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创业找项目 > 范文大全 > 英语介绍一本书ppt
  • 英语介绍一本书ppt

  • 来源:创业找项目
  • 时间:2018-05-06
  • 移动端:英语介绍一本书ppt
  • 篇一:第一课 我的第一本书

    第一课 我的第一本书

    课时内容: 检查课文一《我的第一本书》的词语学习

    课时目标:

    知识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会本课“赖、厚、磨、稀、晾、揍、掺、裁”8个生字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宽厚、赖、拦腰、花花绿绿、磨磨蹭噌、一口气、开春、稀奇、晾晒、掺和、板面孔、裁。掌握“裁、揍”等词语的用法,理解并能够模仿课文中“??有什么好??的??”“??倒??”、“所以??是因为??”等句式造句。

    2.能以较快的语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并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的基本内容。

    能力目标:2、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本课生字和词语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能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的词语进行交际。

    德育目标:3、了解我国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百姓的生活状况,教育学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课时重点: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掌握快速阅读的技巧和方法;学习倒叙的写作方法;领会文中巧妙的细节描写及其对表现人物的作用。了解倒叙的写作特点。

    2.教学难点:课文中“??有什么好??的??”“??倒??”“所以??是因为??”、

    等句式的理解和运用。了解作者围绕事件发生层层推进,感悟由书引发的父子之间、同学之间的浓浓情意,体会文中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特别是父亲温和、善良,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的友情,对孩子负责,同时也乐于助人的品质。

    课时难点:能完全理解词语大意,并学会运用。

    【教学方法】 启发式、讨论法,练习法,

    【教学工具】黑板,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检查学生自主学习“学习提示”内容情况。

    1. 出示生字词,请学生在小组里读一读、组一组,观察学生组词或组短语的能力。如:宽(厚,阔)、稀(奇,少)、晾(晒,衣服)、掺(和,杂)、板(面孔 脸)。理解词意并会用“宽厚、开春、稀奇、晾晒、掺和”组成短语。

    2.学生在小组中互相提示纠正易读错和易写错的字、词语.

    3.词语解释方面:“诗人、一口气、鞋样、山沟、开春”等,注意引导学生注意和发现这几个词的构词特点。

    注意:教师在检查过程中尽量鼓励学生自已解决问题,不宜讲解得过多。

    二、学习方法,学习词语

    1.形近字

    薯shǔ(红薯) 蜜mì(蜜饯) 裁cái(裁剪) 熟shú(熟悉)

    署shǔ(署名) 密mì(秘密) 栽zāi(栽树) 塾shú(私塾)

    暑shǔ(暑假)

    2、词语的解释:

    梦幻—梦中的境界。通过指不可能实现或不真实的事物。

    脊背—躯干的一部分,跟胸和腹相对。口语中说“背”。

    虾米—晒干去掉头和壳的虾。因为虾体形弯曲,所以常用来形容脊背弯曲。

    花花绿绿—形容颜色鲜多彩。

    苦楚—痛苦:多只生活上受到的折磨。楚,痛苦。

    3、比旧词学习新词。

    感受——侧重受到影响,还可作名词,有“影响和体会”的意思。 “感觉”是指对外界的

    事物产生反应。

    稀奇——侧重新奇,奇特或很少想到,多形容人的感觉。“稀少”侧重事物出现得少。 奥秘——侧重不易理解,尚未被人发现和认识。“秘密”侧重不让人知道。

    揍——专指打人,使用范围较窄。“打”是多义词,而是使用范围广。

    居然——表示出乎意料,语气较轻。“竟然”的语气较重。

    4、通过课文学习,掌握常用句型:

    (1)“??有什么好??的??”

    (2)“所以??是因为??”

    三、听写检查

    1.听写词语或让学生朗读词语。

    2.做练习一至五。

    3.用提示中二,三,死的词语造句。

    四、全班交流解决疑难词语

    (1)各小组汇报词语学习情况,提出未解决的疑难词语。

    (2)在老师的引导下,全班同学一起解决疑难词语。

    五、作业

    1. 熟读词语,加深理解。

    2. 抄写词语。

    3. 认真预习课文。

    六、课后小结

    在检查学生自学词语的情况时,我应当注意按各个学习小组重点学习内容的不同而安排汇报,最大限度地达到小组间相互交流探讨的目的。

    七、板书设计

    第一课 我的第一本书

    授课时间累计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通过自读理解、讨论交流、归纳完善,使每个学生都完全理解课文内容。2、丰富学生的词汇知识,能用所学过的词汇量发展社交能力。

    过程与方法:3、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快速阅读课文的技巧和方法,能抓住关键词,准确理解和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情感与价值观:4、初步具备概括的能力,能找出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本文的写作特点。 课时重点:正确、熟练地读并理解课文大意。

    课时难点:能够概括段意,准确地把握文章的结构;通过对文中人物形象的描写,准确地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

    教学方法:讲述法、激励法、演示法、交流法

    提前测评:提问学生用重点词语口头造句

    一、导入

    板书课文题目《我的第一本书》。同学们,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今天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谁都请离不开书。

    想一想,你读得第一本书是什么?(请同学们说说,并谈谈感受)今天,让我们一起随诗人牛汉去了解围绕着他的第一本书演绎了怎样的故事,在体味语言特色的基础上,把握第一本书的深刻含义。

    二、细读课文。

    1.教师用一连串的问题,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这时可以在音乐的伴奏下播

    放课文录音,让学生先听听,看看能听懂多少。

    2.请学生在小组内采取分段阅读(小声读或默读)、分别提出和解决问题的合

    作学习方式。要求学生要边读边把自己认为重要的内容画出或摘抄下来。

    3.采取组间竞争提问的方式,请同学读后说说,课文是按什么方法叙述这

    个故事的?

    4、教师可边听学生回答边板书各自然段中的关键词,如:难以忘怀的第一本

    书→介绍我的父亲→父亲考我→半本书→我和乔元贞的第一本书。

    5、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作者围绕着“我的第一本书”叙写了哪些事、哪些人?作者是怀着怎样的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

    [讨论明确]

    事件:分书、修书、送书、转学、人与的狗默契

    主要人物:我、父亲、乔元贞、二黄毛

    三、学生在组内轻声读课文,画出文中表现故事发展前因后果线索的关键词。

    教师出示设计的练习,帮助学生理出文章叙述的主要线索。

    四、填空练习。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追忆我的第一本书;

    第二段(第2自然段),写-----介绍父亲;

    第三段(第3~6自然段),写-----我的半本书;

    第四段:(第7~10)自然段,写----我的第一本书的来历。

    五、要求学生在组内轮流读各段,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六、课堂检测

    1.检查学生词语掌握情况,可以通过听写本课的词语的方式进行, 最好

    是每个小组完成不同的任务。如:相互听写、组成短语、造句、词语解释等方式。

    七、作业练习

    1.检查学生随堂完成课后练习一、二、三题的情况。

    2.安排学生进一步读熟读懂课文的任务,要求学生要联系自己生活和学习

    中的实际。

    八、板书设计

    我的第一本书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追忆我的第一本书;

    第二段(第2自然段),写-----介绍父亲;

    第三段(第3~6自然段),写-----我的半本书;

    第四段:(第7~10)自然段,写----我的第一本书的来历。

    第三课时

    知识与能力:

    1、通过自读理解课文,进一步掌握课文叙述方式和段落大意。初步具备概括的能力,能找出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故事叙述的前因后果。

    过程与方法:2、以问题的方式理解全文,并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的基本内容和主要内容。 情感与价值观:3、启发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学习,并且培养他们认真做事的良好品德。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分段大意和中心内容。

    教学难点:1、总结课文中心内容。2、丰富学生的词汇知识,能用所学过的词汇量发展社交能力

    教学方法:导读法,练习法,分析法

    教学过程:提前测评: 口头提问学生阅读课文情况

    一、导入

    按照故事发展的先后顺序, 这篇课文共分了几段?请用简短的一句话或一个词语概括每一段的中心意思。

    二、串讲课文。

    1)读懂每一句话。

    2)熟练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三、学生自读课文第一至第三自然段。(6分钟~8分钟)

    要求带着以下问题阅读;

    1.来访者和作者对课本的看法有什么不同?

    2.作者父亲是干什么的?

    3.作者小时候学习怎么样?

    在自读的基础上,提出疑难句子和课文中未理解的部分,小组讨论,互帮互学,争取在其他同学的帮助下读懂课文,能回答上述问题。基本理解每一句子的意思和形式,全篇文章的主要意思和表述方式。

    四、串讲课文

    1.第一段(1-2自然段)阐述作者童年的感受和家庭情况,交代时间和背景。

    句型:“有什么好+(东)+的”

    1)今天的电视有什么好看的。

    2)家里啥都有,没什么好买的。

    2.第二段(3自然段)叙述父亲回家准备检查作者的学习。

    思考; 作者父亲为什么要熬检查作者的学习?

    五、学生自读课文第四至第九自然段(6分钟~8分钟)

    (1)学生自读课文,边想边思考下列问题。

    1)作者的书为什么只有一半?

    2)作者父亲为什么给作者改名?

    3)作者父亲为什么让作者要回那半本书?

    在自读的基础上,提出疑难句子和课文中未理解的部分,小组讨论,互帮互学,争取在其他同学的帮助下读懂课文,能回答上述问题。基本理解每一句子的意思和形式,全篇文章的主要意思和表述方式。

    六、第二段(4~8 自然段)叙说作者的父亲发现作者的课本只有半本后,把书补成了两本书。

    (1) 作者把课本上半本给了同学乔元贞。

    (2) 作者因错名字考了第二。

    (3) 乔元贞的佳境。

    (4) 作者的父亲把两个半本书补成两本完整的书。

    2.结尾,与课文前后呼应。说明第一本书是作者难以忘怀。

    七、作业

    (1)熟读地朗读课文,最好能用自己的话复述。

    (2)写全篇课文的复述提纲。

    八、板书设计

    我的第一本书 牛汉

    我的第一本书 爸爸对我的关心,同学之间的友谊

    人生道路上的第一课

    生活的艰辛,人间的温情,上学的乐趣

    快乐和梦幻:1跟小动物在一起(人和狗之间的默契和情趣)

    2跟父亲相处(父子之情)

    3同学朋友之情

    父亲摸摸我头上的“马鬃”: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疼爱和听到儿子取得好成绩的欣慰 父亲深深叹着气:一方面对儿子的做法表示赞同,也为乔元贞家的贫困表示同情

    人不能忘本:双关,字面意思指书本,更是指人生成长过程中最有价值、最基础最初的东西。 人物:“我”、父亲、祖母、乔元贞、冯百成、“狗”

    作者写“第一本书”的态度:崇敬,珍爱

    父亲:知书识理,关心孩子的学业,温和善良,理解孩子,乐于助人,尊重孩子的友情,对孩子负责。

    课后反思:

    课文二 第一个日记本

    授课时间: 总计课时:

    第四课时 学习课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通过自主学习,扫除课文中的生字、词语障碍,积累和扩展词汇量。能较流利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基本理解和掌握课文所表达的内容。

    过程与方法:2、阅读课文,归纳文中出现的疑难词语或句式,初步掌握比喻句的意义和用法。

    情感与价值观:3、了解记叙体散文写作的基本方法,喜欢读这类作品并能进行模仿写作。 教学重点:1、认识课文生字。积累若干个词语。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3、深入探究课文的主旨,并能以此受教育。

    教法:诵读、讨论,配以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文二导入

    同学们,谁来说说自己最喜欢的一件东西或最喜欢做什么?

    篇二:找对英语学习方法的第一本书

    找对英语学习方法的第一本书

    向大家汇报一下,本人几年前在天涯论坛上发表的《告诉你外语学习的真实方法和误区分析》一文,经过多年的改进和内容扩充,现已成书,由《光明日报》出版社正式出版,书名定为《找对英语学习方法的第一本书》。

    当年发布的《告诉你外语学习的真实方法和误区分析》,主要是介绍自己在多年的英语教学中,发现中国同学身上普遍存在的典型学习误区,简要分析了产生这些误区的原因及造成的严重危害,然后简单介绍了一点外语学习的原理,并探讨了一些正确的外语学习方式。在讨论的过程中,虽然对外语学习误区分析得比较全面,但对产生误区背后的科学原理介绍得不够深入和精确,对于应该如何制定和采用具体的英语学习策略是也缺乏清楚的论述,造成很多读者就此有不少疑问。当时写作之前并没有提纲,也缺乏大量的资料准备工作,基本上是想到哪里写到哪里,有些资料和案例是多年前看的,不但有些已经过时,甚至出现了一些记忆差错问题。而但在国内的环境下,查找相关的资料难度实在太大,很难认真做些研究和资料收集工作。

    本人在2008年辞去了一切工作,重返北美,在大学里的图书馆里租了阅读室,对国外当前外语学习的有效方法研究现状做了更深的了解,对加拿大和美国的中国留学生们,新、老大陆移民们的外语学习和应用情况又再次做了调查,用了四年的时间,重新理清了思路主线,在由浅入深介绍外语学习原理的同时,还融入了近些年相关的外语教学研究的先进成果,修改了原文中的一些错误,认真补充了大量的新资料和数据,增加了一倍的内容而成书。

    本书的书名是听取了多方意见和出版社编辑的建议后定出的。虽然原帖标题和本书的书名都提到了英语学习方法几个字,但这不是又一本“有关英语学习的方法书”,而是一本“有关英语学习方法的书”。“的”字的位置有这么一点差异,立意完全不同。为什么这么说?

    就在几十年前,世界各地的人们还都认为,一定存在着一个最佳的学习外语的方法,我们需要做的研究工作就是把它找出来。可是,从上个世纪中开始,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相关领域研究的深入,人们渐渐地发现,以前对外语学习的认识大多是错误的。外语学习的原理不但越研究越深入和细化,而且这个所谓的“最佳外语学习方法”,离我们也越来越远了。原来一些著名的、流行的,甚至被认为是无懈可击的外语学习方法,随着科技的发展被逐一否定和抛弃,之后也再没有新的被公认的外语学习方法出现。目前外语研究学者们共同认可的是:简明和统一的外语学习方法是不存在的! Gass 和 Selinker在他们为语言学专业编写的《第二语言习得导论》中,一开头就这样写到:“第二语言学习是一个过于复杂的现象,所以无法简化为一个原理。”从七十年代起,外语学习研究和实践,进入了一个否认存在明确学习方法的所谓“后方法时代”。

    那么没有确定的可以描述的学习方法,又如何学习外语呢?这就要求大家在理解外语学习的科学原理后,学会制定符合自身情况的正确学习策略。在试图搞清楚外语应该怎样去学之前,我们首先必须明白外语“不能怎样去学”的问题。如果我们能够先清楚地认识到外语学习中的一些普遍错误观念,那么正确的理念和实践方法,才会慢慢浮出水面。所谓先“去伪”才能“存真”。本书的开头部分,正是针对大家在外语学习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和典型误区,分析了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并纠正错误观念;接下来的章节是介绍目前外语学习领域的一些研究成果和回顾外语学习研究发展历程,并总结这些成果对我们学习外语的指导意义;最后部分是具体学习策略和教学实践的探讨,并举了世界上现有的一些被实践证实比较有成

    效的外语教学方式和教学实例。希望能通过介绍和分析的过程,让大家找到对自己有用的东西。

    再次声明,本书并没有向大家宣布发现了一个高明神奇的英语学习方法,而是尽量使用通俗的语言,分析大家学习外语的各种误区,介绍与大家的外语学习最相关的科学研究成果(都尽量标明了出处),总结在不同环境和条件下外语学习会出现的各种情况,其目的是揭示外语学习的原理,让大家能够对外语学习有客观的认识,形成正确的观念,这是大家能学好外语的前提。从以往的经验看,一些同学在读过原帖后,跳过文中讲述外语学习原理的部分,而专门挑出一些具体的学习技巧进行罗列和总结。这种忽略战略只看战术的做法,其实是舍本逐末。而且每个人的情况是很不同的,按照某个统一的做法是很难获得成功的。理通则法明。只要大家真正弄懂了外语学习的原理后,自然能够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具体的学习方法。

    感谢《光明日报》出版社。承蒙出版社的准许,特将本书的部分内容在本论坛陆续发布。大家如想转载,只需遵守天涯的有关规定即可,本人没有意见。再次感谢天涯社区和这些年来很多读者的鼓励和大力支持,谨以此书作为回报。

    第一章 爱之愈深、误之愈切

    如果你随便问一下周围学过一些外语的人,在外语学习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什么,大部分都会说是“哑巴英语”。如果问:你认为应该如何学外语?怎样学的效果最好?大部分人都会这样回答:

    1. 要有外语环境,最好是能出国,在国外的外语环境中不久就会说好外语了;

    2. 要尽早多开口说外语,最好能有机会多跟外国人交流;

    3. 最好有人能够不断纠正我说外语时出现的错误;

    4. 英语不好主要是单词量不够;但背单词太难了;

    5. 要学习语法知识;如果语法熟练,说句子就正确了;

    6. 学习外语就要多背诵,学外语主要靠记忆力;

    7. 想要纠正发音,一定要听和模仿标准的、纯正的外语发音;

    8. 不会连读,影响了听说能力,所以要练习连读和吞音;

    9. 学外语必须不断地做重复练习,Practice makes perfect;

    10. 以前我们学的外语是外国人现在都不用的过时英语或书面语,我要学口语。

    如果这些答案跟您的基本一致,那么很遗憾地告诉您,您对外语学习的认识不但是错误的,而且是和事实正好相反的。您没看错,我说的正是:“以上这些概念不但错误,而且与事实是正好相反!”大家不用惊讶,分析一下很快就能明白其中的原因。

    Strozer在其所著的《成年后的语言习得》一书中这样评述:“如果对语言结构的理解是完全错误的,关于语言的概念是非常不合理的,那么教语言的方法只能给人带来危害。”误用了不科学的方法,损失的不仅仅是时间和金钱,最可怕的是它可能会给自己或他人的外语能力带来难以弥补的永久性

    损害。这也就是为什么说我们在探讨外语教学和外语学习之前,一定要理解外语学习的基本科学原理是什么,更一定要最先分析我们目前对外语学习的误区是什么。

    我们先拿一个比较简单,容易理解的关于纠正发音的误区来和大家一起分析一下。

    一、标准发音

    大家一般都自然会认为,要想学好英语的发音,或纠正自己不标准的发音,那当然要去听纯正的、标准的发音啦,最好是专门听地道的英国音或美国音了。可千万不能听一个发音不标准的人的发音,会把我给影响坏了!这样想没错吧?不幸的是,这种想法非常错误。正好相反,想要把发音练标准,最好是多听各种非标准音。也就是说,是通过听各种不准确的发音来把发音练标准的。成年人想要纠正发音,长期只听标准音不但没有效果,大部分情况下反而会使错误更加严重。怎么会是这样的呢?难道我们的直觉都错了?是的,我们的直觉错了!

    这一结论,最初是美国语音专家在对日本人说英语的口音研究后发现的。这里还有一段有趣的历史。

    骡拉怕路杂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和中国军队并肩作战打日本鬼子的时候,狡猾的日军经常偷袭中美盟军,并且化妆成中国军队或中国老百姓让美军上当。当时美军除了教导士兵们从身高和腿的形状来判断是不是冒充的日军外,还特地发明了一个中美盟军共同使用的战地口令:“Lollapalooza”。因为这个口令中国盟友都能说得非常清晰,跟中文“骡拉怕路杂”发音差不多。但对日本鬼子来说,由于他们说英语时的口音特点是“R”和“L”不分,所以就算是汉语和英语都会讲的日本人,也无论如何说不利落这个口令,是敌是友一听便知,甭想靠学说我们的口令来蒙混过关。美国哨兵当时接到的上级命令是:“一问‘口令!’,对方回答如果叽里咕噜的像是:‘Ro-ra-ba-roosa’,肯定是鬼子,立即机枪扫射根本不用犹豫!”

    当时美国的战争部和海军部给来中国参加抗日的美国海军陆战队员每人发了一本《中国生存口袋书》,其中有一章叫做“如何发现日本鬼子”(How to Spot Japs),上面就这样讲到:“如果碰到了可疑的人物需要判别是中国人还是日本人,只要让他学说一下‘螺拉怕路杂’,他就冒汗了。”日军想冒充成我中国军民的计划,就这么被他们不争气的嘴给搞砸了。可想当时日军侦查兵潜伏到盟军的军营附近,好不容易偷听到了这个口令,当时也都得郁闷坏了,回去没法交代呀!这要是向小队长报告时叽里咕噜说不清楚,还不得被小队长“三宾地给 ”?

    二战时期美军军需特勤部门编写的《中国生存口袋书》

    这本口袋书和这个口令在二战后因为有“种族歧视”的成分被禁止使用了。不过当时在抗战期间我们这样歧视敌人的缺陷也没错儿,战后要和平发展了当然不一样了。二战后这个“Lollapalooza”的典故没人提了,又流传出了一个与时俱进的新典故:一日本游客在纽约问路,当地人跟他说:“Turight at the next light.”日本人暴汗。到底是在下个“右转路口(right)”处右转,还是在下一个“红绿灯(light)”处右转?更有甚者,美国的语言学家Steven Pinker在1992年去日本讲学时,日本的语言学家Yamanashi见到他的第一句话,就说了一个有关日本r和l口音的笑话:“In Japan, we have been very interested in Clinton's erection.”(把election 故意说成是日本口音的erection,讽刺当时克林顿的丑闻)。

    由于日本人说英语时的这些口音特点,引得战后美国研究口音问题,多半是以日本移民

    为研究对象。在这里我们也先声明一下,这一部分有关发音的内容也仅是陈述一下历史事实,不是搞种族歧视啊。

    嘴不教,耳之过

    那为什么做语音实验会找日本人呢?大家普遍的回答是:因为日本人说英语的发音很难听。那为什么日本人发音难听呢?以前每次讲课中这么提问,听众总发出些笑声,很多人都回答说日本人舌头硬。其实日本人跟大家一样,舌头并不特殊,发音不准是因为他们的日语造成的。大家都知道英语有大约44个发音(元音加辅音),而日语只有20来个音。不是听说日语有五十音图吗?很遗憾,日语的五十音中很多音是重复的。比如第一行元音:“阿姨勿爱我” ,(あ,い,う,え,お 的近似汉语发音表示,大家别太较真儿啊!)确实是不同的5个音,但到了第二行“咔叽裤开口(か、き、く、け、こ)”,却是只多了一个音,即辅音“K”,其他是借第一行元音拼出来的(K-a, K-i, K-u, K-ai, K-o),浪费了4个指标;又如Na行“拿你牛奶喏(な、に、ぬ、ね、の)”,又只多了一个辅音“N”,其他仍然是拼出来的??到了最后三行,音都不够拼的了,居然还拿了前面几行一些用过的音来凑数。所以这样不断凑下来,总共没多少真正独立的发音。这个“缺音”的特点,再加上不像汉语中有四声和同音字,其结果就是,同样属于单音节发音的语言,日语说一个词时却必须使用一大串单音的组合。所以用汉语一个单音就能表示的字,日语往往是叽里嘟噜一大串,说得很累人。而当日本人在学说英文时,由于缺音,很多英语中的发音是发不出来的。比如“R”和“L”这两个音在日语中没有,只有一个与这两个发音相近的“ら”音,听起来又像“Ra”又像“La”。(日英双语发音都标准的人,一般认为这个音中含有相当于英语70%的“R”音,20%的“L”音和10%的“D”音。)英语中很常用的“Read and Write”,日本人只能说成“ Lread and Lright”,听起来像Lead and Light。而当说“Lead andLight”时,他们仍然说“Lread and Lright”,听起来又像“Read and Right”,基本上是“L”和“R”无法区别。有的人“R”说得更好些,有的人“L”说得更准确些,但很少两个同时都说得好。这是个很典型的日语口音现象。由于这两个音的混淆会产生严重误解,所以它也就受到了非常的关注。于是,当时哈佛大学在研究发音问题时,就找了在成年后才移民到美的日本人做实验。首先询问这些被实验者:Read 和Lead两个音,大家知道它们发音不同吗?大家一致回答非常知道。再问那为什么会说错,有的说“我们的口腔结构不同” ,有的说“我们的发音部位跟你们的不同,我们靠前,你们靠后”,也有人说“我们舌头硬,老美舌头软”。这些回答是否正确呢?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专家们接下来做了这样的实验:在不给看拼写的情况下,让这些日本人听一组“R”或“L”打头的词,然后做二选一,比如说:“Right”和“Light”, “Rap ”和“ Lap”。做完了测试,发现答案的正确率是50%。当看到这一结果时,测者和被测者全傻眼了。因为如果是全对了,说明听力本身没有问题,毛病是出在嘴上,那调整一下舌头位置或口型就可以解决问题;如果全错了也不要紧,说明听得出区别但搞反了,以后说的时候掉个个儿也就对了。但答对一半就没救了,因为说明根本无法分辨这两个不同的发音。大家想,如果听不出这两个音的区别,也就说明根本都不知道什么才是正确发音,这样如何能发出正确的音呢?结论已经出来了:发音不准的主要原因不是嘴的问题,而是耳朵的问题,听不准自然就说不准。其实通过前面讲过的日本游客的笑话,说明人们已经普遍认识到日本人听不出“R”和“L”的区别。在网上可以找到很多测试成年日本人“R- L”听力分辨能力的网站,大家也可以测试一下自己。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的同学或普通话标准的同学会得分很高的。

    说话发音不准和唱歌走调儿道理很接近。唱歌走调儿是什么原因呀?是不是嗓子不好?不是,主要是耳朵听不准。唱歌走调儿的人在唱的时候,觉得自己唱得挺好的,原因是他们

    的耳朵听不准音,自己听不出自己跑调了。如果您唱歌并不走调,自己堵上耳朵再唱一个试试,别人保证说您走调了,看来耳朵决定了发音的准确性。

    听不严,谁之惰

    那么,这些参加实验的日本人都是美国移民,在美国生活了很久,天天听的是标准英语发音,为什么还会听不准?原因是成年人很难准确分辨一个不在自己母语语音范围内的新发音,也听不出自己的发音和新发音的区别。有时自己听着觉得似乎有些区别,但具体哪里不同并不真的明白,模仿的时候自己听着以为发音已经发接近标准音了,其实还有很大差距。难道是成年后耳朵退化了吗?非也。McClelland博士的研究表明,成年人初次听到一个陌生的外语发音时,会自动在大脑中的母语语音系统中找一个与之近似的母语发音,用来对应这个新听到的外语发音,从而认为听到了的这个外语发音就是母语中的某个音。中国同学听到英文的“we”, 我们很多人都会认为其发音就是汉语中的“为”,所以说这个词的时候也很习惯地使用汉语中“为”字的发音;英语中[i]和[i:]的发音,我们会认为和汉语中的“一”的发音相同,所以我们普遍都会把“east”[i:st]说成是“yeast”[ji:st],把“it is”[it] [iz]说成是汉语的“一特意思”[ji:t] [ji:s],以及把“v”[v]和 th[θ]的发音,用“w”[w]和“s”[s]代替等等现象。

    成年人在初次把外语发音“对应”了母语发音之后,下一次再听到这个外语发音时,都会再强化一次大脑中那个初次建立的对应母语发音的印象。如果无法意识到这个外语发音和对应的母语发音并不一样,那么长期在这种只听标准外语发音环境下,每次都是在强化这个不正确的母语发音,而仅存的一点点分辨这个新外语发音的能力会不断减弱直至完全消失。就算学了十几、二十年外语,听了无数遍正确发音的同学,也丝毫不能改正自已的错误,会一直错误地说下去。大家可以参看1999年4月刊登在《纽约时报》上的一篇关于大脑与外语学习方面研究的报道:“听到外语中的不熟悉的发音,反而会强化自己的母语发音系统。当日本人初来美国时,每次他们听到英语中的‘L’或‘R’发音时,他们日语中的那个单一的‘R’音被激活。长期处在国外的真实英语环境中,不但没有使他们变得更能够分辨新的英语发音,相反在这个环境里呆的时间越长,越会使他们区别‘L’和‘R’发音的听音能力减弱。”(Blakeslee, 1999)

    华盛顿大学的 Patricia Kuhl 博士,把成年人学习外语时,在听到外语发音后,大脑首先会在自己熟悉的母语发音中去寻找对应发音的现象,称为是 “感知磁石效应(Perceptual Magnet Effect)”(Kuhl, 1991)。她进一步解释了出现这个现象的内部原因是在大脑中建立的“声音概念神经图”。在英语是母语的人的大脑中,对应接受“L”音的脑神经元与对应接受“R”音的神经元是分离的,距离较远,所以听到不同的音后,大脑能准确激活每个发音各自相应的独立神经元,从而轻易分辨两个发音;而成年日本人大脑中反应“L”音和“R”音的神经元是重叠在一起的,在听到“L”音或“R”音后,激活的都是同一处的神经元,于是大脑对这两个不同发音的反应为“听到的是同一个音”而无法分辨。造成这一脑神经结构差异的原因是日本人从小听的日语中没有这两个音的区别,在青春期时,负责听音的脑神经图(神经网络)固化了,长大以后大脑就不再去区别这两个音(Kuhl, 1997)。甚至有的日本人嘴里能够发出这两个不同的发音,但耳朵却听不出区别(Sheldon and Strange, 1982),说的时候自然会经常搞错。日语中辅音缺少,造成日本人说英语时发音很容易混淆,所以这个现象比较容易被注意到。原来耳朵没退化,是脑袋在捣鬼。

    篇三:新概念英语——英文名人书单

    美联英语提供:英文名人书单

    两分钟做个小测试,看看你的英语水平 http://m.meten.com/test/xiaobai.aspx?tid=16-73675-0

    1. 艾玛·沃特森(赫敏扮演者、学霸女神)

    她推荐的书目画风正常,很符合大部分英文学习者的喜好。

    1. Torch by Cheryl Strayed

    谢丽尔·斯特雷德《火炬》

    2. Tiny Beautiful Things by Cheryl Strayed

    谢丽尔·斯特雷德《美好的小事》

    3. Wild by Cheryl Strayed

    谢丽尔·斯特雷德《荒野》

    所以,基本上谢丽尔·斯特雷德任何作品都是雷打不动要入选的。

    4. Just Kids by Patti Smith

    帕蒂·史密斯《只是孩子》

    这本书坦诚而敢为。我喜欢她看世界的方式。读完后我觉得生活更美好也更具希望了。

    5. A Thousand Splendid Suns by Kalhed Hosseini

    卡勒德·胡赛尼《灿烂千阳》

    6. The Remains of the Day by Kazuo Ishiguro

    石黑一雄《长日将尽》

    石黑一雄的小说是沃森的最爱之一,是因为这本书所表达的自行决定权的后果。我有点憎恶

    这种什么情绪都不宜表达的英式思维。

    7. Love Letters to the Dead by Ava Dellaria

    伊娃·德拉威雅《给死者的情书》

    艾玛相当肯定作者这本处女作。

    8. The Queen of the Tearling by Erika Johansen

    埃里卡·约翰森《提尔灵女王》

    华纳兄弟拿下了这部小说的电影著作权。沃森抵制不了这本奇幻小说的诱惑。

    9. The Fountainhead by Ayn Rand

    安·兰德《源泉》

    艾玛沃森生活中兴趣爱好广泛,从好莱坞大片到积极推进人权,艾玛看书时也是博览群书。即便是这样颇具争议的小说也在她的阅读书目中占有一席之地。

    10. The Fault in Our Stars by John Green

    约翰·格林《星运里的错》

    11. The Opposite of Loneliness by Marina Keegan

    玛丽娜·基根《孤独的反义词》

    12. The BFG by Roald Dahl

    罗尔德·达尔《好心眼巨人》

    就像是播放一首歌,重新拾起一本让你有所回忆的书,思绪会把你带回其它时空。 13–16. The Twilight Series by Stephanie Myers

    斯蒂芬妮·梅尔《暮光之城》

    艾玛透露说自己沉浸在《暮光之城》巨著里,爱德华、贝拉和雅各布三人间的“吸血鬼+人

    类+狼人”的三角恋情,每一分钟她都喜欢。

    2. 扎克伯格(脸书创始人)

    与艾玛相比,他推荐的书更具个人风格,看完之后沪江君只想说:可以,这很扎克伯格。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作参考。

    1. “Ender's Game” by Orson Scott Card

    《安德的游戏》奥森·斯科特·卡德

    这也是扎克伯格在他的脸书资料中列出的唯一一本书。

    2. “The end of Power: From Boardrooms to Battlefields and Churches to States, Why is Responsible is Not What It Used to Be” by Moisés Naím

    莫伊塞斯·纳伊姆的《权力的终结:权力正在失去,世界如何运转》

    3. “The Better Angels of Our Nature: Why Violence Has Declined”by Steven pinker

    史蒂文·平克的《人性中的善良天使:暴力为什么会减少》

    4. “On Immunity: An Inoculation”by Eula Biss

    尤拉·比斯的《论免疫:预防接种》

    5. “Creativity, Inc.: To overcome the Unseen Forces That Stand in the Way of True Inspiration”by Ed Catmull and Amy Wallace

    艾德·卡特姆和埃米·华莱士的《创新公司:皮克斯的启示》

    6.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by Thomas S. Kuhn

    库恩·S·托马斯的《科学革命的结构》

    7. “Rational Ritual: Culture, Coordination and Common Knowledge”by Michael

    Chwe

    崔时英的《理性的仪式:文化,协调和常识》

    8. “Dealing with China: An Insider Reveals the New Economic Superpower”by Hey M. Paulson

    汉克·保尔森的《与中国打交道:内部人士揭秘新经济超级大国》

    9. “Orwell’s Revenge: 1984 Palimpsest”by Peter Huber

    彼得·休伯的 《奥威尔的报复》

    10. “The New Jim Crow: Mass Incarceration in the Age of Colorblindness”by Michelle Alexander

    亚力山大·米歇尔的《新种族隔离主义》

    11. “The Muqaddimah”of Ibn Khaldun

    伊本·赫勒敦的《历史导论》

    12. “Sapiens: A Brief History of Humanity”by Kristina Noah Harari

    克里斯蒂娜·诺亚·哈若瑞的《智人:人类简史》

    13. “The Player of Games”by Iain M. Banks

    伊恩·M·班克斯的《游戏玩家》

    14. “Energy: A Beginner’s Guide”by Vaclav Smil

    瓦科拉夫·斯米尔的《能量》

    15. “Genome: the Autobiography of a Species in 23 Chapters”by Matt Ridley 马特·里德利的《基因组》

    16. “The Varieties of Religious Experience: A Study in Human Nature”by William

    James

    威廉·詹姆士的《宗教经验之种种》

    17. “Portfolios of the Poor: How the World’s Poor Live on $ 2 a Day”by Daryl Collins, Jonathan Morduch, Stuart Rutherford, and Orlanda Ruthven

    达里尔·柯林斯和乔纳森莫多克的《穷人的投资组合:一天2美元的贫困生活》

    18. “Why Nations Fail: the Origins of Power, Prosperity and Poverty” by Daren Acemo?lu and James Robinson

    达龙·阿瑟穆顾鲁和詹姆斯·罗兵逊《国家为何衰落:能源、财富与贫困的起源》

    19. “The Rational Optimist: How Prosperity Evolves”by Matt Ridley

    马特·里德利的《理性乐观派:一部人类经济进步史》

    3. 希拉里 (美国国务卿,总统候选人)

    希拉里·黛安·罗德姆·克林顿——美国律师、政治家。美国第67任国务卿,前联邦参议员(代表纽约州),美国第42届、43届总统比尔·克林顿的妻子。如今她另一个更知名的身份,变成了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热门候选人。这样一位女强人,她的精神世界是怎样的呢?有哪些书改变了她的思想塑造了她如今的人生?

    1. "The Brothers Karamasov" by Dostoevsky

    陀思妥耶夫斯基著《卡拉马佐夫兄弟》

    克林顿在访问新罕布什尔州期间,说弗奥多?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是她最喜欢的书。

    这本书虽然不是英文书籍,但因为受太多名人推荐,沪江君还是决定将它列在名单之中。这本书也备受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弗拉基米尔?普京的推崇,并被列为“村上春树推荐阅读的


    英语介绍一本书ppt》由:创业找项目整理
    链接地址:http://www.gjknj.com/duwu/3114.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下一篇:用英语推荐一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