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科普读物 > 优质范文 > 大班数学教案(优秀7篇)
  • 大班数学教案(优秀7篇)

  • 来源:科普读物
  • 时间:2022-08-18 19:45:42
  • 移动端:大班数学教案(优秀7篇)
  •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内容是牛牛范文为您带来的7篇大班数学教案,希望能够满足亲的需求。

    篇一:大班数学教案 篇一

    活动目标:

    1、喜欢发现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感受规的存在和美感

    2、尝试通过自己的排序活动,体验操作的乐趣。

    活动准备:

    项链一串、有规律的事物、幼儿在排序方面的生活经验以及开放性的材料

    活动过程:

    一、感受规律的存在,发现生活中的规律。出示穿好的项链提问:

    1、这条项链漂亮吗?为什么?

    2、在项链上你还发现了什么?

    3、它是按照什么规律串起来的?

    4、如果你来串,你会怎样做?

    二、引导幼儿联想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使幼儿感受到规律在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

    1、除了我们的项链是有规律的外,在我们的生活中你还发现哪些东西是有规律的?

    2、他们是按照什么规律排起来的呢?

    三、幼儿尝试利用多种材料排序,体验创造与表现的乐趣

    1、我们知道了生活中有这么多东西,都是按照一定规律进行排队的,那我们今天也来玩一个排排队的游戏好吗?

    2、一会儿大家可以在教室中任意选择你喜欢的材料,为他们排排队,可以你自己也可以和自己的好朋友合作完成这件事情。

    但是在做之前大家要思考两个问题:

    1)你为什么要这样排队?

    2)你是按照什么规律进行排队的?

    3、提示幼儿:如果你的排队方法很多,怕记不住,可以自己取一张纸把你排队的规律都记录下来。

    四、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五、相互交流

    1、幼儿分两组进行交流,一组幼儿坐在那里当讲解员,另一组幼儿自由参观,然后交换。

    2、幼儿自由参观,可以互相猜一猜他利用了几种排队的方法。

    3、教师有目的的与幼儿一起参观,有重点地进行多维度排序的讲解与评价

    六、活动延伸

    幼儿可以再活动区中进行多维度排序的尝试,并进行相应纪录。

    篇二:大班数学教案 篇二

    活动目标:

    1、能够细致观察并发现排序的规律。

    2、能够自创、合作创设另种或两种以上的规律。

    活动准备:

    1、各色图形卡片若干(幼儿操作用),16张长条白色卡纸(上面画有曲直不同的线)展示板一张。

    2、音乐(军民大生产)、课件

    3、五彩塑料夹若干、硬纸卡圆形4块、地垫若干

    活动流程:

    一、初步感知有规律排序(激趣)

    1、自身感知:

    (1)敲小鼓(XX)孩子拍手转圈、跺脚进入→“刚才小手小脚是怎么做游戏的"”?发现规律→小结:原来这是按规律延续的舞蹈动作。

    (2)“小手小脚能跳舞,胳膊有没有这个本领呢?我们来试试看”(尝试)“根据孩子的表现(。.。.。.动作。.)宝宝能不能排成一排有规律的把这两个动作做出来呢→(展现)”真厉害!老师奖励你“(拍手:拍手、大拇指、双拍手、大拇指。.。.。.)

    (3)“你看,小手、小脚、胳膊都能有规律地来游戏,我们可不可以学小猫和小狗的叫声来进行有规律地声音排序呢”先和同伴商量一下怎么排?现在小猫和小狗一边叫一边做回小凳子。(喵。.汪汪。.。喵。.。汪汪。喵。.。)

    小结:刚才小朋友做的游戏,都是一组一组有规律延续下去的,这就是有规律的排序。

    2、拓展感知:

    “现在老师请你做小小侦查员,四下侦查一下活动室里有没有按规律排序的东西?我给你1分钟的时间,可以边走边找,但是要注意轻声慢步不要影响到别人。(找→坐回→叙述→认同)有规律排序的物体真的在我们活动室有好多啊!

    现在你再回忆一下,在家里、在路上、在广场和公园里有没有按规律排序的地方?(想象、回忆→课件:生活中有规律排序的场景)

    小结:有规律排序的物品真是无处不在啊,它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丽、更方便!

    二、操作感知有规律排序,引导幼儿探索发现不同的排序方法。

    “刚才小朋友做了小侦查员和小小观察员,我不知道你的建筑能力怎么样”?文盛家园又新盖了一栋50号楼,就在我们幼儿园的楼后边,物业管理处把设计小花园的任务给了我们班的小朋友,今天我们先设计图纸,设计好了送给他验收,你有信心完成吗”?

    “好,现在我们先进行一个小任务,用各种颜色的“石头”设计花园的围墙,围墙必须是按规律排序的,争取设计的和别人不一样,有创造力的人才是最好的建筑师”(设计→师观察发现→展示点评,突出:按形状不同排列、按物体量的差异的特定规律排列、按不同形状物体数量递增规律排列等排序特征)

    教师小结:原来同一种的物品可以按不同的规律进行很多不同的排法。

    三、验证操作:合作感知多种规律排序的有趣方法。

    1、“有了漂亮的花园围墙,我们进行下一个“大工程”铺两条长长的路,铺的路不仅要美观而且要通往花园的各个地方。(1)、现在请自己找8个好朋友一组(2)1分钟商量好设计方案(3)到材料处领好“大理石地面砖”开始铺路。

    2、巡视发现有意识引导→评价(孩子叙述地面砖的排列规律)

    结束活动:“工程设计完成我们来庆祝一下吧:敲小鼓随节奏做拍手跺脚各种动作,现在,我用相机吧咱们的设计图拍下来,给物业管理处送过去,他们肯定会很满意。同时我也要把设计图给你们的爸爸妈妈发过去,让他们知道自己的宝宝有多厉害!走吧!

    篇三:数学大班备课教案 篇三

    【活动目标】

    1、感知在等量的橡皮泥上印制“饼干”其数量的多少与印制饼干用的模具的大小,排列的疏密以及橡皮泥底板厚薄之间的关系。

    2、体验数学操作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幼儿人手一块同样大小的橡皮泥,泥工板

    2、印制饼干用的大小模具(瓶盖)若干

    3、幼儿记录用的纸和笔人手一份,自制桂冠一顶。

    【活动过程】

    1、出示橡皮泥引起幼儿操作兴趣。

    2、教师示范用模具(小瓶盖)印制饼干并讲述印制饼干的要求。

    老师:今天老师要教小朋友用模具来印饼干。先看老师是怎样印的:先将一块橡皮泥放在大瓶盖内压平铺满,然后选择一个小模具(小瓶盖)在橡皮泥上面印压饼干。要求印的时候每个饼干不重叠,不交叉要饼干是完整的。印压3次后提问:你们印了几块饼干?

    幼儿:3块

    老师:猜猜看继续印下去还能印几块饼干?

    幼儿:5块也有的说7块,

    3、幼儿第一次尝试操作:探索同样大的橡皮泥在同一底板中,用小模具印制饼干的数量与饼干排列疏密的关系。

    老师:我给你们准备了和我一样大的橡皮泥,一样大的底板和小模具,请小朋友来印饼干,并将数量写在记录纸上“第一次操作”格子里。

    老师巡视幼儿操作情况。

    4、组织讨论:为什么印出的饼干会不一样多?引导幼儿比较两名幼儿印制的饼干。

    老师:同样大的橡皮泥,用相同的模具印饼干,为什么明明印了5块?毛毛印了7块呢?

    幼儿甲:明明印的饼干空隙大,毛毛的空隙小。

    幼儿乙:明明的饼干没有排好,中间缝大,毛毛的缝小所以印的饼干多

    老师小结:同样大的橡皮泥,在同样大的底板中,用同样大的模具印饼干,排列越紧,印的饼干越多,排列越疏,印的越少。

    5、幼儿进行第二次探索,同样大的橡皮泥,在同一底板中,用大模具印饼干,并记录操作结果。

    老师:第一次用小模具和第二次用大模具印的饼干一样多吗?为什么?幼儿回答。

    老师小结:同样大的橡皮泥在同一底板中,用小模具印的饼干多,用大模具印的饼干少。

    6、幼儿进行第三次探索:饼干的数量与橡皮泥底板的厚薄之间的关系。并记录操作结果。

    老师:如何用这块橡皮泥做出更多的饼干?

    幼儿甲:用小模具做饼干。

    幼儿乙:饼干排列紧密可以多做一些。

    老师:还有没有别的办法?如果用泥工板做底板,把橡皮泥放在泥工板上印饼干,会不会印的多呢?

    幼儿尝试操作,教师巡回观察

    老师小结:同样大的橡皮泥在泥工板上弄的越薄(面积越大)做出的饼干越多。

    7、游戏竞赛:争夺桂冠

    教师出示自制的桂冠,引起幼儿竞赛兴趣。

    老师:看谁能用这块橡皮泥做出更多的饼干老师就把这顶桂冠戴在谁的头上。教师巡视幼儿操作情况,及时发现冠军,引导幼儿讲述他的制作方法,将桂冠带在得冠军的小朋友的头上。鼓励大家课后要想出更好的办法争取下次夺冠。

    【活动延伸】

    在数学区域内提供橡皮泥,泥工板,大小不等的模具等,供幼儿继续探索,进一步感知饼干的数量与模具的大小,排列的疏密及橡皮泥的厚薄之间的关系。

    篇四:大班数学教案 篇四

    活动目标:

    1、学习认识"+"和"=",理解加法的意义。

    2、引导幼儿观察画面,根据图意将算术填写完整。

    3、尝试按组分别数苹果,将数字填写在正确的位置,进行10以内的加法练习。

    4、愿意结合颜色边操作边讲述:×个红苹果加上×个绿苹果,一共有×个苹果。

    活动准备:

    1、贴绒图片、磁性数字卡。

    2、水彩笔人手一支。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入,导出课题。

    师:小朋友,菠萝宝宝昨天回家啦,今天它跟我们一样又来上学啦,我们先跟它打个招呼吧!嗨!小朋友。生:嗨!菠萝宝宝10。师:嗨!小朋友。生:嗨!菠萝宝宝8(用这样打招呼形式分别认识其他几个数)师:小朋友,秋天到了,秋风阵阵吹,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新的一课《秋风吹》。

    二、展示图画,引导幼儿分析理解实物、图示以及各种符号的意义,认识"+""-"和"="。

    1、教师:小朋友,你们数数看这里有三组非常诱人的苹果!你们数数看每组有几个苹果呢?

    2、分析理解图中右边苹果、格子和符号的意义。

    教师:小朋友,在每组苹果右边的图示是什么意思?这些苹果和下面的格子表示什么意思?(引导幼儿说出右边的苹果表示红苹果和绿苹果,格子里写数字,表示红苹果有几个,绿苹果有几个,两种苹果一共有几个。)这是什么符号?(教师的手分别指示加号和等号)它们表示什么意思呢?(引导幼儿说出加号表示红苹果和绿苹果合起来的意思,等号表示合起来红苹果和绿苹果一共有几个。)

    3、迁移经验,进一步理解图中左边的苹果与右边格子,符号的关系,学习完成练习的方法。

    教师:请小朋友再数一数,每组红苹果有几个,绿苹果有几个,正确填写在格子里。看谁看得准,数得快。

    三、尝试根据图意点苹果,填写数字,并进行加法计算。

    1、教师:请小朋友看书仔细数数,填数字。(观察幼儿完成练习情况,给予有困难的幼儿适当的帮助,同时提醒幼儿保持正确的书写姿势。)

    2、自由交流结果,互相检查结果。

    四、介绍自己的练习结果,清楚讲述"几个红苹果加几个绿苹果一共有几个苹果。"

    1、请小朋友把自己的练习结果说一说,板书在黑板。

    2、提出不意见,正确学习加法计算。

    3、对照答案,进行自检。

    小朋友,你们写的和黑板上的一样吗?请你对一对,边对边说你的练习,(引导幼儿清楚讲述"几个红苹果加上几个绿苹果一共有几个苹果。)

    篇五:大班数学教案 篇五

    活动设计背景

    “二十以内”的认数、读数、写数是关键。在实施过程中必须注意要在实际情况中体验数的意义。数的出现是对实际生活中物体、人数的抽象概括,也是学生用符号表示物体数量多少、大小的起始阶段。研究表明,学生认识数的符号将经历三个过程:直观操作———图象符号———数字符号。

    活动目标

    1、认识6~10各数,能正确数出6~10的物体个数;正确读、写6~10各数;顺数、倒数0~10各数。

    2、通过学生的动手参与,培养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数感,体验实物、符号、数字的联系;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初步培养学生的反思和检查能力。

    3、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习的乐趣和学习的自信心,渗透一一对应思想。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6~10各数的书写

    6~10各数的书写

    活动准备

    “小小文具店”图,田字格黑板,6~10的数字卡片。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景,认识6~10各数

    师:新学期到了,同学们都买了什么文具?

    (出示图)

    1、你能数数这个文具店里有哪些文具吗?

    2、数一数每种文具有几个?

    3、教师零乱贴出6~10的数字卡片。

    4、指导学生看书连线:我们的书中也有一个小小文具店,你能数一数,把学习用具和数字朋友连起来吗?同学们独立完成,说说你是怎样连的?学生回答时教师连线。

    二、实践活动,感知身边的数学

    师:小小文具店的各种文具我们数清楚了,可是我们小朋友的文具盒里有些什么呢?老师也想了解一下,谁愿意数一数,再告诉大家?

    活动一:数自己的文具

    1、数出自己文具盒里的文具,记在心里,再和同桌的伙伴说一说。

    2、再指定2~3组学习伙伴汇报给大家听,注意引导学生语言简洁明了。

    活动二:数两个人的文具

    1、把同桌两人的文具合在一起,再数一数,每种文具有多少个?

    2、汇报交流

    学生回答有几支铅笔时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方法一:数出来的。

    方法二:把两个人的铅笔加起来的。

    对第二种方法要给予肯定的鼓励。

    如果学生的文具数超过了10个,学生能数清楚或算出来,也要加以表扬。

    3、延伸:在数你们两个人的文具时,你还发现了什么?

    三、写一写,说一说

    师:小朋友真会动脑筋,用不同的方法了解了两个同桌学习用品的情况,接下来,我们就要把今天认识的6、7、8、9、10写下来,比一比,谁写得又快又好。

    1、观察数字卡片6、7、8、9、10

    2、指导学生写。

    (1)教师边示范,边说明各数的书写要点:

    (2)学生边看老师示范或课件演示,边在桌子上用手写一写。

    (3)学生在第10页上先描4个,再独立写一个。

    (4)小比赛:每个小朋友在本子上写6~10各两个,再在小组内评评谁写得好,并展示给大家看。

    (5)你会写自己家的电话号码吗?试试看。

    小组内说一说:6、7、8、9、10还可以表示什么?

    四、练一练

    摆一摆,说一说

    (1)分小组把6、7、8、9、10根小棒分成两部分,看看有几种不同的分法。

    (2)请小组代表在黑板上演示出来。引导学生有顺序地分一分,说一说。

    篇六:大班数学教案 篇六

    大班数学活动:圈里有几个

    活动目标:

    1、学习计数两圈交叉情况下圈内物体的数量。

    2、探索按标记图要求在圈里摆放相应数量物体。

    3、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功感和合作游戏的乐趣。

    重点:学习计数两圈交叉情况下圈内物体的数量

    难点:探索按标记图要求在圈里摆放相应数量物体

    活动准备:

    课件,体操圈若干,瓶宝宝8只,幼儿操作用的小兔、圆圈等。活动过程:

    一、玩游戏“老鼠笼”,数数围住了几只小老鼠

    二、玩套圈并看标记记录

    1、出示瓶宝宝,引导幼儿数出瓶宝宝的数量,请幼儿玩套圈。

    2、出示标记图,请幼儿说说标记图的含义。

    3、请几名幼儿和教师同时套圈,设置两个圈同时套中一个瓶宝宝的情境,引发幼儿讨论:绿圈和红圈套中了同一个瓶宝宝,这个瓶宝宝该算谁套中的。

    三、学习计数两圈交叉情况下圈中瓶宝宝的数量

    1、课件上演示两圈套中同一个瓶宝宝的过程,带领幼儿分析交叉部分瓶宝宝的特征:既在红圈也在绿圈,计数两个圈内瓶宝宝数量时都要将它算进去。

    教师边在课件上演示边讲解:红圈套中一个瓶宝宝,绿圈过来

    了,和红圈怎么样了?(交叉在一起)现在瓶宝宝在什么地方?(中间)你们说的“中间”是不是这个地方?(带幼儿徒手画一画公共地方)这是红圈和绿圈公共的地方,小朋友们仔细看看,公共地方的瓶宝宝在红圈里吗?(将绿色变浅)在绿圈里吗?(将红色变浅)这个瓶宝宝既在红圈里,也在绿圈里,我们数红圈套中几个瓶宝宝的时候要把公共地方的瓶宝宝算进去,数绿圈套中几个瓶宝宝的时候也要把公共地方的瓶宝宝算进去,记住了吗?

    2、操作课件,改变交叉部分瓶宝宝的数量,引导幼儿正确计数红、绿圈里各有几个瓶宝宝。并在课件上记录下来。

    (借助白板的拖动、变色、移动等功能,让幼儿直观地看到两圈如何交叉形成一个公共部分,明确所要计数对象的范围,从而让幼儿真正理解公共部分物体的特征,这是本节活动的重、难点所在。)

    四、操作活动:兔宝宝站圈

    1、出示标记图一:红圈里站2只兔子,绿圈站两只2只兔子,分析标记图要求:怎样给3只兔宝宝站圈。

    教师设疑:红圈里要站两只,绿圈里也要站两只,这可怎么站呀?教师帮助幼儿分析,给3只兔子站圈

    2、出示标记图二:红圈3只绿圈2只,幼儿看标记操作,重点引导幼儿思考两圈交叉部分站几只兔宝宝。

    3、出示标记图三:红圈1只绿圈3只,怎样站圈?

    五、合作游戏:站圈乐

    1、幼儿分组自由站圈,说说自己一组是怎样站的。(课件演示

    不同结果)

    小结:原来4个小朋友站两个圈有好多不同的站法。

    2、分别标记图一(红圈里2人,绿圈里3人)、图二(红圈里2人,绿圈里4人)、图三(红圈里4人,绿圈里4人),幼儿看标记玩站圈游戏,体验成功和合作的乐趣。

    活动延伸:

    1、为每组幼儿提供一个可随意翻动、组合的标记牌,让幼儿自行翻牌玩站圈游戏。

    2、鼓励幼儿尝试5人一组玩站圈游戏。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对孩子们来说挑战不断,惊喜不断!从孩子们高涨的学习热情和一张张自信的笑脸看得出他们喜欢这样的活动。这也让我对活动内容的选择、活动的组织与指导等方面有了更多的思考。

    1、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让幼儿学习计数两圈交叉情况下圈内物体数量涉及“交集”这一概念,有人会问:“让幼儿接触交集是不是为时过早?”我的想法是,既然幼儿的生活、游戏中遇到了这样的问题,我们就不应该回避,应该将幼儿遇到的问题通过教学活动来解决,再让孩子将获得的有效经验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生活数学”理念。

    2、运用课件,化繁为简。本节活动中,我运用了课件,化解了教学重、难点。课件中的圈和兔子、瓶子可拖动、移动,可调节透明度等功能,为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方便,能让幼儿更直观地感知公共部分

    物体的特征,明确计数范围。我可以根据孩子的学习情况变换物体数量、书写数字等,极大地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形成了良好的师幼互动。

    3、做中学,体验快乐。实践证明,幼儿必须通过亲自的感知和实际操作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数概念。本节活动中我为幼儿创设了玩套圈、帮助兔宝宝站圈、4人一组玩站圈游戏等情境,引导幼儿通过自身的操作自行建构经验图式,为形成数概念创造条件。值得一提的是,幼儿4人一组完成站圈任务环节,还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协作学习的空间,幼儿必须在与同伴的不断合作、调整中才能完成任务。幼儿在活动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自信心,真正体现了通过数学学习发展多元智能。

    篇七:大班数学教案 篇七

    活动目标:

    1、感受生活中有规律的序列,产生对规律活动的兴趣。

    2、能仔细观察、主动探索,感知规律的主要特征。

    3、尝试自创规律,发展幼儿的实际运用能力。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1、有色彩排列出规律的衣服。

    2、可以串挂的小积木若干,穿挂用的绳子人手一根。

    3、生活中有规律事物的课件(照片以幼儿身边场景为主)。

    活动过程:

    (一)感受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

    1、欣赏衣服引导幼儿观察一些同伴的衣服,并发现衣服上的规律。

    2、观看课件,进一步感受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引导幼儿观察:这是什么(或什么地方)?你能找到其中的规律吗?这个规律是怎么样的?

    (二)穿玩具,感知各种规律

    1、集体交流自己运用的规律,并将其转换成符号形式。

    2、引导幼儿分析与提炼规律的主要特点。

    (三)运用规律

    1、排队:我们小朋友可以排排队,排出规律。

    2、编动作:用动作表现规律。


    大班数学教案(优秀7篇)》由:科普读物整理
    链接地址:http://www.gjknj.com/special/16467.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下一篇:年度教研工作计划【通用5篇】
  • 推荐专题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