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创业找项目 > 免费论文 > 跳跃类运动员弹响髋发病机制的解剖学探讨论文
  • 跳跃类运动员弹响髋发病机制的解剖学探讨论文

    跳跃类运动员弹响髋发病机制的解剖学探讨论文 本文关键词:解剖学,发病,跳跃,运动员,探讨

    跳跃类运动员弹响髋发病机制的解剖学探讨论文 本文简介:【摘要】弹响髋,又称咔哒髋,为青壮年的一种常见疾病。其发病诱因较多,药物臀部注射、瘢痕体质、髋部慢性损伤等能够引起髋部肌群形态、结构、功能发生改变的因素都可导致髋部弹响疼痛。在从事运动训练的人群中,其发病与髋部慢性运动损伤密切相关,尤以跳跃类运动员发病为多。本文通过对田径跳跃项目运动员运动训练中髋关

    跳跃类运动员弹响髋发病机制的解剖学探讨论文 本文内容:

      【摘 要】弹响髋,又称咔哒髋,为青壮年的一种常见疾病。其发病诱因较多,药物臀部注射、瘢痕体质、髋部慢性损伤等能够引起髋部肌群形态、结构、功能发生改变的因素都可导致髋部弹响疼痛。在从事运动训练的人群中,其发病与髋部慢性运动损伤密切相关,尤以跳跃类运动员发病为多。本文通过对田径跳跃项目运动员运动训练中髋关节的运动特点和髋部解剖变化的研究对这一发病机制进行了探讨,为预防其发病提供支持。

      【关键词】跳跃运动员 弹响髋 发病机制 解剖学

      弹响髋是指髋关节在运动时髋及下肢运动受限、局部疼痛并伴随听得见或可感觉到声响,根据弹响部位不同,分为关节外弹响和关节内弹响。笔者在田径跳跃项目的教学训练和运动损伤的教学及临床治疗中发现,在从事运动训练的人群中田径跳跃项目运动员“弹响髋”发病几率相对较高,多见于支撑侧髋关节。由于常伴有较大响声和疼痛,除对运动员运动训练有影响外,对运动员精神有一定的不良刺激。关于弹响髋诱因学者有很多观点,笔者通过对跳跃类运动员髋关节及其周围肌群结构局部解剖特点以及跳跃项目动作特点的分析,结合临床查体,发现其诱因主要是髋部慢性运动损伤,在髋关节进行主动伸屈、内旋活动时,髋关节周围损伤的肌腱等纤维索状物在大转子往复滑动引起弹响,也有髂腰肌肌腱在髂耻隆凸上往复滑动原因引起弹响,还有关节内关节面移动摩擦所至声响。特撰写此文,对髋部慢性运动损伤导致弹响髋发病的机制进行探讨,为预防其发病提供支持。

      一、髋关节的解剖学特点

      一般认为髋关节为球窝关节,可进行屈伸、收展、旋转、环转运动。股骨头在髋臼内运动为螺旋拧紧式。由于股骨对纵向负重自然反应为内旋,故髋关节伸时常伴股骨内旋。髋臼呈倒置环形,约占球面2/3,周围关节面部分为月状面,呈马蹄形,覆以软骨称髋臼唇,非关节面称为髋臼窝。马蹄形二臂之间通常为移动性脂肪所占据,随关节内压力增长或减少,移动性脂肪在屈曲时被吸入,在伸直、内旋时又被挤出,以维持关节内压力。髋关节运动中,股骨头及大转子位置有一定差异,在大腿屈曲时,股骨头的后下半位于髋臼以外,大转子向后弧型滑行,此时关节囊的后、下壁与坐骨神经及臀肌肌腱均紧张;大腿伸直内旋位时,股骨头前部及下部一部分位于髋臼外,大转子向前弧形滑动,此时关节囊的前壁及髂腰肌腱、髂胫束均紧张。在伸直、内旋时两关节面紧密接触交锁,内旋的交锁借耻骨韧带和坐股韧带紧张对抗髋关节扭力距得以维持,而后伸受髂股韧带所限制,运动幅度较小。髋关节是人体运动中负重较大的关节且活动频繁,在受压较大的部位,关节囊增厚形成滑囊减小压力,如髂耻隆突、大转子处均有滑囊覆于表面。运动时,有效的减小肌腱与骨突起间的摩擦。

      二、髋周肌群的解剖特点

      1.概要

      复习解剖学知识可知,髋关节周围肌肉前群主要有髂腰肌、股四头肌、缝匠肌、阔筋膜张肌等,前群肌拉力线主要从髋关节冠状轴前方跨过。近固定收缩主要使髋关节前屈,远固定收缩使脊柱前屈和骨盆前倾。后群分为臀部肌群和股后肌群,臀部肌群有臀大、中、小肌、梨状肌、闭孔内、外肌;股后肌群有半腱、半膜肌、股二头肌等,各肌拉力线主要从髋关节冠状轴的后方跨过。近固定收缩主要使髋关节后伸,远固定收缩使骨盆后倾。内侧群主要有耻骨肌、收肌、股薄肌等,肌拉力线主要从髋关节失状轴的内下方跨过。近固定收缩主要使髋关节内收;远固定收缩耻骨肌、收肌、股薄肌可使骨盆前倾,大收肌使骨盆后倾。

      2.肌群协同作用

      (1)下肢上抬悬空时,支撑侧下肢臀大肌高度紧张,是维持身体姿势的重要肌肉。下肢悬空下垂时,髂腰肌、阔筋膜张肌、臀大肌、臀小肌与臀中肌共同起悬挂肌作用,能防止关节囊拉长及肢体坠落。下肢站立时,臀中肌、臀小肌、耻骨肌、闭孔外肌能防止股骨头自髋臼脱出。臀大肌在臀小肌与臀中肌共同协助下,可使下肢后伸并可抵抗可观的负荷。

      (2)在髋关节内旋、外旋运动中,各肌组合起着不同的功能:髂腰肌、臀小肌与臀中肌前部纤维和阔筋膜张肌与耻骨肌、大收肌等协同作用内旋髋关节。臀大肌、臀小肌与臀中肌后部纤维在梨状肌、闭孔内、外肌等协同作用下外旋髋关节。内旋肌在髋关节外旋中起稳定关节的对抗作用,但其肌力的合力小于外旋肌,故外旋幅度较内旋幅度大,外旋畸形也常见。四肌在运动中收缩都可牵拉髂胫束呈紧张状态,使大转子处滑膜囊受压增加,往复活动产生较大摩擦。

      三、跳跃运动髋关节动作分析

      1.跳跃运动特点

      跳跃项目包括主要是跳高和跳远两类运动,对运动员弹跳素质要求较高。两类运动都分为助跑、起跳、腾空、落地四个阶段,且都以起跳作为动作的重要环节,因而训练中最多的就是起跳练习。训练中髋关节的练习频率及练习要求都比较高,运动中髋关节既是练习中初始动作发力肌肉收缩的支撑点,又是躯干重力传递的重要支撑点。

      2.起跳练习支撑侧髋关节动作分析

      起跳动作支撑侧髋运动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快速下蹲阶段、减速制动阶段、蹬伸阶段,各阶段动作分析如下。

      快速下蹲阶段:身体重力矩效应向下为屈, 髋关节前群肌在远固定形式下做向心收缩,其中髂腰肌、股直肌为主要原动肌,次动肌有阔筋膜张肌、短收肌等,髋后部肌群作为对抗肌拉紧。肌力矩效应向下,顺应重力作用,故髋关节进行较大运动幅度的屈曲运动。

      减速制动阶段:身体重力矩效应向下为屈, 髋关节后群肌在远固定形式下做离心收缩,其中臀大肌、股后肌群为主要原动肌。肌力矩效应向上向内, 对抗重力作用,因肌力矩效应小于重力矩效应,故髋关节仍进行屈曲运动。

      蹬伸阶段:身体重力矩效应向下为屈, 髋关节后群肌在近固定形式下做向心收缩,其中臀大肌、股后肌群为主要原动肌,次动肌有臀中、小肌、梨状肌、闭孔肌、大收肌等,股前群肌、阔筋膜张肌作为对抗肌拉紧。肌力矩效应向上向内, 克服重力作用,因肌力矩效应大于重力矩效应,同时股骨负重内旋,故髋关节进行快速后伸伴随轻度内旋运动。

      3.运动中髋关节生物力学

      运动时下肢步态周期较步行时明显缩短,其中双肢负重时相更是随运动速度加快而缩短,在奔跑时消失。此时负重侧髋关节内股骨头所受的合力随加速度增快而增加,呈几何倍数递增。跑动中时合力约为体重的10倍乃至数十倍,因而运动中髋关节关节囊、韧带、后外肌群一直处于高度负荷紧张状态,维持髋关节稳定。

      四、跳跃类运动员髋周结构变化

      1.一般变化

      我们分别对河南省体工队和郑州大学体育学院田径队跳跃类项目运动员(男)15人,普通体院大学生(男)15人进行运动史调查、髋部、下肢临床查体和测量,结合髋局解特点和髋周肌群功能,我们发现跳跃类运动员髋周结构有如下变化:(1)髋周肌群体积均明显增大,肌肉力量及张力都较高,尤其运动中各发力肌如髂腰肌、臀大肌、股后肌群等。(2)臀后肌群和股后肌群损伤多,触之硬度增加有结节感。(3)跳跃类运动员下肢股骨相对较长,故髂胫束紧张度也较其他项目运动员大。(4)跳跃类运动员股骨大转子与髂耻隆突、坐骨结节等髋周骨突起发生应力性变化,触诊检查各骨突起常较大而突起明显。

      2.弹响髋病例特殊变化

      我们对河南省体工队门诊和郑州大学体育学院医务室2006年1月至2008年1月接诊的26例弹响髋运动员中14例跳跃类项目运动员进行调查。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和查询病历,结合查体、X光片及治疗中所见发现如下:多为慢性发病,多与髋部负荷量大有关系。

      五、发病过程

      1.关节外弹响

      在跳跃类运动起跳过程中,髋关节动作为屈曲外旋变为伸直内旋。在这个动作过程中,髋前群肌收缩时,臀大肌前部肌纤维、臀中、小肌腱连同紧张的髂胫束先从大转子后移向大转子前;髋后群肌收缩时上述结构及较长的阔筋膜张肌又由大转子前缘移向大转子后,同时拉长的髂腰肌腱,在跨过的髂耻隆凸前面产生滑行。此时,如有运动员股骨大转子或髂耻隆突异常突出,周围滑囊缓冲压力能力有限,即发生肌腱滑过骨突起的摩擦声响。另外一种情况是由于反复进行起跳练习这些肌性结构与骨突起周围滑囊摩擦增多,滑囊水肿充血增厚,囊壁纤维化,发生慢性炎症,其缓冲功能受限,肌腱与较大的骨突起间压力增大摩擦增加,受摩擦的肌纤维、肌腱或髂胫束逐渐充血水肿、增厚孪缩变硬、弹性降低。在运动中即发生髂腰肌腱滑过髂耻隆凸的摩擦声响;或臀大、中、小肌肌腱与髂胫束滑过股骨大转子的摩擦声响。以上两种为关节外弹响,较为多见,以大转子处弹响居多。

      2.关节内弹响

      当运动员有臀大、中、小肌慢性损伤后,损伤肌肉发生病理性改变而导致孪缩。肌孪缩后,其生物力学性质发生了明显改变,表现为弹性模量和强度增大,而应变则减小,因此臀大肌前缘与臀中小肌肌腱融合的腱板由正常的解剖位置大转子外侧完全退到大转子后内侧。这样在蹬伸髋关节时,髋关节因为负重作用内旋至膝关节伸直,髋关节内旋扣紧,由于孪缩的臀肌牵拉作用,髋关节囊就表现为拉长,髋关节失稳呈外旋。上述过程内旋协同作用受阻,运动周期因髋呈外旋而延长,股骨头运动滞后,移动性脂肪挤出受滞而引起瞬时髋关节内高压,在最后完成内旋交锁时,关节面摩擦增加,发出弹响。此为关节内弹响,较关节外弹响少见。

      六、总结

      综上所述,跳跃类运动员弹响髋的发生,是在髋部负荷较大的情况下,肌群发生劳损导致慢性运动损伤后,肌群出现病理性孪缩,孪缩的肌肉与相临的骨突起发生摩擦,或者孪缩肌肉导致髋关节运动周期延长内关节面间过度挤压摩擦所致。由于该病的根治途径只有手术,故重在预防髋关节慢性运动损伤。训练中要遵循训练原则,积极进行髋部准备活动;训练中注意各对抗肌协调性练习,减少肌肉急性损伤可能性;运动后及时消除疲劳。如有髋部慢性损伤,积极治疗,如采用小针刀等方法,尽量避免手术导致的运动生涯缩短或结束。

      参考文献:

      [1]董亦明,宋一同.软组织损伤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236.[2]周中焕.臀小肌损伤与弹响髋关节的研究[DB/OL].2007-5-17.

      [3]原林,高梁彬.髋关节的解剖和生物力学[J].中国创伤骨科杂志,2001,3(2):131-147.

      [4]单大卯,伍勰.髂腰肌对髋关节功能的实验性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6,23(1)68-70.

      [5]乔柱.跳远起跳动作的生物力学分析[J].天中学刊,2005,20(5):54-55.

      [6]肖金,原林,邱洁.臀肌孪缩症的生物力学机制探讨[J].医用生物力学,2002, 17 (3):134-136.

      [7]叶斌,孙宏伟,陈友燕.臀肌孪缩症体征与解剖及病理改变的关系[J].伤残医学杂志,2004,12(3):9-11.


    跳跃类运动员弹响髋发病机制的解剖学探讨论文》由:创业找项目整理
    链接地址:http://www.gjknj.com/duwu/303255.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下一篇:对散打运动员使用摔法时腰背肌力特征的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