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科普读物 > 优质范文 > 高中生物教案(优秀8篇)
  • 高中生物教案(优秀8篇)

  • 来源:科普读物
  • 时间:2023-01-26 11:45:26
  • 移动端:高中生物教案(优秀8篇)
  •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这次漂亮的小编为亲带来了8篇高中生物教案,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朋友、小朋友们。

    篇一:高中生物教案 篇一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生态学的基本观点来认识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对生物界的重要性。

    2、使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和较多的名词概念以及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特点。

    3、使学生理解掌握能量流动过程和物质循环过程,以及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意义。

    (二)能力训练点

    1、学会识图,提高学生分析能力。

    2、通过电视录像和多媒体软件的观察以及实地考查生态系统,结合课本上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4、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与人类生存的关系为题撰写小论文,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生态系统功能的学习,使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热爱祖国的美好山河,热爱家乡,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1、重点

    (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及特点。

    (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及特点。

    (3)碳循环过程图解。

    (4)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2、难点

    (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

    (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

    3、疑点

    在生态系统中为什么只能是物质循环,能量能否循环。

    4、解决办法

    (1)将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知识重点、难点编制成图文、音形并茂的多媒体课件,使它们变静为动,变抽象为形象,将难理解的内容转化为易接收的知识。

    (2)培养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思维能力,讨论交流将知识化难为易。

    三、课时安排

    2课时:能量流动1课时,物质循环1课时。

    四、教学方法

    多媒体组合教学模式,采用自学、讨论与讲述法。

    五、教具准备

    1、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多媒体软件及电教设备。

    2、电视录像带、放像机。

    六、学生活动设计

    1、自学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全部内容。

    2、质疑讨论、学生相互启迪,教师点拨指导。

    3、交流总结,相互取长补短,获取新的知识体系。

    4、巩固所学的新知识,学生相互提问解答,归纳小结,课后练习,写小论文。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使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起点,能量流动的数量及其作用。

    2、以一条食物链为例阐述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3、使学生理解什么是能量金字塔?人们研究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目的是什么?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引言:作为生物与环境组成的统一整体,生态系统不仅具有一定的结构,而且具有一定的功能。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一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二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首先学习讨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讲述: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的最重要联系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联成一个整体,所以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主渠道。

    学生活动:观看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电视录像片和多媒体课件,使学生身临其境,看完录像后,师生共同讨论。

    (1)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起点是从什么地方开始的?能不能从动物开始为什么?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从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开始的。这里指的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因为只有绿色植物才能把太阳光能转变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所以,流经生物群落中的能量是从绿色植物开始的。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起点能不能从动物开始?不能,因为我们通过动植物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学习,知道绿色植物的细胞结构有特殊的叶绿体能固定太阳光能,而动物细胞结构没有叶绿体是无法固定太阳光能的,所以只能利用现有的有机物。

    (2)能量流动的数量及作用:

    生态系统的生产者——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它们制造的有机物中。生产者所固定的全部太阳能,就是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能量流经生态系统后,就是一切生物生命活动的动力,也是生态系统存在和发展的动力。

    (3)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全过程。

    分组讨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的涵义:

    能量流动的起点:地球上所有的生态系统所需的能量都是来自太阳,是从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固定在它们所制造的有机物中。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就是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所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从生产者固定太阳光能开始的。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数量,是生产者所固定的全部太阳光能,就是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这些能量能在生态系统各个营养级中进行流动。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途径:通过食物链阐述其能量流动的过程,结合播放能量流动的多媒体课件,加深学生的印象。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的课件看完后,推荐一个学生归纳其中心内容,其他学生补充,老师点拨指导。

    第一、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其中一部分能量用于生产者自身的新陈代谢等生命活动,即呼吸作用消耗掉了;另一部分能量随着植物遗体和残枝败叶等被分解者分解而释放出来;还有一部分能量被植食性动物摄入体内。

    第二、植物被草食动物吃了以后,一部分以粪便等排泄物被动物排出体外,其余大部分被动物所同化。这样能量由植物流入动物即能量从第一营养级→第二营养级→第三营养级→第四营养级,各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一部分通过呼吸作用消耗掉;另一部分用于各营养级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消费者的尸体、粪便等与生产者的遗体,残枝败叶一样,被分解者分解利用,并通过分解者的呼吸作用将其能量释放到环境中去最终消失。

    (4)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

    讲述:

    美国生态学家林德曼,明确提出了“十分之一定律”。从理论上讲,一个人靠吃鱼增长身体1kg,就得吃掉10kg鱼,10kg的鱼则要吃掉100kg的浮游动物,100kg的浮游动物要吃掉1000kg的浮游植物。也就是说,1000kg的浮游植物才能养活10kg的鱼,进而才能使人增长1kg体重。

    根据林德曼能量传递的“十分之一定律”,编制成多媒体课件,图、文、音、形并茂,形象逼真,学生一目了然。

    观看后,学生归纳小结如下:

    第一、能量流动不是循环的而是单向的:从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食物链各个营养级的顺序是不可逆的,而各个营养级的能量总是以呼吸散失热能。即必须源源不断地输入,又不断地散失。

    第二、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传递率为10%~20%,一条食物链的营养级一般不会超过五个营养级,因营养级上升一级,可利用的能量相应要减少80%~90%,能量到了第五个营养级时,可利用的能量往往少到不能维持其生存的程度了。由于生态系统能量流量逐级递减,其传递率为10%~20%,即构成了能量金字塔。所以,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流经生态系统过程中逐级递减,单向不循环,最终在环境中消失。

    (5)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目的

    问:能不能改变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规律?

    不能,人们虽然不能改变能量流动的客观规律,但可设法调整能量流动方向,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例如,在森林中,最好使能量多储存在木材中;在草原牧场上,则最好使能量多流向到牛、羊等牲畜体内,获得更多的毛、肉、皮、奶等畜产品。

    篇二:高中生物的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1.理解叶绿体内光能转换成电能的过程。

    2、理解叶绿体内电能转换成活跃的化学能的过程。

    教学重点:光能如何转换成稳定的化学能

    教学难点:光合作用过程中能量的转换过程

    教学方法:

    教具准备: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

    从当今世界面临的粮食危机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重影响以及我国耕地减少与人口数量大引发的粮食需求的突出矛盾;从提高粮食产量的紧迫性和巨大潜力,引出进一步对光合作用中能量转换和物质变化进行深入研究的必要,从而导入本节的研究内容——光合作用。

    二、学生观察,教师引导发现问题

    1、 光能转换成电能

    观察探索 通过复习高二所学的光合作用有关知识引入高三学习的重点------对光能在叶绿体中的转换进行深入研究。

    围绕光能转换成电能,复习回忆叶绿体的结构,与光能的吸收、传递和转换有关的"色素,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讨论:

    (1)A、B表示色素,请问它们分别代表什么色素?以及各自有何作用?

    (2)特殊状态的叶绿素a在光的照射下发生了什么变化?

    (3)特殊状态的叶绿素a是怎么失去电子的?

    (4)失去电子的叶绿素a是什么性质?怎样才能恢复稳态?

    (5)失去电子的叶绿体a从哪里夺取电子?

    (6)试写出水光解的反应式?

    (7)脱离叶绿素a的电子去哪里了?

    (8)最初的电子供体和最终电子受体分别是什么?

    (9)能量转换的场所是什么?

    思维发散与开拓 绿色植物这种独有的现象在哪些领域有广阔应用和研究前景?

    同时提出水的光解中电子的传递和氢离子的去路的问题,以此进入第二个研究主题,即电能转换成活跃的化学能。

    2、 电能转换成活跃的化学能

    在叶绿体的囊状结构的薄膜上发生的能量转换的两个步骤,由光能转换成电能,由电能进一步转换成活跃的化学能是连续不可分割的过程,光合作用中光合磷酸化与电子传递是偶联的。观察多媒体,引导学生分析。

    (1)2H2O→O2+4H++4e- ,水的光解产生的电子和氢离子最终传递给什么物质,并生成了什么物质?尝试写出物质变化的反应式。

    (2)在电子传递过程中还形成了什么物质?写出其反应式。

    (3)电能转换成的活跃的化学能,储存在什么物质中?

    (4)活跃的化学能意味着什么?

    (5)NADPH除了携带一定能量的物质外,还具有什么性质?

    (6)NADPH用来还原什么?

    3、 活跃的化学能转换成稳定的化学能

    在暗反应阶段活跃的化学能转换成稳定的化学能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高二阶段已经学到的知识,教师需要在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上,通过教学过程,使学生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思考回忆以下问题:

    (1)ATP和NADPH参与暗反应阶段的什么过程的反应?

    (2)在此过程中能量形式发生了什么变化以及场所在哪里?

    归纳总结 在分别学习探索光能在叶绿体中的转换的三个步骤后,依据教材中图2-2,要求学生完整叙述在光合作用中能量转换的全过程,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前后知识比较,发现光合作用中能量转换和物质变化的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同时进行的关系,以运动变化和联系的观点深入理解光合作用的实质即能量转换和物质变化过程,从而全面深刻地掌握知识,并形成能力。

    知识迁移深化

    甲、乙两个密闭的玻璃钟罩内,分别喂养同样小鼠各一只,和长势良好的同样绿色植物各一盆。与甲罩不同的是,乙罩内多了一杯氢氧化钙溶液。两玻璃罩同在阳光下培养一段时间后,甲、乙两个钟罩内的小鼠和植物各发生了什么变化?分析产生此现象的原因。教师需要特别指导分析乙罩内的小鼠死亡的原因和光合作用中的暗反应的联系,深入体会和总结光反应与暗反应之间的关系。

    总结:(略)

    篇三:高中生物教案 篇三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xxxxx》是人教版教材高二生物必修本第x单元第x节内容。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xxxxxxx,这为过渡到本节内容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因此,本节内容在xxxxxx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的地位。

    本节内容前面承接本教材的xxxxxx内容,后面是本教材的xxxxxx这部分内容,所以学好这个内容为学好以后的生物知识xxxxxx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而且它在整个教材中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本内容包含的一些xxxxxx知识,是以后生物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今后高考的必考内容。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高x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2、能力目标3、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高x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重点的依据:

    只有掌握了xxxxxx,才能理解和掌握

    教学难点:

    难点的依据:

    xxxxxx较抽象;学生没有这方面的基础知识。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说教法

    我们都知道生物是一门培养人的实践能力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方法的思维过程。

    考虑到我校高x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学生活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的参与活动,而且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行动结合起来,充分引导学生全面的看待发生在身边的现象,发展思辩能力,注重学生的心理状况。

    当然教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本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

    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体现了课改的精神。

    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

    利用图片的投影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

    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由于本节内容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关系比较密切,学生已经具有了直观的感受,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并思考,并例举生产实践上存在的一些有关的xxxxxx现象,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对本节知识的认知更清晰、更深刻。

    五、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导入新课:(3—5分钟)

    由上节课学过的知识和教材开头的情景设置导入新课。

    2、讲授新课:(30分钟)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点,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难点。还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教师的特长,以及教学设备的情况,我选择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化。

    还重视教材中的疑问,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积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3、课堂小结,强化认识。(3—5分钟)

    课堂小结,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简单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政治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且逐渐地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个性。

    4、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还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板书:

    5、布置作业。

    针对高二年级学生素质的差异,我进行了分层训练,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掌

    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篇四:高中生物教案 篇四

    一、碳化合物

    1、有机化合物的概念:指除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盐等以外的几乎所有含碳化合物。

    2、核心元素:碳是所有生命系统中的核心元素。

    (1)碳原子结构:一个碳原子由6个质子、6个中子和6个电子构成。

    (2)碳原子形成的化学键:与氢、氧、氮及硫等形成共价键,碳原子之间以单键、双键或三键相结合,形成不同长度的链或环状结构,这些结构称为有机物的碳骨架。

    3、有机化合物:4大类:糖类、脂质、蛋白质和核酸。

    二、有机化合物

    1、糖类的种类和功能

    (1)组成元素:糖类由C、H、O三种元素组成。

    (2)结构单元:单糖。

    (3)种类:糖类包括单糖、二糖和多糖等。

    (4)功能:糖类是生物体维持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也是生物体重要的结构物质。

    趣味思考:某人患急性肠胃炎,不能进食,医生用5%的葡萄糖溶液进行静脉注射,病人虽未进食,但是不感到饥饿,为什么?

    提示:葡萄糖是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静脉注射5%的葡萄糖溶液,实际是为病人补充能源物质,所以病人虽未进食,并不感到饥饿。

    2、脂质的种类和功能

    (1)组成元素:主要由C、H、O三种元素组成。氧原子含量较糖类中的少。

    (2)结构单元:甘油和脂肪酸。

    (3)种类和功能

    ①磷脂:磷脂是构成生物膜的重要物质。

    ②脂肪:贮能物质。

    ③胆固醇在细胞中具有重要功能。

    趣味思考:我们每天坐在凳子上,能够轻松愉快地上完每一个45分钟,并不感到臀部肌肉疼痛,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提示:是因为臀部有很多脂肪,脂肪有缓冲机械压力的作用。

    3、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1)组成元素:C、H、O、N,大部分蛋白质含S。

    (2)基本单位:氨基酸。

    ①通式:

    ②共性:都有一个氨基和羧基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

    ③种类:由R基决定。

    ④连接:肽键:通过两个氨基酸的脱水缩合形成。

    (3)结构:由许多氨基酸通过肽键连接成肽链,一条或多条肽链通过一定的化学键连接成蛋白质。

    (4)特点:由于组成蛋白质分子的氨基酸和种类、数目、排列顺序不同,以及构成蛋白质的多肽链的数目和空间结构差异,蛋白质分子具有多样性。

    (5)功能:催化、运输(如载体)、收缩和运动、有机体结构、防御(如抗体)等。

    趣味思考:人体细胞呼吸作用时刻需要氧气的供应,你知道是什么物质源源不断地运输氧气到组织细胞吗?它存在于什么细胞中?

    提示:血红蛋白,它存在于人体的红细胞中。

    4、核酸的结构和功能

    (1)种类:核酸可以分为核糖核酸和脱氧核糖核酸两类。

    (2)功能:储存遗传信息,决定细胞和整个生物体的遗传特性。

    趣味思考:你家养的大猫生了两只小猫,为什么没有生小猪?

    提示:小猫和大猫的核酸相同。生物的遗传由核酸控制。大猫的核酸携带的遗传信息是控制猫性状的。

    5、鉴定生物组织中的糖类

    (1)鉴定淀粉

    ①实验原理:淀粉+碘—碘化钾→变蓝。

    ②实验步骤:取2 mL淀粉上清液,放入5滴碘—碘化钾溶液。

    ③实验结果:溶液变蓝。

    (2)鉴定(葡萄糖)还原糖

    ①实验原理:还原糖+本尼迪特试剂 砖红色沉淀。

    ②实验步骤:取2 mL葡萄糖溶液加入试管→加入2 mL本尼迪特试剂,振荡试管→热水浴2~3 min观察颜色变化情况。

    ③实验结果:砖红色沉淀。

    6、检测生物组织中的油脂

    (1)实验原理:苏丹Ⅲ+油脂→出现橙黄色。

    (2)实验步骤:切片→染色→制片→用显微镜观察。

    7、蛋白质的鉴定

    (1)实验原理:蛋白质+双缩脲试剂→紫色。

    (2)实验步骤:取2 mL蛋白质溶液加入试管→向试管中先加入2 mL的双缩脲试剂溶液A→再向试管中加入5滴双缩脲试剂溶液B→观察试管颜色变化。

    (3)实验结果:出现紫色。

    8、检测细胞中的DNA和RNA

    (1)原理:①DNA主要分布于细胞核,RNA主要分布于细胞质。

    ②甲基绿使细胞核中的DNA呈现蓝绿色,派洛宁使细胞质中RNA呈现红色。

    (2)实验步骤:涂片→水解→漂洗→染色→观察。

    核心解读

    1.注意各种能源物质的区分

    (1)糖类的种类和功能

    种类 分子式 分布 生理功能

    单糖ks5u 五碳糖 核糖[高考资源网] C5H10O5 动植物细胞 五碳糖是构成核酸的重要物质

    脱氧核糖 C5H10O4

    六碳糖 葡

    糖 C6H12O6 五碳糖是构成核酸的重要物质

    二糖 蔗糖 C12H22O11 植物细胞 能水解成葡萄糖

    麦芽糖

    乳糖 动物细胞

    多糖 淀粉 (C6H10O5)n 植物细胞 淀粉是植物细胞中储存能量的物质

    纤维素 纤维素是细胞壁的主要成分

    糖元 植物细胞 糖元是动物细胞中储存能量的物质

    (2)脂质

    种类 生理功能 元素组成

    脂肪 储能、保温、缓冲机械压力 C、H、O

    磷脂 构建生物膜 C、H、O、N、P

    醇 胆固醇 细胞膜的重要成分 C、H、O

    性激素 促进性腺的发育和性细胞的生成和正常的性周期 C、H、O

    维生素D 促进人体对钙、磷的吸收和利用 C、H、O

    规律总结

    ①动植物共有的糖是葡萄糖、核糖和脱氧核糖。

    ②植物特有的糖是果糖、麦芽糖、淀粉和纤维素。

    ③动物特有的糖是乳糖和糖元。

    ④动植物共有的贮能物质是脂肪,植物特有的贮能物质是淀粉,动物特有的贮能物质是糖元。

    ⑤含H多的有机物细胞呼吸时产生的H多,耗氧多,产生的能量多,产生的水多。

    2、氨基酸、肽键和肽链的分子结构特点

    (1)氨基酸

    每个氨基酸分子都具有中心碳原子,至少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该碳原子上。注意理解“至少”的含义,比如当R基含有氨基和羧基时,这个氨基酸分子就不止有一个氨基和羧基了,同时还要注意氨基酸分子中都有一个氨基和羧基直接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

    规律总结

    决定氨基酸种类和性质的是氨基酸的R基。

    (2)肽键: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那个键(—CO—NH—)叫肽键。

    (3)多肽

    ①由多个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含有多个肽键的化合物,因其呈链状,也称肽链。

    ②注意区分肽、肽键和肽链:肽键是肽的连接结构,而肽链是肽的一种形式。

    规律总结

    ①氨基酸间脱水缩合时,原来的氨基和羧基已不存在,形成的化合物即多肽的一端只有一个氨基,另一端只有一个羧基(不计R基上的氨基数和羧基数)。所以对于一条多肽来说,至少应有的氨基和羧基数都是一个。

    ②若有n个氨基酸分子缩合成m条肽链,则可形成(n-m)个肽键,脱去(n-m)个水分子,至少有—NH2和—COOH各m个。

    ③蛋白质分子可以含有一条或m条肽链,肽链通过化学键(不是肽键)互相连接,具有不同的空间结构。

    ④关于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n个氨基酸形成m条肽链,每个氨基酸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a,那么由此形成的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为:na-(n-m)18(其中n-m为失去的水分子数,18为水的相对分子质量)。

    3、蛋白质结构层次

    规律总结

    ①结构多样性的原因:氨基酸的种类、数量、排列顺序不同以及肽链的空间结构不同。

    ②蛋白质的种类:因功能不同蛋白质分为两大类:结构蛋白和分泌蛋白。

    ③蛋白质的性质:盐析:可逆。变性:不可逆。

    ④鉴定:双缩脲试剂反应呈紫色。

    ⑤意义:生命活动的承担者,生物性状的体现者。

    4、有关肽键的计算

    规律总结

    ①链状肽有如下的对应关系:

    氨基酸 肽键数 脱去水分子数 氨基 羧基

    一条肽链 M m-1 m-1 至少1个 至少1个

    n条肽链 m m-n m-n 至少n个 至少n个

    ②环状肽:肽键数=脱去水分子数=氨基酸数。环状肽主链中无氨基和羧基,环状肽中氨基或羧基数取决于构成环状肽氨基酸R基团中的氨基和羧基的数目。

    题例领悟

    题型一 糖类的种类

    【例题1】 (20xx上海高考,5)下列糖类中属于单糖的是( )

    A.蔗糖 B.核糖 C.糖元 D.淀粉

    解析:蔗糖为二糖,糖元和淀粉都为多糖,核糖为单糖。

    答案:B

    反思感悟

    单糖是不能水解的糖,是组成二糖、多糖的单体。二糖、多糖作为能源物质用于生命活动时必须水解成单糖。重要的单糖有五碳糖和六碳糖,五碳糖有核糖和脱氧核糖,六碳糖有葡萄糖和果糖。

    题型二 蛋白质分子的计算

    【例题2】(20xx上海高考,15)现有氨基酸800个,其中氨基总数为810个,羧基总数为808个,则由这些氨基酸合成的含有2条肽链的蛋白质共有肽键、氨基和羧基的数目依次分别为( )

    A.798、2和2 B.798、12和10

    C.799、1和1 D.799、11和9

    解析:有氨基酸800个,氨基总数810个,羧基总数808个,说明R基团中含有氨基10个,羧基8个,它们不参与肽键的形成;肽键数=氨基酸总数-肽链条数=800-2=798,氨基数=肽链条+R基团中氨基数=2+10=12,羧基数=肽链条数+R基团中羧基数=2+8=10。

    答案:B

    反思感悟

    构成生物体蛋白质的氨基酸至少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且都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由R基决定氨基酸种类,不符合这个特点的氨基酸不是构成生物体的氨基酸,也不能组成生物体的蛋白质。

    题型三 动植物体内的糖类

    【例题3】 动植物体内共有的糖是( )

    ①糖元 ②淀粉 ③蔗糖 ④乳糖 ⑤核糖 ⑥葡萄糖

    A.①④ B.②③ C.⑤⑥ D.①②

    解析:糖元是人和动物细胞中的储能物质,淀粉是植物细胞的储能物质,蔗糖是植物中重要的二糖,乳糖是人和动物乳汁中丰富的二糖,核糖是构成RNA的成分,RNA普遍存在于动植物细胞中,葡萄糖是细胞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广泛存在于动植物细胞中。

    答案:C

    反思感悟

    ①生物细胞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葡萄糖。

    ②参与生物细胞构成的物质:核糖、脱氧核糖、纤维素。

    ③单糖、二糖、多糖的关系

    重要的单糖有葡萄糖和五碳糖,葡萄糖为白色晶体,易溶于水,是人体主要的能源物质,五碳糖分为核糖和脱氧核糖,为环状结构。

    题型四 大分子物质的鉴定

    【例题4】 青苹果汁遇碘溶液显蓝色,熟苹果汁能与本尼迪特试剂发生反应,这说明( )

    A.青苹果汁中有淀粉不含糖类

    B.熟苹果汁中含糖类不含淀粉

    C.苹果转熟时,淀粉水解为单糖

    D.苹果转熟时,单糖聚合成淀粉

    解析:遇碘溶液显蓝色意味着青苹果汁中含较多淀粉,而与本尼迪特试剂发生反应的是还原性糖,如葡萄糖等。由此可推断出苹果由青转熟的过程中,淀粉大量转化为单糖。

    答案:C

    反思感悟

    淀粉的特性是遇碘变蓝;本尼迪特试剂与还原糖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反应产生紫色反应。

    随堂训练

    1、(20xx上海高考,1)核糖与核酸都不含有的元素是( )

    A.N B.O C.P D.S

    解析:核糖的组成元素为C、H、O,核酸的组成元素为C、H、O、N、P,两者都不含有S元素。

    答案:D

    2、(20xx江苏高考,1改编)下列各组物质中,由相同种类元素组成的是( )

    A.胆固醇、脂肪酸、脂肪酶

    B.淀粉、半乳糖、糖元

    C.氨基酸、核苷酸、丙酮酸

    D.性激素、生长激素、胰岛素

    解析:淀粉、半乳糖、糖元都属于糖类,都由C、H、O构成。胆固醇、性激素、甘油和脂肪酸都属于脂质,组成元素都是C、H、O,氨基酸、胰岛素的组成元素是C、H、O、N、S,核苷酸的组成元素是C、H、O、N、P。

    答案:B

    3、生物体内的蛋白质千差万别,其原因不可能是( )

    A.组成肽键的化学元素不同

    B.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和数量不同

    C.氨基酸排列顺序不同

    D.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不同

    解析:蛋白质分子的多样性取决于四个方面:一是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不同;二是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数目不同;三是氨基酸的排列顺序不同;四是肽链的空间结构不同。在题目给出的选项中,组成肽键(—NH—CO—)的化学元素是相同的。考查蛋白质多样性的原因。

    答案:A

    4、脂质在细胞中具有独特的生物学功能,下面有关脂质的生物学功能中,属于磷脂的生物学功能的是…( )

    ①是生物膜的重要成分 ②是储能的分子 ③构成生物体表面的保护层 ④是很好的绝缘体,具有保温作用 ⑤具有生物学活性,对生命活动起调节作用

    A.①③ B.⑤ C.① D.②④

    解析:本题考查对各种脂质功能的掌握情况。磷脂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也是构成多种细胞器膜的重要成分。在人和动物的脑、卵细胞、肝脏以及大豆的种子中含量丰富。

    答案:C

    篇五:高中生物教案教学设计 篇五

    从生物圈到细胞

    一、教学目标:

    1、举例说出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上

    2、说出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3、认同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

    二、教学重难点:

    1、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是重点

    2、说出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是难点

    三、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求同存异讨论教学、自学指导法

    六、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稳定学生的情绪

    (二)、引入新课:

    问题:1、病毒是不是生物?

    2、病毒在细胞外不具备很多生命的基本特征,它是怎么复制的呢?

    3、冠状病毒在哪些细胞里面复制?

    (三)、问题讨论:

    1、浏览PPT上病毒的图片以及相关资料:

    2、组织学生进行思考讨论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3、总结:小结上的内容,没有细胞结构的病毒在细胞外表现不出生命特征,说明细胞是生命的基本特征。细胞的任何一部分脱离了细胞就不具有独立生存的能力,大分子物质也不具有生命的特征。所以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问题:细胞能表现出哪些生命活动呢?指导学生阅读资料并进行小组讨论活动。

    (四)、分析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学生自学资料并思考讨论

    实例一:草履虫除了分裂和运动,还能摄食、排泄、生长、应激;

    实例二:精子和卵细胞作为桥梁,胚胎发育与细胞的生长、分裂、分化有关系;

    实例三:缩手反应的结构基础,强调多重分化细胞之间的协调合作;

    小结:细胞是生命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一个细胞能完成各种生命活动;多细胞生物是在细胞生命活动的基础上实现各种的生命功能;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细胞。

    (五)、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1、快速阅读并速记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找学生上黑板板书这九个层次:

    2、依次讲解生命系统的几个层次,尤其是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概念

    3、强调单细胞生物,高等植物的生命系统结构层次与动物的区别

    小结:生命系统的宏观结构层次为生物圈,微观层次为细胞,各层次都可以独立完成生命活动,但彼此又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各层次之间紧密联系互相配合成为一个整体。

    七、本节小结:

    一切生物的生命活动都离不开细胞,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八、教学反思:

    1、内容熟悉,能抓住重难点,条理清晰

    2、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篇六:高中生物教案 篇六

    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

    1、浓度较高的以及过酸过碱或温度过高过低的情况都无法正常生存?

    2、为什么细胞外液适宜于细胞的生存?何为渗透压?为什么细胞外液的渗透压能够维持在比较稳定的水平?3.正常人血浆的pH为多少?为什么血浆的pH能够保持稳定?

    4、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多少度?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__________、__________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的稳定主要与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源于_________和_________。正常人的血浆pH为__________,其稳定主要与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__________左右。

    1、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通过观察课本P5图1-3思考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是如何进行的?而结合课本中的思考与讨论思考内环境与外界环境之间是如何进行物质交换的?

    细胞与内环境之间__________进行物质交换。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需要__________的参与,同时,细胞与内环境之间也是_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的。

    2、例题精析

    〖例1〗酷暑季节,室外工作的工人应多喝()A、盐汽水B、核酸型饮料C、蛋白型饮料D、纯净水

    解析:酷暑季节,由于天气炎热,室外作业的人出汗较多。人在排出汗液的同时,也排出了一部分无机盐,使体内无机盐的含量降低,为了维持体内盐代谢的平衡,故室外作业的人应该多饮淡盐水,以补充丧失的盐分。答案:A

    〖例2〗班氏丝虫寄生在人体淋巴管内后,常造成人体下肢肿胀,这是由于()A.细胞将不能接受氨基酸B.组织间隙积聚液体C.不能消化脂肪

    D.组织内葡萄糖浓度升高

    解析:班氏丝虫是我国常见的丝虫病病原体,病原体的原始寄生部位是淋巴,早期主要表现为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晚期则出现淋巴管阻塞所引起的病症,如下肢肿胀等。主要原因是淋巴管被阻塞后,组织液中的蛋白质被淋巴液回收受阻,大量蛋白质积聚在组织液中,是组织液胶体渗透压不断升高,组织液的生成增多,使组织间隙积聚液体,造成人体下肢肿胀。答案:B【自我诊断】

    ●。基础题

    1.细胞外液的主要阳离子是()A.Fe2+B.K+C.Na+D.Ca2+

    2.下列哪项不是由人体内环境成分明显变化引起的病症()A.浮肿B.手足抽搐C.贫血D.尿毒症

    3.正常情况下,动物组织细胞从组织液中吸收氧气的数量主要取决于()A.组织液中氧气的浓度B.细胞膜上氧气载体的数量C.细胞液中二氧化碳的浓度D.细胞中ATP的数量4.下列物质中,可在血浆中找到的有()A.甲状腺激素、氧、尿素、小分子蛋白质B.氨基酸、麦芽糖、二氧化碳、钠离子C.蛋白酶、钙离子、脂肪、葡萄糖D.呼吸酶、脂肪酸、尿酸、胆固醇

    5.人体内环境必须保持相对稳定状态,才能保证组织细胞正常的生命活动。下列各项生理活动中,与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无直接关系的是()

    A.尿液和汗液的排出B.血液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使呼吸加快C.血液运输养料和废物D.食物残渣形成粪便排出体外6.在下列物质中,不参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A.血红蛋白B.葡萄糖C.二氧化碳和氧D.氨基酸7.血浆中水的来源是()

    A.组织液B.消化道、组织液、淋巴C.淋巴和组织液D.消化道和组织液

    8.血细胞、肌细胞,和淋巴细胞所处的内环境依次是:()A.血浆、体液和体液B.血液、体液和淋巴C.血浆、组织液和淋巴D.血液、细胞外液和体液

    9.人在剧烈运动时,骨骼肌产生了大量的乳酸。请回答下列的问题:

    (1)乳酸进入血液后,会与血液中的H2CO3/NaHCO3这对缓冲物质中的NaHCO3发生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这一反应会使乳酸原有的电离平衡发生什么变化?

    (2)这些变化具有什么生理意义?你做出这一结论的理由是什么?

    篇七:高中生物教案 篇七

    一、教学目标

    1、概述DNA分子的复制。

    2、通过讨论交流DNA分子的复制,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探讨DNA复制的生物学意义;体会证明半保留复制的实验的巧妙之处。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DNA复制的条件、过程和特点。

    【难点】DNA分子复制的过程。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提问:

    1、一份重要的文件,要留下完全相同的副本,最好的办法是什么?

    2、作为遗传物质的DNA,在传递遗传信息的时候是如何由一份变成两份传递给后代的呢?引出课题——《DNA的复制》。

    (二)新课教学

    1、播放DNA复制的视频,并提出要求仔细观看,在视频结束之后要描述DNA复制的大体过程。

    2、同学们自学课本内容之后以小组的形式讨论一下问题:

    (1)DNA复制过程的特点有哪些?

    (2)DNA复制需要哪些条件?

    (3)DNA复制的场所在哪里?在什么时间进行的?

    教师补充:DNA复制所需要的酶有多种,教材中介绍的“DNA解旋酶”、“DNA聚合酶”只是其中主要的两种。

    在大体了解DNA复制的过程之后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叙述整个过程,同桌两人为一组进行叙述。

    3、教师补充:结合教材经典实验中大肠杆菌的半保留复制图例,计算在第一代、第二代和第三代中含15N-DNA分子的个数及所占比例,进一步强调DNA半保留复制的特点。

    让学生分析子代DNA与亲代DNA的碱基序列的特征。提问:DNA自我复制有何生物学意义?。

    (三)巩固提升

    角色扮演小游戏:10名同学组成DNA分子一条链,两条链共20名同学。扮演复制一次形成的DNA分子。

    (四)课堂小结

    组织学生分享本节课的收获。

    (五)布置作业

    搜集基因的资料。

    四、板书设计

    篇八:高中生物教案 篇八

    第一章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关注维持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3)能力方面:

    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

    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三、教学方法:

    问答法、举例法、讲解法、探究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学习法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好!在开始今天新的一章内容学习,首先请大家看几幅图片。

    (播放图片,学生观看)

    师:20xx年12月29日,“黑河好八连”的战士在哨位上站岗执勤。当日,地处中俄边境的黑龙江黑河市气温是零下三十五度。他的体温是多少呢?是不是也是零下三十五度呢?20xx年7月28日下午3时,天气闷热难当。重钢股份公司炼钢厂炼钢炉前温度起码超过100℃,他的体温是不是也达到了100摄氏度呢?

    生:不是,应该是37摄氏度左右。

    展示抗洪展示图片,抗洪抢险战士可能会面临高温,缺干净水的恶劣生活环境抗洪抢险战士生活环境中蚊虫多,细菌等微生物也多,战士们容易患病。。

    师:前面所看到的恶劣环境对人体健康有何影响?在寒冷或炎热环境中人体是如何维持体温的?如何来维持内环境的稳定的?这就涉及到本章所学习的主要内容。下面我们首先来学习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新课讲解]

    师: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问题探讨。

    课件展示草履虫和红细胞的图片:

    讨论1:图1和图2各是什么细胞?请说出细胞的名称。

    讨论2:它们分别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两者的生活环境有何异同?

    生:图1中是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图2中是单细胞动物草履虫。

    师:还记得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有几种吗,他们生活的环境和草履虫有相似之处吗?二者又有何不同?

    学生自由讨论,老师点学生起来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同学们回答得很好,两者生活环境的相似之处是:都是液体环境。不同之处是血细胞生活在体内的血浆中,并不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而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环

    境中,可直接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血浆的理化性质更为稳定,如温度基本恒定等。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今天的第一个内容: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课件展示红楼梦中的林黛玉的剧照。

    师:红楼梦中有这么一句话,女人是水做的,其实不管是女人还是男人都是水做的,人体内含有大量的液体成分。我们就把它称为体液。

    体液——不论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体液

    血浆

    细胞外液(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组织液

    淋巴等

    师:人体内细胞数量很多,存在于细胞内的液体总和大约占2/3,所以细胞内液多。那么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什么?

    生:细胞外液

    师: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下面阅读教材相关内容,思考并讨论以下问题。

    ①体液、细胞内液、细胞外液、内环境之间有何关系?

    ②内环境各部分的物质交换关系如何?

    细胞内液

    体液 血浆

    细胞外液 组织液

    淋巴等

    教师着重讲解几个概念。

    血浆:血液中的液体成分。

    组织液:是存在于组织细胞间隙的液体。

    淋巴:组织液被毛细淋巴管吸收,成为淋巴液。

    内环境:体内细胞生活的环境,即细胞外液。

    教师展示内环境的图片同时请同学们思考几个问题

    1、血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什么?

    提示:血浆。

    2、体内绝大多数组织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什么?

    提示:组织液。

    3、大量的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什么?

    提示:淋巴液。

    4、毛细血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什么?

    提示:血浆和组织液。

    5、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什么?

    提示:淋巴液和组织液。

    请同学们自习看书并回答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的异同点。

    相同点:

    它们都属于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基本化学组成相同。

    不同点:

    (1)在人体内存在的部位不同:血浆位于血管内,组织液分布于组织细胞之间,淋巴分布于淋巴管中;

    (2)生活于其中的细胞种类不同:存在于组织液中的是体内各组织细胞,存在于血浆中的

    是各种血细胞,存在于淋巴中的是淋巴细胞等;

    (3)所含的化学成分有差异,如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很少。 师:接下来我们一起看一下组织液、血浆、淋巴液之间的内在联系。

    当血浆流经毛细血管时,水和一切能够透过毛细血管壁的物质可以在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进入组织细胞间隙而成为组织液,绝大多数的组织液在毛细血管静脉端又可以重新渗入血浆中。少量的组织液还可以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经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中。它们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通过下面这个图来显示。由此可见,全身的细胞外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叫学生上来画,教师批改、点评、补充)

    视频展示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示意图。(多放几遍,加深印象,让学生理解组织液、体液、血浆间的内在联系)

    想一想:在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这三种体液中,O2浓度由高到低的顺序是什么?CO2的浓度由高到低的顺序是什么?

    提示:O2浓度由高到低: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CO2浓度由高到低: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

    接下来我们要学习的是细胞外液的成分。

    首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上的资料。

    讨论:1、如何将表中物质按化学性质进行归类?

    2、除表中所列成分外,血浆中还可能含有哪些物质?

    3、在组成血浆的离子中,哪些离子的含量较多?它们可能起什么作用?

    4、HCO3- 、HPO42- 可能起什么作用?

    提示:表中的化学物质可分为无机物和有机物。无机物包括水和无机盐离子,有机物包括糖类、蛋白质、脂质、氨基酸氮、尿素氮、其他非蛋白氮和乳酸等。

    提示:还含有气体分子、调节生命活动的各种激素、其他有机物(如维生素)等。 提示:Na+、Cl-含量较多。它们的作用主要是维持血浆渗透压。

    提示:维持血浆的酸碱平衡。

    课件展示:

    二、细胞外液的成份(饼图)

    教师总结:

    水:90%左右

    1、血浆的主要成分无机盐:1%左右

    蛋白质:7%——9%左右

    其它物质

    2.组织液、淋巴的化学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有所不同。最主要的差异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很少。

    3.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盐溶液,类似于海水。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师:在必修1中我们曾学过植物细胞通过渗透作用来吸水或者失水;红细胞置于清水中渗透

    吸水会涨破,置于高浓度食盐水中渗透失水会皱缩,那么在细胞外液中细胞会出现这种情况吗?首先请学生阅读课本,思考问题。

    1、细胞外液的理化特性主要指哪些性质?

    提示:细胞外液的理化特性主要指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

    2、什么叫溶液渗透压?

    提示: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3、细胞外液渗透压主要由什么决定?

    提示: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

    4、正常人血浆的PH是多少?

    提示:7.35—7.45

    5、人为什么能保持血浆PH的相对稳定?

    提示:与它含有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6、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多少度?

    提示:37℃左右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做一个总结。

    (旁栏思考题)

    提示:哺乳动物的生理盐水是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这样的溶液所提供的渗透压与血浆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相同,所以是血浆的等渗溶液。如果输液时使用的NaCl溶液的质量分数低于或高于0.9%,则会造成组织细胞吸水或失水。

    师:细胞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可以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教师展示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图片。

    请学生思考:氧气是如何进入细胞内的?食物中的葡萄糖又是如何进入细胞的?细胞中的二氧化碳是如何排出细胞的?细胞中的尿素是如何排出的?

    分别点学生起来回答。

    教师点评并总结。

    Na+和Cl-等直接来自于食物,不需要经过消化可以直接被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主要来自于食物中的糖类和蛋白质。糖类和蛋白质是两类大分子物质,必须经过消化系统的消化,分解为葡萄糖和氨基酸才能被吸收。上述物质在小肠内经主动运输进入小肠绒毛内的毛细血管中,经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的毛细血管中,再通过物质交换过程进入组织液和淋巴。由此可见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需要以内环境为媒介。

    师:通过以上讨论可以看出,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需要体内各个器官系统的参与,同时,细胞和内环境之间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细胞不仅依赖于内环境,也参与了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

    [课堂总结]

    课件展示:内环境的概念、组成、理化性质及物质交换。

    请同学们自己在笔记本上试着画出本节的概念图。

    [习题巩固]

    板书设计:

    第1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1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细胞内液

    1、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 组织液

    淋巴等

    2、内环境的概念

    3、内环境成分中三者的关系:

    二、细胞外液成分

    水:90%左右

    1无机盐:1%左右

    蛋白质:7%——9%左右 其它物质

    2、组织液、淋巴的成分

    3、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盐溶液

    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

    渗透压

    1、细胞外液的主要理化性质酸碱度

    温度

    2、正常人血浆的PH值

    四、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高中生物教案(优秀8篇)》由:科普读物整理
    链接地址:http://www.gjknj.com/special/44014.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下一篇:初中英语教学设计与反思(优秀6篇)
  • 推荐专题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