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创业找项目 > 范文大全 > 道德缺失图片
  • 道德缺失图片

  • 来源:创业找项目
  • 时间:2018-05-06
  • 移动端:道德缺失图片
  • 篇一:新闻道德缺失及对策分析

    龙源期刊网 .cn

    新闻道德缺失及对策分析

    作者:王珏

    来源:《科技传播》2015年第09期

    摘 要 新闻媒体作为各方信息的权威性载体,包括记者、编辑、主持人等在内的新闻主体,其新闻道德水平的高低与否,可能会影响新闻信息内容的权威性、真实性和完整性。为进一步探讨新闻道德的问题,文章将在分析新闻道德缺失危害性及问题成因的基础上,深入研讨应对新闻道德缺失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 新闻;道德;缺失;对策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5)138-0037-02

    0 引言

    新闻媒体以权威性、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的信息,为社会大众提供了解各界情况的渠道,并起到引导社会信息价值观和道德舆论的作用。因此,新闻媒体所提供新闻信息是否真实、准确、完整、权威,将直接影响社会大众对新闻报道内容的分析和判断,甚至会影响社会大众的选择和行动。在信息化时代和政治民主化的进程中,媒体作为与国家的行政、立法、司法并列的“第四种权力”,对社会成员思想和行为的影响力,己成为不争的事实,因此新闻道德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因素。

    1 新闻道德缺失的危害性分析

    1.1 有损国家形象和公众利益

    社会公众对于新闻权威性的认同,源自于国家在法律和政策层面对新闻媒体身份承认,因此新闻道德一旦缺失,必然有损国家形象和公众利益。譬如某道关于“高露洁全效牙膏被疑致癌”的新闻,新闻报道之后,这种品牌牙膏的销售量每况愈下,甚至有个别消费者要求超市退货,事后被证实为不实报道。再如“西瓜注红药水”、“香蕉致癌”等未经证实新闻信息不径而飞后,海南很多瓜农和蕉农在丰收年遇到了市场萧条的尴尬局面,西瓜、香蕉严重滞销,蒙受了巨大损失。这些新闻的不实报道,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新闻道德缺失,并严重损害了国家形象和公众的利益。

    1.2 造成媒体公信力下降

    新闻媒体和相关从业人员,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面对各种主客观的压力,所谓的“收视率”、“看点”、“卖点”等,成为新闻媒体及相关从业人员应对竞争的“武器”。这种违背道德原则的新闻,将天平从社会利益的一段,极端地转移至市场利益,尽管能换取短时间的关注度,但一旦被揭穿,必然会丧失社会公众的信任,媒体公信力将荡然无存。

    篇二:青少年道德缺失

    一、道德出现滑波的现象

    心理学家乌申斯基:教育的重要活动是在心理和生理——生理活动的现象领域内进行的。道德教育的功能是必须借心理教育来完成的,可是当今的青少年思想品德中却已形成一段可怕的真空地带。主要表现有:

    (一)、虚荣心强,诚信缺失

    随着现代市场经济发展,中学生经济意识越来越浓,在经济观念上趋向实惠,这本无可厚非,但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却使得一些中学生产生了对诚信意识的背离。撒谎、作弊、违纪等现象在部分学生中相当普遍。一些学生不愿刻苦学习,却又想表现自己。于是用弄虚作假的手段骗取分数,以骗老师和家长,达到取得名利、荣誉为目的。一些学生认为“会做假是有本事”,用“善意的谎言”为自己说谎辩解。不守诚信这一社会公害,严重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宽以待己,严于律人”,知行脱节

    当前,中学生知与行在很大程度上是脱节的。经调查,在校的中学生绝大部分(87℅以上)社会公德意识、对社会道德观念的认知是比较好的,认为应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但在社会公德的践行上却令人担忧,乱划课桌、污损图书、考试作弊、随地吐痰、乱扔杂物等现象普遍存在。有的知而不行,有的知而不完全行,有的知而不行却要求他人行,典型的“宽以待己,严于律人”。

    (三)、崇尚“自我”,价值取向错位

    随着社会大环境的变化,中学生群体的价值观念也处在变化之中,趋向多元化。有许多独生子女,在家庭是“中心”,在学校是“优生”,充满优越感,自觉不自觉地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在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上,片面强调个人利益,责任、义务意识普遍下降;在人生追求上,功利倾向突出,严重倾向于个人主义的价值观。

    二、道德缺失产生的原因

    法制教育向来是以严肃、严厉、坚决为主调,但它对未成年学生的教育却显得苍白无力。未成年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需要通过各方面养成来培养。但学生的叛逆思想在当今教育体制下缺乏应有的约束和制约。

    (一)人生观、价值观的扭曲是导致青少年步入犯罪歧途的根源

    现在的未成年人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倍受父母的溺爱,缺少艰难困苦生活的锻炼。缺乏集体主义精神、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公德意识。一部分青少年爱慕虚荣、追求享乐、互相攀比,把职位的高低、金钱的多少当作人生的目标,过多地看重了金钱的作用,一旦不能达到目的便心理失衡。常常聚众偷盗、抢劫,甚至不惜铤而走险。

    (二)传媒中的黄色、暴力内容是导致青少年误入犯罪歧途的重要诱因

    1、早恋诱发犯罪

    目前,我国青少年性生理发育年龄提前,但性教育滞后的现象不容忽视。正处于成长发育期的青少年,获取性知识的渠道大都来源于报刊、广播、电视、网络。中学时期正是青少年身心发展最动荡的时期,他们喜欢幻想,崇拜偶像,渴望与异性交往,性意识朦胧。这些本身都是正常的,可此时一旦受到“黄毒”的诱惑,就极易被击倒。老师和家长在这一时期若不能及时地给予恰当的教育和引导,中学生早恋就如洪水般来势汹涌,由早恋诱发的报复、打架、杀人等违法犯罪就极易发生。

    2、“哥儿们义气”把青少年推向了犯罪的深渊

    一些中学生精力过剩,正处于心理膨胀期,尤其是看到武侠片上的镜头,便觉得自己有使不完的劲,欲望在膨胀。受好奇心驱使,总幻想着有那么一天,自己也邀约几个人,结成兄弟,组成帮派,去闯荡江湖,去震慑四方??青春期的青少年鉴别能力差,倾向于模仿别

    人在类似环境下的行为。因此,部分青少年不讲是非,恃强凌弱,称王称霸,把打架斗殴当作有能耐,认为拳头硬就是本事大。有些青少年在学校或社会上受到一点委屈或有不顺心的事,不向老师和家长诉说、求援,而是找“铁哥们儿”替他出气。

    (三)畸形教育和学习压力是导致青少年走向犯罪道路的“催化剂”

    十六七岁这一时期对青少年朋友来说是“花季”也是“雨季”。“活得太累”是这一时期青少年学生的共同感触。一方面,青少年学生性格尚未成熟,未能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但对自己的要求和期望往往过高,与现实相差太远。在这种情况下,有些青少年会感到自己为社会所抛弃,当他们感到自己受到不公平对待时,往往会做出过激反应。另一方面,来自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巨大压力使广大青少年感到无所适从。学校的畸形教育和教育行为的畸变为青少年犯罪埋下了隐患。如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学校、班级和学生都被贴上了各种不同的“标签”:学校和社会的歧视使各种各样的“劣等生”走到了一起,其结果很可能是相互“感染”,形成一定的反社会倾向,并最终走向犯罪的道路。许多学生和家长“望子成龙”心切,迫使孩子在社会上和同龄人比,在家庭和兄弟姐妹比,在学校和同学比,这种无休止的攀比让孩子苦不堪言,其心理品质和性情得不到均衡发展而极易扭曲形成心理障碍。

    三、解决措施

    (一)、要紧密联系学生实际,更新模式,与时俱进

    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与时俱进的民族,不能脱离时代背景来谈问题,常常强调,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不能被许多虚假现象迷惑。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在新的形势下,由于社会文化的多元化,社会生活的复杂化,新闻媒体的网络信息化,家庭教育的简单化等多方面的原因。使得现在的中学生变得异常复杂,道德品质难免变差,学生德育下滑势在难免。 对中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形式要新,内容要实。针对学生知行脱节的状况,抓好行为规范教育。要让学生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并充分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丰富校园文化,优化学生的成才环境,营造浓郁的育人氛围,让每个地方、每个角落都成为育人的课堂,潜移默化地将学生外在的行为内化为其优良的品质。

    (二)、学校、家庭、社会多管齐下,拓宽思想教育的新途径

    对中学生的思想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家庭、学校三方配合。首先,要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挽救中学生诚信缺失。明白言必信、行必果的为人品质。其次,家庭教育对子女的影响也是非常重要的。家长要不断对孩子进行思想品质方面的引导,让学生思想品质、诚信品质的得到健康的养成。再次,从学校方面看,学校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教育,不对道德教育重灌输,轻实践。社会、学校、家庭齐抓共管,形成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系统。

    通过上面的阐述我们知道,对于一个未成年来讲,他常常是教师的学生、是家长的孩子、是社会明天的希望,所以对于一个未成年人的教育来讲,绝不仅仅是学校(教师)的职责,也不单单是家长的使命,而应该是教师、家长、社会共同的目的和希望。试问一下,谁愿意看到自己的学生变坏、谁愿意目睹自己的孩子犯法、谁愿意我们的社会一团糟?

    我们都不愿意看到这一切,我们常讲:“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社会是一个人最好的学校,老师是孩子最好的亲人。”一个学生的变坏,对一个老师来讲,可能只是众多学生的一个特例,但对家长来说,却是他们的全部;一个孩子的变坏,对于社会来说,或许只是千千万万家庭中的一点,但当众多孩子都变坏时,对一个社会来说,却是多么的可怕。

    一个生命降生到这个世界,就注定了他不单单是某一方面的私有财产,而是家长、老师、社会共同的希望,所以对于他的教育和培养来说,也只有家长、老师、社会三方的共同协作、三维一体,才能教育和培养出一个合格的人才。

    (三)、社会应还孩子一片蓝天,还校园一片净土

    随着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社会财富日益积累,大多数人富裕程度明显提高,综合国力明显增强,电视、VCD已进入寻常百姓家,“一网尽天下”的家庭也很不少。这些给我们带来丰富的精神文化享受的同时,一些不健康的东西也涌了进来。即使是收视率很高的频道,也免不了武打凶杀、异性亲热等情节。看电视不需要有多高的文化,就是文盲和不识字的人,都能基本接受电视形象演示传递的信息。所以有的青少年边看边摸仿,甚至对身边的父母动手动脚。“泡网吧”更是成了青少年们的乐园,在那里,他们可以整天整夜地玩游戏、上网聊天或看形形色色的影视、图片,不管网上好的坏的,高尚的腐朽的,科学的迷信的,他们照单全收,并不必担心有老师或家长去找他们,因为门口有老板在放哨。为此,不少专家学者呼吁,应开设青少年电视频道和网站,给孩子一版明净的蓝天。无论是在城镇还是农村,校园周边环境都足以令人担忧。 “美容院”、“休闲中心”、“农家乐”等娱乐场所比比皆是,一些“小姐”还常常到街头巷尾招徕客人,不谙世事的学生们在“小姐”的劝撺、引诱下,也就进去“潇洒走一回”。渐渐地由逃学到辍学,因享乐到手头拮据而诱发盗窃、抢劫、强奸、杀人等等犯罪累见不鲜。在市场经济社会里,在“全民经商”的潮流中,恭喜发财 、赚钱光荣不再被中国人羞涩避讳,不读书照样可以挣大钱已成为部分家长和学生的共识。这导致青少年价值观念的迷惘,物质享受的强烈诱惑,物质生活的无度追求,使意志薄弱者跌入迷途、走向犯罪。鉴于上述诱发青少年犯罪的社会原因,我们应当按照中央综治委的要求,实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一是净化社会环境,整治搞好校园和周边环境,扫除黄、赌、毒。各级党委、政府要领导和组织好同级教育行政部门,在宣传、新闻出版、公安政法等部门和共青团、妇联等群众、社会团体的大力支持下,下定决心治理好学校内部和周围社会治安,坚决打击危害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不法行为,切实保证学生有一个安静、和谐、健康的学习环境。

    二是加强法制教育,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制教育,要积极争取有关单位的支持,建立一支优秀的校外辅导员队伍,有条件的地方,可积极推进中小学校聘请兼职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或者配备专职法制教员,进一步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纪律法制教育;要结合当前青少年犯罪典型案例,组织青少年学生认真学习《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

    三是加大打击引诱青少年违法犯罪活动的力度;四是充分了挥农村中青年团组织的作用,把校外的青年人组织起来,多开展一些积极向上、文明健康活动,开展学法活动等等。五是司法机关在处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时,要认真落实司法保护原则,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公安机关和法院、检察院在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中要相互配合,在侦查、起诉、审判各诉讼阶段依法给予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特殊的、有别于成年人的待遇。对未成年人罪犯执行刑罚时,要与成年人罪犯分别关押、管理和教育。对检察院不起诉、法院免于刑事处罚或者宣告缓刑,以及被解除收容教养或者服刑期满释放的未成年人复学、升学、就业不得歧视。要通过多种形式,向广大学生家长宣传党的教育方针、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交流推广科学教育子女的经验,指导学生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使家长能科学地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

    孩子是明天的希望,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今天中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文化水平的好坏将影响到10年后一个国家的发展。所以,我们绝对不能认为中学生的德育工作只是教师的事,而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关心,只有全社会都动员起来了,我们才能搞好三亿多中小学生的德育工作。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改革开放,许多新东西、新思潮都涌入了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而中学生却是这些新鲜事物肥沃土壤。因为中学生是很好奇的,他们喜欢尝试、喜欢体验、喜欢攀比,所以会不顾一切地去做某些不适合他们年龄段的事情。

    比如说,中学生进网吧,一直以来都是老师和家长感到头痛的问题,虽然,老师批评、

    家长惩罚,但每天在网吧里聊天和打游戏的还是大多数是中小学生。虽然中央和地方政府多次发文要求,不允许网吧接待未成年人,但是在许多地方,由于执法部门的执法不严和网吧老板受经济利益驱使,还是有非常多的中小学生在网吧里度过“快乐的每一天”。对这种事情来说,就得有全社会的参与,才能够真正做到保护我们这些中小学生、这些未成年人、这些祖国的希望。据报纸报道:在深圳,如果有网吧接待未成年人(主要是中小学生),每接待一名中小学生罚款2000元,而且吊销营业执照。这就体现了,社会对青少年的关心和爱护,也反映出了对中小学生德育工作的全社会参与。

    社会是复杂的,社会又是简单的。复杂是因为什么都有,简单是因为它的复杂是由许多简单的东西组成的。这些东西对于我们的中小学生来说,由于他们的辨别能力和自控能力较弱,常常成为最终的受害者,这就要求我们的全社会应该关心未成年人和尊重教师。

    (四)振兴中华民族的根本在人才

    人们常把青少年比喻成幼芽、花朵,这是因为青少年纯真美丽,充满活力和希望,但同时也是娇嫩的,她们经不起风吹雨打烈日晒。因此,就必须要有人呵护、管理、培养,才能长成参天大树,才能结出丰硕果实。今天的青少年,明天就是党和国家的保卫者、建设者,是振兴中华民族、使祖国繁荣昌盛的希望所在,是各条战线的生力军和后备力量。因此,关心青少年的成长,尤其是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是我们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的一个问题。邓小平同志对青少年的成长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再三号召全社会都要关心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在法制教育问题上,他提出了“法制教育要从娃娃开始”。为什么呢?这是因为青少年时期正处在长身体、学知识时期,这一时期,可塑性很强,正是确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是非观、法制观的重要时期。要使他们接受正确的东西,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以保证他们沿着祖国未来需要的道路健康成长,就必须在对他们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加强法制教育。只有使他们从小学法懂法,才能知道什么行为是合法,什么行为是违法或犯法,从而自觉遵纪守法。长大成人后,才会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学会用法律行使监督、管理权,当好国家主人。

    综上所述,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对青少年的道德关注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课题,提高青少年的道德修养,防止青少年的道德缺失,任重而道远。

    篇三:面对道德的缺失

    《面对道德的缺失,人性的冷漠,我们该如何反思》

    两岁女童接连遭遇两辆汽车碾压,18名路人无人施救,一名捡破烂的阿婆的善良反被质疑为“想出名”。广东佛山的“小悦悦事件”正在引发舆论的沉痛反思,人们有发自内心的刺痛和疑问,我们这个社会怎么了,让人变得如此冷漠、冷血,道德被搁置,良善被嘲弄。 新闻的选择、极端事件的刺激,有可能放大了冷漠的阴冷程度,但从教师该不该扔下学生独自跑路、特殊人群在公交车上该不该被让座、老人摔倒该不该扶起等问题的讨论,从见死不救讨价还价、遇到跳楼起哄叫好、可怜讨薪反被厌弃等现象的累积,我们或许不得不直面残忍的现实——人性冷漠、心灵麻木、道德滑坡已经是普遍且严重的社会问题,我们这个有优秀道德传统的民族和国家,目前确实缺少高昂的道德底气。 “小悦悦事件”让人从情感上实难接受,一味悲叹没有用,反思在进行,反思有必要,但一些陈词滥调实际上并不利于反思的深化,反而是反思的障碍。 我们反对对道德标准认知的窄化。在一些人看来,不害人、不做亏心事就是遵守道德,对他人的疏离、麻木、冷漠则与道德无关,是某种现实下的无奈。这样的想法充满自私和自以为是,是对道德责任的自动逃避。还有人认为,冷漠现象不是道德能够解决的问题,需要诉诸于法律。这样的论调是忽视道德基础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唯法思维,只会造就一个更加冰冷的社会,道德问题必须从道德本身入手。我们不认同道德滑坡是市场经济之果的荒谬判断。有人认为,经济领域的改革,导致过度物质崇拜、“一切向钱看”,使得人们忽略了精神层面的追求,才有道德水平的一路下行。甚至有人据此缅怀逝去的道德“黄金年代”,试图通过对市场经济制度的推翻“重塑”道德风尚。且不论那个时代是否真的道德高标,将经济发展与道德水准对立,本身就缺乏说服力,如果我们考察一下一些经济高度发达国家的道德水平,便知这种认知的无知。 我们也不赞同道德冷漠是教育失败的简单说法。有人觉得,我们的教育缺少人性教育,才让孩子长大了不知爱人,不谙同情,甚至有专家建议将“生死教育”纳入义务教育。现行教育诚然问题重重,但为什么往往是孩子显得更真诚、更无畏、更多践行基本道德原则,我们在他们小时候鼓励他们这么做,长大了却又告诉他们这样做是幼稚的,为什么随着年纪增长,那些纯真和质朴却在一点点失去。

    我们走在现代化的路上,现代化的进程,面临传统道德的继承问题,也面临传统道德向现代道德转型的问题。社会生活已经出现了变化,需要新的道德价值秩序来规范和引领。反思道德滑坡和道德被边缘化的现实,则需要从历史文化的延续、现代化起步的原点一步步来探寻,每个不同的时段,对道德发展的得失究竟如何,从而在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下,拾漏补缺,重建适应现代社会生活和能为最大多数国民接受的道德价值体系。


    道德缺失图片》由:创业找项目整理
    链接地址:http://www.gjknj.com/duwu/653.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下一篇:把握今天的名人事例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