角度说明其人格的深远意义;第4段照应第1段,仅以对欧洲的影响为例。再一次肯定居里夫人的人格力量。

    这篇悼词与《居里夫人传略》不同,其意图在于阐明、颂扬居里夫人的品格及其力量,揭示这些品格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深远意义,抒发深切的钦慕之情,而不在于记述居里夫人的事迹与功绩。因此,这篇悼词的语言热情奔放、真挚强烈,同时展示了演讲者——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一位追求真理的巨人,对于挚友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展示了其自身所独有的超迈洒脱,境界阔大、豪放的伟人气质,而这种气质同居里夫人的品格一样,强烈地感染着读者。

    八年级语文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利用工具书熟练掌握生字,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反复朗读中形成初步的语感,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丰富其文学素养。

    3、学习本文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

    4、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材分析概述

    难点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反复朗读中形成初步的语感,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丰富其文学素养。

    第一课时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先欣赏“三峡风光”(以《长江之歌》为背景音乐),后解说:20xx年11月6日,具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于一体的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明渠截流工程取得成功。20xx年10月26日,三峡工程开始第二次蓄水,三峡水库的水位在135米的基础上悄然涨到137.4米,10月31日,坝前水位提高到139米。如此美丽的自然三峡就这样被历史分为两段:一段永远沉入水底,这是令人遗憾的;幸运的是还有另一段烙印在了我们的记忆中。烙印在我们记忆中的,除录像、光碟、图片外,文学作品中也保存了自然三峡的美丽。这一节课开始我们就一起来研读我国北魏时期著名的地理学家郦道元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为我们写下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游记散文——《三峡》。播放《三峡》一文录音。

    二、欣赏了三峡壮丽的风光,听了《三峡》一文的录音,你能说出三峡最美之景是什么吗?

    学生自由发言,师生共同总结。

    三、大家想不想用画笔把三峡最美的景画出来或用自己的话把它描述下来吗?

    同学们分组合作,再读课文,理解句意,并施展自己的才能,泼墨弄文,展现这美丽的风光(如对课文理解有困难的地方,可与同学或老师交流解决)。

    四、展示交流,共同总结三峡山峻水急等特点。

    五、默读,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交流感受。

    六、本课时小结七、拓展与延伸(作业)

    要求学生课后利用图书馆、网络媒介、书店等,再搜集其他写三峡风光的诗句、图片或自己根据课文内容创作。

    课题三峡课型新授

    授课时间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

    1、利用工具书熟练掌握生字,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反复朗读中形成初步的语感,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丰富其文学素养。

    3、学习本文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

    4、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材分析概述

    难点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反复朗读中形成初步的语感,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丰富其文学素养。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

    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 篇五

    《美丽的颜色》

    教学目标:

    1、准确把握人物特点。

    2、探究文章多角度表现人物的写作手法。

    3、品味语言,发现人物内在美。

    教学重点:

    1、准确把握人物特点。

    2、品味语言,发现人物内在美。

    教学难点:探究文章多角度表现人物的写作手法。

    教学创意:因文识人,因人析文;揣摩品味,体会情感;合作发现,自主建构。

    教学流程:

    一、我知道:印象中的居里夫人

    (一)师:中国有句古话叫“巾帼不让须眉”,把这句话用在法国女科学家居里夫人身上再合适不过了。那么,关于居里夫人,同学们了解多少?

    (二)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关于居里夫人科研和生活的资料或小故事。

    (三)师:同学们能不能结合这些资料或小故事,用“我认为居里夫人是一个的人”评价居里夫人?

    学生自由回答。

    (四)今天,我们来学习由居里夫人的小女儿艾芙·居里为自己的母亲所写的传记《居里夫人传》的节选部分,看看她笔下的居里夫人形象和我们印象中的居里夫人是否一致。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在于拉近学生与传主、文章的心理和情感距离,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不必做过多过高要求,主要由学生言其所知,为下面的学习做心理铺垫。)

    二、我印证:文章中的居里夫人

    (一)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划出文中能表现居里夫人科学精神或个人品质的句子。

    (二)小组内交流。

    (三)班级内交流。

    示例:我认为居里夫人是一个热爱科学的人。例如文章第9—11段写居里夫人选择男人的职务,她的工作虽然艰辛,但她一直坚持往下做,可见她对科学的热爱和严谨治学的态度。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打破固定的根据文章内容概括人物特点的思维模式,变换角度,引导学生找出具体事件印证自己对人物的评价,既引导学生重新关注文本,加深对课文的学习,又培养了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三、我发现:多角度的表现手法

    (一)教师置疑:一般的传记作品都是由作者对传主进行客观地叙述,但是在本文中,却有多处由居里夫人自己来说,如文章第5、6、11、14、15段引用的居里夫人的信札、日记,这是否合理?

    (二)学生朗读上述段落,小组讨论。

    (三)班级交流,教师点拨。

    明确:大量引用传主自己的信札和日记中的话,既为读者补充了未知的历史细节,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也大大提高了文章的可读性,使人如临其境,仿佛随传主回到了历史现场。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理解文中大量引用传主自己信札和日记中的话的作用是本课学习的一个难点,但不能由教师生硬抛出结论,而要引导学生先读再思,教师在关键处加以点拨。)

    (四)除了引用传主自己的信札、日记,文章还使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讨论明确:侧面描写(如第2、3段),通过写棚屋的简陋和条件的艰苦,侧面表现居里夫人不畏艰辛的科学精神。正面描写(如欣赏“美丽的颜色”部分),写出了居里夫人在巨大的成功面前的谦逊、低调。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此环节主要在于引导学生学习从不同角度、运用多种手法表现人物特点,而非单一的以事写人、正面描写。)

    四、我品味:含义隽永的语言

    (一)师:文章在正面描写居里夫妇想象、欣赏“美丽的颜色”时,语言特别有味道,人物形象和场景特别令人印象深刻,是全文的华彩部分,值得我们好好品味。

    (二)学生朗读,注意重读、语速、标点符号。

    ①有一天,玛丽像期盼别人已经答应给的玩具的小孩一样,怀着热切的好奇心说:“我真想知道‘它’会是什么样子,它的相貌如何。比埃尔,在你的想象中,它是什么形状?”

    ②这个物理学家和颜悦色地回答:“我不知道……你可以想到,我希望它有很美丽的颜色。”

    ③玛丽说:“不要点灯!”接着轻轻地笑了笑,再说:“你记得你对我说‘我希望它有很美丽的颜色’的那一天么?”

    ④“看哪……看哪!”这个青年妇人低声说着。

    (三)师生共读。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此处美读课文,主要在于引导学生从作品内容逐渐深入到语言赏析,从而突破另一个教学重点,教师要做好示范。)

    (四)赏析课文标题“美丽的颜色”的含义。

    明确:“美丽的颜色”既是指镭的颜色,也比喻居里夫妇对待科学的精神和品质。

    八年级语文教案 篇六

    一、教学目的。

    1、自主合作探究文章的主旨。

    2、体会文章生动的描写及简练的议论及表达效果。

    3、联系生活获得生活的感悟。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联系生活,品味关键语句,体会情感。

    2、难点:从两件事得到的不同滋味中去思考作者要表达的深意。

    三、教学安排。

    两课时。

    四、教学方法。

    1、快速阅读,认清思路,合作、探究了解文章重要内容。

    2、品味生动的描写,联系生活揣摩人物内心,体会人物情感。

    3、拓展思维,培养学生感悟生活的能力。

    4、读写结合,根据自身情况,对“幸福”作出个性化的解读。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导学生走进八年级语文世界,走进“幸福”的单元。

    1、生活是多姿多彩的,生活是美妙的,它需要我们仔细去品尝,去体味,不管是酸甜还是苦辣。体味生活的滋味,体味成长的感觉。

    2、教师提问:生活中你有哪些值得回味的事?这些事带给你什么感觉?

    3、整体感知文本内容:

    ①检查预习,梳理字词,排除阅读障碍,不理解的地方作记号。

    ②学生自主提出问题。

    幸福的滋味是抽象的,只有使之与生活的不同滋味联系起来感受。只有调动学生的感性认识,感官上的感觉,缩短文本与生活的距离,才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所以,导入新课是很有必要的,体现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再者,检查课前的预习,既可促进学生更好地进行个性化阅读,又可提前告知教师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为后面的教学作了学情准备。

    (二)整体感知。

    1、教师整理学生的问题,学生讨论、合作、探究,初步解答。

    a、这篇文章的“我”是谁?写的事和“我”有什么关系?

    b、文章写了哪两件事?用简练的语言概括。

    本文写的是回忆儿时两件有滋味的事,内容生动、有趣。学生有似曾相识之感,容易引起共鸣。内容明白易懂,可要求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快速阅读,理清思路,从结构入手,分析概括归纳。教学时应放手,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画出能引起共鸣的语句。

    朗读是语文学习的第一步,或简或繁,或易或难,都是通过出声的朗读来加深印象的。朗读中圈、点、勾、画、批为后面的朗读作了准备,推动了课堂教学的发展。

    (三)进一步阅读,完成以下阅读任务。

    1、清楚“我”是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吃杨梅的?

    2、我是怎样吃杨梅的?

    3、我是怎样焦急地等待放烟花的?

    4、根据文中相关语句,想象“我”放烟花的动作、神态,体会“我”的心理。

    这一板块是在整体感知之后进一步挖掘文章内涵。从文本语言入手提出新的问题,为进一步品读课文作铺垫。

    第二课时:

    (一)品读课文,感受课文生动的描写。

    1、自主选择品味点,进行比较朗读。学生各自交流品读语言的体会。

    (1)方法:全班分为6小组,每组6.—8人,进行研读、讨论,要求对第一课时中圈、点、勾、画的地方认真揣摩,体会作者意图。

    (2)过程:第一步,学生自读所选择的品味点;第二步,小组内探究、讨论、交流。

    2、师生共同探究,形成共识。

    (1)学情预想:学生可能找出值得欣赏的句子,但又不能说出好在哪里,此时需要教师指导。

    (2)方法指导:

    品味语言与领会主旨是一脉相承的,作者往往会自觉不自觉地在词、句等方面来表达特定的含义。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去品味,从而体会语言的美妙。例如:

    ①动词的妙用。

    浅——从一个孩子的眼中看出杨梅逐渐变少的动态。

    塞——单纯地往嘴里放,而没有咀嚼、回味的过程。

    滚——与杨梅外形一致,在脑海中一闪而过。

    举——骄傲地、兴奋地要让人看到。

    涌——焦急等待后的喷涌而出。

    ②副词的特殊作用。

    “可惜”——“终于”——“终于”写出了度日如年的心情突然得以释放的兴奋。

    ③对比的鲜明。

    没吃到杨梅写杨梅的诱人。吃杨梅时的贪婪。吃完杨梅后的无味感觉。

    ④童话式的描写。

    像喷泉、金黄色的雨、金色的火焰、风中摇摆的稻穗……

    ⑤天真幼稚的内心世界。

    “那些五颜六色、花花绿绿的炮仗……”

    “我下决心……让他们大吃一惊。”

    “恨不得马上把它点着。”

    “我整天心神不定,魂不守舍。”

    “总算熬到……,草草吃几口,……溜……”

    “我甚至觉得天已经快要亮了。”

    本板块教学旨在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感受语言的表达效果。语文教学离不开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任何思维的表达都是通过语言来表达的,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要正确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就必须注重语言的品味。以上教学中结合学生实际,学生自主合作与教师方法指导点拔相结合,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中体味到语文的语言美。

    (二)研读课文,明确写作意图。

    1、从表达方式看,本文是回忆性散文,除了叙事之外还运用了议论,画出直接表达,“我”的感悟的句子,想一想如何理解。

    2、从内容着墨多少比较看,为什么“放烟花”比“等待放烟花”文字反而少?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3、从两件事给人的感悟比较看,一是无滋味的痛苦,一是有滋有味的幸福,截然相反又为何放在一起,这表达了什么思想?

    4、为什么写完放烟花后没有像写完第一件事后那样归纳?无奈的感觉相当深刻,快乐的时刻无以言表。感悟生活,体味快乐,幸福就会像童年“金色的火焰”“把周围黑暗的夜空照得雪亮”。

    本板块教学是因为学生对主旨、对作者写作意图的把握存在很大困难,但这又是文章教学的重点,教师应引导学生在研读中提出问题,在讨论中解决问题,在讲解中明确问题,因势利导,明确中心。这正如文中表达的那样,没有经过自己的咀嚼体味,就不会对文本、对教材、对语文教学产生滋味,无滋味的教学是不会给人愉快的,那就更谈不上思想情感上的熏陶。

    (三)教师小结。

    “新课标”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仅要求每一个个体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基本的阅读品质,而且还要善于激发学生表现的欲望和探索的欲望,探求文本的含义,探求作者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使学生在读书中做人,实现为学为人的统一。本次教学既给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又提供了合作交流,讨论探究的机会。

    (四)结合生活,展开联想。

    ①读了本文后,你对幸福有什么新的认识?

    ②你的生活中是不是也有值得忆起的往事呢?把它讲给同学们听。

    “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到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的启示。”课后作业的设计注重了学生对自然和社会观察与思考能力的培养,注重了读、写的有机结合以及语言的有效训练。

    新课标下的阅读教学随想:

    在《滋味》这一课的教学中,我深切地领悟了语文教学只有从人文关怀出发,才能真正体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学科特点。这是一篇文字浅显、内容朴实无华,意蕴却相当深刻的回忆性散文,学生理解内容并不困难,但问题就在这里。阅读能力强的学生才会发现问题、表达问题,应引导他们向阅读的深层迈进。同时联系生活,由课内走向课外,把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与情感的教育结合起来.真正实现阅读教学的最高境界:在读书中学会做人,在做人中学会读书。

    在整体教学中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在平等对话中激活学生的思维。

    2、遵循“整体式阅读——赏析式阅读——联想式阅读”三步骤。把握思路,明确内容。品味语言,形成风格。联系生活,内化知识。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注意了新课标三个维度的落实,注重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培养,使学生学有所得。


    八年级语文教案下册|八年级语文教案【优秀6篇】》由:科普读物整理
    链接地址:http://www.gjknj.com/special/64051.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下一篇:【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一等奖】荆轲刺秦王的教学设计精选7篇
  • 推荐专题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