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卡耐基范文网 > 范文大全 > 《新闻采访与写作》笔记
  • 《新闻采访与写作》笔记

  • 来源:卡耐基范文网
  • 时间:2020-06-03
  • 移动端:《新闻采访与写作》笔记
  • 《新闻采访与写作》笔记1、
    新闻与事实的关系

    新闻来自事实,由事实构成,是事实的记录和再现。事实第一性,新闻第二性,一个是源,一个是流,先有事实后有新闻,两者的关系不容分离,更不容颠倒。

    2、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关系
    从本质而言,新闻采访决定新闻写作,具体表现在:
    ①只有认识事实,才能反映事实,而对客观事实的认识,尽管可在贯穿整个采访写作过程,但是,认识事实的任务基本上在采访阶段完成;

    抓新闻就是抓事实,写新闻就是写事实,新闻写作有赖于对事实的采访;
    ③采访的深度和广度,直接关系到写作的深度和广度;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从内容。新闻写作的基础在于采访,采访决定新闻写作,这是人们对客观事实认识的规律,也是新闻采写经验的总结。
    ⑤在事实成为新闻的转化过程中,新闻写作是一个必经阶段和一种不可缺少的手段,采访活动也要受写作的制约和检验,新闻的写作对于采访有能动作用。
    总之,按照唯物主义的辩证观点,采访是写作的前提和基础,写作是采访的表现和结果,既要深入采访,又要讲究写作,二者不可偏废。但从采访写作关系的实质来看,应该说是采访决定写作。

    3、采访写作的两个明显的特点:
    ①是更加强调实践性;
    ②是有鲜明的政治性。

    4、新闻采访和写作要特别注意的两个“正确”对待:
    ①是要正确对待我们党的新闻工作在采写方面的传统经验;
    ②是要正确对待西方新闻界的采访写作经验。

    5、新闻采访艺术:
    主要研究如何运用唯物辩证观点、求实观点和群众观点,正确处理好新闻采访中的微观与宏观、个性与共性、现象与本质的关系,记者和采访对象的关系,并运用心理分析加以调节和控制,使采访逐步深化,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正确地把握事实和报道事实。

    6、新闻采访的概念和性质
    采访——是指记者和其他新闻工作者,为完成报道任务或了解某些情况,围绕采集新闻事实材料而进的一项特殊的调查究活动。
    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看问题,采访的性质是主观认识客观并把握客观,是记者对客观事物“进行调查研究活动”,但与一般的调查研究又有不同。采访是以新闻事实为对象、以新闻报道为目的的一种专业性极强的调查研究。

    7、采访的特点:
    采访是一项特殊的调查研究活动,它与一般的调查研究比较,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它们的相同点主要表现在:
    ①都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指导,使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

    都以正确态度和科学方法,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获得真实的、有说服力的材料,弄清事物的真相,探求其本质与规律;
    ③都必须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
    不同点表现在:
    采访这种调查研究活动有其特殊性:新闻性、突击性、广泛性、灵活性、持续性

    8、采访的目的、任务与作用:
    采访的目的就在于获得新闻;

    采访的任务,主要是发现、了解和选择新闻,并掌握足以构成新闻的各种事实材料

    采访的作用有:①发现和落实了线索;
    ②获取第一手材料
    ;③增加感性认识
    ;④核对新闻事实。
    9、增加感性认识的作用有:
    ①捕捉一些生动的情节和细节
    ②增加真实感,增加知识和见闻,获得真知灼见
    ③有记者自己的比较深刻的感受,能写出独到的见解,能写的感人
    10、记者需要掌握的新闻事实材料,一般包括:
    ①全面情况

    ②主要事实

    ③有关背景

    ④典型事例和细节
    11、采访的指导思想:
    我们的采访活动,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作为根本的指导思想,以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观察分析问题。具体来说有以下4个方面:
    ①坚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

    讲究唯物辩证法
    ③要有历史发展观点
    ④突出人民群众的作用
    12、
    如何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
    ①是要真正处理好新闻与事实的关系

    是要有实事求是的勇气
    ③是要遵纪守法坚持原则
    13、
    怎样讲究唯物辩证法?
    ①正确地选择事实

    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观察、分析事物
    ③注意事物的相互联系
    14、怎样有历史的发展观点?
    ①要作发展的眼光看待客观事物;
    ②要善于从事物发展中捕捉其特点和新意;
    ③要了解事物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及其趋势,发掘事物深刻的内蕴
    15、在突出人民群众的作用是,要正确外好几方面的关系:
    ①人民群众和领导个人活动的关系
    ②先进人物和群众作用的关系
    ③领导机关活动与人民群众实践的关系

    16、采访的原则:
    记者采访活动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就是无产阶段党性原则。在党性原则的指导下,具体的说,要坚持以下几个采访原则:
    ①实事求是②依靠领导
    ③执行政策④内外有别
    17、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应注意划清几个界限:
    ①报道思想与主观框框;
    ②客观报道与客观主义;
    ③选择角度与乱扭角度。
    18、记者在采访中依靠领导,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①依靠领导与独立思考的关系;
    ②依靠领导与深入基层的关系;
    ③领导审稿与自己把关的关系。
    19、在采访工作中,如何坚持内外有别的原则?
    ①要看形势,识大局;
    ②要看政策规定和报道时机;
    ③要看对党和人民是否有利。

    20、采访的工作路线:
    记者采访工作路线,概括地说,就是深入实际,深入群众。
    21、深入群众要做到:到第一线去、重要的“心入”、建立采访基点、持之以恒
    “身入”与“心入”——也就是采访要既要形体深入,更要思想深入。所谓“身入”,就是要到新闻现场去,到群众中去;所谓“心入”,就是要深入到事物内部去,弄清事物的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抓住事物的特点和本质,找出事物的规律性。

    22、写作的特殊规律及认识依据:

    新闻写作的特殊规律:
    从新闻形成过程看,新闻写作的特殊规律,集中表现为:服从事实和事实的报道。真实性是新闻的第一生命,形式受制于事实,具体来说:
    ①新闻写作服从事实和事实的报道规律,立脚点先服从事实,再是要服从事实的报道;
    ②服从事实,报道实事求是,对新闻写作来讲,是根本,是立足点,也是衡量一篇新闻作品成败的基本标准;
    ③新闻写作服从事实的报道,就是要全面把握新闻特性和新闻的传播需要,以事实为本,争取时效。
    认识依据:
    我们对新闻写作规律总的认识依据是:新闻写作服从事实和事实报道这一规律,归根结底,决定于新闻对事实的依存关系和能动作用。
    ①首先,新闻源于事实、报道事实,没有事实就没有新闻,就是社会主义新闻学在新闻与事实关系上的基本观点;

    其次,新闻虽由客观存在的事实构成,却不是事实原封不动的翻版,也不可能是“有闻必录”;
    ③新闻写作服从事实和事实的报道规律,体现了新闻对于反映事实的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23、新闻写作的基本要领:
    ①纪实写真
    ②用事实说话
    ③交代新闻要素

    24、新闻写作要如实地反映事实,要处理好两个关系:
    ①新闻事实与新闻真实的关系;注意的问题之一: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之二:不能不顾及宏观事实,在微观中顾及宏观。
    ②主观意愿与客观反映的关系;主观脱离客观的表现:合理想象、表述不当。
    25、新闻中存在的用事实说话方面的问题:
    ①是概念化;
    ②是套话多;
    ③是事实少,议论多,不着边际
    26、怎样要事实说话:
    ①直接陈述;
    ②不能以抽象的概念和议论代替事实的报道;

    实事求是,按事实本身的逻辑展开新闻;
    ④采取第三人称
    ⑤注明消息来源。
    27、为什么必须交代新闻要素:
    ①是新闻的构成规律所决定的
    ②为适应新闻受众的普遍心理
    ③也是新闻用事实说话的要求

    28、新闻写作的具体要求:
    新、快、短、活
    所谓短,就是要:
    ①直截了当,开门见山陈述事实

    空话少说
    ③一事一报
    ④语言准确、洗练

    善于删改

    所谓活,就是要:
    ①运用蒙太奇手法,把最重要、最精彩的内容放在最前面;


    运用断裂式行文,多分段;
    ③多写视觉新闻

    29、
    新闻体裁的分类:

    消息

    通讯

    特写

    边缘体裁
    30、消息的概念和特点
    消息——只报道事情的概貌而不讲述详细的经过和细节,以简要的语言文字迅速传播新近事实的新闻体裁,也是最广泛、最经常采用的新闻基本体裁。
    消息的特点:

    篇幅较短,内容简明扼要,文字干净利落;

    常有一段导语,开门见山,吸引读者;

    通常一事一报,讲究用事实说话;

    更注重时效,报道快速及时;

    基本表达方法是叙述
    31、通讯的概念和特点
    通讯——也是一种常用的新闻体裁,是对新闻事件、人物和各种见闻的比较详尽而生动的报道。不只交代什么事,而且交代事情的来龙去脉,以及情节、细节和有关环境气氛。
    通讯的特点:

    容量大,范围广,取材全面;

    讲究结构变化,展开情切,情景交融;

    表现手法多样,结合叙述,兼以描写、说明、抒情或议论,富有感情色彩或理论色彩;

    比消息的篇幅长,时效性要求较宽松
    32、特写的概念和特点:
    新闻特写——截取新闻事实的横断面,即抓住富有典型意义的某个空间和时间,通过一个片断、一个场面、一个镜头、对事件或人物、景物做出形象化的报道的一种有现场感的生动活泼的新闻体裁。
    特写的特点:

    内容集中在一点,着力于细节描写;

    现场感强烈,注重记者的直观反映;

    有较强烈的文学色彩,形象化的刻画人物或事物

    33、新闻主题的概念、标准、提炼方法:

    概念:新闻主题——是指新闻报道的中心思想和基本观点,也就是记者对客观事实的看法、态度和通过事实的报道所表达的主观意图。主题在新闻起主导作用,贯穿全文、支配写作,是新闻构思、选材、表达和运用语言的依据。
    确定一个好的新闻主题有以下标准:

    主题要真实而有意义

    主题要正确,并有针对性

    主题要集中、鲜明、深刻
    主题的提炼方法:
    ①从认识事实入手

    在比较中鉴别
    ③上头下头结合
    4.
    选好主题角度
    34、关于主题的具体问题
    1)
    在确定主题的标准中,要正确并有针对性,其中针对性的依据是:

    党的政策

    当前形势

    客观实际
    2)
    在主题的提炼方法中,第一条是从认识事实入手,其中认识事实的制约因素有:

    事物的多层次,多侧面

    本质展示的渐进性,阶段性

    主体的实践水平,认识水平的制约
    3)
    选取角度的方法:

    从说明或回答政策这一角度提炼主题;

    从人们普遍关切的角度提炼主题;

    从提倡基本种时代精神或风尚角度提炼主题
    35、
    新闻典型:
    是指当前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既能反映同类事物本质,又具有体现党的方针、政策的鲜明个性特点的人和事物的报道
    36、新闻选材的概念、原则及要求:

    新闻选材:是指挑选那些准备用于写作的新闻事实材料,包括选材范围和选材过程两部分。
    新闻选材的原则:
    ①要围绕主题,说明主题
    ②要区别主次,反映实质
    ③要以一当十,以少胜多
    新闻选材的要求:新闻选材的总体要求是最大限度的体现新闻的价值,具体有:
    ①选新鲜生动的材料
    ②选有积极作用的材料包括选有积极作用的材料要注意三方面的动向:政治动向、思想
    动向、经济动向

    选独具特色的材料

    选别人没有用过的材料
    37、新闻选材与写作的关系:
    ①选取准确、真实、生动、深刻的反映事实的材料而进行的写作才能产生有益的传播价值,否则将产生极大的负效应;
    ②新闻事实客观存在,如何反映则为观念形态,这里就有选材的倾向性问题;
    ③新闻事实是一个立体多面材料系列,反映什么会一个目的性的问题

    38、新闻结构的概念及一般规律

    新闻结构:指的是新闻内容的组合与构造,也就是新闻作品的谋篇布局问题。
    新闻结构的一般规律的具体要求是:

    反映事实的内在联系

    有利于表现主题

    适应受众心理

    紧凑又富于变化

    符合体裁的特点

    39、新闻语言的概念、构成因素、特色

    新闻语言:通过新闻媒体,向受众传播(报道)最新发生的具有新闻价值的新闻时所用的语言,叫新闻语言。它具有客观、确切、简练、朴实、通俗等特点。
    构成因素:新闻语言以事务语言诉精练、准确、严谨部分为基础,又从文学语言和评论语言中适当撷取富有感情和哲理的成分,特别是从既通俗又生动的群众语言中吸取营养。
    新闻语言的特色:
    客观、确切、简练、朴实、通俗
    40、如何做到客观?
    ①中性词多于褒贬词

    修饰语的限制性多于形容性

    句子的陈述口气多于感叹口气
    41、如何做到简练呢?
    ①要深刻认识事物本质,概括出一个鲜明的主旨,这是语言简练的基本环节;
    ②要说短话,写短句。不用过剩的抒情句,不用过多的形容词,不用不恰当的比喻和警句;
    ③在结构上,要强调简捷直叙,少曲折迂回,尤其忌讳语言杂质,不要让复杂的结构和修辞手段、表情语言淹没事实。
    42、白描手法:
    用简练的笔法直接勾勒事物最主要的特征的一种表现手法

    43、新闻文采的特点及表现

    新闻文采总的特点是:缘事而发,淡中有味,也就是要在平淡中见文采。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叙事突出动感
    ②描绘富有美感

    修辞强调实感

    44、新闻文风的体现和具体要求

    新闻文风总的体现是: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
    具体要求是:态度明朗;言这有物;短而精粹;新鲜活泼

    45、新闻敏感的概念、作用、表现及培养

    新闻敏感:又称“新闻鼻”。指记者敏锐识别和准确判断客观事物所蕴含的新闻价值的能力,它是一种职业敏感,是一种顿悟性的思维活动,是记者政治水平、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的综合表现。
    记者的新闻敏感表现在以下四种判断能力:

    判断某个事实能否引起受众的兴趣的能力,也就是发现新闻价值的能力

    判断同一新闻事件的许多事实中,哪个最重要,哪个次重要的能力,也就是会分析材料,取舍内容的能力

    判断某个线索是否可能导致重大新闻发现的能力

    判断在已发表的新闻中,那些同记者收集到的情况有关,从而发现更重要的新闻的能力

    新闻敏感的作用是:

    可以见微知著,迅速抓住新闻线索,进而发现有价值的新闻;

    据以挖掘新闻素材,并从中鉴别最有传播价值的事实;

    有利于选取最佳的报道角度

    能够预见新闻后面的新闻。

    如何培训新闻敏感

    提高政治上的敏感性

    要懂得新闻价值

    接触实际,注重实践

    勤于思考和积累知识

    46、新闻线索的概念、作用、特点和来源

    新闻线索:也称采访线索、报道线索,是指为新闻采访报道提供有待证实、扩展和深化的信息,给新闻记者提示新闻的所在,新闻采访的方向。

    新闻线索的作用表现在:

    线索能够触发记者的新闻敏感

    线索可以指明采访的去向

    线索的价值可以决定报道质量
    新闻线索具有比较简略、可信性有待证实、大多反映现象等特点。

    新闻线索的来源:

    直接来源:到实际中去,到群众中去,这是获取新闻线索的根本途径

    间接来源:上级渠道,书面渠道,社交渠道,会议渠道,传播渠道

    47、新闻选择的标准和运用

    新闻选择的主要标准:
    ①新闻价值标准:新鲜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地理/职业/年龄/心理上的接近)、趣味性

    新闻的政策标准:A.政治标准
    B.新闻宣传思想
    C.新闻机构自身的编辑方针)
    新闻选择标准的运用:

    要综合衡量新闻价值要素(新鲜、重要、显著、趣味)

    要全面权衡新闻政策标准

    要正确处理新闻价值与新闻政策的关系
    48、怎样处理新闻价值与新闻政策的关系?

    某个新近发生的事实,能不能成为新闻,一要看它是否具有新闻价值,二看它是否符合新闻政策。通过新闻媒介公开传播的新闻,新闻价值与新闻政策必须兼备,缺一不可。

    新闻价值与新闻政策的关系,既是互相依存的,又是彼此制约的。新闻报道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而新闻价值的根本作用则为了保证新闻报道的社会效益。从总体来说,我们的新闻政策与新闻价值观念是基本一致的,新闻政策有利于新闻价值的实现。

    新闻政策与新闻价值也有不一致的情况,就是某个事实具有新闻价值,但不符合新闻政策,这种情况,新闻价值就必须服从新闻政策。

    在实际工作中,要反对两种倾向:一是只看到新闻价值,不考虑新闻政策;二是只强调新闻政策,不讲究新闻价值。

    49、新闻记者的概念、分类、职责、任务、素质和修养

    新闻记者:通称记者,指的是新闻传播机构专职采访报道人员。同事泛指新闻工作者,包括总编辑、编辑、记者、播音员、通联工作人员等。

    记者的分类:根据专业技术职称可分为高级记者、主任记者、记者、助理记者;根据报道手段可分为文字记者、摄影记者、广播记者、电视记者;新闻单位,按记者的活动范围和业务分工可分为:专业记者、地方记者、机动记者、特派记者、驻外记者等

    记者的职责:新闻记者的职责,最根本的就是及时提供事实的报告,即通过采访,尽快报道新近发生的重要事实。我们无产阶级记者肩负着党的使命,其职责就是通过报道事实,当好党的耳目、喉舌,当然也是人民的耳目、喉舌。

    记者的任务:新闻记者的日常工作任务主要有三大项:

    及时采写新闻

    反映内部情况

    做好群众工作

    记者的素质: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

    记者的修养:知识修养、作风修养、职业道德修养。
    50、在我国,新闻报道的作用主要是:


    传递信息,沟通情况

    宣传政策,指导工作

    宣传典型,表彰先进

    传播知识,开阔视野

    51、记者怎样反映内部情况这一任务?

    要有正确的目的

    要有坚持真理的精神

    要实事求是

    52、记者要经常和读者联系,特别要做好的三个环节工作是:

    接待群众来访,处理群众来信

    做好通讯员和作者积极分子工作

    组织受众评议,掌握反馈意见

    53、提高我们记者的政治素质,必须努力做到:

    在思想上、政治上有党XX保持一致,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记者讲政治最重要最根本的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正确的宣传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

    加强群众观点,贯彻群众路线。

    重视政治理论的学习。

    54、当前,记者的职业道德修养,特别要注意的几点问题:

    重事实,讲真话,主持正义,坚持真理。

    报道内容健康,有益社会进步。

    讲究文德,反对以权谋私。记者有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思想侵蚀,坚决反对“有偿新闻”。

    处理好与同行的关系。

    55、采访的准备、方法及深化

    采访的准备工作分为两种,即平时准备和临时准备

    平时准备:

    学习理论政策,认清当前形势;

    了解全局情况,掌握社会动向;

    多方面增长知识,扩大采访视野;

    广泛积累资料,适应工作需要。

    临时准备:

    明确报道思想;

    选择、了解采访对象;

    背景材料的收集与分析;

    特定报道对象的知识准备;

    拟定采访计划。
    56、关于平时准备的具体问题:
    1)
    了解情况和掌握动向的重点
    ①各行各业贯彻落实了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的情况;
    ②干部和群众在一个时期的思想活动

    三是实际工作是的成就、经验、矛盾和主攻方向

    四是各条战线涌现出来的典型,冒尖的人和事

    2)
    积累知识的主要途径是:

    一要读书看报,广采博取;

    二要结合工作,重点攻关;

    注重社会实践,无字“天书”,不可忽视
    3)
    资料积累的分类:
    思想积累、情况积累、信息源的积累、业务资料的积累、知识性资料的积累

    57、选择什么样的采访对象?


    选择最熟悉情况的人;

    选择多层次多方面的人物;

    选择不同意见的采访对象;

    对同一类型的采访对象要选择典型。

    59、采访准备的实践意义:

    做好准备,是接近采访对象的第一步;

    做好准备,能尽快拉近与采访对象的感情距离;

    做好准备,会使记者成为一个采访的快手;

    做好准备,将增强记者的新闻敏感,更好地发现和抓住新闻;

    做好准备,有助于开拓采访的深度和广度。
    60、访问的形式、类型及分类

    访问可以是个别访问,也可以是集体访问。

    个别访问就是记者与采访对象单独交谈;

    集体访问就是记者有意组织或邀约多个采访对象的访问,包括座谈会和记者招待会两种形式。

    访问活动的类型:因事件访问、因人物访问、因经验访问、因问题访问、因争论访问
    访问的心理过程:主要表现为接近、融洽、沟通、激发四个阶段。

    61、提问的方法与技艺

    问法要多样,开放式闭合式问题要结合使用

    抓住疑问点

    尽量具体

    提倡讨论式,营造双方交流的气氛

    62、提问的分类:

    开放式提问:是指提出比较概括、广泛、范围较大的问题,对回答的内容限制不严格,给对方以充分自由发挥的余地。这样的提问比较宽松,不唐突,也常得体。特点:常用于访谈的开头,可缩短双方心理、感情距离,但由于松散和自由,难以深挖。

    闭合式提问:是指比较具体、明确、范围较窄的提问,要求对方回答只能限于提问的具体内容。特点:闭合式提问易突破,常用于深入追问或查证、核实,以及转换话题,也往往比较敏感,要注意提问的角度和口气。

    63、访问的要领

    因人而异,灵活对待

    把握重点,启发诱导

    沟通思想,见机行事

    少讲多听,广采博纳

    求同存异,心理共鸣

    64、访问的“心理控制”:
    访问这种交往过程,在心理上是相互影响的过程。记者是相互影响的主导方,不仅要对被访问者的心理活动做出正确的判断,随之做出的相应的心理应变,还要善于使对方的心理状态为记者所影响和制约,这就是记者对采访对象的“心里控制”;“心理控制”,并不是说记者可以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对方,而是应当让对方保留不同意见并表示理解,只有求同存异,才能取得共鸣。

    65、记录的一般要求:

    记要点;


    记易忘点;


    记疑点;


    记有关原话;


    记典型情景。

    66、记者核实访问记录材料的方法有:

    向提供材料的本人核实

    溯本求源,寻求物证

    多方证实与逻辑判断

    技术检验

    67、观察的特点:
    观察作为一种新闻采访方式,就是新闻记者对客观事实进行由表及里的察看与思考活动,借以外来语与搜集新闻素材与线索。
    观察分为事前观察、同步观察、事后观察。
    观察具有直接性、综合性、客观性、经常性、敏感性等特点。

    68、现场观察的作用:

    辨别真伪,收集素材;

    印象深刻,生动再现;

    获得亲知,深化认识;

    触景生情,寄情于文;

    见多实广,有利积累。

    69、现场采访中的瞬间印象主要包括什么?

    变动着的事件细节;

    突发事件的重大疑窦;

    环境气氛与情景;

    现场活动及人们的表情、动作、语言、神态等。

    70、采访是的心理感应规律体现在哪些方面?

    记者采访满足对象社会需要的程度,制约着采访的局面

    “先入为主”的“第一印象”,给采访的氛围渲染上一层“晕轮”

    “自己人效应”与“异已人效应”诱导着谈话的成败

    采访谈话需要稳定的情绪

    71、特殊的采访方式分类:

    巡回采访
    ②易地采访

    交互采访

    蹲点采访

    隐性采访
    72、什么情况下采用隐性采访?

    把隐性采访作为记者日常观察、发解情况的辅助手段

    某些批评、揭露性的报道可使用隐性采访

    某些表扬性的稿件也适合用隐性采访

    73、如何多方面挖掘“新闻事实材料”?

    找特点

    抓问题

    会透视,会透过现象看本质

    74、怎样找特点?

    认清形势找特点;

    通过比较找特点;

    具体分析找特点。
    75、抓什么样的问题?

    抓实际工作中急待解决的问题;

    抓社会公众关心的问题;

    抓带有倾向性的问题;

    抓事物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

    76、怎样找问题的根源?
    ①是要找新旧体制的矛盾;
    ②是要找新旧思想观念的矛盾;
    ③是要找改革中不平衡的矛盾。

    77、采访中“结合艺术”理解:
    结合本身是一种艺术,包括:

    上下结合:将上级精神与实际情况相结合;

    点面结合:个别和一般、特殊和普遍、局部和整体的结合;

    横结合:纵的认识:对事物历史与发展的完整了解;横的认识:对一事物与他事物有机联系的了解;

    正反结合:相反的两个个别事实之间的联系;

    78、消息的概念、特点、组成成分与结构方式:

    消息:只报道事情的概貌而不讲述详细的经过和细节,以简要的语言文字迅速传播新近事实的新闻体裁,也是最广泛、最经常彩的新闻基本体裁。

    消息的特点:
    1.
    篇幅较短,内容简明扼要,文字干净利落;
    2.
    常有一段导语,开门见山,吸引读者;
    3.
    通常一事一报,讲究用事实说话;
    4.
    更注重时效,报道快速及时;
    5.
    基本表达方法是叙述

    消息由导语、主体、背景和结尾组成
    消息的结构方式常用的有倒金字塔、金字塔、散文式三种

    消息的分类:

    按事实性质分为:事件性新闻和非事件性新闻

    按报道内容分为:经济新闻、社会新闻、人物新闻和政治新闻等

    按写作特点分为:特写式消息、目击新闻、解释性报道和背景报道

    按篇幅长短分为:简讯、一句话新闻和标题新闻

    其他样式的分类,有公报式消息、答记者问

    西方新闻界对消息的分类:硬新闻、软新闻、纯新闻

    按不同的写作形式、写作特点,把消息分为四大类:动态消息、经验性消息、综合消息、和述评性消息

    79、事件性新闻:
    是指以一个独立的新闻事件为核心而展开的新闻报道,其事物变动的时态是突发性或跃进性的。事件性新闻包括大量动态消息、现场特写(新闻素描)等。因具体情况的不同,还可进一步为突出性事件和可预见性事件。
    《新闻采访与写作》笔记》由:卡耐基范文网整理
    链接地址:http://www.gjknj.com/duwu/345384.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下一篇:上半年市妇联贯彻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工作情况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