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创业找项目 > 范文大全 > 书的历史演变
  • 书的历史演变

  • 来源:创业找项目
  • 时间:2018-05-06
  • 移动端:书的历史演变
  • 篇一:书籍的变迁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没有书籍的世界,我们难以想象。探讨一下书籍演变的历史,对于我们发扬传统文化,推进当代文化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意义。

    书籍,籍,字典上云,即“书、册”,研究一下这个“册”字,我们会发现,它好像用绳子将两块木板串到一起的样子,这个象形字指的就是在纸张发明以前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书籍的一种形式,即“编”。

    在这之前,人类先是将字刻在石头上,这些字也只是一些很简单的象形符号。这样直到商朝,便出现了甲骨文。上个世纪末,在我国的河南安阳殷都废墟中出土了许多刻有文字符号的龟甲和兽骨,据专家考证,这时的文字已具有了汉字的雏形,这便是后来闻名世界的甲骨文,甲骨文一般被认为是汉字的起源。而那些龟甲和兽骨,便可以看做是我国最原始的书籍,我国有史可考的文字便是从这些书籍开始的。

    时代的发展要求书籍向着轻便实用的方向发展,从春秋时代开始,中国出现了“竹简”“木牍”和“丝帛”,这就到了本文开头提到的“编”的时代。一般是用熟牛皮将木片或竹片串在一起,分别称为“牍”和“简”。而丝帛因其材料的昂贵,一般人是用不起的。孔老夫子有“苇编三绝”的典故,文天祥有“留取丹青照汗青”的诗句,都是与“简”或“牍”有关的。

    简和牍较之甲骨是进步多了,然而其缺点也是很明显的。传说东方朔给汉武帝写一个奏折,所用竹简需3个大力士抬进宫去。丝帛很轻便,但也很昂贵,这迫使人们寻求更好的廉价的替代品。到了公元105年,当时最优质、最廉价的“蔡侯纸”终于问世,这是书籍演变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书籍变迁史从此揭开了崭新的一页。

    纸张的解决使书籍发展迈上了新台阶,然而紧接着又出现了一个问题:书籍的传播依靠手抄,其速度与质量都令人难以满意。如何快速又准确地在书籍上书写,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大约在唐代,我们的祖先发明了雕版印刷术,这是一次革命性的飞跃。随后在宋代,北宋的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印刷技术日臻成熟。这样,印刷术将人类文明的标志――书籍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造纸和印刷术是书籍发展的两个台阶,也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奉献给世界的伟大贡献,极大地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此后,书籍的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随着造纸和印刷术的不断改进,现代书籍的种类和形式已日新月异,令人目不暇接。各种新的书籍不断涌现,大大丰富了人类的文化生活。 如今的21世纪,将又是书籍演变史上一个崭新的时代。现在已经有了会“唱歌”的书,供盲人“看”的书,供失聪者“听”的书;甚至出现了微缩图书,形体小而容量大。可以想象,未来的书籍世界,将是一个更加五彩缤纷的迷人世界。

    篇二:书籍的变迁教案

    课题: 书籍的变迁(2课时5月13日)

    【教学目的】

    一、让学生对书籍的演变有一个大体的了解。

    二、学习以时间先后为序说明事物发展变化的方法。使学生懂得选择材料、组织材料方法的一般原则。

    三、让学生为祖国古老的文明感到自豪。

    【教学重难点】学习以时间先后为序说明事物发展变化的方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让学生对书籍的演变有一个大体的了解。掌握一

    些常用的说明方法。

    一、谈话引入新课。

    1、同学们,老师想问你们些问题,古时候没有书,连文字也没有,我们的祖先是怎样记事的?你们手里拿的书是怎么来的?大家知道吗?用什么办法记录事情最简单?

    2、学生自由作答,教师补充归纳。用笔在纸上记录下来。把很多写下来的纸张装订在一起,再加上一张漂亮的封面,这就是一本书。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讨论一个关于书籍的话题。齐读课题,《书籍的变迁》??再读一次。

    二、解题

    1、“变迁”是什么意思?(情况的变化转移) 那“书籍的变迁”又是什么意思呢?(书籍变化的经过)

    2、本文是一篇说明文。以时间的先后为序,用精确、周密和明晰的语言介绍了书籍的演变过程。

    3、简单了解说明文常见的说明方法。

    (1)举例子

    例句:云能预示天气。比如,在新疆地区,出现云就代表将要下雨。——《看云识天气》

    (2)引用(引资料)

    例句: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中国石拱桥》(可以增加文章的说服力 )

    (3)作比较

    例句: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却从没出过事,足见它的坚固。——《中国石拱桥》(突出被说明对象的特点。)

    (4)列数字

    例句: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和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中国石拱桥》(体现准确性)

    (5)分类别

    例句:按屏的建造材料极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因而在艺术上有雅俗之别,同时也显露了使用人不同的经济与文化水平。——《说“屏”》(使读者明白屏的种类。)

    (6)打比方

    例句: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中国石拱桥》(可以使要说明的对象形象生动。)

    (7)摹状貌

    例句:这些石刻石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中国石拱桥》( 使被说明更具体,更形象。)

    (8)下定义

    例句: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统筹方法》(能准确揭示事物的本质。)

    (9)作诠释

    例句: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这个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涨的时候,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同时,拱上加拱,桥身也更美观。——《中国石拱桥》(使读者明白这个设计的巧妙之处。)

    (10)列图表

    为了把十分复杂的事物说清楚,就可以采用图表法,来弥补单用文字表达的缺欠,对某些事物解说更直接、了当。

    三、初读课文,了解书籍经过了哪些变化。

    1、那么,书籍原来是什么样的呢?现在的书籍又是什么样的呢?这中间经过了哪些变化呢?今天,我们就来讨论这个问题。 请同学们自由读文章,想一想。

    想一想: 从原始社会(史前时期)到现在书籍经过了哪些变化?(学生自由阅读,教师巡视)

    2、谁来说一说,最早的时候书籍是什么样的?

    ——结绳记事——甲骨文——竹简——帛书——卷子——线装书——现代书——电子书——

    四、深入了解各个时代的书籍。

    1、同学们,经过3000多年的变化,现在我们手上才有了轻便的现代书。那各个时代的书籍各是什么样的呢?

    现在请同学门根据学习要求,再读课文;先来看学习要求。(教师出示学习要求)学习要求:请填写课后练习题三的表格。

    五、分析课文

    (一)理清文章结构

    本文是一篇说明文。说明条理清楚,语言精确、周密。请结合课文内容,给文章划分段落层次,并概括大意。

    全文分三个本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介绍史前时期的记事方式,交代文字出现的时间。

    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具体介绍书籍的变迁情况。包括两层:

    第一层(第2―3自然段)介绍书籍的形成、产生。

    第二层(第4―5自然段)介绍书籍的发展。

    第三部分(结尾段)简介近代石印书和现代铅印书,指出今后书籍储存保管手段的发展趋势。

    六、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书籍的变迁情况,也了解从原始社会(史前时期)到现在书籍经过了哪些变化,知道了各个时代的书籍各是什么样的。 那么书籍经过3000多年的变化,时间之长远,资料之多,变化之大,作者是怎样组织选择这篇说明文的材料的? 课文介绍的是书籍的变迁,而文章却以文字的出现开头,以新的记载符号的出现结束,写的都不是书,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写有何作用?这些问题我们下节课再来具体学习。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讲读课文,学习以时间先后为序说明事物发展变化的方法。使学生懂得选择材料、组织材料方法的一般原则。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并导入所学习的内容。

    二、讲读课文

    结合课文内容讨论以下问题:

    1、结绳记事和文字是书籍吗?作者写这些与书籍有什么关系?

    学生讨论并明确:史前时期用以记事的结绳和原始公社末期出现的文字都不是书籍,但与书籍的产生又有着密切的关系。结绳后来逐渐发展为最早的象形文字,而文字则是书籍最基本的构成因素,没有文字,便无从谈书籍。课文从文字的出现说起,使下文对书籍的产生、发展的说明顺理成章,使读者对书籍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有完整的了解。

    2、第二自然段中的“书”为什么要加引号?

    学生讨论并明确: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在记载的符号、功用上含有书籍的符号、功用上含有书籍的某些因素,但未能编结成册,是“最早的相当于书籍的实物”。但还不是正式的书,所以“书”字都加上引号。

    3、我国正式的书的标志是什么?为什么是正式的书?

    学生讨论并明确:竹简、木简的使用标志着“正式的书”的出现。它们较之甲骨文、金文等,不仅在使用材料上与记载方式上发生了变化,而且编结成册,具备书的基本物质形态。

    4、在书籍发展史上的两个里程碑是什么?各有什么作用?书籍的变迁与什么有关系? 学生讨论并明确:在书籍发展史上,造纸术与印刷术的发明是两个里程碑,它标志着使用材料与记载方式发生了质的变化。造纸术的发明,使书籍一改笨重的形态,为后来装订、使用、储存、保管的简便奠定了基础。印刷术的发明与发展,又使书籍得以大量发行,便于使用与保管。课文抓住两大发明说明书籍的变化发展,揭示了书籍的变迁与科学技术发展的联系。

    5、文章结尾介绍的是近代石印书和现代铅印书,并指出今后书籍储存保管手段的发展趋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来介绍的?

    学生讨论并明确:课文引用资料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文献量的增长,必然要求书籍的储存保管方法“来一个革命”,电子计算机等新技术的出现和应用,又引起了记载方法与记载符号新的变化发展。

    6、文章开头与结尾有什么特点及联系?

    学生讨论并明确:文章以文字的出现开头,以新的记载符号的出现结束,写的都不是书,却又与书息息相关,首尾呼应。

    7、纵观全文,作者按照什么顺序来安排材料?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学生讨论并明确:

    纵观全文,作者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安排材料,这样展开说明,恰好符合书籍变迁过程本身的特点和条理性。所以,作者从史前时期的结绳记事写起,到现代的铅印书止笔,沿着漫长的历史脚步,介绍书籍经过商代的甲骨文、金文、石鼓文、木简、春秋时期的帛书,东汉时的卷子,唐宋的线装书,近代的石印书,现代的铅印书;再从记载方式上介绍从刻、铸、书写到雕版、活版、石印、铅印,把书籍的三千年演变过程及今后的发展趋势交代得清清楚楚,使读者对于书籍的变迁有了全面的认识。|

    三、总结。

    1、说明中心意思:本文说明顺序清楚,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书籍的变迁。根据事物本身的客观情况,从我国“史前时期”写到“近代”、“现代”,乃至“目前(现在)”,并展望“今后”的美好远景,是按照时间顺序、按照事物发展变化的顺序写的。(通过一系列确凿的数据,展示了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再次让学生为祖国古老的文明感到自豪。

    2、文章的特点

    1) 说明顺序清楚以时间先后为顺序安排组织材料。

    2)语言精确、周密和明晰

    3)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进行说明(作诠释、下定义、作比较、列数字、引用)

    3、结语

    同学们,经过3000多年的变迁,我们有了轻便耐用的书籍;在未来书籍会变成什么样子,我不知道。但是有一点我知道:未来需要你们去创造,未来的书籍一定会在你们的手中诞生。

    四、做练习与布置作业

    五、板书设计

    一、介绍史前时期的记事方式,交代文字出现的时间(第1自然段)

    商代、刻铸 以 书 (一)介绍书籍的石鼓文 时 籍的形成、产生竹简、木简 商代 书写 间 的 二、具体介绍书籍 绸、帛 春秋 书写 先 变的变迁情况卷子 东汉 书写后 迁 (第2—5 线装 隋唐 雕版印刷 为

    序 宋 活版印刷 组 织 材

    三、介绍近代石印书和现代铅印书,指出今后书籍储存保管手段的发展趋势料(结尾段)

    六、教学反思

    篇三:书籍的发展史

    书是什么?是人类文明的伟大标志。是人类智慧、意志、理想的最佳体现。是人类表达思想、传播知识、积累文化的物质载体。而装帧艺术则是这个物质载体的结构和形态的设计,是人类的智慧所创造的“第二个自然界”。

    中国有着悠久的文化渊源,历史上的中国古籍,天头地脚、行栏牌界、版式、字体等等,都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审美特色。符合当时人们的需求与审美意识。

    20世纪对于人类是一个重大的转折时代,工业革命的迅速发展,促成了世界性的经济繁荣,人类的生活质量和精神面貌有了更进一步的提高。随着新科技革命和信息社会的来到,科学文化的日新月异,人类越来越不满足仅仅是现实所提供的某些物质条件。近乎于持一种挑剔的态度去接受经济高度发达的物质性、精神性的享受。而今的书籍装帧设计,也只有在不断更新与提高的基础上,才能符合时代的需要。

    人类的信息传播从以语言和烽火的方式作为第一期开始,便逐步进入了第二期的文字和纸的发明;第三期的印刷和出版;第四期的有线与无线电话以及电报的发明应用;直至第五期的电子计算机和集成电路的发明与利用。而今天,我们正处在第四期与第五期的过渡。在以视觉传达为主的印刷出版物之外,还有以视、听两种传达手段同时运用称之为多媒体光盘的新型书籍,等等。由此我们应该意识到,所谓现代书籍装帧将包含着更为广泛的内容与形式。时代要求我们必须认真研究现代书籍装帧的艺术特性。要看到它的发展,关注它的变化。一成不变的模式将不复存在。新时期对设计师、出版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不断提高充实,丰富自己的艺术积累,又要努力学习与装帧艺术关联的科学技术知识。坚持独立创意,不断进取,才能将我国的书籍装帧艺术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创造出属于新时代的中国书籍装帧风格,从而在世界文化领域中取得一个独特的地位。这是一项具有现实意义的工作。

    纵观书籍装帧的发展史,不同时期的书籍,有不同的装帧概念与形式。

    书籍装帧艺术随着书籍的出现而逐步发展。装帧形态与所用的材料因各个历史时期书籍装帧方法的不同而各具特色。世界装帧艺术经历了一个“原始→古代→现代”的发展过程。原始时期从甲骨刻字,到造纸术与印刷术发明之前的原始装帧艺术。在形式上都是取材于自然界的现成物质材料,如在石头、甲壳、兽骨、

    金属、陶瓷、砖瓦上刻写文字,成为当时的“书籍”。在国外有莎草纸书、蜡版书、泥版书、手抄书、羊皮纸书,迄今出土较早的约在公元前3000~前2500年的古埃及抄写在莎草纸上的典籍。公元前2世纪小亚细亚帕加马城开始制作的羊皮纸,在传入欧洲后,得到大量推广,成为华丽的羊皮纸书。在中国出现了简策、帛书等装帧形态。在西方,自从人类发明了纸张、印刷术以后,便进入了古代时期到现代时期,以欧洲为中心的书籍装帧形式,有哥特式宗教手抄本书籍、谷腾堡的平装本、袖珍本以及王室特装书籍,接近现代的精装本形式是在16世纪的欧洲出现的。19世纪末,工业革命之后,西方出现了以莫里斯、格罗佩斯为代表的最初现代设计端倪的书籍装帧设计。在我国古代,书籍装帧经历了卷轴装、旋风装、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只是到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我国才有了现代装帧艺术形式的书籍。

    书的结构和形态的演变,展示着人类智慧的足迹。今天,现代印刷装订技术的发展与完善,为书籍装帧设计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

    它促使书籍装帧设计得到了质的飞跃。然而探讨与研究我国古代书籍的装帧艺术,对我们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书籍装帧设计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探索传统的书卷美与现代书籍相融合的方法,是倡导书籍形态变革的价值之所在。

    我国古代书籍装帧形式有以下几大类:

    1.编简

    竹木简的装帧形式。古人书写于竹木简,以篇为单位,写完一篇,以绳作结。编简成策,第一策必定要标写这一策书的篇名。编简成策之后,以尾简为轴心,朝前卷起,装入帙内,以便收藏。

    2.卷子装

    又称卷轴装。编简、帛书的古书装帧形式。纸书盛行后,也效法帛书,装帧亦是将写好的长条纸书,形成卷子形式,故称卷子装。流行于隋、唐时期。现在中国画的装裱也用这种卷轴形式来保存作品。

    3.旋风装

    旋风装是卷轴装到册叶装的过渡形式。装帧形式是以一幅比书页略宽略厚的长条纸作底,把书页向左鳞次相错地粘在底纸上,收藏时从首向尾卷起。它保留了卷轴装的外形,又解决了翻检时的不方便。

    4.经折装

    又称折子装。出现在9世纪中叶以后的唐代晚期。装帧的形式是依一定的行数左右连续折叠,最后形成长方形的一叠,前、后粘裱厚纸板,作为护封。经折装克服了卷子装的卷舒不便的问题。

    5.蝴蝶装

    适用于雕版印书的特点而创造了蝴蝶装。此种装帧形式是把印好的书页,以版心中缝线为轴心,字对字地折叠。以版口一方为准,逐叶粘贴,打开书本,版口居中,书页朝左、右边展开。宋元时期盛行此装帧形式。因蝴蝶装的书页是单页,翻阅时,易产生无字的背面向人,有字的正面朝里的现象,阅读不方便是蝴蝶装的缺点。

    6.包背装

    装帧的形式是将书页正折,版心向外,书页左右两边朝向书脊订口处,集数页为叠,排好顺序,以版口处为基准用纸捻穿订固定,天头、地脚、订口处裁齐,形成书背。外粘裱一张比书页略宽略硬的纸作为封面、封底。此装帧形式缘自包裹书背,所以称其为包背装。包背装的书籍出现在南宋后期。元、明、清也多用此形式。如明代《永乐大典》、清代《四库全书》等。

    7.线装

    装帧形式与包背装近似。书页正折,版心外向,封面、封底各一张,与书背戳齐,打眼订线。线装书既便

    于翻阅,又不易散破。线装是中国传统的装订技术史上最为进步的形式,具有典雅的中国民族风格的装帧特征。线装书的出现,形成了我国特有的装帧艺术形式,具有极强的民族风格,至今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是“中国书”的象征。

    线装书的封面及封底多用瓷青纸、粟壳色纸或织物等材料。封面左边有白色签条,上题有书名并加盖朱红印章,右边订口处以清水丝线缝缀。版面天头大于地脚两倍,并分行、界、栏、牌。行分单双,界为文字分行,栏即有黑红之分的乌丝栏及朱丝栏,牌为记刊行人及年月地址等,并且大多书籍配有插画,版式有双页插图、单页插图、左图右文、上图下文或文图互插等形式。

    我国古籍书墨香纸润,版式疏朗,字大悦目。素雅和端正,而不刻意追求华丽,是我国线装书的特征。字体有颜、柳、欧、赵诸家,讲究总体和谐而富有文化书卷之气。

    中国现代书籍装帧艺术起于清末民初,尤其是受到“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推进以及西方科学技术的影响,在鲁迅先生的积极倡导下,陶元庆、丰子恺、钱君掏等等一大批著名装帧艺术家们的努力下,中国的装帧艺术开创了一个新时代。

    1949年以后,出版事业的飞跃发展和印刷技术、工艺的进步,为书籍装帧艺术的发展和提高开拓了广阔的前景。中国的书籍装帧艺术呈现出多种形式、风格并存的格局。“文革”期间,书籍装帧艺术遭到了劫难,“一片红”成了当时的主要形式。70年代后期,书籍装帧艺术得以复苏。进入80年代,改革开放政策极大地推动了装帧艺术的发展。随着现代设计观念、现代科技的积极介入,中国书籍装帧艺术更加趋向个性鲜明、锐意求新的国际设计水准。


    书的历史演变》由:创业找项目整理
    链接地址:http://www.gjknj.com/duwu/3787.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下一篇:关于书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