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创业找项目 > 范文大全 > 书是怎么来的
  • 书是怎么来的

  • 来源:创业找项目
  • 时间:2018-05-06
  • 移动端:书是怎么来的
  • 篇一:中国古代书籍是如何演变的

    中国古代书籍是如何演变的

    中国古代书籍是如何演变的

    石头的书

    甲骨的书

    简牍的书

    缣帛的书

    甲骨的书

    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代后期,就出现了有关占卜吉凶的书。当时纸尚未发明,人们就地取材,以龟甲和兽骨为记录材料,把占卜的内容刻在龟甲或兽骨上,这就是最早的图书——甲骨的书。

    石头的书

    在古代,石头也用来作书写材料,甚至将整篇作品或整部著作刻于石上。

    由于刻石的兴起,出现了拓印技术。石面上所刻的字,都是笔画凹入,可先将一张薄纸用矾及白芨水浸泡,贴在刻石的表面;以软刷将纸刷匀,再轻轻捶打,将纸嵌入铭文的笔画之内,待纸干后,以细布包裹棉花做成的拓包,蘸以墨汁,将它在纸上均匀捶拓,将纸剥下来,便得到相同的复本。这一操作过程叫“拓”,用墨汁者称墨拓,用红颜料者谓朱拓,单张叫拓片,装连起来叫拓本。

    拓本成为一种图书类型,后期的主要作用已不再是传播知识,而是书法艺术借以流传的一种特殊类型的图书。

    简牍的书

    在纸发明以前,简牍是我国书籍的最主要形式,对后世书籍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简牍是对我国古代遗存下来的写有文字的竹简与木牍的概称。用竹片写的书称“简策”,用木版(也作“板”)写的叫“版牍”。超过100字的长文,就写在简策上,不到100字的短文,便写在木版上。写在木版上的文字大多数是官方文书。由于文字内容有异,其称谓有别,如军事的文书叫“檄”;用于告示者称之为“榜”;将信写于木版上,然后再加一版叫做“检”。在检上写寄信人和收信人的姓名、地址叫做“署”——这是信封的起源。然后将两版合好捆扎,在打结的地方涂上黏土,盖上阴文印章,在黏土上出现凸起的字,这就是“封”,使用的黏土叫“封泥”。

    由于写信的木版通常只有一尺长,故信函又叫“尺牍”。笺是古代一种短小的简牍,是供读书者随时注释的,它系在相应的简牍上以备参考之用。现在人们所说的笺注就是起源于此。

    缣帛的书

    竹简携带不便,而且每简容字有限,编简成册的长篇著作一旦散乱,则发生“错简”,再说简牍的编连所用的丝带、麻绳、皮带易被磨断,给阅读带来困难。

    缣帛是丝织物,轻软平滑,面幅宽阔,易于着墨,幅的长短宽窄可以根据文字的多寡来剪裁,而且可随意折叠或卷起,收藏容易,携带方便,可以弥补简牍的不足。因此,帛书与简书并存,共同构成我国古代独具特色的简帛文化。

    由于缣帛作书写材料价格昂贵,所以使用并不普遍。

    古代写本书

    在纸发明初期,纸书并未完全取代简牍与缣帛图书,而是三者并用。随着造纸术的不断改进与提高,造纸规模不断扩大,到两晋南北朝时,纸张已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写本书取代了帛书。

    古代写本书用纸,多经过了染色处理,这主要是为了防止虫蛀和腐朽。古代染纸用一种

    名叫黄檗的植物汁浸染纸张,黄檗汁色黄,有防虫蛀之特效。宋至清代的印本图书

    我国古代的图书,从简策、卷轴到册叶制度形成了固定的版式,它起源于雕版印刷术,但活字印本书与写本书,也大多与此相同。

    刻书用的木板,一般宽约一尺半,高约7至8寸,上边的空白叫天头,下边的空白叫地脚。一块版所占的面积叫“版面”或“匡郭”,版面四周的黑线叫“版框”,也叫“边栏”或“栏线”,简称“线”,四周双线印的叫“四周双边”,或叫“双边栏”。双线一般是一粗一细(外粗内细),故又称“文武边栏”。还有一种仅左右印双线的叫

    “左右边线”或 “左右双夹线”。此外还有一种总称为

    “花边”的,有“竹节栏”,四周是竹节花纹组成的图案线;有“博古栏”,四周用多种古乐器的花纹图案组成。

    版上的字,是经人手写而后摹刻的,所以各具风格。(屈义华荀昌荣)

    我们手捧着装帧精美的现代图书时,是否知道它们是如何从古代的书籍一步步进化而来的?

    篇二:如何来读好一本书并从书中吸取知识呢

    如何来读好一本书并从书中吸取知识呢?

    所谓的读好,就是你不要把这本书拿来泛读,而是要精读。现代人饱受“快餐文化”的洗礼,对于知识与信息,都习惯于蜻蜓点水、浅尝辄止,失去了深入钻研、系统把握的精神。 如果说,你把一本书当成快餐读物,随便翻翻而已,这不仅不能从书中学到知识,而且还浪费你宝贵的时间,除非你的悟性极高。所以,我们要想从书中吸收到知识,就必须要精读它。 那何为精读呢?

    所谓的精读,标准有两条:一是要慢慢读,特别是工具类的书。例如著名口才培训专家樊荣强写的《20天练成脱稿讲话》和《写作高手》,这两本就属于工具书,一本是关于口才的,另外一本是关于写作的,这两本书里面讲到的许多方法和技巧非常实用,各位可以去看看。言归正传,我们在读这些工具书时,一定要把书中所讲到的方法、技巧,彻底的理解,绝不可以流于似懂非懂,不求甚解。二是要反复读,读第一遍没有搞懂读第二遍,读第二遍还没有搞懂,那就继续读第三遍、第四遍??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我们读书的最终目的是读有所用,把书中的知识用到工作生活中来,尤其是那些工具书,你要用好它,这才能发挥出这本书的能量。那么,我们如何做到“用好”呢?所谓的用好,就是指你不能光是读这本书,还要完成我在书中提到的一些练习。比如《写作高手》这本书,你要在自己实际的写作中,用上书中所讲的方法。这样,你一定会大彻大悟,写作水平快速精进。

    说到写作,很多人写作不好就说自己没有写作天赋。那么,写作跟天赋有没有关系呢?当然有一定的关系。任何事情要做得漂亮,都跟天赋有关。但是,天赋这个东西不是拿来给我们设限的。每个人在天赋之外,都还有可以提升的巨大空间。

    写作,在很大程度上其实是一个技术活儿。当我们掌握了这个技术活儿背后的规律,也就是方法、套路和技巧,并反复练习,达致熟能生巧,甚至炉火纯青,加之我们持续不断地向大脑输入各种知识和信息,必定会体会到文思如泉涌、下笔如有神的快乐。

    要想从书中吸取精华,就要做好三步:读好、精读、用好。只有做到这三步才称得上读好一本书。

    篇三:怎样才能编出一本好教材来

    怎样才能编出一本好教材来

    一、在思想上明确教材建设的重大意义

    教师上好一个班级的课,只能使几十位学生受益,而编写出一本好的教材,则可以使几千、几万,乃至几十万读者受益。好的教材使教师易教,学生易学,可以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创新。可大面积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而且还可引导教学改革和教学思想的转变。因此,编写出一本好的教材,是一个有事业心、有造诣、有教学和实践经验的教师,可能对社会作出的重大贡献,是教书育人的一种具体的体现。教师对编写教材要有使命感和光荣感。

    二、教材要注意体现现代教育的观念

    以往的传统教育,大多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基本训练,轻开拓创新;重划一要求,轻因材施教;重理论运算,轻实践案例分析;总是期望学生能“一次成才”,而忽视现在已是“终生教育”等等。

    而如今,科学突飞猛进,技术日新月异,知识陈旧迅速。因此,现代教育更重视素质的培养,能力的造就和创新精神的发扬。为此,编写教材时,除了系统的阐述知识外,更要注意怎样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能力、实践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此外,在教材中还要特别注意方法论的阐述。能通过教材,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思维的灌输和严谨科学方法的熏陶。

    三、明确要编写的是特色教材、高质量教材

    编写教材不是为编写而编写,而是着眼于具有特色的高质量教材。如对应用型工科类教材,要使教材能重印十次、二十次,甚至更多,就要体现侧重技术应用的特点。与同类教材相比,一定要有独到之处。要使教师好教,学生易学,能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

    四、教材内容的取舍

    1.教材的内容直接体现了课程对学生的要求,也是教材质量的重要标志。因此,教材内容的取舍,要仔细斟酌,反复推敲。一般说来,教材内容的取舍的基本依据是该课程教学大纲中的基本要求。(特别对统编教材的教学大纲,它通常是课程组多次研讨的结果,并经有关领导认可,具有一定的指令性)。但另一方面,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教材内容也可以不必过于拘泥于原教学大纲的束缚,编者可根据当前的实际情况,更新课程内容,适当删减陈旧知识,提高课程内容的时代起点,结合培养目标,从更现代的视野去审视课程的内容和它在培养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特别要

    注意新器件、新技术的大量涌现和计算机日益广泛应用的现状,并增添能反映现代技术的实例。在确定内容时,要注意将过去教材内容“理论深、起点低、内容旧、应用少、学得死”的偏向,转变为“理论浅(适当浅些)、起点高、内容新、应用多、学得活”,侧重能力培养的新要求。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浏览国内外同类的教材(包括本专科教材),收集相关的技术资料和应用实例,提出内容取舍的基本方案。

    2.教材不是科技参考资料,不要把本学科涉及到的所有的技术、类型、方法、装置等都收罗进来,更不是收集的资料越丰富、越先进越好。教材内容的取舍,要从总的培养目标出发(从学生今后工作的岗位群出发),去审视所需要的基础和专业知识,内容要简明,主线要清晰,重点要突出(明确全书、各章、各节的重点所在)。在收集素材时,可以多寻找一些资料,但在确定内容时,一定要十分慎重,要从最终培养目标倒推回去,逐项仔细斟酌、反复推敲,不能人(其他教材或权威著者)云亦云,(人有亦有)。对可要可不要的,要忍痛割爱,坚决删去。千万不要将那些连教师自己都不知用于何处和怎样具体应用的内容,过多的放进教材里去。

    3.教材内容要理论联系实际,教材中的每一个知识点,都必须明确:它将来用于何处和怎样具体应用。写教材宜先化整为零,讲述各单元的原理与它的实际应用;待把各单元搞清楚了,再集零为整,综合分析整体的配置,工作原理和在生产实际中的应用;最后进行典型实例分析示范。因为只有当学生学会了理论的实际应用,才能真正理解理论的物理意义,并掌握相关的主要结论。

    4.教材的内容,应该是成熟的技术,公认正确的理论和经过实践检验的结论。虽然教材中也可以适当介绍不同学派的观点,但不宜过多。教材中不允许写进似是而非的东西和有争议的、甚至错误的观点和内容。结论和数据一般都应该有严格的证明和实践的根据。若教材中,不加证明,则可加注,指出参考文献和来源。

    五、教材体系的安排

    教材的体系要符合人们的认识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规律。通常都是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由基础到专业,由单元到整体,由特例到一般,由实践(实例)—理论—实践(应用),理论联系实际地逐步展开,逐层剖析,最后达到教学的目标。在这过程中,要注意科学方法的贯彻,要讲清分析的目标与依据—分析的思路—分析的方法—分析的主体过程—分析的结论和它的物理含义—结论的实际应用等。全书应以方法论为主线,来安排教材的体系,使教师在传授知识时,能引导学生去掌握科学的分析方法,并对整个课程有一个完整的认识。本课程教学的最终目的要明确,要列出应知、应会的具体要求,

    要突出其中的重点,而且重点要简明。全书的主线要清晰,就是围绕着重点,实现最终目标。而对次要和难懂内容,则进行精简和淡化,从而达到削枝强干的目的。使读者最后能领悟出主干内容就那么几个,而不是头绪繁多,不得要领。

    六、教材要写得通俗易懂

    1.著者要以一个初学者的眼光,去审视所有内容。对每一个新名词、新概念,要交代清楚它的含义,引入它的缘由以及它的作用。对每一个新的定律、定理、公式、算式,要证明(或说明)他的来历,它的实质和物理含义;应用它的前提条件和适用范围;它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应用时应注意的问题等。

    2.内容要前呼后应。科学总是连贯的,往往在前面的基础上,就能很自然地导出后续的结果,因此,在讲前面的内容时,要预告它后面的应用(可通过例题来实现);而讲到后面内容时,则尽可能处理成前面知识的延伸与发展。使读者能前后连贯起来,感到是“水到渠成”。

    3.写书要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动笔写书前,要把编写大纲的细目仔细分排梳理,理出一条主干道,然后把各层的支路配上去,最后再根据出版社规定的层次标定方式,把编写大纲写得细致而具体。特别是几位著者共同编写时,这一点更重要。

    4.要充分重视标题、数据、表格、图形、图画、图解、黑体字和注释的设计、安排和运用,运用好了,可使读者一目了然,甚至过目不忘。这是把书写得通俗易懂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也是需要化大力气去做的事。

    5.对一个命题,同样要注意“启、承、转、合”。即要有主题的引入,引入后的正面阐述,然后是对立面的分析或评述,最后是命题的结论。

    6.写书时,要一边写,一边念。要反复地十遍、八遍的从头念起,(而不是看),看看是否念得通顺。用词要反复斟酌,文字要反复修改。

    七、要精心撰写概述与小结,精心收集、设计、和编排例题、实例分析、思考 题、习题、阅读材料、读图练习和大型综合作业。

    1.每一章(和每一节)的开头,都应有一个“概述”,它就像交响乐的序曲,奏出主题与思路。虽然它只有一小段文字,甚至几句话,但却很难写,它反映了著者的功底。

    2.每章都要有“小结”,若课文属横向阐述的话,那小结便是纵向的提纲要领的总结。小结应是本章的主干内容,是学生应该记住、掌握、并能应用的重要分析方法和结论。

    3.例题和实例分析是教师应用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示范,要注意方法论的阐述。以案例分析的形式来阐述课文,则更易被读者理解与掌握。

    4.对一些重复的举例分析,比较容易理解的推导,则可安排成〈阅读材料〉的形式,由学生去自学。这样一则可省去教学课时,二则为学生提供自学材料,以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5.思考题与习题要精选,每一道题都要体现某一个方面的具体要求,尽量少重复。题量不要多,也不要太难,它们是对学生基本要求的体现。若学生独立完成了这些题,就应该能达标及格。对较难的题,可加*号。

    6.读图练习,它是一种案例分析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非常重要的形式。但这些练习要精心设计,并提出具体目标,可采用测试外语课文阅读能力的多项选择题的方式。并可采用学生在课堂进行宣讲、竞答和辩论的形式进行。

    7.大型综合作业,一般为实际应用中的小课题(如写产品说明书、小产品设计等)。

    八、文字、图形、符号要全书统一,而且要符合最新国标。层次、格式要符合出版社规定。

    1.文字符号、图形符号要符合最新国家标准;国家未作统一规定的,要符合行业标准;技术术语及译名等,尽量采用行业归口单位的著作或权威著作中普遍采用的术语,或参考(IEC)标准。

    2.层次、格式要符合出版社规定,全书统一。几位著者合写的教材,更要事先要做出仔细明确的约定。

    九、教材一定要经过讲义试用阶段

    教材是教学经验的积累,不经过教学实践的检验,是无法保证教材质量的。这一点已被许许多多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与教训一再证实。但在人们贪图省事、省力,急于求成的利益驱动下,不肯去做艰苦的工作,视出一轮讲义为畏途,结果出不了好教材。

    十、著者要主动争取主审的指导与帮助,同样要争取出版社有关领导和责任编辑的谅解与支持。

    1.主审通常是有造诣、有经验的著者,因此争取主审的指导与帮助,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与建议,这对理清编写思路,提高编写质量是至关重要的。

    2.出版社有时在字数、格式、编排等方面,有不尽合理的地方,著者要主动争取有关领导、特别是责任编辑的谅解与支持。


    书是怎么来的》由:创业找项目整理
    链接地址:http://www.gjknj.com/duwu/3826.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下一篇:工作就是责任演讲稿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