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创业找项目 > 范文大全 > 论语大会读后感
  • 论语大会读后感

  • 来源:创业找项目
  • 时间:2018-05-06
  • 移动端:论语大会读后感
  • 篇一:读后感--中国震撼

    中国的文明与文明的中国

    —— 读《中国震撼》有感

    近年来国际热传的词汇中与中国相关的比比皆是,而“中国崛起”更是居于首位。2008年奥运会是世界给中国的一次展示自己的机会,空前盛大的开闭幕及热情、周到的服务,给了全世界人一个惊叹。全世界的普通民众也是由此将目光投向这个从未关注过的神秘东方国度。金融危机、港澳回归、抗击非典、汶川地震,人们对中国的评论总是消极的、负面的,结果却总是意料之外(不过在国人眼中这又是情理之中),这就让人认清了一个事实:不管国际怎样的猜测和不认可,中国的崛起已经到来,脚步稳健。因此世界各国的政客、商贾、学者开始关注这个国家的崛起。

    对于一个国家的崛起,人们的关注总伴随中世纪海上霸主和现如今美国世界警察的国强必霸的心理阴影。这种用资本主义发展历程及发展结果来框范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历程的看法是片面的,是不可取的,是错误的。对中国文明史和发展史有些许了解的人,就会欣慰这头东方雄狮的苏醒,明了这个崛起的东方国度会带来怎样的美好与和平。

    读了《中国震撼》这本书,认识到中国的崛起给世界带来了震撼,作为一个有着长远韬略智慧和悠久历史传统的“文明型国家”,崛起的势头不可阻挡,也注定会为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带来空前的贡献。中国的崛起是必然,绝非偶然,我仅由“中国的文明”与“文明的中国”

    两方面来阐述自己浅显的认识。

    中国的文明

    中国文明:亦称华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在独立起源的世界四大古文明中,历五千年沧桑巨变而从未中断的,惟有中华文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思想学说百家齐鸣,儒、道、法、阴阳、纵横等为炎黄子孙留下了世界级瑰宝;科学技术世界前列,造纸、火药、印刷术、指南针四大发明更是举世瞩目;广域疆土风貌各异,高山、平原、盆地、海洋和凛冽寒风的北方、温湿四季的南疆孕育了五十六个民族、数百种独具特色的文化。稍对中国历史有所了解的人就会惊讶于这个古老民族的深蕴,惊讶于这个古老民族的文明。

    中国历史上维系时间最长的社会制度就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先秦时期思想学说纷纷涌现,各个学派著书立说、百家齐鸣。随着社会变革、君主更替,儒家和道家思想逐步发展壮大,及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这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儒家思想渐入主流。千百年来,上至百岁老翁、下至学步幼儿均能背几句《论语》,聊几句“夫子”。儒家思想的终极之道便是君子之道,既模糊又清晰,既遥远又咫尺,既虚幻又现实。任何一个华人,不管在世界各地,均对“君子”这个词有所接触,且再明了不过;如若要求下一个定义,恐怕一时半会很难有人准确说出世人均能接受的准确定义,能够符合每个人心中标准的定义。所以,“君子”思想已根深蒂固于每个人心中,最普遍、最完美的人格,烙印在脑海深处,挥之不去若隐若现。

    所以中国文明中最耀眼、最突出的莫过于“君子文明”,每个人都有一个君子行为准则来固守,常以君子的标准来严格自身言语、行为。

    君子知耻

    君子不器

    君子中庸

    君子周而不比

    君子怀德

    ? ?

    由此看来君子当是胸有大志,是宏阔的。那么这种宏阔之志可以要求一个人不是太计较个人的生活,孔子曾经说“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一个人如果成天想的都是他自己住的房子怎么样,自己过的日子怎么样,那么这个人她就不能够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君子应该是胸怀天下的。而且君子有大爱,达及天下,以仁行义为己任,而为仁行义是一种自觉的行为。“为仁由己”,“我欲仁,斯仁至矣”,为仁行义不需要他人命令,甚至也不需要他人鼓励。然而,现实生活中真正以仁为快乐的人并不多见。

    君子德高,行仁义,道中庸。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行事思想监督每一个人,无形中的道德约束让中国人民在思想上、行为上都不会产生激进主义思想,中国的发展、强大是必然的,厚积薄发,中国不会是永远沉睡的雄狮,有着优秀的祖先留下的精神瑰宝为我们固守着、学习着,有着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指导着,想君子所想、行君子

    所行,与人为善不争万物,中国前进的脚步已经迈开。

    文明的中国

    纵观世界与邻为善、友待万邦的“君子之国”恰非中国莫属。无私救助非洲人民,大量的援建工程举世罕见;金融风暴中万亿救市震撼全球,欧美各国均投来钦佩的目光。中国的文明传统已根深每个人心中,蒂固于神州大地每一个角落。有着灿烂的优秀文明,中国注定是友善的国家,正义的国家,真诚的国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制度的实施履行,不仅加深了中国与外部世界的相互依赖,也促进了中国自身的发展与转型。中国主张在遵守现有规则的基础上对现有全球治理机制进行适当调整,但不谋求改变现有国际规则体系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架构。

    金融危机、港澳回归、抗击非典、汶川地震、APEC会议、抗击埃博拉病毒等等,一系列事件,都在昭示中国国力的日益强盛和谋和平共发展的和平崛起路线。 “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习近平主席今年7月在首尔大学演讲时提出了中国在国际合作时的义利观。“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无论是在抗击埃博拉疫情还是在向国外贡献技术上,中国都展现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举世震惊的西非埃博拉疫情。世界卫生组织12月1日首次承认疫情正在缓解,发展轨迹初现“拐点”。在抗击埃博拉的岁月里,中国选择与西非国家风雨同舟。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在这场“看不见

    硝烟”的战斗中,包括中国在内的诸多国家的给力援助解了西非国家燃眉之急,真可谓患难见真情,有情有义有担当。

    不仅是人道主义援助,中国还在向世界贡献中国标准。继11月20日中国签约海外最大单体海外工程项目——尼日利亚沿海铁路后,非洲首条中国标准的现代化铁路阿卡铁路全线贯通,成为尼日利亚“三纵四横”国家铁路干线网和西非共同体“互联互通”铁路网的重要骨干网络。“火车一响,黄金万两”。阿卡铁路的修建,不仅给当地创造了近4000个工作岗位,更让阿布贾到卡杜纳的行程从三个小时缩短为一个小时,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考虑到阿布贾找工作,中国标准带动了沿线经济的发展,造福了一方百姓。

    在秘鲁首都利马,一场关乎人类命运的全球气候变化大会正在紧锣密鼓的召开。与发达国家惯有的推卸责任不作为不同,中国不仅于十八大就确立了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道路目标,还发布了第一部专门针对适应气候变化方面的战略规划《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

    在今年的APEC会议期间,中美两国领导人还正式发表了《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带头确定两国2020年后的减排目标。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期待中美两国的承诺能为利马大会开个好头,为全球气候谈判注入正能量。

    ? ?

    由此种种,中国威胁论、中国阴谋论已难在国际站稳脚跟,中国的发展是和平的发展,中国经济实力的雄厚对世界而言是积极的,大

    篇二:教师读论语心得体会

    教师读论语心得体会

    教师读论语心得体会一:教师读论语心得体会

    一.教学工作需要谨言、慎行

    在《处世之道》中有这样一句“多思、多想、多听、多看、谨言、慎行”。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能做到多听取师傅的意见,多用心观察身边有经验老师的言行,多进行教学思考必定能帮助自身提高教育教学的能力,此谓“多思、多想、多听、多看”。而对于“谨言与慎行”我觉得可以从两方面理解。

    首先,作为一名教师在与身边同事相处时做到“谨言”和“慎行”非常地重要。俗话说“三思而后行”,无论是言语还是行动都需要经过细致的考虑之后再去实践,在整个团队中我更多地是需要学习、倾听前辈们的经验之谈,积极的做好自己的工作,多干实事而不是夸夸其谈。融入团队,获得更多老师的指导与帮助。

    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更应注重“谨言、慎行”。教师的言行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教学设计中,老师的每一句话、每一个问题都应该经过缜密的思考,要注重课堂提问的设计,问题要有明确的切入点,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也即“谨言”。一个鼓励的眼、一次轻轻的抚摸、一个善解人意的手势都会带给学生无限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行为同样值得谨慎考虑。

    为此,我将把“多思、多想、多听、多看、谨言、慎行”作为我为人、为师之道,相信它能让我不断提升自身的内在修养、增强为人师表的人格魅力。

    二.教师应是“仁者”与“智者”的结合体

    在于丹看来,《论语》中的“仁”指的是关爱别人;而了解别人就叫做“智”。她指出在现代社会中的为人必不可少的就是“仁”和“智”。我想在我们教学实践中更应该提倡“仁”与“智”,通俗的说就是教师要懂得了解学生、关爱学生。教师要了解、关爱学生就应该站到学生中间来,善于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这也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解读学生,关爱学生。新课程标准下我们提倡教师应该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课堂教学要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充分体现民主与平等。教师在课堂中应尊重学生,多鼓励孩子思考,使每个孩子在老师的期待中、鼓励中去求知,去创新。

    其次,教师在课下要做到“走近一点、蹲下一点、微笑一点”,用心的去了解、爱护学生。多参与孩子们的活动,多和他们谈心,听取学生的意见,让学生评说自己,给自己的教学提出意见,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我想了解和关爱学生将是做一名教师永恒不变主旋律,就看你是如何用心去做课上和课下的“仁者”与“智者”。

    应该说阅读本书自己的感触是比较深的,给我的启示也很多。我想一本好书需反复研读,才能更好地把握其中的精髓,有时间我将再次细心研读一番,希望与读过此书的朋友们可以一起来品味。

    本期,我教高一语文,使用的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1)。这本教科书第4部分是“名著导读”,导读的内容是《论语》。教师要求学生读《论语》,必须首先自己读《论语》。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思考能力与欣赏水平,我在网上浏览了有关孔子的一些专著,如《孔子评传》、《孔子智慧》等,并且找出了一本《论语通译》重新读了一遍。

    《论语通译》是由徐志刚译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这本书,对于我们读《论语》能够给以很大的帮助,发挥应有的作用。

    我借助《论语通译》读《论语》,确实很方便。我重点是了解《论语》中孔子丰富的教育思想,并且将它与课改新理念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价值联系起来思考。读过之后,获得了一些心得体会。按照语文组教研活动安排,我在此作一些简单的交流。

    孔子在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中,无论在当时或后世,在国内或国外,都是影响最深最广的人物,是个言行一致、学识渊博、品德高尚的伟大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集以往文化思想之大成,开后世儒家学术之先声。他的思想学说,经过两千多年的潜移默化,有的已成为中华民族的道德意识、精神生活和传统习惯的准则,构成了有别于西方国家的中国式的社会风俗,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东方国家,远及欧美,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成为我们民族的骄傲。后世流传的“天不生仲尼,万古长于夜”和“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话有些夸张,但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孔子和《论语》在中国古代社会所发挥的作用和影响之大。

    孔子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在一定意义上说,他也是全人类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教育家,被后人称为“万世师表”。孔子首创平民教育,继承、发展和传播了古代文化,相传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足见孔子对当时教育的贡献。孔子在一生的教学实践活动中,积累了一套极有价值的教学理论,在许多方面反映了朴素的辩证法和唯物主义观点。他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治学态度,以及所倡导的互敬互爱的师生关系,直到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学思结合,温故知新。孔子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在教育方面有很多精辟的言论,他主张“有教无类”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从治学的角度看,他强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认为一个人要增长知识,必须认真学习并进行思考;他提倡“温故而知新”,认为时时温习已经学过的旧知识,由此就能获取更深的新知识。初中教材中《论语十则》就是孔子对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论述。特别是“学思结合”和“温故知新”已成为人们长期遵循的学习规律。新的课改确立了鲜明的课改理念的最高宗旨,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我们知道教师的一切都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作为学生,要发展首要任务是学习,这其中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学习文化知识,这就离不开“学思结合”;二是学习如何获得文化知识,这就离不开“温故知新”。只有这样,才能用所学到的知识去解决面临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我个人认为今天课改新理念其实是对《论语》中有价值的孔子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二)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孔子进行教学活动的特点,是能够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智力的高下不同而因材施教,“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孔子培养弟子学习兴趣的方法,是通过日常生活中一些生动的事例,用形象思维的方式去诱导,如用“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喻指节操,教导学生要有忍苦耐劳、不屈不挠的精神;用“逝者如斯夫”比喻时间一去不复返,意在勉励弟子们珍惜时间、发奋图强。这样的教学方式,受到了弟子们的称赞,颜回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我们通过“校本培训”,已经确立了新的教育观。新的教育观要求教师面向全体学生,同时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根据学生的特点提供个性化

    教育,让全体学生都在原先水平上得到发展。这里提到的个性化教育是与“因材施教”有着密切联系的。新的教育观还要求教师要尊重、理解、宽容每一个学生,要善待学生的错误,要用优点融化学生的缺点。现在学生厌学辍学现象严重,部分学生存在灰心失望、悲观消极的心态,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要“循循善诱”,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学生燃起希望之火,去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我认为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心灵王国,都有一片自己的情感乐园。所以,作为教师就要“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发现每一个学生的智能强项,扶持它,呵护它,使它成为学生的成长起点。

    (三)善于启发,触类旁通。孔子特别强调把握时机,进行启发式教育,实际上“启发”一词就来自《论语》。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只有对求知欲强却百思不得其解的人加以点拨,对竭力想要表达自己的看法却无从表达的人加以引导,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孔子的这一论点是非常高明的,他要求学生积极地思考问题,善于推论,闻一知二,举一反三。这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在今天新课改的过程中仍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知道科学在飞速发展,很多知识都会迅速被淘汰而变得一钱不值。因此,知识本身的获得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重要的是如何去获得知识,如何在知识的获取过程中,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所以说,现代教学不仅是教给学生知识,更应该教会学生学知识。教师“举一隅”是教给学生知识,学生能“以三隅反”才算教会学生学知识。要想教会学生学知识,使学生真正把知识学活,就得在举一反三上下功夫,从而收到以一当十、触类旁通的效果。

    (四)相互切磋,教学相长。孔子在教学法上提倡师生之间相互切磋、共同讨论,以收到教学相长的效果。《论语·学而》记载子贡听了孔子的教导后,领会了“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道理,孔子非常高兴。一部《论语》,实际上就是记载他们师生之间互相讨论的问答情况。孔子的教学是民主的。他乐于接受来自学生的批评,对于不肯提意见的学生反而要责怪。颜回是孔子最赞赏的弟子,但颜回对孔子的话句句顺从,从来不提意见。因此,孔子责怪说::“回也,非助我也,于吾言无所不说。”意指颜回从来不向他提出不同的意见,这就不能使师生之间收到教学相长的好处,所以说“颜回不是能帮助我的人”。可见,孔子是开明、民主的教育家。今天,我们提倡师生互动,与孔子的教学相长是一脉相承的。教师不仅教,也要在互动中学;学生不仅学,同时也要在互动中教。师生共同对自己和对方的发展成长负责。我们大家都教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课,写的是孔子与四个学生的一次课堂活动。当年孔子在课堂操作上“以问题为主线,以活动为载体,以体验为收获,以情趣为动力”,为我们今天的课改提供了成功的范例。只有师生互动,才能让师生的创造精神在课堂上得到有效地发挥,课堂也才会有真正的欢乐时光。

    (五)联系实际,评人评事。孔子评价过的人很多,上自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伯夷、叔齐,下至春秋时期的管仲、子产等各类名人,以及他自己的弟子。孔子通过对人的评价,教育学生辨别善恶是非,为弟子们修身养性树立了理想人格的典范。孔

    子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社会新闻很多,作为一个政治家和教育家,他密切注视和关心时事,随时表明自己的态度,宣传自己的主张。孔子在自己的一生中评论过很多人和事。从这些评语中可以看出他审时度势的胸怀和抱负,并且也反映了他通过实例教育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理论联系实际,是教学的一条根本原则。今天,联系实际,评人评事,也是各科教学不可或缺的内容。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既能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学到的基础知识,又能培养学生应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次课改明确提出要实现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中就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在这一教学原则的指导下,“教师既要给学生干粮,还要给学生猎枪。”

    总之,《论语》是一部内涵丰富、思想深刻的书,值得我们认真阅读、仔细品味。孔子的教育思想是《论语》中最精华的部分,是一份珍贵的遗产,对于我们今天的课改仍有一定的借鉴作用。由此看来,作为教师有必要读一读《论语》。如果我们教师能够精读细研《论语》这一千古不朽的名著,一定会受益无穷。

    >教师读论语心得体会二:教师读书笔记《论语》读书心得>>(2581字)

    读书心得体会 孔子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在一定意义上说,他也是全人类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教育家,被后人称为“万世师表”。孔子首创平民教育,继承、发展和传播了古代文化,相传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足见孔子对当时教育的贡献。孔子在一生的教学实践活动中,积累了一套极有价值的教学理论,在许多方面反映了朴素的辩证法和唯物主义观点。他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治学态度,以及所倡导的互敬互爱的师生关系,直到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学思结合,温故知新。孔子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在教育方面有很多精辟的言论,他主张“有教无类”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从治学的角度看,他强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认为一个人要增长知识,必须认真学习并进行思考;他提倡“温故而知新”,认为时时温习已经学过的旧知识,由此就能获取更深的新知识。特别是“学思结合”和“温故知新”已成为人们长期遵循的学习规律。新的课改确立了鲜明的课改理念的最高宗旨,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我们知道教师的一切都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作为学生,要发展首要任务是学习,这其中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学习文化知识,这就离不开“学思结合”;二是学习如何获得文化知识,这就离不开“温故知新”。只有这样,才能用所学到的知识去解决面临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我个人认为今天课改新理念其实是对《论语》中有价值的孔子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篇三:于丹《论语心得》读书体会

    于丹《论语心得》读书体会

    (规划投资科 郑洁)

    记得自己第一次在百家讲坛上看到于丹的《论语心得》,我就被其中的故事折服了,深深吸引着我看完了她的每一篇讲坛,于丹《论语心得》读书体会。于是,在余味未尽的情况下,我马上买了她的这本书,拿回家好好地再次享受一番。一口气把《论语心得》看完了。我不知道是因为喜欢于丹这个人还是喜欢这本书,总之,我是被这种特有的魅力折服了。每看一次,我都会有新的收获,心灵都能重重地受到启迪。

    于丹的《论语心得》让有机会和没有机会读《论语》的人,都近距离地接触了一次圣人。这个只有圣人形象的孔子,突然变得亲切,成了一个可以去触及,可以去请教的老者,孔圣人的见解再加上于丹的二次理解和创造,成了一种可以修身养性的处事原则,在紧张的社会生活中,这种观点的介入,可以让很多人学会平和,得到精神上的舒缓。初读于丹的心得,只要你读到某一句,某一个故事的时候,就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让人的心灵得到一次洗礼,一次净化,这种感觉是其它书本是不能给的。 一次又一次地读了于丹的《论语心得》,虽然不能说是大彻大悟,但也确实触动了心灵,以前,我觉得自己的心胸狭隘,无法平静自己的心情,读了它,使我变得从容大度,这中感觉也是

    前所未有的。如此的心境,如此的平和,除了于丹老师的引领,又有谁能给呢?佩服于丹老师的出口便成章,更佩服她给我带来的别样心态。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主要讲了天地人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书中每一个故事都告诉我们许多的人生哲理和处世做人的道理。于丹老师真是一位难得一见的解读高手,她能把一般人很难懂的《论语》通过心得的方式来解读,她把深奥的道理讲得浅显易懂,走进了我们的心里。看过"天地人之道"和"心灵之道"部分,我懂得了怎样在自然和社会中的和谐,如何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坦然处世。对他人要做到"恕"字,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就是说多考虑别人的感受,要感同身受,自己都不愿意做的事情不要强加于别人,对待同事,朋友,都要以一颗仁爱之心去为他们考虑,要充分体谅别人的难处,这样才能使自己得到别人的认同,这点,我从自己的生活中得到了论证。记得刚到单位的时候,我觉得周围的一切都与自己格格不入。那时候,我的心情无法平静,总觉得自己的理想与向现实差距太大。我会以我自认为正确的方式去接人待物。现实中的迷惘和困惑让我又一次忘记了《论语心得》。记得它的时候,我去考虑别人的感受,快乐学习、快乐生活,工作也在进一步融洽中变得快乐起来了。将心比心,以心换

    心,我们需要这样的《论语心得》。

    《论语心得》还告诉我们对待自己要做到"贫而乐,富而好礼",在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很多不顺心的事,或大或小,当他们发生的时候,我们一定很难受,每个人都不可避免。但我们要难受多久呢?一辈子?不能,当我们汲取了应该学到的教训的时候,我们应该坦然地接受它。不要一直放在心上,坦然是一种勇敢,也是一种慰藉,生活的路还很长,我们也许改变不了别人,或者是外部环境,但是,我们要正视自己,改变自己,正所谓"仁者不忧"。当你的胸怀无限大,这样很多事情就变小了。是的,曾经我也觉得自己很辛苦,自己的工作确实比别人多,当时,我想自己并没有摆好心态,我没有用那种平和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但是,慢慢地,我学会了适应,学会了努力,学会了多方面看问题,我的生活就变得丰富多彩起来,少了些抱怨,多了些快乐。我想,这正是于丹的《论语心得》带我走进了这种境界,使我的心胸变得宽阔起来。当工作上出现坎坷,一定要学会坚强,心灵想到的不是给自己带来多少麻烦,而是自己又从中学习了多少。圣人的光芒就在这里,他们可以生活得并不富裕,然而他们却懂得什么是生活,怎样去生活。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于丹老师讲的一个个小故事,其中都蕴涵着生活中最朴实最真实的道理,我也常常沉寂于这些故事,引人入胜,看着看着,

    自己就慢慢懂得了于丹老师是要告诉我们的道理,于丹老师的水平是如此让人折服。当我们逐渐把自己融入书中的时候,我们就仿佛开始与于丹老师进行对话,那是一种相当幸福的感受。从她的故事中我们获得了多少为人处世的道理!比如苏轼与佛印的故事,心里有眼中就有,我们眼中满是嫉妒,都是不公,我们的心中也就只有这些,是豁达不起来的。是啊,心里有什么,眼里就有什么。其实,我们缺少的是一种爱,更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因为没有这双眼睛,所以我们的心里就有了更多的不称心。就是这样一个个精简的小故事,通过于丹老师的解读,让我们从对人、对己、对物都有了一个明确的原则,做起事情来才会有条理。通过自己不太深刻的感悟,我明白了于丹老师的《论语心得》在告诉大家要在生活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学会善待别人;学会选择朋友;学习做一个君子;学习面对困苦;学习自信和诚信等等。 真的喜欢于丹的《论语心得》,喜欢书中透露出来的那种快乐的生存态度。因为接触了这本书,真正认真读了这本书,我的心也因此变得从容豁达起来。现在,我的生活中很少有悲哀,我的每一天都是笑呵呵度过的,我学会了从容宽大,也因此渐渐地长大了。于丹称自己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观主义者,她的乐观带动了国内外许多人,使我们大家也学着乐观起来。我们用最快杰的方式去读懂这种对人生的态度,使自己学会了好地对待人生。我们用孔圣人的话理解生活,努力创造自己的快乐人生!

    这就是论语,这就是圣人的智慧,也就是于丹和她的《论语心得》教会我们的东西。让我们在圣人的智慧照耀下学会怎样去工作,怎样去生活,追求到我们所要追求的快乐人生吧!


    论语大会读后感》由:创业找项目整理
    链接地址:http://www.gjknj.com/duwu/3310.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下一篇:幼儿园中班故事表演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