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科普读物 > 优质范文 > 氓教案优秀7篇
  • 氓教案优秀7篇

  • 来源:科普读物
  • 时间:2022-12-01 19:00:12
  • 移动端:氓教案优秀7篇
  • 篇一:氓教学设计 篇一

    1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掌握赋比兴等的艺术手法。

    2.能够掌握四言诗的朗读节拍。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结合注释,能初步读懂古代诗歌的能力。

    2.背诵课文。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把握作品思想感情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和幸福生活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2.分析此诗女子婚姻悲剧的原因,了解时代的特点,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独立人格和精神。

    2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语文基础比较薄弱,很多知识没有系统性,探究的精神也不强,要通过教材一一去培养。

    3重点难点

    重点:梳理字词,理解文意,掌握艺术手法

    难点:分析人物形象,探讨作品的意义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

    教学活动 活动1【活动】

    故事复述,人物初探

    (四)共同梳理文章脉络,把握情节和人物形象。

    1、抽生讲述本文的故事情节

    本文讲述的是一个女子被一个青年男子氓所追求,后来两人结为夫妻。婚后,尽管妻子甘心贫困,日夜操劳,多年如一日。但是最终还是被丈夫遗弃的故事。

    2、全文结构以及男女主人公的形象分析。

    一段:定情。

    (1)表现女子温柔体贴、善解人意而有主见。氓急躁而任性。

    (2)婚姻方式:自由恋爱,自主婚姻。不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二段:恋爱。表现热恋女子的痴情。终于答应结婚。

    三段:懊悔。叙事中断,劝告所有女性,暗示婚后生活并不幸福。

    四段:被弃。简述婚后的辛苦生活和氓的无情。两人关系破裂的原因在“氓”。女子年老色衰,男子二三其德,喜新厌旧,感情不专一。(色衰爱弛)

    五段:劳苦。具体叙述婚后的悲苦生活。表现女子的善良和勤劳。

    六段:决绝。表现女子的清醒和坚强。

    3、总结人物形象

    4.2第二学时 教学目标

    1.诗歌的艺术成就

    2.诗歌的作品意义

    学时重点

    把握艺术手法

    学时难点

    探讨作品意义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手法与效果

    (二)《氓》的艺术成就

    1.多种表现手法

    (1)赋比兴

    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即直接铺叙陈述。

    (全文铺陈叙述了女子的婚姻悲剧)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比:以彼物比此物,即比喻。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兴:先说桑树,继而讲述和氓的故事。

    比:同时又是比,以桑树的枝繁叶茂,比喻女子正值青春芳华;

    以桑树的枝叶枯落,比喻女子红颜已老,青春不再。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比:桑葚甜美,吃多了会上火,斑鸠贪吃,以致昏醉;甜蜜的爱情就像桑葚,沉湎其中难免神伤。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比:用河水和洼地有岸和边,反比氓在感情的歧途上越走越远,不知道回头。

    这些,对于塑造形象,突出主题,加强诗的思想意义,都起了积极作用。

    (2)对比

    像同一个人物前后行为的对比,如氓在未婚前是“言笑晏晏,信誓旦旦”;在婚后则“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从而把氓的虚伪卑劣入木三分地刻画了出来;又如不同人物之间的思想性格的对比,女主人公的纯朴热情,善良勤劳与氓的虚伪冷酷、损人利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就更加能激起读者对氓的愤恨很对女主人公的同情;再如在刻画心理状态,在描摹思想情绪上也是大量地运用了对比:“桑之未落”与“桑之落兮”的对比,把女子的色衰而爱驰的痛苦形象地表现出来;“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把一个处于热恋中的女子的心理刻画得淋漓尽致。诗歌种“比”的描写更是明显,从而也就自然地增强了诗的形象性,使得诗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含蓄、隽永。

    (3)借代修辞

    诗是形象思维,不是抽象的说教,要用具体的事物,抒写抽象的意境。形象的语言,容易引起读者想象、共鸣,增强诗的魅力。《氓》诗人用氓住的地方“复关”代表氓,用“总角”代表幼年。以送行之远、乘垣望关表多情。以车来贿迁表同居,以“淇水汤汤,渐车帷裳”表大归。以“三岁”表多年,以“二三”表反复。这和《采薇》诗人用“杨柳依依”代春,“雨雪霜霏”代冬,性质是一样的。收到语言隽永,耐人寻味的效果。

    (4)顶真修辞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说:“顶真是用前一句的结尾来做后一句的起头,使邻接的句子头尾蝉联,而有上递下接趣味的一种修辞法。”这种修辞,多见于歌曲。这可能由于集体歌唱,口耳相传,此唱彼和,互相衔接,便于记诵所产生的一种句式。如“抱布贸丝,匪来贸丝”,“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无与士耽,士之耽兮”,“及尔偕老,老使我怨”,“不思其反,反是不思”等,都是《氓》诗中的顶真句。蝉联词不一定都在句首,有的在句中,它们的作用是一样的,都是加强诗的音乐性。

    (5)呼告的表现手法

    由于诗人感情的强烈,对所爱者或所憎者,虽不在面前,但觉得如在面前,向他陈诉或斥责,这就是呼告的特征。它在抒情诗中用得最普遍。《氓》诗第三章诗人叙述她的被弃,心情愤激,把个人的命运和当时一般女子的命运联系起来,仿佛有一群青年女子在她面前,她把自己的痛苦告诉她们,在恋爱过程中,要警惕男子将来会变心,自己将难摆脱祸害:“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这几句呼告,唱出了对男女不平等社会现象的强烈悲愤。第六章又转为呼告的形式,“及尔偕老,老使我怨”,这时好像氓站在面前,斥责他的誓言是个欺骗。接着以少时两情融洽,言笑宴宴,信誓旦旦的情景,反衬氓今日的负心。悲愤之情,又达到了高潮。最后又高呼“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如果这里不用呼告手法向氓发出斥责,是不足以解恨的。

    2.语言形式灵活多变

    (1)叹辞的应用

    诗人抒发猛烈的感情或深沉的思想的时候,经常用一种呼声或感叹辞来表达。如当她追叙婚前恋爱生活的时候,感情比较稳定,没有使用叹辞。第三章转入抒情,感情激昂,连用两个“于嗟”(哎呀),三个“兮”(啊)字,两个“也”(呀)字。第四章对“桑落”有所感,用了一“矣”字。第五章诉说被丈夫虐待,被兄弟讥笑,情绪最激动,连用六个“矣”字,借表她沉痛的心情和口气。最后一章对氓表示愤慨和决绝,加强了语气,拖长了音调,坚决地唱出“亦已焉哉”(也就算了吧)!“焉哉”二字连用,就像歌剧幕终,使人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之感。

    (2)叠词的运用

    这首诗音调铿锵自然,富有真情实感。诗中用了不少“蚩蚩”、“涟涟”、“汤汤”、“晏晏”、“旦旦”等叠字形容词,它们不但起了摹声绘貌的作用,且加强了诗的音乐性。

    3.结构艺术上的特色

    《氓》的结构,是和它的故事情节以及作者叙述时激昂波动的情绪相适应的。诗人的感情脉搏随着事件的发展而跳动,时而是懊悔,时而是自伤,时而是斥责,抒情与叙事水乳交融,结构严整,形成一首千古动人的诗篇。诗人抒发的感情由于有了叙述作基础,读者也就能更好地体会理解,引起共鸣。

    小结:《氓》只有六章共240个字,就能够把我们今天起码要用两个小时去拍摄演绎的电影内容表达出来,达到这样凝练的高度,与其精妙的艺术成就是分不开的。

    (三)《氓》的作品意义

    讨论:女子的爱情婚姻不幸,是由于什么原因造成?

    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

    《氓》诗是诗人现实生活典型情绪的再现,诗中女主人公所叙述的是自己的切身经历,悲惨的遭遇和真实的感受,都是真情实感。而这种真情实感在阶级社会中是带有普遍性、典型性的,起了反映、批判当时社会现实的作用。故作品富于现实性。

    2.社会意义

    社会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从父系氏族公社成立后,妇女就成为家庭的附庸,受到男性的支配和压迫。到了奴隶社会,妇女的社会地位就更为下贱,尤其是劳动妇女,她们沦为家庭的奴隶,成了可以随便买卖的商品。《氓》中的女主人公就是生活在这样一种社会环境中。(她悲惨的遭遇,并没有得到亲人的同情和安慰,只得到嘲笑,所有的苦都只能自己一个人承受。诗句“兄弟不知,咥其笑矣”看出来,可见,但是,女子受丈夫的欺凌,是见惯不怪的事情。)她受到氓的遗弃决不是偶然的,也不是个别的,它是一种社会制度的产物。中国男尊女卑的社会延续了三千年,这期间,会引起多少人的共鸣啊!

    (这一婚姻悲剧又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生活天地狭小,生活的幸福与否全寄托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个对感情对家庭不负责任的丈夫,那他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再者,娘家的人的不理解,更能反映出那个时代人的爱情观、婚姻观和女子在爱情中和社会中的弱势地位,更能反映出这场婚姻不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时代的悲剧。)

    《氓》之所以成为文学史上最有名的一首弃妇诗,其关键就在于通过两个鲜明的形象的刻画,通过一个女子大胆控诉,深刻地批判了当时不合理的婚姻制度和社会现实。

    3.现实意义

    如今,这个社会依然有这样的悲剧存在。那不仅是社会制度的错,更是人性贪婪的表现。

    清人马瑞辰在《毛诗传笺通释》中写道:“氓为盲昧无知之称。《氓》中当与男子不相识之初则称氓;约与婚姻则称子,子者男子美称也,嫁则称士,士则夫也。” 对男子的称呼就寄托了人们对他的期望。

    《氓》中的男子不论是婚前还是婚后,都是蒙昧无知的,他的心性并没有随着角色的转换而成长,没有承担起对家庭应有的责任,诗里的这个男子,不配称为“子”,更不配称为“士”,只能永远是氓。从这个角度来看,这首诗题目叫“氓”,简直就是天造地设的。他将为他的无知付出代价——他得不到家庭的幸福。

    希望,现实生活中的我们,都引以为鉴,让这样的悲剧不再发生。

    三、总结

    有人说:《诗经》的世界,语言是具有魔力的,它曾经或在遥远的过去,也活在忙碌的今天,还将活在永远的未来……

    就让我们都能用心多读经典,让它化为我们人生的精神素养,让我们都变得更有气质和智慧。

    4.3第三学时 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 教学活动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1第一学时 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 教学活动 活动1【活动】故事复述,人物初探

    (四)共同梳理文章脉络,把握情节和人物形象。

    1、抽生讲述本文的故事情节

    本文讲述的是一个女子被一个青年男子氓所追求,后来两人结为夫妻。婚后,尽管妻子甘心贫困,日夜操劳,多年如一日。但是最终还是被丈夫遗弃的故事。

    2、全文结构以及男女主人公的形象分析。

    一段:定情。

    (1)表现女子温柔体贴、善解人意而有主见。氓急躁而任性。

    (2)婚姻方式:自由恋爱,自主婚姻。不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二段:恋爱。表现热恋女子的痴情。终于答应结婚。

    三段:懊悔。叙事中断,劝告所有女性,暗示婚后生活并不幸福。

    四段:被弃。简述婚后的辛苦生活和氓的无情。两人关系破裂的原因在“氓”。女子年老色衰,男子二三其德,喜新厌旧,感情不专一。(色衰爱弛)

    五段:劳苦。具体叙述婚后的悲苦生活。表现女子的善良和勤劳。

    六段:决绝。表现女子的清醒和坚强。

    3、总结人物形象

    篇二:《氓》的优秀教案 篇二

    《氓》教案

    一、教学目标 :

    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培养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作的能力。

    2、反复朗读并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

    3、理解女主人公情感的变化,初步培养鉴赏作品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4、比兴手法的运用,及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5、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情操。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品位诗歌的语言,体会比兴手法的运用。

    2、教学难点

    分析《氓》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比兴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讨论法

    3、讲解法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我国古代诗歌历史悠久,成就辉煌,优秀的诗人如群星灿烂,众多体裁、风格、流派则如众芳斗艳,这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宝贵遗产,了解和继承古代诗歌的优秀传统,将进一步激发我们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诗歌知识

    1、诗歌起源:

    诗歌起源于人类的劳动和生活,原始祖先的口头创作。

    据说,周王朝有一种“采诗”制度,朝廷派人采集民间歌谣和乐章,借以了解民间习俗和政治得失。另有公卿列士向朝廷“献诗”制度,表达贵族阶层对政事的歌颂和批评。这些诗歌汇集至朝廷乐官“太师”手中,经太师整理编纂成书。

    一般把编定于公元前六世纪,也就是距今2500多年的诗经,看作是我国诗歌史上的起点。

    2、简介《诗经》

    (1)地位: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6六世纪。大约500年间的诗歌作品305篇,又名诗三百。

    (2)分类:

    按音乐内容分:

    A、风:国风,共160多篇,多是民间歌谣,富思想意义、艺术价值。真实反映了当时时代风貌和人民生活。“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真切地表达广大人民,自己的感受,爱憎和愿望。开创了现实主义传统。

    因是人民的口头创作,口头相传,作者已无所考。惟有《鄘风 载驰》为许穆夫子所作,她可说是我国最早的一位女诗人。

    (雅颂中标有作者姓名有五篇)

    B、雅:宫廷乐曲,

    大雅:用于诸侯相会。

    小雅:用于贵族宴享。

    (另有观点:按产生先后:旧为大雅,新为小雅)

    C、颂:用于周天子及诸侯祭祀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

    (4)诗经的表现手法:

    朱熹: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铺陈)直陈其事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比喻)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联想),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

    (风雅颂赋比兴:六义)

    (5)形式特点:

    A、多采用重章叠句,反复咏唱。多数为隔句用韵。

    B、多采用赋比兴手法。

    C、以四言诗为主,而又灵活多变。

    三、朗读诗歌

    四、疏通字词

    1、正音

    氓 愆 垣 载 筮 咎 陨 隰

    2、多音字

    渐 jian(1)浸湿(渐染)流入(东渐于海)

    将qiang(1)愿,请(将进酒)

    靡mi(3)倒下(望旗旗靡)mi(2)奢侈(奢靡)

    载zai(4)一边一边(载歌载舞)装载 充满(怨声载道)

    zai(3)一年半载 记载刊载登载

    3、通假字

    匪:非 于:吁 说:脱 泮:畔

    五、理顺思路

    1、按表达方式分这是首什么诗?按第几人称叙事?采用了什么手法?

    叙事诗 第一人称 对比

    用第一人称“我”回忆追述婚恋生活。

    2、讨论本诗思路情节是怎样的?

    恋爱(第一二章) 婚变(三至五章) 决绝(六章)

    六、学习“恋爱”部分

    1、重点字词

    2、男女主人公在恋爱中有怎样的表现?

    氓:求——怒——卜——娶

    我:送——劝——盼——嫁

    3、从中可看出他们怎样的`性格?

    女主人公:温柔多情,善解人意,天真活泼 真诚热烈

    氓:急躁 任性 (没有男子汉的胸怀,不大度)热情 向往

    明确:第二章绘声绘色地描述了热恋中少女的心理及表现,可见其用情之深,思念之诚。恋爱中的姑娘是那样的天真活泼热烈。

    “尔卜”句,神灵显示是一段天赐良缘。“以我贿迁”娘家以丰厚的嫁妆祝佑着女儿的幸福,姑娘带着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嫁给了男青年。

    4、用一两个词概括这段恋爱的特点。(这一段的感情基调如何)

    热情、幸福。恋爱自由,婚姻自主。

    七、 学习“婚变”部分(三 四五章)

    ⑴ 请一学生朗读,提问:开头几句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试举例说明。

    [明确]比兴,“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⑵文中的比兴有何特点?

    [明确] 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又桑叶鲜嫩,不要贪吃桑葚。这与后面六句劝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照,诗意是相连的。

    第四章,前四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

    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3)第三章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由前两章的叙事转入这一节的抒情和议论,在读者心理上造成了明显的停顿和隔离,暗示着女主人公悲惨命运已经开始。

    (4)结合三四五章考虑,女主人公用抒情兼议论的方法回顾了自己几年的婚姻生活及自己婚姻失败的原因,她的思想感情如何?

    悔恨、沉痛、但是不哀伤。

    集体朗读这部分。

    八、学习“决绝”部分(六章)

    ⑴自由朗读,注意感情基调:悔恨但不哀伤。

    ⑵提问:女主人公最后做出怎样的选择?从中反映出什么性格特征?

    [明确]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反映其清醒 刚烈的性格特征。

    九、 从文中可以看出主人公什么样的性格特点?(教师强调概括人物性格特点,要从课文出发。学生自由讨论,教师加以总结)

    特点:勤劳 温柔 善良 坚强

    十、如何看待诗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

    观点一:他们的悲剧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这是由社会因素决定。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的生活天地都很狭小,生活得幸福与否都维系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个对家庭、对感情不负责任的丈夫,那她的悲剧是难以避免。

    观点二:男女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虽有它的社会原因,但人物自身的性格特点也是不可忽略的。从他们的恋爱过程看,两人虽是自由恋爱,但女主人对男主人公缺乏必要的了解,被他忠厚的表象所蒙蔽,轻率地答应了他,种下了日后悲剧的种子。

    板书 氓

    (情节) 恋爱 婚变 决绝

    (基调) 热情、幸福 怨恨、沉痛 清醒、刚烈

    篇三:氓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有关知识。

    2、积累字词

    3、把握《氓》的情节和主题,理解人物形象,分析悲剧原因。

    教学重点

    把握《氓》的情节和主题,理解人物形象,分析悲剧原因。

    教学难点

    了解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及其艺术效果。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一起回忆《诗经》中熟悉的诗句,比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一日不见,如三秋兮”,“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它们或书写追求爱情的幸福,或表达爱情不可得惆怅,或表达相思之苦,或书写对爱情的忠贞。现在,让我们再次走进《诗经》,学习它的另一篇有名的诗篇——《氓》

    (二)《诗经》简介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500年间的诗歌,共305篇。先秦时代通称为《诗》或举其整数称《诗三百》。汉代尊崇儒家被奉为经典,才称为《诗经》,并沿用至今。

    (2)《诗经》按乐曲分为“风”、“雅”、“颂”三部分。(板书)“风”指“十五国风”,属于各地方的乐歌,即指当时15国的诗歌作品,绝大部分是民间歌谣——课文所选的三首诗作均出自“风”;“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即王畿地区)的乐歌,有“大雅”和“小雅”;“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有“周颂”、“鲁颂”、“商颂”,基本上是贵族们的歌颂祝祷之辞。

    (3)《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

    (4)《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即直接铺叙陈述;“比”者,“以彼物喻此物”,即比喻;“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

    现代文中的比兴手法:

    1、无垠的天空,是雄鹰一生的行程;苍茫的大地,是流水一生的路程;流逝的岁月,是人的一生的旅程。斗转星移,日落日升,花开花落,时间飞逝,我们背着行囊,永远行走在这没有尽头的旅途中,为了追逐明天的太阳,完成今日的愿望,实现昨日的梦想,拥有美好的未来,我们默默地坚守着一个信念:永不停息。(《倒掉疲惫》)

    2、天空没有不逝的彩虹,人生也没有永远灿烂的风景。圆满很美,残缺遗憾有时也是美。(《残缺也是一种美》)

    3、没有礁石,大海便没有了激昂澎湃的浪花;没有沙粒,河蚌便没有了光亮美丽的珍珠;没有绿叶,红花便没有了婀娜多姿的娇艳……万物之美丽,都要借助于他物的支持或衬托;万物之精华,无不是自己与他物精美绝伦的结合。因此,我要说:借人精华,以铸辉煌。(《说借》)

    (5)《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在中国古代文学的长河中,现实主义的《诗经》和屈原浪漫主义的骚体作品交相辉映,并称“风骚”。《诗经》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6)《诗经》名句:

    1、关关雎鸠,在河之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2、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浅笑盈盈酒窝俏,黑白分明眼波妙)

    3、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知道我的人,说我心烦忧;不知道的,问我有何求。)

    4、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轻轻飘动。如今回家的途中,雪花粉粉飘落)

    5、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他送我木瓜,我就送他佩玉)投我以桃,报之以李。(人家送我一篮桃子,我便以李子相回报)

    6、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它乡山上的宝石,同样可以雕刻成玉器。)

    7、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没有谁向善没有一个开始,但很少能坚持到底)

    8、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采蒿的姑娘,一天看不见,犹似三季长)

    9、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指提意见的人只要是善意的,即使提得不正确,也是无罪的。听取意见的人即使没有对方所提的缺点错误,也值得引以为戒)

    10、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高山,喻高尚的德行。景行,大路,比喻行为正大光明,经常“喻以崇高的品行”之意。赞颂品行才学象高山一样,要人仰视,而让人不禁按照他的作为行为准则。后以“高山景行”比喻崇高的德行。)

    (三)入题

    《卫风氓》是一首以爱情为题材的叙事诗,诗中讲的是一个古今中外反复上演的“痴心女子负心汉”的故事。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讲述了一位女子被丈夫氓抛弃后,回忆当初恋爱、结婚及婚后的遭遇,诉说了自己对不幸婚姻的痛苦悔恨之情。全诗六章,情节单一:一二章写婚前,三四五章写婚后,第六章写结局,整个故事是在抒情女主人公的追述中展开的。

    (四)整体感知

    中国历来有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尤其在封建社会中,女子作为男子财产的一部分,与珠宝、美玉并列,完全没有人身自由。封建伦理又要求她们心甘情愿地充当男子的玩物与奴隶。于是,千百年来的中国文学史也就充满了闺中女子的哀怨与悲泣,闺怨诗在文学史上有了不容忽视的一席之地。这首诗就是在闺怨诗歌星空中闪着熠熠光辉的一颗明星。那么女主人公到底有着怎样的怨恨呢?她又是如何倾诉自己的愁苦情怀呢?让我们来共同感受诗歌内容。

    (1)这首诗讲述了怎样一个爱情故事?用自己的话概括每节的内容:

    第一节许婚第二节迎娶第三节劝诫第四节控诉第五节伤自反省第六节决绝

    归纳:这首诗写了一名女子追忆她与“氓”从恋爱、结婚到婚变的爱情悲剧的全过程。

    3、文中塑造的女主人公的情感一直随着事情的发展而变化,阅读全诗感受一下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恋爱——热情、幸福婚变——怨恨、痛苦决绝——清醒、刚烈、坚强

    (五)具体分析

    这首诗的抒情线索是什么?

    【明确】作者很巧妙地把淇水作为抒情线索。女主人公托情于淇水,汤汤淇水成了女主人公生活经历的见证人。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过: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因为水是流动的,人是变化的,尤其是心境。第二次踏入河流时,水已非当初之水,人亦非当时之人。而《卫风氓》中三次写到同一条河流,女子的心境又有何不同?让我们跟随流淌的文字走进这位女子的心灵世界。

    1、“送子涉淇,至于顿丘”:这是女主人公回忆当初与氓的一次约会的情景。当初老实忠厚的氓已经赢得了女主人公的芳心,这次约会是他们恋爱过程中很关键的一次约会,是在女主人公推迟了婚期情况下,氓才心急火燎地以“抱布贸丝”为借口来找女主人公。正是有了这次会面,才有了“送子涉淇,至于顿丘”的场景。

    可以想见,女主人公对氓的爱是真挚而深厚的,她推迟婚期,是因为“子无良媒”,这是个很容易解决的问题,因此,女主人公一边送氓回家,一边叙谈家常,一直把氓送过了淇水。也正是这次约会,女主人公向氓许诺“秋以为期”,让氓吃下了定心丸。

    我们甚至可以推测,女主人公在恋爱期间像这样“送子涉淇”的经历不止一次,这时的淇水不仅见证了女主人公与氓的热恋场景,而且“淇水汤汤”,流动的都是二人甜蜜幸福的情愫。

    【小结】第一次穿越淇水时,正是女子与氓两情相悦的恋爱时期,对貌似忠厚老实的氓,女子一见倾心。离别时十八相送,情意绵绵,难舍难分。送走之后,翘首企盼,望眼欲穿。“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时哭时笑,抑制不住的眼泪和笑容泄露了心底最深的爱意。远古时代的郊外旷野竟有如此清新纯朴、芳香迷人的爱情;娴静似水的女子竟有如此简单而真诚、随意而自由的胸怀。笑是一种幸福,哭未尝不是另外一种幸福,毕竟还有人让她牵挂落泪。好一个一往情深,纯情浪漫的热恋女子呀。淇水清澈明媚,女子痴情陶醉。甜蜜而幸福、温馨而浪漫。心中有情,眼里看水,如果此时河流是有颜色的,那应该是一片粉红,代表的是幸福的爱恋。

    2、“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这时的女主人公已经成了弃妇,独自坐在车上,缓行于淇水岸边,以至于淇水波涛卷起的水花打湿了车上的布幔。

    女主人公何以成了弃妇呢?“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是氓家生活清贫,她不能与氓共患难吗?不。“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是氓家劳作太累,她不堪其苦好逸恶劳吗?否。

    当初女主人公与氓两情相悦,感情深厚,有诗为证:“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可见女主人公已到了时刻想见到氓,时刻想依偎在氓身边的痴情程度。如此痴情的女子,一般对夫家的清贫生活与辛勤劳作是不会介意的。

    那么是女主人公品行不贞,红杏出墙,被氓遗弃吗?也不是。诗中没有以上三方面的蛛丝马迹。而一句“女也不爽”表明女主人公并没有什么过错。她之所以被遗弃,是因为氓“士贰其行”,而且“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男子婚前婚后行为不一致了,他感情不专,甚至一变再变。这种现象古往今来从未消失过。喜新厌旧是感情不专一男子的通病。婚前女子花容月貌,温顺可人,男子自会不遗余力地追求;然而婚后,由于生活劳苦,女子姣容衰退而成为黄脸婆,感情不专的男子就会露出喜新厌旧的面目,进而抛弃糟糠之妻。诗中女主人公就遭遇了这种不幸。氓不仅“二三其德”感情一变再变,甚至“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发展到家庭暴力地步了,女子被遗弃的命运已成定局。更可悲的是,女主人公被丈夫虐待,向娘家人诉说,却得不到同情与安慰,反而“兄弟不知,咥其笑矣。”如此酸楚悲痛,“更向何人说”?可怜的女主人公只能“静言思之,躬有悼矣。”

    诗人二写淇水,自然是让淇水目睹女主人公被遗弃后的孤寂与悲愤的身影,让淇水倾听弃妇饱含辛酸而又怨恨的诉说。倘若淇水有情,那么她扬起的水花是对弃妇的安慰,她奔腾的涛声是在为弃妇鸣不平。可以说,此时“淇水汤汤”,流动的都是弃妇内心的苦汁。如果仅写这位弃妇的悲苦与哀怨,就只能赢得人们的同情;然而作者插入了弃妇的生活经验,以此告诫世上的女子要慎重对待婚姻,“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这是弃妇不幸婚姻经历的经验总结,是对男女不平等的封建婚姻的控诉,更是对热恋中的和后世的女子的善意告诫。所以说淇水扬波,也是对弃妇善良之心的赞许。

    【小结】事易时移,物是人非了。“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桑树枯萎凋零,女子流年已逝、人老珠黄,氓二三其德,夫妻感情破裂,女子被弃,痛苦伤悲。而桑树曾经葱茏茂盛,女子曾经青春美丽光彩照人,氓曾经信誓旦旦,两人曾经感情亲密,女子曾经幸福甜蜜。对比是如此地鲜明,桑树迎来了自然的秋天,女子也步入了人生之秋。

    她遭受着双重的痛苦:身体上,生活贫穷、劳作艰辛、丈夫拳脚相加;精神上,丈夫背叛,亲人讥笑,爱情已丢失,亲情也难寻,前路渺茫。这些,交织成一张痛苦之网,使她痛不欲生,身累心更苦。第二次穿越淇水时,她会不由地想到当初的有情人共涉淇水,那时的甜蜜越多,此时的悲痛越重。淇水波涛翻滚,女子悲情汹涌;天地同悲,江河落泪。一切景语皆情语,淇水成了横跨在夫妻间的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

    3、“淇则有岸,隰则有泮”:面对汤汤淇水的弃妇“静言思之”,认识到自己的愿望与现实已形成尖锐矛盾,“及尔偕老,老使我怨”,夫妻矛盾已经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了。她清醒地认识到她与氓的婚姻走到了尽头,就如同淇水“有岸”。此时弃妇面对滔滔淇水,心潮起伏,往事如同电影特写镜头一样,一幕幕在弃妇脑海中闪现,总角时期青梅竹马“言笑晏晏”,何等愉快;恋爱时期,“信誓旦旦”,海枯石烂不变心,何等坚决。可是好景不长,没想到氓“反是不思”(违背誓言,不念旧情),既然氓如此绝情,那就算了吧!此时女主人公已从痛苦的阴影中走了出来,表达了“亦已焉哉”的决绝态度。

    【小结】《卫风氓》中的女子,在粉红的爱情里痴迷陶醉时,她纯真浪漫、柔情似水;陡然跌落至婚变的黑色深渊后她怨恨悲痛、伤心绝望;几番挣扎后,她战胜自我,勇敢决断,最终浮出水面,重新上岸,完成了心灵之河的一次胜利的穿越。

    (六)分析诗中人物形象

    女子:勤劳、善良、热情、淳朴、智慧、坚强。诗中的女主人公是位善良、热情的劳动妇女形象,她勤劳、淳朴、不畏贫苦,与“氓”结合后,操持家务,任劳任怨,真诚地把幸福寄托在“氓”的身上。然而,婚后丈夫对她日甚一日的暴虐和欺侮,使她“及尔偕老”的愿望完全破灭了,她由忍耐、不平而转为怨恨,终于发出痛楚的呼喊。诗中表露的她的怨恨多于悲伤,在彻底无望的处境中,她变得清醒而坚强,和氓彻底决绝,这使我们看到了封建社会中守压迫和欺凌的底层妇女的另一面。

    氓:始乱终弃、无信义、自私自利的伪君子。他以虚假的热情欺骗了淳朴的少女,用谎言和空咒赢得了女子的信任,一旦骗取到手,便露出了卑劣、凶暴的本性。

    (七)启示

    痴情──“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诗中女主人公在“氓”离开后总是牵挂着他,多情的她独自登上破旧的城垣眺望复关寻找氓的身影。当她看见了心上人时就会欣喜若狂,若她看不见心上人则会伤心流泪。痴心的她总是因为“氓”的出现高兴,而又会因为“氓”的离去而伤心。然而正是这样一个痴情的女子,却遭到了负心汉的遗弃。

    结论:痴情是一剂毒药。容易使人利令智昏。

    启发:面对漫漫人生路,始终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智慧──“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女主人公在被人遗弃时并没有呼天抢地,寻死上吊,而是对婚姻爱情作了认真地反思,她清楚地看到作为女子绝对不能够沉溺于爱情,否则就陷入泥潭、很难自拔。要知道这种道理有的人一生中都不可能领悟得到。另外,在她与氓婚变后,并没有乱了方寸,而是“静言思之”,思考现在自己的处境并及时做出决定。因此,我们不能不说她是一个充满智慧的女子。

    结论:智慧的人是善于总结经验教训的。

    启发:漫漫人生路,总会错几步。错几步不要紧,关键是知道怎么错,不再错。

    坚强──面对突如其来的婚变,咱们的女主人公并没有以泪洗面,而是“静言思之”,看清了“反是不思”的丈夫的真面目。她明白貌合神离的婚姻是没有幸福可言的,于是她坚强地面对自己的处境,果断地做出分手的决定。她不甘心受命运的摆布,她要寻求自主的婚姻,寻求自己的幸福。

    结论:坚强的人是不会受命运的摆布的。

    启发:要做生活的强者。(女人当自强)

    惜缘

    相关链接:教学设计 高一教学设计 鲁人版高一教学设计

    篇四:《氓》的优秀教案 篇四

    1、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开创了我国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传统。

    2、《诗经》的“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二、文言知识:

    1、注音并解释:

    氓(méng)淇水(qí)愆期(qiān)将子无怒(qiāng)

    乘彼垝垣(guǐ)(yuán)载笑载言(zài)体无咎言(jiù)

    尔卜尔筮(bǔ)(shì)于嗟鸠兮(xū)(jiē)其黄而陨(yǔn)

    无食桑葚(shèn)犹可说(tuō)自我徂尔(cú)淇水汤汤(shāng)

    来即我谋(jí)言既遂矣(suì)无与士耽(dān)以我贿迁(huì)

    女也不爽(shuǎng)渐车帷裳(jiān)(cháng)士也罔极(wǎng)

    夙兴夜寐(sù)(mèi)靡有朝矣(mǐ)(zhāo)抱布贸丝(mào)

    咥其笑矣(xì)及尔偕老(xié)隰则有泮(xí)(pàn)

    言笑晏晏(yàn)亦已焉哉(yān)躬自悼矣(gōng)(dào)

    2、通假字:

    例句假借字本字意义

    氓之蚩蚩蚩蚩嗤嗤笑嘻嘻的样子

    将子无怒无毋不要

    于嗟鸠兮于吁唉

    犹可说也说脱脱身

    隰则有泮泮畔边岸

    不可说也说脱脱身

    3、古今异义:

    (1)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古义:到达今义:连词,表另提一事)

    (2)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古义:你今义:儿子)

    (3)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古义:请今义:副词,即将)

    (4)不见复关,泣涕涟涟(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5)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古义:多年今义:表年龄)

    (6)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古义:差错今义:爽快)

    (古义:不专一,有二心今义:数词)

    (7)总角之宴,言笑晏晏(古义:快乐今义:宴席)

    (8)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古义:民今义:流氓)

    (9)尔卜尔筮,体无咎言(古义:卜筮的卦象今义:身体)

    (10)士也罔极,二三其德(古义:标准今义:程度副词,很)

    (古义:反复无常,感情不专一今义:数词)

    4、词类活用:

    (1)其黄而陨(名词作动词,变黄)

    (2)士贰其行(数词作形容词,不专一)

    (3)二三其德(数词作形容词,不专一)

    (4)夙兴夜寐(名词作状语,早;晚)

    5、学成语识文言:(解释成语意思)

    (1)毫厘不爽:丝毫差错也没有。形容非常准确。

    屡试不爽:多次验证都准确无误。

    (2)载歌载舞:边唱歌,边跳舞。形容尽情的欢乐。

    (3)忠贞不贰:忠诚坚贞,没有二心。

    (4)白头偕老:指夫妻相亲相爱,共同生活到老。

    (5)信誓旦旦:形容誓言说得非常诚挚。

    (6)夙兴夜寐:早起晚睡。形容勤奋不懈。

    6、文言句式:(翻译下列诗句,尽量保留原诗的韵味)

    ①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译文:请你不要生气,就把秋天作为婚期。

    ②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译文:不是我拖延时间,你没有好的媒人。

    7、固定句式

    ①载笑载言(载……载……,固定句式,译为“一边……一边……”)

    ②反是不思,亦已焉哉!(焉哉,固定结构,语气词连用,表示强烈的感叹,可译为“了吧”。【合作探究】

    1、《氓》是以谁的口吻写的?采用了什么样的叙述方式?叙述了哪些经历?你能从中感受到主人公怎样的内心情感?

    以女子的口吻,自述的方式,叙述了她自己的婚恋悲剧。

    恋爱(热情、幸福)——婚变(怨恨、沉痛)——决绝(清醒、刚烈)

    2、本文在表现手法上以叙述为主,这种手法在《诗经》里称什么?赋

    3、除了赋的手法,你还了解了《诗经》的哪些手法?举出文中例子,并说说其表达效果。

    比兴。详见《教参》。

    4、你还能从平素所学的文章或歌曲里举几个用了比兴手法的例子吗?请以“爱心”或“感恩”为话题,尝试用比兴手法写一段话。

    5、结合文章内容谈谈对比手法的运用。

    ⑴“我”婚前和婚后的生活的对比。

    ⑵“我”婚前与婚后的思想变化的对比。

    ⑶“氓”婚前和婚后的态度的对比。

    (4)“我”和“氓”对婚姻的态度的对比。

    【课堂达标】

    1、选出下列加点词的注音和释义有错的一项(A)

    A、氓(méng民)之匪我愆(yan拖延)期体地咎(ji灾祸)言

    B、靡(mǐ没有)室劳矣躬自悼(dào伤心)言笑晏晏(yàn欢乐的样子)

    C、隰(xí低湿的地方)则有泮(pàn通畔)渐(jīan渐湿)车帷裳(cháng布幔)

    D、将(qiāng请)淇水汤汤(shāng水势很大的样子)其黄而陨(yǔn落)

    2、选出不含通假字的一句(A)

    A、桑之未落,其叶沃若B、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C、淇则有岸,隰则有泮、D、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3、下面诗句中没有用“兴”的手法的一句是(D)

    A、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B、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C、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子之于归,宜室其家。

    D、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4、对下列各句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C)

    A、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请你不要生气,把秋天订为婚期吧。

    B、既见复关,载笑载言——终于又看到了你,就又说又笑。

    C、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姑娘沉溺在爱情里,就无法劝说了。

    D、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多年来做你的妻子,家里的劳苦活儿没有不干的。

    5、下列各句中加粗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D)

    A、为了赶在学术会前完成论文,他夙兴夜寐,辛辛苦苦忙了一个月。

    B、军民同仇敌忾,浴血奋战的情景,至今还历历在目。

    C、商店经理信誓旦旦地说:“我们的商店无假货。”但一检查,几乎全是假货。

    D、香皂买回来后,屡试不爽,气得我奔向商店,大呼:“退货!”

    6、填空、默写。

    (1)(《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的诗歌,共(305)首,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2)《氓》中表现女主人公对氓的思念的句子是:乘彼危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等到氓后的无比喜悦的心情的诗句是: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女对爱情有什么深刻的认识?请用原文回答: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表现女对爱情的忠贞及氓的负心的句子是:女也不爽,士二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表现女的勤劳的诗句是: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5、、语言知识表达与运用:

    (1)前段时间,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日前在欢迎新党主席郁慕明时说了这样一句话后引来一片非议,原话如下:“七月流火,但充满热情的岂止是天气,今天我们中国人民大学的师生以火一般的热情在这里欢迎郁慕明先生一行。”请问问题出在哪里、

    “七月流火”语出《诗经国风豳风》“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这两句话说:“天气越来越凉了,该做棉衣服了。”可见,此词意是指天气渐冷,而不是望文生义的天气炎热、。

    【拓展延伸】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③题

    芣苢①

    采采芣苢,薄言②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③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④之。采采芣苢,薄言捋⑤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⑥之。采采芣苢,薄言礻颉⑦之。

    ①选自《诗经周南》,这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民歌。芣苢,李前(草名),可食。

    ②薄、言:都是语助词,无实意。

    ③有:得到。

    ④掇:摘取、拾取。

    ⑤捋:成把地握取。

    ⑥袺:手持衣角盛物。

    ⑦礻颉:把衣襟掖在腰间装物。

    ①《诗经》使用赋、比、兴手法,本诗使用的手法是:赋。

    ②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

    答:通过动词的变换表现出来的。

    ③前人读这首诗说:反复讽咏,“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请概括描述。

    答:妇女们在田野上边采野菜边唱歌,一派欢快的劳动景象。

    篇五:氓教案5 篇五

    教学目标:

    1、学习《氓》中对比手法的使用,体会诗中细节描写的作用。

    2、了解诗中赋、比、兴的手法及其艺术效果。

    3、在诵读中理解、鉴赏课文,使学生逐步培养诵读文学作品的习惯。

    4、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把握《氓》中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2、把握主人公的情感变化及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1、让学生在日常写作中正确学习、应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2、把本课升华为对学生“理智的爱”的教育。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增强学生对文本的认识。

    2、探讨法:以学生为主,还课堂于学生,调动学生积极性跟课堂气氛。

    课时安排:

    一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自古以来,爱情就作为人类生活中的一个主题为世人所歌颂。纵观历史,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无悔;有“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的浪漫;有“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的取舍;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忠贞。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一首与爱情有关的诗歌——《氓》。

    《氓》选自《诗经》中的“国风”,讲到《诗经》谁能给我们介绍一下《诗经》?

    赋:铺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陈述铺叙的意思。

    比:以彼物比此物。即对人或对物加以形象的比喻。

    兴: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词。即借助其它事物作为诗歌发端,已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

    二、研读课文

    1、由老师朗读一遍课文,大家在听的时候找出你认为应该注意的或不懂的字词,包括课文中的注释部分。(通假字——于通吁,感叹词说通脱,摆脱无通勿,不要泮通畔,边岸至于顿丘:至于—到达将子无怒:将—请,愿乘彼诡垣:登上那倒塌的墙以我贿迁:贿—财物,指嫁妆

    体无咎言:体—卦象;咎—灾祸其叶沃若:沃若—润泽的样子无与士耽:耽—沉溺。

    自我徂尔:徂—到三岁食贫:三岁—指多年;食贫—食物贫乏指生活贫困淇水汤汤,渐车帏裳:女也不爽士也罔极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思其反反是不思)

    2、全体学生齐读课文。

    3、总体概括:按诗歌的内容和性质的不同可以将诗歌分为抒情诗跟叙事诗,那大家觉得这是一首什么类型的诗?请用最短的话复述这首诗。(恋爱——婚后——决绝)恋爱——婚后——决绝各是在文中的哪些部分?

    4、让一个学生领读“恋爱”部分,讨论这首叙事诗是以第几人称来叙事?

    体会在第一部分中氓和女子的形象各是怎样的?(氓:易躁易怒,为下文的爱情悲剧做铺垫。女子:温柔热情(送子涉淇,将子无怒),不见复关,既见复关(一悲一喜,既写出女子感情专一炽烈,又写出其纯情痴情))

    5、这一部分是回忆追述恋爱生活。它的基调是什么?(热情、幸福)

    6、让一个学生领读“婚后”部分,让学生自由讨论分析这一部分。

    (第三段——比兴手法的运用:以兴起,总结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以“桑”设喻,“其叶沃若”喻女子青春美丽;以“鸠”“无食桑葚”喻女子不要对男子过分迷恋。比的运用,写出了女子内心的痛苦。写女子的悲叹,点出悲惨的教训,表现出女子内心的悲痛,也用以告诫后人

    第四段——以兴起,正面写男子变心。又以“桑”设喻,“其黄而陨”喻女子年老色衰。以“淇水”起兴,写出婚姻的不幸,并点出婚姻不幸的根源和女子的清白。

    第五段写婚后的辛劳,不幸,再加上无情男子的瘧待伤上加伤。

    人物形象:勤劳善良(女子),背信弃义、冷酷无情(男子)

    基调:怨恨、沉痛)

    7、让一个学生领读“决绝”部分,以同样的方式思考总结这一部分,教师从旁引导

    (以淇、隰起兴,写出女子的反省,女子意识到凡事都有个度,忍耐有,爱情也有。女子通过反思而变得刚强。)

    8、问题小结

    1、高尔基说过,情节的发展史就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结合本课谈谈对这句话的认识:

    (随着情节的发展,主人公的性格也发生了变化,从原先的温柔痴情到成熟刚毅、坚强果断)

    2、这首诗的题目是《氓》,如果要给题目添个定语,或副标题(例:无情的氓),你会怎么添,为什么?

    3、从这篇课文中大家学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引申到中学生恋爱问题,引导他们“理智的爱”)

    三、总结

    这是一首弃妇诗,叙述了从恋爱、结婚到被遗弃的过程,充满了对负心人的控诉,最后通过反思变得刚强,清醒过来,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由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氓》在回忆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

    四、作业:

    1、背诵课文

    2、写一篇关于的《氓》随感,字数不限。

    篇六:《氓》优质课教学设计 篇六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有关知识。

    2、积累字词

    3、把握《氓》的情节和主题,理解人物形象,分析悲剧原因。

    教学重点

    把握《氓》的情节和主题,理解人物形象,分析悲剧原因。

    教学难点

    了解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及其艺术效果。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一起回忆《诗经》中熟悉的诗句,比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一日不见,如三秋兮”,“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它们或书写追求爱情的幸福,或表达爱情不可得惆怅,或表达相思之苦,或书写对爱情的忠贞。现在,让我们再次走进《诗经》,学习它的另一篇有名的诗篇——《氓》

    (二)《诗经》简介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500年间的诗歌,共305篇。先秦时代通称为《诗》或举其整数称《诗三百》。汉代尊崇儒家被奉为经典,才称为《诗经》,并沿用至今。

    (2)《诗经》按乐曲分为“风”、“雅”、“颂”三部分。(板书)“风”指“十五国风”,属于各地方的乐歌,即指当时15国的诗歌作品,绝大部分是民间歌谣——课文所选的三首诗作均出自“风”;“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即王畿地区)的乐歌,有“大雅”和“小雅”;“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有“周颂”、“鲁颂”、“商颂”,基本上是贵族们的歌颂祝祷之辞。

    (3)《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

    (4)《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即直接铺叙陈述;“比”者,“以彼物喻此物”,即比喻;“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

    现代文中的比兴手法:

    1、无垠的天空,是雄鹰一生的行程;苍茫的大地,是流水一生的路程;流逝的岁月,是人的一生的旅程。斗转星移,日落日升,花开花落,时间飞逝,我们背着行囊,永远行走在这没有尽头的旅途中,为了追逐明天的太阳,完成今日的愿望,实现昨日的梦想,拥有美好的未来,我们默默地坚守着一个信念:永不停息。(《倒掉疲惫》)

    2、天空没有不逝的彩虹,人生也没有永远灿烂的风景。圆满很美,残缺遗憾有时也是美。(《残缺也是一种美》)

    3、没有礁石,大海便没有了激昂澎湃的浪花;没有沙粒,河蚌便没有了光亮美丽的珍珠;没有绿叶,红花便没有了婀娜多姿的娇艳……万物之美丽,都要借助于他物的支持或衬托;万物之精华,无不是自己与他物精美绝伦的结合。因此,我要说:借人精华,以铸辉煌。(《说借》)

    (5)《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在中国古代文学的长河中,现实主义的《诗经》和屈原浪漫主义的骚体作品交相辉映,并称“风骚”。《诗经》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6)《诗经》名句:

    1、关关雎鸠,在河之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2、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浅笑盈盈酒窝俏,黑白分明眼波妙)

    3、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知道我的人,说我心烦忧;不知道的,问我有何求。)

    4、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轻轻飘动。如今回家的途中,雪花粉粉飘落)

    5、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他送我木瓜,我就送他佩玉)投我以桃,报之以李。(人家送我一篮桃子,我便以李子相回报)

    6、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它乡山上的宝石,同样可以雕刻成玉器。)

    7、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没有谁向善没有一个开始,但很少能坚持到底)

    8、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采蒿的姑娘,一天看不见,犹似三季长)

    9、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指提意见的人只要是善意的,即使提得不正确,也是无罪的。听取意见的人即使没有对方所提的缺点错误,也值得引以为戒)

    10、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高山,喻高尚的德行。景行,大路,比喻行为正大光明,经常“喻以崇高的品行”之意。赞颂品行才学象高山一样,要人仰视,而让人不禁按照他的作为行为准则。后以“高山景行”比喻崇高的德行。)

    (三)入题

    《卫风氓》是一首以爱情为题材的叙事诗,诗中讲的是一个古今中外反复上演的“痴心女子负心汉”的故事。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讲述了一位女子被丈夫氓抛弃后,回忆当初恋爱、结婚及婚后的遭遇,诉说了自己对不幸婚姻的痛苦悔恨之情。全诗六章,情节单一:一二章写婚前,三四五章写婚后,第六章写结局,整个故事是在抒情女主人公的追述中展开的`。

    (四)整体感知

    中国历来有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尤其在封建社会中,女子作为男子财产的一部分,与珠宝、美玉并列,完全没有人身自由。封建伦理又要求她们心甘情愿地充当男子的玩物与奴隶。于是,千百年来的中国文学史也就充满了闺中女子的哀怨与悲泣,闺怨诗在文学史上有了不容忽视的一席之地。这首诗就是在闺怨诗歌星空中闪着熠熠光辉的一颗明星。那么女主人公到底有着怎样的怨恨呢?她又是如何倾诉自己的愁苦情怀呢?让我们来共同感受诗歌内容。

    (1)这首诗讲述了怎样一个爱情故事?用自己的话概括每节的内容:

    第一节许婚第二节迎娶第三节劝诫第四节控诉第五节伤自反省第六节决绝

    归纳:这首诗写了一名女子追忆她与“氓”从恋爱、结婚到婚变的爱情悲剧的全过程。

    3、文中塑造的女主人公的情感一直随着事情的发展而变化,阅读全诗感受一下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恋爱——热情、幸福婚变——怨恨、痛苦决绝——清醒、刚烈、坚强

    (五)具体分析

    这首诗的抒情线索是什么?

    【明确】作者很巧妙地把淇水作为抒情线索。女主人公托情于淇水,汤汤淇水成了女主人公生活经历的见证人。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过: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因为水是流动的,人是变化的,尤其是心境。第二次踏入河流时,水已非当初之水,人亦非当时之人。而《卫风氓》中三次写到同一条河流,女子的心境又有何不同?让我们跟随流淌的文字走进这位女子的心灵世界。

    1、“送子涉淇,至于顿丘”:这是女主人公回忆当初与氓的一次约会的情景。当初老实忠厚的氓已经赢得了女主人公的芳心,这次约会是他们恋爱过程中很关键的一次约会,是在女主人公推迟了婚期情况下,氓才心急火燎地以“抱布贸丝”为借口来找女主人公。正是有了这次会面,才有了“送子涉淇,至于顿丘”的场景。

    可以想见,女主人公对氓的爱是真挚而深厚的,她推迟婚期,是因为“子无良媒”,这是个很容易解决的问题,因此,女主人公一边送氓回家,一边叙谈家常,一直把氓送过了淇水。也正是这次约会,女主人公向氓许诺“秋以为期”,让氓吃下了定心丸。

    我们甚至可以推测,女主人公在恋爱期间像这样“送子涉淇”的经历不止一次,这时的淇水不仅见证了女主人公与氓的热恋场景,而且“淇水汤汤”,流动的都是二人甜蜜幸福的情愫。

    【小结】第一次穿越淇水时,正是女子与氓两情相悦的恋爱时期,对貌似忠厚老实的氓,女子一见倾心。离别时十八相送,情意绵绵,难舍难分。送走之后,翘首企盼,望眼欲穿。“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时哭时笑,抑制不住的眼泪和笑容泄露了心底最深的爱意。远古时代的郊外旷野竟有如此清新纯朴、芳香迷人的爱情;娴静似水的女子竟有如此简单而真诚、随意而自由的胸怀。笑是一种幸福,哭未尝不是另外一种幸福,毕竟还有人让她牵挂落泪。好一个一往情深,纯情浪漫的热恋女子呀。淇水清澈明媚,女子痴情陶醉。甜蜜而幸福、温馨而浪漫。心中有情,眼里看水,如果此时河流是有颜色的,那应该是一片粉红,代表的是幸福的爱恋。

    2、“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这时的女主人公已经成了弃妇,独自坐在车上,缓行于淇水岸边,以至于淇水波涛卷起的水花打湿了车上的布幔。

    女主人公何以成了弃妇呢?“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是氓家生活清贫,她不能与氓共患难吗?不。“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是氓家劳作太累,她不堪其苦好逸恶劳吗?否。

    当初女主人公与氓两情相悦,感情深厚,有诗为证:“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可见女主人公已到了时刻想见到氓,时刻想依偎在氓身边的痴情程度。如此痴情的女子,一般对夫家的清贫生活与辛勤劳作是不会介意的。

    那么是女主人公品行不贞,红杏出墙,被氓遗弃吗?也不是。诗中没有以上三方面的蛛丝马迹。而一句“女也不爽”表明女主人公并没有什么过错。她之所以被遗弃,是因为氓“士贰其行”,而且“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男子婚前婚后行为不一致了,他感情不专,甚至一变再变。这种现象古往今来从未消失过。喜新厌旧是感情不专一男子的通病。婚前女子花容月貌,温顺可人,男子自会不遗余力地追求;然而婚后,由于生活劳苦,女子姣容衰退而成为黄脸婆,感情不专的男子就会露出喜新厌旧的面目,进而抛弃糟糠之妻。诗中女主人公就遭遇了这种不幸。氓不仅“二三其德”感情一变再变,甚至“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发展到家庭暴力地步了,女子被遗弃的命运已成定局。更可悲的是,女主人公被丈夫虐待,向娘家人诉说,却得不到同情与安慰,反而“兄弟不知,咥其笑矣。”如此酸楚悲痛,“更向何人说”?可怜的女主人公只能“静言思之,躬有悼矣。”

    诗人二写淇水,自然是让淇水目睹女主人公被遗弃后的孤寂与悲愤的身影,让淇水倾听弃妇饱含辛酸而又怨恨的诉说。倘若淇水有情,那么她扬起的水花是对弃妇的安慰,她奔腾的涛声是在为弃妇鸣不平。可以说,此时“淇水汤汤”,流动的都是弃妇内心的苦汁。如果仅写这位弃妇的悲苦与哀怨,就只能赢得人们的同情;然而作者插入了弃妇的生活经验,以此告诫世上的女子要慎重对待婚姻,“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这是弃妇不幸婚姻经历的经验总结,是对男女不平等的封建婚姻的控诉,更是对热恋中的和后世的女子的善意告诫。所以说淇水扬波,也是对弃妇善良之心的赞许。

    【小结】事易时移,物是人非了。“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桑树枯萎凋零,女子流年已逝、人老珠黄,氓二三其德,夫妻感情破裂,女子被弃,痛苦伤悲。而桑树曾经葱茏茂盛,女子曾经青春美丽光彩照人,氓曾经信誓旦旦,两人曾经感情亲密,女子曾经幸福甜蜜。对比是如此地鲜明,桑树迎来了自然的秋天,女子也步入了人生之秋。

    她遭受着双重的痛苦:身体上,生活贫穷、劳作艰辛、丈夫拳脚相加;精神上,丈夫背叛,亲人讥笑,爱情已丢失,亲情也难寻,前路渺茫。这些,交织成一张痛苦之网,使她痛不欲生,身累心更苦。第二次穿越淇水时,她会不由地想到当初的有情人共涉淇水,那时的甜蜜越多,此时的悲痛越重。淇水波涛翻滚,女子悲情汹涌;天地同悲,江河落泪。一切景语皆情语,淇水成了横跨在夫妻间的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

    3、“淇则有岸,隰则有泮”:面对汤汤淇水的弃妇“静言思之”,认识到自己的愿望与现实已形成尖锐矛盾,“及尔偕老,老使我怨”,夫妻矛盾已经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了。她清醒地认识到她与氓的婚姻走到了尽头,就如同淇水“有岸”。此时弃妇面对滔滔淇水,心潮起伏,往事如同电影特写镜头一样,一幕幕在弃妇脑海中闪现,总角时期青梅竹马“言笑晏晏”,何等愉快;恋爱时期,“信誓旦旦”,海枯石烂不变心,何等坚决。可是好景不长,没想到氓“反是不思”(违背誓言,不念旧情),既然氓如此绝情,那就算了吧!此时女主人公已从痛苦的阴影中走了出来,表达了“亦已焉哉”的决绝态度。

    【小结】《卫风氓》中的女子,在粉红的爱情里痴迷陶醉时,她纯真浪漫、柔情似水;陡然跌落至婚变的黑色深渊后她怨恨悲痛、伤心绝望;几番挣扎后,她战胜自我,勇敢决断,最终浮出水面,重新上岸,完成了心灵之河的一次胜利的穿越。

    (六)分析诗中人物形象

    女子:勤劳、善良、热情、淳朴、智慧、坚强。诗中的女主人公是位善良、热情的劳动妇女形象,她勤劳、淳朴、不畏贫苦,与“氓”结合后,操持家务,任劳任怨,真诚地把幸福寄托在“氓”的身上。然而,婚后丈夫对她日甚一日的暴虐和欺侮,使她“及尔偕老”的愿望完全破灭了,她由忍耐、不平而转为怨恨,终于发出痛楚的呼喊。诗中表露的她的怨恨多于悲伤,在彻底无望的处境中,她变得清醒而坚强,和氓彻底决绝,这使我们看到了封建社会中守压迫和欺凌的底层妇女的另一面。

    氓:始乱终弃、无信义、自私自利的伪君子。他以虚假的热情欺骗了淳朴的少女,用谎言和空咒赢得了女子的信任,一旦骗取到手,便露出了卑劣、凶暴的本性。

    (七)启示

    痴情──“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诗中女主人公在“氓”离开后总是牵挂着他,多情的她独自登上破旧的城垣眺望复关寻找氓的身影。当她看见了心上人时就会欣喜若狂,若她看不见心上人则会伤心流泪。痴心的她总是因为“氓”的出现高兴,而又会因为“氓”的离去而伤心。然而正是这样一个痴情的女子,却遭到了负心汉的遗弃。

    结论:痴情是一剂毒药。容易使人利令智昏。

    启发:面对漫漫人生路,始终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智慧──“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女主人公在被人遗弃时并没有呼天抢地,寻死上吊,而是对婚姻爱情作了认真地反思,她清楚地看到作为女子绝对不能够沉溺于爱情,否则就陷入泥潭、很难自拔。要知道这种道理有的人一生中都不可能领悟得到。另外,在她与氓婚变后,并没有乱了方寸,而是“静言思之”,思考现在自己的处境并及时做出决定。因此,我们不能不说她是一个充满智慧的女子。

    结论:智慧的人是善于总结经验教训的。

    启发:漫漫人生路,总会错几步。错几步不要紧,关键是知道怎么错,不再错。

    坚强──面对突如其来的婚变,咱们的女主人公并没有以泪洗面,而是“静言思之”,看清了“反是不思”的丈夫的真面目。她明白貌合神离的婚姻是没有幸福可言的,于是她坚强地面对自己的处境,果断地做出分手的决定。她不甘心受命运的摆布,她要寻求自主的婚姻,寻求自己的幸福。

    结论:坚强的人是不会受命运的摆布的。

    启发:要做生活的强者。(女人当自强)

    惜缘

    篇七:氓教学设计 篇七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诗经》的有关常识,培养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能力。

    2、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

    能力目标

    3、初步培养鉴赏作品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4、深刻体会《诗经》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情感目标

    5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人民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情操,树立正确积极的爱情观。

    二导入

    爱情是人类特有的感情,是一种自发的不由自主的情感冲动,同时也是个体的一种自我选择。作为我国文学初唱的《诗经》,其中的爱情诗从文学的角度写出了礼制完善之初时周代社会男女交往的清纯本色,表现出对人生命本体的尊崇和对人的个体价值的强烈追求,为中国古代文化留下了情感的光辉。这些爱情诗,展示给我们的是人类美好的情感世界。这里没有世俗的偏见,有的只是个体生命本能的情感流露,是淳朴、自然、浪漫的平等爱情。本课就让我们一起感受一位女性的爱情生活。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⒈简介《诗经》文学常识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周代(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500年间)诗歌305篇。原称“诗”或“诗三百”,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诗》被当作儒家经典,尊称为《诗经》,列入“五经”(补充:“四书五经”。“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之首。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

    作品分类:风、雅、颂

    《诗经》中作品按其表现内容分“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十五国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郑风、王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共160篇。大部分是民间歌谣,内容生动活泼而富有生活气息,是现实主义的源头。

    “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共105篇。“大雅”用于隆重盛大的宴会典礼,“小雅”则用于一般的宴会典礼。部分小雅来自民间。

    “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是宗庙祭祀用的歌词。

    表现手法:

    ⑴大量运用“赋”、“比”、“兴”的手法。

    ⑵四言为主,章节复沓,反复咏叹。

    作品内容:史诗、讽刺诗、爱情诗、战歌、颂歌、节令歌以及劳动歌谣等样样都有。反映周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周代社会的一面镜子。


    氓教案优秀7篇》由:科普读物整理
    链接地址:http://www.gjknj.com/special/35588.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下一篇:会计事务所实习报告【优秀5篇】
  • 推荐专题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