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创业找项目 > 范文大全 > 增加收入渠道
  • 增加收入渠道

  • 来源:创业找项目
  • 时间:2018-05-06
  • 移动端:增加收入渠道
  • 篇一:低收入群体增加收入的途径

    低收入群体增加收入的途径

    一在当前我国的低收入群体中,农民占了很大的比重。增加农民收入、特别是低收入农民的收入,是缩小社会收入差距的最重要方面。怎样才能使低收入农民增加收入呢?减轻农民负担是必要的,但在政府采取的各项措施中,农业中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无疑是影响面广、涉及的人数多和成效持久的措施。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能使广大农民得到实惠,持续增加收入,增加家庭财产存量。具体地说:

    1.要改革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打破城乡割裂的局面,以实现城乡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应当认识到,这是在农村推行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和提高农民收入的前提。

    2.要鼓励农民在自愿的基础上建立各种新的合作组织。这种新的合作组织在沿海省份和内地都已出现,它们或者称作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或者称作公司、经济联合体。它们本身是体制创新的产物,又是技术创新成果进入农村的中介组织。

    3.政府应当增加农田水利建设和良种基地建设的投入。这是促进农民采用技术创新成果以增加收入的条件。尤其是农村水利建设,它将帮助贫困地区农民及早脱贫,并在脱贫之后走上致富的道路。而农村水利设施的经营管理,也与体制创新不可分割。

    4.政府应当增加农村的教育投入,包括义务教育投入、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投入等。政府还应当结合技术创新成果的推广,抓紧对农民的短期培训。

    5.鼓励科技人员下到农村,发挥他们的专长,结合当地农民的需要,科技人员同农民组成利益共同体,实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这样,不仅农民在采用科技创新成果之后可以大幅度提高收入,而且科技人员的收入也能迅速上升。

    6.大力发展农村金融业,扩大农民小额贷款的发放范围。可以通过农民贷款担保基金和农民互助基金的建立来做到这一点。

    二怎样增加城镇低收入者的收入?首先要了解为什么这些人不易摆脱低收入的困境。大体上有三个原因:一是缺少就业机会,二是缺少适应就业岗位的能力,三是即使就业了,但由于能力有限,无法取得较多的收入。因此,要针对这三个原因寻找对策。

    1.设法增加就业机会。产品销路好,就业机会就多;企业盈利,就业前景看好。而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将使企业活力增强,使产品能吸引消费者,使产品成本降低,利润上升。这样就为就业机会的增加创造了条件。近几年的实践已经表明,居民为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要求购买新产品。他们对产品的环保要求越来越高,对科技含量高的消费品的购买愿望一直在上升。增加企业产品的销路无疑是扩大就业的可靠途径。

    2.使低收入者提高适应。于现有的和新的就业岗位的能力。现有的就业岗位和新出现的就业岗位对于工作者的文化技术水平的要求是不断提高的。因此,应当对低收入者进行技术培训,使他们能够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企业业务的扩大而不断增加自己的就业能力。而科技型的企业为了能得到合格的工作者,自身也应当加强岗位培训工作。

    3.就业后继续学习并为自行创业准备条件。要知道,人力资本存量是一个人能否就业的条件,而人力资本增量则是就业以后能否被提升或者能否更换工作岗位,取得较多收入的条件。自行创业能否成功,固然同人力资本存量有关,但在更大程度

    上取决于人力资本的增量有多大。这些都表明,在科技进步的时代,包括低收入者在内的所有的人都要继续学习,终身学习,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

    4.城镇的社区服务、环境保卫、环境卫生、园林建设等可以吸引较多的就业人员。在这方面应采取更灵活的方式管理。这也属于体制创新的范围。

    5.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民营经济的发展为市场提供了就业机会和拓宽了就业门路。实践表明,近年来,民营经济发展快的省市,就业压力相对就小得多。

    三农村低收入者增加收入的另一个重要途径是外出务工,而且主要是到城镇中务工。虽然,农民进城所从事的许多工作不一定是城里的失业者所愿意从事的工作,一般而言,被认为是“脏活”、“累活”、“苦活”的工作,农民从事的多。但就城镇劳动力供给总量而言,农民工进城是不是同城镇低收入者之间产生了矛盾?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是不是抢走了城镇下岗人员的饭碗?农民工进城是不是使城镇劳动力供给大增而普遍地降低了城镇就业人员的工资水平?对这个问题,需要进行较深入地分析。

    如果农村务工者短期内大量涌入城镇,造成城镇劳动力供给过多,是会影响城镇低收入者的就业和收入的。我们不能否认这种情况的存在,并且它在某些城镇曾经造成城镇工资水平下降。但从长期考察,不必有这种忧虑。

    第一,农民进城工作后,使城市经济活跃了,使城乡之间的经济联系密切了,这对于城市的经济增长是有利的, 同时也为城市增添了若干适合城里人工作的就业机会。反过来说,假定没有大批农民进城,当杂工、摆饮食摊、卖菜、收废品、清扫垃圾,城里人的生活可能没有今天这样方便, 同时,城市中的经济也没有现在这样活跃。经济不活跃,就业机会反而更少了,这对城里想找工作的人也是不利的。

    第二,农民进城工作后,就会取得收入。不管他们是把收入带回农村的家里,还是自己留下一部分在城里消费,都将增加市场销售量,而市场的扩大将使一些企业的产品得到销路,从而维持了城里人的就业。对这个问题,一定要从整个国民经济来考察,因为农村市场的启动,即农民收入增加后购买力的增加,会推动工业生产的增长。农民有了钱就会扩大自己的住房,要买建筑材料;农民添衣服,买日用工业品,会通过服装市场、日用品市场的活跃而带动相关企业的生产,这将有利于城市就业的维持与增长。

    第三,农民进城工作后,不少人把家属也带进了城。于是城里将增加若干为农民移居城市后的生活服务的设施,这也为城里人增加了就业机会。例如,民工要租房、买房、买家具;他们的孩子将上学,添置文教用品;他们的家属要看病、买药;他们还将改变原来的生活习惯,适应城市生活等等。这些都对城市增加就业有利。 就业是靠就业扩大的。只要有一批人就业了,他们就会有收入,他们也就有支出,于是就会有另一批人得到就业机会。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考察城里人与农民在就业方面的联动关系,将会对提高城乡低收入者的收入问题有一个新的认识。

    四还有一种看法是:通过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农业劳动生产率会不断提高,其结果,一方面会增加农民收入,另一方面又会推动更多的农民外出务工,从而使城镇劳动力供给扩大,既影响已经进城的农民工收入的增长,又影响城镇低收入者收入水平的提高。

    怎样看待这个问题?应当指出,不能孤立地看待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变动,不能认为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只会促使更多的劳动力外流。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流动,可以从绝对收入、相对收入、预期收入三个方面进行考察。

    绝对收入偏低,是指农村人口为贫困所逼,外出谋生。

    相对收入偏低,是指农村劳动力在农村的现期收入同在外地工作相比,感到自己的收入偏少。相对收入偏低会导致农村劳动力外流。

    预期收入主要是指:农村劳动力考虑到留在农村与外出工作相比,今后可能得到的收入的比较。如果外出的发展机会多,那么即使现在留在农村中的收入并不算少, 目前外出所赚得的收入也不会较多,但将来的收入将大大增加,那么在经过比较之后,农村劳动力仍会选择外出的道路。

    从绝对收入、相对收入、预期收入三个角度分析,提高农业生产率在这里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后,农民收入水平肯定会上升,农村市场会因此而真正启动起来,农村的各行各业都有进一步发展的机会,从而农民留在农村中,有赚取较多收入的机会。于是,外出寻找工作的农村劳动力仍会有,但外流的速度却会减缓,一部分农村劳动力将在农村中发挥自己的才能,走致富的道路。

    因此,我们一定要看到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会增加农民的收入,从而会启动农村市场,会导致农村社会经济生活的变化,从而会在农村中提供较多的就业机会。要知道,现阶段不少地区的农业投资是不足的,富裕起来的农民不愿继续投资于农业,城市的工商户不愿到农业中投资,一些民营企业也认为向农业投资无利可图。如果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情况就会发生变化。愿意投资于农业的个人和企业都会增加。农业中资本不足的状况将逐渐改变,而投入农业的资本越多,农业劳动生产率就越有可能提高,农业的投资收益率也就会相对地上升,这样就会吸引更多的人和企业来投资农业,形成良性循环。结果,农村过剩劳动力在农村中和农业中就业的机会也会增加。

    当然,这并不是说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会扭转农村劳动力外流的总的趋势。这主要表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无论从近期还是从长期来说,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导致的农民收入增长,以及由此引起的农村经济变化,将减缓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的速度,这是一件有利于城镇化健康发展,有利于新农村的建设,有利于社会稳定的好事。

    发言人工作单位和主要职务: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民盟中央名誉副主席

    篇二:拓宽收入渠道 促进农民增收

    关于拓宽收入渠道 促进农民增收的分析报告

    一、近年来农民人均纯收入情况

    近年来, 县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发展,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

    了持续增收。2011年全县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9669元,比2009年增加2707 元,年均增长17.9%,连续三年居成都市三圈层第一位。具体:2009年实现6962元,比2008年增加545元,增长8.5%;2010年实现8020元,比2009年增加1058元,增长15.2%;2011年实现9669元,比2010年增加1649元,增长20.6%;今年前三季度我县农民人均现金收入9272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734元,增长23%。(县域前三季度农民人均纯收入统计,主要以现金收入形式反映)。

    8000.0012000.0010000.002009-2011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统计图

    金额

    6000.004000.002000.000.002009年2010年

    年度2011年

    二、近年来农民人均纯入增长特点

    按现行统计规定,农民人均纯收入由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

    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四个部分构成,其中工资性收入主要

    指农民外出务工的收入;家庭经营性收入主要指农民直接出资投

    资,从事一二三产业的自营收入;财产性收入主要指农民土地房屋租金、存款利息、入股分红等收入;转移性收入主要指农民得到的国家各级政策性补贴以及赠送、礼金、救济抚恤等收入。近年来,我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呈现四个主要特点:

    (一)工资性收入大幅提升,成为主导拉动点。近年来,随着 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以及天府新区 分区的启动建设,我县农民进入园区和小城镇务工人员增加,其务工收入也有大幅提高,工资性收入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拉动作用渐趋明显,且增速不断加快。具体全县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由2009年的2962.43元,增加到2011年的4074.87元,增幅达37.6%;对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的贡献率由2009年的38.5%,增加到2011年的45.1%,增幅达17.1%;今年前三季度,全县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4352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9.2%,对农民现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40.5%,工资性收入已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主导因素。

    (二)家庭经营性收入结构不断优化,成为关键支撑点。近年

    来,我县农村家庭经营性收入整体呈现增长趋势,具体表现为从事种植业、养殖业的一产自营收入略有降低,从事家庭小手工业、建筑业的二产自营收入和批发零售、餐饮服务的三产自营收入稳步增加,收入结构日趋优化。具体全县农民人均家庭经营性收入由2009年的3209.27元,增加到2011年的4034.19元,增幅达25.7%;其中一二三产的经营占比由2009年的66.2:11.4:22.4,转变为2011年53.8:20.5:25.7。对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的贡献率由2009年的31.5%,增加到2011年的38.7%。今年前三季度,全县农民人均家庭经营收入3356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5.6%;其中第一产业收入

    1074元,减少6.5%;第二产业收入1305元,增长56.9%;第三产业收入978.17元,增长6%;对农民现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26.2%。

    (三)财产性收入快速增长,成为新增助推点。近年来,随着全

    县工业园区发展和集中居住的深入推进,农户自有财产大幅增长;同时随着农村生产要素的逐步盘活和流通增加,我县农民房产租金、存款利息收入、土地流转收入等财产性收入稳步增加。具体全县农民财产性收入由2009年的321.68元,增加到2011的723.67元,增幅达125%;对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的贡献率由2009年的16.1%,转变为2011年的7.4%(其他收入增加,呈挤出效应);今年前三季度,全县农民人均财产性收入448.17元,同比增长35.3%,对农民现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6.7%。

    (四)转移性收入稳步增加,成为稳定增长点。近年来,随着中

    央、省、市各级涉农政策惠及面不断加大,我县农民通过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臵补贴等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人均转移性收入实现了稳步增长。具体全县农民人均转移性收入由2009年468.63元,增加到2011年836.12元,增幅达78.4%;对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的贡献率由2009年14.1%,变为2011年的8.8%(其他收入增加,呈挤出效应);今年前三季度,全县农民人均转移性收入1114.42元,同比增长70.7%,对农民现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26.6%。

    二、当前农民增收面临的困难问题

    虽然近年来我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保持了较快增长,但影响农民

    增收的制约因素仍然不少,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从宏观上看,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趋紧的宏观形势对农民增收影响日渐显现。突出表现为家

    庭经营收入增幅放缓,对农民增收的贡献减弱。同时,由于企业生产回落,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农民就业机会,影响农民工资性收入的稳定增长。

    (二)农产品价格拉动农民收入增长的作用减弱。近年来,农产品价格涨幅较大,推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直接增加了农民经营性收入。但从今年以来,国家进一步加大物价调控,主要农产品价格有所回落,农产品价格上涨拉动农民增收的空间缩小。

    (三)农资价格大幅上涨,农业生产成本提高,相对减少了农民收入。近年来,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较快,以今年为例,水稻和玉米种子价格最大增幅达50 %,大豆种子平均增幅20%,化肥平均增幅14.6 %。农业生产成本在较高的基础上运行,从而造成农业效益下降,直接影响农民增收。

    从具体来看,主要有三个方面:

    (四)全县种养规模耕出现萎缩。近年来,随着我县工业发展和城乡统筹的加快,特别是天府新区 分区的启动建设,全县耕地面积减少较大,导致农业种植业生产总量减少,直接影响农民种植业增收。同时,随着全县农民集中居住、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县建设等工作深入,散户养殖和规模养殖业呈现萎缩趋势,也直接影响了农民养殖业增收。

    (五)产业增收的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近年来,我县农民家庭经营收入中二三产比重逐年提升,但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以2011年为例,虽然二三产比重已增到46.2%,但一产比重仍占53.8%;今年前三季度,全县农民家庭经营收入中二三收入虽然超过一产,但三产收入占比仅有29%,比一产尚低2个百分点,这种收入结构

    不利于农民收入快速增长。

    (六)就业的培训引导还不够,导致农民增收步伐缓慢。当前,我县在家务农的农民普遍年龄偏大,多数为40、50甚至60、70人员,农业生产常局限于常规的种养方法和模式,导致单位产出效益偏低;部分农户就业的宣传引导还不够,高不成低不就,待业在家,也直接影响增收;同时,在企业务工人员受文化技能影响,大部分是从事技术含量偏低的工作,工资待遇较低,导致增收步伐缓慢。

    2009-2011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变化情况分类统计表

    三、下一步工作建议

    (一)做强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坚持“小规模、组团式、生态化”的新农村建设思路,积极推进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在此基础上,加快产业发展,做强产业支撑,实现产城相融、产村相融。在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方面,围绕我县优质粮油、高端种业、无公害(绿色)果蔬等特色优势产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依托,积极推广运用“大园区、小业主”和“生产大统筹,服务全托管”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突出有机高效农业,做好新品种、新技术、

    篇三:村集体收入的来源及增加途径

    村集体收入的来源及增加途径

    摘要 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经济实力日渐薄弱,村级组织的生存和发展受到影响。而增加村集体收入是壮大村集体经济实力、解决村集体缺钱办事、切实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由之路。介绍了村集体收入的来源,分析了其增收的误区,并提出增加村集体收入的途径。

    关键词村集体收入;来源;误区;增加途径

    自实行农村税费改革以来,取消了农业税、村提留、镇统筹,对农民进行粮食综合补贴,极大地减轻了农民负担,增加了农民收入。但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不断深入,镇、村企业逐步改制,农村集体收入普遍减少,村级集体经济实力日渐薄弱。以海城市为例,村集体经济组织总收入年平均7 420万元,而总支出年平均8 910万元,缺口为1 490万元,即每村年总收入约17万元,年平均正常的经费支出需要21万元,资金缺口4万元,收不抵支,且村集体收入平均每年降低4 000元,年平均下降3%。村级组织的生存和发展受到影响,其管理职能、服务职能也难以充分发挥。只有壮大村集体经济实力,才能使村级组织拥有统一支配的雄厚财力,有钱为村民办实事、办好事,村兴民富,才能使村委会、党支部得到村民的拥护和爱戴,才能不断得到提高和巩固党的形象和威信[1]。村集体经济薄弱,村困民穷,不但不能为村民谋利,而且还要不断伸手向农民要钱,增加农民负担,违背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影响了干群关系和党群关系。长此以往,就有可能动摇党的基础。

    1村集体收入的来源

    1.1村集体收入是村集体资金来源的主体

    尽管村集体收入主要来源的村提留已被取消,农业税附加也随着农业税的取消不复存在,村企业也大部转制,但目前通过发包、租赁、出售等方式经营集体资产取得的收入仍是村集体收入的主要部分。自2003年税改以来,每村集体经济总收入年平均约为17万元,其中村集体收入10万元,占经济总收入的59%。在村集体收入中,通过发包机动地、水面、林地、草场及“四荒”等取得的承包收入占92%,通过运营集体资产如出租、出售等取得的收入占8%。

    1.2补助性收入是村集体收入的重要补充

    在每村集体经济总收入17万元中,财政转移支付收入有7万元,占41%,是村集体收入第2组成部分。但村委会属于村民自治组织,不是一级政府,不可能所有开支都由上级政府财政预算列支。税费改革后,虽然对村干部报酬、管理费用等实行了转移支付,但村里一些必要的建设,仅靠上级转移支付是不够的。

    2增加村集体收入的误区


    增加收入渠道》由:创业找项目整理
    链接地址:http://www.gjknj.com/duwu/8085.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下一篇: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