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科普读物 > 优质范文 > 《小石潭记》教案(优秀8篇)
  • 《小石潭记》教案(优秀8篇)

  • 来源:科普读物
  • 时间:2023-02-07 08:40:59
  • 移动端:《小石潭记》教案(优秀8篇)
  • 篇一:《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篇一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诵全文,并能背诵全文。

    2.能结合注释疏通全文,并能弄清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

    3.体会作者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抒发出的悲凉凄怆的心绪。

    【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诵全文,并能背诵全文。

    2、能结合注释疏通全文,并能弄清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

    3.体会作者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抒发出的悲凉凄怆的心绪。

    【自主导学】

    1、“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 ,也可 ,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2、给加点的字注音。

    清洌( ) 参差披拂( )( ) 佁然( )

    俶尔( ) 翕忽( ) 悄怆幽邃( )

    3、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下见小潭,水尤清洌。(特别)

    B.斗折蛇行。(像北斗七星那样,像蛇一样)

    C.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居住,到)

    D.潭中鱼可百许头。(用在数字后,表示不定数)

    4、填空。(8分)

    ①本文作者是 代的 ,字子厚,河东解人,世称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其中最著名的,是他被贬谪到永州以后写的《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这就是为人称道的“ ”。

    ②《小石潭记》直接写潭水清澈的语句是;间接写潭水清澈的句子是。

    5、文章中抒发作者抑郁忧伤之情的一组句子是()。(多选)(8分)

    A。闻水声,如鸣佩环 B。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C。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D。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E。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F。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G。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H。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6、文中描写了小石潭的 等景物,突出了小石潭 的特点。

    【自主合作探究】

    7、解释下列多义词。

    ①环:如鸣佩环( ) 四面竹树环合( )

    ②清:水尤清洌( ) 以其境过清( )

    ③可:潭中鱼可百许头( ) 不可知其源()

    ④以:全石以为底( ) 以其境过清( )

    8、解释加点的词在句子里的意思,并探究说明这些词语的用法特点。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②下见小潭

    ③皆若空游无所依

    ④潭西南而望

    ⑤斗折蛇行

    ⑥其岸势犬牙差互

    ⑦凄神寒骨

    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2)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3)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反馈检测】(20分)

    10、解释加点的词在句子里的意思(6分)

    ①日光下彻

    ②俶尔远逝

    ③如鸣佩环

    ④心乐之

    ⑤近岸

    ⑥隶而从者

    11、 按提示写出相应语句并加以积累。(4分)

    (1)文中写水声清脆悦耳的语句:

    (2)文中侧面描写水清澈透明的语句:

    (3)写潭中游鱼动静相宜、灵活有趣的语句:

    (4)描写溪流曲折悠远的语句:

    12、按要求用课文原句填空。(7分)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 , 。

    ②以游鱼来写潭水清澈的句子是:

    ③以“阳光”“影子”,从另一个角度来写水之清的句子是:

    13、读了课文,小石潭给你留下的最深印象是什么?如果你也坐在小石潭边,会有什么感觉?(3分)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领会作者抓住特点生动细致地状写景物的写法。

    2.体会作者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抒发出的悲凉凄怆的心绪。

    【重点难点】

    1.领会作者抓住特点生动细致地状写景物的写法。

    2.体会作者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抒发出的悲凉凄怆的心绪。

    【自主导学】

    14、填空。。

    ①《与朱元思书》一文以“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写江水的澄澈,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②描写小石潭岸上优美景色的句子是 。

    ③描写游鱼动态,勾勒出一幅鱼乐图的句子是。

    15、文中高度概括小石潭的氛围,同时抒发作者政治上受挫遭贬后忧伤心情的语句是

    【自主合作探究】

    16、课文是按游览的先后顺序来描写景物的,条理十分清楚。说说本文的写作思路。

    17、本文第一段描写小石潭的概貌,采用了 的手法;第二段写潭水和游

    鱼,则变换为 _的手法;第三段写潭水来源及岸势,多用_ 辞格,摹形状貌,形象逼真。

    18、品味下列句子的妙处。

    ⑴“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说说“闻”“伐”“取”“见”好在哪里?

    ⑵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⑶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19、文章写景与感情相融。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这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20、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细致地加以描绘是本文的一大写作特点,试举例对这一写作特点进行阐述。

    【反馈检测】(20分)

    21、文中描写小石潭的 等景物,突出了小石潭的 特点,全文寓情于景,抒发了作者在寂寞处境中_ 的情感。(3分)

    22、作者坐潭上感到“凄神寒骨”的原因是()。(2分)

    A。深秋时节出游,天气凉了。

    B。游的时间长了,接近黄昏,下了寒气。

    C。小石潭四周没有多少游人,潭水很凉。

    D。自己的心境凄苦孤寂。

    23、“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在全文有何作用?(2分)

    2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3分)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⑴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4分)

    ①负势竞上 ②泠泠作响;

    ③望峰息心 ④ 横柯上蔽

    ⑵翻译下面句子(3分)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

    ⑶请说出文中的观察角度是如何变化的。(3分)

    ⑷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是怎样一种感情?(3分)

    篇二:小石潭记教案 篇二

    一、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设定

    知识与能力: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朗读体会,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悲凉的心境;

    通过对课文的品读,感受祖国山河的美,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是本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的乐与忧

    二、教学方法

    诵读教学法、课前资料交流、开放式讨论、提问法、练习法等。

    学习活动有:

    1、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习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采取师生互动的形式,与作者同游、与作者对话,体会课文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借景抒情的写法,提高写作能力;

    4、人人都来当编导,编写风光片小石潭的解说词并与同学、老师交流,提高写作、口语表达能力。

    三、课前预习

    1、通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给生字注音;

    2、对照课文注释与工具书,口头翻译课文,读懂课文大意;并整理出预习中解决不了的疑难字词;

    3、利用网络或书籍,收集有关柳宗元与《小石潭记》的资料。

    四、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

    (一)走入《小石潭记》

    1、朗读课文

    1)请一名学生朗读,教师组织学生听读、评议,教师最后总结;

    2)学生齐读

    2、细读课文、疏通文意

    1)小组交流、疏通文意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交流的方式是:着重翻译前四段,每人一段,将翻译过程中不能解决的字、词或句记录在本子上,准备在全班交流中提出来。

    2)集体质疑

    学生提出疑问,由学生帮助解决,教师点拨,同时引导学生划出本课的重点字、句;框出通假字,找出常见的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教师进行归类板书。(课件展示板书)扫清字词障碍,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并积累和掌握一些文言文中常见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通假现象,培养学生依据文脉推断词义的能力。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二文言知识归类)课堂练习

    1、一词多义:

    潭中鱼可百许头潭中鱼可百许头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可许从

    不可久居先生不知何许人也隶而从之

    心乐之

    下见小潭,水尤清冽乃记之而去乐

    清去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我以日始出去人近似与游者相乐

    以:①全石以为底(介词,用)

    ②卷石底以出(承接,“而”不译)

    ③以其境过清(介词,表原因)

    为:①全石以为底(动词,当“作为”讲)

    ②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动词,“成为”)

    差:①参差披拂(形容词,长短不一)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动词,交错)

    2、翻译。

    ①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③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3、词类活用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心乐之

    日光下澈

    斗折蛇行

    犬牙差互

    凄神寒骨

    4、判断。

    “若”“似”“如”都可以用来打比喻,但有时不一定是打比喻。试分辨下列句子哪些是比喻,哪些不是。

    ①闻水声,如鸣佩环。()②皆若空游无所依。()

    ③似与游者相乐。()④天涯若比邻。()

    第二课时:

    (一)、与柳宗元同游(走进作者,了解写作背景,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

    1、再读课文,理解课文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写法

    1)投影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①本文写景条理清楚,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②小石潭中有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

    1.发现小潭→(闻声—见形)

    2.潭中景物→(水—石—树—鱼)小石潭:环境幽静潭水清澈

    3.小潭源流→(溪身—岸势)岸身的曲折、蜿蜒,岸势参差不齐(静一动)

    4.潭中气氛→(气氛→感受)

    2)自主阅读3分钟后,在学习小组内展开讨论,小组代表总结发言。教师做定性评价并板书明确。

    本文是文言文游记中的佳作,作者对小石潭观察入微,描摹细致,探究文章的写作特点,感受小石潭的幽静。

    (二)品味文章,与柳宗元对话

    1、精读感悟,体会以景写情的写法

    发现小潭→(闻声—见形)

    潭中景物→(水—石—树—鱼)小石潭:环境幽静潭水清澈

    小潭源流→(溪身—岸势)岸身的曲折、蜿蜒,岸势参差不齐(静一动)

    潭中气氛→(气氛→感受)

    1)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情境,畅说优美景色给人的感受:

    如果你也坐在潭边,会有什么感受?

    2)深入探究,走进柳宗元

    面对如此优美景色,作者的感受怎么样?

    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游鱼)似与游者相乐

    “悄怆幽邃”

    请结合写作背景,说一说你的理解?(可以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

    请学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作家、作品的资料;

    教师视学生交流的内容作补充(用多媒体展示柳宗元的生平、“永州八记”以及写作的背景)

    简介作者,背景,解题。

    ⑴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州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

    ⑵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⑶“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孤凄悲凉心境的反映)——寓情于景。

    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进步文人的痛苦心情(寓情于景也)。

    同类寓情于景的作品还有:

    (三)品味文章写景手法

    “移步换景”正面与侧面。“动”与“静”。“对比”与“烘托”。中的“景”与“情”。“镜头”与“画面”。“乐”与“凄”

    移步换景:

    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移步换景”的写法。作者不是停留在一点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景影片

    正面与侧面:

    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澄。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真正地写出了水清。就像画家在画风的时候,用树枝飘向一边表示风一样,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面描写。

    动、静相结合(情景交融)

    先描出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先写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潭底石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儿,这是静止的画面;忽然,一些鱼飞快地窜往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游到那儿,非常活跃,这是活动的画面。这些鱼儿,又好像跟游人同样的快乐,这是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

    (四)总结全文

    小石潭——幽深冷寂:寂寥无人

    如此佳景,却无人赏识,真正是“养在深闺人未识”啊!而寂寞让她如此美丽!柳宗元探山访水,“寻寻觅觅”,觅得如此佳境,却发现她是如此“冷冷清清”,联想到自己的处境遭遇,更不免“凄凄惨惨戚戚”了!

    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后被贬职,心中愤懑难平,试图借助山水来排解自己的抑郁之情。美丽的自然景物曾使他暂时忘记愁苦,但这种快乐终究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不期然地流露出来。

    被弃的小石潭:寂寥凄清

    被贬的柳宗元:忧伤愤懑

    触景生情,借景抒情。

    形似写景,实则写心。

    篇三:小石潭记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掌握抓住景物特征加以细致描摹的方法与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体会这些写法的妙处,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2.能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与虚词,掌握其音与义,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特点,从而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

    教学重难点

    1.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怎样理解文中的乐与忧。

    教学准备

    文章以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教师可以导游的形式,引导学生理清思路,把握课文内容。辅之以多媒体手段,将配乐范读、录像画面结合起来,增强直观效果。设计思路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特别是对小石潭秀丽景色的描写,细腻而生动,读之如置身其境。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所写的《永州八记》中的一篇。虽是游记,却不能当作一般游记来读。试想,作为一个贬官,柳宗元以戴罪之身遍游永州八景,其心情又当如何?恐怕是苦中作乐者多。本文最大的特点不在于景色写得多么美,技巧多么高,也不在于一般意义上的情景交融,而在于人在景中,情在心中。闻水声固然能使作者心乐之,游鱼的往来翕忽也能让作者获得与之相通的快乐,但是,作者的身份和处境,却造成了他外在感官的感觉与内在心灵的感受的异步和反差。越是优雅清静的环境,越让作者感觉到难以承受的冷清与孤寂。因美景而生感伤,于高潮处戛然收束。心情的猛然触动,使作者几乎要逃离刚刚还带给他快乐的小石潭,而不得不回到现实生活中去。否则,便无法解读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的复杂内涵。当然,这不是本文教学的重点,但却是一个难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他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上学期我们曾学过他写的《黔之驴=》,这位作家是谁?(柳宗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

    (彩屏显示课题。)

    二、明确学习目标

    1.(彩屏显示。)

    疏通文意,落实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理清课文的思路结构。

    3.体会作者的感情。

    三、整体感知课文

    1.声屏显示朗诵录像。要求学生认真观看画面,听准字音和语气语调。

    2.检查预习,落实字词。

    (彩屏显示。)

    l(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组是 ( )

    A.篁竹(huang2)清冽(lie4)为坻(di3)

    B.为屿(yu3)为堪(kan1)怡然(yi2)

    C亻叔 尔(chu2)翕忽(灯)差互(cha1)

    D.寂寥(1iao2) 悄怆(chuang4) 幽邃(sui2)

    (2)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全石以为底:(潭)以整块石头做底。

    B.潭中鱼可百许头:潭中的鱼可以数出有百多条。

    c.怡然不动:(鱼影)呆呆的一动不动。

    D.凄神寒骨: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

    3.齐读课文。

    四、引导讨论,完成目标

    (彩屏显示以下问题。)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请用译文回答。

    明确: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乐起来。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明确:一整块石头做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明确: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在石上,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走了,往来很快。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明确: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人家,使得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5.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彩屏显示。)

    明确: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五、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全文。

    2.翻译第二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文意,了解了课文内容和思路。本文是柳宗元山水游记中的名篇,历来脍炙人口。他在文中是怎样写景抒情的,他是怎样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喻自己的心情的,这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目标。

    (彩屏显示。)

    学习目标:

    1.学习体会写景抒情的方法。

    2.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喻的心情。二、学习讨论,完成目标 、

    1.指名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2.引导讨论下列问题:

    (1)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

    明确:写了空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2)本段写景用了

    了什么写法?

    明确:用的是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移步换景的写法。作者不是停留在一点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景影片。

    (彩屏显示。)

    发现小潭

    篁竹-一水声--小潭--青树--翠蔓

    隔--闻--伐--取--见(动词准确)

    移步换景的写法

    3.全班齐读第一自然段。

    4.点一个小组读第二自然段。

    5.讨论下列问题:

    (1)第二自然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

    明确: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

    (2)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彩屏显示录像:潭水、游鱼画面。)

    明确:清澄。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澄。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真正地写出了水清。就像画家在画风的时候,用树枝飘向一边表示风一样,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面描写。

    (3)我们再看看,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先写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亻台然就是呆呆的样子。潭底石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儿,这是静止的画面;忽然,一些鱼飞快地窜往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游到那儿,非常活跃,这是活动的画面。这些鱼儿,又好像跟游人同样的快乐,这是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

    (彩屏显示。)

    潭中景物:潭水、游鱼、阳光、影子

    侧面描写水的清澄:游鱼 亻台然不动 亻叔尔远逝

    动静结合特写镜头

    6.全班齐读第二自然段。

    7.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

    8.讨论以下问题:

    (1)第三自然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抓住岸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小溪,就溪身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2)如何理解小溪的明灭可见?

    明确:因为小溪是那样曲折,所以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看得见的一段水面反映着天光云影,所以明亮;看不见的一段光亮就灭了。一明一灭,非常精确地写出了作者所看到的特征。

    (彩屏显示。)

    小潭源流溪身斗折蛇形--明灭可见

    岸势 犬牙差互--参差不齐

    9.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

    10.教师范读第四自然段。

    11.讨论以下问题:

    第四自然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进步文人的痛苦心情。

    1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明确: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彩屏显示。)

    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孤凄悲凉心境的反映)--寓情于景

    13.文章结尾是记录同游者,是游记常用的一种格式。

    三、总结全文

    课文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

    游记里各种描绘景物的手法,巧妙的比喻,情景交融的写法,精练的语言,都值得我们借鉴。至于篇末表现出来的凄苦心情,那是作者当时所处时代和身世遭遇所造

    成的,那样的时代已成为历史的陈迹,跟我们今天的伟大时代完全不合了,对这点我们必须有明确的认识。

    四、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附总板书:

    小石潭记

    见小石潭:隔、闻、伐、取、见。.。.。.。.。移步换景

    |

    潭中景物。.。.。.。.。.。.。.。.。.。.。.。.。.。.。.。.。.。.。.。特写镜头

    潭水:清澄,侧面描写

    游鱼:动静结合

    |

    小潭源流。.。.。.。.。.。.。.。.。.。.。.。.。.。.。.。.。.。.。.。形象比喻

    溪身:曲折蜿蜒

    岸势:参差不齐

    |

    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寓情于景

    |

    记录同游者。.。.。.资料链接

    1.柳宗元,字子厚(7xx_8xx),原籍河东(今山西省城、运城一带)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政治家,世称柳河东。曾任唐朝礼部员外郎,因参加政治革新失败被贬,晚年居官柳州。

    柳宗元在柳州期间,为人民做了很多好事,发布政令,革其乡法,使已沦为奴婢的人,仍可出钱赎回。家甚贫者,柳宗元自己出钱助赎;重视农业生产,曾亲自组织农民开荒种地,植竹栽树。

    柳宗元著述之盛,名动于时。他写的《天说》《地对》《非国语》以及被贬后续成的《贞符》等,都是哲学论著,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给当时的神教学说以猛烈抨击,且创立了生人之意为历史前进的动力,否定天和圣人创造历史的观点。 2.柳宗元在文学上的贡献尤为突出。他与韩愈倡导古文运动,反对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并称韩柳,被后世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他的散文峭拔矫健,说理透彻。《捕蛇者说》揭露社会矛盾,尖锐有力;《三戒》等寓言,文字精粹,笔锋犀利。他的六七百篇诗文,被刘禹锡汇编成《柳河东集》,成为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

    篇四:《小石潭记》语文教案 篇四

    内容预览:

    《小石潭记》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识记下列文言(常见)词语的意义或用法:

    寂寥 幽邃 居 隶(实词) 以 可 以为(虚词)

    理解下列语句中文言词的活用:

    心乐之 斗折蛇行 凄神寒骨

    2.感受小石潭独特的自然景物美和作者游乐的心情体验,体会作者写景状物的准确传神。

    二、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写景状物的准确传神。

    三、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坐小石潭上“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的心理感受。

    四、教学时数

    2课时

    五、预习要求

    1、查阅有关资料,了解柳宗元的生平、主要作品。

    2、诵读课文(不少于三遍),借助注释口译全文,发现标记疑难词句,并试行索解。

    六、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方法一:本文寓情于景,可诵《江雪》导入,赏析诗中的景与情,引导学生领会柳氏的诗和游记景中寓情、寄情山水的特点,便于学生把握课文中的景与情。

    方法二:本文抒发的是作者遭贬后的心情,可适当从了解作者的身世遭遇及有关诗文(如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导入。

    二、感知课文

    1、学生朗读课文。对朗读中存在的问题给予纠正或示范,重点是对长句朗读节奏的把握和感情的处理。

    3、学生提出疑难问题,师生讨论解答。着重理解以下重点词句:

    (1)“以”的用法:全石以为底(作为,成为) 卷石底以出(而) 以其境过清(由于)

    (2)名词、形容词的活用:

    斗折蛇行(名词作状语):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像蛇一样蜿蜒而行。

    凄神寒骨(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心神凄凉,令骨子感到寒冷。(或按课文注解译)

    心乐之(意动用法):心里以之为乐(或:心中为此而高兴、心中感到高兴)。

    ⑶根据“教学目标2”,指导学生准确、流利地通译全文。

    ⑷整体感受全文的感情脉络:作者因遭贬失意而到山水中寻求解脱,发现潭水便感到高兴,水之清、鱼之乐又带来了片刻欢愉,但凄清的环境又勾起自己谪居生活的悲凉心境,感情由“乐”而“凄”。

    三、课后作业

    1、背诵课文。

    2、你认为文中哪些描写最具特色,特别精彩?你读了之后有什么感受?

    3、完成课后“阅读练习”一。

    第二课时

    一、揣摩品味

    1.根据上一课布置的“练习2”进行汇报交流。

    2.根据学生的汇报交流进行讲评,重点归整出以下内容:

    第一段:①听觉:未见水先闻声,喻以玉响,清脆悦耳。

    ②视觉:清;触觉:洌;精练传神。

    ③视觉:石奇,形杂,树木青翠,富于变化。写石写树,都衬托水之“清”,全段写发现水潭之乐,句式整散结合,用语简洁自然,节奏张驰有致。

    第二段:①“空”:如无水之境,突出“清”。

    ②光与影:亦见水清。

    ③静与动:游鱼忽静忽动,悠然自得,可爱之至;

    ④“乐”:拟人。全段以鱼写水,既写出鱼之可爱,也写出水之清澈,又写出人之欢愉。

    第三段:写溪之曲折,比喻巧妙,生动形象,特征鲜明。“斗”与“蛇”,一静一动,光线或明或暗,突出其曲折;“犬牙”比喻岸石,突出其参差错落。

    第四段:写四面环境,突出“寒”、“清”的特点,寄寓作者心境之寂寞。

    第五段:交待同游之人。

    二、熟读背诵

    要求学生熟练而有表情地朗读,有可能再将全文抄写一遍。当堂背诵课文。

    三、比较拓展

    1、根据“练习8226;探究”一:讨论本文与《与朱元思书》、《水经注》中写水写鱼的异同。

    理解:三文都以鱼写水之清,吴文、郦文都直接写水,柳文则作侧面描写,不着水字,却处处写水,以鱼、石、影的清晰可见反衬水的清澈见底。柳文还移情于物,以鱼之乐表现人之乐。

    2、有条件,还可以和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同写遭贬后的心态作比较,谈谈看法。

    可以见仁见智,各抒己见,不必统一认识。

    四、课后作业

    1.选择完成《伴你学语文》中相应练习。

    2、阅读《课外阅读》(八上)中元结的《右溪记》一文,比较两文写法上的异同。

    篇五:小石潭记教案 篇五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掌握记叙的顺序。

    (二)能力训练点

    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真切地描写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有意观察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体会作者笔下永州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四)美育渗透点

    领略文中描写的自然风光的美。

    二、学法引导

    学习本文,重点是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把握课文内容可以从写作顺序入手。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应联系作者生平和与作背景。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①掌握记叙的"顺序。②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描写事物的方法。

    解决方法:教师讲解。

    2、难点:树、石、水、鱼特点及对它们的准确描写。

    解决方法:学生自读,从书上勾画出来。

    3、疑点:文章结尾部分感情基调为何与前不同?

    解决方法:教师启发,学生回答。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通过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2、精读课文,体会写景抒情方法。

    3、联系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体会文中思想感情。

    4、口头作文:根据教师展示的画面,细致观察,然后进行口头小作文训练。

    七、教学步骤

    导语

    杜甫曾有诗云:“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可见,景与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曾写过永州八记,寄情山水,落笔不俗,视角独特,如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展现在我们面前。今天,我们就一同欣赏他的八记之一—《小石潭记》。

    (一)整体感知

    1、学生根据工具书、课下注释,自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顺序,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第一段,写小石潭的出现、潭的结构特点及周围景物。

    第二段,写潭中游鱼。

    第三段,写潭水的源流。

    第四段,写作者游览感受。

    第五段,写作者游览感受。

    3、朗读课文,体会文章中写景的优美文字,找出欣赏点,讲明为什么?

    (1)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坻、屿、嵁、岩,形状各异,写出了潭的奇特可爱。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三句描写潭边景物。“蒙、络、摇、缀”观察入微,刻画精确。

    (3)“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特写游鱼,游鱼空游无依,实则旁衬水清。

    (4)“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写鱼的情态。“佁然”“俶尔”“翕忽”写得惟妙惟肖。“乐”字写鱼,也是写人的心境。

    (5)“潭西南面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明、灭,描写溪水因岸势曲折而时隐时现的状态,写得真切、形象。

    (6)“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笔意飘渺,引人遐想,“其岸”“其源”补述出“望”的对象。

    (7)“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凄、寒、悄怆,写出了作者独特的感受。

    4、突出重点,解决难点。

    教师提问,作者是如何运用多种技巧,细致描写事物的?

    (1)先声夺人。如第一段,写小石潭的出现,采用了先声夺人的手法,如“隔篁竹,闻水声”,用“鸡珮环”的比喻形容水声悦耳,用“心乐之”的主观感受启动读者的兴趣,然后写“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就十分令人神往。

    (2)抓特点,用比喻。写潭的构造形态,紧紧抓住特点来写,先挑出“全石以为底”,从而照应了“水尤清冽”一语,然后用比喻“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写石底卷出水面的形状,给读者的印象非常鲜明突出。

    (3)正面描写。写岸上景物,则采用了正面描写的方法,“青”、“翠”写颜色,“蒙络摇缀”写形貌,“参差披拂”写动态,寥寥数语,写得宛如图画。

    (4)正面、侧面相呼应。第二段写潭的游鱼,文字不多,却极其精彩。“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既正面写出游鱼的自由自在,又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

    (5)对比描写。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作者巧妙地把“佁然不动”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能显出鱼的活泼。

    (6)拟人。“似与游人相乐”,采用了拟人的修辞笔法,更把游鱼的神情写活了。

    5、文章结尾部分感情基调为何与前不同?让人有低沉之感?

    了解写作背景,柳宗元是在政治上失意遭贬的情况下写这篇文章的,到了偏远的永州以后,也不能不使他心怀恐惧,这种特定的思想感情,自然要反映、渗透在他的作品之中。因此,小石潭那竹树环会的境界,别人身临其境也许会感幽美宜人,流连忘返;而对他来说则是“凑神寒骨,悄怆幽邃”,认为不可久居。《小石潭记》结尾部分的感情调子的低沉,原因就在这里。

    (二)总结、扩展

    总结:这篇文章生动地描绘了永州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小石潭结构的奇特,潭水的清澈,岸上景物的秀丽,潭中游鱼的活泼,通过作者精描细绘,图画般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扩展:优美的文章,往往得力于作者观察事物细致如鱼在水中“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的情态,溪流时隐时现、明灭可见的景象,若不是亲临其境,进行了细致的观察,是很难描绘出来的。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完成400~500字的写景抒情散文。

    八、布置作业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2)青树翠蔓

    (3)日光下彻

    (4)其岸势犬牙差互

    篇六:《小石潭记》语文教案 篇六

    【设计理念】

    1、走入文本,营造课堂品味文学美的氛围;

    2、启迪思维,通过合作探究,了解文章、了解文风。

    【设计灵感】

    1、随多媒体的推广运用,不少语文课都引入音乐,但常常是教师配好曲子堂上一放,确实能启发学生感悟,那么反过来,引导学生选择相应的曲调配上,不也同时引导了学生感悟作品情感吗?

    2、如果可以以曲调感悟,那么以美术、以影视等等其它艺术形式不也可以帮助解读文学作品吗?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为学生合作疏通字词句义。本次实录为第二课时。

    【课堂实录】

    师:一提起艺术呀,我们总觉得它特──

    生:(纷纷)高雅还有很高深

    师:是啊,艺术是高雅的,但艺术也在我们身边。其实我们接触过很多形式的艺术,譬如说说看──

    生:(七嘴八舌)音乐美术电视电影舞蹈

    师:对,别忘记了文学,我们语文课接触到的文学作品也是艺术,艺术的形式真多,但艺术是相通的,为什么?──因为艺术都是抒写人的内心情感的。

    师:今天我们就尝试一下,用其它的艺术形式来解读我们的文学作品。不知大家有没有这样的体会:有时我们读一篇好的作品时,从心灵深处就会响起一首曲,隐隐约约,脑海中会闪现相关的画面,朦胧或者清晰?(学生点头默许)我中学时读柳宗元的游记散文《小石潭记》(边说边板书)很喜欢,后来读起时,总会有一首曲子在我心中似水般流过。我想请大家静静地、轻轻地吟诵一下这篇文章,看看仅仅是你我心有灵犀一点通,还是作家高超的文学魅力唤起了我们同样的艺术感受。

    生:(自读课文,且读得很投入)

    师:听到你心灵的的曲子没有?是怎样的调子?怎样的节奏?又是怎样的器乐弹奏出来的?

    生(甲):很缓的,很低的。

    生(乙):应该是古筝或琵琶或总之,比较古典的。

    生(丙):好像又有欢乐,但并不欢快。

    师:三位同学描述的跟你们内心听到的一样吗?(学生点头)那么你们是从文中哪些文句读到的?

    生:(纷纷)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凄神寒骨。

    师:(出示课件思考题)那么,柳宗元来游小石潭,到底是乐还是凄?

    (学生讨论,教师提示联想柳宗元的相关作品,如《始得西山宴游记》、《江雪》、《黔之驴》)

    生(甲):初一时课外背的《始得西山宴游记》开头就写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他一直因被贬而失落抑郁,应该是凄多。

    生(乙):他在《江雪》中写道: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独就是他失意孤独的写照。

    师:是啊,柳宗元与刘禹锡一起参与变革,也一起被贬。还记得刘禹锡写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怎么写的?

    生(齐背)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师;对,刘禹锡被贬到凄凉的巴山楚地,一去就是23年,柳宗元的命运也差不多,被贬来到了永州,正值三十多岁施展才华之时,一呆就是10年,后又被贬柳州。在永州时,他不被重视,只有游遍永州山山水水,写成《永州八记》。如果说,李白是苦闷时借酒消愁愁更愁,那么柳宗元则是──

    生:(齐答)借景消愁愁更愁

    师:他是想寄情山水,优美的景色,清脆的天音,自在的鱼儿,的确让他忘记了忧愁,但毕竟是短暂的,空寂的环境、冰凉的石头,让他再一次涌起了失意之感。

    淡淡的喜,浓浓的愁,缓缓的流淌出的是一首抑郁哀怨的古典曲子。

    老师暂时以一首相似的古筝相配,让我们以这样的情调一起读一读全文,感受作者的失意与哀伤吧。

    (生齐读全文。)

    老师板书《小石潭记》也是一首曲。(抑郁寡欢的情感)

    师:读得真好,一代失意的文人其心态透过文字显现出来了。音乐帮助我们解读了文学作品的情感基调了。

    其实呀,中国文人太多这种遭遇了:怀才不遇,抱负难施,惟有借文学抒写出来,柳宗元是一位,我们从文学作品中还了解其它人吗?

    生:(纷纷)李白──王安石──刘禹锡──辛弃疾──李商隐──韩愈──陆游

    师:那是时代的悲剧啊!失意的文人只有借助他们的笔,寄情于山水,或抑郁、或洒脱、或大气如果有兴趣,我想请大家利用课外时间,对这一系列的文人作一番深入的了解,从他们的作品中去走近他们内心,去感受人生挫折中的勇气与坚韧。解读失意文人应是很有品味的事。

    那么,《小石潭记》能不能是一幅画?

    生:可以。

    师:有那些景物?

    生(纷纷数出)水、石、树、竹、鱼、蔓

    师:很自然的景色,作者用很简洁的文笔就把丰富的景给写出,譬如,蒙络摇缀四个字,就把什么景物写出?

    生:树和蔓。

    师:对,写出了树蔓的自然生长态势,四个字,或茂盛、或自然,或静态,或动态,给我们很大的想象空间。而且作者还融入了自己的情感,譬如如鸣佩环,那种由水声带来的快乐也跃然纸上。文中这种例子实在很多。下面我们来试一试,找出你最心神向往的景物、或最能触你展开想象的景物,加以描绘,说给你的同伴听,然后组里选一个说得最好的,一齐润色、加工,再在全班朗读。

    (生分四人小组活动,或说或写,老师随堂指导。)

    师:瞧,几个小组都很投入,有的已经写好了,有的还在不断地润色。下面我们请一些同学来把他们的作品读一读。哪一个组来?

    生:我们组选的是鱼,我们想那儿的鱼应是:它们在清澈见底的水中快活地摇着尾巴。鱼儿们似乎与阳光玩着捉迷藏,有的静静地倚在岩石上,透过清澈的水,阳光似乎找不到它们。忽然,鱼儿们全游开了,透过斑斑驳驳的树影,它们张开嘴,调皮地对着阳光吐出了一串串的水气,还不忘了与潭边陌生的人摇尾问好!

    师:哈,展开了想象,拟人的手法让小石潭的鱼儿也仿佛游进了我们的思维中了。大家注意到了没有?这一小组的同学多次强调潭水的清澈,文中第二段好像并没有写呀。

    生:(齐答)有!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其实也表现了水之清。

    师:同学们真有眼光,这种描写也叫──

    生:侧面描写。

    师:对!第一组的同学做得好,还有哪一组?

    生:我们选的是树林。四周的树林静静地伫立着,它们紧紧地挨着、靠着,似乎除了彼此便失去了依靠,那青翠的脸庞被冷风拥护着,在瑟瑟地颤抖呢?

    师:同学们听到没有?这一小组用了几个动词来表现树林的茂盛?

    生:(齐)挨着、靠着。

    师:这两个动词除了表现树林的茂盛外,还可以表现什么?

    生:它们在这少有人来的地方好像靠着挨着、靠着来互相安慰。

    师:第二小组的同学,他这样品味你们的用词对吗?(学生点头)这从中也传达出作者的失意之情。写得真好!再请另一个小组,请选的不是这两种景物的小组来说说。

    生:我们选的是溪水,我们这样写的:溪水顺着崎岖的山路弯弯曲曲地流来,一会儿溪水被巨大的山石遮住,只听到潺潺的水声,但是,延伸而来,穿过了一段山石后,在阳光的照耀下,溪水又熠熠闪光。老师,我们猜想此时作者也会有感想,不知对不对?

    师:什么感想?说说给大家听。

    生:他应该想,人生何尝不与这溪水一样,曲曲折折,挫折应该是暂时的,总会也有突破的时候。

    师:大家认为呢?

    生:有一定道理吧。

    师:有些牵强,但很有创意,这是这一小组同学所闪耀出来的思维火花。我们应该给予掌声吧。(学生鼓掌)我还建议这一小组的同学去参与柳文化的研究。柳文化中山水游记是重要部分。不过老师也有一个问题想大家一起探讨的,小石潭并非名胜之地,只是幽静之所,小石潭也只是作者给它起的名字,文中写的景物不少,为什么唯独以石为其命名?秀竹潭、欢鱼潭、茂林潭等名可以吗?

    生:因为文中写道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师:对,潭以石为底,这是一个原因,还有吗?

    生:如鸣佩环应该水冲击石而发出的。

    师:又一位同学闪出了思维的火花,还有吗?

    生:(抢着答)蒙络摇缀中蒙与络应是树、蔓覆盖、缠绕在石头上。

    生:影布石上也是写石头。

    生:其岸势犬牙差互也是写岸边的石头。

    师:很好,作者既然起名为石,描写的笔墨也关注到这上面,潭因石而美。还有吗?

    (学()生讨论后不少举手。)

    生:凄神寒骨应该是作者坐在石上,寒气刺骨、石的冰凉刺骨。

    生:然后由此而感慨身世而内心也凄寒。

    师:是啊,潭以石为底,潭因石而美,人由石而感,于是石就成为潭之名。看来,作者的笔下是一切景语──

    生:──皆情语

    师:对,寓情于景是柳宗元山水游记的一大特色,难怪有人称赞他是继《水经注》郦道元之后的又一山水能手,有人还甚至称他为游记之祖。

    《小石潭记》的确是一幅画,浓郁的愁、清雅的景,融汇成一幅幽雅深邃的水彩画。

    那么请我们展现相关的画面,跟随着音乐,或背或读全文。

    (学生齐读)

    老师板书《小石潭记》是一幅画(寓情于景的写法)。

    师:多么令人向往的美景。柳宗元毕竟是封建时代的不幸者,今天我们在欣赏他带给我们艺术美的同时,也想欣赏自然风光。假如要拍摄一部小石潭的自然风光片,你是一位摄影师,你如何忠实于原作,把握好你的镜头。请小组再次合作,这一次你们是摄制组了,好好地找出作者游览的线路。

    (学生热烈讨论。)

    师:(引导学生回答)由篁竹远远的广镜头,逐渐地拉近到潭底、潭周,并渐近到特写潭中鱼,然后又把镜头再拉远,望潭之源,最后把镜头拉高拉远。

    看来柳宗元不仅是一位作家,还是一位导演,由西行到而去,清晰的游踪让景物也移动变换起来,这叫移步换景法。

    教师板书《小石潭记》也是一部风光片(游踪清晰的顺序)。

    师:老师不是摄影师,只是从网上下载了一些相近的图片,就让我们在音乐中,在图片的变换中,根据提示,试着背诵全文。

    (放课件,学生试着背诵。)

    师:艺术就是这样,很美,很高雅,很有魅力,但艺术绝不是难于接近的,不管哪一种形式,艺术是相通的,希望我们同学们能更多地去感受文学等艺术的高雅!

    篇七:小石潭记教案 篇七

    一、目标与要求

    1.通晓文章大意并背诵全文。

    2.了解一些文言实词与虚词的用法。

    3.理解作者借游记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与导设计

    ①学法指导

    这篇课文内容并不多,但其中不少字和词不大好认,也不大好懂,因此,先要过文字关,理解各个字同、各个句子了含义,做到能够通泽全文。然后把重点放在对作者的抑郁忧伤之情的理解上,思考一下,是什么引起作者的忧伤之情,在文中哪些语句中得到体现。同时,还要学习本文的写法,本文先写所见景物,然后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这种特写镜头与总写景相结合的方法是值得借鉴的。

    ①重点与难点

    1.全文的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总写小石潭全貌。写了竹、水、潭、石、树等。

    第二部分2一3: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并写到了小溪的走势。

    第三部分(4):写幽静的环境,抒发作者抑郁忧伤的心情。

    第四部分(5):补充交待同行的人。

    2.课文的语言特点。

    这篇课文的语言有以下特点:简洁而又丰富,细致而生动,用短句产生节奏感,读起来悦耳动听,字里行间还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

    因此,从语言上看,这是一篇难得的好文章。

    3.如何准确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篇游记是作者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所写,是《永州八记》中的一篇。因为被贬谪,作者的心请常常是忧伤悲凉,欲求解脱却又无法解脱。

    这种情感,从文中的“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造邃中可以看出。

    但是,文中表现的又不完全是郁郁寡欢的心情,在抑郁忧愁的基调中,仍可见一些乐意,这从鱼儿“似与游者相乐”的描写中隐约可知。

    二、问题与方法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从小山丘向西边走一百二十步,隔着一片竹林,听见水的声音,非常悦耳,好像佩在身上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声音一样,心中高兴而好奇,想看看究意是怎样的一片水,于是砍倒竹子,辟开一条道,这样就发现了隔着竹林的小石潭。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小石潭的全貌是: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的部分,有的翻卷过来露出水面;四周树长得很茂密,高高低低,随风飘摇;潭水很清,有鱼儿游动。

    3.“皆若空游无所依”与上文哪句话相呼应?

    这句话与上文中的“水尤清洌’相呼应。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作者这样描写潭上景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三、学与练设计

    ①识记与理解

    1.根据拼音写汉字。

    1)近岸,卷石底以出,为chi2(),为yu2(),为kan1(),为yan2()。

    2)影布石上,yi2然不动。

    (3)chu4()尔远逝,往来xi1()忽。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隔篁()竹(2)参()差()披拂3)水尤清冽()(4)悄怆幽邃()

    3.解释加点的字。

    1)伐竹取道_(2)蒙络摇缀_3)水尤清冽_(4)隶而从者_4.翻译。

    1)全石以为底(2)闻水声,如鸣佩环3)卷石底以出

    ①巩固与掌握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叔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解释加点的字。

    其:其岸势犬牙差互()

    以其境过清()

    可:潭中鱼可百许头()

    不可久居()

    2.翻译下列句子。

    1)皆若空游无所依。

    (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3)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4)凄神寒骨,悄怆幽送。

    3.小石潭的景与作者的情是如何统一的?

    4.“似与游者相乐”写到了“乐”,与后文的“凄神寒骨,悄怆幽违”是否矛盾?为什么?

    四、拓展与迁移

    丰乐亭记欧阳修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激幽芳而南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送书以其名亭焉。

    1.这段文字以议论为主,写景不多,其中写四时之景的语句是:

    2.从文中找出叙写“与民同乐”的语句。

    3.文中说明人民能够喜获丰收、过上安定生活的原因是什么?

    4.为什么要取亭名为“丰乐亭”?

    篇八:小石潭记教案 篇八

    课文说明

    一、整体感知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其中最著名的,是他被贬谪到永州以后写的《始得西山宴游记》《钴潭记》《钴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这就是为人称道的《永州八记》。这些作品,画廊式地展现了湘桂之交一幅幅山水胜景,继承了郦道元《水经注》的传统而有所发展。《水经注》是地理书,对景物多客观描写,少主观感情的流露。而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则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合于自然风景的描绘中,投入作者本人的身影,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

    本文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保持了《永州八记》一贯的行文风格,观察入微,描摹细致。肖其貌,传其神。文章先写所见景物,然后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再写潭上景物和自己的感受,写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此外,作者还在写景中传达出他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全文寂寞清幽,郁郁落落,形似写景,实则写心。文章对潭中游鱼的刻画虽只寥寥几句,却极其准确地写出潭水的空明澄澈和游鱼的形神姿态。此外,文中写潭中游鱼的笔法极妙,无一笔涉及水,只说鱼则“空游无所依”,则水的澄澈透明,鱼的生动传神,都各尽其妙,意境之深,令人拍案叫绝。

    二、问题研究

    1.第四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描写了小石潭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不得志文人的痛苦心情。

    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孤凄悲凉心境的反映)──寓情于景。

    练习说明

    一、背诵全文。说说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抓住了小石潭的哪些特点?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设计此题,首先是为了落实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古文背诵的要求,其次是帮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

    课文的写作顺序是: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小石潭的特点:幽静。

    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二、仔细品味下面一段文字,然后用自己的话复述一下这种景致。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然不动,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设计此题,意在引导学生重点关注文中描写潭中游鱼的这一段文字,品味作者在文中描写的妙处。复述不等于翻译,不必搞字字落实。品味和复述,都没有统一的标准和答案,可以引导学生在准确理解这一段文字的基础上,说出自己的独特体验和个性化的感受。

    三、你已学过不少描写景物的古代诗文,试着把其中描写山水的名句摘录下来,并选择一两则加以赏析。

    这是一道拓展性的练习。设计此题,意在引导学生对过去已读过的古代诗文作品加以总结、梳理,摘录其中描写山水的名句,然后对自己感受最深、体会最切的一两个名句写一段赏析文字,从而培养学生对优秀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对祖国优美山水的美能力,以陶冶美好的情操。

    教学建议

    一、本课教学可用两课时。

    二、本课教学,可引导学生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如有条件,可充分利用朗读教学录音磁带进行范读,还可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效果。

    三、本课词语、生字可通过预习解决,有些常用词可作练习。特殊语法现象如“斗折蛇行”(名词作状语)“凄神寒骨”(使动)不必涉及,只要明白句子大意即可。

    四、本文描写景物特征异常鲜明,除正面描绘外还多处照应,教师应予注意。如为突出“石”潭的特征,作者正面进行了描写:“全石以为底……为、为岩。”还通过“如鸣佩环”“水尤清冽”“其岸势犬牙差互”等在前后加以照应。小石潭的环境幽静、优美显示出自然的原始风貌,作者也在多处照应以突出这一特征。讲清这一问题对指导写作有一定意义。

    五、本文按游览顺序来写,条理清楚。教师可利用这一特点,运用不同形式引导同学把握课文内容。下面提纲可供参考:

    1.发现小潭(闻声→见形)→2.潭中景物(水→石→树→鱼)→3.小潭源流(溪身→岸势)→4.潭中气氛(气氛→感受)

    六、文章先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对此,我们应讲明,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快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境便会流露出来。

    七、板书示例

    有关资料

    一、参考译文

    从小土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高兴起来。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下面看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凉。整块石头作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岩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翠绿的茎蔓,遮盖交结,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好像都在空中游动,周围什么也没有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石上有鱼的影子,静止不动;又忽然向远处游走,往来很快,好像和游人一同欢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小溪曲曲折折,忽明忽暗,忽隐忽现。溪岸的形状像犬牙那样交错不齐,不知道它的源泉在哪里。

    坐在小石潭上,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不觉心神凄凉,寒气透骨,令人感到悲哀。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就题字离去。

    同游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来的有姓崔的两个少年,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二、《小石潭记》赏析(成曾)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是他散文创作中具有高度艺术技巧和最富于艺术独创性的一个部分。而在他篇数不多的山水游记中,《小石潭记》可以说是一篇很有代表性的作品。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一篇。这篇散文生动地描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语言简练、生动,景物刻画细腻、逼真,全篇充满了诗情画意,表现了作者杰出的写作技巧。因之,成为被历代所传诵的散文名篇。

    这篇游记一共可以分为五段。

    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形”的手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各种不同的景致,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文章一开头,便引导我们向小丘的西面步行一百二十步。来到一处竹林,隔着竹林,能听到水流动的声音。“篁竹”就是成林的竹子;“如鸣佩环”是形容流水的声音的清脆悦耳,犹如玉佩玉环相互撞击时发出的声响。文章由景及情,写来极为自然。“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在浓密的竹林之中,砍伐出一条小道来,终于见到一个小小的池潭。至此,小石潭的全部面目才呈现在我们面前。这一番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闻水声,再由水声寻到小潭,既是讲述了发现小潭的经过,同时也充满了悬念和探奇的情趣,逐渐地在人们眼前展开一幅美妙的图画。从此往下,作者便把笔力放在了对池潭的精心描写上。“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为岩。”小石潭的水格外清凉,而且整个小潭全部是由石头构成的。整个潭底便是一块大石头,在靠近池岸的地方,水底的石头翻卷地露出水面。这些石头千姿百态,形状各异。“坻”即为水中的高地;“屿”是小岛;“”“岩”都是岩石的各种形态。总之,这完全是一个由各种形态的石头围出的池潭,所以,作者为它起名曰小石潭。“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就是作者对于池潭上景物的描绘了。有青青的树和翠绿的藤蔓,它们缠绕在一起,组成一个绿色的网,点缀在小潭的四周,参差不齐的枝条,随风摆动。这潭上的描绘仅12个字,便将小石潭周围的极幽极佳的景致展现在我们面前,令我们愈加觉出小潭的美妙。

    第二段,作者描写的是潭水和游鱼。这一段,作者采用了与第一段不同的手法,变“移步换形”为“定点特写”。这是全篇中极为精彩的一段。特别是对水中游鱼的描写,更是栩栩如生。“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然不动;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是一幅极美的画面。在水中游动的鱼儿,不像是在水里,而是像在空中游动。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落在了潭底的石头上。从字面上看,作者是在写鱼,但透过字面,却令我们不能不对那清澈的潭水留下极深的印象。这种游鱼和潭水相互映衬的写法,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下面,作者进一步对鱼儿进行描述。先是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有的鱼飞快地窜向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又游到那儿,好像是在与游人一同享受着快乐。读到这里,我们又不能不从游鱼联想到作者的欢悦心情。这种由情入景,由景及情的写法正是这篇散文的一个突出特色。

    第三段探究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景物。“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向西南望过去,一条小溪逶迤而来,形状像是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像是一条蛇在游动,有的地方亮,有的地方暗。小溪两岸高高低低,凸凹不平,犬牙相错。这里,作者非常成功地使用了比喻的手法,用北斗七星的曲折和蛇的爬行来形容小溪的形状,用狗的牙齿来形容小溪的两岸,使我们倍感形象逼真。

    第四段写出了作者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坐在小石潭上,四周环抱着密密的竹子和树木,非常寂静,见不到人,令人神色凄凉,骨彻心寒,精神上也不免悲怆幽凉。因为它的境况太幽清了,不适宜让人长久地呆下去,便题了字后离去。在这一段中,作者突出地写了一个“静”字,并把环境中的静深入到心神中去,情景相融,写出了一种凄苦孤寂的心境。这无疑是作者被贬后心情的曲折反映。

    最后一段,“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记下与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

    《小石潭记》是一篇语言精美,含义丰富,形象逼真的优秀山水游记。它表现了作者对于事物的深刻观察力和独特体验,同时也表现了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力。文章中所使用的那些描绘景物细致入微的手法和巧妙、形象的比喻,都值得我们很好地借鉴。

    (选自《古代散文鉴赏辞典》,农村读物出版社1987年版)

    三、《小石潭记》鉴赏(范培松)

    《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则。这篇散文写的是一个不见经传的小石潭。这个小石潭称不上是美景,更不是什么胜景,只是一个无名小丘边的小水潭。作者写这小石潭的本身,就最好地证明了他没有沾染上展览美景的唯美主义的恶习。从这一选材的价值来看,对于我们当今游记写作也颇有借鉴意义。

    小石潭虽然名不见经传,但见到它还是费了一点小周折:先见竹丛,耳闻水声,却不见小石潭的身影。小石潭的显现,虽称不上千呼万唤,也可称有“犹抱琵琶半遮面”之妙。待到“伐竹取道”,才见到小石潭。真乃是曲径通幽确实景象不凡。这“不凡”是以“怪”的面目出现的,怪就怪在潭是“全石以为底”,而且潭中露出的石头又都是那么姿态奇特,“为坻,为屿,为,为岩”,再加上古树翠蔓的覆盖,使小石潭的全景富有清静感,仿佛不是人间的一个小天地,而是传说的佛国中的一块净土。

    接着,笔锋随转,由静写动,写潭中小鱼。这是本文的最精彩之笔。这潭中鱼也极为怪诞:一是鱼居然可数,约有“百许头”;二是“影布石上”,神态自若地“然不动”。这是继续写静,既烘托出小石潭的幽寂,也勾勒出小石潭水的清澈。由此转为写动。其实在写静时已作伏笔,水中之鱼不能不动。鱼之静止,正像电影中的定格只是某个刹那的显示。这个定格过后,便见潭中之鱼“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鱼,多么富有人情味,这倒触动了作者情怀。在此,这一“乐”字值得注意。作者由于改革受挫,被贬远方,精神负担很重,处在极度烦恼和压抑之中。为何能“乐”?乃是因为离开了纷陈烦恼的官场这一是非之地,在这里找到了这样一块清静之地,看到游鱼的怡然自得,灵魂得到了净化和复归。水之清,鱼之乐,终于给这位破碎了心的散文家带来了片刻的欢乐。清静神乐是这篇散文前半部分的主旋律。

    现实是严峻的。在这“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环境中,作者感到“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乐毕竟是暂时的,而凄怆是永恒的。面对这种原始的悄怆之景,或许更感到难受,或许更激起作者凄凉的联想,因此形成了感情从“乐”到“凄”的大幅度滑坡。这一滑坡的表现也是立竿见影,觉得此地不可久居而赶快离开,倍感凄寒逼人,毛骨竦然。

    这篇散文历来被人们誉为精品。它所以能成为精品,归纳起来有这样两条:一是作者敢于选择乱石堆中的无名小石潭作为游记的表现对象,可见作者有过人的艺术胆量;二是作者在写小石潭的景物时能驾驭自如地融进自己的感情,景随情迁,自然地形成一种凄情的艺术境界,这是作者高超的艺术智慧和艺术技能的表现。诚然,归根结底还是一条,作者这样一个人,巧遇这么一块净土,一拍即合,融为一体,真是天助之也,景助之也。


    《小石潭记》教案(优秀8篇)》由:科普读物整理
    链接地址:http://www.gjknj.com/special/46609.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下一篇:关于学期工作总结班主任【优秀6篇】
  • 推荐专题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