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创业找项目 > 范文大全 > 记叙文人物形象分析
  • 记叙文人物形象分析

  • 来源:创业找项目
  • 时间:2018-05-06
  • 移动端:记叙文人物形象分析
  • 篇一:记叙文题型之人物形象分析题

    第1讲 记叙文题型之人物形象分析题

    一、内容导引

    在中考中,理解能力是最难的一种阅读能力,考察角度众多,题型广泛。其中人物形象分析题又是理解能力中考察频率最高的一种题型。尤其是对小说这种文体的考察,人物形象分析题几乎是必考的。那这种重要的题型如何解决呢?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来分析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呢?我们即将在这一节的视频学习中得到答案。

    二、阅读训练

    道行

    马宝山

    1.于先生是小镇上的名人。

    2.于先生一辈子走村串乡唱皮影儿,小镇人一年也见不到他几回。一旦于先生出现在小镇里,这天晚上于先生小屋前面的老槐树下就聚起一帮人,等着太阳落山了看于先生的皮影儿。于先生是不收乡亲们一文戏钱的,权当是犒劳乡里乡亲。

    3.于先生的驴皮影人全部是自己设计,自己雕刻。无论是古代的人物,还是现代的人物,都做得有模有样。那年,上面派来一个镇长,是个贪得无厌的泼皮,没做两年镇长就被小镇人撵走了。泼皮走的当天,于先生就演了一场皮影儿,主角儿就是刚刚被撵走了的泼皮镇长。他那走势、坐样、贪相、泼皮无赖的模样惟妙惟肖,赢得乡亲们一阵阵喝彩:像,像,太像了,真是那泼皮无赖样儿啊。

    4.于先生的影人不仅由自己设计,自己雕刻,在幕布后面还自己操纵。更绝的是,生旦净丑,戏里的所有人物的说唱全部由他一人完成,男角声音浑厚敞亮,女角清婉柔美,丑角油腔滑调,让人禁不住捧腹大笑。人物是这样,就是那些动物个个也是活灵活现的,马嘶鸣,鸡啄食,狗啃棒,鸟扇羽,猴子翻白眼,鱼摆尾喷水……都栩栩如生,似有神助一般。

    5.就这样一个能人,愣是一生不收徒。真是可惜了一身绝技。

    6.给于先生挑担走村串乡的人姓皮,谁都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大家都叫他皮挑儿。皮挑儿跟着于先生,每天挑着于先生五颜六色的驴皮影人和锣鼓家什走南闯北,一跟就是三十年愣是啥也不懂,啥也没学会。

    7.人们也劝皮挑儿,跟着于先生学几招,好歹能挣口饭吃不是。皮挑儿嘿嘿笑:“我笨呢,就靠两个肩膀糊口吧。”

    8.人们也劝于先生,好歹教皮挑儿两手,您干不动了,让他也有口饭吃不是。于先生也是嘿嘿一笑:“超拔绝妙的技艺不是教的,也不是学的,要看心灵中有没有悟性。悟性高了,自有天成。”

    9.说这话没过一年,于先生就故去了。

    10.小镇人叹息:可惜了,一身绝技都让于先生带进棺材里去啦。

    11.四村八乡人惋惜:于先生走了,再也看不到那么好看的驴皮影儿喽。

    12.没想到小镇忽然又演开了驴皮影儿,那幕布上的影人儿嬉笑怒骂,耍戏打斗,样样生动逼真,惟妙惟肖。特别是人们看到幕布上女人梳洗打扮的表演:散发、梳头、挽髻、簪花、涂脂抹粉、更换衣衫的一系列动作干净利索,真不相信那是由几根竹棍子操纵出来的。观看的人无不啧啧赞叹,拍手叫好。

    13.谁也没有想到的是,这演皮影的人竟然是皮挑儿。他的演技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比于先生还要胜一筹。

    14.有人问皮挑儿:“你有这般手段,为何早先不露一手啊?”

    15.皮挑儿说:“那时候有于先生在,我是怕挣人家的名头,夺人家的饭碗啊。”

    16.“那你现在就不怕了?”

    17.皮挑儿说:“现在于先生走了,他不需要那个名分,也不需要拿这手艺糊口,可我还是要活下去呀,大家也要看皮影儿度日子啊。”

    18.人们无不称道:皮挑儿这人德行好,道行又高。他是怎么学的皮影戏?又是怎样练就的一手功夫?不仅外人不知道.就连于先生也毫无觉察。

    19.大家再也不叫皮挑儿了,改称皮先生。

    【注】道行(héng):僧道修炼的功夫。借指人的涵养、本领。

    1.小说末尾“大家再也不叫皮挑儿了,改称皮先生”一句包含了“大家”对皮挑儿的怎样的情感态度?(请用两个词概括,2分)

    2.阅读文本,回答下列问题。(4分)

    (1)“皮挑儿嘿嘿笑”“于先生也是嘿嘿一笑”,同样是“嘿嘿”笑,传达出来的内容有什么不同?(2分)

    (2)“这演皮影的人竟然是皮挑儿。”说说对句中加点词语“竟然”的理解。(2分)

    4.这篇小说写了两位皮影艺人,作者所要表现的主要人物是谁?研读全文,说说你的判断理由。(6分)

    三、课后作业

    田野上的白发

    刘益善

    ①母亲50岁后,头发日渐白了。先是两鬓,后来是额前,再后来满头芦花,让我们感到心痛。 ②父母都不愿离开家,家里有猪鸡水牛,有房子和责任田,上高中的小弟还要人照顾,患不治之症的父亲不能劳动,里里外外都是母亲一人操持,她头发还有不白的么?

    ③4月的一个晚上,我搭同事的便车回老家,想看看父母和小弟。到家时已是晚上11点多了,家里没人,门上挂了锁。奇怪,这么晚了,父母到哪去了呢?天气乍暖还寒,夜风吹过,身上有阵阵凉意。朝远处田野望去,怎么回事呀?空旷的田野上有灯火闪烁,不时有阵阵敲盆的声音传来,我信步朝田野走去。④到了田边,我像被人使了定身法一般,呆立在夜色里。只见母亲一手提着脸盆,一手握根棒子,敲击着,发出当当的声响。母亲在田埂上蹒跚地转悠,田埂角上放着盏马灯,灯火如豆。田里是平整的秧圃,依稀可见撒下的稻种已经抽出嫩芽。母亲身上披了件破棉袄,手里不停地敲击着。我叫了声母亲,母亲见是我,停了下来,脸上溢着慈祥的微笑。在母亲停下的当儿,有一群黑乎乎的东西冲向秧圃。母亲一见,立刻又敲起来,那黑乎乎的便逃散而去。母亲说,今年是少有的奇怪,撒下的稻种一个晚上便被老鼠吃得精光。没有办法,大家只好日夜在田边守着。母亲告诉我,父亲被姐姐接去了,小弟住校,星期天才回,她已经在田边守了三个昼夜了。

    ⑤母亲和我说话,手里还在敲盆,沿着田埂蹒跚而行。我跟在她后面,心里沉沉的。母亲,您该休息了,把田退了吧!您劳作了一辈子,难道不该享一享福么?我知道,我是劝不动母亲的,她离不开她的田野。平时我们劝她,她都说:你们不要管了,这田是不能退的,我做一天算一天,也好照料你爹和你弟。⑥那个夜晚,我陪着母亲在田野上敲盆赶鼠。母亲的身影在田埂上晃动着,夜色里,只有母亲的白发看得清楚。夜风吹着,母亲的白发在田野上飘拂,飘拂,飘拂出我一脸泪花,飘拂出我又一段回忆。 ⑦父亲病倒时,正是乡下大忙季节。母亲忍着悲痛,半夜里起来拔好秧,运到水田里。一早回家服侍父亲吃药,再赶到田里插秧。一大块白晃晃的水田里,只有母亲孤单的身影在移动。随着母亲身影的移动,水田里嫩绿的秧苗一行行地立起来,整齐匀称,像块绿色的地毯。母亲是高明的织工,织着绿色;母亲是勤劳的春蚕,吐着绿丝。

    ⑧我赶回家帮母亲插秧,到田边时,一块大田,母亲已插完一大半。她太累了,体力不支,已不是弯腰在田里移动,而是双膝跪在泥水里,艰难地爬行。母亲的衣裤没一处干的地方,浑身是汗渍泥水。母亲跪在田里插完一行,又插一行。我含着泪水冲到田里,喊着:妈,您不该这样拼命!

    ⑨母亲见是我,想站起来,努力了两次却未站起。我一把抱起母亲,感到母亲已瘦得皮包骨头。母亲脸上仍是慈祥的微笑,白发被汗水湿透了,沾在额上脸上脖子上。我为母亲拂了拂头发,一阵风吹来,白发在田野里飘拂起来。母亲说:抢季节要紧啦,这秧早插一天,就能多收一成。我没说话,把母亲送回家,就跑到田里,没命地插起秧来。我累得腰酸背痛,但一想到母亲的白发在眼前飘拂,想到母亲跪在田里的身影,便觉得不累了,腰也不酸了。我一口气插完大田的秧,哭了……

    ⑩母亲离开我们三年了,但我忘不了母亲的白发。她的青丝变白发,是岁月的辛劳所染。母亲的白发,装点着故乡的田野,温暖了我的心灵。

    11.啊,母亲的白发哟,还在田野上飘拂么!

    4.本文着力描写母亲的白发,请简要分析“白发”在文中有哪些作用。(3分)

    【参考答案】①“白发”是全文叙事线索,贯穿文章始终,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②“白发”是母亲的形 象特征,作者在白发中突出了母亲的辛劳。③也通过母亲的白发表达出作者对母亲的心疼,爱和怀念。

    【答案解析】初看是对线索的分析理解,实际上还包括人物形象,文章主题两方面的理解,是阅读分析的深层理解,题目的分值3分实际上暗示应多角度思考。

    5.请你结合全文,简要说说文中的母亲的主要精神品质。(3分)

    【参考答案】①母亲深夜敲盆赶鼠的事例突出了母亲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1分);②母亲跪在水田里插秧突出了母亲的坚强(1分);③母亲看见我回家时,脸上是慈祥的微笑,突出了母亲慈祥的特点。(1分)(意思相近即可)。

    【答案解析】这道题考察的题型是人物形象分析题。答这道题时,要注意审清题干。题干的要求是结合全文,答题时要注意结合文章内容。如果没有结合文章,会扣掉一半的分值。

    篇二:记叙文阅读训练——人物形象分析

    记叙文阅读训练——人物形象分析

    基础知识:

    首先,分析人物形象要从描写入手,人物在故事中重要做了什么事,说了什么话,同时要注意故事中的肖像描写、心理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等,来揣摩人物内心情感,感受人物思想性格。

    其次,要注意联系上下文,可以和故事中其他人物对比分析,全面把握人物思想性格。

    最后,要注意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故事中人物的言行如果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怎样评价,如果是我自己我会怎样做,但要从主流思想角度去把握。

    家 徽

    余华

    ①国有国徽,校有校徽,厂有厂徽。奇怪吗?我家竟有家徽。我家的家徽是一条鱼,一条画在门板上的鱼。那条鱼 的图案画得很笨拙,线条零乱而粗糙,只能让人意会到是条鱼而已。但它却有不寻常的来历。

    ②祖父在世时,膝下有父亲他们弟兄四个,个个都是牛高马大的男子汉。民国初年,战乱频繁,家庭仗着几个男人下死力气勉强维持温饱。

    ③一天夜半,父亲起来小解,发现一个人影蹿进了厨房,他便喊叫起来,同时马上守住厨房门口。不一会儿,父亲弟兄几个都起来了,他们点着灯,拿着大木棒子和斧头,仔细地搜索着厨房的每一个角落,那时粮食就是性命,大家决心不把这窃贼打死,也得让他残废。厨房的旮旮旯旯都搜遍了,却没发现人。父亲弟兄几个说父亲定是半夜眼花,父亲赌咒发誓说肯定有人。还在大家争辩时祖父来了,祖父让儿子们都去睡觉。等他们走了之后,祖父走到水缸边,敲敲盖子,说:“你不用躲了,出来吧。”只见水缸里水淋淋地站起一个人。这人一手擎着水缸木盖,浑身颤抖,面无人色,另一只手里,还攥着一布袋大米。

    ④祖父望着窃贼,叹口气说:“算了,你走吧,要是让我的儿子们看见了,你今天非残废不可。”

    ⑤贼傻望着祖父,他不敢相信祖父就这样轻易地让他走,但祖父分明是平静地挥了挥手,贼便从水缸里爬出来。祖父又把那水淋淋的米袋子交给他说:“带

    上它吧,它可帮你家度几天日子。”贼要说什么,眼眶却红了,低着头,提着米袋子往外走,走到门口。“慢着,”祖父又叫住他,塞给他一串铜钱,“你拿这钱去做点小生意,再也不要干这伤天害理的勾当了。”

    ⑥贼“扑通”一声跪在地上,给祖父磕了几个响头便走了。

    ⑦不知过了多久,一天清晨,祖父一开门,便在门环上发现了一条两斤多的鲜鱼。祖父先是感到奇怪,但他马上就猜到是那贼送来的,那人大约是做了贩鱼的生意。

    ⑧自此以后,我家门环上经常出现鲜鱼,家里便经常可以改善生活。父亲他们感到奇怪,祖父便舒缓地向父亲弟兄们讲起鱼的来历。

    ⑨大约吃了几十条鱼后,祖父感到不安,说人家是小本经营,别吃垮了人家。于是连着几天半夜守候着,一直熬了三个夜,终于让祖父遇见了那送鱼人,谁知不是那个贼,却是一个年轻渔人。这渔人是那贼的儿子,贼在临终前嘱咐他要坚持送鱼到我家来。祖父和父亲他们听得连连点头。为了不违亡人遗愿,祖父拿过一把刀子,让年轻人在我家门上刻一条鱼,并说从此不许他再送鱼,就用这条刻下的鱼替代好了。祖父并叮嘱父亲弟兄们要保管好这条“鱼”,牢记这件事。于是,我家按照祖父的意思,一直都保留着这鱼的图案。

    ⑩它,自然而然地成了我家的家徽。

    问题:细读文本,分析祖父的形象特点。(6分)

    逍遥游

    聂鑫森

    贺先生是江南大学中文系一位久负盛名的老教授,他的专长是《庄子》研究。

    贺先生的样子,尤其是五十岁以后,极似一棵瘦矮枯黄的杂树,一点儿也不起眼。他的个子也就一米六高,背有些弯,平头,脸色蜡黄,唇上蓄两撇八字胡,说话时露出两颗大门牙。他喜欢着青色的衣裤,加上布鞋布袜,乍一看,俨然一乡下农民。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中文系的办公楼,立在校园东南角的一个小庭院里,是彼此相连的双层木结构小楼,飞檐翘角,古色古香。有一天黄昏,不知何故,起火了,电铃骤响,让所有的教职员迅速撤离。贺先生当时正在办公室撰写讲义,同室的年轻教师陶淘慌忙丢下手中的书,往门外奔去。陶淘是教现代文学的,自己也写小说,在文坛已有相当的知名度。

    贺先生一声大喝:“你跑什么?如果我跑,是因为我死了,就不再有人能这么好地讲《庄子》了。”

    陶淘连忙恭敬地侧立门边,说:“贺先生,您请!”

    事后,贺先生对陶淘说:“我让你等一下,是想提醒你,什么事都不必慌乱,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

    陶淘说:“是,是。”

    贺先生喜欢独来独往,以书为伴。上课之外,不串门,不交际,不嗜烟酒。唯一的爱好是在休息日,带一两本古书和一些干粮到郊外的僻静处,赏玩山水后,坐在树下读书。他的眼睛真好,读了这么多书,却无须戴眼镜。他曾以诗嘲弄那些戴着深度近视眼镜的同辈:“终日耳边拉短纤,何时鼻上卸长枷。”“文化大革命”说来就来了。

    贺先生很快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红卫兵小将隔三差五拉着他去游街批斗。他被戴上一顶很高很尖的纸做的帽子,胸前挂着一块黑牌,上写“打倒反动学术权威贺圣臣”,手里提着一面铜锣。他没有一点沮丧之色,从容地走着,锣声响得有板有眼。

    他的几个同辈人,有的受不了这种侮辱,自杀了;有的吓得旧病复发,住了院。他对他的老伴儿和儿女说:“我不会自杀,也不会因病而逝,我还有几本书要写,我不能让天下人有憾事。”

    后来,贺先生又被遣送去了“五七干校”,以体力劳动来改造他的思想。和他同居一室的是陶淘。这一老一少的任务是喂猪,不是关着喂,而是赶着猪野牧。他们两个人共一口锅吃饭,俨然父子。

    很奇怪的是贺先生对做饭炒菜十分内行,尤其是炒菜。虽说少荤腥,蔬菜由场部统一发放,也不多,但贺先生却能变通烹调之术,或凉拌,或爆炒,或清煮,做出陶淘从没有品尝过的美味。特别是春夏之间,贺先生识得许多野菜,比如马兰头、蕨菜、地菜、马齿苋……他亲自去采,以补蔬菜之不足。

    贺先生还采了许多艾叶,晒干,做成艾条。他说他稍懂医道,有些病可以烧艾作灸,十分见效。

    陶淘的情绪越来越坏。

    有一天出门牧猪时,陶淘说身体不舒服,想休息半天。

    贺先生说:“好吧。”

    贺先生把猪赶到不远处的山坡上,让猪自去嚼草。他坐在树下,想他的《庄子》大义。坐了一阵,觉得陶淘的举动有些异常,慌忙往回赶。

    推开门,陶淘上吊在矮屋的梁上。

    贺先生忙把被子垫在地上,搬来凳子,站上去,用镰刀砍断绳子。陶淘跌落在被子上。

    贺先生寻出一截儿艾条,在煤灶上引燃,然后灸陶淘的“人中”穴。 过了一会儿,陶淘醒来了。

    “贺先生,您不该救我!”

    贺先生说:“我已至花甲,尚不想死,何况你!我的《庄子》研究,想收个关门弟子,你愿不愿意?”

    陶淘哭了。他因出身不好,又搁在这似无穷期的“五七干校”,女朋友忽然来信要和他分手……

    “女朋友分手,好事!不能共患难,何谓夫妻?若你们真走到一块儿,有了孩子,再遇点厄难,那才真叫惨。”

    陶淘说:“我愿受教于先生。”

    此后,贺先生开始系统地向陶淘讲述《庄子》。没有书,没有讲义,那书和讲义全装在贺先生的肚子里。《汉书》记载《庄子》一书为五十三篇,实存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杂篇。贺先生先背出原文,再逐字逐句细细讲评,滔滔不绝,神定气足。《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伴随着日历,一篇一篇讲过去。

    贺先生讲课时,喜欢闭着眼睛,讲到他自认为得意的地方,便睁开眼问:“陶

    淘兄,你认为如何?”陶淘慌忙站起来,毕恭毕敬地说:“学生心悦诚服,确为高见!”

    陶淘觉得日子短了,生活有意思了,眼前常出现幻觉:贺先生就像那自由自在的鲲鹏,扶摇直上,“其翼若垂天之云”,自由自在,不以环境险恶为念,堪为自己人生的楷模。

    世道终于清明了。

    陶淘一边工作,一边当了贺先生的研究生和助手。在他的协助下,贺先生完成了几部关于《庄子》研究的重要著作。

    贺先生说:“陶淘,我也该走了,我的肝癌居然拖过了这么多年,实为奇迹。庄子说,生为附赘悬疣,死为决疣溃痈。我现在把该做的事做完了,写完了书,还有了你这个传人,此生无憾。”

    几天后,贺先生安详地去了,享年七十有二。

    问题1:概括贺先生的形象特征。

    问题2:这篇小说以“逍遥游”为题目有什么好处?

    篇三:中考记叙文阅读复习——人物形象分析

    中考记叙文阅读复习——人物形象分析

    河南师大附中 刘霞

    一、考题回顾 明确题型

    师:平常的课前问候今天却不那么平常,在距离中考还有75天的今天,它让素不相识的我们

    刹那间变成了师生,我感到万分荣幸,首先谢谢大家,也希望这节课的复习能对你中考有所帮助。

    师:记叙文阅读能力是各省市考查的重点,尤其是河南省中考必考的内容。河南省连续10年

    来的记叙文阅读,都选取了文质兼美的写人叙事类文章,文中一个个人物形象影响启示着每一位考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已经成为河南省记叙文阅读的必考题。我们这节课的主题就是探讨中考记叙文中人物形象的分析。

    师:我们先回顾一下河南省五年来人物形象分析的考题:

    (07《让我看着你》)我的母亲是怎样一个人?请结合文中具体事例简要分析。(写出两个方面即可)(4分)

    (08《梨一样的苹果》)文中画线的三个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对刻画人物有什么作用?(3分)

    (09《前方遭遇塌方》)文中的司机是怎样一个人?请结合具体事例简要分析。(写出两个方面即可) (4分)

    (10《寻找妈妈的寻人启事》)第○13段加点词语在表达上的好处。(4分)

    (11《漓江情韵》)文中的摇船人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写出两个主要的方面即可) (4分)

    师:五年来,人物形象分析的分值基本在4分。不难看出07、09、11年的考题同属一类“概

    括人物形象并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08、10年的属于“结合具体的人物描写分析形象”。不仅仅河南省,各地市人物形象分析的考题一般可以分为这两个类型,请同学们将题型齐读一遍。

    生:齐读

    中考人物形象分析常见题型:

    1.概括人物形象并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2.结合具体人物描写分析形象。

    师:下面我们将一一分析其应对策略。

    二、方法探讨

    (一)题型一 概括人物形象并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1.真题回顾 方法探究

    师:实践出真知,我们一起完成河南省07年的考题,在实践中探究做这一类题的方法。 第一步 审清题干

    (屏显题目)(2007·河南·《让我看着你》)我的母亲是怎样一个人?请结合文中具体事例简要分析。(写出两个方面即可)(4分)

    师:答题第一步 审清题干。这一题干包括了三个部分,“母亲是怎样一个人”,需要对形象进

    行概括,写出品质特征1分;“结合文中具体事例简要分析”,需写出具体的依据1分;括号内的要求说明要写两个方面的品质和对应依据。审清题干可以让我们明确思考的方向。

    第二步 梳理情节

    师:写人叙事类文章中人物的品质特征往往通过具体情节体现,所以我们进行第二步“梳理

    情节”。 情节是指叙事性文学作品中表现人物性格形成与发展变化的一系列的生活事件。请大家齐读第①段,注意有几个情节。

    ①那个时候,母亲的癌细胞已扩散到整个胸部。整夜整夜的疼痛让她无法入睡,可她却从来不吱一声。每次进去看她的时候,她都装作很平静的样子,面带微笑地看着我:“我觉得比先前好多了。你工作忙,不

    用老来看我。”

    生:读。两个情节。

    师:情节转换的标志是什么(何处可见一个事件的开始)?——“那个时候”“每次进去看她

    的时候”。

    师:同学们梳理情节时要“抓住关键词句,注意情节转换”。

    第三步 具体概括

    师:这些情节分别揭示了人物什么特点呢?需要进行第三步“具体概括”。例如第①段中两个

    情节都写到母亲对病痛的忍耐,但第1个情节“母亲疼痛无法入睡却从来不吱一声”更加侧重于表现母亲的“坚强”。第2个情节“母亲怕影响儿子工作故作平静”侧重于表现母亲“爱儿子”。概括特征时要注意情节表现出人物特征的“多个侧面”。特征要具体,比如第①段中的特征概括为“高尚”“优秀”就太笼统了(忌笼统)。

    师:请同学们同学们阅读2、3段,梳理情节并具体概括母亲的形象。

    ②午后的阳光照在洁白的病床上,母亲唠叨着她的身后事,她说她早在来之前就已准备好了自己的送老衣,可惜还少一条裙子,希望我们能尽快给她准备好。说这些的时候,母亲的脸上始终挂着平静的微笑,不像是谈死,倒像去赴一个美丽的宴会。母亲一生爱美,临终,都不忘记要完美地离去。

    ③一天,一个女孩急需眼角膜,“孩子,你看妈妈的眼角膜能给那个孩子用么?”屋子里一下子静下来,几乎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到了母亲身上。我几乎不敢相信,那话是从母亲嘴里说出来的。母亲最不能忍受的就是残缺,可她竟然情愿让自己残缺着离开这个世界。

    生:展示。(师注意学生表述,有可能特征的一个方面有两种表述,只能得2分。) 第四步 标清序号

    师:由大家的分析可知,母亲是一个“爱儿子”“坚强”“豁达”“追求完美”“善良”的形象,

    老师按题目要求分析了两个方面显示在屏幕上。已经可以得到4分了,但细微之处也能彰显智慧甚至决定成败,我们还要注意第四步“标清序号”以增加条理。

    2.方法总结

    师:现在才是真正的大功告成。但做一道题不是目的,我们要总结出解决这一类题的方法。

    刚才我们做题的过程就是答题思路:审清题干 梳理情节 具体概括 标清序号。

    表述形式:答出两个方面性格特征和对应的具体依据。

    (注意事项)性格特征要注意“多侧面 忌笼统”,具体依据“梳理情节 简明概括”,别忘了“标清序号 增加条理”。

    师:请同学们将学案上的“方法总结”补充完整。

    师:(小结)除了直接的考查,第一种题型也是分析文章中心等其它考题的基础,一般情况下

    在通读全文以后同学们基本会心中有数,较容易得分。相比之下第二种题型就较为复杂,容易丢分。我们一起探讨第二个题型结合具体人物描写分析形象。

    (二)题型二 结合具体人物描写分析形象

    师:描写根据对象不同可以分为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场景描写、细节描写。记叙文阅读中

    常会给出部分人物描写的语段要求分析形象。

    1. 2010、2011年这类题型的主要提问方式:

    师:2010、2011年这类题型的主要提问方式:

    例1.(2011〃鸡西〃《拔下钥匙》)第⑩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例2.(2011〃遵义〃《趴下》)第⑤段中画线句是怎样刻画人物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例3.(2010〃河南〃《寻找妈妈的寻人启事》)第⒀段中加点词语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例4.(2011〃湛江〃《最辛酸的秘密》)请说明下面句子在文章中的主要作用。

    例5.(2011〃安顺〃《梨一样的苹果》)结合语境,品味下面加点文字的表达效果。

    2.方法探究

    (1)探究结合人物描写方法分析人物形象

    师:各种提问方式中,例1的提问较容易把握答题方向。请大家阅读这道题和答案。——

    答案中包含了两个要素“描写方法”和“表达效果”。这一提问方式的答题格式大多如

    此,较为简单。

    (屏显)例1.(2011〃鸡西〃《拔下钥匙》)第⑩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⑩他感觉自己的腿、手和身体都已经不听使唤了,意识也渐渐模糊,他似乎听到遥远的地方传来隐隐约约的歌声……不能,绝不能,我一定要挺住!他咬紧牙关对抗着,对抗着…… 答案:心理描写(1分),突出了他镇定果敢、不畏死亡的高贵品质(1分)。

    (2)探究人物描写的写作用意、主要作用、表达效果等的分析

    师:和例1相比,后面几种提问方式常常让我们感觉没有方向无从下手,别着急,我们仍从它们的答案里寻找解题的角度。

    请同学们阅读例题及答案,边读边划出答案中的关键词。给大家三分钟时间讨论各题的答案要素。

    例2.(2011〃遵义〃《趴下》)第⑤段中画线句是怎样刻画人物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她避开他们的目光,面朝外,两眼呆呆地盯着已经关上的电梯门。

    答案:运用神态描写刻画人物。(2分)传神地表现出老太太因担心遭黑人打劫而产生的恐惧心理。(2分)

    答案要素:描写方法+表达效果

    例3.(2010〃河南〃《寻找妈妈的寻人启事》)第⒀段中加点词语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穿着干净漂亮衣服的同学们,唧唧喳喳地议论开了:哪个同学早上新穿了一双运动鞋,大家....

    立即注意到了;最喜欢的那个电影明星,喜欢穿什么样式什么牌子的衣服,大家总是一清二楚……可是,早上和自己一起出门,甚至骑着车子将自己送到学校门口的妈妈,穿着什么颜色的衣服,什么样式的,却真的没有留意,从来也没有留意。 .....

    答案:“干净漂亮”从侧面反映了母亲对孩子的精心照料,反衬出孩子们对母亲的忽视。“从来也没有”写出了孩子们潜意识里认为母亲对自己的关心是理所应当的,而自己不需要关注母亲,与上面对同学和明星穿戴的关注作对比,突出了孩子们对母亲的忽视。

    答案要素:写作手法+表达效果

    例4.(2011〃湛江〃《最辛酸的秘密》)请分别说明下面句子在文章中的主要作用。

    他们一拐一拐地去捡破烂儿,一前一后紧挨着走。

    答案:动作描写,突出老白父子俩相依为命,感情深厚,为下文写老白牺牲自己为儿子争取手术机会埋下伏笔。

    答案要素:描写方法、结构作用+表达效果

    例5.(2011〃安顺〃《梨一样的苹果》)结合语境,品味下面加点文字的表达效果。(2分) 每一节课都是一次折磨——他不敢看缩在墙角的尤里卡,更害怕同学们对尤里卡的嘲笑,那些尖锐的笑声像锥子似的扎在心上。 ....

    答案: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米哈朵夫老师内心深深的痛苦,表现了他认真负责的品质。 答案要素:修辞手法+表达效果

    3.方法总结 知识梳理

    师:看似难以入手的提问,可以从描写方法、修辞手法、写作手法、结构作用等角度分析。

    其中描写方法常见的有——(生齐答)。修辞手法常见的有——(生答)。写作手法常见的有——?结构作用常见的有?

    师:这些都属于表达技巧。由例题答案的要素可知,第二类题型的回答的表述形式是:表达

    技巧+表达效果。

    师:请同学们参考刚才例题的答案想一想,表达效果一般如何表述?

    生:生动形象地(传神地、巧妙地)写出了??(突出地)表现了??(性格特征或感情等) 师:我们一起来回顾刚才的第5个例题,(稍停)这样回答可以吗?

    生:不行,缺少具体分析。

    师:所以我们在分析表达效果时一定要有“具体分析”。分析时不能只看部分语段,而要把握全文主题和人物整体形象,结合上下文分析。

    师:这类题的答题思路可以概括为:抓住技巧 选取角度,明确效果 具体分析。

    请同学们将学案上的方法总结补充完整。

    4.真题演练

    师:我们的目的不是死记而是活用。我们的方法是否灵验呢,真金还需火炼,请同学们完成下面的练习。

    练习1.(2011·滨州·《用你爱我的方式爱你》)赏析画线的精彩语句。(3分)

    ①你突然打电话说要来我家,电话里,你轻描淡写地说:“听你二伯说,巩义有家医院治腿疼,我想去看看。先到你那里,再坐车去。你不用管,我自己去……”

    ②第二天,我还没起床你就来了。打开门后我看见你蹲在门口,一只手在膝盖上不停地揉着。你眉头紧锁,脸上聚满了密集的汗珠。我埋怨你不应疼成这样才去看医生,你却说没啥大事。 ③去医院的途中,你走得那么慢,弓着身子,一只手扶着膝盖,一步一步往前移。我紧追过去,在你前面弯下腰,我说:“爸,我背你到外面打车。”你半天都没动,我扭过头催你,才发现你正用衣袖擦眼,你的眼睛潮红湿润,有点儿不好意思地说:“风迷了眼。”又说:“背啥背?我自己能走。”纠缠了半天,你拗不过我,终于乖乖地趴在我背上,像个听话的孩子。 参考答案:动作描写(1分),传神地写出了父亲行动的痛苦,暗示父亲病情严重(1分)。为下文“我”背父亲做了铺垫(1分)。(或照应上文父亲说自己腿疼要去看病。)

    生展示 师点评

    练习2.(2011〃宿迁〃《拔下钥匙》)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5分)

    ①他清楚突发脑溢血会很快失去意识。下了高架后的这段路是一条繁忙的交通要道,车辆、行人密集,稍有疏忽,这么大的公交车极有可能失去控制,造成群死群伤的恶性交通事故! ②他感觉自己的腿、手和身体都已经不听使唤了,意识也渐渐模糊。他似乎听到遥远的地方传来隐隐约约的歌声……不能,绝不能,我一定要挺住!他咬紧牙关对抗着,对抗着……终于,他已经模糊的视野里出现了终点站那熟悉的蓝色候车亭……坚持不到终点站了,提前停车…… ③他打右转向灯,靠边,平稳停车,开门,熄火,拔下钥匙。

    ④渺茫的歌声有强大的力量,吸裹着他在黑暗的深渊坠落、坠落……

    ⑤那深渊太深,36小时的抢救后,他没能爬上来。

    ⑥当人们从他的口袋里找到公交车钥匙时,在场的所有人都流泪了——这是一辆自动档的公交车,他担心自己昏迷后,脚可能会无意识地碰到油门导致车辆失控,因此,他在生命的最后关头,拔下钥匙,牢牢锁住那扇通往死亡的门。

    参考答案 用短句(1分)和动作描写(1分),突出形势紧迫(1分),表现陈乐平沉着冷静、临危不乱的性格(1分),照应题目(1分)。

    生展示 师点评:回答要全面,结合上下文。

    三、课堂小结

    师:复习中攻克难关,既是一种提高也是一种乐趣。

    老师向来认为,语文,尤其是大家认为最容易丢分的阅读理解也是有答题的规律的,只是语文的规律相对灵活,再加上更为灵活的阅读内容和提问方式增加了我们得分的难度。但万变不离其宗,希望同学们在掌握基本方法的基础上练习巩固,不断摸索,不断提高。祝愿大家中考取得好成绩。


    记叙文人物形象分析》由:创业找项目整理
    链接地址:http://www.gjknj.com/duwu/5123.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下一篇:三严三实问题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