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创业找项目 > 范文大全 > 话说端午 作文8篇
  • 话说端午 作文8篇

  • 来源:创业找项目
  • 时间:2019-07-07
  • 移动端:话说端午 作文8篇
  • 话说端午 作文8篇 本文简介:

    话说端午原创:柯致桥家家户户飘起了粽香,五月初五端午节又来临了。提到端午,大家可能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楚大夫屈原了,当屈原听到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后,悲愤交加,心如刀绞,在五月初五这天,抱着石头投入汩罗江,以身殉国。沿江的老百姓听说后,纷纷划着小船来打捞他,但也已经晚了,于是每年的端午节便有了划龙舟的

    话说端午 作文8篇 本文内容:

    话说端午

    原创: 柯致桥

    家家户户飘起了粽香,五月初五端午节又来临了。

    提到端午,大家可能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楚大夫屈原了,当屈原听到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后,悲愤交加,心如刀绞,在五月初五这天,抱着石头投入汩罗江,以身殉国。沿江的老百姓听说后,纷纷划着小船来打捞他,但也已经晚了,于是每年的端午节便有了划龙舟的习俗。老百姓们怕滚滚汩罗江里面的鱼、虾吃掉屈原的遗体,便往江水里投放粽子,让里面的鱼虾吃饱了,就不再吃屈原的遗体。人们为了纪念屈原的爱国精神,就把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定为端午节,在端午节这天,人们会划龙舟、吃粽子,来纪念屈原。

    除了屈原这个流传最为广泛的说法,还有人说是用来纪念伍子胥的。伍子胥助吴伐楚,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吴王夫差不听,伍子胥便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当然也有传说是为了纪念孝女曹娥,相传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曹娥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

    还有听说端午是为了驱灾辟邪的目的发展起来的,在先秦时代,五月被认为是毒月,五日是恶日,五月初五,五毒并出。《吕氏春秋》中《仲夏记》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五月初五为恶日,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以避疫。直至民国时期,社会上还有“躲端午”的习俗。

    端午是中华民族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每逢端午节,人们便会聚在家里,进行食粽子的活动,三角形的粽子像一座座小山。然后,大家去划龙舟,列着长队,跳上龙舟,空气清新,风景秀丽,自然让人神清气爽,满面春风。

    端午佳节再次来临,家家户户飘起粽香。愿大家过一个平安美好的端午。

    话说端午

    原创: 李泽曦

    端午,是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每到端午,人们便会赛龙舟,包粽子,以此来纪念屈原。

    屈原,楚国诗人、政治家。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逝世,楚国大夫、爱国诗人,屈原听到秦军攻破都城的消息后心如刀割,悲愤交加,虽有心报国,但无力回天,于是选择以死明志,毅然写下绝笔之作《怀沙》,抱石投入汩罗江,以身殉国。沿江的百姓看到又失去了一位好官,十分得悲痛、不舍,便纷纷引舟竞渡,打捞屈原的尸体。人们怕鱼虾会侵蚀屈原的尸体,便往江中投入米粮,希望鱼虾只吃米粮而不损伤屈原的尸体。于是,每到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人们便会自发地用艾叶包裹住米粮,再用五色绳绑好,投入汩罗江。这也演变成了后来的粽子。后来,人们每到农历的五月初五,就有了吃粽子的习俗,一直延绵至今,已有二千多年。

    端午的时候,还有一项习俗的历史也十分悠久,那就是赛龙舟。屈原为了以死明志而投入汩罗江后,江边的百姓们都纷纷引舟竞渡,来寻找屈原的尸体,可没有找到。为了防止鱼虾损坏他的尸体,聪明的人们不仅想到了向江中投入米粮来引走鱼虾,还想到了将船刷上染料,雕刻成龙的造型,制成“龙舟”来驱散江中之鱼虾。于是,每到这天,赛龙舟的习俗就流传开来了。

    端午节除了有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以外,还有着制作香囊的习俗。

    香囊,古代人认为有着辟邪、驱虫、避瘟、防病的作用。这是有一定的科学依据的。人们将艾叶、菖蒲、丁香等香料装入用五色丝绳编织而成的小袋,上袋外大多都绣以各种图案。佩戴在胸前,香气扑鼻,提神醒脑,令人心旷神怡。并且,香囊还有很多的寓意。比如佩戴在孩子的胸前,有着辟邪驱瘟,襟头点缀之意,而成年人戴,便有万事如意、夫妻恩爱、家庭和睦的寓意。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我们要更加努力的学习,才能知道各个地区节日的传统民俗,更加深入的了解和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

    话说端午

    原创: 何易宸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说起端午节,大家一定不会陌生。宋代大诗人文天祥的巜端午即事》早已成了脍炙人口的千古佳句。

    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佳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天中节、龙舟节等等。端午节源自于南方百越,把农历五月五日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附会纪念屈原跳江自尽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最后形成端午节文化相沿迄今。

    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而挂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是为了压邪。

    在端午节时,人人都要吃粽子。粽子有很多种馅,比如:绿豆,红豆,腊肉……各式各样,五花八门。南门人喜欢吃甜粽子,而比方人却喜欢吃咸粽子。南方人还有一种吃法,就是配一个咸鸭蛋。有时把咸鸭蛋蛋黄包在粽子里面呢。

    端午节时,家家户户门前都挂着艾叶,一是为了压邪,二是为了驱蚊虫。还有一种习俗,就是在端午节时,把艾叶放在开水里煮,然后把小给小孩泡澡,整个夏天小孩身上都不会生痱子。

    古代时,到了端午节,人们都要吃"五黄","五黄"指的是黄瓜,黄豆,蛋黄,黄鳝,雄黄酒,当时还有一个习俗,就是"吃五黄,一红。""一红"指的是红汗菜,是清热解毒的。巜白蛇传》里曾经写过,白素贞喝了雄黄酒之后,现出了蛇的原形。所以,古人们就认为雄黄酒可以使蛇虫现出原形,可以压邪,让蛇虫都害怕。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在这端午佳节里,愿天下人们健康,喜乐,平安!

    话说端午

    原创: 张玉杨

    说到端午节,大家一定再熟悉不过了吧!唐玄宗李隆基“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就为我们介绍了古人过端午节的习俗与盛况,已近仲夏的时节,白天在悄然变长,盐与梅已经在鼎里增添味道,美酒也在林中倾倒,想想就无比畅快,更何况还有那么多美食等着我们。

    端午节,又有“端阳节”、“重午节”、“龙舟节”、“正阳节”、“浴兰节”、“五月节”……之称,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因为“端”有“开端”、“初”的意思,再加上农历以天干纪年,五月又称为“午月”,合在一起就是“端午”。

    之所以,人们要把五月初五那天设定为端午节,还是那个大家最耳详能熟的故事。屈原本来是楚怀王的大臣,力主富国强兵,联齐抗秦,一度颇受重用,但因此在朝中树敌,不断被进谗言,后来反遭流放。眼见朝政败坏,屈原忧国忧民,写出《离骚》、《九歌》、《天问》等脍炙人口的楚辞。后来秦国攻陷楚国首都,屈原痛不欲生,抱石投汨罗江而死。屈原投江自尽后,楚国渔民纷纷驶船来回于汨罗江打捞,为怕水中鱼虾啃食屈原的遗体,不但敲锣打鼓,还把饭团等食物投入江中喂食。后来为了祭祀的屈原,又怕蛟龙把饭团吃掉,于是人们把煮好的糯米饭放入竹筒后再投入江中,其后逐渐演变用叶包成粽子。

    端午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目之一,又一说,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端午节起源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在民间就有早过端午晚过年的说法,在人们心中,这是过完年后第一个盛大的节日。

    为了除厄避疫,家家户户在端午节都会扫除庭院,并把菖蒲与艾草绑成一束,悬挂于大门旁或屋檐下。讲究一点的,还会加上山丹、榕树枝叶、蒜头及榴花,与蒲艾并称为“天中五端”。

    端午节的时候,龙舟竞渡必不可少,每年端午时节,著名的武汉东湖也会举办龙舟比赛,号声响起后,船上一人敲锣打鼓,船尾则有一人把舵,其他的选手坐在船的两侧奋力向前划船。龙舟竞渡,从古代的祭祀仪式,逐渐演变为今天最重要的民俗竞技活动,也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当然,端午节的重头戏还是包粽子,粽子始于春秋时代的“角黍”,用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到了东汉末年开始才有了现在最普遍的四角形锥形粽。粽子在晋朝正式成为端午节的主食,其后粽叶,粽馅与粽子的形状因地不同,有了五花八门的发展,种类与口味极为繁多。中国北方偏爱简单的甜粽,而南方则是甜、咸都有丰富的口味。而我最喜欢吃甜粽,豆沙馅的,蜜枣馅的,就算最基本款——清水粽加白糖,我也一样爱不释口。

    在我们老家,端午节又叫女儿节,到那天,出嫁的女儿会带着自己的孩子和老公一起回到自己的娘家陪父母过节,一起挂长达2米多的盘香,一起包粽子,摘艾枝、菖蒲,将散发着淡淡清香的艾枝扎成一束束的挂在门口,以示祈福、辟邪,能干的外婆还为外孙、外孙女们缝制香包,做虎头鞋,这一天,让女儿尽自己的孝心,让老人得以享天伦之乐。从前,妈妈小时候每年都会跟着妈妈和我舅舅一起去她姥姥家,现在,我也会跟妈妈去我姥姥家过端午,看着姥姥见到我们时开心的笑容,为我们准备的各种美味,更让我感受到浓浓的家的味道,中华传统的味道。

    话说端午

    原创: 王艺朵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每年的5月5号端午节又到了,我又可以看精彩的赛龙舟,又可以吃到香甜美味的粽子了,想想都开心,可是你知道端午节的由来吗?端午节是怎么来的呢?

    我对这个问题疑惑了半天,于是决定去问我的“百度”爸爸,爸爸想了一会儿,又看了看手机,说道:“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 端午节,本名端五节,又叫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天长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月初五就叫作端午。从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到了唐代,因唐玄宗八月五日生,宋景为了讨好皇帝,避“五”字的讳,将“端五”正式改为“端午”。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有很多种说法,如纪念屈原、纪念孝女曹娥、纪念伍子胥……其中,纪念屈原说在民间影响最大。传说 爱国诗人屈原是战国时期的楚国人。他提出了一个富国强民的好主意。但是,当时的社会腐败,国王昏庸。他的策略不但没有被国王采纳,反而被迫害,流落到汉北一带。屈原生性耿直,不愿委曲求全,不愿看到国破家亡,看破红尘,跳进大河里自杀,以死捍卫正义。当地的渔夫得知他跳河以后,非常痛心,怕河里的鱼儿吃掉屈原。于是,划着船,把竹筒里的米抛入河里喂鱼,让鱼儿饿了吃米,不去伤害屈原的尸体。后来,大家把竹筒盛米改为包粽子,把划小船改为赛龙舟。以后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人们就以吃粽子,赛龙舟来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听完爸爸说的话后,我已经“口水直流三千尺了”!说到粽子,昨天妈妈在手机上看到了小区物业发来的一条信息:“在我们小区,5月5号这一天,每栋楼房的居民都可以免费体验做粽子。”刚看到这条信息,妈妈就告诉我爸爸,我也听到了,我开心的从房间里跑了出来,叫爸爸妈妈带我去体验一番,于是,我们来到了包粽子的地方,那里有包粽子的叶子,有许多糯米,还有一些馅儿,后来我们在教我们做粽子的那位叔叔的指导下,做出了一个有点丑的肉粽,后来,包粽子活动结束了,那位叔叔还送给我们了一个红枣粽和豆沙粽,还给我们讲了端午节的故事,我开开心心的吃着粽子,开开心心的听着,叔叔讲的端午节故事,虽然我已经听爸爸讲过一遍了,但是,我国诗人屈原的精神是,一种伟大的精神,我宁可听一百遍,也还想听,因为这种精神实在太伟大了!

    晚上我躺在床上,想着爸爸和那位叔叔讲个故事,自编了一首诗:“读完离骚吟颂橘,吃完粽子看龙舟屈原伟大人知晓,学习传承这精神。”

    话说端午

    原创: 罗菲阳

    说起端午节,大家一定不会感到陌生,宋代诗人张耒的一句“国亡身陨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人间”,早已成了脍炙人口的千古佳句。

    端午节最早起源于距今两千多年的战国末期。关于端午节的来历,是源于战国时期的楚怀王听信秦国使者小人张仪的谎言,与齐国断了联盟关系,却只得到了秦国的六里土地,而不是先前承诺的六百里。楚怀王十分愤怒,于是,派兵攻打秦国,结果惨败。楚怀王只好派屈原去齐国求情,才恢复了友国关系。之后,秦国让楚国跟他们和好,让楚怀王去秦国商量结盟的事。屈原便请求楚怀王别去,但靳尚和子兰两位奸臣怂恿楚怀王去秦国。楚怀王听了他们的花言巧语,来到秦国后,秦王就突然翻脸把楚怀王关在了那里,直到他死去。楚怀王的儿子楚顷襄王继位,听信小人谗言,疏远了屈原,将他流放在外。十年后,秦国的名将白起带兵攻占了楚国都城,楚国灭亡。屈原“众人皆醉我独醒”,留下了《离骚》这首诗,便抱着一块大石头跳进了汨罗江的滔滔江水中。百姓们知道了这个消息后十分伤心,就乘着船奋力打捞屈原的尸体,将粽子等食物扔进江里,让水里的生物吃饱,不吃屈原的尸体。为了纪念屈原,直到现在,我们在五月初五时都会划龙舟,吃粽子,处处都修起了“屈原纪念馆”。

    每逢端午,大人们总会带着子女们到长辈家看看,回到他们身边,欢聚一堂,一起看赛龙舟,一起吃粽子,闲话家常。

    历代文人墨客心中的端午节也是百花齐放的。文天祥“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边贡“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贝琼“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表达了他们对端午的情感。

    又是一年端午节,在这端午佳节里,祝大家幸福安康!

    话说端午

    原创: 杨尚书

    看着桌上几个用粽叶包成的粽子,我便知道:端午节到了。

    端午节又称龙舟节、重午节、端阳节、艾节、屈原日,是中国传统节之一。主要习俗有: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挂艾草。

    俗话说:“端午不戴艾,死去变妖怪。”在古代五月初五的端午代表一种凶兆,这一天 疟疾、妖怪、瘟魔等等邪气都会来临,所以人们在门上悬挂艾草来驱赶他们。为了让人们更加远离他们,还要喝雄黄酒,在额头上画个“王”字,这样邪气都不敢来找你了!但我要温馨提示:雄黄虽好,可不要贪杯哦!多喝雄黄,会使雄黄的成分产生砒霜,有毒哦!赶紧告诉身边的人,不过一般人我才不告诉他呢!

    “五月初五是端阳日,白蛇许仙不到头。”关于端午的传说还真不少:有人说是纪念屈原,有人说是纪念曹娥,还有人说是恶日驱避。不过确实,早在屈原之前,端午就早已存在,都是为了纪念英雄。比如曹娥,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为了救父曹娥于五月5日投江,五日后抱出父亲的尸体。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50年后的同一天,屈原不愿看祖国被侵略,抱石泪投汨罗江而死。所以,端午也被称为诗人日与英雄日。

    “看龙舟,看龙舟,两堤末斗水悠悠。”到了端午肯定要看赛龙舟呀,那这个习俗是怎么来的呢?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屈原的尸体,如今发展成赛龙舟。“莫问腕头缠白索,且将粽子吃沙糖。”小朋友们在端午节最爱吃粽子,相传屈原死后,有位渔夫拿出饭团、鸡蛋等,“扑通”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

    “先在这里打个结,再......”瞧!我正在做蛋网呢!你知道为什么端午节要吃咸鸭蛋吗?在古代医疗技术不发达,人们一直在和瘟魔作斗争。许多人心神不好,最后斗不过,死了。人们见咸鸭蛋圆圆的,像一颗心神蛋,所以在端午邪气最盛时吃它,提高心神。为了不让心神受外界影响,人们编织蛋网保护它。还别说,古代人真迷信!

    话说端午......

    话说端午

    原创: 朱鸿楷

    说到端午节,大家一定不会感到很陌生,唐代大诗人殷尧潘的一句:“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早就成了脍炙人口的千古佳句。

    端午节又称重午节、端阳节。它与春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华三大节日,端午节最早起源于农历五月五日。关于端午节的起源,各地说法不一。有说是为了纪念屈原,于是,热爱屈原的人们不愿让鱼虾吃掉起源的尸体,为了让屈原安息,就往江里投了许多食物。还有说是,源于古代百越地区对龙图腾的崇拜与信仰。于是,在五月五日包粽子、赛龙舟就渐渐成了当时古人们的习俗,这样的习俗就被一代一代的人们传承了下去,也就成立我们所说的端午节。

    端午节为什么要包粽子呢?这是因为《初学记》中有这样的记载:汉代建武年间,长沙人晚间梦见一人,自称是屈原的好朋友,对他说:“你们祭祀的东西都被江中的蛟龙给偷去了,以后可用艾叶包住,用五色绳捆好,蛟龙最怕这两样东西。”于是,人们便按照那位朋友的方法去做,世代相传,逐渐发展成为我国端午节的食品。

    每逢端午佳节,子女们都会带着老人们、朋友们共品粽子,共亿过往,闲忆家常,一起在湖面上赛龙舟,说说笑笑,老人们见到子孙承欢膝下,劳碌一生的辛酸也就随着笑声烟消云散了。

    历代文人墨客,对端午节也是别有钟情的。宋朝作家文天祥的“楚人犹自贪儿戏,江上年年夺锦标。”表达了文天祥对端午节的喜爱之情;唐朝作家文秀的“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表达了他对屈原的同情之心;北宋张丰的“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表达了他对北宋的一片忠诚之心和对屈原的敬意。

    最后,在这端午佳节里,祝大家过得健康、愉快、喜乐、平安。

    话说端午 作文8篇 本文关键词:作文,端午


    话说端午 作文8篇》由:创业找项目整理
    链接地址:http://www.gjknj.com/duwu/319579.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下一篇:学习黄文秀同志先进事迹心得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