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创业找项目 > 范文大全 > 治愈系小文章
  • 治愈系小文章

  • 来源:创业找项目
  • 时间:2018-05-06
  • 移动端:治愈系小文章
  • 篇一:治愈系美文:老女孩

    治愈系美文:老女孩

    人有少年心境,便始终不算苍老。有的时候,越平淡、越简单的爱情,才是真爱,才能长久。

    不咸不淡的婚姻生活过了三十年,张阿姨五十六岁的时候,突然觉得自己明白什么叫爱情了。 她破天荒地买了一件带蕾丝的衣服。纯白色,白得发亮,九分袖,一字领,修腰的设计,绷在身上,胳膊一抬高,下襟就往上串。以前她总是说这种衣服容易脏,不好打理,现在她看着镜子里下垂的乳房,脖子上的皱纹,毫不犹豫地付了款。

    张阿姨穿着新买的衣服在家里展示,陈老师头都不抬一下:这么大年纪了,打扮给谁看啊。这句话一点也没能打击张阿姨的自信心,她为了配这件衣服,又买了一条黑色的及膝裙,后来觉得不满意,换成了淡粉色,顺便买了一双同色系的船鞋。她找出结婚的时候妈妈送的珍珠项链,有些污了,用酒精擦了擦,还挺显好。张阿姨把这身行头穿在身上,女儿看了直惊讶,说是跟英女王似的。可不是嘛,她就是按照报纸上英女王的模样打扮的,从头到脚,还差一顶帽子。

    为了这顶帽子,张阿姨转悠了好几个商场,从双安到当代,连年轻人爱逛的五道口都去了,差点把钱包弄丢,还是没能买到满意的。女儿说,要不你上网买吧,网上什么都有,送货上门,可方便了。张阿姨下了几天决心,终于决定学习上网。

    家里早就有电脑,平时都是外孙来的时候玩玩游戏,其他人谁也不动。这回张阿姨戴上老花镜,端端正正地坐在电脑前,拿着笔,眼巴巴地把女儿说的每一句话都记在本上:先开机,再点左排第二个按钮陈老师有点坐不住了:这是干什么?这么大年纪了,上什么网?

    张阿姨说她要买一顶帽子,商场里没有,必须上网买。陈老师气得直哆嗦,话都说不出来:商场里还能没有一顶帽子吗?第二天,陈老师亲自去双安给张阿姨挑了一顶带花边的紫色小礼帽,张阿姨看了看,说:我要的不是这样的。

    自从那天在超市遇见黄先生,张阿姨的心就像着了魔似的扑腾。黄先生,既不是老黄,也不是黄老师。他和自己这三十年中所认识的任何一位男性都不一样,有一种与众不同的气质。想到这儿,张阿姨的脸都红了起来,嗬,还气质呢,要是陈老师知道了,肯定要这么笑话她:气滞还差不多。

    陈老师就是这样,永远一副心不在焉,世外高人的样子,要不是跟了他三十年,张阿姨准以为他对自己有什么意见。不过陈老师人是真好,博学广闻,正直善良,谁也说不出他半点坏处来。可也奇怪,自从那天见了黄先生,张阿姨突然觉得自己这三十年的婚姻变成了一盘水煮鸡翅膀,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可是说到底,她想,谁又真的吃过水煮鸡翅膀呢?

    那天张阿姨在超市买菜,想顺便给小外孙买点零食,她站在货架前眼花缭乱地挣扎了半天,终于选了一块红蓝包装的巧克力。冷不丁旁边一个声音响起:这种不好,用的是人工香料。张阿姨吓了一跳,一回头,一个陌生的老头正冲她微笑。这就是黄先生,他介绍给张阿姨另一种日本的巧克力,还教她看背面的成分表。张阿姨善意地接受了他的帮助,并主动与他顺了一段路。毕竟,都是这个年纪的人了,还有什么不好意思的呢。

    路上,张阿姨先是礼貌性地跟他聊家庭和子女,没想到黄先生讲起了自己在阿姆斯特丹的生活,运河边的老房子,以及爱士曼鲜花市场里的郁金香。张阿姨听得入了迷,不知不觉竟已离家好几个路口。黄先生坚持又把她送了回来,临走还送了她一支自己刚买的黄色郁金香。 张阿姨回到家,翻箱倒柜找不到一个可以插花的瓶子。她愣了一两分钟,飞也似的去超市买了一个回来。

    从此,张阿姨像是换了个人。她不仅开始从超市出口的花店买花,舍得去商场买衣服,鞋子,还学起了上网。前几天,她居然向陈老师提议重新装修一下房子。现在的装修太陈旧了,她觉得。她想换成欧式风格,餐厅挂着大幅的油画,绝不能是影印的那种,要有层次感,像她

    和女儿在博物馆里看的一样。啧啧啧,陈老师听了直咂舌。对了,她周末和黄先生去跳舞,还差点报名老年大学。

    这回换陈老师吓一跳了,他对张阿姨的这些变化毫无防备,措手不及。在他看来,家庭生活应处于千篇一律的稳态,像永远准时的钟表,直到能量耗尽的那一刻。但是钟表也要上弦啊,张阿姨说。可不是么,她现在不仅忙着给生活上弦,还拆开表壳,清洗,上油,忙得不亦乐乎。

    年轻时候的张阿姨长得漂亮,学历高,心气儿也高,学校里的男孩一概瞧不上眼。跟一个部队里的帅小伙好了一阵子,没想到人家还有另外一个女朋友。张阿姨伤透了心,陈老师就趁虚而入,天天帮她打水,送饭。张阿姨看陈老师人长得不坏,脾气也好,就坐上了他的自行车。没想到这一坐,就是三十多年。

    这三十年,人人都说张阿姨过得幸福。结婚早,工作也不忙,挣的虽然不多,日子倒也落个清闲。家里大小两个闺女,没让家里操什么心,该结婚的结婚,该生娃的也生了娃。老两口退了休,在家养养花,写写字,这辈子是没什么再求的了。可是一提起幸福,张阿姨总是心里发虚。幸福这个词太满,太大了,她觉得自己配不上。生活对她来说只是满足,称不上幸福。但是人人都说她幸福啊!说实话,她也不大明白,到底什么才是幸福呢?

    她觉得黄先生的生活就叫幸福。她也想去欧洲,在泰晤士河边散步,到荷兰的花市买花,呼吸着林间的空气。北京哪儿好呀,她想,人多车多,一点也不罗曼蒂克。陈老师看报纸的眼睛抬了一下,好像在笑她自不量力。张阿姨可不觉得自己老到不能罗曼蒂克了,她觉得自己的人生才刚刚开始。这几年她醒得越来越早了,有时候五点钟就醒来再也睡不着,她从未发现人的一天有这么多的时间可以无所事事,胡思乱想。

    她决定了,就去欧洲!张阿姨脑子里蹦出了这个主意,兴奋得一夜都没睡好。这事儿可不能让陈老师知道,她也不想告诉黄先生。她打算自己去,等到了欧洲,再给陈老师和黄先生打电话。打给陈老师的是为了气他,打给黄先生的是为了让他惊讶:嚯,原来这老太太也不简单啊。

    张阿姨觉得自己这辈子都没疯狂过,枉费了好年华,还好她觉醒得不晚,老死之前有机会再放肆一次。她想去巴黎看埃菲尔铁塔,去米兰看大教堂,去西班牙看斗牛。此刻陈老师正坐在小板凳上砸核桃,他自己吃一颗,给张阿姨递一颗。张阿姨吃着核桃,心里觉得有点抱歉,不能带陈老师去欧洲。不过没办法,她想,为了她这辈子最伟大的一次叛逆,只好牺牲一下了。

    接连好几天,张阿姨小心翼翼地把从旅行社带回来的资料夹进一沓广告单里,趁陈老师不注意的时候,戴着老花镜认真地看。小镇舒适游,三国深度游,亲子放心游宣传资料看得她眼花缭乱。打电话一问,去欧洲还有更麻烦的哩。要签证,要做十多个小时的飞机,还要说外语。

    张阿姨查了几天资料,去欧洲的决心就丧失了大半。怎么这么麻烦啊,她嘟嘟囔囔,既想不出谁可以帮她,自己又不会弄。这么大年纪了,折腾什么呀!她试着用陈老师的语气劝慰自己,心里还是不甘心。这两天她好像受了委屈似的,吃饭都提不起精神。陈老师不经意发现了张阿姨的宣传单,却什么都没说,过了几天,这些资料就随着茶几上的旧报纸,一起卖给了小区收废品的老王。

    张阿姨又笑嘻嘻的了,她这个人就是这样,说好听了叫乐观,其实就是没心没肺。去欧洲的事早就被她抛到了九霄云外,这会儿她正学人家赶时髦,嚷嚷着要照婚纱照。陈老师被她烦得没招儿了,只好一个劲地说同意。刚过了一个小时,张阿姨就反悔了,并声称自己穿上婚纱像一只乌鸡。

    吃过晚饭,陈老师没有像平时一样收拾碗筷,而是叫张阿姨到了客厅,看起来心事重重。张阿姨有点害怕,莫不是陈老师得病了?这是她唯一能想到的原因,也是最坏的原因。没想到陈老师拿出了一张薄薄的纸,张阿姨一看,是她前一阵放弃的旅游资料中的一张。陈老师把资料递到张阿姨手里,笑着对她说:就报这个吧,咱俩去欧洲。

    张阿姨突然觉得自己很爱很爱陈老师,她觉得自己很幸福。

    篇二:治愈系文化

    治愈系文化

    摘要:在这复杂的社会中,无论你是哪一类人,有的时候你总会对未来感到未知和彷徨。这时一颗空虚的心灵需要被安抚与治疗,于是就出现了治愈系作品来安抚那颗受伤的心灵。

    关键词:人与人间的关系;间人主义;治愈作品;

    世界文化之旅的课上老师向我们讲述了日本人的那种奇妙人际关系。忽然想到自己看过的日式治愈系小说或动画,也许正是由于日本人相互之间的理解,才会出现这种动人心弦的治愈系小说与动画。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个描述第一次在我脑中留下印象是一本叫《夕子的近道》的书。简单的介绍一下这部小说,主人公是一个不知道来历,身份的“我”,他寄宿在一个叫弗拉可可屋的西洋古董店,从“我”的视角出发,描写了以弗拉可可屋为轴心的周边人物。在阅读过程中,你会发现这部小说几乎毫无剧情发展可言,每一个独立的短篇都是作者与周围人的淡淡日常故事,是那种再也平常不过的故事。但正是在与周围人淡淡交往中,他们之间慢慢形成了一种“伙伴”的意识。这种并不浓烈但却沁人心脾的、甚至散发着孤独感的温暖构成了这部小说最大的魅力。

    也许是我这个年龄读不下这种日本纯文学小说,所以其中的细节实在是记不清了,但正是这部小说带给了我之前从未想到的启示:许多日式小说或动画中,“个体”是一种薄的存在,故事只有在“伙伴”们之间的纠葛中才会呈现出一种发展性。这种伙伴之间相互纠结,相互倚靠的状态就构成了故事本身。如果从文化论的角度看,或许这是和日本人的“间人主义”有关。所谓的间人主义即行动要充分考虑他人或所属部门的立场、心情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强调相互之间的依存和尊重。与西方的个人主义强调作为自立性主体的自我截然不同,日本的“间人主义”强调的乃是“人与人之间”这样一种相互关联性。日本人把关联性视为自我的本质,认为只有在自己与他人的融合状态中,人才可以得以成立(摘自夕子的近道百度百科)。

    阳春白雪型的《夕子的近道》就像纯牛奶。小时候不喜欢喝,只有随年龄增长才能慢慢体味其中的甜味。但是另一本书《板急电车》就像甜牛奶,其中温暖的人与人的关系像一口口的甜牛奶感动着我内心。

    如书名一样故事就是发生在阪急今津线上的故事。板急今津线总共只有八站,单程仅十五分钟。短短的电车旅程,小心的人生舞台,载满了偶遇乘客间的人生戏剧。行色匆匆的车站,见证着人们心灵的轻微变化。(摘自阪急电车简介)

    这本小说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在电车上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以及发生的一些事情,来推动一个个章节的发展。贴近生活是治愈系小说的特点之一。就是这种日常发生在公交车上的事情,作者通过其自己的想象使其情节具体化,向我们呈现出一幕幕的场景,而那些简单却又温情的场景又彻底将我们的内心融化。

    小说中的第一个故事:穿着一身白礼服的翔子坐在电车中。这时相邻的车厢走过来一个老妇人和的一个小女孩,小女孩喊了一句“新娘子”,话音未落,翔子的眼中已有泪水夺眶而出。当时看到这里我还以为是新娘子逃婚了。结果作者接着写到,婚宴宾客穿白礼服无异于一种暴行,即便被人贬为弱智也无话可驳。为了避免女子难堪,小女孩旁的老妇人在小女孩问出“新娘子你为什么要哭啊”之前道:“报仇成功了吗”。接着翔子道出自己的隐情:自己的男朋友在准备结婚之前被另外一个女子勾引,本来是自己要结婚却变成了他人的婚礼,于是决定在婚礼上穿着最华丽的礼服报复这个男朋友。老妇人并没有责备翔子的意思,反而告诉她之后应该在公司辞职然后好好生活(因为翔子和他男友都是一个公司)。这里最精妙的设定就是老妇人了,如果是一味的开导就显得文章有些心灵鸡汤的味道,但是老妇人的回答就很平易近人“被人欺负还能不报复大概只有圣人了”“报复也需要决心和觉悟,不惜牺

    牲自己也要报仇,对于这份决心外人没什么资格讲什么大道理,我也不过是一个凑热闹的路人。”

    小说中当然也不不少激起青年读者兴趣的恋爱桥段。在电车上圭一因为看到同一本教材的而对一个坐在她面前的女孩产生了一丝亲切感,也就弯下了高高的背脊,从窗户外面往外看。

    这时坐在他面前的女孩不免紧张了起来(以为有人要从上面窥视她)。自然地他们之间开始对话交流,聊着聊着他们的心不知不觉就慢慢靠近了。越是简单的桥段越能引起读者的共鸣,生活中我虽然不是一个高个,但读书的时候坐公交也经常站在有同一本教科书的女生前面。作者通过一个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画面,把它描绘成一个恋爱故事,既贴近生活又能吸引读者,而就是这种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的画面才是治愈小说能够感动读者的真正根源。

    如果说小说是正餐,那么把动画比喻成快餐是再合适不过了。读小说的时候经常被主人公的“伙伴”关系所感染。但在看动画的时候,你一不小心就会被主人公的温柔声音迷倒。读小说的时候脑海中想象的是一个模糊的画面,但动画很是轻松。它把主人公的心里描写刻画在夸张的表情之中,它把主人公的性格与实际的人物画面定格。无论是小说、动画,治愈系的作品最初给人的印象一定是清新的、令人轻松的。我突然想到另一个词“励志”。励志与治愈虽然有着一定意义上的相似,但是还是有着细微的区别。治愈并不代表励志,每当我心情烦躁对生活迷茫的时候,我经常会看一些治愈系动画,动画的清新画面是小说所没有的。

    翁铃雅将现代人需要“治愈”的原因总结为三点:生活步调快,积累压力大,休息时间少。人际关系疏离,亲密关系淡薄,感情无法抒发与寄托:对自我现在定位及未来感到未知与彷徨。我想再如今生活压力如此之大的日本,能诞生出这些治愈作品也是的必然的。治愈来自我们日常生活的体验的对比,特别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未曾能体会到的情感,在动画与小说中我们能真切的感受,所以我们才能被其治愈。

    参考文献

    [1]孟祥.浅谈 “治愈系”动画——以动画《萤火之森》为例[J].金田(励志),2012(7):91

    [2]孟研.动漫作品中的治愈系文化体现——以《夏目友人帐》为例[期刊论文]-赤子2014(12)

    篇三:“90后”畅销作家-治愈系偶像的崛起

    “90后”畅销作家:治愈系偶像的崛起

    张皓宸和他的故事集《我与世界只差一个你》

    对于1990年生人的张皓宸,主流文学界是陌生的。但在2015年的出版市场,他的确是最具号召力的90后作家之一。

    一个故事是他的故事集《我与世界只差一个你》,7天预售超过5.7万册,获得当当网、亚马逊、京东和天猫四大图书榜单的冠军。

    高销量和火爆的粉丝,不止是张皓宸独享。几乎同时间出现的90后畅销作家,还有北大的苑子文、苑子豪兄弟,从澳大利亚留学归来的卢思浩等。

    他们的微博粉丝数都在百万以上,几乎每条微博都能有破万的点赞。

    不过,对于这些在出版市场中人气高涨的90后作家,“不太了解”是学者们的普遍回应。甚至,他们的畅销书也被诟病“作品碎片化”、“鸡汤文”、“过于迎合市场”。

    “时代在变,从来也没有固定作家该是什么样子,书该是什么样子。”张皓宸向《?t望东方周刊》说,其实“写作是我的兴趣,我从来没有想要把它商业化。”

    从“网红写手”到“畅销作家”

    “我们是中国第一批接触社交网络的一代,成名也是依托了新媒体。”卢思浩对《?t望东方周刊》说。

    2008年,16岁的卢思浩到澳大利亚,开始孤独单调的留学生活。那时,人人网刚兴起,卢思浩为了认识些“有趣的人”,便“第一时间去注册账号,像淘宝一样去‘淘’人”。在人人网日志上记录心情,也成了他留学生活中的习惯。

    “生活不可能像你想象的那么好,但也不会像你想象的那么糟。”卢思浩的文章里常有这样“治愈系”句子。17岁开始写文,到了19岁,卢思浩的每篇文章阅读量都在5000以上,成为人人网中极受欢迎的“暖男写手”。

    卢思浩对本刊记者回忆:“那就是人气‘从零到一’的过程。”

    就成名渠道而言,与80后作家不同的是,这批90后作家不再依赖新概念作文大赛出道。走进出版市场前,他们更多在新媒体发布作品,获得知名度和粉丝。

    2013年开始,张皓宸开始在微博上发布一组在卫生纸上绘制的漫画《那些你很冒险的梦》。 风格清新,有关爱情、友情的内容话题互动性强,作品一炮而红。张皓宸很快就被新媒体内容平台“ONE?一个”的编辑注意,受邀投稿并成为该平台人气作者。

    1990年生人的方慧也是“ONE?一个”常驻作者之一。2015年年末,她出版了短篇小说集《手机里的男朋友》,目前销量10万册。

    方慧对《?t望东方周刊》回忆,当初被“ONE?一个”编辑团队发现,就是因为她在微博和豆瓣上发布了转发量破万的短篇虚构作品――《微博自杀记》。

    独立出版人周晓东曾多次参与90后畅销作家图书出版策划。他对《?t望东方周刊记者》总结:“这批年轻作家,大多是先在微博、豆瓣、人人网等社交网络上出名的。”

    目前,较受年轻人欢迎的新媒体内容平台有“ONE?一个”和“犀牛故事”。周晓东透露,近年来这类平台更多从社交网络平台发现新作者:“毕竟从传统渠道认识的作者有限,也未必能抓住当下年轻人的兴趣点。”

    “网络空间给了年轻人更多可能。”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柠对《?t望东方周刊》说,“90后对网络很熟悉,网络便成为一种成名渠道。”

    在周晓东看来,这批90后畅销书作者虽靠新媒体起家,但与网络文学不能混为一谈。

    “网络文学作品都是中长篇,而张皓宸这类作者是以写短故事为主。”周晓东说,在起点网等平台,写手在签约网站的要求下,每天要达到一定更新字数,因此会出现质量发挥不稳定的问题,“畅销书作者没有这个压力,有时间有精力,他们对质量更认真些。”

    偶像式作家

    “利用新媒体营销手段,作者可以被看见,吸引了读者来消费,卖出几十万册,这便搞活了曾被认为死去的图书市场。”张皓宸说。

    以往,80后作家保持认识度的方式,就是依靠传统出版或在杂志发表作品。而自媒体的普及和自身对网络高度的敏感,使得90后作者可以运用新媒体第一时间向外界发表作品。

    新媒体对年轻作者来说不仅带来成名的机遇和发布作品的载体,豆瓣、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平台,如今已经成为这些作者进行自我推广的个人阵地。

    自媒体平台也成为了这批作者与粉丝直接交流、增加互动的媒介。张皓宸便经营着个人的微信公众平台,并自称是送暖给千万人的“中央空调”。

    “我偶尔会在微博粉丝群‘冒泡’,我的粉丝也会和我开玩笑,但到了关键时刻他们都会很严肃地为我发声。”张皓宸说。

    有不少粉丝会向卢思浩诉说自己的恋爱经历,也会有人向他分享生活。

    周晓东认为,与网络段子手涉足出版不同的是,张皓宸、卢思浩和北大苑氏兄弟在网络上的形象本身就很立体:“粉丝会知道作家身高是多少,长什么样子,性格是什么样子,作家本身是高度人格化的,粉丝黏度就更高。”

    文学评论家白烨曾用“青少年心中成功的典型、青春的偶像”来形容在北大读书的苑子文苑子豪兄弟。他认为,表面上看,他们作品的畅销是市场营销的胜利,背后则是粉丝文化的崛起。 周晓东则认为,出版社和新媒体内容平台,在内容营销的驱动之下都会有一个针对作家的造星机制――“颜值高”、文字温暖励志、态度积极上进的作者往往会更受追捧。

    张皓宸等人自身的明星文化特征愈发鲜明,也被质疑为“作家的文化身份弱化”。

    张皓宸承认自己是个“作家明星”,也并不在意质疑:“现在的确有一种偶像经济的概念在里面,但读者得到满足,作者受到追捧,获得更多经济利益,就有了更多写作的信心。而且成为青年榜样,也给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自我要求。” <!--endprint--> <!--startprint-->治愈系药丸

    一次签售活动前,一位军校学员在场地门口等到了卢思浩,请其签名。他对卢思浩说,自己的自由活动时间有限,马上就要归队。

    3个月之后,卢思浩收到了这位读者的邮件,对方说,自己从军校毕业之后放弃了部队生活,前往非洲教书了。

    “那是他的梦想,而且他实现了。”卢思浩说,“他告诉我,那是因为看了我的书,才下定决心走出原本既定生活轨迹的。”

    出现在张皓宸和卢思浩签售会上的读者,大部分是在读的中学生、大学生。其中面临高考和考研的学生最多,也有相当一部分是失恋的。

    “在我的学生时代,青春文学都是‘疼痛青春’的类型,并没有能激励到我的东西。”张皓宸说,“可是年轻人在面临生活关卡时,是需要这类‘正能量’内容的。”

    80后青春文学对成长阵痛的书写,已经不能满足当下的年轻读者。由于手机成为阅读媒介,90后作家畅销作品摈弃“疼痛青春”的同时,往往也以短、平、快为特点。

    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曾评论,这些作品大部分并不能被称作结构完整的“小说”,而是“短故事”。其实,这些主打“励志”和“正能量”的短故事,也往往被诟病为“鸡汤文”、“缺乏文学性”。

    张颐武曾表示,由于这批作家生活温饱有余,较为平顺,因而“作品中反叛性不足,就是生活的平常性”、“没有大喜大悲,写的就是生活中恋爱、失恋,或迷茫,这是全球中产阶级生活

    的常态”。

    “这种评价很中肯。”卢思浩认为,考学压力、情感问题、刚入职场的困惑,这就是围绕90后生活的大事件,强求“深刻”不现实、夸大“阵痛”也不真诚:“90后一代没有什么沉重的生活体验,唯一的问题就是怎么好好生活。”

    张柠认为,治愈系的内容成为当下文化系统中重要的一部分,是这些作者受欢迎的原因,但也给他们带来挑战:“有病了需要吃药,但每个阶段病不同,所需药的配方也不同。不成长、不变化,便会被成长中的读者抛弃。”

    在张皓宸看来,“鸡汤”是一种“粗暴的标签”,“心灵鸡汤”的污名化是因为励志软文过于泛滥。至于“熬汤”,张柠则认为:“还是要有一定的人文情怀、在符号系统和表达形式上有所独创,同时对情绪要隐藏收敛,不做煽情派,有了这些特殊性和创造性,才会获得同龄人的‘打赏’。”

    要走IP之路

    就在接受采访的前几天,卢思浩还在上海学习电影剧本写作。早前他曾在媒体透露,自己近期的计划是将自己的作品改编成电影,自己做导演。

    张皓宸和方慧目前也都在向影视IP改编方面发展,已经有不少影视公司买下了他们作品的影视改编权。

    2015年,中国电影票房突破400亿元人民币,电影市场的迅速扩张,吸引出版界纷纷向影视领域跨界。

    电影界的IP改编热潮正改变着作家的收入结构。周晓东说:“版税收入和新媒体平台的稿费已经不是这批作家的主要收入了,取而代之的是影视版权带来的经济利益,这是前所未有的改变。”

    这些90后畅销作家,成为了第一批在出道之初就集体跨界的写作者。周晓东透露,如今在图书策划阶段,受大环境的推动,很多出版社和作家都会考虑到影视改编环节:“包括内容适不适合改编成电影,名字适不适合做电影的名字。”

    从线上的新媒体平台出道走向线下的出版市场,然后卖出作品版权进行影视改编,已经成为一条产业链。

    方慧曾经在影视公司工作过,对于剧本创作相对熟练。她说:“这对我的小说创作有一定影响,在情节推进时会借鉴剧本写作的方法,这可能也是我的作品看上去很适合电影改编的原因。” 不过,受访的几位作家对写作本身仍然都有野心和决心。卢思浩说:“我对写作的热情远远高于其他。”

    他希望自己也能像偶像村上春树一样从专栏作家转型到严肃文学领域,写一部民国题材的长篇虚构作品,但是“那样的创作也许会面临市场和公司给的压力,能否坚持下去还是蛮难的”。 与卢思浩、张皓宸不同的是,方慧的作品被认为是在市场性和文学性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作为结构完整的短篇小说,方慧的作品题材新颖,语言平易,切入点也比较独特,因此还得到了作家阿乙的称赞。

    “其实90后作家有两批,一批是写严肃文学的,一批是市场化写作的。”周晓东说。这两个圈子更多的时候“互不打扰”。而方慧和他们都有来往。

    “能感觉得到,两个圈子会有彼此看不顺眼的时候。”方慧说,“写纯文学的会怀疑畅销书作家的写作能力,而畅销书作家会说纯文学没有市场。” 北京大学的苑子文、苑子豪兄弟 卢思浩并不觉得市场化写作“全是垃圾”,他说:“就像文艺片和娱乐片都有自己的受众,你也不能说娱乐片都是烂片。”

    “年轻人有各种可能性,各自会有各自的蛋糕。”张柠认为。


    治愈系小文章》由:创业找项目整理
    链接地址:http://www.gjknj.com/duwu/1696.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下一篇:治愈系心理学文章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