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 本文简介:
佘芷薇正是清明,该去悼念那棵外婆院子里的老榆树了。我不知那树昔日的辉煌,只是见到了它年迈的树轮,如课桌一般宽的年轮上有些黑色的小坑洞,那大概是雨水浸蚀的结果。粗壮的年轮有许多皱痕,像老人脸颊上的皱纹堆积在一起,中间夹杂着许多褪色的深沟。树皮微微卷起,稍微一碰就碎了,碎成了无数小薄片,慢悠悠地落到地下
清明 本文内容:
佘芷薇
正是清明,该去悼念那棵外婆院子里的老榆树了。
我不知那树昔日的辉煌,只是见到了它年迈的树轮,如课桌一般宽的年轮上有些黑色的小坑洞,那大概是雨水浸蚀的结果。粗壮的年轮有许多皱痕,像老人脸颊上的皱纹堆积在一起,中间夹杂着许多褪色的深沟。树皮微微卷起,稍微一碰就碎了,碎成了无数小薄片,慢悠悠地落到地下。树根很粗大,每根都有三十厘米宽,它们深深地扎在地下,被青砖覆盖着,没人知道它们有多长。看着那树桩,仿佛它像一位战士,虽然经历沧桑,但仍不失尊严的在那伫立着,伫立着……
年轮一圈又一圈的转,我的思绪也跟着它慢慢倒退,回到了那个春季。
那时它还未被砍伐,枝繁叶茂的迎着春风,树梢上开着小白花一串又一串点缀着它,显得十分灵动无暇。在它的身下有一群围着玩耍的孩子,啊,那是妈妈,十几岁的妈妈。她正坐在树下的石台上,双脚交叉,一双小手托着自己的下巴,头上别着刚从树上掉下来的一朵小白花,睁着那童趣的大眼睛,仰面看着大榆树;大人们坐在木凳上,翘着二郎腿,摇着大蒲扇在树下谈着闲话;每间房舍中都冒出淡淡的青烟,家畜们也伏在靠近榆树的家圈中,享用着自己的晚餐。
妈妈常说,夏天时榆树的臂膀遮了大半个院子,每逢开花时,做麦饭都能做很多,用大钩子将老榆树的枝条勾下来,摘去上面的白花,用清水淘洗干净,放进土豆泥中一起蒸,就成了妈妈小时候最喜爱的吃食。
清明的风都是和煦的,轻轻拂过我的脸颊,我从思绪中回过神,看着那大大的树桩,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滋味。
在我小时候,每逢回外婆家时都会围着那树木桩子打趣,白天围着它捉蚂蚁、捉蜻蜓,或是坐在上面看书,或是趴在上面睡觉。玩累了,站在上面呆呆的看着天空,想象它以前的样子……夜晚,我坐在它上面,数着天空的星星,好多好多……我总盼望着会有流星划过,我要许愿,希望它可以抽出新芽再长成参天大树。下雨时,我绕着它踩水坑、数蚯蚓,心情不好时,我对着它解气。在我小时候,它就是我的朋友,我的知音……
今天是清明,老榆树,我又想起了你。你见证了妈妈的童年和我儿时的记忆,你见证了外婆院子中的一天又一天,这些你都应该记住了吧?因为我看见它封印在你的年轮里。老榆树,我深深的思念着你我轻轻的来到你的身边,正如我轻轻的离开,但你不会离开的,对吧,我们下个清明再见!
小评:
开篇一句话直入主题,简洁、干脆、不绕弯。话说的明明白白,我的清明就是用来悼念的,悼念什么?内容和一颗榆树有关。接下来就以榆树为线索,从此刻榆树变成树桩的样子写起,逆流而上,写了几代人,在榆树下快乐的生活片段。妈妈小时候坐在榆树下头上别一朵小白花,交叉的双腿,睁大的眼睛,用手托起的小脑袋。三言两语就把一个天真少女的形象勾画出来。榆树荫蔽的院子人们吃饭,游戏,闲天,画面感十足。榆钱儿和土豆泥还可以蒸来吃,文字里满是香味。妈妈的讲述里充满了过去时代的美好。虽然后来榆树变成了一截枯树桩,幼时的我还是从中找到乐趣。并把那快乐的记忆铭刻在自己心中,变成对老榆树的祝福,和对一段时光的悼念。
小薇的文章读来清新柔美,一字一句像是小溪流淌,不急不缓。那些细处的描写,总能带给人感动。写文章就像作画,人、事、景、物是这幅画的四要素。徒有风景会让画面单调空洞,而有了人、物的点染,就会让画面充满活力。好比宋明山水,细细看去山水间全是人物,面对着大山大水,人物都小小的一点,但又神情具备,颇有故事。这样的画有情节,有情感。
所以我一直给孩子们说,一年好景君须记,每一处风景的风情万种。别忘了给风景里加上人或者物的活动来把整幅画激活。
清明 本文关键词:清明
《清明》由:创业找项目整理
链接地址:http://www.gjknj.com/duwu/326501.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