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创业找项目 > 范文大全 > 自卑心理案例分析
  • 自卑心理案例分析

  • 来源:创业找项目
  • 时间:2018-05-06
  • 移动端:自卑心理案例分析
  • 篇一:一例自卑心理的案例分析最终版

    一例自卑心理的案例分析

    单位(大康学校) 姓名(李妙利)

    摘要:本案例是一自卑心理的案例。根据对临床资料的整理,求助者的自卑心理是因其认知上存在的错误观念“自己好像做什么事都比别人差”所至,主要症状表现为:意识清醒,思维正常,有明显的焦虑、紧张情绪,和强烈的自卑感,导致心情压抑、苦闷焦虑;不爱与人交往;睡眠不良:经常做梦。该求助者自知力完整,有急切的求医欲望。根据正常与异常心理活动的三原则,排除了精神病与神经症,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根据其心理问题的特征,采用针对此类问题最有针对性和效果的认知行为疗法。与求助者共同协商制定了咨询目标与咨询方案。咨询过程经过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的确立,心理咨询,结束与巩固三个阶段。整个过程以消除错误的认知模式,建立新的合理的认知模式为核心,结合行为治疗手段,循序渐进地矫正不良行为,建立新的行为模式。经过四次的心理咨询后,根据求助者的自我评估和他人反映,心理测验结果,咨询师的评估:焦虑情绪缓解,自卑心理显著改善,心理承受能力提高。本案例成功运用了认知-行为疗法,对改善求助者的自卑心理有显著的效果。

    关键词:自卑,一般心理问题,不良认知,认知-行为疗法

    一、一般资料

    1.人口学资料:刘某,女,32岁,教师,大学本科文化,,汉族,无宗教信仰。

    2.个人成长史:求助者性格文静、内向,但在熟悉的人面前言语较多。家中排名老大,所以习惯操心。老公的两地分居,孩子独自带,独立性较强。

    3.精神状态:意识清醒,思维正常,情绪焦虑易紧张,有一定自制力但易激动,言行一致,人格较稳定。

    4.身体状态:近两个月睡眠较差。精神状态较低迷。

    5.社会功能:夫妻关系紧张,工作容易分心,考勤状况良好。

    6.心理测验结果:1)SAS:标准分55;2)SDS:标准分56; 3)SCL-90:总分156,人际关系敏感2.2,抑郁2.4,焦虑2.1。

    二、个人陈述:

    近期晚上经常做梦,做什么事前,总想着自己会比别人差,以致于工

    作效率降低。 由于感到不如别人,学习、生活与工作中的行为变得谨小慎微、冷漠、内向、孤独,像蜗牛一样,表现出明显的不合群,喜欢独来独往,过着离群索居的生活,不喜欢沟通,不喜欢交往,缺乏团队合作精神。 在学习中或人际交往时,往往采取回避态度,因而常常得不到他人的重视而默默无闻。

    由于内心缺乏一种自我的力量,害怕竞争,随遇而安,遇到侵犯也是听之任之,表现得逆来顺受,对他人的要求让步,受人左右,随波逐流,不敢表达自己的主张、观点和感受,内心懦弱,说话时犹豫不决、轻声轻音,目光不敢和他人正面接触,扭手等。

    三、观察和他人反映

    老公陈述:容易发怒,生活较以前懒散,(当然也有工作本身的原因) 咨询师观察:咨询者是自己主动前来寻求帮助,衣着打扮得体,相貌身材也不错,叙述情况是表情严肃,眉头不展,内心体验与表情一致。说话有条理,回答能抓住重点,语调有些急促,情绪比较低落,心情比较压抑,希望咨询师帮助其改变心理状况。

    四、评估与诊断

    1、评估:根据对临床资料的收集,该求助者智力水平正常;个性偏内向;胆小、敏感,情绪不稳定。整体心理健康状态较差。问题主要表现为认知上存在错误的观念;人际关系紧张;病程不到两个月。

    2、诊断:对该求助者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

    诊断依据:

    (1)根据病与非病三原则,该求助者知情意协调一致,个性稳定,主客观世界统一,自知力完整,主动就医,并且没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

    (2)该求助者的症状表现不足三个月,精神痛苦程度不强烈,没有影响逻辑思维,对社会功能没有造成严重损害,内容尚未泛化。可以排除神经症和严重心理问题。

    (3)该求助者的心理问题是在近期发生的,内容尚未泛化,反应强度不强烈,能找到原因,思维合乎逻辑,人格无明显异常。可以对该求助者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

    鉴别诊断:

    (1)与精神病相鉴别:根据病与非病三原则,精神病的特点是知情意不统一,没有自知力,不主动就医,伴有幻觉、妄想、行为异常等。该求助者知情意协调一致,有自知力,主动求医,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

    (2)与神经症相鉴别:神经症的特点是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的影响,问题出现泛化和回避,反应也与初始事件本身不相关,大于三个月或半年。该求助者的精神痛苦程度和社会功能未严重受损,不足3个月,评分不足6分,问题没有泛化。因此可以排除神经症。

    (3)与严重心理问题相鉴别:严重心理问题的反应强度强烈,已泛化,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大于两个月。该求助者的心理问题没有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无泛化,不足两个月,因此可以排除严重心理问题。

    3、病因分析

    (1)生物学因素:该求助者的问题中没有明显的生物学因素。

    (2)心理因素:存在不良认知( 自己很无能);个性特征偏内向、缺少人际沟通。

    五、咨询目标的制定

    经双方共同协商,确定如下咨询目标:

    1、具体目标:改变该求助者认为“自己很无能”的看法;改善该求助者焦虑情绪和人际交往状况;改变该求助者的自卑状况;平衡与他人比较而产生的自卑心理,纠正其负性情绪和错误认知。

    2、近期目标:坦然面对外界议论,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3、长期目标:完善求助者的认知,增强其社交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4、最终目标:促进求助者的心理健康和发展。

    六、咨询方案的制定

    1.主要咨询方法: ①.转移刺激法。自卑感往往是在表现自己的过程中,由于受到挫折,对自己的能力发生怀疑而造成的。有此心理学同学,不妨多做一些力所能及、把握较大的事情,一举成功后便会有一份喜悦,每一次成功都是对自信心的强化。而自信心的恢复需要有一个过程,切不可着急。应从一连串小小的成功开始,通过为断的成功来表现自己和确立自信,来消除对自己能力的怀疑。表现自己时,期望值不要过高,不要操之过急,要循序渐进

    地锻炼自己的能力,逐步用自信心取代自卑感。

    有自卑感受的人多为性格内向、敏感多疑,因此,表现自己还得从锻炼自己的性格入手。有自卑感受的大学生应多参加集体活动,在活动中培养自己的坚韧性、果断性、勇于进取等优秀品质,确立自信,以逐步克服自卑心理。

    ②.系统脱敏法。心理学研究发现,人的心理反应有一种习惯化倾向,习惯化指每当某个新异刺激出现时,就容易引起人的心理反应,但当这种刺激不断重复出现时,人对它的反应性逐渐下降,直到最后不再对此反应,就好像产生了一种行为矫正法:

    要针对自己的弱点制订一个逐步训练的计划,并坚持不懈地执行。如争取在集会上发言,主动接触陌生人;可以预先拟就话题,演练对话,提高语言技巧及社交手段。也可观察一下周围的人,发觉别人也不像自己所认为的那样十全十美,对自己又并无歧视之意,也就不再“自惭形秽”了。

    ③.掌握知识法。自卑的产生大多是因缺乏客观的认知而胡思乱想造成的。常言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弱点和优点,我们应该坦然地接受自己的优点,但也不忌讳自己的缺点,没有缺点优点也能以浮出水面。这样就能正确地与人比较,在看到自己不如人之处时,也能看到自己如人之处或过人之处,伟人之所以难以高攀,是因为你跪着看的缘故。

    其实,最重要的比较是自己跟自己比。每个人应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等等来确立自己的事业和人生道路,为此发奋努力,为断进步,最后实现人生的价值。这样的人生才是积极的、有意义的人生。

    2.双方权利和义务责

    咨询者:义务

    1)向咨询师提供与心理问题有关的真实资料; 2)积极主动地与咨询师一起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3)完成双方商定的作业。

    权利

    1)有权利了解咨询师的受训背景和执业资格;

    2)有权利了解咨询的具体方法、过程和原理;

    3)有权利选择或更换合适的咨询师;

    4)有权利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

    5)对咨询方案的内容有知情权、协商权和选择权。

    义务

    1)遵守咨询机构的相关规定;

    2)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

    3)尊重咨询师,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咨询师。咨询师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咨询师责任

    1)遵守职业道德,遵守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

    2)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

    3)严格遵守保密原则,并说明保密例外。

    权利

    1)有权利了解与求助者心理问题有关的个人资料;

    2)有权利选择合适的求助者;

    3)本着对求助者负责的态度,有权利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 义务

    1)向求助者介绍自己的受训背景,出示营业执照和职业资格等相关证件;

    2)遵守咨询机构有关规定;

    3)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

    4)尊重求助者,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求助者。

    3.咨询时间与收费

    咨询时间:每两周1次,每次1小时左右

    咨询收费:每次50元

    七、咨询过程

    咨询阶段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1、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建立阶段

    任务:

    (1)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2)了解基本情况,收集一般临床资料;

    (3)紧张、焦虑与人际敏感行为的临床评估,有关心理测量;

    篇二:一例自卑心理的案例分析

    考生编号:

    一例运用合理情绪疗法解决大学生人际关系引

    起的一般心理问题的案例报告

    摘要:本文是针对一名大二学生由人际关系不良引起的一般心理问题进行辅导的案例报告。本案例通过搜集、整理求助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对求助者的情况进行鉴别诊断,对求助者心理与行为问题形成与发展原因进行探讨,确定求助者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关键点,与求助者协商、制定咨询目标与咨询方案,开展咨询并对咨询效果进行评估。鉴于求助者是高校学生领悟力较好,咨询中采取了合理情绪疗法。帮助求助者解除情绪困扰,使其投入到正常的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中。咨询取得了较好效果。

    一、一般资料

    (一)人口学资料

    求助者王某,女,25岁,某高校二年级学生,家中排行老大。无重大躯体疾病历史。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家族中无精神疾病历史。自己主动前来咨询。

    (二)个人成长与现状

    求助者自述:我从小性格有点内向,不爱说话,父母对我管教较严格,尤其是在学习上对我要求更为严格。在别人眼中,兴趣爱好很少,也很少与朋友一起玩耍。小学毕业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乡一中,学校学习氛围很

    浓厚,大家学习都很好,竞争很激烈。由于升入初中,相比之下成绩并不是很理想,羡慕那些没怎么学习成绩都很好的尖子生,而自己整天埋头苦学才勉强不落伍,初一期末考试成绩很不理想,母亲觉得我没有好好学习批评了我。我很委屈,觉得母亲不理解我,就不想和她说话。到初三成绩更不好,复读一年才考上普通高中。谁知道高中比初中竞争更激烈,高一成绩还行,到了高二对班里一个男生产生好感,但迫于学习压力没敢对任何人说,其实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怕人家不喜欢我,学习成绩有所下降,到了高三我就跟不上了,高考落榜,又复习两年才考上现在的学校。邻居都觉得我上学不值当,都24岁了才考上大学,女孩子上什么学啊,这让我很气愤。我平常就不和他们说话。

    (三)求助者反应目前的情况

    求助者自诉:感觉同学们都不喜欢我,都不愿和我交往,总感觉自己不如别人。前几天因为闹钟的事和室友发生争执,自觉口才不好没有占上风。平时总觉得自己和她们不是同龄人,我比她们大三四岁,觉得她们幼稚,就没有跟她们说过太多的话,对班里同学也如此。不过这次闹矛盾之后我情绪很不好,觉得自己很孤独,都大二了还没有一个知心朋友,一般能交流感情的就很少,这几天为这个事烦心,失眠,上课时注意力无法集中,记忆力下降,就连上自习也觉得不自在总分心。看到别的同学认真学习的时候,或是三三两两逛街、一块吃饭我都很羡慕,我不能再这样下去了,我要学会改变,要到社会上还这样子就惨了,所以前来找老师望指导一下。

    二、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

    求助者相貌中等,衣着整洁,自知力正常,对自己的情绪状态有正确的认识,逻辑思维正常,但叙述过程中低着头,偶尔和我对视,身体前倾,感觉很拘谨,双手不停地弄衣角。语言清晰有条理,迫切希望有所改变,有较强的求助欲。

    三、评估与诊断

    (一)根据收集的资料,对求助者心理状态的评估

    1.求助者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

    因人际关系不良而感到痛苦。

    2.自我体验、行为表现

    感觉被室友及班里同学孤立,看到别的同学三三两两在一起感到羡慕,最近出现失眠,注意力、记忆力下降,无发安心学习,在自习室学习会觉得有人议论自己。

    3.相关资料

    (1)求助者性格有点内向,不爱多说话;

    (2)自小父母对其要求严格,和父母沟通较少;

    (3)入学晚,小学阶段成绩名列前茅,人际沟通良好;

    (4)升入初中后竞争激烈,学习成绩开始下滑,人际关系一般;

    (5)到高中只顾学基本不怎么和同学们来往,有必要时也会说话或一起做事。

    (6)在大学,由于自己有一些不良的认知模式,也没有刻意增强自己的交往技能,人际交往一般到人际关系不良。

    4.资料的可靠性

    可靠。求助者自知力完整,求助欲望强烈,态度诚实。

    5.心理问题的关键点

    症状的表层是由人际关系不良而导致的痛苦体验、注意力下降、思想不集中、失眠等问题。其背后的实质是求助者一贯的不良认知:过分概括化,认为自己性格不好,就觉得什么都不如别人,对自己片面的自我否定;个性化(个体在没有根据的情况下将一些外部事件与自己联系起来的倾向),总觉得别人在讨论自己的年龄问题;主观推断,认为自己交往能力差,性格不开朗他人就会疏远自己等不合理的信念造成的不良情绪体验和行为后果。

    6.求助者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社会学方面:求助者在前几天在宿舍里因小事和室友闹矛盾,之后的几天情绪都不好,产生挫败感、孤独感、被排斥感,并且学习时难以集中注意力,记忆力也下降。在出现负性情绪时,其周围的社会系统没有给予良好的心理支持,未能帮助其进行积极调整。加之自己不善于运用已有的社会支持系统。

    心理学方面:从求助者自身讲求助者性格内向,不爱说话,不擅与人沟通交流,缺少朋友,常常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很少和朋友家长交流。在和室友闹矛盾后未能采取任何有效措施宣泄自己的负性情绪,也没有运用

    人际技巧处理好室友关系。其次从认知方面:求助者认为自己性格不好是自己的问题,认为大家都不喜欢她而刻意疏远别人的不良认知。

    生物学方面:求助者25岁,心理等各方面可塑性大,从小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经医院检查没有器质性病变。生物学原因对其本身问题没有太大影响。

    (二)诊断与鉴别诊断

    1.根据“病与非病”三原则:该求助者知情意统一,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自知力,有主动求助行为,无逻辑思维混乱,无感知异常,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性障碍。

    2.心理问题性质:由于该求助者冲突与现实处境相连,涉及公认的生活事件,属于常形冲突,因此可排除神经症和神经症性心理问题。

    3.病程:求助者问题持续不足三个月,无泛化现象,因此排除严重心理问题。

    根据以上的材料分析及鉴别情况:求助者心理初步诊断为因人际关系不良造成一般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社交不良。

    四、咨询目标的制定

    根据以上的评估与诊断,同该求助者协商,确定如下咨询目标: 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通过合理情绪疗法,改变不正确的认知, 使其从人际关系不良的情绪中走出来,对自己有更为客观的评价。

    最终目标与长期目标:形成正确的自我观念,使求助者达到自我完善,自我成长的良好人格。

    五、咨询方案的制定

    (一)咨询目标

    应该符合咨询目标有效性的七个要素:

    具体、可行、积极、双方可以接受、属于心理学性质、可以评估、多层次统一。与求助者协商,使用合理情绪疗法较为合适。

    (二)双方各自的特定责任、权利与义务

    经双方沟通协与求助者明确并签定了双方的责权义知情书。

    (三)咨询的次数与时间安排

    一般每周1次,每次50分钟左右。具体次数与时间安排视求助者的具体情况而定。

    (四)咨询的具体方法、过程和原理

    经督导师的同意,咨询师认为对求助者使用合理情绪疗法较好。 合理情绪疗法的具体方法与操作过程如下:

    1. 心理诊断阶段

    2. 领悟阶段

    3. 修通阶段

    4. 再教育阶段

    合理情绪疗法基本原理:

    合理情绪疗法是20世纪50年代由艾利斯在美国创立,艾利斯认为人的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性事件的本身所引起,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人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这就是ABC理论的基本观点。在ABC理论模式中,A是指诱发性事件,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性事件之后相应产生的信念,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是指特定情境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结果。因此合理情绪疗法就是通过改变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从而改善其心理状况。

    本案例中求助者的诱发性事件A是和室友发生争执;不合理信念B是过分概括化以自己性格内向全盘否定自己,个性化觉得别人不喜欢自己总议论自己,主观推测觉得别人因为自己年龄大性格不好否定自己;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后果C是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失眠,孤独,不和同学来往。

    (五)咨询的费用

    根据我们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中心之同辈心理互助团的工作宗旨:助人自助、锻炼自己。故免费。

    六、咨询过程

    咨询阶段大致分为一下三个阶段:

    (一)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建立阶段

    (二)咨询阶段:包括领悟阶段和修通阶段

    (三)结束与巩固阶段(包括再教育阶段)

    具体咨询过程:(具体咨询过程见咨询记录)

    第一阶段 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建立阶段(第一次)

    第一次2013年3月8日

    篇三:大学生自卑心理案例及分析.doc

    案例:

    李某和小况是大学同窗好友,毕业后来往密切,经常在一起聚餐。小况家境、工作都比李某好,每次吃饭都抢着付钱,李某竟认为小况是在故意炫富。于是,心理失衡的他起了杀心。因为贫困,李某从小就不愿提起自己的家境。小况(化名),李某的大学同学兼好友。每次一起吃饭,条件较好的小况总是抢着埋单。谁能想到,李某会在意这件事,并由此心生嫉妒、心理失衡。最终,李某残忍地杀害了小况,被法院以故意杀人罪判处死刑。

    1989年,李某出生在重庆市梁平县的一个乡镇。父母都是农民,靠务农维系一家四口的生计。李某性格内向,不爱说话。但他从小就很懂事,读书时学习成绩很好。由于是家中长子,父母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他身上。为减轻家庭负担,李某的妹妹读完初中就外出打工挣钱,补贴家用和支付哥哥的学费。长得一表人才,对人彬彬有礼的李某,因自尊心很强,除了几个好朋友外,很少也不愿提起自己的家庭情况。小况也是1989年出生,和李某就读于重庆某高校的同一个专业,是李某大学时最要好的同学。小况的家在重庆市主城区,父母都是工薪阶层,家庭条件还算不错。读大学时,小况就经常请李某吃饭。2010年6月,李某与小况大学毕业。毕业后,李某在重庆市的一家企业找到了一份普通的工作,并在单位附近租了房子。小况在一家事业单位找了一份有正式编制的工作,薪资比李某要高一些。第一次发工资,小况就打电话约李某吃饭。在饭桌上,小况向李某讲述了自己的工作情况,并提到了自己的薪水和待遇。李某则向小况抱怨自己的工作并不如想象中的好。饭后,李某主动提出埋单,却被小况拦住了:“你不要跟我争,听同事说,三个月试用期过后,我还要涨工资,这顿我请你。”就这样,那回吃饭还是小况埋单,而且之后每次吃饭,他都抢着埋单。小况的热情让李某的心里越来越不是滋味。

    据李某后来交代,其实,他也想埋单,但总被小况拒绝。而且每次吃饭时,小况都会讲自己最近工作如何、单位又发了什么福利。“我一直自愧不如,看着自己工作一般、待遇一般,还租房住,就逐渐产生了自卑心理。”李某说。更为严重的是,李某认为小况每次抢着埋单,是在炫富、故意刺激他。于是,原本就深感自卑的李某在这不良心态的驱使下,走向了极端。。。

    案例分析: 自卑心理,自卑是一种不能自助和软弱的复杂情感。有自卑感的人轻视自己,认为无法赶上别人。这种心理表现为对自己缺乏一种正确的认识,在交往中缺乏自信(主要因素),办事无胆量,畏首畏尾,随声附和,没有自己的主见,一遇到有错误的事情就以为是自己不好。这样导致他们失去交往的勇气和信心。 出现原因:自我认识不足

    每个人总是以他人为镜来认识自己,如果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过低,就会影响对自己的认识,从而过低评价自己,产生自卑心理。对自我形象不认同,觉得自己长的不好。或者是对自己能力的怀疑,进入大学后的优越感降低甚至没有了,自己没有赢得别人尊重的本钱,于是产生了极强的失落感,原有的优越感一下子就成自卑感。每个人都会在某个方面产生自卑感的。

    家庭经济因素

    部分学生由于出身贫寒,生活困难,与别的同学相比,觉得自己家庭经济条件实在太差而感到自卑。这几年,由于这方面引起自卑的大学生人数有增加的趋势。 成长经历有关

    人的一生不能说漫长也不能说太短,但真正对人产生深刻影响的关键时期就那么几个,其中童年经历的影响尤深。心理科学的研究已证实,不少心理问题都可在早期生活中找到症结, 自卑作为一种消极的心态也不例外。

    个人性格特点

    气质抑郁、性格内向者大都对事物的感受性强,对事物带来的消极后果有放大趋向,而且不容易将其消极体验及时宣泄和排解。因而外界因素对他们心理的影响往往要比对其他气质、性格类型者的影响大,产生自卑的可能性也相应增大。 有自卑心理的学生在经过一番努力后尚无效果,便会泄气,认为自己不行,于是变得自卑起来。 会对社会 产生恐惧感。无法正常的接触社会上的人。

    大学生自卑主要的表现在于对自己的能力、品质评价过低,同时可伴有一些特殊的情绪体现,主要为:

    1.敏感

    过分敏感,自尊心强。弱体群体非常希望得到别人的重视,唯恐被人忽略,过分看重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任何负面的评价都会导致内心激烈的冲突,甚至扭曲别人的评价,别人不经意的一句话,都会在其内心引起波澜,胡乱猜疑。

    2.失衡

    由于种种原因造成的弱势地位,使他们在社会的方方面面都体验不到自身价值,甚至还会遭到强势群体的厌弃。自我价值感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丧失自我价值体验,使他们心态失衡,陷入恶性的心理体验之中,走不出这个心理的阴影,就很难摆脱现实的困境。别人欺负他,即使内心不负气,也自认为是正常的,非常认同自己的弱势身份。这种强烈的自卑心理极易导致自杀行为。

    3.情绪化

    他们表面上好象逆来顺受,然而过分压抑恰恰积聚了随时爆发的能量。由于他们缺少应对能力,失业、离异、患病等生活事件很容易导致心理压力。当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时,认为别人睢不起自己,难以忍受,往往产生过激言行

    案例处理:

    李某的性格有两面性,平时比较阳光,和同学、同事关系都不错,也很喜欢运动。但每当他独处时却深陷自卑,无法自拔,而且自尊心很强,不愿接受别人的帮助。如此,就很容易走向极端。“仅仅因同学过得比自己好,就要了同学的命,太不可思议了!”李某的心理路程就是典型的羡慕嫉妒恨。作为一名大学生,李某的行为让人感到意外,也很让人痛心。这是他心理不健康,一直将内心的阴暗面隐藏起来、过分压抑导致心理失衡而造成的结果。

    此案反映出当前一些家庭和学校在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家长更多关注的是子女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而有的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不少高校虽然开设有德育课,但很少将这门课纳入重要科目。因此,呼吁学校开设并重视心理教育课,使在校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发展。同时,要深入学生内心,找问题,谈问题,让学生有畅通的渠道释放和发泄情绪,帮助心理不健康者尽快摆脱心理魔咒,防患于未然。

    对于个人而言应该克服自卑,如:

    1、正确认识自己 提高自我评价

    我们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有自卑心理的人,首先要正确认识自己,提高自我评价,善于发现自己的优点,肯定成绩,以此激发自己的自信心,不要因为由于自己某些缺点的存在而把自己看得一无是处。

    2、善于自我满足 消除自卑心理

    有此心理的人,要善于自我满足,知足常乐,无论生活、工作或学习,目标都不要定得过高,这样,就容易达到目标,避免挫折的发生。

    3、坦然面对挫折 加强心理平衡

    自卑的人心理防御机制多数是不健全的,自我评价认知系统多数比较偏低。因此,遭受挫折与失败的时候,不怨天尤人,也不轻视自我,要客观地分析环境与自身条件,这样才可以找到心理平衡,才可以发现人生处处是机会。

    4、广泛社会交往 增强生活勇气

    自卑者如能多参与社会交往,可以感受他人的喜、怒、哀、乐,丰富生活体验;通过交往,可以抒发被压抑的情感,增强生活勇气,走出自卑的泥潭还可以增进相互间的友谊、情感,使自己的心情变得开朗,自信心得到恢复。


    自卑心理案例分析》由:创业找项目整理
    链接地址:http://www.gjknj.com/duwu/2471.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下一篇:中学生心理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