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科普读物 > 优质范文 > 九年级人教版物理教案【优秀10篇】
  • 九年级人教版物理教案【优秀10篇】

  • 来源:科普读物
  • 时间:2023-02-07 08:40:48
  • 移动端:九年级人教版物理教案【优秀10篇】
  • 尽管各个学科课程都有各自的特点,教学形式和手段也不尽相同,但在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教育宗旨上是一致的,对教案的要求也是有共性的。这次漂亮的小编为亲带来了10篇九年级人教版物理教案,希望能够给您提供一些帮助。

    篇一:九年级人教版物理教案 篇一

    18.2.1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

    2.理解和区分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 教学重点 掌握的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 教学准备 课件,导学案 教学方法 先学后教,学案导学,合作达标 教学后记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一、讲授新课

    知识点一:

    观察电能表,常常可以发现:电能表上的铝盘转动的快慢经常是不同的,家里同时工作的用电器越多,铝盘转动得越快,而且使用电热水器时比使用一只灯泡时转得快,这是怎么回事呢?

    如下图所示,节能灯上的“24 W” 是什么意思?

    演示:分别拿一只 24 W 和一只 500 W 的电吹风机,接在电路上,比较电能表铝盘转动的快慢。

    铝盘转动得快慢不同,是由于用电器消耗电能的快慢不同,即电流做功快慢不一样,我们把电流做功的快慢用表示。

    如果用W表示电流通过用电器所做的功,用t代表通电时间,用P表示用电器的,则:

    【典型例题】表示电流做功快慢的物理量是

    A. B.C.D.

    【答案】

    【解析】

    试题分析:

    A.0.4W B.0.8W C.2W D.4W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一节干电池电压为1.5v,3节总计4.5V,所以

    所以选C。

    知识点二:千瓦时的来历

    因为,所以

    如果 P 和 t 的单位分别用 kW、h,那么它们相乘之后,就得到电能的另一个单位:千瓦时(度)。

    1 千瓦时可以看作功率为 1 kW 的用电器使用 1 h 所消耗的电能。

    【典型例题】小刚利用电能表测某家用电器的。当电路中只有这个用电器工作时,测得在15分钟内,消耗电能0.3千瓦时,这个用电器可能是 (? )

    A.空调器 B.电冰箱C.电视机D.白炽灯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已知用电器正常工作在15min内消耗电能,根据求出,由家电的功率知识可判断为哪种用电器。用电器正常工作的为:

    以上四种家用电器中功率超1000W的只有空调机。故选A.

    【针对训练】在下列单位中,哪一个不是的单位( )

    A.J/s B.kW·h/s C.V·A D.W·s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A、J是电功的单位,s是时间的单位,电功和时间的比值是,所以J/s是的单位;

    B、Kw?h是电功的单位,s是时间的单位,电功和时间的比值是,所以Kw?h/s是的单位;

    C、V是电压的单位,A是电流的单位,电压和电流的乘积就是,所以V?A就是的单位;

    D、w是的单位,s是时间的单位,和时间的乘积是电功,所以w?s是电功的单位。

    选D.2.5 V 0.3A”的灯泡接在电路中,用滑动变阻器调节它两端的电压,比较它的亮度。

    现象:在电压为 2.5 V 时,灯泡正常发光;在低于 2.5 V 时,灯泡发光暗淡;在高于 2.5 V 时,灯泡强烈发光。

    结论:说明用电器消耗的随着它两端电压的改变而改变。

    1.额定电压:用电器正常工作时的电压。

    2.额定功率:用电器在额定电压下工作时的功率。

    3.实际电压、实际功率

    实际加在用电器两端的电压及用电器在实际电压下工作时的功率。

    4.U实 = U额,则 P实 = P额;用电器正常工作。

    U实 > U额,则 P实 > P额;可能烧毁用电器。

    U实 < U额,则 P实 < P额;用电器不能正常工作。

    演示:将两只灯泡“PZ220 40”和“PZ220 100”先后并联和串联接入家庭电路中,观察灯泡的发光情况。

    现象:并联时,100W的亮,串联时,40W的亮

    结论:灯泡的亮度是由它消耗的实际功率决定的。

    【典型例题】下图为一只6V 1.5W”小灯泡的电流随电压变化的关系图像。若把这样的三只灯泡串联起来,接在12V的电源两端,则此时每只灯泡的电阻及实际功率为( )

    A.24Ω 0.67W B.20Ω 0.8W

    C.24Ω 0.96W D.20Ω 0.67W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分析图像可知:灯泡的电阻会随电压、电流的不同发生变化,因此解决此类问题只能从图像入手分析。三只完全相同的灯泡串联,灯泡的电阻相等,通过的电流相等,根据欧姆定律可知,三只灯泡两端的电压相等,把这种规格的三只灯泡串联接在12V的电源两端,每只灯泡两端的电压都为4V,从图像上可以看出,当电压是4V时,通过灯泡的士电流为0.2A,

    所以每只灯泡的实际电阻:

    每只灯泡的实际功率:P=UI=4V×0.2A=0.8W.故选B.

    A、110V 60W B、36V 25W C、220V 40W D、110V 40W

    【答案】A

    【解析】

    四盏灯泡正常发光时,功率的灯泡亮,所以选A。

    篇二:九年级人教版物理教案 篇二

    课 题 1.初步认识,正确说出的单位,并能正确地进行2.欧姆定律简单应用。 教学重点 欧姆定律的。

    其中:U——电压(V) I——电流(A) R——电阻(Ω)

    注意:欧姆定律反映同一时刻、同一段电路中I、U、R之间的关系。

    导出式:;

    【典型例题】一辆汽车的车灯,灯丝电阻为30 Ω,接在12 V的电源两端,求通过这盏电灯的电流。

    【答案】0.4A

    【解析】

    已知:,求I

    解:

    【针对训练1】在如图所示的电路中,调节滑动变阻器 R',使灯泡正常发光,用电流表测得通过它的电流值是0.6 A。已知该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阻是20 Ω,求灯泡两端的电压。

    【答案】12V

    【解析】

    已知:,求

    解:由串联电路电流特点可知:,根据可得:,则:

    【针对训练2】加在某一电阻器两端的电压为5 V时,通过它的电流是0.5 A,则该电阻器的电阻应是多大?如果两端的电压增加到20 V,此时这个电阻器的电阻值是多大?通过它的电流是多大?

    【答案】10 Ω;2A

    【解析】

    依题意画电路图如下:

    由得:

    当导体两端电压增大到20V时,如下图所示:

    二、总结梳理,内化目标

    欧姆定律

    1.内容:

    2.公式:

    3.对欧姆定律的理解:

    I、U、R应指同一导体或同一部分电路;

    I、U、R的单位应统一,采用国际单位。 1、回顾本节学习内容

    2、在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小结。 三、今日感悟

    篇三: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 篇三

    4—4光的折射

    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

    了解光的折射的现象。

    了解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时的偏折规律。

    了解光在发生折射时,光路的可逆性。

    2、过程和方法

    通过观察,认识折射现象。

    体验由折射引起的错觉。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领略折射现象的美妙,获得对自然现象的热爱、亲近的情感。

    重、难点:掌握光的折射规律的内容。利用试验、现象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教学器材:激光源、透镜、水、纸、角度测量器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影的形成、日食、月食等现象,说明光是沿传播的。

    2、光在传播的过程中,如果遇到另一种介质,就会在介质表

    面发生,其反射角入射角。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①现象:筷子折了、图像通过玻璃后变形了?是什么原因?

    ②光的直线传播……均匀介质,如果介质不均匀,光的传播不是直线吗?同学们猜一猜

    进行新课:

    1、试验:一束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光线向哪个方向偏折?

    (先让学生猜想:光线会往哪边折?)

    结果:

    2、光的折射规律:

    (1)、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

    (2)、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

    (3)、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

    结果:在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

    光从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偏折。

    光垂直界面射入时,传播方向不改变。

    4、有关现象:

    (1)、池底变浅:做图说明

    (2)、筷子弯折:做图说明

    (3)、海市唇楼:做图说明

    (4)、渔民刺鱼:做图说明:

    (5)、通过透明物质看物体,都是折射现象,成的都是虚像

    三、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完成课本练习。

    光的折射现象在生活中的实例(200字以上)

    教学后记:

    折射的三种情况要清晰,能做图。

    折射现象的解释:教师应先示范

    篇四:教科版九年级物理教案 篇四

    在整个6月份里,主要进行了初三物理的综合模拟训练。总共做了十套的全真模拟试卷,三套的考前冲刺卷,还有六套全省的模拟样卷,另外还有全校统一的两次模拟考试和一小本浏览题。

    在这个阶段的复习过程中,我主要运用考试,讲评的上课方式。每测试之后,都让学生自己先交流,讨论,对一些比较简单的题目自己改正,然后对较难的题目提出来,共同解答。

    通过这样的反复训练,首先在学生的做题速度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原来一套题要50-60分钟才能做完,最后只用30-40分钟基本就能够完成了。

    其次对学生的基础知识方面得到了强化巩固,对一些常量,公式和单位,原来总有一部分学生记的不清楚,弄不清哪个物理量的单位是哪个,或者主单位和常用单位互相混用,不会单位换算或统一;现在已经使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够熟练掌握并能运用到解题当中了。

    第三,对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很大的促进。对以往丢分较多的简答题,探究实验题,回答时总是不能准确的落到知识点上,或者提出的问题不靠谱,没有科学性,现在对这两个方面的欠缺已经有了很大的好转,从及格人数和优秀学生数上就可以看出,原来及格的只有8个,优秀1人,到最后的中考前夕,已经能有12人及格,优秀的也上升到了4人。

    总之,在复习期间,就要不断的思考,研究,想尽各种办法让学生的考试成绩有不断的提高,只有在最后的中考中取得好成绩,才能说我们的复习是真正有效果的。

    篇五:九年级物理教学设计 篇五

    《利用内能》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知道内能的两个作用。

    能力目标

    能列举生产和生活中应用内能的实例。

    情感目标

    感受到内能的利用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提出问题入手,引入了内能是怎样使用的,并指出了利用内能来加热,列举实例说明了很多利用内能的例子,又重点分析了利用内能取暖的发展过程,并联系环境保护等分析了这个发展过程。

    教材直接谈到利用内能还可以做功,用实验证明了内能能够做功,并分析了这个实验,能表现出热机中能量转化的基本过程,又阐明了利用这个实验的原理可以制造出热机,并说明了热机的发明及其改进对现代工业的影响。

    教法建议

    本节教学要联系大量的科技资料,“利用内能来加热”比较直观,可以让学生从提供的资料中分析,并从某个方面上叙述内能利用的发展情况,例如分析课本上提到的“用内能来取暖”的发展情况。本内容的教学要注意紧密结合实际情况,学习生产生活中有益的利用内能的方法,对于不合理的利用要能提出建议。

    “利用内能来做功”要注意实验教学,从实验中观察现象,分析产生现象的原因,并联系实际思考实验的作用和意义,教师可以提供大量的资料,学生从中分析和学习如何利用内能做功的,并从材料中体验到科技的发展。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内能的利用

    【重难点】内能的两个应用:利用内能来加热和利用内能来做功。从实验中分析能量的转化和联系实际的应用。

    【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程引入

    方法1、联系上一节的内容,知道了人类利用燃料燃烧获得大量的内能,那么人们是如何利用这些内能的呢?可以提供资料,学生阅读,知道内能的一个重要的应用是用来加热。

    方法2、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可以让学生分析社区生活中哪些方面利用了内能,这说明内能的一个重要应用是用来加热。

    二、利用内能来加热

    方法1、教师提供关于取暖的资料,学生分析取暖的发展过程,说明从火炉取暖到锅炉集体供暖再到热电站供暖的优点:提高了燃料的利用率和改善了环境卫生。

    方法2、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可以让学生做调查和利用信息学习,教师提出课题,学生自行设计方案,并再此基础上设计实施方案,做评估和实验,得出一些结论。教师可提供的方案可以是:调查社区供暖;查阅世界上先进的供暖方法。

    三、利用内能来做功

    方法1、实验教学,做好水蒸气推开活塞的实验,学生从实验中学习如下问题:观察实验的现象;分析活塞退出的原因;思考实验过程中能量的转化;实验说明了什么;从实验中能受到什么启示。在此基础上介绍利用内能做功制造了热机,说明工业化社会的出现有赖于热机的发明和改进。

    方法2、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用上面的方法1进行实验,然后可以提供资料或学生查找资料,从利用内能来做功开始,到应用,到科技的发展,使学生体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

    【板书设计】

    第二节内能的利用

    一、利用内能来加热

    本质:能量(内能)的转移。

    二、利用内能来做功

    1、实验:水蒸气推开活塞。

    2、热机:利用内能做功的机器。

    3、能量转化: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4、热机的应用。

    探究活动

    实验探究:蔬菜大棚中内能的利用

    【课题】蔬菜大棚中内容的利用

    【组织形式】学生活动小组

    【活动流程】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调查蔬菜大棚中内能的利用,并对其不合理的地方提出修改建议。

    【备注】

    1、写出探究过程报告。

    2、发现新问题。

    探究活动范例:城市供热

    活动内容

    调查及认识城市供热。

    活动目的

    1、培养学生调查研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和关注社会的意识及创新决策能力。

    活动准备

    1、复习与热相关的内能及能量的相互转化的知识。

    2、分成四个小组,制定调查方案。

    活动过程

    1、分组调查阶段

    ①学生个人调查自家使用供热设备及燃料情况。

    ②一、二小组学生调查学校厨房及教师家供热方式。

    ③三、四小组学生调查蕲春县医院的供热方式。

    2、课堂讨论阶段

    在学生课外观察、实验及调查的基础上进行课堂交流、讨论。

    ①介绍内能的利用:利用内能做功(内燃机)和利用内能加热。

    ②教师适当引导学生小结供热方式:

    ?燃烧燃料供热

    燃料种类包括煤、石油(汽油、柴油)、天然气、酒精、炭、柴、草、沼气(介绍沼气使用好处)燃烧后能量转化是燃料化学能转化为内能。

    ?电能供热

    供热用电器种类包括电炉、电饭煲、电热毯、电取暖器、电热拖鞋、宇航员穿的电热保温装置等。(介绍电能供热好处是热效率高、无污染、操作简便)其能量转化是由电能转化为内能。

    获得电能的方式有哪些?

    化学能(火力发电站);水能(葛州坝水力发电站、三峡工程等);风能(沿海岛屿和草原牧区的风车田);核能(原子反应堆,介绍:浙江秦山、广东大亚湾核电站、韩国、日本最近核电站因事故关闭,俄罗斯因“千年虫”与美国联合核查核电站,土耳其准备建核电站招标开始等,培养学生关注科技对社会的影响,形成社会意识。)

    ?光能供热

    转换装置包括太阳灶、太阳炉、太阳能热水器(介绍其结构及其宣传口号“一次投资终身受益的绿色能源”。介绍东南亚地区对太阳能利用的政策。(介绍光能供热优点是无污染的天然能源)其能量转化是由光能转化为内能。

    ③汇报对集中供热情况调查的结果

    城市、农村各2名学生介绍自家供热方式。

    引导分析分散供热缺点:效率低、能源消耗大、废气废渣污染环境。

    二小组学生代表分别介绍学校、医院供热方式。

    学校锅炉产生热水、热气来蒸饭,利用余热给教师、学生提供开水、热水,学校教师没有人使用煤。

    学生计算:学校利用余热供开水0。10元/瓶;一个蜂窝煤0。18元,能烧三瓶开水,每瓶摊0。06元,水费0。02元/瓶,煤炉一般只能使用3个月,每瓶摊成本0。04元,实际家内燃煤供开水费用达0。12元/瓶。另外,燃煤处铁制品、铝制品、电器锈蚀严重,老化快。

    县医院内,锅炉燃煤产生热气,通过管道输送至厨房、各科室提供开水、热水,供手术室、妇产科等科室取暖。通过分析,学生认为集中供热是供热的较好方式。

    ④介绍集中供热:

    集中供热指在城市一较大区域内,利用集中热源,向该区域内工厂及民用建筑供应生产、生活用热。用大型或较大型的高效锅炉取代分散的小锅炉,使锅炉热效率达80%~90%以上。集中供热发达国家有俄罗斯(1985年苏联集中供热普及率70%)、德国(集中供热普及率90%)、北欧、东欧。

    热电联产(CHP):采用蒸汽轮机驱动发电机发电,废气用来对现有锅炉装置补充加热。火力发电效率30%~35%,供热、发电联合的CHP总效率达80%。

    3、供热对环境的影响

    大气污染:煤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形成被称“空中死神”的酸雨、酸雾。煤气等燃料生成了“温室效应”的罪恶魁首的二氧化碳。柴燃烧破坏森林,使生态环境恶化。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能源危机是世界问题,保护生态环境,使用绿色能源——太阳能和先进的供热技术如热电联产等提高热效率,节约能源是每一个公民的义务。

    4、作业

    各小组以调查为基础写一篇小论文《我家的供热》

    活动小结

    供热涉及能源、内能、热传递、热效率等内容,学生常熟视无睹,通过本次教学活动,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留心生活的意识大大增强,比如不仅仅就事物的单方面来思考问题,而是多层次、多角度来分析问题。考虑实用性的同时,考虑它的经济价值等。

    篇六:九年级人教版物理教案 篇六

    一、本学期教学内容

    1、讲完第二册物理书的第15、16两章。

    2、 复习初中物理第一册和第二册。

    3、 做好分部和综合训练。

    二、复习的重点和难点

    1、 力学和电学两大部分。 力学的重点是压强、浮力、杠杆、机械效率。而且出题的综合性较强,与前面学过的力的平衡等知识联系密切。

    其中浮力是历年中考的热点,也是中考的难点,也是学生认为是最难入手的知识。

    电学的重点是欧姆定律、电功率。它们的综合题又是电学考试的难点。学生对于画等效电路图的问题总是理解不好,造成失误。

    2、 声学、热学、光学中,热量的计算和光学做图是考试常出的考点。尤其是光学作图是学生最容易出错的知识。

    三、具体的复习方法

    1、夯实基础,巩固双基。

    以课本为主线,让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规律,让他们正确理解,并以书上的习题和例题通过小测试的方式来检验学生的掌握程度,及时反馈,与学生做到知识日日清。

    2、连点成线,版块拓展。

    根据中考题“源于课本以高于课本”的考试特点,在复习将各个知识点进行纵向和横向的知识联系,形成知识的主线贞,再将知识主线交织成面,形成系统,配合精选的习题对知识增强提炼性。

    分成力学、电学、热学、声学和光学五大版块,并且对知识进行综合梳理,通过口诀、推论、简便方法的渗透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一个新的整合过程,理清知识脉络,知道侧重点。

    3、综合训练,能力提高。

    通过前两步的阶梯学习后,通过综合训练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做图等综合应用能力,希望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而有一部分学生通过这一轮的复习,在知识的认知能力方面上会有一个可喜的质的飞跃。

    4、模拟中考,素质适应。

    在复习的最后阶段,通过模拟考试让学生开阔视野,多见种类题型,让学生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简洁省时的解题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应试心理,形成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

    四、对不同层次学生采取因人而异的方法,加强教师的自身教学素质和修养。

    加强对学困生的知识补救,减小对升学的影响。

    篇七:九年级物理优秀教案 篇七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和方法

    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与虚像的主要特征。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模拟照相机的制作和使用,获得成功的喜悦。

    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重、难点:

    照相机的原理。

    凸透镜成像的特征。

    教学器材:

    透镜、纸片、放大镜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凸透镜、凹透镜对光各有什么作用?

    什么是焦点?什么叫焦距?

    光心有什么特点?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我们在生活中,有哪些仪器用到透镜?

    进行新课:

    1、照相机:可以成缩小、倒立的实像

    照相机的结构:镜头……凸透镜

    胶卷……

    快门……

    图3.2-1示

    2、活动:制作模型照相机(10分钟)

    3、投影仪:可以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结构:图3.2-4示

    4、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实际是一个凸透镜

    怎样使用?

    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完成课本练习。

    写出照相的一些技巧。

    教学后记:

    考虑二个问题:如何讲解结构、原理时具体化?

    如何连接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篇八:初中九年级物理教学设计 篇八

    一、设计思路:

    1、指导思想:物理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得过程,亲身体验,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同时物理教学中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发展能力,最终目的培养学生终身的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教材地位作用分析:本节课处于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二章第四节。本章整体学习能量知识,前面学习了《机械能》、《内能》。这一节是将机械能与内能进行结合,学习两种能量的转化及生活应用。同时本节也是对改变内能的方式的补充,所以学好前三节知识是前提,学好本节知识是对前面知识的提升和应用。

    3、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通过探究实验,知道做功是改变物体内能的另一种方式

    2、通过视频了解热机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3、知道四冲程内燃机工作过程中的能量转化

    过程方法目标:

    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提高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及合作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目标:

    1、了解内能的利用在社会发展的意义

    2、通过探索性实验,提高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培养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重难点及突破方法:

    本节重点为:认识到做功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一种方式,是其他形式能向内能的转化过程。难点是:通过观察、分析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实例,知道热机的工作原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实验现象的分析不会时,教师要为学生搭建一些问题台阶,帮助学生逐步通过现象分析到本质。在对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情况分析时(外界对物体做功时内能增加;物体对外界做功时内能减小)通过实验归类,进行突破。对热机的工作原理这个重难点突破方法上,我采用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刺激:有视频、有自主学习课本、有问题引导合作讨论、有模具针对点观察(曲轴的转动情况)。调动学生的各种学习机能来主动学习。

    5、教法设计:

    实验探究法、视频辅助法、指导读书法、问题引导法。运用实验探究法能更好的让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得过程,同时还能让学生亲身体验。视频辅助法把不容易展现的汽油机工作过程全方面多角度的展示给学生,弥补了模具小、可视性差的缺陷。指导读书法是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阅读课本时教师通过问题引导,使自主学习更具指向性,目标性更强。对学生不容易理解的知识点教师通过针对点专门突破讲解。

    6、学法设计:实验法、观察法、阅读法、讨论法。这些方法的应用都是为了让学生限度的参与教学,做学习的主人,自己参与,自己解决。

    二、教学准备:利用铁丝、铅笔、图钉等随手可得的器材让学生动手体验做功可以改变物体内能。演示两个实验空气压缩引火仪、电子式火花发生器、酒精、小瓶,学生体会归纳内能与机械能的转化。利用汽油机模型、观看汽油机工作视频,物体与视频资源结合,学生通过多种方法学习。

    教 学 过程

    教学步骤

    教 师 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新课引入

    ppt图片导入提问: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改变物体内能的一种方式是什么?

    图片情境导入:为什么汽车高速行驶时,轮胎的温度会升得很高?

    火箭上天,能量是如何转化的?

    《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教学设计

    《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教学设计

    寻找图片中改变内能的方式,复习回顾旧知

    复习旧知,引出新课题。

    二、新课教学

    1、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另一种方式

    活动与演示:

    (1)把图钉按在铅笔的一端,手握铅笔使图钉在粗糙的硬纸板上来回摩擦,用手触摸一下摩擦的地方,有何感觉?图钉的内能变化了吗?

    (2)小组活动:弯折铁丝十余次,用手指触摸一下弯折处,有何感觉?铁丝的内能变化了吗?

    (3)学生演示:空气压缩引火仪,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提问:在刚才的活动中,物体增加的内能从何而来的?能量是如何转化的?(在克服摩擦做功时,物体的机械能减少,内能增加,即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板书:改变物体内能的另一种方式:做功

    提问:(1)采用哪些办法可以使铁丝温度升高内能增大?这些方法中,哪些是采用热传递的方式改变物体的内能的?哪些是通过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的?

    学生举例,如:放在太阳下晒;在石头上摩擦;放在热水中烫;放在火上烧;用锤子敲;用力反复弯折等。

    (2)仅凭铁丝温度升高内能增大这一现象,能否断定是通过热传递方式还是做功方式来实现的?(做功与热传递的等效性)

    (3)你能再举一些通过做过来改变物体内能的实例吗?(钻木取火;飞船自由下落时温度升高;)

    区别:热传递方式是内能的转移过程,能的形式没有变;而做功方式是机械能向内能的转化过程,能的形式已经发生改变。

    2、热机

    (1)热机中的能量转化情况

    演示:演示点火爆炸实验。

    《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教学设计 分析能量转化情况:化学能 内能 机械能

    结论:酒精燃烧后的燃气对外做功,燃气的内能减少,转化成机械能。

    (2)汽油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热机:是将燃料燃烧产生的高温高压燃气的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装置。

    观看视频:汽油机的工作过程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并设问:

    (1)汽油机的主要结构是哪几部分?名称各是什么?各有什么作用?

    (2)汽油机完成一个工做循环要经历几个冲程?分别是什么?

    (3)每个冲程的特点是什么?(从气门的开闭和活塞的移动角度分析)

    (4)这四个冲程都有能量转化吗?如果有分别是怎么转化的?

    (5)汽油机完成一个工做循环曲轴旋转 圈,活塞往返 次,四冲程内燃机只有________冲程对外做功,其他三个冲程靠_______完成。

    第5个问题教师利用模具进行突破。

    用考一考的方式来考察对汽油机的学习效果,用超链接制造出翻翻看的效果。

    3、阅读:了解热机的发展历程。向学生补充一些蒸汽机、燃气轮机、涡轮喷气发动机、火箭发动机的初步知识。

    4、小结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

    做一做

    看一看

    学生思考,内能的增加是通过什么方式?

    归纳这三个活动的共性:做功,并且是外界对物体做功

    学生举例

    指导学生总结热传递与做功改变内能时的区别。

    分析能量的转化情况

    思考:与前三个试验的区别是什么?

    学生看视频

    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后经过小组讨论再回答

    学生自主学习,互动交流后填写答案

    通过多个活动让学生亲自体验,并归纳总结。注重知识的获得过程。

    三个活动分别对应:克服摩擦做功、压缩做功,让学生总结共性,学会归纳的方法。

    让学生明白:新旧知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进行归纳,寻找异同

    由点火爆炸试验引出热机,同时与前面知识做一对比。让学生分清机械能与内能转化包括两种情况:外界对物体做功与物体对外界做功

    先通过视频让学生对汽油机有一个整体认识

    再通过问题驱动,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寻找答案

    课堂练习

    1、如图所示是热机的四个冲程,其中属于做功冲程的是( )

    《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教学设计

    2、汽油机工作过程中,机械能转化为内能的冲程是( )

    A.吸气冲程 B.排气冲程 C.做功冲程 D 。压缩冲程

    3、汽油机在压缩冲程中,工作物质被压缩,气缸中气体的( )

    A.压强增大,温度降低 B.压强增大,温度升高

    C.压强减少,温度降低 D.压强减少,温度升高

    作业布置

    练习册21页1-----10题

    板书设计

    第四节 机械能和内能的相互转化(1)

    一、 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另一种方式

    克服摩擦做功 外界对物体做功,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教学设计 压缩体积做功

    二、 演示点火爆炸试验:物体对外界做功,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三、 热机: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装置

    篇九:初中九年级物理教学设计 篇九

    (一)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道宇宙是物质组成的,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 的;

    (2)了解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

    (3)了解原子的结构;

    (4)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的了解;

    (5)初步了解纳米技术材料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对物质从宇宙到微观世界的研究介绍,发现并说明物质是可以分割的;

    (2)通过把原子结构与太阳系的类比,建立微观世界的结构模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物质世界的研究,认识并体验我们生活在物质的世界中,宇宙由物质组成。

    学习物质的世界,体会物质世界的奇妙。

    (二) 学法点拨

    物质世界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研究:宇观世界:宇宙、银河系、地球等。它们的体积非常大,大多距离我们非常远,要借助天文望远镜观察和研究:宏观世界:地球上人类可以实地观察和研究;微观世界:物体尺寸非常小,要借助显微镜、电子显微镜观察和研究。

    微观物质的尺度很小,人类肉眼无法直接观察。但是,分子也有结构,它是由原子组成的。

    课前准备

    ○1取一根蜡烛放入小金属罐熔化然后观察蜡烛凝固时体积的变化。

    ○2查阅、收集有关太阳系、银河系的资料、人类探索宇宙的资料。

    ○3查阅、收集有关分子、原子结构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宇宙是由物质组成

    教师:人们说广阔的宇宙是无边无际的,那么,这宇宙究竟大到什么程度?宇宙万物,变化万千,那么,这绚丽的世界到底是由什么组成的呢?这一切给人类留了许许多多的谜,引发了人类无限的遐想,激发了一代代科学家对它们孜孜不倦的观察和研究。那么,这一节课就让我们沿着科学家的探究的足迹,从宏观到微观作一次旅行,对这些问题作一些初步的探讨吧。

    1、宇宙有多大?

    综合观察课本图10.1-1和课本图10.12-1。

    请同学们说出太阳系的九大行星(现报道发现第十大行星)。在太阳系示意图中找出我们生活的地球。(在离太阳比较近的第三条轨道上)

    2、交流资料数据:

    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置身于太阳系之中,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遍的行星;

    太阳系置身于银河系之中,太阳只是银河系中几千亿科恒星中的一员;

    银河系只是数十亿个星系中的一个,一束光穿越银河系需要十万光年;

    在浩瀚的宇宙中,还有许多像银河系这样的星系。目前,我们人类观测到的宇宙中拥有数十亿个星系。

    (3)根据以上资料、数据让学生推理,说一说他们所想像的宇宙有多大。

    (4)结论:宇宙是广阔无垠的,大得很难以想象。

    3、人类对宇宙的探究过程。

    交流资料:

    中国古代关于宇宙结构的学说;

    哥白尼与日心说;

    从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到人类第一次乘飞船进入太空;

    美国的“阿波罗”登月计划;

    我国“神舟”号飞船的五次成功飞行。宇航员杨利伟顺利进入太空绕地球航行。

    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人类对太空宇宙的探索越来越深入,宇宙的奥秘将逐渐被揭示。

    4、宇宙的组成

    问题:宇宙究竟是由什么组成的?

    地球及其他一切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处于不停的运动和发展之中。

    物质由分子组成

    ○1问题:物质又是由什么组成的呢?

    从古到今,人们一直在探寻着这个问题的答案。古希腊人认为宇宙万物是由水、火、土、气四元素组成;我们的祖先认为宇宙万物是由金、木、水、火、土五行组成。但这些看法都是不科学。到底物质又是由什么组成的呢?

    ○2分割物质实验:

    物质分割有一个限度,分割到这一限度时小粒子能保持物质原来性质但用肉眼不能看到,只能借助电子显微镜观察。科学研究发现:任何物质都是由主其微小的粒子组成的,这些粒子保持了物质原来的性质,意大利物理学家阿伏加德罗第一个把这些粒子叫做分子。

    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

    ○1学生交流课前观察蜡凝固时体积的变化。(液体蜡在凝固时体积缩小,中间凹陷下去。)

    ○2问题:我们知道物质一般以固态、液态、气态的形式存在。物质处于不同状态具有不同的物理性质。从实验,我们看到物质在一般情况下由液态变为固态体积缩小,由液态变为气态,体积增大。物质由分子组成,那么,物质存在的形式与分子的存在状态是否联系呢?

    ○3探究:先让学生说说他们在课堂上听课,课间在教室里活动时,课间在操场上自由活动时这三种情况下活动的状态和活动空间。

    固体具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液体没有确定的形状,具有流动性;气体具有很强的流动性。

    ○4结论:根据以上探究,可以认为物质存在的形式与构成物质的分子的运动状态有关。

    原子结构

    我们知道了物质同分子组成,人们又猜测分子能不能继续分割?科学家发现分子是由更小的粒子组成,并把这样的粒子称为原子。同时还发现有的分子由多个原子组成,有的分子由单个原子组成。

    在一般情况下原子核所带的正电和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相相等。原子核由更小的粒子---质子和中子组成,而质子和中子又由更小的夸克组成……

    达标自查

    1、我们人类生活在广阔的宇宙里,太阳是 中一千亿颗恒星中的一员,人类生活的地球在离太阳比较近的第 条轨道上运行。目前发现的太阳系有 大行星。

    2、物质由微小的粒子组成。这些微小粒子保持了物质的性质,我们叫它 。由于它的体积很小,一般要用 观察。

    3、固态物质中,粒子之间有强大的作用力,具有一定的 和 。

    4、液体没有确定的 ,具有 。气体粒子之间作用力小,故气体容易被 ,并具有 性。

    5、物质由 组成。分子由 组成。原子核外的电子绕 运动。

    6、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时候,体积变化的正确说法是:( )。

    A.体积都变小; B.体积都变大; C.有的体积变大,有的体积变小; D.无法判断。

    7、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固体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 B.液体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

    C.液体有一定的体积,没有一定的形状; D.气体没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

    8、下列单位换算中,正确的是:( )。

    A.12nm=1.2×109m; B.12nm=1.2×10-9m;

    C.12nm=12×109m; D.12nm=12×10-9m。

    9、下列对物质结构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固态物质的排列规则,就像学生做广播体操一样;

    B.液态物质的分子可以移动,就像操场上踢足球的学生一样可以在球场上跑动;

    C.气态物质的分子几乎不受力,就像下课以后的同学可以自由活动。

    能力提高

    10、探究: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时候,体积是变大了还是变小了?

    猜想:

    设计、进行实验:选用熟动物油作为探究对象。

    把熟动物油放在烧杯里,用火加热,使它完全熔化,记下液面所在的刻度位置。

    拿开火源,使熟动物油冷却。

    观察:它的体积是变大了还是变小了?

    你还可以用什么物质进一步进行探究?

    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

    11、探究:水结成冰以后,体积是变大了还是变小了?

    猜想:

    设计、进行实验:

    分析结论:

    交流:通过第10题和第11 题的探究,你有什么发现?

    篇十:初中九年级物理教学设计 篇十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电流,会正确使用电流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电流大小的引入,培养学生类比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串并联电路电流特点,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与协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电流表的正确使用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关于电流你了解多少?

    1、电流的成因:

    1、电流方向的规定:

    3、电池有正负两个极,电源外部的电流方向?

    学生回答问题。

    (二)、认识电流

    1、 播放水流视频,类比水流引入电流

    水流有强弱之分,单位时间内从水管中流出的水越多,水流就越大。电流是否也和水流一样,有强弱之分呢?

    2、教师演示课本52页----观察:灯泡的亮度,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电流是有大小之分的。

    3、学生看书52页,得出单位时间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的多少叫做电流。并自学电流的单位及各单位之间的进率,完成下面的练习题

    4、电流单位转换练习

    ①房间灯泡中的电流约0.2A,等于    mA.

    ②半导体收音机电源的电流约50 mA,等于    A.

    ③计算器中电源的电流约100μA,等于    A.

    ④家用电冰箱的电流约1 A,等于    μA.

    5、课件展示和看课本52页了解一些常用电器的工作电流的大小。

    (三)测量电流

    1、学生看书使其知道,1.电路中电流大小需用电流表测量;2.电流表的符号是A

    2、探究活动:

    1认真观察电流表 。观察电流表的外观,你能发现什么?

    2拿到一个测量仪器先观察什么?(零刻度、分度值、量程)

    3自学J0407型直流电流表说明书,回答下列问题:

    a.电流表的用途

    b.电流表的测量范围?怎么选择测量范围?选择0--0.6A量程时,一大格和一小格各代表多大电流值;选择0—3A量程时一大格和一小格又代表多大电流值?

    c.电流表的正确使用方法

    3、教师引导学生练习电流表读数。

    4、学生探究:测量通过灯泡的电流,练习使用电流表

    5、针对学生测量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点拨,帮助学生分析故障的原因。

    (四)、课堂练习

    (五)、师生共同小结:

    (六)、板书设计


    九年级人教版物理教案【优秀10篇】》由:科普读物整理
    链接地址:http://www.gjknj.com/special/46593.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下一篇:最后一页
  • 推荐专题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