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科普读物 > 优质范文 > 大班数学教案(优秀8篇)
  • 大班数学教案(优秀8篇)

  • 来源:科普读物
  • 时间:2022-12-01 19:01:58
  • 移动端:大班数学教案(优秀8篇)
  •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牛牛范文为大伙儿带来的8篇大班数学教案,如果能帮助到您,牛牛范文将不胜荣幸。

    篇一:大班数学教案 篇一

    活动目标:

    1、复习巩固10以内数的加减运算。

    2、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活动准备:

    材料准备:

    心形、菱形、三角形信件若干,写有算式的信件若干,写有10以内加减法算式的题卡(不同的形状、颜色、与幼儿人数相等),数字卡片,闯关的背景图6张。

    经验准备:

    幼儿认识10以内的数,并学过10以内数的加减运算。

    活动过程:

    1、导入: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

    师:告诉小朋友一个好消息,森林邮局要开业了,可是邮局的熊猫局长却告诉我邮递员还不够用,他很着急,让我帮他招收邮递员。欢迎小朋友报名参加,想参加的小朋友请举手。哇,这么多小朋友要参加,我实在是太高兴了,可是到底要选谁呢?我要出几道题考考你们,看看谁的本领最大,谁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邮递员。

    2、复习10以内的加减运算

    (1)我们邮递员每天都会收到很多信件,第一关就是查收信件。

    ①心形信件上午收到5封,下午收到1封,今天一共收到几封?

    5+1=6

    心形信件今天一共收到9封,送走3封,还剩几封?

    9——3=6

    ②菱形信件上午收到3封,下午收到4封,今天一共收到几封?

    3+4=7

    菱形信件今天一共收到8封,送走4封,还剩几封?

    8—4=4

    ③三角形信件上午收到6封,下午收到4封,今天一共收到几封?

    6+4=10

    三角形信件今天一共收到10封,送走2封,还剩几封?

    10—2=8

    (2)邀请幼儿做考官,设计题目请邮递员查收信件

    一名幼儿做考官设计题目,其他幼儿列出算式并算出答案。

    分析;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可引导幼儿发现出题的方法。先收到,再收到就是加法;先收到,再送走就是减法。

    (3)看算式写邮编

    师:恭喜小朋友都顺利地闯过了第一关,但一个合格的邮递员不仅要会查收信件,还要具备很好的分信能力,怎么分信呢?就是利用邮编来区分。小动物把邮编都写成了很多算式,你们来试着破译一下吧!看谁最快!

    幼儿分组游戏,将信件的邮编计算出来后,再进行分类。

    (4)请幼儿将信件送到小动物家,互相检查

    教师和幼儿一起检查邮编的算式,巩固加减运算。

    篇二:大班数学教案 篇二

    活动目标:

    1、学习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感知物体的数量,并能用相应的词汇“多、少、一样多”。

    2、乐于与同伴合作,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人手一套操作材料(瓶子和盖子各不多于5个);幼儿计算用书.

    活动过程

    (一)激趣引入

    小朋友,今天老师想请你们和我玩个游戏.游戏的名字就叫"瓶子娃娃找帽子"

    (二)幼儿操作,师幼讨论

    1、瓶子娃娃找帽子

    现在,小朋友手上都有一些瓶子娃娃和帽子,那请你们先把自己的瓶子娃娃排好队,

    再为瓶子娃娃戴上帽子。观察一娃娃有没有都找到帽子?

    2、鼓励幼儿与同伴交流讨论

    操作完的小朋友可以跟同伴说说你操作的结果?互相讨论一下娃娃为什么找到,那帽子有没有找到主人?

    3、师幼共同探索

    4、师小结

    5、指导幼儿看计算用书并做练习

    (三)活动延伸

    请幼儿想一想有什么办法使娃娃和帽子一样多。

    篇三:大班数学教案 篇三

    【设计意图】

    又到了落叶飘飘的季节,孩子们对落叶总是有着极大的兴趣,他们将一片片的树叶捡在一起,有的孩子拿着树叶玩过家家的游戏,有的孩子玩数数的游戏……玩得乐此不疲。《指南》科学领域指出:利用生活和游戏中的实际情境,引导幼儿理解数概念。本活动利用秋季的落叶,创设“运用落叶自制树叶项链”的问题情境,让孩子感知树叶的多样性并尝试通过探索、操作,了解ABAB的排序规律,在活动设计上层层递进,激发大班幼儿的挑战欲望,体验成功感。

    【活动目标】

    1、感知树叶形态的多样性,尝试按照ABAB的规律进行排序。

    2、在活动中能积极探索,体验制作树叶项链的乐趣。

    3、初步培养观察、比较和反应能力。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枫叶、银杏叶、桂花树叶若干;项链图片;ABAB规律卡;箩筐。

    【活动过程】

    (一)感知树叶的多样性

    1、教师出示树叶,尝试给树叶分类。

    引导语:秋天到了,有的树叶开始从树上落下来了。昨天我们幼儿园的小朋友捡了许多不同的树叶,带来想请你们看一看、分一分,把一样的树叶放在同一个筐里?

    2、讨论交流,感知树叶的多样性。

    提问:你们知道这些树叶的名称吗?

    (二)运用多种树叶按照ABAB的规律排列

    1、出示项链图片,引导幼儿观察按不同特征进行ABAB规律的排列。

    提问:这些项链上的珠子是怎么排列的?

    2、出示ABAB规律卡,了解ABAB规律的含义。

    3、幼儿尝试根据树叶的不同特征,按照ABAB的规律制作树叶项链。

    (1)指导语:我们幼儿园的小朋友听说你们都很聪明,想请你们来帮忙制作树叶项链。

    (2)幼儿制作,教师巡回观察。

    4、讨论交流:你的项链是怎么做的?

    (三)运用一种树叶按照ABAB的规律排列

    1、引导语:现在老师考考你们,如果只给你们一种树叶按照ABAB的"规律排列,行不行?

    2、幼儿尝试制作,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3、讨论交流:谁成功了?你是怎样用一种树叶排出ABAB的规律?

    4、小结:有的是改变树叶方向排列的,有的是改变树叶形状排列的,这些项链都很漂亮。其实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东西都藏着有趣的规律,只要我们开动脑筋,你就会有新发现。

    5、指导语:戴上漂亮的树叶项链,我们一起去参加树叶舞会。

    【活动建议和延伸】

    1、若园内场地充足,建议带领幼儿到树下一边捡落叶一边进行排序活动。

    2、和孩子一起用制作的项链打扮自己,举行树叶舞会,活动后将作品在区域中进行呈现,鼓励幼儿挑战不同的排列方式。

    【活动反思】

    《制作树叶项链》是大班的一节学习规律排序的数学活动。执教老师在这一简单、乏味的数学规律排序活动中插入了情景元素,利用小熊去小猫家做客这一情境贯穿活动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活动从ppt课件出发,边放ppt边讲故事,提问“小熊去小猫家的路上看到了什么?”(两种花的简单规律排序,三种花的简单规律排序)然后,出示一段未完成的规律排序小路,让幼儿找出规律并将路补充完整,如此一来让幼儿体验了成功帮助小熊的快乐,使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然后是让幼儿猜测小猫裙子上的花边规律。操作一是让幼儿们一组合作制作一条有规律排序的项链,如此一来,小朋友们体验了和同伴一起合作的快乐,一起成功的喜悦。最后一个操作是为自己制作一条果叶项链。

    本次活动执教老师从规律的简单排列慢慢过渡到复杂排列,完成了从易到难的教学过度,有利于幼儿对该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数学提问的有效性把握到位,以及操作过程中要求的交代都简单清楚明了。但是对于创设故事情境没有做到首尾呼应,如果最后结尾可以和前面的故事相呼应就更好了。

    篇四:大班数学教案 篇四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学习数的组成的兴趣

    2、初步理解分解组成的含义,认识分合号:"∧""∨",初步理解部分数与整体数的关系,发现数分解方法。

    活动重点:认识分合号:"∧""∨",初步理解部分数与整体数的关系,发现数分解方法。

    活动难点:认识分合号:"∧""∨",初步理解部分数与整体数的关系,发现数分解方法。

    活动准备:苹果两个、盘子两个、雪花片操作材料

    活动过程:

    一、讲解示范:

    把两个苹果分到二个果盘里,提问:2可以分成几和几?再把两个果盘中的苹果放到一起,提问:1和1和起来是几?

    用数字表示算式并讲解算式:2整体数,∧分解号,1和1部分数。

    二、自身体验:

    幼儿自由结合2人一组,按老师的口令进行分合练习,如老师说:2可以分成1和1,两人迅速分开,老师说:1和1合起来是2,两人便迅速拉手站在一起。

    三、请幼儿自由尝试:

    充分利用操作雪花片进行组成分解练习,教师巡回指导,鼓励他们发现数的组成方式。

    四、用手势口述游戏、"拍手对歌"进行巩固。

    如:练习2的分解,在胸前拍球2下,并同步口述:"1、1",然后,两手指尖相对,腕部分开,做出分解号∧"的样子,口述:"分"表示分解,再分别在左右肩上方各手手一下,并同步口述:"1""1"。

    拍手对歌师:小朋友,我问你,2可以分成几和几?

    幼儿:某老师,我告诉你,2可以分成1和1

    五、活动延伸

    引导幼儿在生活中练习数的组成,如在家中分水果,在幼儿园分午点等。

    篇五:大班数学教案 篇五

    教学意图:

    数学教育的总目标是培养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使他们愿意并喜欢进行数学活动。培养幼儿具有正确使用操作材料的技能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数的守恒是指物体数目不因物体外部特征和排列形式等的改变而改变,物体的数目与物体的大小、颜色、形状及排列疏密没有关系。大班幼儿认知活动的具体形象性和行为的有意性明显发展,能依靠表象进行思维,认知活动的概括性使幼儿对事物的理解增强,但仍显表面化、肤浅化。因此设计了此次活动《郊游》。以故事情节贯穿其中使幼儿掌握10以内数的守恒,旨在让幼儿在游戏中愉快地学习数的守恒,通过自身的操作,初步感知物体位置发生变化,总数不变的数现象。让幼儿在看一看、说一说、猜一猜中理解数的守恒,使幼儿对数的守恒有初步的概念。

    教学目标:

    1、能不受排列形式、空间距离、大小、形状和颜色等因素的影响,理解体验10以内数的守恒。

    2、在活动中仔细观察、积极思维,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教学准备:

    歌曲《去郊游》、习题卡片、一些图片。

    1、课件。

    2、幼儿操作材料(数量在8-10):两排树---数量大小形状相同,排列的间距不同,判断是否相同;三种菊花:形状大小颜色各异,其中两排数量一样。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起幼儿活动的兴趣。

    导入:现在是什么季节?秋天到了,小动物们要去郊游了。

    瞧,兔妈妈,猪妈妈和猫妈妈都来了,它们的宝宝也都排好了队准备出发了。

    (评析:这个环节只是为了引起幼儿的兴趣,但也为幼儿提出了具体的观察要求:小动物的排队)

    (二)引导幼儿理解体验10以内数的守恒。

    1、小动物排队(数量8不受排列形式的影响)

    引导:(课件展示三种排列形式,猪---圆形,兔---三角形,猫---一横排)

    师:小动物们都排成了什么队伍?

    我们用眼睛来看看,你觉得三种动物宝宝的数量是一样多吗?谁多,你怎么知道的?怎么样才能正确知道那种动物宝宝多呢?(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

    那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吧。(集体点数,分别说出每一种动物的数量),你们发现了什么?(都是8个)

    小结:虽然猪宝宝、兔宝宝和猫宝宝排成了不同形状的队伍,但是它们的数量都是8个是一样多的。

    (评析:在这个环节中我先请幼儿仔细观察——猜猜谁多——验证结果,层层升入使幼儿了解了物体的数目不会因为排列的形状而发生改变。)

    2、分帽子(数量不随空间距离变化而变化)

    师:要出发了,猪妈妈怕自己的宝宝晒伤,帮宝宝们准备了很多太阳帽和太阳镜(课件展示数量为8的帽子和眼镜,帽子叠在一起,眼镜一竖排)

    师:哎,你觉得太阳帽和太阳镜它们谁多谁少?你是怎么知道?

    有没有其他想法的?你们觉得那个方法好?(数的方法最好。)

    哎,你们发现了吗?原来是一样多的呀!都是几个呢?(8个)

    小结:原来我们光用眼睛看并不准确,一定要亲自去数一数,这样才能准确。

    让我们把太阳帽分开来。

    小结:原来刚才太阳帽只不过是叠起来了,但是数量还是8个,和太阳镜是一样多的。

    (课件一一对应)

    师:现在我们来看看,眼镜和太阳帽的数量怎么样?你怎么知道的?

    (眼镜叠起来了)叠起来了数量变了吗?

    小结:不管太阳镜分开放还是叠拢放,队伍的长短变了,但是数量都是8个,没有变。

    (评析:在这个环节中,教师为幼儿设定了一些难题:(1)帽子是叠起来的,眼镜是分开放的。在这里幼儿首先是用肉眼观察感觉眼镜多,然后通过数来验证。(2)帽子分开放了,眼镜却叠起来了。这时候有的幼儿就觉得是帽子多而眼镜少了,最后通过验证发现其实不管物体排列的是紧还是松,它们的数量是不会改变的。并在这个环节中渗透了数量词的运用,使幼儿对量词的使用有了一定的提高。)

    3、拔萝卜(数量不随大小变化)

    引导:兔妈妈带着兔宝宝到了哪里呢?(课件展示萝卜地,兔子在挖萝卜)

    兔妈妈和兔宝宝来到萝卜地准备干什么呢?

    萝卜挖好了,让我们来看一看是妈妈挖得多还是宝宝挖得多?(幼儿集体回答)(课件展示大小不同的两排萝卜)

    同样是8个萝卜为什么让人觉得妈妈拔得多,宝宝拔得少?

    (验证的时候可以两个两个数。)

    小结:兔妈妈拔的是大萝卜排的队伍长,兔宝宝拔的是小萝卜排的队伍短,但是都是8个萝卜,所以是一样多的。(师生一起小结)原来一定数量的物体不会因为它们的大小,排的队伍的长短和排的形状而发生变化的啊。

    (评析: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较前面2个环节简单了,而且请幼儿来帮助一起总结,使幼儿的概括能力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这个环节中的验证也有了一个提升——幼儿用两个两个的数来验证,这样不仅能力提高了也不会感觉那么枯燥。“原来一定数量的物体不会因为它们的大小,排的队伍的长短和排的形状而发生变化的啊。”这一句总结是对前面3个环节的总结,使幼儿的经验有了进一步的提升。)

    (三)操作活动

    1、了解操作内容和要求

    课件展示,引导:这时候,猫妈妈带着宝宝们来到了树林里,哎呀,他们正在烦恼呢,他们碰到了什么事呀?

    课件展示:原来他们发现有两排一模一样的树,到底这两排树是不是一样多的呢?一样多的就在后面的小方框李做个标记。

    课件展示:他们还看到树林里有三排菊花,这三排里有没有一样多的菊花呢?如果有,请在两排一样多的菊花后面画个相同的标记。

    2、幼儿操作,教师巡视。

    提醒幼儿数清每一排的数量,鼓励快的幼儿完成两个操作。

    (四)结束

    交流操作结果,明白数量相同的东西不受空间距离和颜色、大小形状的影响。

    提问:你发现了树和菊花的什么秘密?

    你怎么知道两排树是一样多的?

    你找到哪两排菊花是一样多的?

    先请一个孩子上来,然后问其他孩子是不是和他一样的。

    (枫树虽然两排不一样长,但是它们的数量却是一样多的,椰子树虽然排的队伍是一样长的但是数量却是不一样多的。原来,并不是看上去两排不一样长短的树就是不一样多的;而两排一样长短的树,就是一样多的,做事可不能光看表面哦。)

    (菊花的讲解可以稍微简单点了,可以让孩子来说)

    (评析:交代操作要求和讲解幼儿作业时,教师都能由繁入简的为幼儿讲解;并适当的请幼儿来进行讲评,再加上教师的适当总结,进一步巩固了幼儿对这一活动的掌握。)

    (五)延伸

    小动物们排了那么多的队伍,我们也来排排看吧。

    师:现在我们有XX个小朋友,是什么形状坐的?现在请小朋友排成3排,每排10个小朋友,变成一个长方形。

    现在我们有多少个小朋友?和刚才半圆形上的人数是不是一样多?

    原来我们不管排成什么形状都是30个小朋友,数量没有改变。

    我们还可以排成其他的形状吗?那我们一起出去排排看吧。

    教学反思:

    活动是从幼儿身边感兴趣的现象入手,形象地将数的守恒展现在幼儿的面前,便于幼儿掌握,活动中注重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将大家的知识经验加以交流和反馈,达到教学的目标。

    整个教学以去郊游为主线,把各环节串联在一起,各环节层层递进,体现了数学教学的完整性和主题性,便于幼儿掌握学习的内容。提供了大量的操作材料,让幼儿自主探索,让幼儿在愉快的操作中感知数的守恒,让枯燥的数学活动变得更有意思。

    篇六:大班数学教案 篇六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认识10以内的单双数杨红梅

    活动目标:

    1、通过创设情境、游戏化的教学,让幼儿在操作中理解并区分10以内的单双数;

    2、培养幼儿从身边事物中发现单双数的能力;

    3、激发幼儿对单双数的兴趣,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

    活动准备:

    2元超市场景、1——10的代用券,红色水彩笔每人一支、幼儿分组操作材料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引起兴趣

    瞧!我们已经来到了2元超市,你们来猜一猜,它为什么叫2元超市呢?

    二、在购物游戏中体验、感知单双数

    1、教师讲解游戏规则。

    数一数,你有几元钱?圈一圈,你能买几样东西?

    2、幼儿进行购物游戏,提醒幼儿做一个文明小顾客。

    三、在交流与比较中理解单双数

    1、讨论:你有几元钱?买了几样东西?还有钱多吗?

    2、回收代用券:还剩一元的小朋友把代用券送到一边,都用完的送到另一边。

    3、集体检验,解决问题:“1”该送哪边?

    4、教师小结:

    ①像1、3、5、7、9这样两个两个地数,总会剩下一个的数叫单数;2、4、6、8、10这样都能凑成2个2个的数叫双数。

    ②10以内有5个单数,也有5个双数。

    ③单数挨着双数,双数挨着单数,它们手拉手,都是好朋友。

    四、在游戏与操作中区分单双数

    1、寻找身边的单双数

    2、分组操作

    准备4组操作材料,幼儿自由选择进行操作。

    ●圈一圈:两个两个地圈,区分单双数。

    ●分一分:在许多点卡和图卡中区分出单双数。

    ●转一转:转动转盘,当转盘停下时记录下指针所指的数是单数还是双数。●扔一扔:扔骰子,记录下单双数并写出它的两个相邻数。

    3、集体游戏

    抱一抱:单数——自己抱自己;双数——找个朋友抱一抱。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七只小猴在哪里

    杨红梅

    活动目标:

    1、学习7的加减,能根据花朵颜色的不同列出加、减法算式并进行7以内数的加减运算。

    2、进一步巩固对加、减法算式及其含义的理解。

    3、爱动脑筋,能积极参与加减运算活动。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有看图列组成式的经验,学习过6以内各数的加减和7的组成。

    2、物质准备:,

    ——教具:图片一张(上面画7只猴子,其中1只小猴,6只大猴;2只猴子在树上,5只猴子在草地上;3只猴子在吃香蕉,4只在吃苹果。)

    ——学具:《幼儿用书》(P11、12、13页),幼儿人手一支笔。

    活动过程:

    1、看猴子去。

    教师:还记得《7只小猴去旅行》的故事吗?小猴们旅行回来了,我们去看看它们吧。教师(出示图片):小猴在哪里?它们都在干什么?

    请幼儿说一说每个小猴子的位置,以及它们正在做什么?如:1只小猴子,6只大猴子???

    教师:你能用一道算式来表示吗?

    引导幼儿列加法或减法算式,并说一说每个数字表示什么意思。如:1+6=7

    表示1只小猴子和6只大猴子合起来是7只猴子。再如:7—1=6表示7只猴子中,有一只小猴子剩下的都是大猴子。

    继续引发幼儿的思考:你还能列出和刚才不一样的算式吗?

    2、幼儿操作活动。

    看图按特征标记列算式。请幼儿观察画面上的实物有多少?它们的颜色和其它特征是怎样的?然后,列出7的第一组加法或减法算式。

    观察连续的三幅图,讲述图片的含义,列出加减算式。

    带领幼儿分别打开《幼儿用书》第12、13页,引导幼儿练习7的第二组、第三组加减运算。(也可采用分组练习的方式,本活动只完成一页练习,其它练习放在日常或区域中进行。)

    3、活动评价

    请幼儿介绍“看特征列算式”的活动,鼓励幼儿说出每道算式的意思,帮助幼儿理解加减法的含义

    篇七:幼儿园大班数学优秀教案含反思 篇七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让幼儿学习比较轻重的方法,并初步学会记录。

    2、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

    3、体会数学的生活化,体验数学游戏的乐趣。

    4、了解多与少的相对性。

    活动准备:

    1、两个蛋壳小娃娃、一篮玩具、一桶水、一个布娃娃,苹果、梨、柑橘各一个。

    2、每个幼儿一架自制天平称、一个小篮(内装玻璃珠、木珠、积塑等)、记录纸、笔等。

    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两个蛋壳小娃娃:“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两个小娃娃,它们是用什么做的?(蛋)这两个小娃娃,一个是用蛋做的,一个是用蛋壳做的。请小朋友想办法分辨出哪一个是蛋?”请一幼儿上前分辨,并说出方法。教师小结:“刚才这方法叫惦一惦。”

    2、出示各种玩具、材料,让幼儿分组用各种方法比出它们的轻重。教师:“你们用什么方法分出它的轻重?”启发幼儿说出:端一端、提一提、抱一抱的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

    3、教师出示自制的天平称:“要想准确比较物体的轻重还可以用称一称的方法。”教师在天平称一头放木珠,一头放玻璃珠,请幼儿观察,哪边重,哪边轻。师小结:“玻璃珠重,木珠轻,重的一头垂下去,轻的一头翘起来。”(学习词汇:垂、翘)

    4、幼儿第一次分组操作活动—比较两种物体轻重。

    (1)请幼儿从篮子里拿两样东西比轻重。

    (2)请幼儿与同伴交流操作结果。

    5、教师出示三种水果:“老师这儿有三个水果,苹果、梨,柑橘它们谁重、谁轻?”请一名幼儿用教师的天平称,共同得出结论后,教师在黑板\www.niubb.net\的记录纸上示范记录结果。(学习词语:不轻不重)6、幼儿第二次分组操作活动—比较三种物体的轻重。

    (1)请幼儿从小篮子里拿三样东西比轻重。

    (2)请幼儿记录操作结果。

    活动反思:

    此次活动来源于幼儿生活,体现了尊重幼儿的发展、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动者与活动的主体这一教育思想。活动一开始,教师以游戏的方式引入活动,选用压跷跷板这一生活场景,使幼儿在轻松自然的氛围中对比较轻重产生了兴趣。接着,教师引导幼儿比较日常生活中十分熟悉的物品,通过对不同物品不同形式的比较,进行多角度顺向与逆向的提问,激发了幼儿积极思考,发挥了幼儿的创造性。整节活动设计紧凑,环环紧扣,幼儿在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的过程中,比较了物体的轻重,体验了采用多种方式比较物体轻重的乐趣。

    篇八:大班数学教案 篇八

    活动目标

    1、学习用自然物测量桌子等物体,知道测量的正确方法。

    2、能表达测量结果,感知测量工具与测量结果的关系。

    3、愿意用自然测量的方法解决生活中遇到的简单问题。

    活动准备

    1、测量工具:纸条、绳子、小木棍等;

    2、相关的`PPT课件、记录表、记录用的铅笔等。

    活动过程

    (一)激趣导入,动手尝试

    1、电话铃声响起,师以“接电话”形式导入,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师:喂,您好!你是喜羊羊呀,你想买跟我们班一样的桌子,哦,等会儿我量好再告诉你!

    2、幼儿讨论,自选方法。

    师:我们要用什么量?怎么量呢?(老师这里有绳子、纸条还有小木棍,我们用这些工具可以量出桌面的长度吗?)一起来试试吧!边量边想自己是怎么量的。

    3、动手尝试,交流方法。

    师:刚才你们是怎么量的?(个别提问,口头表述)

    4、结合幼儿的回答,教师用PPT演示要测量的桌面的长边。

    师:好,刚才小朋友说了很多方法,谁愿意来这里演示一下,你刚才是怎么量的?(幼儿演示)

    (二)示范讲解,合作测量

    1)教师边示范边讲解正确的测量方法。

    师:找准起点,做上记号,移动工具,头尾相连,不留空白,不能重叠,一直量到终点。数一数有几个记号。

    2)请幼儿两人一组用小木棍量桌面的长边,各自记录在自己的记录单。

    3)个别幼儿演示测量方法,表达测量结果。

    师:请红黄蓝绿四队代表汇报测量结果。用什么工具测量桌面的长边,结果是多少?

    4)师幼共同小结:用同样的工具测量出来的结果是一样的。

    (三)反复实践,发现秘密

    1)请幼儿选择另外两种测量工具量桌面的长边,并记录测量结果。

    师:如果用不同的工具测量桌面的长边,结果会怎么样呢?我们再来试试吧!

    2)幼儿操作,记录结果。

    师:刚才我们已经用了其中一种工具进行测量,还剩下两种工具,请小朋友用这两种工具分别来测量桌面的长边,记下结果想想发现什么秘密?

    3)分享交流,提升小结。

    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在总表上记录,引导幼儿观察,思考为什么测量结果不一样?发现什么秘密?

    4)师幼小结:工具不同,结果不同,工具长,量的次数少,工具短,量的次数多。

    四、经验迁移,解决问题

    1、打电话回复喜羊羊

    师:你好,喜羊羊啊!我们小朋友帮你量好了,用三种不同的工具量结果不一样,我把这三种不同的工具和量的结果都寄给你自己定吧。

    师:这样做出来的桌子会跟我们一样吗?为什么?

    幼儿:会一样,因为我们的工具和测量的结果都告诉喜羊羊啦。

    2、师:你们真聪明,现在我考考你们,不用自然物和工具,你能很快测量这个教室从门口到对面墙脚的长度吗?(启发幼儿用跨步和用手连接等方法)

    3、幼儿在游戏中活动自然结束。


    大班数学教案(优秀8篇)》由:科普读物整理
    链接地址:http://www.gjknj.com/special/35719.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下一篇:2021最新个人发声亮剑爱国发言稿优秀2篇
  • 推荐专题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