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创业找项目 > 范文大全 > 关于幼儿教育的好文章
  • 关于幼儿教育的好文章

  • 来源:创业找项目
  • 时间:2018-05-06
  • 移动端:关于幼儿教育的好文章
  • 篇一:关于幼儿教育 ,很好的一篇文章

    关于幼儿教育 ,很好的一篇文章

    中国有句民谚:"三岁看老,七岁看小。"意思是说,小孩子三岁时候的脾气禀性,可以预测他老年时的心理、行为表现;而他在七岁左右的行为特点,可以预测他在童年期(从7~8岁到11~12岁)时的行为特点。

    这句民谚非常符合发展心理学的原理,是我国人民集几千年的经验总结出来的一条规律。迄今为止在心理学领域产生最大影响的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把儿童个性发展划分为5个阶段:(1) 口唇期,0-1岁,吃奶和吸吮给儿童带来最大满足;(2) 肛门期,2-3岁,排泄给儿童带来最大快乐;(3) 性器期, 3-6岁,这是一个激动不安的时期,性器是儿童快乐和满足的主要来源。男孩子出现恋母情结和阉割焦虑,因此极力模仿父亲,以父亲自居;女孩子出现恋父情结和阳具羡慕,想和"情人"分享阳具,开始吸引异性的注意力。(4) 潜伏期, 7-11岁,内部驱力投入到学校学习和大运动量游戏中去。(5) 生殖期, 12岁以后, 主要活动是建立友谊,谋求职业,求爱和结婚。

    弗洛伊德认为3~6岁这个阶段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不是没有道理的。我们都知道,孩子到3岁时会突然发生很大变化,有些孩子变得非常不听话,固执,任性,有的孩子情绪突然变得很不稳定,在3~4岁的孩子中,男孩的恋母情结和女孩的恋父情结表现相当普遍。而在此之前,这些特征就不明显,在此之后,这些特征又慢慢消失了。所以在心理学界,人们把3岁左右称为一个关键时期。

    为什么在3岁左右会出现这些明显的变化呢?这是因为,3岁儿童的大脑发育虽然还没有完全成熟,但是已经相当好,他们的语言已经接近成熟,生活经验也积累了很多,认识能力有了巨大的进步。特别是,3岁左右,小孩子可以完全脱离开大人的帮助自己走路,如果没有人干涉他,他可以走很远的路。所有这些发展都使得3岁左右的小孩产生了自我意识,他们开始意识到,"我"是和别人不一样的,"我"可以自己干事情,可以控制事物,可以独立地吃饭、拿取东西,也可以对事情作出基本的判断了。例如,他们知道,刚从火炉上端下来的锅是碰不得的,到晚上天黑的时候,只要一拉开关,灯就能亮,他们如果渴了,能够自己到冰箱里寻找喝的东西,饿了,会从家里放食品的地方找出自己爱吃的东西充饥;晚上躺在床上,他们会要求妈妈给自己讲个故事再睡觉,等等。

    总而言之,3岁小孩的本事变得比过去大得多,他们会不断地向爸爸妈妈提出各种要求,如果这些要求得不到满足,他们就会大哭大闹,比如,在玩具商店里,如果他们想要买一个自己喜欢的玩具而妈妈不答应买,他们就会躺在地上打滚,而不顾妈妈丢面子。

    3岁小孩也比过去更可爱,因为他们总是说出一些令大人喷饭的话,干出一些让大人惊奇的事情。一个小女孩,谁也没教她,她会自己静静地坐在妈妈的化妆台前,往嘴上涂口红;一个小男孩,会拿起爸爸的电动剔须刀,在脸上乱比划。当看见妈妈为什么事情伤心的时候,他们会紧紧抱住妈妈,想安慰她。

    3岁小孩的身上,每天都在发生变化,每天都在进步,他们的知识经验,认识事物的能力、社会交往技能、语言、思维,一切都在向前进步。

    3岁这个关键时期过去之后,孩子的心理发展并没有马上平静下来,您会发现,他们身上又接连出现了其他问题,比如,他们的语言发展很快,但是思维发展较慢;他们做事情,想问题,总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和8~9岁的孩子相比,他们还显得非常幼稚,幼稚得不讲道理;他们有时很任性,不听话,想自己做事,但有时又非常依赖大人;他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积极性很高,对自己不感兴趣但是有社会意义的事情,则不那么愿意做;他们的情绪还很不稳定,仍然会动辄大哭大闹;他们与小伙伴的关系也还很不稳定,等等。

    总之,直到上小学之前,孩子的心理发展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3~6岁,真是个动

    荡时期。

    2 幼儿的思维与学习

    2.1 孩童的思维

    从2岁到6岁,儿童智力发展方面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和掌握各种符号。例如,语言就是符号,象征游戏也是符号(这个大圆圈是爸爸,那个小圆圈是我),说自己做的梦还是符号(在梦中出现了各种各样非现实性的幻想)。

    但是,这个阶段的儿童,思维仍然是自我中心的。例如,他们还不能鉴别词语和词语所指的东西,不能鉴别他们自己创造的游戏、梦幻符号和现实之间的差别。他们认为,名称都是事物固有的,一个物体只能有一个名称。当他们知道了理发馆是给他理发的地方之后,他会问"发廊是干什么的"?

    幼儿的自我中心主义主要表现在孩子的言语和行为中。例如,一个孩子给另一个孩子讲VCD机怎样用时,他会使用一些模糊的术语,像"往前转"、"往后停"之类,等他讲完之后,另一个孩子还是不会使用VCD机,因为他把最重要的信息漏掉了,原因是,这个时候的幼儿还不善于站在别人的立场上看问题,或他以为词汇所包含的信息比实际的多,他相信,含混的"东西"也能表达物体的性质。所以,这一阶段的幼儿还不能清楚地鉴别符号和符号所代表的东西。

    到了5~6岁,幼儿的具体运算能力开始发展,他们已经能够算简单的算术,也能够区分符号和符号所代表的事物。例如,6岁的小孩已经知道"家用电器"不仅包括电视机、电冰箱,还包括空调机、洗衣机、电风扇等家庭用的所有电器。而4岁小孩就不能清楚地知道这一点。 5~6岁儿童在考虑问题时,已经能够同时考虑两个元素或两种关系。比如,把水从一个高而瘦的杯子里倒进一个矮而粗的杯子里,他们知道,水没有变少,也没有变多,这就说明,他们已经能够同时考虑杯子的高度和杯口直径这两个元素,他们知道这两个元素是互相补偿的。同样,他们也知道了,把一块面团擀成一张面积很大的饼时,面团里的面并没有增多;把一根很长的绳子缠成一团时,绳子也没有变少;一个小男孩穿上女孩的衣服,梳女孩的头发时,他仍然是男孩,等等。

    很多父母对自己3~4岁孩子智力发展的关心程度远远超过对他们的情绪、兴趣和态度的关心。这些父母不懂得,强迫一个小孩子学习一种专门的知识,会使他产生对学习的反感。这种消极情绪对他将来的学习是不利的,它所产生的负作用比他今天是否学到了字母、数字和算术要大得多。

    很多成人认为,孩子的思维和成人差不多,在感情上却离成人很远。这是一种严重的误解。事实恰恰相反。孩子在感情上很像成人,而在思维上离成人很远。

    一个孩子偶尔从同伴那里学来了一句脏话,父母就断定孩子懂得这句脏话的含义,于是打骂孩子一顿了事。其实,孩子说的这句话,他自己并不一定懂得。我们应该利用这个时机对他进行教育,我们可以告诉他,有些话听了让人高兴,有些话让人讨厌。你说的这句话就让人讨厌。有些孩子说脏话,只是在试探爸爸妈妈的反应,一旦发现父母的反应不愉快,他们以后就不再说了。

    4~5岁的小孩语言已经发展得相当好,有些孩子甚至已经达到伶牙俐齿的地步,但是实际上,他们的思维发展还相当不成熟。您可能发现孩子能认出几十种牌号的汽车,能滔滔不绝地复述从幼儿园里听到的故事,但是,你把一个粗矮杯子里的水原封不动地倒进一个高、细杯子里的时候,孩子会说,水变多了。你把原来挨在一起的5块糖摆宽一些,他会说糖比原来多了。

    2.2 在游戏中学习

    孩子的学习常常是在活动中进行的,这与我们成人不同,对一个成年人来说,学习得最好的时候,常常是静静地坐着倾听的时候,比如听老师讲课或者自己看一本书。孩子却不能以同样的方式进行心智活动或思维。他们只能通过对事物进行实际操作来学习,不管这些活动是搭积木、玩洋娃娃还是过家家。

    举个例子,孩子们在幼儿园里是怎样学做饭的。老师教给他们剥豌豆皮,削胡萝卜皮和土豆皮。在干这些活的过程中,孩子们懂得了要炒的土豆必须削皮和怎样削皮,要煮汤的豌豆必须剥皮。他们通过观察了解到,开水怎样把蔬菜烫软了,煮熟了,又怎样使另外一些食物(如鸡蛋和肉)变硬了。他们还知道了,食物在烹饪之后的颜色和重量都有变化,等等。所以,做饭这一活动不仅是加工自然食品的过程,它提供了概念形成、语言丰富和数学实践的机会。

    所以,幼儿不是消极的学习者,而是积极的学习者。意大利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说得好,"游戏就是儿童的工作"。在游戏中,儿童从事各种实践活动,这些活动又慢慢地被内化为思维活动。相反,让儿童静静地坐着学习,对他们的成长不会产生持久的作用。只有让儿童通过积极应付环境而获得的东西,才能长久地得到保持。

    2.3 幼儿不适合于规则学习

    成年人常常错误地认为,幼儿可以按照规则来学习。许多父母有这样的经验:他们一遍又一遍地告诉孩子不要拆散玩具,不要在吃饭的时候看电视,接受别人帮助时要说"谢谢",但是孩子总是不听话,这是怎么回事儿呢?

    原来,幼儿还没有内化的思维,他们很难把外部规则内化为自己的需要。结果,他们就可能在今天接受别人帮助时说了"谢谢",明天又忘了。

    幼儿不能掌握外界强加的规则。对他们来说,最好的学习方式是通过游戏来学习,所以,对幼儿进行语法、数学等正式教育是不恰当的。因为无论阅读、学拼音,还是学习数学,都是以掌握一定的规则为前提的,这种方式不适合于学前儿童。

    但是,另一些学习活动可能适合于幼儿,如学习写字、认拼音字母、学习打字等等。这些学习可以为以后的规则学习打下基础。

    2.4 快速学习与融会贯通

    有些父母错误地认为,对孩子来说,纵向的加速学习比横向的融会贯通更重要。例如,学习数数,他们恨不得孩子能很快地从1数到10000,学习阅读,就希望孩子尽快地能够读文字很多的书。为什么这种愿望是不切实际的呢?因为,假如学习对孩子来说没有乐趣,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不会高,他们的情感还会受到伤害。

    当您花了很多钱,给孩子报了钢琴班、书法班、舞蹈班的时候,必须首先考虑孩子是否有兴趣学习这些东西。诚然,孩子经过长期的艰苦努力,可以在特殊技巧上得到大的提高,但是,如果孩子并不喜欢这些东西,他们的学习是被迫的,他们忍受着巨大的压力学习,可能会失去很多东西,他们的情感可能会受到消极影响。这些,他付出的代价就太大了。

    所谓横向的融会贯通,指的是,我们不求孩子在某一个或几个专门技巧上有大的长进,而是给他们提供足够的、多种多样的材料,让他们扩大知识面,把各种知识融会贯通起来。例如,认识了圆形或方形,以后,不要再让他学习新东西,而是让他熟悉他所见到的各种圆形和方形,这样做,有助于在孩子心目中建立起圆形和方形的概念,为今后学习更高级的几何学作了准备。

    当孩子学习了各种各样的知识材料之后,他们就能对这些材料进行横向的比较、分类、排序等等,例如,让他们把狗、草、桌子、大象、月季花、柜子按照类别和大小分类并排序,如果他们做得很好,就意味着他们为今后的学习作了准备,这比仅仅学会数数、算术的孩子将来的发展可能更好些。

    为了考试忙着死记硬背的学生,和经常看课外书进行规律性学习的学生相比较,情况也很

    相似。这两个学生在考试成绩上相差可能不多,但是那个广泛阅读课外书、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的学生,今后的学习可能更轻松,因为他为下一步学习作的准备更充分。想方设法教给幼儿一种专门技巧和知识的父母,客观上好像是在教一门死记硬背的课程,其结果,对学前儿童来说,这些知识很可能是短命的。

    幼儿期个性发展的主要任务

    我们在引言里已经提到,幼儿时期的智力发展状况并不能预测孩子长大以后的生活是否幸福,但是他们的个性发展却能够预测。可以说,3~6岁期间,培养孩子良好的个性特征,比整天关注他们的智力发展更重要,也更得法。

    那么,对学前儿童进行家庭教育,最重要的并不是让孩子掌握那些为上小学作准备的知识,如会数数,会算5以内的加减法,会背乘法口诀,会认识多少汉字等等,也不是象我们现在多数父母想的那样,培养孩子遵规守纪,听说听道,做一个听话的好孩子,而是在个性和社会性方面得到健康的发展。

    一位著名心理学家认为,3~6岁儿童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游戏活动,亲身体验他们将来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培养一种目标方向感和自主性、创造性。例如,当你给孩子讲一个故事、教他学习一个数字或汉字,他听您说到学这些东西将来会有用的时候,有目标方向感的孩子会非常好奇和认真地听你讲,认真地学习和掌握,而没有目标方向感的孩子就显得比较无动于衷;又如,当幼儿园老师在班上拿出一个军舰模型要讲解的时候,孩子们的反应是不一样的,有目标方向感的孩子会非常感兴趣、非常注意地听老师的讲解,下课之后,他可能对别的孩子说,我长大要当一名海军,要开军舰,象刚才老师上课时拿出的那艘一样。而缺乏目标方向感的孩子,可能对军舰模型不感兴趣,也没有什么感受能说出来和大家交流。我们做家长的,应该及时发现和抓住孩子身上出现的这种目标方向感,给以及时的强化和鼓励。这种目标方向感之所以重要,就是因为它是产生雄心壮志、远大抱负和主动精神的基础。有多年幼儿教育经验的教师普遍反映,那些后来考取名牌大学、成为人才的孩子,往往是那些在幼儿期就表现出这种萌芽般的雄心壮志的孩子。他们在幼儿园里就表现出了高于别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篇二:最近读到一篇很好的教育幼儿的文章

    畅销育儿书《孩子,把你的手给我》中,关于表扬孩子有一个很恰当的比喻——“称赞,就像青霉素一样,绝不能随意用。使用强效药有一定的标准,需要谨慎小心,标准包括时间和剂量,因为可能会引起过敏反应.

    1.夸具体不夸全部

    “宝宝真棒”,这样的表扬对家长来说真是轻车熟路。在家长眼里,孩子的每一个成长细节都是值得惊叹和赞美的——宝宝会笑了,宝宝会翻身了,宝宝会蹦了,宝宝说话了……就是在这种不断的惊喜中,家长已经习惯于对着孩子说出“真棒!”、“真好!”这样的评价,甚至一句轻轻的“啊”都充满着赞赏的语气。

    家长随口的夸奖,可能意识不到会带来怎样的消极影响,直到有一天,发现孩子变得害怕失败,经不起一丁点儿挫折

    总是笼统地表扬孩子,比如你真棒,会让孩子无所适从。也许孩子只是端了一次饭,妈妈与其兴高采烈地表示“好孩子,你真棒”,不如告诉他“谢谢你帮妈妈端饭,妈妈很开心”。有针对性的具体表扬会让孩子更容易理解,并且知道今后应该怎么做,如何努力

    2.夸努力不夸聪明

    “你真聪明!”——又一个家长惯用的评语。家长对孩子的每一个进步如果都用“聪明”来定义,结果只能是让孩子觉得好成绩是与聪明划等号,一方面他会变得“自负”而非“自信”,另

    一方面,他们面对挑战会采取回避,因为不想出现与聪明不相符的结果

    美国的研究人员让幼儿园孩子解决了一些难题,然后,对一半的孩子说:“答对了8道题,你们很聪明。”对另一半说:“答对8道题,你们很努力。”接着给他们两种任务选择:一种是可能出一些差错,但最终能学到新东西的任务;另一种是有把握能够做得非常好的。结果2/3的被夸聪明的孩子选择容易完成的;被夸努力的孩子90%选择了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3.夸事实不夸人格

    “好宝宝”这样的话是典型的“夸人格”,家长们会无心地将其挂在嘴边。但“好”是一个很虚无的概念,如果孩子总被扣上这样一顶大帽子,对他反而是种压力

    成年人也是,当领导不断夸奖你时,开始还会沾沾自喜,但慢慢地就会感觉到压力,甚至不想做得完美,以便得到喘息的机会

    如果家长的称赞总是“言过其实”,孩子也会有压力,觉得自己不配这样的赞美。他们会怎么办呢?那就是在你刚刚赞美完他的时候,他就做出让你头疼的事情,以示“真诚”

    三大窍门

    1.留心孩子的努力

    为达到激励孩子的目的,真正做到“夸具体”、“夸努力”,家长首先要对孩子做事情的整

    个过程有所了解。有的时候可以亲眼看见孩子的良苦用心和付出的努力,当你在总结孩子成绩的时候,不妨详详细细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描述出来。比如孩子写完作文之后,你可以说:“文章的开头很好,你能想出这样的开头实在不容易;中间的描述能感觉出你经过了仔细的观察。结尾的一句话也比较精彩,用它来点题很恰当……”这样,你把孩子在作文上所花费的辛苦一一说了出来,愉快自信的笑容立刻就会洋溢在孩子的脸上。

    如果你没有亲眼见到孩子的努力也没关系,你可以用提问的方式让孩子自己说出努力的过程,这中间不失时机地加以适当的点评,同样可以给孩子一个有益的赞美

    2.夸孩子别嫌“口罗唆”

    仔细分析一下,家长们对待表扬的态度的确是随便了一些,甚至有点心不在焉、张嘴就来。当孩子表现好时,家长的第一反应就是“你真棒”,看起来既省事又符合鼓励为主的教育精神。其实这样的表扬多了,对孩子毫无意义

    所以当了解了“夸具体”原则时,很多家长开始很难适应,不知道除此之外还能说些什么。很简单,教你一招——好话不嫌“口罗唆”,看看上述有益的表扬语,哪一句不比“你真棒”口罗唆?这就意味着要用更多的话语描述孩子的努力,结果自然引起孩子共鸣,夸奖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3.把夸奖当“预防针”

    夸奖不仅仅是事后对孩子的肯定,有时候在预见到孩子对某些事情可能有抵触时,可以事先夸夸孩子,用表扬来打预防针,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疗效”。

    演员宋丹丹在新书《幸福深处》?芯陀姓庋欢?:有一次儿子巴图生病,我对小阿姨说:“我发现巴图和别的小孩儿不一样,别的小孩儿吃药都哭,可他从来不哭,他不怕吃药。这一点他和别的小孩儿真的不同。”然后我把中药端给他。他捧着碗,烧得红红的小脸一副紧张的表情,闭着眼睛一口气就把药喝下去了。我们大家都赞不绝口。从那次起,多么苦的药他都不怕

    试试这样夸孩子

    ●有益的称赞:我喜欢你的卡片,很漂亮,也很风趣

    (孩子的感觉):我的品味不错,我可以信赖自己的选择

    无益的称赞:你总是这么体贴.

    ●有益的称赞:非常感谢你今天洗了盘子.

    (孩子的感觉):我很负责.

    无益的称赞:你比其他人做得好.

    ●有益的称赞:你的作文有几个新的想法.

    (孩子的感觉):我也可以有创造性的.

    无益的称赞:你写得不错,当然了,你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学习.

    描述性的语句以及孩子由此得出的积极结论是精神健康的基石。孩子从我们的话中对自己作出结论,事后还会默默地对自己重申。会使他们对自己及周围的世界抱有积极看法.

    篇三:幼儿教育类文章

    幼儿教育重在什么

    幼儿教育重在什么?教育专家研究的结果表明,一个人所受的教育中,以婴幼儿时期的教育最为重要,此阶段的教育很可能影响个人一生的思想与行为。在对孩子的教育上,一定注意要尊重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要遵从孩子的天性,顺应儿童的心理,切忌一厢情愿、拔苗助长。

    一、让孩子快快乐乐地玩,在玩中学习、玩中成长。

    经济学家于光远曾说:“人之初,性本玩”。好玩是孩子的天性,对小孩子不仅要有人道主义

    精神,更要有童道主义精神,小孩子不玩是

    长不大的。只有让他们玩,才能健康成长。幼儿园里首要的任务就是看护好孩子、让孩子痛痛

    快快地玩,玩得越开心越好,创造条件也要让孩子玩好,让孩子在玩中学习、玩中成长。蒙台梭利发现,0——6岁学前阶段的儿童在其心理发展和学习过程中存在着敏感期。敏感期是指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表现出对于某种事物或活动特别敏感、特别有兴趣,这时的学习特别容易而迅速,是教育者施教的最好时机。孩子在敏感期时产生的特别的兴趣爱好是他们成长过程中的必然,是天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二、让孩子在与小伙伴的交往中培养合作意识和交际能力,形成健康的心理。

    独生子女在家中无法建立伙伴关系,一家老老少少众星捧月,使孩子容易产生自私、不

    爱惜东西、不关心他人等不良习惯,容易产生孤独感,从而养成孤僻、胆怯、内向的性格。许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不切实际地给孩子加压,在教育上有意无意的向智力方面倾斜,在生活上包办代替,过分照顾、过分保护,剥夺孩子锻炼意志和提高生活自理能力的机会,这都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发展。将来孩子能否有所成就,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他小时候形成的人际交往能力,而幼儿园给孩子们提供了充分交流的机会。交往是幼儿情愿上的需要,他们有共同的乐趣、相互最容易心领神会的语言,他们很自然地会在一起玩耍。

    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一定的行为能力。

    良好习惯是健康人生之基。俗语说,多高的墙多深的基,根基不牢,地动山摇。搞建筑

    是如此,做人更是如此,行为能力可包括:①遇到问题能主动提问,并知道用什么方式提问。②遇到困难时一定要先试着独立解决,而不是立刻就请求帮助。③知道在公共场所什么事能做,什么事不能做。④学会完成任务。即会按别人的要求去做一件事。⑤能耐心地听别人说话。⑥会勇敢地说出自己的愿望。⑦会用礼貌的话与别人交谈。⑧学会帮助别人和请求别人帮助。⑨学会与同伴友好相处。

    习惯和能力的培养都要从小抓起,从第一时间、第一印象抓起。心理学研究,一种习惯

    的形成,大约需要重复21次。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是父母的作品,要想孩子有良好的习惯,家长首先要有。当家长和老师的一定要遵循孩子的教育规律,顺应孩子的心理特点,用孩子能接受的方式去培养。

    四: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

    在幼儿园阶段,要千方百计保护和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这是比让他学到多少更重要的

    事情。有的家长相反,不但埋怨幼儿园的老师不教孩子文化知识,而且每天把孩子从幼儿园里接回来,就逼他坐下来读书识字弹钢琴。这样,不但使他往后见到学习就头疼,注定到学校里早晚是个落后生,而且会损坏他的健康。人保持健康的灵丹妙药是快乐。如果长期不快乐,不论身体还是心理都不会健康。你就是在善意地扼杀我们民族和你家庭的优秀接班人。 总之,幼儿园里该教给孩子什么?主要是养成孩子良好的基本行为习惯、培养他的合作意识,养成其健康的身体和心理素质,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 试论如何培训幼儿的自信心

    自信心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性心理品质,是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幼儿的身体健康和谐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自信是走向成功的起点,自信的孩子能积极地参加各种活动,主动地与人交往,勇敢地面对困难,较快地适应环境,大胆地尝试新事物。而缺乏自信并非不聪明,而是一种“不敢”、“不行”、“不好”的消极的内心体验,久而久之,会形成自卑、焦虑、敏感的性格,影响个性的健康发展,甚至会对幼儿的一生产生不良影

    如何促进幼儿积极自我评价,自信心形成的方式

    1、培养幼儿的自信,就要给幼儿以鼓励和肯定

    要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就要善于鼓励幼儿,“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心理学研究

    表明,人在激励的条件下,其自身潜力的发挥是平时的2至3倍。教育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唤醒与激励。因此,对于幼儿的任何进步都要给予热烈的赞扬。

    2、要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就要给孩子创设成功的机会

    自信心实际上是对自己的一种认识,幼儿时期正是各种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想让幼儿从自身获得信心,感受到自己实力,成人就必须给幼儿以充分的信任,帮助幼儿通过亲身实践经历产生对自己能力的正确认识与评价。

    3、 要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必须及时调整对孩子的期望值

    心理学家认为:人在满足了生理需求后,人性中最本质的需要就是渴望得到赏识。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指出,教育孩子的全部奥秘就是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 教师的微笑、点头、抚摸等都是给予幼儿的信任和支持。幼儿也会在老师信任的目光下、支持的话语中,重新树立起自信。成人一定要了解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切不可拔苗助长。我们提倡的教育方法是重视孩子发展区的需要,提出的要求应是循序渐进的,成人对孩子的期望值要与孩子的身心发展及所处的客观条件相适应,必须是孩子经过努力就能达到的。

    4、要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就要增强幼儿的耐挫力和教给补偿的办法

    在生活中,任何人都不可能十全十美,一帆风顺,怎样评价自己,怎样对待失败,不同态度会导致不同的结果。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要正确分析孩子的情况,尤其是当孩子遇到困难与挫折时,应珍视孩子的努力,帮助孩子正确对待不足和失败,要让幼儿明白,做任何事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只要努力,就一定能战胜困难,只有不断战胜困难的人,才能进步。如有的孩子遇到失败只会伤心难过,这时成人要主动接近他,帮助他分析失败的原因,鼓励他通过其他补偿方式来弥补弱点以获得自信。

    5、注重实践,因材施教,激发其自信心

    自信心是在实践中培养起来的,因此幼儿无论在家或在幼儿园,我们都应该为其创设一些自我锻炼的机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平时,要多给孩子一些展示自己的机会。

    6、 用“爱”为幼儿创设一个有利于自信心发展的环境------平等宽松

    别看这些孩子年龄小,其实他们个个都是“小精灵”,他们的内心个个如明镜,他们缺乏的只是生活的经验与知识的积累,他们也像大人一样渴望平等。那么,我们作为老师自然不能给孩子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我们要让他们感觉到他们与我是平等的师生、伙伴关系,让他们在宽松自在的环境中学有所长、玩得尽兴。

    7、建立幼儿的自信心------充实自我

    幼儿的自信心是建立在必要的知识技能之上的,由于他们缺乏相应的知识和应对的技能,造成他们对一些自然灾害、自然现象感到恐怖、感到不安。通过知识的丰富,充实了自我,从而消除了他们的恐惧心理,幼儿把“我怕”变成“我不怕”、把“我不行”变成“我能行”,更好的建立了孩子的自信。

    8、面向全体,开展多种活动,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9、增强家园合作

    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位老师,光有幼儿园中的教师的鼓励、表扬,而家长却时常随意贬斥、否定幼儿,是无法实现培养和建立幼儿自信心的。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家长这“幼儿第一位教师”作用,及时向家长宣传幼儿自信心培养的重要性及正确的教育原则和方法。

    总之自信心是幼儿成长道路上的基石,是学习过程中的润滑剂,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勇气。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通过各种活动,使幼儿学会辩证地认识自我,既看到自己的优点,又发现自己的不足,使他们在一次次地尝试、探索、创造中,不断地证实自己,增强自信心。

    让礼仪之花在幼儿心中扎根

    3至6岁的幼儿,模仿性强,易受外界的影响;因此也是了解社会、学习各种礼仪行为的有效时期;对幼儿进行文明礼仪教育,有助于促进幼儿社会化的进程,对幼儿的个性、社会性及思想道德品质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来安排幼儿礼仪教育的内容,并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来实施教育活动,才能使幼儿养成好习惯,提升未来国民的整体素质。

    1、有计划地加强幼儿文明礼仪行为训练。

    结合一日教学设计可将幼儿礼仪教育纳入幼儿教育课程中,旨在将幼儿礼仪教育作为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实施幼儿素质启蒙教育的一种手段。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实际情况及教学计划,定期向幼儿展开礼仪教育。

    2、抓住生活中各种教育契机进行随机教育。

    教育就是利用日常生活中各种教育契机, 有意识地对幼儿进行适当的、正确的引导。 幼儿的日常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教育契机,只要教师善于观察,捕捉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对幼儿进行随机教育,把品德教育渗透到每个活动环节里, 并运用得当就可以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3、创造、提供各种活动丰富幼儿的礼仪认知。

    面对独生子女自私、任性、攻击、缺少同情……等问提社会性的问题,教育者往往将侧重点更多地放在对幼儿的教育,然而独生子女存在的一大缺陷就是交往能力差。 游戏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通过游戏孩子们不但巩固了礼貌用语还理解了这些用语的含义。而区域活动正是为幼儿提供了广阔的自由的交往空间,幼儿可自愿参加,自主选择,自由活动,幼儿之间有着共同的语言,共同的乐趣,容易交流,沟通,如:扮演“娃娃家”、“理发店”、“医院”的各种角色,培养幼儿帮助他人、与人交往的能力。

    教育者还可充分结合一年中的各个节日活动,开展一些适合幼儿参加的社会实践活动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节日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它融在自然、社会环境里,如果只把孩子限定在幼儿园内,他们对节日的理解会受到限制。

    4、家园同步教育

    陈鹤琴先生说过:“孩子可以说是父母的镜子”。 幼儿思想单纯,可塑性强,家长的一言一行都会给幼儿留下很深的印象, 做家长的一举一动都要堪称为幼儿表率,因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从某种意义上讲,孩子最早的模仿对象就是家长。“孩子的心灵就像是一张白纸”孩子这一张“白纸”画的好还是坏,父母在日常生活当中,起了相当重要的地位。

    5、积极评价,促进内化

    积极的评价可以提高幼儿礼仪行为发生的频率,教师的鼓励、表扬,使幼儿获得愉悦的体验。遵循强化的原则,采取积极的评价,促进幼儿道德价值的内化,使礼仪行为真正成为幼儿内部的需要。

    注重情绪激发 增强合作技能

    ——浅谈幼儿合作教育与情商发展

    我国独生子女占人口的很大比重。这个早期受到过度保护的群体,丧失了许多接受挑战和独立思考的机会。当代的家庭教育又往往重视智力的投资和开发,却忽视了情商对孩子的影响。 幼儿期是人生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期。幼儿刚从家庭走向集体生活,十分渴望和他人的共同生活。 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主要是在生活、游戏和学习过程中培养幼儿交往、配合与协调的能力,良好的合作能力能确保活动的顺利开展,同时,也让每个幼儿在活动中得到发展和满足。

    一、开展幼儿合作教育的必要性

    合作是两个以上个体为达到共同的目的而共同进行某一活动的行为。它是儿童社会行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儿童作为社会人必备的素质之一。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丹尼尔·戈尔曼在《情感智力》一书中,首次使用了"情商"(EQ)这个与智商(IQ)相对应的概念,并且认为在对一个人成功起决定作用的要素中,智商占20%,情商占80%。情商包括人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情感因素,是个体最重要的生存能力,是一种发掘情感潜能、运用情感能力影响生活各个层面和人生未来的关键品质要素,它主要包括自我控制能力、自我认识能力、自我激励能力、认知他人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等五方面内容。这些因素在人的创造性活动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对我们幼教工作者来说,更加看重学前期这一幼儿社会行为发展的萌芽期,因为幼儿在这一段时期内的经历和体验,将较大程度地影响其一生。

    二、自主合作、兴趣盎然

    动机是一切学习的原动力,它是推动幼儿自主学习活动的主观因素。因此,诱发幼儿的探索欲望,提高幼儿的探讨问题兴趣,是幼儿主动参与学习的基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多鼓励幼儿与同伴交往,为他们提供尽可能多的自由活动时间和机会,我们只以引导者、支持者与合作者的身份参与,鼓励幼儿大胆、积极地与同伴交流。

    三、在交往中合作

    比如孩子们都喜欢玩“网小鱼”的游戏,这就需要每一个幼儿都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因为孩子们都喜欢扮演小鱼,却不愿意拉圈做网,我便让孩子们换位,试一试别人不合作时,自己如何游戏,通过事实教育让孩子懂得,游戏的顺利进行,离不开大家的合作。此外,教师还要有意识地为幼儿安排创造合作的机会,把幼儿合作能力的培养贯穿在幼儿生活的各个环节当


    关于幼儿教育的好文章》由:创业找项目整理
    链接地址:http://www.gjknj.com/duwu/14598.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下一篇:关于幼儿教育的小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