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创业找项目 > 范文大全 > 三国演义曹操人物评价
  • 三国演义曹操人物评价

  • 来源:创业找项目
  • 时间:2018-05-06
  • 移动端:三国演义曹操人物评价
  • 篇一:论《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

    论《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

    张少松

    摘要:《三国演义》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生动活泼的人物形象。其中,曹操是作者塑造最为成功的人物形象之一。他的个性极为复杂,往往呈现出两面性。他有其英雄的一面,聪慧过人,知人善任,从谏如流,指挥若定,具有政治家军事家的才能;同时他又奸诈狡猾,善于玩弄权术,疑心太重,有犯必戮。因此,我们称其为“一代奸雄”比较合适。

    关键词:《三国演义》;曹操;政治家;军事家;奸雄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演义》的开篇词中这样写道。数读《三国演义》,掩卷沉思,一回有一回的滋味,不尽相同。众多丰满的人物形象,历历如在眼前。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周瑜、关羽??,他们都是人中之杰。刘备是仁德的化身,诸葛亮是“智绝”,“未出茅庐先知天下三分”,借东风火烧赤壁,空城计吓退司马懿,“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①。关羽则是“义绝”,他们都罩在五彩光环下,名垂青史。但是曹操却未有此殊荣,历史上有很多人很多作品都用极其狠毒的字眼来攻击贬低曹操,曹操俨然一窃国弄权小人也。有诗云:“丈夫不学曹孟德,生子当如孙仲谋。”可见人们对曹操颇有成见。而我在细细品读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后,对曹操却颇有同情,对人们对他的评价不敢苟同。下面我对《三国演义》中这一人物形象谈谈自己的一点粗略看法,关公面前耍大刀,斗胆献丑,希求名家指点,还望见谅。

    《三国演义》是中国长篇小说的开山祖。它描写了从汉灵帝中平元年至晋武帝太康元年共九十七年的历史,是魏、蜀、吴三方军阀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斗争的形象反映,极力宣言了刘、关、张的忠义,有意突出曹操在政治上的阴险狠毒和道德上的出尔反尔,以树立其乱臣贼子形象。在思想倾向上呈现出明显的“拥刘反曹”倾向。但我认为,这种看法有失公允。在我看来,曹操虽阴险狡诈、残忍不仁、弄权作乱,但这只是当时政治斗争的一种需要,我们在看到曹操小人一面的同时,也应看到曹操其实是一个实干家,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诗人。我们不能用狭隘的眼光单以“好”“坏”论之,非此即彼。如孙盛所评论的那样,曹操也许可以算作“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是一代奸雄。在他的身上,有英雄的一面,他胸襟开阔,唯才是举,聪明过人;也有其奸雄的一面,野心勃勃、狡诈多疑、嫉贤妒能。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两方面有机融合在一起,塑造了一个丰满而又复杂的曹操形象。

    一、 曹操是旷世之英雄

    建安元年,曹操迎汉献帝至许都,“挟天子以令诸侯”,登高一呼,天下应之。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败袁绍,逐步统一黄河流域。建安十三年,进位丞相。216年,封魏王。它在北方招募流亡农民,实行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起到了一定作用。它用人唯才,整饬吏治,抑制豪强兼并,熟读兵法, 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名作。在这些作品里,好多地方提到他呼唤良才的心声和立志统一天下的愿望。曹操是东汉末年叱咤风云的政治家、军事家,是统一北部中国的英雄。

    1、 政治家曹操

    (1) 勇谋兼备,只身赴命

    《三国演义》第四回,董贼作乱,朝野不安。伍孚刺卓,遭剖剐而死。曹操于社稷将倾之时挺身而出,借宝刀欲行刺董卓。不料,在抽刀之时,被董卓镜中窥见,曹操即以献刀之名,借马脱身。书中这样记述:“操惶遽,乃持刀跪下曰:‘操有宝刀一口,献上恩相。’卓

    接视之,见刀长尺余,七宝嵌饰,极其锋利,果宝刀也;遂递于吕布收了。操解鞘付布。卓引操出阁看马,操谢曰:‘愿借试一骑。’卓就教于鞍辔。操牵马出相府,加鞭望东南而去。”由这一情节,我们可以看出,曹操是个有勇有谋之人。在国家危难之时,能够挺身而出,置个人生死于度外,足见其英雄本色。尤为可贵的是,曹操潜归故里,发矫诏,兴义兵,会盟十七路诸侯讨伐董卓,更是以国家利益为己任。曹操出身卑微,但他能“登高一呼,天下云集”,这已充分显示出他的英雄气概和不凡的魄力。另外,《三国演义》多处提到,曹操领兵打仗,总是冲杀在前,身先士卒,这对属下是莫大的鼓舞。曹操的谋略还体现在战争的方方面面,如“挟天子以令诸侯”、“抹书间韩遂”等。

    (2)唯才是举,不拘一格

    曹操十分重视人才。曾三次颁布“求贤令”,广纳天下英才。在他帐下,荀彧、郭嘉、程昱,机智多谋,多次为曹操出谋划策;张辽、徐晃、徐褚、李典、乐进,勇不可当,在曹操南下时,屡立战功。这些文臣武将,都是曹操的臂膀。其中,好多人是曹操从底层发现并提拔起来的。于禁和乐进,是曹操从士兵提拔起来的大将;张辽和徐晃是曹操从亡虏中提拔起来的大将。他们辅佐曹操成就大业,均立有赫赫战功。另外,被曹操任命为州牧和郡守的许多人,也都出身卑微。官渡之战时期,袁绍的谋士许攸曾建议袁绍偷袭许都,未被采纳。许攸知袁绍非成大事之人,就投奔了曹操。曹操“方解衣歇息,闻说许攸私奔到寨,大喜,不及穿履,跣足出迎”,“遥见许攸,抚掌欢笑,携手共入”。 曹操赤足迎许攸,可见其求贤若渴之状。后来,许攸向曹操献计,偷袭乌巢,袁绍大败,一蹶不振。曹操爱才、重才、惜才、识才,由此可见一斑。曹操为了建立精锐的队伍,最大限度地吸引和使用人才。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就意味着来者不拒,什么样的人都能吸纳。想想看吧,百川归海,难免泥沙俱下。如果大海只接受清水,不接受泥沙,他还能是大海吗?曹操就具有大海一样的胸怀。正是这海洋般的胸怀,吸引了众多的人才投向他的阵营。《三国志》在评价曹操的用人之道时说了十六个字:“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

    (3)知人善任,唯才所宜

    “唯才所宜”,是曹操的谋士荀彧和郭嘉对曹操用人之道的评价。曹操有识人之明,他知道哪些人是人才,知道他们是哪个方面或哪种类型的人才,知道把他们放在哪个位置上最合适。也就是说,知人善任,一要识人,二要善用。曹操就能做到这一点。比如崔琰、毛蚧清廉正派,曹操就让他负责选拔官吏;枣祗、任峻任劳任怨,曹操就安排他们负责屯田。这一点,就是对曹操极为不屑的宋朝人洪迈,也给予很高的评价。说是“智效一官,权分一郡,无大无小,卓然皆称其职。”而且由此得出结论:曹操的成功决非侥幸。我们由此可以看出,曹操虽非伯乐,但其确有识人之明,且能做到“唯才所宜”。

    (4)胸襟开阔,宽容大度

    若论仁厚,曹操不及刘备;论忠义,不及关羽;论勇力,不如张飞。但曹操在众多英雄中,却是胸襟最开阔、最宽容大度的一位。《三国演义》第十九回,曹操擒住了张辽,拔剑在手,欲杀之。刘备劝说,“操掷剑笑曰:‘我亦知文远忠义,故戏之耳。’乃亲释其缚,解衣衣之,延之上坐,辽感其意,遂降。操拜辽为中郎将。”关羽土山被围,与曹操约三事,曹操一一答应。曹操赐府第給关羽和刘备二夫人居住,还赠给关羽异锦战袍、美女、锦帛、赤兔马,待之甚厚。后关羽得知刘备下落,护嫂寻兄,“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若非曹操胸襟开阔,惜才如命,料想关羽插翅难逃,更不用说护嫂突围了。官渡之战后,曹操发现有人私通袁绍,却毁灭罪证,一笑置之,不再追究。这是何等宽阔的胸襟!他的坦然从容,乐观畅达,也影响到军队的士气。在这方面,有多少人自叹弗如。

    (5)心高志远,一统北国

    曹操从一骁骑校尉,做到后来的魏王,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何其风光,何其荣耀!但我们也应看到其奋斗之不易。曹操不甘心做一小吏,在“满朝公卿对酒而哭,不思报国”

    之时,挺身而出,救国救民于水火之中,不惜身家性命,行刺董卓逆贼,后潜归故里,发矫诏,兴义兵,“登高一呼,天下云集。”曹操一路披荆斩棘,历尽千辛万苦,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以后,曹操戎马一生,一统北国。在他所赋《龟虽寿》中,这样写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足见其心高志远,奋斗不止之雄心。

    2、军事家曹操

    (1)聪慧过人,从谏如流

    曹操聪慧过人,在《三国演义》中可以与诸葛亮相媲美。就连鲁迅先生也说:“罗贯中要写曹操的奸,结果倒好像是豪爽多智。”曹操为了发展北方的生产,曾实行屯田,兴修水利,整饬吏治,抑制豪强兼并,为以后的军事进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曹操在谋董卓时,事几败露,假意献刀,就可看出他过人的聪明。他接受荀彧的建议,“挟天子以令诸侯”,给自己以后发号施令寻找到了一个名正言顺的借口,这不能不令人赞叹其精明。曹操大宴铜雀台后,得知刘备被表奏为荆州牧,曰:“刘备,人中之龙也,生平未尝得水。今得荆州,是困龙入大海矣。”“青梅煮酒论英雄”时,操以手指刘备,后自指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一语道破天机,惊得刘备筷子跌落地上。曹操有此识人之明,足见他聪慧过人之处。《三国演义》第十二回,曹操误中吕布之计,就来了个将计就计,诈言被火烧伤,已经身死。引吕布来攻,在马陵山设伏,大败吕布。仓亭之役,曹操故意退兵河上,伏兵十队,背水一战,把袁绍打得落荒而逃。这是继官渡之战后,对袁绍的又一重大胜利。“救白马曹操解重围”后,曹操料定袁绍必定报复白马百姓,带着人马撤退。在延津南面与袁绍部队遭遇。曹操故意丢下辎重摊在路上,引诱袁军哄抢,趁机“大破之”。另外,“望梅止渴”的故事也印证了曹操聪明过人的一面。

    曹操熟读兵法,深谋远虑,且能很好地听取谋士们的建议。这对于一个军事指挥者来说,是难能可贵的。谋士荀彧、郭嘉、程昱等多次献计为曹所用,曹操纳谏如流。后来,曹操能一统北方,与此关系甚大。曹操迎汉献帝于许都,“挟天子以令诸侯”,就是荀彧献的计策,这让曹操在政治上站稳了脚跟,也使一些忠君报国之士闻风来投,为后来曹操组建一支精锐的部队奠定了政治基础。仓亭一战,程昱献十面埋伏之计,打得袁绍“军马死亡殆尽”。曹操深知,无论政治斗争,还是军事斗争,最重要的资源就是谋略。因此,它不仅以一颗包容之心广纳贤才,而且能俯耳倾听他们的治国用兵之良策,此曹操之高明过人之处。

    (2)令行禁止,爱护百姓

    曹操虽贵为丞相,手握重兵,大权独揽,军事上雷厉风行,但也有常人所说的妇人之仁。这对于曹操来说,十分不易。《三国演义》第十七回,曹操征张绣途中,惊马误踏麦田,曹操“即掣所佩之剑欲自刎”。最后还是郭嘉以《春秋》大义劝阻,免死“割发权代首”,并“以发传示三军 ”。曹操割发代首,众将官焉有不遵纪者?割发事小,但却可从中看出曹操率先守法,军纪严明,以及他对百姓的爱护之心。

    (3)深谋远虑,指挥若定

    曹操的指挥才能,在《三国演义》中是屈指可数的。在削平群雄的大小战争中,曹操总是深谋远虑,指挥若定。胜不骄,败不馁,屡出奇计,或转败为胜,或化险为夷。如曹操平定汉中之时,令夏侯渊、张颌奇袭阳平关,后又利用贪贿赂的杨松,离间庞德,庞德寻思张鲁不仁,投降曹操。张鲁大势已去,曹兵追至,张鲁下马请降。《三国演义》第十二回,曹操误中吕布之计后,非但没有气馁,反而将计就计,诈言身死,诱吕布于马陵山,设伏歼击。《三国演义》第十四回,荀彧向曹操连献两计,一曰:二虎竞食,一曰:驱虎吞狼,弄得刘备不知所措。曹操则在军中悠哉悠哉。

    (4)身先士卒,以身作则

    曹操多年征伐,不避箭矢,不避斧钺,常常身临一线作战,与群雄厮杀,曾被俘过,被箭伤过,被马超追得“割须弃袍”。曹操身先士卒,激励全军将士莫不以死报之,军队战

    斗力极强,最终削平群雄,统一了我国北方地区。曹操以身作则,我们从“割发代首”一事中可见一斑。

    3、善于总结,著书立说

    在长年的戎马生涯中,曹操积累了丰富的军事斗争经验,形成了独到的军事理论。《三国演义》中的曹操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另外,曹操在文学上也很有建树。作品有《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短歌行》中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萍。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流露出对人才的渴求之态。《观沧海》中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更是表露出曹操作为政治家宽阔之胸怀。

    二、曹操是乱世之奸雄

    曹操是英雄与奸雄的统一体,是“古今奸雄第一奇人”。曹操玩弄权术、奸诈诡异、疑心颇重。在行刺董卓失败潜逃途中,因疑遭害,杀伯奢一家。陈宫责其不义,操曰:“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大概就是曹操的人生哲学吧!从曹操的人生哲学观可以看出,曹操绝非我们说的大仁大义之英雄,充其量也只能是一代奸雄罢了。

    1、野心勃勃,窃国谋逆

    曹操发矫诏起兵后,野心勃勃,为了给自己发号施令找一个名正言顺的借口,他将汉献帝劫持到许,“挟天子以令诸侯”,最终把持了朝堂,控制了东汉末年的中央政权。曹操根本不听汉献帝和朝臣的意见,他个人说了算。在曹操眼里,皇帝不过是一个傀儡;朝臣在曹操眼里,也不过是装饰的“门面”和随意摆弄的棋子而已。《三国演义》第二十回,“曹阿瞒许田打围”中,群臣叩呼“万岁”,曹操纵马直出,遮于天子之前以迎受之。而且,不归还天子宝雕弓,“就自悬带”。可见,曹操谋逆之心早已有之。《三国演义》第六十八回,周泰从曹军中救出孙权,孙权向曹操求和,答应年纳岁贡。“文武百官皆议立曹操为魏王。”崔琰力言不可,曹操将崔琰杖死在狱中。从这一事件中,我们不难看出曹操妄想称帝之野心。 2、歹毒多疑,滥杀无辜

    多疑是曹操人格方面的一大弱点。《三国演义》第四回中,曹操从王允处索来宝刀,欲行刺董卓,事几败露,曹操以献刀之名躲过一劫。不逞想,董卓悬赏缉拿曹操。曹操被陈宫捉住,陈宫念其“忠义”,弃官随曹同奔故乡。路宿伯奢家,疑心遭暗算,连杀吕家八口,后又“挥剑砍伯奢于驴下。”并曰:“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可见其狭隘、歹毒的一面。正如书中评说“设心狠毒非良士,操卓原来一路人。”曹操绝非为天下大义而肯舍身家性命之义士,而是一个十足的狼心之徒。另外,曹操的多疑还表现在诸多事件中。如长坂坡被吓退、梦中杀近侍等。“张翼德大闹长坂桥”一回中这样叙述:曹亲自来看,飞厉声大喝曰:“我乃燕人张翼德也!谁敢与我决一死战?”声如巨雷,曹军闻之,尽皆股栗。曹回顾左右曰:“我向曾闻云长言:翼德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首,如探囊取物。今日相逢,不可轻敌。”飞又喝,曹已有退心。飞三喝:“战又不战,退又不退,却是何故!”喊声未绝,夏侯杰肝胆碎裂,倒撞于马下。操便回马而走。曹操观张飞势气十足,加之又有马后树枝伪装,恐其中有诈,不敢进兵,错失灭刘之机。后张辽一语点醒梦中操,曹操搭浮桥追击刘备,遇云长截击,又疑是诸葛亮之计,传令撤退。

    曹操所谓“梦中好杀人”一事,也是他疑心过重的外露。

    3、诡计多端,玩弄权术

    曹操一向诡计多端。《三国演义》第十四回:荀彧献计,曹操移驾幸许都,说服徐晃来降,又计议攻刘备。荀彧再次献计,名曰二虎竞食。奏请刘备为徐州牧,并令其杀吕布,不成。荀彧三生其计,名曰驱虎吞狼,令刘备攻袁术。因张飞醉酒鞭曹豹,吕布逼反,徐州失陷,刘备家眷困于城中。马陵山之役,曹操诈言被火烧伤,已经身死。布果引兵来攻,曹操于马陵山设伏,吕布死战得脱,败回濮阳,坚守不出。另有《三国演义》第五十九回,曹操

    为对付马超,设计与韩遂阵前话旧,后差人下书韩遂,故意在紧要处作涂抹状,马超心疑,韩遂不得已投曹,马超兵败。曹操真可谓处心积虑,诡计多端。曹操割发代首、哭泣袁绍、厚葬关羽首级,把曹操在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中善于玩弄权术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 4、骄奢淫逸,嫉贤妒能

    历朝历代的许多皇帝和英雄人物,在创业时都是胸怀坦荡、以身作则、求贤若渴状。一旦事业根基牢靠,就开始刚愎自用、不可一世,追求个人享乐,整天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而且他们多会嫉贤妒能,害怕有人会超过他。即使有着强烈进取心和权利欲的曹操也不例外。 曹操进宛城后,见张济妻子貌美,遂用甜言蜜语来打动她,“吾为夫人故,特纳张绣之降,不然灭族也”,并许以还都后扶为正室,每日与之行乐,不思归期。曹操本以“妓女”视之,岂有扶为正室之心?曹操骄奢淫逸,贪恋美色,由此不难看出。曹操还在漳河上修建壮丽无比的铜雀台,“广选天下美女以实其中”,供自己晚年享乐,整天沉溺于声色之中,不问政事。曹操嫉贤妒能的典型事例莫过于“斩杀杨修”。杨修具有过人的智慧和才能,曹操虽十分欣赏,但更多是嫉妒。书中这样记述:“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曹操在新筑之园门上书一“活”字,杨修道出丞相意:门太阔了。塞北送来一盒酥,曹操提笔写道:“一盒酥”。杨修将曹操所题“一盒酥”三字拆分为“一人一口酥”,分吃了之。曹操梦中杀近侍,也被杨修一语道破天机。曹丕、曹植兄弟争宠斗智也被杨修识破。曹操虽表面称赞,心却“愈恶之”。后来,在与刘备争夺汉中的战斗中,曹操传夜间号令为“鸡肋”。杨修曰:“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魏王必班师矣。”曹操借“乱我军心”为借口,将杨修斩杀了事。可叹杨修“聪明反被聪明误”,糊里糊涂成了曹操嫉贤妒能的牺牲品。

    《三国演义》不惜笔墨,打造了一个栩栩如生的曹操形象,但仅有以上这些,曹操的形象还不够丰满。罗贯中先生很巧妙地抓住曹操善笑的这一特征,使作品的人物形象一下子变得更饱满,可以说是妙笔生花。俗话说:刘备的江山是哭出来的。而曹操则不然。曹操善笑,戎马一生几十年,胜不骄,败不馁,总能以笑容面对,坦荡从容。曹操作为一代奸雄,他笑的内涵也极为丰富,有开怀大笑,有转嗔为笑,也有自我调侃的苦笑嘲笑,也有奸笑冷笑,甚至是充满杀机的笑。作品表现最突出的是他的大笑。其中笑得最难忘的恐怕要属曹操赤壁兵败遁走华容道时的三次大笑了。其第一次大笑是在刚刚摆脱东吴追兵,喘息稍定于乌林之西,宜都之北时。曹操见此地树林丛生,山川险峻,就于马上仰面大笑不止,众将不知其故,曹操曰:“吾不笑别人,单笑周瑜无谋,诸葛亮少智。若是吾用兵之时,预先在这里伏下一军,如之奈何?”说犹未了,火光竟天而起,伏兵杀出,惊得曹操几乎坠马。其第二次大笑是在葫芦口埋锅造饭时,第三次是在华容天险道中。这三次大笑是在曹操兵败遁逃途中,从中可以看出曹操作为一代奸雄乐观豁达的心态。在众人皆愁眉不展、心惊肉跳之时,曹操反而发出了在胜利时也难得一见的大笑。这种良好的心态胜过了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说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曹操从发矫诏、兴义兵,到后来官至魏王,一路走来,历尽沧桑。有成功时的荣耀,也有兵败时的落魄,但曹操皆能等闲视之。他以敏锐的政治眼光和高超的政治手腕从群雄逐鹿中脱颖而出,完成一统北国的大业。我们不能因为曹操的奸诈和嗜戮而辱没其功德。试想,历史上哪一代帝王英雄不是笼络人心的高手?不是踏着血的足迹登上宝座的?对曹操我们无可厚非,就其对其促进国家统一的贡献而言,堪称一代英雄豪杰。在辛弃疾的《破阵子》中有这样的诗句:“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可对曹操,我们的评价是不是有失公平? 他对我国北方地区的统一和经济的发展可是有着很大贡献的。孙盛曾这样评价曹操,称其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汉末既非治世,曹操也就只能是乱世之奸雄了。他豪爽豁达,机敏狡诈,风趣随和却又冷酷残忍,实在是一个极为丰富、多面,极有个性又极富戏剧性的人物。所以,曹操既有奸诈小人嘴脸,又有极其坦诚之大家风范。他的奸与诚统一于“雄”,所以我们只能认定其为一代“奸雄”。或如易中天先生说的那

    篇二:三国演义重点战役及人物评价

    《三国演义》

    .简述《三国演义》中的一次战役。

    答:①官渡之战:

    袁绍率十万大军进驻官渡,企图消灭曹操的军队。谋士许攸遭疑投降曹操,并且提供了许多情报。曹操得知袁绍在乌巢囤积了大量粮草,立即亲率精锐军队连夜奔袭乌巢。袁绍只派少量骑兵救援乌巢,仍然留主力进攻官渡。由于乌巢粮草被烧光,袁军上下恐慌,官渡前线的大将亦投降曹操。

    ②赤壁之战:

    曹操统一北方后,决定南下一举统一。刘备派诸葛亮舌战群儒,在周瑜、鲁肃支持下,孙权决定抵抗。周瑜利用北兵多不惯水战及发生疾病等弱点,定下火攻策略,并实施苦肉计,派黄盖诈降。曹操轻信,登上用铁索连在一起的战船。诸葛亮借来东风,黄盖顺风直扑曹军水寨。曹操大败北还。

    ③彝陵之战:

    刘备为重新夺取荆州、替关羽报仇,对孙吴大举进攻。开战之初,蜀年步步进逼,吴军节节败退。后来孙权拜陆逊为大都督,指挥战事。陆逊胸有成竹,先是坚守关隘,由于天气燥热,蜀军将士疲惫不堪,戒备松懈。及时抓住战机,采用火攻,蜀军的40多座军营,顷刻之间变成一片火海,全线崩溃。刘备逃回白帝城。不久羞愧发病而死。

    ④水淹七军:

    公元219年秋季,关羽在襄阳、樊城抗曹。关羽仔细考察地形,发现襄江与白河水势甚急,又发现曹军驻扎在山谷之内,于是派人堵住各处水口,趁夜晚风雨大作之际,放水淹没曹军。大意的于禁则没有采取防范措施,全军覆没,于禁投降,庞德被擒。

    ⑤汉中争夺战:

    曹操夺取汉中,令曹洪、夏侯渊镇守。张飞打败张邰夺取瓦口隘,黄忠夺取天荡山,并听从法正的计策在定军山半山以逸待劳斩杀夏侯渊。从许都赶来的曹操战局不利,发布鸡肋军令,借故斩杀杨修,不久退兵。刘备夺取汉中,进位汉中王。

    l结合具体的情节思考赤壁之战中为什么孙刘联军能以弱胜强?

    答:天时胜:刘备汉室宗亲,操乃汉贼。曹军流行疾病。东南风起。

    地利胜:南方多江河,北军不善水战。

    人和胜:曹操骄傲,心气浮躁。荆州新降,人心未附,士气低落。孙刘背水一战,决心很大。周瑜、诸葛亮等人计谋精妙,处处占先。

    l结合具体的情节思考刘备为什么会在夷陵之战中败结陆逊?

    答:天时:曹丕篡汉,刘备汉室宗亲,不讨贼而攻吴,政治不利。

    地利:刘备孤军深入,不谙地势。于森林茂盛处扎营,当时天气干燥,给陆逊可乘之机。

    人和:刘备不听诸葛亮赵云之计,内部不和;枉自托大,小看陆逊;不听黄权劝告,一意深入。而孙权结盟曹丕,上下精诚团结。陆逊一时人杰。

    2.简要概括刘、曹、孙任一势力的兴亡过程。

    答:①曹魏: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在官渡打败袁绍,统一北方。不久在赤壁大败,形成鼎立之势。曹丕在曹操死后逼汉献帝禅位,建立魏国。曹丕,曹睿继位,司马懿逐渐得势,并在高平陵政变中击杀大将军曹爽。司马懿之后,司马师、司马昭废曹芳,杀曹髦,后曹奂“禅位”于司马炎,曹魏亡国。

    ②蜀汉;皇叔刘备得到诸葛亮的帮助,在赤壁之战中打败曹操,夺取荆州和益州。不久关羽被孙仅杀死,刘备称帝伐吴,被陆逊击败。刘备在永安托孤给诸葛亮后死去。诸葛亮结好孙权,七擒孟获,六出祁山,为司马懿所困,在五丈原死去。姜维九伐中原,无功而返。不久,邓艾、钟会来攻,刘禅出降。

    ③孙吴:孙坚之子孙策在周瑜等人的帮助下平定江东后遇刺身亡。继位的孙权联合刘备,在赤壁打败曹操。后来因为荆州问题与曹魏联合,设计捕杀关羽,并派陆逊大败来犯的刘备。不久孙权称帝建立吴国。孙权死后,孙亮、、孙休、孙皓相继继位,朝政动荡。孙皓暴虐无道,于280年为西晋所灭。

    2.精彩片段

    桃园豪杰三结义(第一回 宴桃园豪杰三结义 斩黄巾英雄首立功)

    东汉末年,张角发动黄巾起义,官军闻风丧胆。为抵抗黄巾,幽州太守刘焉出榜招兵。当时,刘备、关羽、张飞都去看那招兵榜文。三人萍水相逢,但都有为国出力之心,所以一见如故,被张飞拉到自家庄后的桃园饮酒。最后三人对天盟誓,结拜为弟兄。

    三英战吕布(第五回 发矫诏诸镇应曹公 破关兵三英战吕布)

    董卓得知华雄被杀,便领大军与盟军大战于虎牢关。吕布勇不可挡,接连杀败八路诸侯。一天,吕布又来挑战,北平太守公孙瓒大怒,迎战吕布,没几个回合便败下阵来。张飞截住吕布连战五十回合不分胜负。关羽见张飞不能取胜,便上前来助战,刘备见两个弟弟战不下吕布,也挥动双股剑上前助战,终于将吕布打败了。

    青梅煮酒论英雄(第二十一回 曹操煮酒论英雄 关公赚赚城斩车胄)

    “勉从虎穴暂栖身,说破英雄惊煞人。巧将闻雷来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这首诗说的是《三国演义》中刘备和曹操的一段故事。请简述这个故事。

    刘备为了防备曹操谋害,就在后园种菜,以为韬晦之计。曹操为了探听刘备的心志,就在梅青之时邀饮酒,请其指出当世英雄。刘备列举袁术、袁绍、刘表、孙策、刘障、张绣、张鲁、韩遂等人为英雄,曹操一一加以否定。最后指着刘备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刘备闻言吓得手中匙著落于地下,恰好雷声大作,刘备借惧雷掩饰过去。

    简析“曹操煮酒论英雄”这一情节中曹操刘备所表现出的性格特征。

    答:“煮酒论英雄” 中曹刘的对话充分反映了二人性格:曹操咄咄逼人的谈吐体现了他诡诈阴鸷、骄横霸气的性格,同时也展示了一个政治家的踌躇满志与高瞻远瞩;刘备立志复兴汉室但此时寄人篱下,所以在故作木讷中处处设防,在谈吐中步步后退,在危急时刻巧度难关,体现了他机智从容、大智若愚、韬光养晦。

    刘皇叔跃马过檀溪(第三十四回 蔡夫人隔屏听密语 刘皇叔跃马过檀溪)

    蔡夫人早对刘备怀有戒心,当他听到刘备反对刘表立幼子为继承人时,就对刘备起了杀心,遂与弟蔡瑁密谋,以刘表的名义在襄阳设下“鸿门宴”,请刘备赴会。在宴会上,伊籍将蔡之害计密报刘备,并引其从西门单骑速逃,蔡瑁随后追至檀溪,刘备纵马下溪,马前蹄忽陷,刘备挥鞭急呼,马忽似龙驹,纵身而起,跃过檀溪,刘备脱险。

    三顾茅庐(第三十八回 定三分隆中决策 战长江孙氏报仇)

    由于徐庶的推荐,刘备、关羽、张飞三次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第一次小僮说诸葛刚外出远游。第二次刘备只见到诸葛均,就留下一封信表达敬慕之情,然后冒雪回去。第三次恰好诸葛亮在午睡,刘备一直等到他睡醒更衣后才得以相见。诸葛亮被刘备求贤若渴的诚心感动,最终答应出山共图大业。“三顾茅庐”后来便用以比喻诚心诚意地邀请人家,有时也表示多次拜访才见到对方。

    刘玄德携民渡江(第四十一回 刘玄德携民渡江 赵子龙单骑救主)

    曹操大军压境时,刘备率部从荆州向南撤退,荆州十余万百姓自愿跟随刘备撤退。有人对刘备说:“我们应该赶快退保江陵。现在带着这么多老百姓,能作战的人不多,若曹操大军追上,何以拒之?”刘备说:“夫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今人归我,奈何弃之。”

    刘先主遗诏托孤儿(第八十五回 刘先主遗诏托孤儿 诸葛亮安居平五路)

    刘备为关羽报仇,率全国之兵讨伐吴国,兵败退守白帝,一病不起,诏诸葛亮等大臣到白帝,抚其背说:“我有幸得先生相助而成就帝业。然而我甚浅陋,未采纳丞相之言而伐吴,自取其败,悔恨莫及。我死在旦夕,不得不以大事相托。”于是将遗诏递给诸葛亮,一手掩泪一手把着诸葛亮的手说:“先生的才能十倍于曹丕,一定能完成统一大业。刘禅软弱,先生以为可辅佐则辅佐,若不可辅佐,则请先生自为成都王。”诸葛亮听罢,手脚无措,流泪跪拜在地说:“臣怎敢不尽全力辅佐后主,以尽忠贞之节,死而后已呢!”

    3.其他典型故事情节

    刘备摔阿斗

    赵云与乱军中救回阿斗,双手递与玄德。玄德接过,掷之于地日:“为汝这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赵云忙向地下抱起阿斗,泣拜日:“云虽肝脑涂地,不能报也!”

    二、一代奸雄——曹操

    形象:面色惨白,目光锐利。

    性格:奸诈狡猾 自私残暴纵横恣肆 权谋机变 从容不迫 志向远大飞扬跋扈 目光敏锐

    情节:煮酒论英雄 华容道 官渡之战 许田打围 挟天子以令诸侯梦中杀人 杀杨修 杀华佗 杀吕伯奢家

    曹操献刀(第四回 废汉帝陈留践位谋董贼孟德献刀)

    董卓欺主弄权,曹操借王允七星宝刀进府行刺,见董卓躺下,急抽刀欲刺。董卓在穿衣镜内看见了曹操的动作,转身相问。曹操急中生智说:“我得一口宝刀,欲献恩相公。”董卓接刀一看,果然是一口宝刀。董卓引曹操出阁看马,曹操谢道:“愿借马一试。”然后快马加鞭,逃之夭夭。

    错杀吕伯奢(第四回 废汉帝陈留践位谋董贼孟德献刀)

    曹操与陈宫逃亡,躲到吕伯奢家,吕家杀猪款待,曹操听见后院的磨刀之声,疑心大起,又听见有人说:绑上再杀。于是,不问青红皂白,连杀吕家八口,最可恨的是,当他发现杀错人之后,并没有放过吕伯奢这一无辜的老人。当陈宫责怪他残忍时,他振振有词地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著名的京剧传统剧目《捉放曹》是根据《三国演义》的情节改编的。下面是京剧中陈宫唱词:“我先前自道他(曹操)宽宏量大,却原来贼是个无义的冤家,马行在狭道内我难以回马。”陈宫为何骂曹操“无义”?“狭道内难以回马”又为何事?请简要叙述《三国演义》相关的情节。

    【答案】曹操谋刺董卓未成,逃出京城,在中牟县被县令陈宫捉住。陈宫钦佩他的忠义,弃了官职与他同逃。逃到成皋,多疑的曹操错杀吕伯奢家人,又杀死好心的吕伯奢以绝后祸。陈宫看出曹操心狠手辣,但又念及自己为国家跟他到此,杀之不义,便弃曹操而他往。

    割发代首(第十七回 袁公路大起七军 曹孟德会合三将)

    跣足迎许攸(第三十回 战官渡本初败绩 劫乌巢孟德烧粮)

    3.其他典型故事情节

    割须弃袍 曹操被马超击败溃逃,听见有人叫:“穿红袍的是曹操!”便脱下红袍。又听见大叫:“长胡子的是曹操!”便惊慌割了胡子。又听见:“短胡子的是曹操!”立即扯起衣角包着下巴逃跑。马超追上,曹操吓得绕树而走,马超一枪刺在树上,曹操乘机逃走。马超追去,被曹洪拦住。曹操逃脱。 横槊赋诗 曹操亲率八十三万大军,准备渡江消灭孙权和刘备,进而统一全中国。到了晚上,天空的月亮非常明亮,众将好不威风。曹操告诉众将官:我自起兵以来,为国除害,扫平四海,使天下太平。现在只有南方我还没得到,今天请你们来,为我统一中国同心协力,日后天下太平,我们共享荣华富贵。文武们都站起来道谢,曹操非常高兴,先以酒奠长江,随后满饮三大杯。并横槊唱曰: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梦中”杀人 曹操身居高位,怕被人暗害,便对手下说自己梦中好杀人,睡觉时,旁人不要靠近。一次睡觉时被子滑落,近侍替他盖上,他跃起杀了近侍,又躺下睡觉。醒后故意惊呼:“何人杀我近侍?”左右以实告,才假装悲伤,命厚葬之。

    杀粮官王垕 寿春伐袁术时,曹操与袁军相持月余,粮食“不敷支用”,曹操便让管粮官王垕“以小斛散之,权且救一时之急”。王垕遵令而行,激起了各寨大小将士的愤怒,纷纷传言丞相欺众。他暗中派人探得消息,不惜用毫无过错的王垕之头来稳住军心,平息众怒。

    三、“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

    继承父兄基业 (第二十九回 小霸王怒斩于吉 碧眼儿坐领江东)

    决计破曹(第四十四回 孔明用智激周瑜 孙权决计破曹操)

    “生子当如孙仲谋” (第六十一回 赵云截江夺阿斗孙权遗书退老瞒)

    辛弃疾在《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写到:“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三国演义》里曹操也说过 “生子当如孙仲谋”的话。曹操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说的?请简要叙述这一情节。

    [示例](1)建安十八年,曹操率领四十万大军进攻东吴 (濡须口),孙权率兵七万抵抗一月之久,曹提多次进攻仍不能取胜,休战期间便去观察孙权军营,(2分)他从远处看到东吴将士纪律严明整肃,孙权英武异常。深为羡慕。(2分)不禁脱口感叹:“生子当如孙仲谋。”(1分)

    孙权遗书退阿瞒 (第六十一回 赵云截江夺阿斗孙权遗书退老瞒)

    曹操起兵进攻东吴,双方对峙于长江两岸,僵持不下。时近开春,江水上涨,曹营不少已经进水,兵卒叫苦连天。曹操已经有些退兵的想法,但一时骑虎难下。孙权给曹操送来了一封信,先是指责了一番曹操,然后暗示曹操要趁回避江水上涨撤兵,果然曹操即刻退兵。

    一、“义绝”----关公(五虎上将之首)

    形象:单鳯眼,卧蚕眉,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

    性格:忠义勇武 忠贞不二光明磊落 恩怨分明

    情节:过五关斩六将 斩颜良 千里寻主 水淹七军 单刀赴会 温酒斩华雄 败走麦城

    1、温酒斩华雄(第五回 发矫诏诸镇应曹公破关兵三英战吕布)

    董卓当权,把持朝政。十八路诸侯兴兵声讨。交战中,先后有四位各诸侯中的悍将被董卓的部将华雄斩杀。此时,关羽自告奋勇,愿与华雄交锋。袁绍嫌他地位低微,称其“安敢乱言”,喝令将其打出。曹

    操上前阻止,关羽才有了出战的机会。曹操端了杯热酒为关羽壮行,而关羽愿先去斩华雄,回来再喝酒。果然在温酒未凉之际提来了华雄首级,令众诸侯惊讶不已。

    2、三英战吕布(第五回 发矫诏诸镇应曹公破关兵三英战吕布)

    3、第二十七回美髯公千里走单骑 汉寿侯五关斩六将

    关云长千里走单骑 :关羽与刘备失散,暂居曹营。曹操一心想收服关羽,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赐美女、金银、官职等物品,关羽独留下赤兔马,以便来日寻刘备方便。听到刘备下落后,关羽将官印吊于屋中,带上嫂嫂,奔向刘备。途中因没获曹操批准,在五个关口受到阻拦,关羽皆杀之闯关。 《三国演义》第二十七回“千里走单骑”是著名情节,请结合具体内容评述该人物性格。

    关羽暂时“归降”曹操后,得知兄长刘备的消息,立即护送着嫂嫂,不辞而别离开曹操;一路上过五关斩六将,最后跟刘备会合。充分展现了关羽的忠肝义胆,表现了他与刘备“誓同生死”的忠义之情。 五关斩六将:刘、关、张失散后,关羽为等待时机寻找刘备以及保护兄嫂不被侵犯曾同意暂时归降曹操,关羽后来得到了刘备的消息,挂印封金,坚决离开曹营,一路之上遭到了层层拦阻,但关羽凭借一己之力,过了五个关隘,立斩曹操六员大将。这段情节表现了关羽对刘备及其集团的利益无限忠诚。

    4、单刀赴会(第六十六回 关云长单刀赴会 伏皇后为国捐生)

    东吴屡次讨要荆州未果。遂采用鲁肃之计,设下鸿门宴,埋伏好刀斧手邀关羽来吴国赴宴。关羽轻驾小舟、单刀赴会,只带领十几个随从人员。席间关羽借与鲁子敬多年未见叙旧为由,拉着鲁肃不放手,互相敬酒。实则以鲁肃为人质。埋伏刀斧手见鲁肃被困,不敢轻易下手。关羽因此安全脱身。

    《三国演义》第六十六回中,关云长说:“昔战国时赵人蔺相如,无缚鸡之力,于渑池会上,觑秦国君臣如无物;况吾曾学万人敌者乎!”小说作者在这一回里也引“后人有诗赞关公曰:‘??当年一段英雄气,尤胜相如在渑池。’”这一回中所说的“尤胜相如在渑池”指的是什么事情?关云长又如何显示他的“英雄气”的?请简要叙述。

    【答案】鲁肃在陆口临江亭宴请关羽,索要荆州,如其不从,便欲杀之。关羽明知是计,却独驾小舟,只用亲随十余人,单刀赴会。席间关羽谈笑自若,巧辞拒绝鲁肃的要求。最后佯推酒醉,右手提大刀,左手挽鲁肃,直至江边才放手道别。鲁肃被吓得魂不附体,东吴伏兵亦不敢妄动。

    5、华容道义释曹操(第五十回 诸葛亮智算华容 关云长义释曹操)

    关羽奉诸葛亮之命设伏于华容道,撞着溃逃的曹军,曹军束手待擒。(1分)然关羽乃义重如山之人,念及曹操昔日于己有厚恩,心中不忍;又见曹军狼狈不堪,愈发不忍:加以与曹将张辽有故旧之情,遂抗命放去曹军,曹操得以脱身。(2分)后得刘备求情,关羽免受军法惩处。(1分)

    6、刮骨疗毒(第七十五回 关云长刮骨疗毒 吕子明白衣渡江)

    关羽旧时箭伤常在阴天发作。华佗认为应当切开臂膀刮掉渗入毒药,病才能根除。关羽便伸出臂膀让华佗切开。华佗用刀刮骨,悉悉有声。左右掩面失色。关羽却饮酒食肉,谈笑弈棋,神色自若。华佗刮尽其毒,敷上药,以线缝之。关公大笑而起。华佗称赞说:“君侯真天神也!”

    关羽其它故事

    1、屯土山关公约三事(第25回)

    公曰:“兄言三便,吾有三约。若丞相能从,我即当卸甲;如其不允,吾宁受三罪而死。”辽曰:“丞相宽洪大量,何所不容。愿闻三事。”公曰:“一者,吾与皇叔设誓,共扶汉室,吾今只降汉帝,不降曹操;二者,二嫂处请给皇叔俸禄养赡,一应上下人等,皆不许到门;三者,但知刘皇叔去向,不管千里万里,便当辞去:三者缺一,断不肯降。望文远急急回报。”张辽应诺,遂上马,回见曹操,先说降汉不降曹之事。

    篇三:浅谈《三国演义》中曹操的人物形象论文1

    浅谈《三国演义》中曹操的人物形象

    丁利平

    (兰州城市学院文学院)

    摘要 :曹操的人物形象是《三国演义》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关于这一课题的研究,如从上个世纪算起,迄今已历百年,百年来,研究者就曹操性格的复杂性和丰富性等问题,展开过比较热烈的讨论,今天,重新梳理这些研究成果,不仅有助于加深对《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与历史人物曹操的理解和认识,有助于推动《三国演义》研究的进一步开展,而且对于如何正确地研究、评价历史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等,也是不乏启迪意义的。本文用“善恶并举,有贬有褒”、“主次变换,重心转移”、“善恶难辨,亦美亦丑”三部分,详细的论证了曹操性格的二重性、流动性和模糊性。

    关键词:

    曹操 人物形象 善恶并举 有贬有褒 善恶难辨 亦美亦丑

    Discusses "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shallowly Cao Cao's

    character image

    Ding Liping

    (Lanzhou city institute literary academy)

    Content abstract: Cao Cao's character image is one of important topics which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studies.About this topic research, like calculates from a on century, until now has undergone for hundred years, for hundred years, the researcher on Cao Cao questions and so on disposition complexity and rich, has launched the quite warm discussion, today, combs these research results, not only is helpful to the deepening to "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Cao Cao and the historical personage Cao Cao's understanding and the understanding, is helpful in impels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which "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studies, how moreover regarding correctly studies, in the appraisal historical novel character image and so on, also is many inspiration significance.This article uses "Good and evil developing simultaneously ", " Has censures has praises " , " Primary and secondary transformation " , " Center of gravity shift " , "The good and evil difficult to distinguish" , " Also beautiful also ugly " , three parts, detailed proof Cao Cao disposition duality, fluidity and fuzziness.

    Key word:

    Cao Caocharacter image Good and evil developing simultaneouslyHas censures has praisesThe good and evil difficult to distinguish Also beautiful also ugly

    罗贯中《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本是封建统治阶级营垒中一个性格复杂而又统一的乱世英雄。但历来被视为“奸贼的典型”。毛宗岗斥之为“一生奸伪,如鬼如蜮”,“是千古第一奸雄”。在把《三国演义》搬上荧屏的今天,还有很多人还把曹操当做反面人物加以贬斥,就是中国社科院文研所《中国文学史》也认为“曹操奸诈,一举一动都露出一副奸诈相”,这些看法,把一个本来血肉丰满、真实可信的艺术形象简单化、绝对化了,大大降低了古典名著《三国演义》实际上已经达到的美学高度。学术界虽有人早已意识到曹操性格的复杂性,但其所论,往往是把“奸雄”二字释为又“奸”又“雄”,对所谓“奸”与“雄”,即“奸诈性格”与“雄才大略”两个方面,进行一些机械的、静态的罗列,因而也未能很好阐明曹操性格的复杂性。

    一、 美恶并举 有贬有褒

    刘备曾说:“今与吾水火相敌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相反,事乃可成耳。”为使曹操与刘备在这些方面形成鲜明对照,《三国演义》确实写了不少曹操的急、暴、谲,诸如:故杀吕伯奢,兴兵报父仇,借头压军心,许田迎众贺,假手杀祢衡,肢解吉太医,族灭董国舅,勒杀董贵妃,横槊刺刘馥,许都纵火案,嫉恨杀杨修,多疑杀华佗,以及为称魏公、魏王而荀攸、崔琰、伏皇后、伏完、穆顺、赵俨等,并对此类欺君、诡诈、残暴、利己的言行直言不讳的贬斥:“此是曹操奸雄处”,“此是曹操平生最不是处”。但是,上述丑德恶行,并不是曹操性格描写的全部,而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下面我就曹操性格元素中,事实上和欺君、诡诈、残暴、利己截然相反的另一极表现进行一些论述。

    (一)、超人的胆量和忠义

    在《三国演义》第四回,曹操借刀谋杀董卓,鲜明地体现了他所具有曹操后来矫诏起兵会合诸侯伐董卓以及在联军中积极主动与其他诸侯完全不同的表现,也都体现了他的胆略。

    (二)、雍容大度、积极乐观的英雄情怀

    在《三国演义》第五回中,曹操促成袁绍、袁术等人同意当时身份低微的马弓手关羽斩杀华雄,而随后当张飞叫喊着要趁势“活拿董卓”,气量狭小的袁术怒喝道:“俺大臣尚自谦让,量一县令手下小卒,安敢在此耀武扬威!都与赶出帐去!”曹操出面阻止并说:“得功者赏,何计贵贱乎?”对比之下,曹操奖罚分明的形象跃然纸上。

    (三)、恤民、爱民

    破下邳俘陈宫后,曹操本有“留恋之心”,无奈陈宫愤然下楼就戮,士兵“牵之不住”,曹操只得“起身泣而送之”,并令“即送其公台老母妻子,回许都吾府中恩养。怠慢者斩!”罗贯中不仅特意用小字补注后事:“后曹公养其母,嫁其女,待之甚厚”,而且热情赞颂说:“此乃曹公之德也。”可是,到了毛宗岗修改本《三国演义》里,罗贯中小字补注不见了,“回许都吾府中恩养”被篡改成“回许都养老”,然后斥“德”为“诈”,大骂曹操“假惺惺”,“一味权诈”,“真狼人哉”!简直令人视之瞠目!关羽降曹后,曹操待之甚厚。关羽不辞而别,“诸将皆不平”,意欲“赶上诛之”。曹操坚持守信不追,“使归其主,以全其义”。对此,裴松之等人均认为“斯实曹氏之休美”。罗贯中也深怀同感,他把曹操“不追关公”和“不杀玄德”两件事联系起来,实事求是的评论说:“可见得曹操有宽仁大德之心,可做中原之主。”毛宗岗不以为然,不仅删去这些称颂,而且巧言舌辩:“此非曹操之仁,有以容纳关公;乃关公之义,有以折服曹操”,说曹操“虽似君子而终怀小人之心”,实在令人难以信服。官渡破绍后,在袁绍图书中发现一束许都官员和曹军将士私通袁绍的书信,荀攸建议“逐一点对姓名,收而杀之”,曹操却说:“当绍之强,孤亦不能自保,况他人乎?”并“尽皆将书焚之,遂不再问”。对此,罗贯中引史官赞诗说:“尽把私书火内焚,宽宏大度播恩深”,并认为这是曹操后来能得天下的一个重要原因。围攻冀州时,敌将发老弱残兵及妇女小孩出降,以解城中饥色。曹操知百姓欲“就食”,便让其到自己后军中去讨粮食。破城后,

    又下令:“河北居民遭兵军之难,尽免今年租赋。”

    (四)、曹操重视选用人才,并能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

    《三国演义》第67回中,公元215年,在曹操兴师西征、平定汉中、得陇望蜀之际,孙权亲率大军突袭曹操的后方,直逼曹操的东征根据地——合淝。大将张辽、乐进、李典三人领兵七千击退了东吴孙权的十万来犯之众,保住了合淝。这一仗的胜利与曹操了解将领心理品质而“选将量敌”的用人艺术是分不开的。后人孙盛对此感触较深,他认为:“夫兵者,诡道也。至于合淝之守,孤弱无援,专任勇者,则好战生患;专用弱者,则惧心难保。”作为具有知人之明的曹操巧用张、李、乐三人,以便他们在性格上取长补短,甚至有意利用他们之间的不同见解,防止一人贸然决策。守城将领张辽和李典是善于进攻的猛将,而乐进则比较持重。于是曹操便下了一道密令:“若孙权至者,张、李将军出战,乐将军守,护军勿得与战。”终于大败孙权。这是曹操根据将领不同个性和才能特点击败敌人的一个成功范例,也是曹操“随能任使”思想的具体体现。陈琳曾为袁绍写檄文痛骂曹操,及至平定河北,捉到陈琳,曹操虽然当面责备他说:“你在檄文中骂我本人就可以了,为什么连我的父亲和祖父都骂起来了呢?”但曹操并没有处分他,反而任用他为自己掌管文书工作。曹操再次纳降张绣这件事,也说明曹操在政治和军事斗争中具有“宰相肚里能撑船”的宽广胸怀.如果把曹操作为一个军事家来考察,我们更会发现:曹操戎马生涯三十余载,虽曾有过濮阳、宛城之败,赤壁、潼关之窘,还算不上是常胜将军。但在平徐淮,战官渡,征柳城,击当阳,讨关西,算合肥,解襄樊等大战役中,不仅表现了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神通韬略的指挥天才、从谏如流的统帅风度,而且通过驱兵百万,南征北战,为抑制汉末封建割据的恶性发展,促成由乱而治的天下一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的历史贡献。关于这一点,曹操自己所说“如国家无孤一人,正不知有几人称帝,几人称王“,绝非吹嘘不实之辞。

    从上述一类表现中,我们完全可以窥见曹操性格的另一大系列:忠君、守信、大度、仁义、爱才、勇智等。清代的才子金圣叹曾说:“三国者,乃古今争天下之一大奇局!”奇就奇在这是一个勇气中富有才智,才智中辖带勇气的时代,更是一个时世造英雄的时代。具有强烈正统观点的罗贯中(第78回),也不得不在曹操死时引用后人的诗歌称赞曹操“文章有神霸有气,岂能苟尔化为群?”、“安有斯人不作逆,小不为霸大不王?”曹操能够剪灭群雄,成其霸业,是与他的英雄本色分不开的。刘劭《人物志》曾对“英雄”下过一个定义:“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文武茂异”的曹操是当得起“英雄”这一称号的。因此,罗贯中即便在道德上完全否定了曹操,还是充分肯定其具备英雄素质“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他们与刘备所说的急、暴、谲,同样都是曹操性格的基本要素。曹操性格的整体,就是由者正、负两个系列中哪些看来是水火不相容的多种元素组成的一组组组合单元,即欺君与忠君,诡谲与诚实,残暴与仁慈,义气与不义,爱才与忌才,愚蠢与多智,胆怯与勇敢,利己与大公,罪过与功德等共同构成的一个庞大系统。毛宗岗等人批评《三国演义》的最大失误之一,就是竭力夸大曹操性格系统中的负极因素,并把这丰富、复杂的性格系统片面归结为一个“奸”字。如果我们今天仍象过去那样用单侧面的观察方法来观察曹操性格,用传统的“奸贼典型”论来编导和表演曹操形象,那就只能造成对曹操形象的片面肢解。曹操在《三国演义》中第一次出现时,作者还曾介绍说:“为首闪出一个好英雄,身长七尺,细眼长髯。胆量过人,机智出众,笑齐桓、晋文无匡扶之才,论赵高、王莽少纵横之策。用兵仿佛孙、吴,胸内熟谙韬略。除论“赵高”一句略含贬义外,其余都是热情赞颂。曹操气绝身亡后,作者的盖棺定论也是有贬有褒。贬词所言“丑恶”,一是“秉圭升玉辇,带剑上金銮”;二是“杀人虚堕泪,对客强追欢”。仅仅如此而已。而褒词所讲“功德”,却涉及很多方面,诸如生活作风上的“雅性节俭,不好华丽”;待士用人上的“知人善察,随能任使”;文采风度上的“登高必赋,对景必诗”;沙场征战中的“运筹演谋,芟刈群雄”;初露头角时的“胸蟠星斗气凌云”;老大将终时的“总御皇机,克成洪业”。结论是:明略最隐,或奸显而忠

    隐;或诚主而谲副,或谲主而诚副;或仁多而暴少,或暴多而仁少;或智强而愚弱,或愚强而智弱。性格整体中包含着多种元素组成的多组单元;每组单元之中的正反两极总有一极处于主导地位;居于主导地位的性格重心又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情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异、流动;性格重心的变异、流动形成了各个时期性格的不同特点。这就是曹操一生性格的有机整体性和辩证复杂性,一个简单化的“奸”字,一个类型化的“奸贼典型”的结论,一个无往而不奸的表演模式,是无法揭示出曹操一生性格的丰富内涵,无法表现曹操性格的复杂多变的。

    二 、善恶难辨 亦美亦丑

    前面我们所提到的那些性格现象,都是一眼就可判断出美丑善恶的。但是,象现实人生和活人言行中本来就存在着大量模糊现象一样,罗贯中为我们提供的有关曹操性格的所有信息,并不都是具有明确定性的,有相当一部分人们至今也很难准确道出他们的美丑善恶。他们好像似善又非善,让你说不上美,也说不上丑。这是曹操性格复杂性的又一不可忽视的表现。

    (一)、或仁或奸,或忠或伪

    《三国演义》第1回:汝南许邵,有知人之名。操往见之,问曰:“我何如人?”邵不答。又问,邵曰:“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操闻大喜。许邵的内心是矛盾的,虽然鄙薄操之为人,却又不敢得罪对方,一句“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真是高明得体,这也是全书描写曹操的一个纲。对此,毛宗岗在其修改本中批评到:“邵意在后一语,操喜,亦喜在后一语。喜得恶,喜得险,喜得直,喜得无礼,喜得不平,喜得不怀好意。只此一喜,便是奸雄本色。”“称之为奸雄而大喜,大喜便是真正奸雄。”这显然有些武断。胡适认为,“平心而论,《三国演义》之褒刘而贬曹,不过是承习凿齿、朱熹的议论,替他推波助澜,并非独抒己见。而此书于曹孟德,并非一味丑诋。如白门楼杀吕布一段,写曹操人品实高于刘备百倍。此外写曹操用人之明、御将之能,皆远过于刘备、诸葛亮。”①鲁迅先生认为,“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三国志通俗演义》,更而想起戏台上那一位花面的奸臣。”然而他接着说道,“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②他进而指出,但从客观效果来看,“作者所表现的和作者所想象的,不能一致。如他要写曹操的奸,而结果倒好像是豪爽多智。”③因为说“治世能臣”也好,“乱世奸雄”也好,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承认曹操聪明、多智。这种性格元素,虽对曹操后来成为奸中之雄,起了重要作用,但本身并无美丑善恶可言。用于“乱世”,能成为奸中之雄;用于“治世”,可成为能干的大臣。用在于国于民有益的事情上,可造福国家民族;用在于国于民有损的事情上,可祸国殃民。体现在好人身上,被誉为足智多谋;体现在坏人身上,被斥为阴谋诡计。年尚幼的曹操听后“喜”之,并不一定是喜在预见自己将来能成为奸中之雄上,而恐怕是喜在这两句话实际包含的承认自己聪明多智上。因而只能说是一种说不上好也说不上坏的模糊之喜。鲁迅先生在那篇著名的演讲《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针对曹操的处境,曾如此感慨道:“某朝的年代长一点,其中必定好人多;某朝的年代短一点,其中差不多没有好人。为什么呢?因为年代长了,做史的是本朝人,当然恭维本朝的人物,年代短了,做史的是别朝人,便很自由地贬斥其异朝的人物,所以在秦朝,差不多在史的记载上半个好人也没有。曹操在史上年代也是颇短的,自然也逃不了被后朝人说坏话的公例。”④

    建安三年四月,曹操进兵荆州,沿途看见“麦已苍黄”,便命令大小将校:“凡过麦田,但有作践者,并皆斩首”。这显然具有明显的爱民性质。不料自己的马却因受惊踩到小麦,他便“割发权代首”,以示惩戒。对此,罗贯中借史官之口评论说:“此乃曹操能用心术耳。”毛宗岗则一会儿说“欲申军令,则自己之发亦可借。借之谋愈奇,借之术愈幻,是千古第一奸雄”;一会儿又连声嗟叹:“权诈可爱”!今人对曹操此举也一直有两种截然相反的看法。这情况就是由割发代首本身的模糊性质造成的。从它与驾驭军队的关系来看,似乎还有借之欲申军令的“权诈”成分;但作为一军之帅,能以对自己实际上是最大限度的惩罚,来表示护麦的善心和决心,又是难能可贵的,所

    以《钟伯敬先生批评三国志》说:“老瞒自刎割发等事,似同儿戏,然万军悚然,兆民受福则实事也。”我们切不可用单侧面观察方法看待这种含有二重意义的模糊现象。

    建安十年正月兵进南皮时,河道尽冻,粮船不通,曹操欲让百姓敲冰拉船。百姓皆望深山而逃。曹操大怒,下令:“捕得百姓来,斩之!”但当百姓闻之,纷纷主动前往曹操营帐投首时,曹操却对百姓说:“若不杀汝等,则吾号令不行;若杀汝等,吾无仁心也。汝等快往山中藏避,休被吾军士擒之。”罗贯中在此加了一行小字注:“此曹之奸雄也。”毛宗岗更视此为“奸雄之极”。其实,曹操的所言所行带有很大的模糊性质,并不纯粹是出于欺诈和玩弄权术,而是不杀令已出、欲杀又不忍两种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仁心”与欺诈两极因素兼而有之的模糊组合。

    (二)、真情中有假意,善举中有恶行

    赤壁大败,逃归南郡,曹操“仰天大恸”哭郭嘉。众将问他“此哭何意”,他回答说:“若郭奉孝在,不使孤有此大失也!”并越哭越伤心,致使“众皆默然”。对此,罗贯中在引了史官诗评“曹公深识真梁栋,兵败犹然想郭嘉”后说:“此时深赞郭嘉之才,可惜先亡,以致操深思痛哭于中夜。”毛宗岗针锋相对:“哭死的与活的看”“胜似打”,“奸甚”!其实,“大失”思郭嘉和惨败怨众将,在当时的曹操,都是情之自然。真心与假意,善心与恶意,在这里是巧妙糅合在一起的。

    曹操晚年,东吴孙权,侍中陈群,尚书桓阶,部将夏侯淳,都曾劝他早登帝位。曹操坚持不肯,说:“位至于王,于身足矣”,“苟天命在孤,孤即周文王也”。对于曹操不轻易称帝的想法和做法,罗贯中曾借司马光之口评论说:“操欲篡位久矣,犹畏其名而不敢行,故意愿为周文王也。”毛宗岗更进一步说曹操是有意“以篡逆之事流与曹丕”,因而更显其奸。其实,曹操至死坚持不称帝,既有“奸”的一面,也有“德”的一面。因为他毕竟没有最后突破君界线,做出以臣废君,篡位称尊的事情。所以,“宋贤赞曹操功德”说:“虽秉权衡欺弱主,尚存礼义效周文。”

    总之,如果说性格的多元素多组合,给曹操性格带来的特征是二重性;不同时期的变化发展,又使其性格呈现出了主次易位的流动性,因而我们不宜用单一的、静止的分析方法对曹操不同时期的性格整体作任何片面的、固定的归结的话,那么某些性格现象的模糊性质,给曹操性格带来的另一个特征便是朦胧性。对于这一类模糊现象,我们且不可追求抽象思维的精确性,一定要把问题说得绝对肯定和绝对否定,那样反而会距离形象的实质、人物的性格更远。毛宗岗等人在这个问题上的失误,是值得我们后人引以为戒的。

    注释:

    ① 胡适.胡适古典文学论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27页.

    ② 鲁迅.而已集·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504页 ③ 鲁迅.《鲁迅全集》(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40页.

    ④ 鲁迅.鲁迅全集(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23页.


    三国演义曹操人物评价》由:创业找项目整理
    链接地址:http://www.gjknj.com/duwu/2799.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下一篇:三国演义刘备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