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创业找项目 > 范文大全 > 环境对人的影响素材
  • 环境对人的影响素材

  • 来源:创业找项目
  • 时间:2018-05-06
  • 移动端:环境对人的影响素材
  • 篇一:2015高考作文预测-环境改变命运

    2015年高考作文预测:环境改变命运 (2015年高考作文素材2015年高考作文题目)【文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个旅客参观海洋水族馆,问身旁的海洋管理员:“这只鲨鱼能长多大?”海洋管理员指着水族箱说:“要看你的水族箱有多大。”

    旅客又问:“会跟水族箱一样大吗?”管理员仔细地说:“如果在水族箱,鲨鱼只能局限几公尺的大小.如果是在海洋.就会大到一口吞下一只狮子。”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④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导写指津】

    这则材料整体上的含义是强调环境之于人发展的重要性。旅客和海洋管理员一开始的问答——“这只鲨鱼能长多大?”“要看你的水族箱有多大。”——很清楚地表明了这一点。

    换句话说:有什么样的环境,有什么样的人。近似于“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的意思。以此可有以下立意:①要想有一个理想的发展,必须选择一个理想的环境。②环境对人的发展有很重要的影响。

    ③人是环境的产物。

    谈论的话题,可以是个人成长方面的,也可以是人才培养方面的,也可以是人才使用方面的。

    第 1 页 共 3 页

    如果能考虑到“水族箱”的象征性,我们可把“水族箱”理解为阻碍或束缚人成长和发展的东西,如心灵的枷锁,心理定势,某种僵化的观念。当然,也可指某种具体的“束缚”或“牢笼”。身在这样的“水族箱”里,我们只有摆脱它,打破它,冲破它,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发展。其实换一种思维来看,大海也是一个“水族箱”,只不过是一个大的“水族箱”罢了。

    【佳作展示】

    环境影响人生

    赵文倩

    有时我们会抱怨生活给了我们太大的压力,有时我们会感谢生活给了我们太多的欣喜。我们每天生活在各种各样的环境中,养成了一些这样或那样的习惯。殊不知,环境也会影响我们的人生。

    古人有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的好坏与否对我们的影响是不同的。环境的影响不容小觑。

    当我们处在一个和谐向上的环境中时,我们自身也会受这种环境的影响,成为一个积极向上的人;当我们处在一个消极的环境中时,我们自身也会染上恶俗。《孟母三迁》的故事是我们从小就熟知的。当孟母把家安在市集时,孟子学会了骂人等恶习,但当孟母把家安在学堂旁时,孟子学会了很多知识,养成了勤奋刻苦的良好习惯。最终,孟子成为儒家学派的奠基人,被人尊称为“亚圣”。环境并非是决定我们人生的关键因素,但环境对我们一生的影响却是巨大的,甚至会影响我们的成败。只有拥有了良好的环境,看到了这个世界的斑斓色彩,我们才会拥有彩色的人生。

    但当我们生活在一个消极的环境中时,我们的人生或许就会变成另外一个光景。在13年的春晚中,“李云迪”这个名字双重新被中国人所熟知。但

    第 2 页 共 3 页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个曾被称为“钢琴王子”,让外国人领略了中国人弹奏钢琴的美妙的少年,曾经一度沉醉于纸醉金迷、灯红酒绿的日子里。好莱坞的奢靡生活让他迷失了自己,再也不是当初勤奋上进的好少年。好在,在母亲的教导下,他由重新弹起了钢琴,抚摸着他曾无比熟悉的黑白键。由此可见,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消极的环境不但会影响我们现在的生活,甚至会让我们曾经所取得的成就变成过眼云烟。

    或许,正如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白岩松所说:“一个人所处的环境有多大,他的未来就有多大。”一个人所处的环境是好是坏,决定了他的未来是繁绣花似锦还是暗淡无光。

    环境影响着我们的人生,美好的环境会许我们一个灿烂的明天。消极的环境会使我们攻败垂成。面对环境,为了我们的未来,请谨慎选择。

    【点评】

    题目即观点,强调“环境对人的影响”——好的环境对人有利,坏的环境对人不利。采用正反对比论证,思路清晰,语言流畅。不足之处:第三段本是从反面来论证环境对人的影响,但对环境的影响突出得不够,“好在,在母亲的教导下,他由重新弹起了钢琴,抚摸着他曾无比熟悉的黑白键”这几句不是说环境的重要性。

    第 3 页 共 3 页

    篇二:辩论素材

    辩论素材

    辩题:纪律抑制个性发展

    1. 有关纪律、个性定义的辩论:

    什么是纪律?纪律是他律机制.通过外在的制度(或者规范)去限制人的行为;再比如:什么是个性?个性其实是区人与人差别的性格与气质特征;

    那么,纪律会增强人的个性特征吗?它为什么会增强人之间的性格与气质差别的?

    它又是怎么增强人的个性特征的?基本上简单的问题就把他们问的脑残了. 哦,对了——对方的论点是不是:“纪律不会限制个性发展”?

    伟大的哲学家尼采说过:“参差多彩乃幸福之源!”世界的生态要多样性,人类社会状态也要多样性,组成社会的人呢?当然也要多样性!

    那么作为纪律他为什么会对人的个性造成损害呢?是因为制度本身有着“一刀切”的特性,它一般不考虑人的特异性。在这种制度下,弱势性格的人会被死死地限制其中,使得个性得不到发展,而那些强势性格的人却屡次突破界限。 首先我认为,在这个辩题下,“纪律”指的应该是狭义的纪律,是学校制定的,针对学生的纪律制度,我不想把题目无限扩大到“法律会促进人类的个性发展”“道德会促进人类的个性发展”上去。我们今天的题目很明确:“纪律会限制学生的个性发展”

    2.有关纪律、个性内涵的辩论:

    1.纪律具有普遍的约束性,也就是适合大众的规范要求,是非常全面的。而个性具有特殊性,在某种意义上也具有不可重复性,所以在这个角度看,用一个非常全面的纪律去约束人,很难发展个人的个性,或是发展的空间很小。

    2.个性的发展需要适合的土壤,那就是一个较为宽松的环境,尤其是思想环境。就像发明杂交水稻一样,不光需要这样的思想,也需要把不同的水稻或是植物(把水稻比喻成人的话)的思想精髓或遗传基因结合。而纪律的死板,对人思想行为的限制,决定了不可能给个人的发展和创新以土壤。

    3.个性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如果要发展个性,那么就要打破常规,这个常规就是束缚人发展的东西,很多时候它可能是环境,很多时候不得不承认也是纪律造成的。而纪律其实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有其适应的历史阶段,是早晚要被打破的!而这种冲击恰恰说明了是纪律在束缚人个性的发展!

    括其内涵有三层意思:(1).纪律是指惩罚;(2).纪律是指通过施加外来约束达到纠正行为目的的手段;3.纪律是指对自身行为起作用的内在约束力。这三层意思概括了纪律的基本内涵,同时也反映出良好纪律的形成过程是一个由外在的强迫纪律逐步过渡到内在自律的过程。

    那么从对纪律的解释中不难看出纪律的作用是具有限制性、强迫性的,它是在一定社会和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在一定的范围内所属成员必须遵守的规章和条例,是要求人们在集体生活中遵守秩序、执行命令和履行职责的一种行为规则。

    同时它还具有一定的历史性、阶级性等特点。

    从字典中我们发现,在纪律的解释中我们发现有这样几个字眼,(1)个体单位(2)利益(3)行为(4)规章。好,我们知道了纪律是由个体单位制定的,既然是一个体性单位制定的就无法避免的由着偏向性,而这种偏向,也必然会造成其他个体单位的个性。其次,利益是从原始时代第一次大分工到共产主义尚未成功时期中,无法消失的东西,这也说明纪律一直在束缚着个性。再者规章,规则章程,规则束缚行为而行为却受到个性的直接影响;章程即是方法,方法绝对不是唯一的。所以我方观点就是纪律随个性在一起进化,而它的进化是为了更好的束缚个性,但是它的影响是由隐蔽性和长期性的,应而我们看纪律的束缚,不是看现在个性是否被束缚,而应该想想以后对后代的个性束缚和影响,而纪律将来是会成在的,应为个体单位的成在,和利益的争夺。

    中国文化巧妙地把“我”分为“自我”和以角色出现的“我”。推崇角色的“我”,扼杀人本身之“自我”。这种只重视角色教育而忽略对人自身的教育的结果,必然是重共性轻个性、重义务轻权利、重服从轻自主、重外在的纪律轻内在的能动。依此类推,阴阳失衡的教育,也是不健康的

    个性受压抑,而使得个性没有得到全面、健康发展的人,就不敢“为天下先”,就只会去做那些别人做过的事,而不会去做别人不做的事。没有个性就没有独特性,没有独特性怎么会有另辟蹊径的创造性?!当一个民族,压抑个性形成习惯时,是多么的可怕,这个民族怎么能创新?而纪律就会极大地限制个性的发展。 纪律真的那么重要吗?我以为,学校需要有一定的纪律,学生也需要有一定的纪律约束,但过分地强调纪律,必然会扼杀学生生动的个性和活泼的天性,必然会束缚学生的思维空间和想象能力。在课堂上,教师能不能大度一点,豁达一点?能不能给学生一个比较自由的空间?能不能给学生一点言行的灵活性和自主权?是否允许孩子不坐端正?再比如:我们能不能允许对已经掌握了的学生学习课外内容?

    九十年代是一个最缺乏创新和个性的时代,如果放到历史长河中,也许这个十年是本世纪后五十年里最没有特色的十年,也是最不容易令人回想的十年。九十年代的文化精神被一种表层的稳定一切的口号和措施整压的支离破碎,转而投入了浅薄的、短命的商业文化和政治文化中。这个时代里,没有创新,没有个性,没有思想上的百花齐放,没有文化上的争奇斗艳。

    这不能不让人回想不久以前的八十年代。在精神上,那个时代是纯洁的,在文化上,那个时代是多样的。那个时代的文化,充满了反叛、创意和变通,一方面它要彻底摧毁浩劫时代一切残留,另一方面它又要创建能重新恢复多样性的文化架构。八十年代的人,充满了不屈不挠的参预社会的热情,同时也饱含着对国家对人类的反省。在这样的大前提下,这个时代充满了科学、经济和文化上的复兴和繁荣。

    微软公司提出"星期五"工作法,即员工上班可以不穿套装,他们可以穿合适自己个性的衣服,因为心理学家经过研究发现,上班穿统一服装会影响工作效率!从而使到每个人的个性得到很好的发展。

    高斯从自己发现了正17边形作图问题的可行性结论后放弃了主攻语言学的志向;爱因斯坦比较了自己的多种直觉能力之后而判断自己的物理直觉更强,并投入物理学事业;华罗庚则发现自己的志趣在数学;胡塞尔感到自己虽然拿到了数学博士学位却更觉得从事哲学之需要……如果没有他们对自己发展的自由体验、自由判断而受外界(他人、客体)的干预,后果将会怎样?

    所以我方认为,纪律会限制个性的发展!

    纪律存在于不同范围和种类之中,它随着个性物体的出现而出现。从历史上看,原始社会人类分为母系和父系世族。母系的纪律便为女尊男卑,而且劳动力的分配也是母为主体,父为辅体,这又是受到当时的技术的纪律性束缚,从而使得男子的个性化劳动被深深束缚,这从另一方面说明了社会纪律也在大大的束缚着个人和单位的个性化发展当然着还反映在父系世族之中,而且在现代生活中还有着明显的痕迹,正如现在还是有许多人爱儿不爱女,并且还时不时发生一些令人发齿的事情。这里为我方初步得出纪律会束缚个性,而且是从各个方面进行束缚,影响不仅巨大而且很深远。再者我们看还有至今对文明破坏力非常强的焚书坑儒,这也是因为封建专制纪律下带来的历史遗兵,这次焚书造成地影响不禁是迫害和打击知识分子的开端,而且还是我国文明史上出现了断代的现象,让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瑰宝成为了滥用纪律下的冤魂,并且在当时造成了一个畸形的个性化社会,民众不懂文也不能习武,皇帝达到了一个近乎疯狂的个性化挥霍。在后来,在历史和社会纪律下,封建制度下更加出现了变态纪律,皇宫中的侍男必须是阉人,由于身心个性受到了扭曲,他们走上历史的舞台,他们带着阴阳怪气的声音,带着不男不女的动作,让许许多多的朝代走向了衰败和灭亡,其中更有昔日世界霸主唐王朝。然后宋朝来了,赵匡义走上历史的舞台,先是杯酒释兵权,让皇朝的功臣的个性造成了毁灭性地打击,外加上宋朝为了不让安史之乱重现,国家君王把优势兵力用来护驾,而让地方军队,出现了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一支千古独有的个性化军队。结果了,事与愿违,宋朝用自己个性化的军队以为高枕无忧的时候,建康被团结的蒙古骑兵的铁蹄踏的天翻地覆。为什麽了,因为宋皇朝的纪律是束缚人才的个性化发展的,而元朝则是反其道而形之,于是理固宜然。这里我们想问问对方辩友,历史告述我们的事实能反驳能是假的吗?如果还不算全面,那就让我们再看看明清时代的例证。在明朝,我们见到了让人不寒而栗的锦衣卫和东厂这样的特务机关,由于他们的嚣张跋扈和欺上瞒下,造成了大量的无辜人士遭到了拷打,甚至是九族全灭,其中更是由震惊中外的文字狱首当其冲。这又是为了什麽了,这是为了维护封建帝王的统治和封建的政治纪律,而正因为这一切,国家中便出现了正不张,邪的意的局面。自古便是这样,到了现今的社会主义还是这样,一些人为了自己的挥霍和光辉,大玩纪律的擦边球,玩纪律的不建全,甚至是结党营私搞欺上瞒下的政治阴谋,其中更排挤打击优秀分子和有功之人,这一切在我们建国初期还少吗?文化大革命,这是血换来的教训啊!!它让我们的社会的个性化建设,整整倒退了二三十年,让我们又出现了建设人才断代的史实。我们游览和纵观历史长河,我们论证了的正确观点,并且还想问对方辩友你说历史是不是正确的了,而且只需要对方大声说是正确的答案。 还有生物学上的飞禽走兽游鱼爬虫,也是受到纪律的束缚而造成。也许,对方辩友会说它们那样自由,它们的个性受到了束缚吗??? 那我们细细想想它们真的是那样自由,飞禽只会飞,走兽只会爬,游鱼只会游,这难道不是他们个性的局限性吗?这难道不是他们个性的缺陷吗?同样是从细菌开始进化,同样是从大海中前进,但就是因为纪律这个法规造成这一切,这难道不是我们有目共睹的证据吗?其实这血还很多,就看对方辩友是否被思维纪律束缚了道德个性和对真理的信仰。

    3.其他的辩论材料

    反方二辩:两手背后,双腿并拢,身体坐端正,除了老师规定的动作,如举手

    发言、拿书、写字外,其余动作都是多余的 。对方提到开车,根本就不是一种纪律!

    反方四辩)大家好,我是反方四辩。首先,我提出一下,刚才在辩论过程中,对方出现了几个错误。

    在二楼,对方的观点只要强调纪律的重要性,而没有说明纪律会促进个性的发展。

    在定义个性时,说是比较固定的特性,那么纪律还能对个性起影响吗?而且,对方一辩所说的根本不是 “促进”吧,那具体一点叫“规范”,叫“促进个性在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规范”才对。

    对方四楼所说:自我约束,更准确地说是自律吧,那根据对方的意思说,自律和纪律的概念是相同的咯,那么对方对纪律的定义又做何解释呢。

    还有,在上半场的自由辩论阶段,对方一直没有提到”纪律是如何促进个性发展的”。

    纪律是一种行为规范,其制定的过程就是一个社会成员共性和共同的需求的结果,违反纪律就是个体上的个性差异对群体共性要求的违反。

    当然,纪律作为一种群体的共性规则并不一定就与个性发展产生矛盾,严格的说纪律限制个性中与共性规则冲突的发展,纪律并不限制个性中与共性规则冲突的发展。

    因此,这个命题之所以辩论正是因为命题中对个性并没有矛盾化,作为正方认为不限制,其实就是指与共性不存在矛盾的个性是不可能受到限制;作为反方认为限制,其实就是指与共性存在矛盾的个性是会受到限制的。

    因此,作为反方要做的就是:

    一,证明个性一定会有与共性产生冲突的一部分;

    注意:不要全盘否定,辩论最怕的就是全盘否定,一个或然性的辩论底线是比较容易证明的,一个必然性的辩论底线是永远无法证明的,因为,辩题是不可能绝对化的,否则另外一方怎么辩论?

    比如:反方声称所有的个性必然与共性会发生矛盾,正方只要举例否定即可,反方的论据就完全失败了。反之,反方声称个性比如有一部分与共性会发生矛盾,对方举例是无法举例反证这样的或然性观点,反方只要举一个特例即可证明或然性观点的成立。

    因此,逻辑推理过程是这样的:

    首先,个性与共性显然存在异同,两者完全是不同的概念。

    其次,既然有异同或称不一致的地方,群体根据共性制定的纪律,即行为规范显然是共性标准。当共性标准与个性不一致的时候,就有可能发生矛盾(注意:

    我用的是“有可能”这样的或然性用语,不是比如发生矛盾,因为纪律的规定和规制,有可能根本不涉及共性与个性的异同)

    最后,当两者发生矛盾的时候,纪律必然限制个性的发展。

    这样前面的推导如下(逻辑上的三段论):

    A,共性与个性或然存在差异;

    B,纪律是共性标准与个性或然存在矛盾;

    C,结论:如果发生矛盾(或然情况下),纪律必然限制个性发展。

    反方只要证明,在发生矛盾的或然情况下,纪律必然限制个性发展。即可立于不败之地。

    篇三:人与自然作文素材

    澳大利亚为了2000年悉尼奥运会兴建奥林匹克公园时,曾因一群濒临绝种的青蛙,而让工程停了数星期,以修改工程设计,保护这数以百计的青蛙,有关方面本来设想把青蛙迁到别处,后经慎重研究决定还是保留青蛙的栖息地,用布将这块地围起来保护青蛙,并安排了新的设计配合,这样花在保护措施上的费用达到40万澳元。在澳大利亚,严重破坏自然环境的行为会受到国家法令的处罚,违法者得坐牢2年,或罚款10万澳元。

    日前,一位美国朋友慕名来到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泰山。川流不息的索道缆车,店铺林立的岱顶闹市,使他根本不觉东岳之雄伟壮观。他遗憾地说:“泰山没有风景,只有商业。” 此语令我想起了周恩来总理保护泰山的往事。20世纪70年代,有关部门曾三次向国务院打报告,要求在泰山上修建公路。结果,周总理三次都不同意。他指示:泰山是中华民族的神圣之山,要登山,不能修公路。后来,他又强调:泰山是游览胜地,不能修公路,登泰山就要登,不能不登。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代,周总理有如此的远见卓识,不能不令人由衷敬佩。然而,今天的泰山,岂止是修建了一条公路。前些年,一些地方官员竟然提出“把风景的泰山,改造成经济的泰山”、“把岱顶建成热闹非凡的天上城市”等口号,于是,三条索道和一条公路真的把泰山变成了“经济山”,不仅有宾馆、饭店,还有娱乐城、电影院,非遗产商业建筑远远超过遗产建筑。如今,空中索道来来往往,大量游客纷至沓来,自然景观面目全非,泰山如同带上了沉重的镣铐。

    近日,沈阳建筑大学校园里的一棵奇怪的大树吸引了人们的目光,也引起了人们深思。 原来这棵树是用废弃的一次性筷子做树干,绿叶则是废旧的暖壶壶壳,这棵两米高的筷子树“长”得挺茁壮。这棵筷子树的制作者告诉记者:整个树干使用一次性筷子就达十万枝,这些筷子都是师生们平日在学校的食堂和校园周边的商业街饭店里“捡”回来的。 大自然中一棵生长了20年的大树,也仅能制成这样的筷子6000~8000双,而我这棵树虽然只有一米九,但它耗费了十万双筷子。记者了解到,沈阳市每天消耗掉的一次性筷子至少150万双,照此推算,沈阳人一年用的一次性筷子就要消耗掉两万棵大树。知晓了“筷子树”的寓意后,很多同学纷纷在“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的条幅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有的学生们还想出好办法,就是随时在包里带上一双自己的筷子,在外进餐的时候使用。

    老虎发现人类没有尾巴,感到非常好奇。虎:“你们人类怎么没有尾巴呢?” 人:“不知道什么时候掉的。听说我们祖先也是有尾巴的。” 虎:“那蚊子、苍蝇要是咬你们,你们拿什么赶跑它们?” 人:“赶跑它们?我们要消灭它们!” 虎:“是吗?能否教教我们灭蚊之法?” 人:“不行。你们老虎太厉害了,我们人类的关键技术不能告诉你们。” 虎:“其实你不说我们也知道了——我们刚刚得到你们的杀虫剂配方。” 人:“你们得到配方了?不行,这里有知识产权。没有我们的授权,你们不能按配方生产。” 虎:“你们扒我们的皮,用我们的骨头做药,经过我们授权了吗?” 人类就是这样自大,蔑视着大自然的一切。人与大自然的搏斗一直是相当残酷的:开始是大自然残酷;现在是人类残酷。

    我们与自然的距离

    我们一定要热爱自然,这样才能热爱生活。——题记

    前一阵子,听说史作家病逝,着实吃了一惊。我那时为自己的事情忙的焦头烂额,不可开交。可还是惊骇。有些时候听闻某某大名鼎鼎之人物仙逝,倒是心起一种“竟与其生活在同一时代”的惊奇的感觉。

    记得小时候的语文课本上,总能见史作家的事绩。多少都是带着感动与嘉许的情绪读完,却感觉离自己的生活很遥远,知道他“身残志坚',"顽强生活”。后来慢慢长大,自悟得一些人生道理。敬仰也如大海中波澜起伏,一浪盖过一浪。

    等到现在,人心浮躁的时候再想起,想那一人一轮椅在荒草蔓生的地坛度过的十几载春秋,竟然有些羡慕了。生活给灵魂肉体的苦痛,同时也抽丝拨茧,洗掉了虚浮和烦躁。所以当史先生经历了孤独的顿悟,带着《我与地坛》回来的时候,可引起了怎样的轰动啊。

    自然这东西让人敬畏。你得真的喜欢它。可惜没几个人能做到。把“自然”和“景色”混为一谈。我倒想到全世界去旅行,外国风情实在太美。可是有几个黄昏,或者下雨的下午,我慢慢把人与环境隔离开了。我想,一国一风物,吸引人的却是那里的人,那的文化。至于那里的山水,可以爱屋及乌的喜欢。但普天下哪里的景,说到底都是类似的。

    有时候走在路上,街道两旁白雪堆积,路面碾的平实;或者晌午时分,人也疏懒。眼睛半睁,身心飘荡,似乎陷入时空隧道,整个吸进去,再吐出来,已是黄沙弥漫,布衣小车,依依呀呀有人哼小调。忽地一句“大胆刁民!”,嗬,吓得腿又软了。

    这就是自然神秘的力量了。信奉“不可知论”的人自知无法与其抗衡。百年以前明黄大袍统治天下,民国老宅深深深几许,或者满天繁星遥远的未来……无一不牵动着人的心。

    还喜欢听雨声。雨一轰鸣的落下来,世界就仿佛被填满了,整个城市下沉到水中,澄澈的水里,上演一番卡夫卡式的家庭澡盆喜剧。

    想起一本捍卫自然的书,“极静极静的”“一个人的”书。梭罗一家又不是疯子,只是在汽笛初响蒸气时代开启的当时,人已经不赞美原始而美好的自然了。

    可是每一本书,每一篇小说,都有自然或多或少的影子,有些是抽剥下来的时代气息。像卡波特的闪光百老汇,格蕾丝最不喜欢的;或者拜雅特的维多利亚时期的老宅;哈代的古祭祀群可以写部史诗了。

    我们离时代这么近,现代科技把我们包裹成装甲战士,变形金刚。可是,只有我们自己明白,甲壳动物的外部再坚硬,却是它全部的骨骼。我们渴求的内里,心脏,却柔软而软弱。日复一日的期盼着,在愈演愈烈的时间洪流里,渴望与自然的贴合,渴望返祖,悲戚又荒凉。

    我不认为我征服了沙漠

    愚 茶

    20世纪人类最爱说的就是 "征服自然",还爱说"……展示了人类的力量"。征服自然,怎么叫做征服了呢?爬上山去踹两脚,这就是征服了吗?十几个人准备了一年半载,满负物资装备,还得有人为他们准备好一个又一个前站营地,惴惴不安地躲避着暴风和雪崩,侥幸爬到了山顶插上旗子就可以说征服高山乃至征服自然了吗?

    意大利有个女探险家独自穿越了塔克拉玛干沙漠。走出沙漠之后,她面对沙漠跪下来静默良久。当有记者问她为什么时,她极为真诚地说:"我不认为我征服了沙漠,我是在感谢塔克拉玛干允许我通过。"

    同样,登山是可以的,但登山者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不是你征服了高山,而应感谢高山允许你攀登。其实反过来想想,那么多的人不遗余力地去爬高山,那么执著那么强烈地要登顶,当他们怀有"壮志"的一瞬间,是不是已经被山的魅力征服了呢?

    至于通过登山来展示人类的力量,则大可不必。我们的"力量"大自然早已经领教过了:几百年长成的大树,人只用3分钟就能让它倒下;几万年才长成的一片热带雨林,人可以几天之内将其变成一片赤土;大自然花几百万年才生成的物种,人可以用几十年就让它消失。山,可以炸平;湖,可以填满;海洋,可以当作自家后院的垃圾场;天,都可以戳个窟窿……还有什么我们办不到的?

    老子说过:"胜人者力,自胜者强。"用力量征服别人仅证明自己孔武有力,靠自知之明和自律战胜自己才是真正的强者。

    从古猿到现代人的进化过程中,我们一直都是在使用自己的智慧而不是力气。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继续用智慧消除自身的贪婪、自大和狂妄的 "征服欲",做个真正有力量的强者呢?

    什么是真正的力量,我联想到电影《辛德勒名单》中的一个片断:辛德勒问纳粹军官为什么我们要杀掉这么多无辜的人,军官回答,因为我们有权力。辛德勒说不对,这不叫权力。军官很惊讶,追问什么是真正的权力。辛德勒告诉他,有一个小偷犯了偷窃罪,被带到国王面前,国王本可以处死他,但国王对他说,我赦免你。这才是权力!

    一棵参天古树,本可以用来做家具,但人没有伐倒它;一只珍稀野生动物,可能被投进汤锅,但人保住了它;一片平静的湖水,人没有让轮船隆隆驶过;一座圣洁的高山,人们放弃登顶,而停下来欣赏她神秘且宁静的美丽,并把她的圣洁和神秘代代相传。这,才叫做力量。

    野性的生命

    电视节目《动物世界》深深地吸引着我,虽然我并不怎么喜欢看电视。喜欢它,并不是因为难得见到那些凶猛的大型野生动物,而是因为那在莽原旷野中驰骋天地间的自由与剽悍,那捍卫生命的勇猛搏斗和艰辛觅食的生命意志,那生命与我同在的独立、自尊和自信。

    曾经见过一幅照片,并深深地为之振奋。那是雪地里一双狼的眼睛,坚定、深遂、英气逼人、慑人心魄。它积聚着强悍的力量,蓄势待发,随时准备发起攻击或者反攻击,捍卫生命的存在和尊严。

    还见过一幅荒漠上奔腾的两匹斑马的照片,那飞扬的尘土更突出了它们高昂着头仰天嘶鸣的奔放气势;其雄浑与豪迈,在铅灰色的沉沉乌云的映衬下,越发激荡人心,如同风尘古道上一首回肠荡气的战歌。

    而这里是海拔5000多米的高寒缺氧地带,任何动物都可能因缺氧而亡,生命的存在极其艰难。但是它们依然凭借着对生存的强烈渴望和不屈的意志,远距离地迁徙寻找水源和草场,在充满危险的环境中顽强地生活着,构成了茫茫草原上跳动的生命旋律,成为美丽草原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欣赏,是有的。毕竟在城市中,生活在钢筋水泥构筑成的空间里,需要面对和应付工作中的压力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极其难得有机会见到野生动物,尤其是大型野生动物;更不要说亲眼目睹其在山林间、草原上、旷野中自由地纵横驰骋了。

    但更多的是,常常被这种野性的激情感染着,渴望如它们一样生机勃勃,激扬奔放。玲听它们强劲的生命节拍和旋律,心灵深处就会荡

    起强烈的回应和信念,那是人类原始时期就与生俱来的对生命的真诚信仰。

    正是由于自然界其他万物(尤其是野生动物)的存在,人类在这个世界中才不致孤独。野生动物不仅仅是人类的朋友,更是世界中与人类平等的生命,有个性,有灵魂,更有张扬的激情 为生命的尊严和追求奋斗拼搏酌激情。

    自由、自信、奔放、激昂,生命本该如此。如果没有了野生动物,已经被文明越来越远地隔绝了自然的我们,又该从何欣赏生命的激扬,领悟生命的真评呢?

    对自然而言,每一个生灵都是平等的、自由的,生命是充满激情的。自然界充满了残酷的竞争:有骄傲的胜利,有惨烈的失败,更有无情的死亡;有甘甜,更有艰辛和苦难,但是无论如何,不能也不会没有生命的激情。

    自然竞争是残酷的、野性的,然而整个自然界是和谐的、完善的。人类也是自然界的一个分子,向往野性,回归自然是人类内心深处埋藏着的本性。

    约束自己,善待生灵,敬重生命,保护自然。地球上不能只剩下人类自己,地球也不只为人类而存在。

    人,真的很聪明吗

    人类从远古的荒原走来,一直走到高楼林立的城市;人类从蒙昧落后的部落走来,一直走到文明开化的现代社会,不愧为"宇宙之精华,万物之灵长"。

    近百年来,人类的聪明才智更是发挥到了极致:蒸汽机、电、核能、生命密码DNA……然而,仅凭这些,就可以断言人类是最聪明的吗?

    仰望天空,候鸟凄厉的叫声,带来远方战火依然的消息;俯视大海,海面漂浮着海兽的尸体;驰骋高原,再也见不到藏羚羊奔跑的矫健身姿;进入密林,再也听不见猛虎的长啸……这一切是谁造的孽?

    大量的事实告诉我们,许多人受功利的驱使,不惜以先进的科研成果为害人类。近代的战争多数已非单纯为了正义,更多的是为了物欲和私利,这充分暴露出人性贪婪、自私和暴戾的一面。部分人为了征服对手,研制出贫铀弹、细菌弹等杀人武器,丝毫不顾对环境的破坏,导致大量无辜者患自血病和癌症。这不仅仅是愚蠢,更是道德的沦丧,是犯罪。

    还有,由于人类无节制地向大自然索取,致使环境恶化,生物种类大幅减少。300亿年前地球上约有25亿个物种,现在仅存1亿个左右。这已经灭绝的24亿个物种当中,60%是在本世纪灭绝的。从1600年起,动物的灭

    绝进入了加速度时期。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统计,现在仅存的1亿个物种中,鸟类每两年灭绝五种,兽类每一年就灭绝五种,而今后,植物将每小时灭绝4种,动物每天灭绝壬种。我不禁想问,仅有的这些物种在地球上还能支撑多久?大海雀、渡渡鸟、旅鸽、卡罗莱纳鹤鹅、高加索野牛……这些早已被人类灭绝的动物,如果能够复活的话,我们在它们眼中看到的将是平和、善意,还是愤怒和敌意?事实上,现在连看一看敌意的目光也成了奢望。

    人类只是地球生命之网上的一段绳索,人类施之于这网的,也是施之于自己的。人类的文明已经让这张网变得千疮百孔。人类用科技阻止小行星将地球咬出一个缺口,是聪明的,但自己将地球这张生命之网撕扯得破败不堪,那就不能不说是糊涂了。也许有时残缺是一种美,但对整个地球生态环境来说,残缺决不是美。我们需要完整而美好的地球。造物主给了人类美丽的地球,我们应该怀着感恩的心情与之和谐相处。

    21世纪的晨钟早已敲响,我们是否应该将 20世纪乃至前几个世纪人类的所作所为放在两头分别是聪明和愚蠢的天平上称一下,看看哪头更重?因为对未来而言,这能使我们免生许多遗憾。


    环境对人的影响素材》由:创业找项目整理
    链接地址:http://www.gjknj.com/duwu/6395.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下一篇:孟母三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