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创业找项目 > 范文大全 > 中学生文明行为习惯
  • 中学生文明行为习惯

  • 来源:创业找项目
  • 时间:2018-05-06
  • 移动端:中学生文明行为习惯
  • 篇一:国家对初中生文明行为习惯的规范要求

    中学生文明行为规范 总则:

    热爱祖国,具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立志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努力学习;初步树立公民的国家观念、道德观念、法制观念;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劳动习惯和文明行为习惯;遵纪守法,懂得用法保护自己;讲科学,不迷信;具有自尊自爱、诚实正直、积极进取、不怕困难等心理品质和一定的分辨是非,抵制不良影响的能力。

    《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内容:

    一、自尊自爱,注意仪表

    1、护国家荣誉,尊敬国旗、国徽、会唱国歌;升降国旗、奏唱国歌时要肃立、脱帽、行注目礼,少先队员行队礼。

    2、坐、立、行、读书、写字姿势要正确。

    3、穿戴整洁,朴素大方,女生不穿高跟鞋。

    4、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随地吐痰,乱扔废弃物,不吸烟、喝酒。

    5、举止文明,不打架骂人、说脏话。不赌博,不参加封建迷信活动。

    6、情趣健康。不看色情、凶杀、迷信的书刊、影视片,不唱不健康的歌。

    7、不进营业性舞厅、营业性电子游戏厅、酒吧和音乐茶座等不适宜中学生活动的场所。

    8、爱惜名誉,拾金不昧,不受利诱,不失人格。

    二、真诚友爱,礼貌待人

    9、要讲普通话,使用礼貌用语。讲话注意场合,态度和蔼。

    10、尊重他人的人格、宗教信仰和民族习惯。谦恭礼让,敬老爱幼,尊敬妇女,帮助残疾人,遇见外宾,以礼相待,不卑不亢。

    11、尊重教职工,见面行礼或主动问候。回答师长问话要起立,接受递送物品时要起立并用双手。给老师提意见态度诚恳。

    12、同学之间团结互助,正常交往,真诚相待,不叫侮辱性绰号,不欺侮同学,发生矛盾多做自我批评。

    13、待客热情,起立迎送,邻里有困难时,主动关心、帮助。

    14、未经允许不进入他人房间、动用他人物品、看他人信件和日记。

    15、不随意打断别人的讲话、打扰他人学习工作和休息,妨碍别人要道歉。

    16、惜时守信。答应别人的事要按时做到,做不到时表示歉意,借他人钱物要及时归还,珍惜时光。

    三、遵规守纪,勤奋学习

    17、按时到校,上课前准备好学习用品,上、下课时,起立向老师致敬。下课时,请老师先行。

    18、上课专心听讲,勇于提出问题,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积极回答老师的提问。

    19、认真预习、复习,按时独立完成作业。考试不作弊。合理安排课余生活。

    20、积极参加团队活动和学校、班级组织的文体活动、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21、认真值日,保持教室、校园整洁优美。保持图书馆、阅览室的安静,不在教室和楼道内追逐喧哗。

    22、爱护校舍和公物,不在黑板、墙壁、课桌、布告栏等处涂抹乱刻画。借用公物要按时归还,损坏东西要赔偿。

    23、参加各种集会准时到达,不做与会议无关的事。

    24、遵守宿舍和食堂的制度,爱惜粮食,节约水电,服从管理。

    四、勤劳俭朴,孝敬父母

    25、生活有规律,按时作息。

    26、学会料理个人生活,自己的衣物用品收拾整齐。

    27、主动承担收拾房间、洗衣、做饭、洗刷餐具和打扫楼道、庭院等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和公益劳动。

    28、生活节俭,不摆阔气,不乱花钱。

    29、尊重父母意见和教导,经常把生活、学习、思想情况告诉父母。

    30、外出和到家时,向父母打招呼,未经家长同意,不得在外住宿;

    31、尊敬体贴帮助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关心照顾长辈和兄弟姐妹。

    32、对长辈有意见,有礼貌地提出,不耍脾气,不顶撞。

    五、严于律己,遵守公德

    33、遵守交通法规,不违章骑车,过马路走人行横道。

    34、乘公共车、船主动购票,给老、幼、病、残、孕妇及师长让路、让座、不争抢座位。

    35、遵守公共秩序,购票购物按顺序,对营业人员有礼貌。

    36、爱护公共设施、文物古迹。爱惜庄稼、花草、树木。保护有益动物和生态环境。

    37、参观游览守秩序,瞻仰烈士墓保持肃穆。

    38、观看演出和比赛,做文明观众,不起哄滋扰,结束时鼓掌致意。

    39、尊重外地人,遇有问路,认真指引。

    40、见义勇为,对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要进行劝阻;发现违法犯罪行为及时报告。

    《中学生守则》的内容:

    1、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努力学习,准备为社会主义现代化贡献力量。

    2、按时到校,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

    3、专心听讲,勤于思考,认真完成作业。

    4、坚持锻炼身体,积极参加有益的文娱活动。

    5、积极参加劳动,爱惜劳动成果。

    6、生活俭朴,讲究卫生,不吸烟,不喝酒,不随地吐痰。

    7、遵守学校纪律,固守公共秩序,遵守国象法令。

    8、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对人有礼貌、不骂人、不打架。

    9、热爱集体,爱护公物,不做对人民有害的事。

    10、诚实谦虚,有错就改。

    以上所述的中学德育大纲)初中阶段德育目标,《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守则》的内容是国家对初中生品德的基本要求,是学校、家庭、社会对中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基本依据。

    要把学生培养成二十一世纪需要的人才,是需要学校、社会、家庭共同努力,形成一种有利于青少年学生心身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年轻一代才能茁壮成长起来。

    郑州市102中学

    政教处

    2010年

    篇二:初中生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研究

    初中生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研究方案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中国素有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美誉。追溯我国教育的渊源,早在古代就有“蒙以养正”的思想。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与发展,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指出:“中小学德育工作重点之一是文明习惯的养成教育,把学生培养成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法制意识、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好公民”。我校是一所农村初级中学,学生正处在十五六岁人生成长的“黄金时期”,有的学者又称之为“危险年龄阶段”,在这个年龄阶段的青年学生可塑性大,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逐步形成的初级阶段。特别需要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尤其是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为此,我们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确定了本课题的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一)目标:

    1、科研目标:探索适合我校实际情况的“农村初中学生文明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

    2、育人目标:我校学生应养成文明的行为规范,从而促使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为将来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奠定基础。

    3、工作目标:提高教师德育理论水平,整体提升教师的德育工作水平,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发展。

    (二)内容:

    1、为确保本课题研究的有效性,符合中学生实际,我们首先对当前中学生的日常行为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

    2、为确保本题研究具有更强的针对性,我们探索了新时期中学生日常行为养成教育的特点。

    3、为确保本课题研究成果更具有可操作性,我们探索了新时期中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对策。

    三、课题研究的步骤:

    (一)本课题研究的时间共一年,整个研究工作经历了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2010.12)主要工作:

    (1)建立课题组织机构,

    (2)拟定课题方案,

    (3)确定试点班级和实验教师。

    2、实施阶段(2010.12—2011.12)主要工作有:

    (1)中学生道德行为现状的调查分析,

    (2)开展一系列道德行为养成教育活动。

    3、总结阶段(2010.12)整理跟踪记录、阶段总结、完成结题报告。

    四、课题研究的原则与方法

    (一)在本课题的研究探索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以下原则:

    1、科学性原则。坚持中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科学性,遵循中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一般规律,注重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接受能力。

    2、主体性原则。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主体日常行为形成规律,着重培养中学的道德意识,道德情感和良好日常行为习惯。

    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坚持知行统一,重在实践、体验、互相监督。

    4、有效性原则。针对新时期中学生日常行为的不良习惯,制定合理有效的管理制度。

    5、创新性原则。在实验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制定规范、日常行为标准,并监督执行在本班各小组之间进行评比。

    6、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三位一体”相结合原则。把教育的重点放在学生的在校期间。

    (二)课题研究的方法

    新时期中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主要方法:

    1、 榜样示范法:

    “以身作则”向来是最好的教育方式。在公布本德育课题实施和意义时,就首先提出:教师以身作则,在学习、安全、卫生、文明、生活等方面保持好习惯,严于律已。已正方可正人。在学生中间,选出“个人日常行为习惯优秀个人”,树立良好榜样,让其他学生可时常参照对比,时刻纠正自己的一言一行。

    2、 活动教育法:

    组织学生观看文明行为的视频的活动。枯燥空洞的理论说教往往缺乏说服力。学生观看不文明行为时,经常会发出一片“哄笑”,在“哄笑”中,认识到不文明行为的“不良”之处;在观看文明行为时,经常会发出会心的微笑,潜意识中对文明行为有了认可,经过内心的一番比较、自省,真正懂得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在以后的行为中,有意识地矫正自己的不良行为,强化自己的文明行为。

    3、 交流评议法:

    通过一段时间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依据《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生出谋划策,讨论、交流,改善我校一系列德育管理规章制度。如《坝头中学班级管理考核细则》,通过量化考核评比,鼓励先进,鞭策落后,使全校学生在试点班级榜样力量的影响下,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 规范约束法:

    对于《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学生守则》,学生是极其熟悉的,但日常言行违反的也是司空见惯的。所以,我们让学生列举自己的日常言行中违反学校规定的方面,并简述违反的原因,以便从根本上更好的改正,并且进一步熟悉和牢记学校其他规章制度,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严于律已,为全校学生树立良好的形象,以便形成优良的校园文明风气。

    5、个案分析法:

    课题研究启动后,首先确定四个试点班级,再设计出关于文明行为养成行为教育的问卷分发到试点班级,对每一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对问卷进行分析,筛选出典型个案,进行重点指导,矫正不良行为。这样的做法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典型性;既考虑到所有学生,又照顾到了特殊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实施,试点班级的整体文明风气得到改善,典型案例的学生的进步更大。

    当学生有不良言行时,我们还运用说服教育法,行为比较法,心理暗示法等。

    篇三:刘文刚:中学生文明行为的养成教育

    中学生文明行为的养成教育

    行为亦即凭借行动有所为或有所不为。行为是人们的心理、意识参与外部活动时其外部表现的总和。心理、意识是行为的内部基础,活动、行动是行为的外部载体,行为是心理、意识、活动、行动的表现与结果。

    一、中学生不文明行为的类型

    根据不同标准,不文明行为可划分为不同类型。

    1.根据不文明行为发生的程度,中学生不文明行为可以划分为严重不文明行为、中度不文明行为、轻度不文明行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三十五条规定,严重不文明行为是指严重危害社会,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违法行为,主要包括:(1)纠集他人结伙滋事,扰乱治安;(2)携带自制刀具,屡教不改;(3)多次拦截殴打他人或者强行索要他人财物;(4)传播淫秽读物或音像制品等;(5)进行色情活动;(6)多次盗窃;(7)参与赌博,屡教不改;(8)吸毒、注射毒品;(9)其他危害社会行为。严重不文明行为的发展延伸就是犯罪。

    中度不文明行为是指未成年人的父母或其监护人及学校应教育未成年人不得具有的下列行为:(1)旷课、夜不归宿;(2)携带管制刀具;(3)打架斗殴、辱骂他人;(4)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5)偷窃、故意损坏财物;(6)参与赌博或变相赌博;(7)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8)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适宜进的营业歌舞厅等场所;(9)其他严重危害社会的不良行为;(10)吸烟、

    酗酒。

    轻度不文明行为泛指与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公众道德规范相背的一些行为以及心理障碍的总和。这些不文明行为的进一步发展就是中度不文明行为。

    上述三种不文明行为在时间上的延续和空间上的拓展和转移,次数上的重复和再现形成了不文明行为习惯。

    2.根据不文明行为的展开层次,中学生不文明行为包括三个层次:(1)违反《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行为,如旷课、逃学、吸烟、酗酒等;(2)违反社会道德准则的行为,如乱扔垃圾、随地吐痰、公共场合大声喧哗等;(3)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行为,如经常盗窃、参与赌博、敲诈勒索等。

    3.根据不文明行为形成的方式,中学生不文明行为可以分为形成性的不文明行为、竞争性的不文明行为和偶发性的不文明行为。

    形成性不文明行为:主要是指受生活环境、生活习惯以及家庭教育的影响,把某种或某几种不文明行为变成习惯性的不文明行为。

    竞争性的不文明行为:主要是指在受到外在压力的条件下,通过相互表现、相互竞争的手段表现出来的具有群体性的不文明行为,如教学楼墙壁上的脚印、自习课铃响后的吼叫声。我校一值周老师针对墙壁上蹬脚印的不文明行为,加强了监督,并逮住了几个同学,在老师与他们交流、教育的过程中,他们说主要是比一比,看谁蹬的高。类似的还有看谁嗓门大的乱喉乱叫行为,看谁更能吸引异性同学注意的摆阔斗狠行为等。

    偶发性的不文明行为:这类不文明行为往往是在突发奇想、灵机一动的条件下发生的,其目的往往表现为哗众取宠、搞爆现场气氛并超过一定程度的行为。例如:乱刻乱画是一种不文明行为,部分学生为了展示自己的想象力,在教室、公共场所画上和写上五颜六色的字画。

    4、根据不文明行为有无目的和意识,中学生不文明行为可以分为有意识的不文明行为和无意识的不文明行为。有意识的不文明行为是指学生在某种思想意识的支配下,有意识进行的一些不文明行为,如偷盗、旷课、打架斗殴。这些行为教师、家长必须要重视,要抓住学生的思想动机,有针对性地进行说服教育。无意识的不文明行为是学生无意识进行的,这类行为大多已成为习惯性的不文明行为,很多时候学生并没有认识到其危害性。

    5、根据行为本身的内容,不文明行为可以分为不良思想品德行为、不良心理品质行为、不良日常生活行为、不良学习行为、犯罪行为。

    二、中学生不文明行为的成因分析

    中学生不文明行为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也是复杂的。具体而言,包括内在环境因素和外在环境因素。内在环境因素主要指中学生自身的心理因素。外在环境因素主要指家庭环境、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

    (一)中学生自身身心发展表现出的矛盾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中学生正处

    在被人称为“黄金时期”的青少年时期,这一时期既是人生发展最重要的时期,也是最为脆弱和危险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他们的生理和心理走向成熟但还没有完全成熟;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逐步增强但还不能完全准确地判断是非善恶;其世界观、人生观趋于形成但还没有完全定型。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生理、心理需求与现实,生理、心理发展与社会环境教育,世界观、人生观与社会道德现状往往会产生冲突和矛盾。伦理学认为,个体道德的形成要经历“无律-他律-自律”的发展过程。中学生正处于由道德他律向道德自律转化的阶段,而他律的道德规范与自律的道德原则都需要通过家庭、学校、社会等各种途径传输给中学生。如果某一方或某几方缺失,就会形成伦理学上的“道德文化植入者不在场”,可以使失去监督和约束的中学生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

    1.价值观倾斜。人生价值观是指个人在对待人生的追求和怎样实现此种追求等问题上的态度、观点和行为,中学生是人生价值观形成并逐步实现的关键时期。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将来谋求一份什么样的职业,人为什么活着,人活着有什么意义,当今人怎么活着,怎样才能改变自身命运,成就大业等等这些问题,在部分中学生的头脑中很缺乏,即使他们有时想到了这个问题,也只是蜻蜓点水式的不在心里产生强烈的反应,以致没有明确的行动,没有足够的动力去做完他应做的某些事,表现在观念和行动中,就是:利己主义当头;拜金主义至上;是非观念薄弱等。在我校政教处的一份调查报告中,讨论学生考试作弊时,只有42%的学生认为“这是一种不诚实;是道德问

    题”,而有51%的则认为“作弊是出于无奈,并不一定是道德问题”。6%的学生认为“人人都有可能作弊,为此没什么大错”。有1%的学生认为“最好不要作弊,但偶尔有一两次也无妨”。有的学生还认为:“在努力只能得到59分和看一眼得60分的权衡中,不能怀疑选择后者是不理智的。”

    2.自制能力薄弱。自制能力,是自我调节的最基本手段,它是个体对自己心理和行为的操纵,是主体自我对客体自我施加的一种向内意识力量,如中学生在上课时不能克制自己、遵守纪律,体现的是主体自我对客体自我向内的意识力量的自制力的缺失。经过对许多违纪学生的调查得知,他们主观上并不想违反纪律,他们深知自己所做的某些事情是与校纪班规以及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格格不入的,但是,就是在某些关键时候控制不住自己,“不小心”犯了错。这些同学往往在受到老师批评的时候非常懊悔,经常给自己订下保证,今后不再违纪。但是,“悲剧”往往又会重演,这些学生受外界影响,没有坚定的信念,也缺乏对知识强烈的渴求;行为驱动的好奇性,情绪变化的冲动性,思想认识的片面性,都极易导致行为举止的盲目性,容易误入歧途,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3.道德品质低下。道德,指由社会舆论力量和内心驱使支持的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品质是道德的个体化,是个体依据道德规范在一系列行为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道德,在学校教育中很重要,学校道德教育没有完成好,学生不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那么他们走上社会后,就有可能成为社会的“危险品”。从当前


    中学生文明行为习惯》由:创业找项目整理
    链接地址:http://www.gjknj.com/duwu/2563.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下一篇: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