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创业找项目 > 范文大全 > 关于文化传承的诗句
  • 关于文化传承的诗句

  • 来源:创业找项目
  • 时间:2018-05-06
  • 移动端:关于文化传承的诗句
  • 篇一:29品味经典诗词之美 传承古典文化精华

    品味经典诗词之美 传承古典文化精华

    ——提高初中生鉴赏古诗词能力之我见

    古典诗词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响亮的品牌,集形式美与情理美、语言美与意境美、音乐美

    与色彩美于一身,具有不可估量的美育功能与教化功能。对古典诗词的阅读鉴赏,一方面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创造精神。因此,提高学生古诗词的阅读鉴赏能力,是语文教学赋予语文教师的神圣职责和刻不容缓的任务。

    那么怎样提高学生阅读鉴赏古诗词的能力,从容应对中考古诗词阅读鉴赏中提出的一系列问题,我主要从以下方面谈谈自己看法。

    一 诵读激趣 感受诗词音乐美

    兴趣是形成能力的前提。古诗词阅读兴趣的激发最行之有效的方式就在于“读”,诵

    读诗词,是语文教育的优秀传统。长期的诵读能增强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达到陶冶性灵,开阔心胸,使学生的文化底蕴和文学素养得到提升的效果。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近年来的初中语文教材,强化了古诗词的阅读教学,增设了背诵默写的篇目。但如果只是一味的让学生读而不讲究方法,学生会感到没有趣味。教师要从读的方法人手,别出心裁,引导学生读出兴趣,读出韵味,读出诗词音乐之美,体悟字里行间的情感起伏及深邃哲理,让学生在诵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1.设置意境,提高传统朗诵水平。在利用工具书读准字音的基础上,练习古诗词的朗

    读背诵。老师可利用一些名家的古诗词朗读磁带或光碟进行示范引导,老师的朗读基本功较好的,更可与学生同读。通过聆听、体会与练习,主要从朗读方法和技巧上得到提高,注意掌握朗读的节奏、音韵、重音等。鼓励大声诵读,增强自信。

    2. 掌握一定朗读古诗词知识

    (1)读准句读。 古诗文教学,除了强调读准字、词以外,更要让学生进入到古诗的

    语境中,把握朗读的要领,体会其中味道,教师恰当的把“句读”引入朗读教学中,让学生拿到与古诗文情感对话的钥匙。“句读”《辞源》注解为:句和逗,指文章中休止和停顿之处。元黄公绍《韶公举要》:“凡经书成文语绝处,谓之句;语未绝而点分之,以便诵咏,谓之读。”“句读”是口语中的“吟”,不同于“标点”,它形成于语意的中止、停顿等语意的口语痕迹,是“气”的艺术再现。“句读”对指导古诗文朗读教学,更好的表达文章内容、思想有重要意义。

    朗读时要注意语言表达“气”的使用量,即轻重。如果在朗读中均等用“气”,则势必

    流于平淡,失去起伏与抑扬。一如歌曲的起伏与曲谱音的轻重标识一样。通常,轻重音分别投放到诗文表意中的关节性字、词中,并注意与语速结合起来,通过重、轻音的突出,来拉动相关字、词的表述,进而构成语境的完整、明了。如曹操《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句,根据全诗有慷慨悲壮的的情感基调和诗句的词意,其重音应放在“澹澹”、“竦峙”上,轻音投放“水何”、“山岛”上,则作者眼中波光动荡的沧海和高高耸立着的山岛就呈现在眼前,听者极易涉足境中,产生思绪的共鸣。

    (2).读形象,体会情感 。 诗人往往把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同一种形象化的事物或自然

    景物有机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种独特的审美境界。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所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这个“情”是指内在的感情,必须通过读懂文中的形象,来解除压缩在其中的作者的深情。

    杜甫的《登高》中为了抒发诗人长久以来郁积于心的羁旅之愁与孤独之感,前四句

    描写了“空阔的天空下,湍急的长江滚滚东去;飙疾的秋风里萧萧落叶飘忽而下,还有凄惨

    的猿鸣,低回的鸟-----”,将秋天特有的寥廓与肃杀展示了出来,读懂了这种形象也就读懂

    了充满了时代哀伤和个人境遇感伤,有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壮志难酬的悲壮的情感,真正进入

    到了作者的内心深处。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写了清晨古寺的情景,旭日初升,光照山

    上的树林,幽深的小径,小径后面的禅房,鸟儿自由的鸣唱,空明宁静的潭水,一切都是那

    样的幽静。细细品读这些景物我们能够体会到诗人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同时也流露出了诗

    人内心的安宁,愉悦。诗人就是通过一个个美丽的形象寄托着自己的情感,我们也只有用心

    去读懂包孕着作者丰富情感的形象,才能打开与诗人进行情感对话的大门。

    (3)读自我。 读诗文就是在体会诗人的独特的情感历程,读字、词、句读,那只是

    最初的接触,让学生排除干扰,进入古诗的审美氛围中去,在这个基础上“披文入情”,解

    读古诗的形象,品味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然而要真正实现和诗人进行情感对话,就应该

    “各有兴会”的“兼读”,在源于形象高于形象中读出“自我”来。

    苏轼的《定风波》中我们在读形象阶段,能体会到作者的坦荡的胸襟和开朗倔强的性格

    和乐观豁达的精神都是紧密联系途中遇雨这件生活小事形象体现出来的 ,通过仔细品味作

    者遇雨的经历及面对眼前生活中的平常景象能够感受到苏轼的处世的态度和人生感悟。面对

    着冒着满天风雨漫步在崎岖的旅途上,却能任其自然,说出“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苏轼,我

    们该如何呢?这时你就是那位“此心安处是吾乡”,能履险如夷的苏轼了,这时再朗读这首

    词学生的精神境界就提升了,就会获得独有的体验,一种崇高感得以实现。

    读的过程,就是学生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的过程,也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心灵对话

    的过程,一种美妙的享受和欣赏音乐的感觉相通,语气、语调、节奏、自然恰切的句读训练,

    可以使诵读像音乐般美妙动听,悦耳迷人,让学生在读出形象基础上去把握古诗的情感基调,

    读出自我的理解,从而实现与古诗的情感沟通和对话。营造诵读的空间,让学生在诵读中不

    断提高语言素养和感悟能力。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而且为学生理解,体味诗词的

    意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 掌握技巧,体会语言美与意境美

    1立足于形象,把握住意境

    诗歌的意境,意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境就是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意境就是诗

    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它

    来源于现实生活,但又不同于生活真实、可感可信,情景交融、形神兼备。从美学角度看,诗中

    的“意”包括作者的“情”与“理”,诗中的“境”指事物的“形”与“神”。“意境”即情理形神的合理统

    一。捕捉感情,体味意境,主要靠分析诗歌的形象来完成。如元代马致远的著名小令《天净沙?

    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小令浓

    缩了作者在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感受,将悲秋与乡愁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是一首游子怀乡思家的

    伤感之作,它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深秋晚景的凄凉画面: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

    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我们由此仿佛看到古老的驿道上徐徐走来一匹瘦马,

    和那风尘仆仆、一身的疲惫和困顿的马上“断肠人”─一个浪迹天涯的游子,他正望着不远处黯

    然神伤,一株苍老的树上静静缠绕着枯藤,归巢的乌鸦在暮色中呀呀的叫着,一条小河逶迤流

    过,河上小桥那边,炊烟袅袅,这时,西边的天幕上,残阳如血。整个画面给人以迟暮、渺茫、凄

    凉、低沉的感觉,与这位飘泊异乡的游子黯淡的心绪协调一致。这就是诗的意境。

    2、抓关键词句,解读文本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解读文本,含英咀华,揣摩了解作者的生活背景,进而感悟作者所

    表达的思想情怀。如北宋苏轼的豪放词《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

    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

    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时年四十,正值盛年,不应言

    老,却自称“老夫” , “老夫”一词折射出他坎坷的人生经历,,与“少年”二字形成强烈反差,形象地

    透视出、流露出内心郁积的情绪。“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苏轼出猎,全城的百姓

    也来了,来看他们爱戴的太守行猎,为了报答百姓随行出猎的厚意,苏轼决心亲自射杀老虎,让

    大家看看孙权当年搏虎的雄姿。苏轼深受儒家民本思想的影响,历来勤政爱民,每至一处,都颇

    有政绩,为百姓所拥戴。“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一身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虽遭

    受打击仍不失一颗爱国心,表达了自己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3、 从作品中含有诗眼的句子突破

    所谓诗眼,最初是指唐人五言诗,工在一个字,谓之诗眼。后来也指全诗最精彩和关键性的

    诗句。古人写诗词,尤其注重炼字炼句,力求一字传神,一句传神。而这些含有诗眼的句子往往

    最能体现作品的内蕴及表达技巧。如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就境界全出,如果

    去了“闹”字则平淡无奇。张先的“云破月来花弄影”,一个“弄”字,全诗顿然改观,如果去掉则无

    甚稀奇之处。因为它的表现力最强,在诗中传情达意最为活跃。杜甫《春夜喜雨》一诗中,题

    目里的“喜”字,它烛照全诗,使全诗呈现出一片亮色。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一名句中

    的“绿”字,色彩鲜明,储满诗意,让人自然联想到江南的明丽春色和盎然生机。孟浩然《临洞庭

    送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意思是说:诗人想找到出路却无人引荐,正如无船渡湖自己不甘心

    闲居无事,想出来做一番事业,出仕求官。这首诗委婉地表达想入朝为官的愿望,希望张丞相引

    荐。因此诗眼应该是颈联“欲济”二句,与诗的主旨吻合。

    4、体会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古诗词中,因形象性与抒情性的需要,常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其中最主要的是比喻、

    起兴、拟人、夸张、对偶、反复,衬托等,把握了这些手法的表达效果,就能更好地体会诗词的

    形象,领悟作者的感情。如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

    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作者摒弃简单直观的描写方法,打破传统的咏物言志的思路,以奇特的

    想象,巧妙的比喻,为我们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首句以“碧玉”(指乐府《碧玉

    歌》中一位名叫碧玉的美丽女郎)喻树,使诗歌开篇即以崭新的形象引人入胜。次句,写柳树万

    千柔弱下垂的枝条,恰似女郎身上条条绿色丝带在披拂,以丝带喻柳条,突出轻柔披拂的特征,

    活画出春柳如丝的形象,给人以生机盎然的美感。末两句一问一答,再次用巧妙的比喻赞美春

    柳。一“细”一“裁”,把新柳嫩叶的细长柔软、清新可爱加以精心传神的描绘,透露出作者惊喜

    赞美之情。“二月春风似剪刀”,把春风喻为碧玉巧手中的剪刀,变虚为实,想象奇特。贺知章把

    柳树比作一个袅娜多姿的女郎,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流露了对春天生命力的赞美。因

    此,鉴赏古诗词,必须弄清修辞手法及其所指的具体形象,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诗句的深刻内

    涵。

    三、加强积累、学以致用, 领悟情理美。

    每位语文教师不仅要充分利用课本资源,而且还要不断增强资源开发意识,在此基础上,

    内联外延,巧妙衔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学以致用。学生通过积累优秀的古诗词作品,

    在自己的作文中运用古诗词从而领悟古诗词蕴含的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领悟诗词情理

    美。

    1.查阅资料,合作学习,开展小组探究。课外古诗词背诵积累,光靠老师讲是不行的,

    特别是到初中后,进行课外古诗词背诵,书上介绍的那点常识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渴求,这

    就需要老师通过一些方法的指导,引领学生在更美更大的诗海中泛舟,在更幽更雅的词山中

    徜徉。为此,我们和学生一同设计了一份“课外古诗词学习探究表”,鼓励学生广泛查阅相

    关资料,合作互助,力争将自己或小组成员的最新查寻和独特感悟写出来,通过交流,变个

    人思考为集体智慧,借鉴碰撞,提高学习效率。

    2.整合资料,自主学习,进行专题探究。课外古诗词积累背诵,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

    背过就忘,难以达到厚积薄发的目的。在进行课外古诗词积累的时候,我们指导学生进行诗

    词的整理归类,有兴趣的还可以进行专题探究,与课内古诗文学习结合,与现代科技文化结

    合,与时尚流行经典结合,充分发挥新语文自主学习的主动性、探究性和个性化特色,取得

    了较好的学习效果。以内容为专题进行探究学习。古诗词内容广泛,“课外积累背诵”基本

    是按时代先后选取作品,没有相对集中的专题。学习时,可打通课内外的渠道,加以分门别

    类,有助于积累与运用。以作者为专题进行探究学习。以作者为主线来整合诗词,是很有效

    的一种学习方法,它能使学生用好用足用透书中提供的例诗,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通

    过成倍的积累,熟悉作者文风,从而更好地把握时代背景和作品情感,更好吸收中华优秀文

    化的营养。在我们的教材中,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陆游、苏轼、李清照、辛弃疾

    等的作品是非常多的,他们都是进行专题研究的好目标。以与古诗词相关的其它内容为专题

    进行探究学习。这一内容可以放得更开,只要是有着健康的审美情趣的,对古诗词积累有帮

    助的都可以。

    如果说,我们倡导学生背诵古诗词,积累语言材料是为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打下的一

    个厚实的起点,那么将这些材料内化、运用则是我们追求的另一种境界。

    1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运用古诗词。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古诗词源于生活,引导学生把在生活中观察到、体验到的

    东西用古诗词进行表达,能促进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与感悟。如春游时来句“无边光景一时

    新”;扫墓遇雨时吟句“清明时节雨纷纷”;风筝飞舞的日子,说句“忙趁东风放纸鸢”;新

    同学来了“笑问客从何处来”??让诗走进我们的生活,见景吟诗,见物吟诗,表情吟诗,

    叙事吟诗,等等。为了有意识的引导和激励学生用古诗词,可利用每堂课前1分钟进行生活

    用诗汇报会,对用得好的学生给予嘉奖。这样孩子们会越来越喜欢用诗词来表达自己的意愿

    和感情。同时,还可以开展主题班会,用各种各样的形式来吟诵自己喜爱的古诗词或在自制

    的赠言卡上写上“言志”、“送别”、“劝勉”的诗词 。让古诗词在悄然无声中走进学生们的

    生活,那些背诵过的古诗词犹如一汪清泉流淌在学生们的心间,激荡着他们的情感,升华着

    他们对生活的认识。

    2. 鼓励学生在作文中运用古诗词。

    古诗词走进了学生的生活,有心的学生便发现生活中处处是“诗”。在他们的文章中竟

    然出现了诗词的踪影。从而启发他们把古诗词写进文章里,可以在写景中用,在叙事中用,

    也可以在抒情和议论时用;可以是对诗词的引用,也可以是对写作技巧的运用。同时,还可

    以引导学生据诗词作文,即以诗词的意境为基础,诱发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为古诗词续编

    故事、扩展情境、改写白话文等。如此一来,大家才发现“诗到用时方觉少”。此外,在习

    作中运用古诗词,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因为他们

    在运用时,会给诗词创设一种新的写作氛围,赋予一种新的表达内容和感受,而且从诗词原

    先的意境中跳跃出来,从更新、更广的角度去理解、品味古诗词。这样在习作中运用好古诗

    词,不仅使学生的作文有了创新,而且形成了古诗词诵读的良性循环,真可谓“一举两得”!

    文学教育说到底是情感教育,古诗词就更是如此。没有生命的张扬,就不会有灵性和创

    造力,也就更谈不出真正意义上的诗情画意。古诗词的语言最具灵性,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

    心理特征决定了他们是最富浪漫情怀、最富生命激情的“写诗族”。在古诗词鉴赏过程中,

    引导学生借鉴古诗词语言运用技巧、写景状物托物言志的风格,提高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

    本领,尝试诗词写作,这不仅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和文学修养水平的提高大有裨益,

    而且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也很有帮助。

    加强初中生古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对学生成长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正面引导作用。教

    无定法,学无止境,我的几点浅见只是抛砖引玉,希望每位语文教师都能重视对学生古诗词

    鉴赏能力的培养,让传统文化的精华得以传承发扬。

    篇二:点滴诗词 传承文化

    龙源期刊网 .cn

    点滴诗词 传承文化

    作者:梁静培

    来源:《中国教师》2014年第08期

    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后人汲取文学营养的源泉。在物质文明日益发达的今天,精神文明同样需要发展,弘扬传统文化是发展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经典的古诗词中所熔铸的民族精神和对生活的思考,对现代人有着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对小学生而言,诗词中的魅力能够深深地感染纯真而幼小的心灵,对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接下来,笔者将从三个方面来探讨如何在鉴赏诗词中提高小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以“诵读”为引线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诵读是诗词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在教学过程中,诵读法已经成为理解诗词含义、掌握诗词主旨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教师让学生反复大声朗读不仅能帮助他们深入领悟诗词的含义,而且还有“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审美和道德取向。

    首先,从形式来看,诗词讲究韵律美,句式整齐,音律和谐,押韵使诗词读起来朗朗上口,很有节奏感。通过诵读,学生能充分感受诗词的美妙,体悟其中的审美价值,从而提升艺术审美能力。其次,从内容来看,诗词主要有写景、状物、抒情等几类,用精炼的语言概括现实生活,从艺术的角度赋予生活浪漫的气息。诗人对现实和人生进行了深入的思考,通过反复朗读,学生能受到熏陶,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因此,教师要重视诵读在诗词教学中的作用,鼓励学生经常诵读。

    例如在学习苏轼的《赠刘景文》一诗时,首先,教师可以进行有感情的诵读,让学生感受这首诗的情感。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诵读。随后,再以诗的形式和内容两条线索展开,让学生谈谈诗的韵律美、绘画美和表现的思想感情。值得一提的是,在诵读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要抓住古诗,还要关注作者及创作背景,这对把握主题有重要作用。这首诗前两句对比秋天“荷花”的凋零和“菊花”的坚挺,后两句话锋一转,引出“一年好景君须记”。菊花具有什么象征意义?告君之句的醉翁之意是什么?通过多次朗读可以发现,诗人意在勉励朋友珍惜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遇到挫折不气馁、奋发向上的主题深深地感染着学生,有利于培养他们良好的人文素养。

    二、以“鉴赏”为深入点

    诗词在历史的长河中慢慢积淀下来,以精练的语言、含蓄的表达和深刻的内涵内蕴着中华民族的思想和品格。诗词鉴赏不仅是充分发掘诗词多重含义、丰富文学要义的方式,也是探讨诗人思想情感、研究历史的深入点。鉴赏诗词意在通过情感体验加深学生对经典诗词的理解,

    篇三:传承诗词文化打造书香校园

    传承诗词文化 打造书香校园

    我校内涵文化建设依诗教特色为依托,围绕“一个核心”(以“诗文化”传承作为起点,以“诗文化”建设为归宿),以“两项内容”(“诗词课堂教学实践策略研究,诗词校园文学活动开发)为重点,通过“三个协同”(镇蒹笳诗社诗家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立足“四个阵地”( 诗意校园、诗意课堂、诗意学科、诗意社区),按照五个程序(学习新课标、确立新目标、研究新方法、探索新途径、构建新模式)进行实践,初步探索了诗词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特征规律,探索了诗词特色校园文化活动推广的方法、途径与对策。使校园文化建设(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形成了鲜明的诗意特色;使教师的文学素养、教学水平、文学活动能力与自主创新能力有一定的提高,使诗词特色校园文化活动成为进一步加强学校学校文化建设工作,探索增强语文新课程教学实效性的新途径。

    1、诗词是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我国的经典诗词博大精深,蕴藏着丰富的“素质”内涵,几千年的文化积累,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传统美德和文化精髓,它能引导我们的学生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陶冶健康的审美情趣,丰富精神世界,可以真正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和文化素养;诗词的平仄韵律的特点是琅琅上口,充满韵律美,是非常适宜学生诵读的,通过诵读数量的积累和逐步的理解,本身就是对

    学生的一种熏陶、引导,这对提高孩子的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乃至对孩子的终身发展都是有益的。

    2、诗词是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传承诗词文化,是实施新课程标准,开展素质教育的需要。本课题是以《语文课程标准》和新课改精神为基本指导思想,具体落实新课改的要求,关注学生作为人的自身要求和终身和谐发展。

    3、诗词也是彰显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举措。

    阳罗洲镇是沅江市诗词创作活动很活跃的乡镇之一,全国当代著名诗人熊鉴、傅作舟就是从我镇走向全国的,如今我镇有世界汉诗协会会员一人、中国楹联协会会员一人(我校一人)、湖南诗词协会会员两人(我校一人)、益阳诗词协会会员两人(我校一人)、沅江诗词协会会员七人(其中我校有三人)。我镇有着比较深厚的诗词文化底蕴。诗友经常在我校聚会,一起切磋诗艺,共同提高。2010年元月,我校被沅江市诗词协会明确为诗词入校定点单位。为我校开展诗词入校活动注入了前进的动力。为了体现诗词之镇的地方特色,开创学校的办学特色,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为此我们开展了“诗词入校活动研究”的课题。

    1.诗教工作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

    我们坚持诗教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注重校园诗词环境的渲染。走进普丰中学的校园,随处可见脍炙人口的诗句、童谣。橱窗里、

    花圃内、站牌中、墙壁上,让人感受到的是一股股浓浓的诗意。每一堵墙壁,每一棵花草都散发着浓浓的诗香。我们经常开展以中华传统诗词为内容的书法作品和手抄小报的展示。经常组织学生学习诗词长廊、站牌等处张贴的中华诗词。将经常进行诗教活动。学生耳濡目染的都是中华诗词,这对他们良好品行和语文素养的培养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2.诗教工作与共青团活动相结合。

    我们开展诗教工作,坚持与共青团活动相结合。每学年每学期,我们在制定共青团活动计划和诗教工作计划时,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力争取得很好的效果。实验班经常组织如“诵诗会、诗歌接龙、诗文演唱、诗词知识知多少、诗词名人会、诗词典故趣闻发布会”等诗教活动。

    3.诗教工作与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

    我们安排参观、访问、调查、采风等实践活动,充分发挥校外活动场所、社会实践基地的育人怡情作用。今年,我们已组织部分年级“手拉手”郊游野炊活动,在活动中,我们安排了“春满洞庭”诗歌实践。学生用已学过的古诗词赞美眼前的一切,用诗词抒写心中的感受。

    4.诗教工作与学生学科学习相结合。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诗教也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们让诗教与学科知识学习相融合,与各科

    教学相融合,通过诗词配乐,配画,配新解,将诗词的吟诵、品味、聆听、体悟融入语文、音乐、品德与社会、美术、体育等学科教学中。

    5.诗教与学校常规教育、日常教育管理工作相结合。

    学校常规教育涉及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空洞的说教、严厉的管制,收效往往甚微。我们尝试着用诗歌规劝学生,规范学生行为。学校结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编写了《一日常规歌谣》,内容涉及学校生活各个方面,今后学校文娱活动或重大表演必有诗词吟诵,节目主持必有诗化的语言,诗词的渗透融合达到了一种胜境。

    五、课题研究的成果

    1. 师生创作了一批优秀的诗歌作品,编写出了《中学生学诗词》校本教材。

    从课题开题近一年以来,我校师生共创作诗词200多首,登载在《湖南诗词》《桃花仑诗词》《梅麓诗词》《洞庭晨韵》《洞庭联艺》上,我们还编写了《中学生学诗词》的校本教材。使我们的诗词入校活动有了明确的内容,把我们的诗教工作推向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也使我们的课题研究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2. 初步形成了一套有效的诗教教学模式

    通过一年多的诗教活动和实践探索,我们初步总结,找出了一套具有自己特色的诗教模式:那就是“一体、二翼、三途径”。

    即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诗词兴趣小组和诗词入校实验班为基本阵地,以诵读、创作、竞赛为活动的基本途径和手段。

    3. 提高了教育教学的整体效益

    经典古诗都是美的承载,其句美悦目,音美悦耳,意美悦心,因此,古诗文诵读无疑是育人的良好载体。近年来,我们以校园诗教为抓手,引导学生诵读优秀诗篇,在诵诗活动中增长知识,明白道理,陶冶情操,同时也提升了学校的文化品位和办学品位。

    (1)诗教与语文学习、新课改相结合,提升语文素养。

    古诗词作为语言文字学科,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其本身的使命和功能。周恩来总理曾经说过:“积背于少年,受益于终身”。学生在古诗文诵读中,不仅学习了许多经典名句,在学生作文中,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引经据典的“点睛之笔”。对于学生动笔试写的激情,我们给予充分的保护和科学引导。部分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写出了基本符合格律要求的诗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朗读和写作水平。诗教活动的广泛开展,必将对学生的思想、成长产生极大的影响,甚至对学生的终身发展产生许多有益的帮助。

    (2)诗教与校园文化相结合,形成了学校诗教的特色

    我们确定,将“传承国学文化,打造书香校园”作为我校文化建设策略之一。我们坚持以中华诗词的诵读为切入点,以师生的诗词创作活动为载体,将诗教与校园文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努力创建学校新的办学特色。我们已多次开展以迎国庆、庆元旦等为主题的内容的诗词诵读和经典诵读大赛,节目形式丰富多采,有诗歌朗诵、表演唱、快板、短剧等。表演活动得到了师生和学生家长的高度评价,整个活动不时爆发出阵阵热烈的掌声。为配合诗教活动的宣传和氛围营造,我校的小喇叭、校报、班级校园黑板报等都开辟了古诗词专栏,让人


    关于文化传承的诗句》由:创业找项目整理
    链接地址:http://www.gjknj.com/duwu/2722.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下一篇:关于文化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