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创业找项目 > 范文大全 > 中国式教育的利与弊
  • 中国式教育的利与弊

  • 来源:创业找项目
  • 时间:2018-05-06
  • 移动端:中国式教育的利与弊
  • 篇一:中国式考试利弊辩证之说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相辅相成之下,衍生出了许多独具中国式特色的产物出来。在中国,考试绝对能够算得上中国的一大经典。在考试这样一种模式之下,我们社会也是获得了一定长足的进步。中国式的考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为我们的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却又在另一个方面束缚着我们的思想,让我们在不自觉的情况下沦为考试的工具与奴隶。

    中国式考试利弊辩证其一,利

    1、基础知识过硬

    中国式教育培训之下的孩子能够较好的为我们的孩子提供一种较为扎实稳定的基础知识累积,并且能够形成很强的一种应试技巧。在这样一种教育之下,我们的孩子也是能够极大程度上的锻炼思维能力,养成一种较好的思维习惯,在考试中也是能够取得较好的成绩。

    2、丰富的学科知识体系

    在中国式考试之下,我们的孩子对于各学科的掌握能力无疑是极高的,因为也能够形成极为完善的知识体系。

    中国式考试利弊辩证其二,弊

    中国式的考试,在我们很小的时候便已经开始了。中国家庭的小孩从很小的时候便开始了考试生涯,一直到他们长大进入社会仍然会面对各种各样的考试。可以说人生中的很大一部分时间都是在做着与考试

    相关的事情,不是在考试,就是在考试的路上。在这样的考试节奏之下,很容易产生不利影响。

    1、厌学心理

    相信作为在中国式考试压力成长之下的一员,我们都有着同样的经历,因为频繁的考试而生出厌学的心理,不想看书,不想复习,即使学习也看不进去任何东西。这样的一种状态我们通常就已经进入到了厌学这样一种疲劳环境之中了。

    2、定式思维

    经常在考试循环之中的孩子,容易形成一种定向思维,并且对于外界的好奇心也会减弱,变得不爱学习。我们这样的应试教育考试之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对于知识的固定思维是较为明显了,尤其是随着年龄的增加以及基础知识的积累,这样的一个定式思维特征会显得更加的明显。

    针对这样的一种中国式考试,我们也是从四川格伦教育咨询中心的老师那儿获悉,在不久的将来,这样一种考试方式将面临极大的挑战,我们的相关部门也是在不断的修缮中,针对中国孩子的情况,为他们量身定做适合他们的选拔方式,争取让所有的孩子都能够获得长足的进步与发展。

    篇二:论中国教育三大弊端

    论我国教育的三大弊端

    棋子,其地位由它在整体中与其他棋子的关系而定。这种文化基因虽然造就了大量为国为民舍生取 义的志士,但我国传统文化是义务本位基因所主导,个人独立性一贯被忽视。

    人际关系被看成社会的根基,个人人格成了人际关系的派生物。这是中国文化基因的一个基本弊端。个人只是围棋盘上的一颗棋子,有时虽然很重要,更多时候只是毫无个性与独立性的义的英雄,同时也千百万次扼杀了生动活泼的首创精神。

    反映到教育上,整个教育不是以孩子的全面自由发展为中心,孩子作为教育的主体从来不是教育的中心(陶行知:中国没有“学校”,只有“教校”——何等深刻!何等可悲!) 不是一切围绕孩子的需要与发展进行;而是以教师为中心,而教师代表着强大的、统一的、从整体需要出发的教化要求,从教材到教育方式都千篇一律。

    这种教育能培养出有基础知识和模仿

    能力但缺乏独立创造精神的人。

    这种教育严重削弱了全民族的批判怀疑精神、创造竞争精神。

    这种教育消灭了学生的主动精神,埋葬了自由论辩空气。

    这种教育难得培养出才华横溢的人,现代的知识分子是战国时代的几万倍,但有多少人能达到那时人们普遍的自由创造精神?

    教育的三大弊端。

    第一个弊端:应试教育。一切教育活动以考试能力为中轴,分数成为教育成败的价值尺度。社会(包括我们的媒体)、学校、家长均极力推崇、赞美、追求这一价值尺度。

    奉升学考试为“神明”的教育思想,不但排斥多数学生的素质提高,也排斥能够升学的部分学生身心合谐地发展,势将产生难以弥补的不良后果。

    一、课业负担过重,祸及学生的思想与身体健康。我国的合格公民应有基本的爱国

    主义和社会主义基本觉悟,有民主意识和法制观念,有遵守和维护社会公共道德与公共秩序的习惯与责任感,有良好的个人生活习惯,有鉴别美丑的初步能力,有健康的体质与良好的气质、风度……如果基础教育忽视了这一系列重要内容,则学生高尚审美情趣与能力的培养、他们劳动习惯与文明习惯的养成,以及社会主义民主意识与法制观念的树立等等,必将受到冲击,民族国脉必将削弱。如是,中华民族焉能以文明进步的风骨和神采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少中小学校,学业负担过重,孩子们背着沉重的书包,整日愁眉苦脸,面色痿黄,实在令人痛心。我们有责任把金色的童年还给孩子。如果孩子们从小只知道祖国给他们的就是沉重的、苦不堪言的负担,他们怎么会热爱祖国呢?

    二、考试能力压倒一切,其他能力的培养因此忽略。考试成绩是衡量学生智力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但并不是全部的标准,甚至也不是主要的标准。中小学的教学范围有限,卷面考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题海战术”和死记硬背来对付。身心正在蓬勃发

    展、充满旺盛活力的青少年的精力被引向拼命应付考试,不能不造成学生主动创造能力、实践实验能力、组织活动能力、书面和口头表达和表述能力等方面的得不到充分发展的严重后果。

    应试教育的弊端极难克服,因为这不是孤立事物,它和整个社会的用人体制、就业体制、评价体系——乃至全社会的主导教育观念紧紧联在一起。

    第二个弊端:听话教育。“听话教育”是无视人格独立、扼杀人格的教育思想与教育体制,对中华民族的振兴有严重 危害。

    我们的教育学说(不论是否有系统著作)和实践,包括过去和现在,都是把社会、国家对孩 子的要求当作出发点。统一的德育要求、统一的教材(从《三字经》、《百家姓》到现代的 全国统一教材)、统一的教学方法、统一的考试制度与考试方式……从小在家庭中,大人对 孩子的最经常夸奖与称赞之词是“乖”,而从小到大的整个人生里,“听话”成了对一切想 获得好感的人的基

    本准则。儿童为了获取“乖”或“听话”的好评,不自觉地被迫抛弃自己 的个性、爱好和兴趣。孤立的孩子面对的是强大的、不容怀疑的、不可能反抗也不可能逃避 的教化要求。教育从学生、孩子出发,把教育的本质理解为一个人的潜在可能的发展的观点 ,基本上无立足之地。

    当然我们不是说以统一标准来要求孩子的教育思想和实践都不对,强调统一要求和强调学生 个性发展两种教育理论与实践都包含着真理。美国教育部对他们的孩子在课程学习上总是不 如亚洲人而非常着急,大喊大叫美国的“教育危机”。他们提出要搞对学校、教师和学生的 “总统奖金”,以期改进美国学生的学习成绩。事物总是有一利有一弊,我们传统的、一直 延续到现代的教育观念,当然有许多合理成分,这些应该加以保护;但另一方面,我们教育 思想与实践的弊病已经如此突出,再不引起足够重视,必将严重影响民族的未来,造成长期 消极后果。美国的教育如上所说,弊病丛生,但美国确实培养出了大批才华横溢的人,没

    篇三:中国教育体制利与弊结题报告 第4版

    中国教育体制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

    程鼎

    摘要:纵观世界历史发展历程,教育无论是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或者是一种文化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的好坏直接决定了民族和国家未来的命运与前途。当今,中国处于一个激烈竞争环境之中,只有培养高素质的后代,才能在世界竞争中处于靠前的地位。从某种角度而言,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也是教育的竞争。此次研究性学习的范围是近三十年中国的教育制度。

    一、 中国现行教育体制的原因:

    要深入了解中国近三十年的教育体制,必须从一个不可避免的转折点-中国共产党的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切入。通过这次会议,中国政府决定恢复以前的教育体制,即高考制度,让所有莘莘学子公平竞争,有改变命运的机会。自此之后,中国的教育和文化呈现了一种从文化大革命中逐渐复苏的态势。同时,这次会议也确立了“对外开放”、鼓励引进国外的先进理念和技术等一系列国策,改变中国经济发展态势,促进了现代教育的发展。从客观上来讲,“对外开放”国策极大促进了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中国教育同国外先进教育的融合,整个社会呈现一派

    欣欣向荣的景象,在短短三十余年里,中国GDP跃居世界第二,取得巨大的进步。但是,随着国门从文革中闭关锁国瞬间变成积极对外开放,同时也伴生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人们的理念首先发生巨大变化,社会经济结构产生巨大变动。教育,作为一个国家的命脉,也受到社会急剧变化的影响。

    为了满足高速发展的社会需要,国家必须拥有大量高素质、高学历、高水平并且服从管理的人才。于是,建设高质量的大学成了教育界的中心任务。于是中央政府开展了三大运动:“大学合并运动”,“建一流大学运动”以及“大学扩招运动”。由此看来,中国政府对教育的态度很明显,那就是要又快又好的发展。这就给中国的大学带来巨大的困难,因为,要从一个教育不发达的国家瞬间成为高校林立、学术先进的国家,仅仅通过短短几十年努力,很难做到。我们不妨参考“大跃进”运动,中央政府提出不符合实际的要求,人民自然无法完成,但是为了达成目标,就滋生了“造假”、“冒进”、“浮夸”的不良风气,造成一种繁荣昌盛的假象。现在的教育理念与这在某些方面、某种程度上有相似之处,高校只求业绩而不注重教育实质的风气也逐渐形成。在这种环境下,一种以“分数”为主导的教育体制逐渐形成。

    二、中国现行教育体制的弊端:

    大学为了适应国家建设“一流大学”的要求,便需要优秀的学生。那么出现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如何找到这种符合现今国家要求的学生呢?

    这直接导致全国的高中也一味追求升学率,便死抓学生的应试成绩,由此,高中便追求培养适应高考的学生;初中为了追求升学率,不断地制造适应中考的学生,初中学生又从哪里获得——小学;于是乎,小学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竞赛和补习班应运而生。国家虽然三令五申要求学校减负,实际是校内少教校外狂补,苦了学生也苦了家长,耗费了更多的精力和财力,更有甚者,学前教育也逐步受这种风气的污染。我们随处可见媒体所报道的诸多教育问题:学生压力大、教育资源不均衡、高分低能、扼杀创造力等例子举不胜举。政府所推行的素质教育并没有落到实处,从根本上仍未解决一种“操之过急”,“只求速度,不求质量”的心态。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培养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也就是说教育最后的落脚点是培养出有知识、有文化、素质高、能力强的学生,无论是什么时期,什么地点,这都是不变的准则。随着改革开放的政策,中国对外态度逐渐好转,大量的外来文化冲击中国的本土文化。用辩证的思维去看待这个问题,一方面,引进的资金和技术可以让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其速度令国外媒体政客都为之惊叹;另一方面,外来文化中的糟粕也逐渐侵蚀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校园教学理念。大学不再以真理为唯一的追求,通常取而代之的是高材生的数量。学生的理想少有淳朴高尚,大多取而代之的是高薪工作。我经常问同学“你读书为了什么?”,“考个好高中”;中考过后,我又问“你现在读书又是为了什么?”,“肯定是考个好大学啊!”;“那之后呢?”,“找个好工作”。许多学生已经迫于残酷的周边环境放弃了自身的理想,逐渐变得

    圆滑、世俗、功利。一味的灌输知识,而忽略了对人格的培养是培育不出人才的!举个简单的例子,诺贝尔奖已经设立将近100年,获奖者大约700余人,这700余人中属于中国的竟然只有十一位!并且这十一位中有9位所受的教育是美国和台湾。剩下的两人分别是文学奖的得主莫言和和平奖得主达赖喇嘛。可见,中国近30年几乎没有培育出世界顶尖级的人才。借用原武大校长刘道玉先生的话,现在的大学氛围脏、乱、臭。大学是一个国家学识和道德的教育高地,如果连大学都失去了原有的颜色,培养的“人才”也只是纸老虎。这不禁让我想起一个笑话,不怕有流氓,就怕流氓有文化。如果中国的接班人是一群

    急功近利、道德低下、处事圆滑、随波逐流的人,中国未来在哪里?!

    三、国外经验:

    要寻求解决方法,我们不妨参考国外的经验教训。古希腊、古罗马黄金时代结束至欧洲文艺复兴前这段时期,其文明备受摧残,被史学家称之为“黑暗的中世纪”。为什么西方人如此恐惧这段历史呢?因为在罗马帝国崩溃以后,教会几乎统治了欧洲。为了维护教会的统治与发展,将人民教育成教会的奴隶变成了教育的宗旨。于是,欧洲各种学堂只传授荒谬的神学,学生得不到真正有用的知识,在环境的逼迫下,人民逐渐变成了迂腐、麻木的温顺教徒,欧洲的社会经济和科技进步长期停滞不前!文艺复兴时期,欧洲人从过往的历史中吸取了教训,社会开始重视人的价值、保障人的权利、注重人性健康发展,欧洲迎来了新世纪的曙光,无论是文学、科学、艺术、哲学等都走在了

    世界的前列。直到现在,欧洲依然是引领世界发展的核心力量之一。现在无论是哪一个发达国家,都将对人的综合发展作为在教育的首要。美、英、法等国,在学生少年阶段并不是一味强硬的灌输理论知识,而是更注重学生“三观”的形成;中国现阶段,只强调应试知识的学习,误以为课本知识多的人才就能让中国更快的发展。这就像是两个个小孩在赛跑:小明是最先跑的,并且跑地很卖力,而小聪是先找准方向,之后朝正确的方向奔跑;结果是,小明因为偏离正确方向而迷失在道路上,小聪却最先跑到了终点 。我国教育的弊端恰是如此。

    四、改革方案:

    综上所述,中国教育体制虽然前一阶段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社会向更高层次发展,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反思教训、改革弊端。再不能一味地采用“拿来主义”,再不能靠应试教育固化学生的成长、束缚人才的培养。教育的弊端同时也社会的问题,政府不应该一味追求教育的速度,应该把质量是放在第一位。真正的好大学,好教育体制必须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和完善,哈弗、耶鲁、普林斯顿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建成的。

    我认为:各地小学初中的教学可因材施教,注重“三观”培养,人性的健康成长,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创造力、公民素质等,取消升学考试,而学生在这个阶段主要形成初步的价值观,找到自己真正的兴趣爱好,避免传统教育将不同的人用一个模子输出的弊端;初中毕业生是否可分为两条出路,一部分喜欢学习理论知识的学生,结合平时学习情况,可选择进入高中学习,但大学必须严进严出;另一部分学


    中国式教育的利与弊》由:创业找项目整理
    链接地址:http://www.gjknj.com/duwu/3495.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下一篇:中国式教育纪录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