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创业找项目 > 范文大全 > 佛教改变命运的故事
  • 佛教改变命运的故事

  • 来源:创业找项目
  • 时间:2018-05-06
  • 移动端:佛教改变命运的故事
  • 篇一:富有哲理的佛语和佛理故事整理版

    高考作文素材之佛语和佛理故事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

    原文应是: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出自《华严经》:昔时佛祖拈花,惟迦叶微笑,既而步往极乐。 从一朵花中便能悟出整个世界,得升天堂!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 这一切都是一种心境。心若无物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 参透这些,一花一草便是整个世界,而整个世界也便空如花草。

    处处皆是佛,一切众生人人皆是佛。

    佛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此乃六祖慧可的悟禅之言。

    心非心,物非物,心高于物。

    心是心,物是物,心物合一,心物是一。

    人在尘中,不是尘,尘在心中,化灰尘。

    世间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切莫刻意的寻求,人人皆由佛性,重在修心和意,而不是外在的。

    佛曰: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佛曰: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佛曰:爱别离,怨憎会,撒手西归,全无是类。不过是满眼空花,一片虚幻。

    佛曰: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

    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

    佛曰:刹那便是永恒。

    佛曰。坐亦禅,行亦禅,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春来花自青,秋至叶飘零,无穷般若心自在,语默动静体自然。

    佛曰:笑着面对,不去埋怨。悠然,随心,随性,随缘。注定让一生改变的,只在百年后,那一朵花开的时间。

    世间什么是最珍贵的

    从前,有一座圆音寺,每天都有许多人上香拜佛,香火很旺。在圆音寺前的横梁上有一个蜘蛛结了张网,由于每天都受到香火和虔诚的祭拜的熏陶,蜘蛛便有了佛性。经过了一千多年的修炼,蜘蛛佛性增加了不少。有一天,佛祖光临了圆音寺,看到这里香火甚旺,十分高兴。离开寺庙的时候,不经意间抬头,看见了横梁上的蜘蛛。佛祖停下来,问这只蜘蛛:“你我相见总算是有缘,我来问你一个问题,看你修炼了这一千多年来,有什么真知灼见。怎么样?”蜘蛛遇见佛祖很是高兴,连忙答应了。佛祖问道:“世间什么才是最珍贵的?”蜘蛛想了想,回答道: “世间最珍贵的是‘得不到’和‘已失去’”。佛祖点了点头,离开了。

    就这样又过了五百年光景,蜘蛛依旧在圆音寺的横梁上修炼,它的佛性大增。一日,佛祖又来到寺前,对蜘蛛说道:“你可还好?五百年前的那个问题,你可有什么更深的认识吗?”蜘蛛说:“我觉得世间最珍贵的是‘得不到’和‘已失去’。”佛祖说:“你再好好想想,我会再来找你的。”

    又过了五百年,有一天,刮起了大风,风将一滴甘露吹到了蜘蛛网上。蜘蛛望着甘露,见它晶莹透亮,很漂亮,顿生喜爱之意。蜘蛛每天看着甘露很开心,它觉得这是两千年来最开心的几天。

    突然,又刮起了一阵大风,将甘露吹走了。蜘蛛一下子觉得失去了什么,感到很寂寞和难过。这时佛祖又来了,问蜘蛛:“蜘蛛,这五百年,你可好好想过这个问题:世间什么才

    是最珍贵的?”蜘蛛想到了甘露,仍然对佛祖说:“世间最珍贵的是‘得不到’和‘已失去’。”佛祖说:“好,既然你有这样的认识,我让你到人间走一遭吧。”

    就这样,蜘蛛投胎到了一个官宦家庭,成了一个富家小姐,父母为她取了个名字叫珠儿。一晃,蜘儿到了16岁,已经成了个婀娜多姿的少女,长得十分漂亮,楚楚动人。这一日,新科状元郎甘鹿金榜题名,皇帝决定在后花园为他举行庆功宴席。席间来了许多妙龄少女,包括珠儿,还有皇帝的小公主——长风公主。状元郎在席间表演诗词歌赋,大献才艺,在场的少女无一不被他折服。但蛛儿一点也不紧张和嫉妒,因为她以为,这是佛祖赐予她的姻缘。过了些日子,说来也巧,蛛儿陪同母亲上香拜佛的时候,正好甘鹿也陪同母亲而来。上完香拜过佛,二位长者在一边说上了话。蛛儿和甘鹿便来到走廊上聊天,珠儿很开心,终于可以和喜欢的人在一起了,但是甘鹿并没有表现出对她的喜爱。蛛儿对甘鹿说:“你难道不曾记得十六年前,圆音寺的蜘蛛网上的事情了吗?”甘鹿很诧异,说:“蛛儿姑娘,你很漂亮,也很讨人喜欢,但是你的想象力未免丰富了一点。”说罢,和母亲离开了。

    蛛儿回到家,心想:“佛祖既然安排了这场姻缘,为何不让他记得那件事?甘鹿为何对我没有一点儿感觉?”几天后,皇帝下诏,命新科状元和长风公主完婚;珠儿和太子芝草完婚。这一消息对蛛儿如同晴天霹雳,她怎么也想不通,佛祖竟然这样对她。得知消息后的几天里,她不吃不喝,生命危在旦夕。太子芝草知道了,急忙赶来,扑倒在床边,对奄奄一息的蛛儿说道:“那日在后花园众姑娘中,我对你一见钟情,我苦求父皇,他才答应。如果你死了,那么我也就不活了。”说着就拿起了宝剑准备自刎。

    就在这时,佛祖来了,他对快要出壳的蛛儿的灵魂说::“蜘蛛,你可曾想过,甘露(甘鹿)是由谁带到你这里来的呢?是风(长风公主)带来的,最后也是风将它带走的。甘鹿是属于长风公主,他对你不过是生命中的一段插曲。而太子芝草是当年圆音寺门前的一棵小草,他看了你两千年,爱慕了你两千年,但是你却从没有低下头看过它。蜘蛛,我再来问你,世间什么才是最珍贵的?” 蜘蛛听到了这些真相之后,好像一下子大彻大悟了,她对佛祖说:“世间最珍贵的不是‘得不到’和‘已失去’,而是现在能把握的幸福。” 刚说完,佛祖就离开了,蛛儿的灵魂也回位了,她睁开眼晴,看到正要自刎的太子芝草,马上打落宝剑,和太子深深地拥抱......(1574字)

    禅思禅悟:世上太多的人固执地为了追求自己得不到或是已经失去的东西,而放弃了眼前唾手可得的幸福,这是多么的不值得呢?世间最珍贵的不是“得不到”和“已失去”,而是现在能把握的幸福。

    盲人点灯

    一个禅师走在漆黑的路上,因为路太黑,行人之间难免磕磕碰碰,禅师也被行人撞了好几下。他继续向前走,远远看见有人提着灯笼向他走过来,这时旁边有个路人说道:“这个瞎子真奇怪,明明看不见,却每天晚上打着灯笼!”

    禅师也觉得非常奇怪,等那个打灯笼的盲人走过来的时候,他便上前问道:“你真的是盲人吗?”

    那个人说:“是的,我从生下来就没有见过一丝光亮,对我来说白天和黑夜是一样的,我甚至不知道灯光是什么样的!”

    禅师更迷惑了,问道:“既然这样,你为什么还要打灯笼呢?你甚至都不知道灯笼是什么样子,灯光给人的感觉是怎样的。”

    盲人说:“我听别人说,每到晚上,人们都变成了和我一样的盲人,因为夜晚没有灯光,所以我就在晚上打着灯笼出来。”

    禅师非常震动地感叹道:“原来你所做的一切是为了别人!”

    盲人沉思了一会儿,回答说:“不是,我为的是我自己!”

    禅师更迷惑了,问道:“为什么呢?”

    盲人答道:“你刚才过来有没有被别人碰撞过?”

    禅师说:“有呀,就在刚才,我被两个人不留心碰到了。”

    盲人说:“我是盲人,什么也看不见,但我从来没有被人碰到过。因为我的灯笼既为别人照了亮,也让别人看到了我,这样他们就不会因为看不见而撞到我了。”

    禅师顿悟,感叹道:“我辛苦奔波就是为了找佛,其实佛就在我身边啊!”(528字)

    拥有平常心

    一个小沙弥问一位得道高僧:“师傅,你悟道修行、修身养性有什么秘诀吗?” 高僧答道:“有。”

    “那么你的秘诀是什么呢?”小沙弥继续问道。

    高僧答:“我感觉饿的时候就吃饭,感觉疲倦的时候就睡觉。”

    “可是,这算什么与众不同的秘诀呢?每个人都是这样的。”

    高僧答:“当然不一样的!他们吃饭时总是想着别的事情,不专心吃饭;他们睡觉时也总是做梦,睡不安稳。而我吃饭就是吃饭,什么也不想;我睡觉的时候从来不做梦,所以睡得安稳。这就是我与众不同的地方。”

    高僧继续说道:“世人很难做到一心一用,他们在利害得失中穿梭,无法用一颗平常心对待浮华的宠辱,产生了‘种种思量’和‘千般妄想’。他们在生命的表层停留不前,这是他们生命中最大的障碍,他们因此而迷失了自己,丧失了‘平常心’。要知道,只有将心灵融入世界,用心去感受生命,才能找到生命的真谛。”

    由此可见,无杂念的心才是真正的平常心。这需要修行,需要磨炼,一旦我们达到了这种境界,就能在任何场合下,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施展自己的才华,从而实现完满的“自我”。(448字)

    禅思禅悟:人们常因为功利心而疲于奔波,其实我们应该学会以一种平常心来对待世事,将功名利禄看穿,将胜负成败看透,才能感受到生命的真谛,才能活得更轻松。

    石头的价值

    从前,有一个孤儿,生活无依无靠,既没田地可以种,也没有钱用来经商,他十分迷惘和彷徨,整天过着流浪与乞讨的日子,没有人看得起他。有一天,他感觉再也不能这样生活下去,便去拜见一位高僧,向他求教。

    高僧把他带到一处杂草丛生的乱石帝旁,指着一块石头说:“明天早晨,你把它拿到集市去卖。但要记住无论多少人出多少钱要买这块石头,你都不要卖。”

    孤儿满腹狐疑,心想这块石头虽然不错,但怎么会有人花钱买呢?但是他还是抱着石头来到集市内,在一个不起眼的地方蹲下来叫卖石头。

    可是,那毕竟是一块石头啊,根本没有人把它放在眼里。第一天过去了,第二天又过去了,依然无人问津。直到第三天,才有人来询问。第四天,真的有人想要买这块石头了。第五天,那块石头已经能卖到一个很好的价钱了。

    孤儿回到寺庙里,兴奋地向高僧报告:“想不到一块石头值那么多钱。”

    高僧笑笑说:“明天拿到黄金市场上去,记住,无论人家出多少钱都不能卖。”

    孤儿又把石头拿到黄金市场去,一天、两天过去了,第三天,又有人围过来问,几天以后,问价的人越来越多,价格也已被抬得高出了黄金的价格,而孤儿依然不卖。但是越是这样,人们的好奇心就越大,石头的价格被抬得越来越高。

    孤儿又去找高僧,高僧说:“你再把石头拿到珠宝市场去卖,记住,无论别人出多少钱你都不能卖。”

    孤儿把石头拿到珠宝市场,又出现了同样的情况,到最后,石头的价格已被炒得比珠宝还要高。由于孤儿无论如何都不卖,更是被传扬为“稀世珍宝”。

    对此,孤儿大惑不解,去请教高僧。

    高僧说:“世上人与物皆如此,如果你认定自己是块陋石,那么你可能永远只是一块陋石;如果你坚信自己是一个无价的宝石,那么你就是无价的宝石。”(690字)

    禅思禅悟:只要自己看重自己,热爱自己,生命就有意义,就有价值。人的价值是由自己决定的,而每个人的命运也是由自己掌握的。是陋石还是宝石,要看自己的态度。

    舍得放弃

    有一个聪明的年轻人,很想在各个方面强过别人,他尤其想成为一名有大学问的人。可是,许多年过去了,他的其他方面都不错,可学业却没有什么长进。他非常苦恼,特地去向一位大师请教。

    大师说:“我们登山吧,到山顶你就知道该怎么做了。”

    那山上有许多晶莹的小石头,煞是迷人。每当年轻人见到他喜欢的石头,大师就让他装到袋子里背着,很快,他就吃不消了。

    “大师,再背,别说到山顶上了,恐怕我连动一动的力气都没了。”他抬起头凝望着大师说道。

    大师微微一笑:“该放下啦,背着石头怎么可以登上顶峰呢?”

    年轻人一愣,忽觉心中一亮,向大师道谢后走了。后来,他一心做学问,进步飞快...... 其实,人要有所得,必然会有所失,只有学会放弃,才有可能登上人生的巅峰啊!(313字) 禅思禅悟:舍得舍得,必须有舍才有得,人生在世,有许多东西是需要放弃的。学会放弃才能活得轻松,才能有所获得。

    关于题记

    用什么样的语句作题记,并没有限制。你可以用名人名言,也可以用你感觉能表达文章主旨或感情的自己的语言;可以用诗句,也可以用谚语,甚至一则小故事。它可以是抒情性的,也可以是哲理性的,但是必须与文章相关,否则会让人感到华而不实,在投机取巧。一般说来,题记中带哲理味的多些,所以我们选的也大多是带有哲理意味的。

    1.永远相信,人世间不只是心灵的沙漠,感情的冰窑,各种至善至真的情怀,筑起了一道道最美的风景。

    2.生命有时就如一场雨,看似美丽,但更多时候,你得忍受那些寒冷和潮湿。

    3.生命的意义不在美丽的言辞中,不在空洞的追求里,而在于实实在在的谋求自己的生存,同时也帮助别人生存中。

    4.人的一生,如同四季,春种,夏耘,秋收,冬藏。

    5.每个人都曾面临人生的选择,我们必须决定什么是重要的事。

    6.我是富有的,因为我拥有智慧。

    7.把耳朵叫醒,然后,倾听世界,相信,必有一个声音属于成功。

    8.如果把坎坷看做一种调味品,你就会感到坎坷的生活也有滋味。

    9.苦难对于天才是块垫脚石,对能干的人是财富,对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

    10.上帝给你关闭所有的门之后,还会给你打开一扇窗。

    11.没有什么能伴随你一生,除了心情。

    12.顾城说:我要在白纸上画下笨拙的自由和不会流泪的眼睛。

    13.顾城说: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他来寻找光明。

    14.一粒粟中藏世界,半升铛地煮山川。

    篇二:佛教做人经典语录100

    篇一:佛教十大经典语录

    佛教

    十大经典语录

    经典一:菩提本无

    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此乃六祖慧能的悟

    禅之言 心非心,物非物,心高于物。心是心,物是物,心物合一,心物是一。人在尘中,不是尘,

    尘在心中,化灰尘。世间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

    了之。切莫刻意的寻求,人人皆由佛性,重在修心和意,而不是外在的。

    经典二:我不入地

    狱,谁入地狱?

    源自《地藏菩萨本

    愿经》,当年地藏王菩萨原可以成佛,但他见地狱里有无数受苦的魂灵,不忍离去,于是留在

    了地府,并立下重誓:“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于是有一这句话的

    由来,属于佛教的大乘。

    经典三:一切皆为虚幻

    出自金刚经:所有

    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当作如是观。对于爱情:美好的爱情,

    动人的爱情,原来都是虚幻的!可是虚幻的爱情却也是最美的!如坠梦中,近在眼前,却触

    摸不到;遥远的总是最美,因为遥不可及,充满想象,却难以了解真正的最美,在于人心所

    营造的幻境这种美,值得我们凡人一直去追寻,即使花去毕生的时间,得到心碎的结局,却

    依然在憧憬。对于生活:如果人不执著世间的一切物质名利,就不会被物质名利所控制;正

    由于人追求这些感官之物,才会变得不快乐一切皆流,无物永驻凡人就是太在乎自己的感觉、

    感受,因为才会身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所以记得佛家的句:一切皆为虚幻,人生如梦随风散!

    聚散,喜忧皆是缘!

    经典四:不可说

    很多的东西都是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佛的很多境界需要自己去悟,去修心佛陀教化众生要抛弃妄念执

    着,进入到非想非非想的状态!“说”这一行为本身需要一个妄念才能实行,所以不可说!佛

    陀有这么多经书,这么多语录就是为了教化众生不得已而为之,故禅宗讲求不执着于文字就

    是这个道理。

    经典五: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出自“般若波罗密

    多心经” 由唐代玄奘法师所译,尽得禅宗精髓!

    佛家讲“色”是指眼睛所看到的一切,这句话基本要阐述的是万物本空的理念不要对万物起

    执情,而使身心不得自在,使得谈空却又恋空,其实恋取世事和恋空并无分别,同样是执取

    而不放。一切能见到或不能见到的事物现象,是人们虚妄产生的幻觉。色即是空,使人们认

    识到事物的现象,认识到诸多的苦和烦恼都是虚妄产生的空即是色,则由事物的共性,因缘

    关系,让人们知道因果报应,善恶循环所谓: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后世果,今生

    做者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劝人向善的基础。

    经典六: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

    原文应是: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出自《华严经》:昔时佛祖拈花,惟迦叶微笑,既而步

    往极乐 从一朵花中便能悟出整个世界,得升天堂!佛曰: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叶一

    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 这一切都是一种心境,心若无物

    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参透这些,一花一草便是整个世界,而整个世界也便空如

    花草,处处皆是佛,一切众生人人皆是佛。

    经典七: 前世五百年的回眸才换得今世的擦肩而过

    出自一个故事, 佛

    说:修百世方可同舟渡,修千世方能共枕眠前生五百次的凝眸,换今生一次的擦肩。今生

    的一次邂逅,定然孕育前世太多甜蜜或痛苦的回忆。万发缘生,皆系缘分!偶然的相遇,蓦

    然回首,注定了彼此的一生,只为了眼光交会的刹那。

    经典八: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大悲是无尽的慈悲,

    不是感情,所以不能用泪来形容;大悟就是开大智慧,这个智慧不是言语能表达的;大笑就

    是真正的高兴,内心的喜悦又怎么是笑声能表达的呢?年龄越长,对于这句的体会就越深刻。

    这是佛家劝人改恶

    从善的话语。比喻作恶的人一旦认识了自己的罪行,决心改过,仍可以很快变成好人。儒家

    把和谐导向社会理想,道家把和谐导向事物本源,佛家则把和谐导向内心世界。佛家认为,

    境由心生,内心平和,见事皆和。禅宗有云:心险佛众生,平等众生佛心中若无佛,向何处

    求佛?众生皆有佛性。

    经典十: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

    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人生在世间时时刻

    刻像处于荆棘丛林之中一样,处处暗藏危险或者诱惑只有不动妄心,不存妄想,心如止水,

    才能使自己的行动无偏颇,从而有效地规避风险,抵制诱惑否则就会痛苦绕身。心动则物动,

    心静则物静。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以物物物,则物可物;以物物非物,则物

    非物。物不得名之功,名不得物之实,名物不实,是以物无佛语有云: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篇二:最新佛教经典语录150句

    1、学

    佛就是学做人,真正学佛的慈悲、学佛的智慧。

    2、佛法就是我们生

    活的方法,轻松、自在、完美的活法叫佛法。

    3、真正的修行是修

    心,是修正自己,而不是修正别人,放下我执我爱,慈悲一切众生,才是佛法的真谛。

    4、面对任何人、任

    何事、任何境,不起烦恼,这叫看破。你要知道,没有恒常,没有长久。顺境,要安心,逆

    境还是要安心。

    5、要放下,但不是

    放弃,不舍弃一个众生,这叫慈悲,放下一切众生,这叫智慧。

    6、当你把自己放在

    最低处时,实际上你是在最高处。当把自己放在最高处时,实际上你是在最低处。

    7、真正的慈悲在于

    爱别人,不是爱自己。

    8、念佛、持咒,嘴

    上念,心里不念,有什么用呢?修行的圆满不在于表相的改变,不在于形式,主要是心的改

    变。

    9、愚者为自己,因

    此烦恼、痛苦。智者为别人,因此幸福、快乐。

    10、要把修行放在

    第一位,没有什么事比修行更重要的事了,除非你不想解脱。

    11、看别人不顺眼,

    是自己的修行不够,别人的毛病都是你挑出来的,你不挑哪有那么多毛病。

    12、不要总是牵挂,

    放不下,各有各的因缘,各有各的福报,尽到你的责任和义务就行了。

    13、别人伤害你,

    愉快的承受,无怨无恨,才能了结怨恨,不再继续结怨。

    14、看人是好人,

    看事是好事,看境是好境,一切都是自己的心。

    15、什么是善恶?

    一切为自己就是恶,处处为别人就是善。

    16、福报不是求来

    的,是修来的。痛苦烦恼不是别人给你的,是你自己找来的。

    17、心的转变是最重要的,每个人都想解脱,希望活得快乐,死的安心,一切功夫都要下在

    心上,随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念时念心,观时观心,这就是修行。

    18、智慧是没有烦

    恼的,慈悲是没有敌人的。

    19、佛法是成佛的

    方法,有了真正的佛法,就有了办法。只要认真修,坚持修,就一定会解脱,一定能成佛。

    20、只有得到暇满

    的人身才能解脱,千万不要错过这个机会,千万不要虚度此生。

    21、真正的快乐不

    是你拥有的多,而是你计较的少。

    22、欲望越高,失

    望越大。不要怕失去,真正地放下了就什么都有了,一切如梦如幻,有什么可执着的。

    23、一切境都是由

    内心呈现的,不要跟着跑,跟着境转就是奴才,没有自由,把握住自己的心,让一切境随心

    转,这叫大自在。

    24、如理如法的好

    好修行,这才是真正地供养上师三宝,布施父母众生。

    25、一切痛苦的根

    源是自私自利,我执我爱。饶益一切众生,承办众生的利益才是快乐的源泉。

    26、你什么时候随

    缘,什么时候就顺利。当你无所求时,才会无所不有。

    27、寂静处不在山

    上,也不在庙里,只要有一颗清静的心,到处都有寂静处,到处都是净土。

    28、真正想修行,

    在家修,在社会上修,修怎样做人,怎样处事,怎样对境。想逃避现实是不可能的,智慧是

    历炼出来的。

    29、能看到自己的

    缺点最殊胜,能改正自己的错误才能解脱。

    30、除了你自己的

    心,哪里有净土呀!心净土净,不要向外找,什么也找不到,心就是土,土就是心。

    31、内心的快乐是

    真正的快乐,精神的享受是最大的享受。

    32、弄明白自己的心叫明心,见到了自己的本性叫见性。

    33、一切随缘就叫

    解脱。不执着、不攀缘,苦乐完全取决于自己。

    34、自性就是一个

    完全自然的状态,完全放松,没有任何所求,来也自然,去也自然,顺其自然,不取不舍,

    无求无欲,保持一种安祥的状态。

    35、佛法就是解脱

    的方法。佛法是和生活融合在一起的,在哪都能修,行、住、坐、卧都是修行,工作、学习

    都是修行,时时刻刻观照自己的心,老老实实地认真修。

    36、不依止善知识,

    就不能成就,没有上师就没有佛,一切诸佛都是依止上师而成佛的。

    37、不知什么是佛,

    没有目标,盲目地念佛,念了好几年,还照样分别、执着。真正的佛在哪?清静心就是佛,

    清静心是什么?用智慧放下一切。

    38、修行不在表面,

    就在心上,每个起心动念都是修行,真正有修行,谁也障碍不了你。

    39、真正随缘了才

    能顺利,真的放下了才能得到。

    40、很多人因得不

    到而痛苦。得到了,又失去,还是痛苦。痛苦的原因,害怕得不到,害怕失去。你想得到就

    能得到吗?你不想失去就不失去吗?不攀任何缘,就能顺其自然,放下了不是没有,放下了

    才有。

    41、为什么活得累?

    是因为你的心四处漂泊,没有归处,找不到家,没有休息的地方,所以心累。把他带回自己

    的家,让他好好休息,就轻松自在了。

    42、整个宇宙是我

    家,所有的众生都是我的家人。

    43、慈悲心是拔出

    一切众生的痛苦,给予一切众生安乐。

    44、菩提心是为度

    化一切众生而修持成佛。

    45、无论做什么事,

    不要忘了正知正念,一切功夫下到心地上。形式上、表面上的东西都不是修行,除了修心,

    别的哪有什么可修的?

    46、慈悲心、菩提

    心发出来了,无论做什么都有功德,都是为众生,说话

    和念咒没有区别,说什么都是咒语,都是智慧。你自己就是佛。一切都是你,你就是一切。

    47、发自内心的去

    为众生着想,为众生服务,所求的自然就有,否则,你什么也得不到。

    48、缘分不同,所

    以看法不同,有的人喜欢你,有的人不喜欢你,这都是正常的。你能左右别人吗?把自己的

    心管好,不要执着这些。

    49、只有自己的心

    障碍自己,别的没有什么障碍。不相信不可思议的东西,就见不到宇宙人生的真相。

    50、有分别心念佛

    是杂修杂念,无分别心念佛是专修专念。

    51、如果你想解脱,

    好好学佛。佛是大慈大悲,大觉大悟,念佛就是念心,把心放正、放平,每个起心动念都转

    换到正知正念,每个起心动念都是平等心、清净心、慈悲心、菩提心。

    52、读经固然好,

    读心更重要。

    53、业力现前时,

    象洪水一样不可阻挡,到那时,谁也帮不了你,谁也救不了你,只有你自己一人承担。

    54、有病不要怕,

    机会来了。有病是消业的机会,还债的机会,修慈悲心,菩提心的机会。有病时发大愿,发

    大心,观想和我一样的众生,他们的痛苦由我一人承担,很快就会好的。什么病都能好。

    55、算什么命,能

    算出来吗?除了自己,谁也改变不了你的命运,上师告诉你的是改变命运的方法,你要按照

    他的要求去做,才能解脱。

    56、菩提心发出来

    了,修什么法都能达到圆满,一切佛都是一体,念多少佛都是念一尊佛,都是自己的本尊。

    57、我们现在还没

    有认识到自己就是佛,不相信自己是佛。认识不到,就是迷,就是凡夫。当你相信了自己是

    佛,承认了自己是佛,没有丝毫的怀疑,你就成佛了。

    58、很多人信佛,学佛都是形式上的,真正信佛了,相信因果,就不会有什么想不通的了。

    59、正确地认识自

    己,这叫觉,很多人还没有认识自己,没有认识宇宙人生的真相,认识不到,就是凡夫。

    60、不要回忆过去,

    不要迎接未来,也不要执着现在。把心自然安住下来,不要控制他,不要跟随他,不要阻挡

    他,不要拒绝他。让他来去自由,放松、放下,放到本觉当中,真正懂得了这个道理就成佛

    了。

    61、为自己求解脱,

    还是没有忘掉“我”,真正想解脱的人,完全为众生,为度众生而成佛。

    篇三:佛教的起源及发展

    佛教的起源及其发展

    佛教是现今世界三大宗教中最早的宗教。佛教是世界上唯一不参与政治、军事的宗教,是世界上唯一不与其他宗教信仰的地区和国家发生冲突和争端及战争的宗教。佛教是唯一主张平等慈悲和最早提出因果报应的宗教。佛教是唯一主张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可以修行成佛的宗教。佛教教化人们向善,教化人们如何摆脱内心的苦恼,达到“开悟”状态,因此在我看来佛教也是一门教人如何获得人生幸福的“大学问”。

    佛教起源的背景与婆罗门教:

    说到佛教的起源,不得不提印度这个国家,据资料显示,公元前1500,当雅利安人从印度河流域向恒河流域发展,主要生产方式从畜牧业生产转向农业生产。由于气候条件优越,加上人们学会了种植产量比较高的水稻,再加上铁器的使用生产力得到很大的提高。社会结构进入奴隶制社会。当时的社会人群被分成四个等级:①婆罗门(宗教祭司,掌握掌握神权和教育权,宗教经典和文化知识),②刹帝利(武士阶层,后来还包括国王和军事贵族,他们掌握军事和行政权。)、③吠舍(农民、手工业者,后来还包括从中分化出工商业主、高利贷商人。)、④首陀罗(由非雅利安的土著部落平民组成,地位低下)。另外还有没有任何社会地位的奴隶,无种姓者,被称为“贱民”, “不可触者”(untouchable)。

    当时印度社会上的“正统”宗教是婆罗门教,婆罗门教是一种多神教,崇拜自然精灵和祖先神,信奉天神、雷神、司法神、日神、火神、风神、雨神等多神。婆罗门教是维护当时的奴隶社会的一门宗教。它宣扬业报轮回的观点,认为人在今生的行为(业)的善恶,将带来来生轮回不同的因果报应;如果不相信婆罗门教的吠陀经典、或有违犯种姓规定的行为,或有杀生行为等等,死后将轮回转生为下等种姓贱民或为牲畜,而如果学习吠陀经典,苦行,行善,死后可转生为上等种姓,以至成为天神,与大梵合一。婆罗门教宣传婆罗门种姓至上,说梵天用口造婆罗门,用手造刹帝利,用双腿造吠舍,用双脚造首陀罗,并为他们规定了社会职业,永世不可改变。婆罗门教强调向天神祭祀献供,每年要举行多次祭祀仪式,包括马祭、祖先祭、天神祭、梵祭、精灵祭种种献祭。献祭时要屠宰大量牲畜,信徒们耗费大量财物,甚至土地献祭给神——实际归婆罗门。

    公元前5~6世纪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国家的兴起,刹帝利种姓和吠舍种姓中人数比较多的工商业主、高利贷者的财富和势力增加。他们对婆罗门教的婆罗门至上的旧种姓制度不满,而且婆罗门种姓的专横、腐化也受到社会各阶层的反对。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对抗、批评婆罗门教的新宗教思潮——沙门思潮。其中,在尼泊尔国南部的释迦族中有一位年轻人乔达摩·悉达多(即释迦牟尼),他也接受了沙门思潮。

    佛教的起源与乔达摩·悉达多:

    说起小时候的乔达摩·悉达多,有很多神话色彩的故事,传说他出生的时候,他的父亲净饭王找人为他算命,算完后那个人就大哭,他为不能听到成人后

    乔达摩·悉达多的教诲而感到遗憾??一个小故事却深刻的折射出他的觉悟的重要性。虽然他的父亲想让他继承王位而不是去解救众生,为他营造了一个很和谐美好的生活环境,但是当他看到人去世时痛苦的样子,看到老年人孤独的样子,看到孤儿,看到白天歌舞升平的亲年男女晚上的丑陋睡相??他疑惑了,于是29岁的他舍弃了王位,舍下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在人生幸福的顶峰时,选择出家修行,只为寻求一种能够解脱众生生老病死烦恼的办法,进而觉悟人生真谛,查究宇宙真相。他决心建立一种新宗教——佛教,它吸收原来婆罗门教的生生轮回和因果报应的思想,但是它反对人依照出生种姓等级而认定命运,而是相信人人都可以通过自身的修养来达到成佛——意为觉悟者,达到觉悟的人。

    就这样,传说乔达摩·悉达多先在摩揭陀国王舍城附近学习禅定,后在尼连禅河畔独修苦行六年,进而至伽耶(菩提伽耶)毕钵罗树下冥想,经过7天7夜之后,终于“悟道成佛”,这一年他35岁。之后,他应周围百姓、臣民的要求,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一带任教,为他们阐明人生真谛宇宙真相,和解脱生老病死苦烦的办法,历时45年,从者甚众,后来被其弟子记录下来,并流传至今,称为佛教。

    就这样佛教诞生了,释迦摩尼被尊为佛陀,意为觉者。(佛,梵文为Buddha,意为“觉悟”,汉译音为“佛陀”。)

    佛陀集不是神也不是“幽灵”,他自己也曾多次说过:“我是和你们一样的人。”他告诉人们说:“我并不是一位救世救民的拯救者,我只是一名老师,只能引导你们通往开悟状态的道路与方法,真正要向达到开悟状态,还得靠你们自己的内心”(见《法句经》中,佛陀说:“汝应自努力,如来为导师。”)可见佛教本来就是的目的就在于对人生幸福,对宇宙真理的追求,这点与其他的宗教有着本质的区别,不只是世界山大宗教,几乎所哟的宗教都是以同一个目的而诞生——那就是教化自己臣民,稳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所以说佛教是纯洁的宗教,他的信仰指的是坚信佛陀具有圆满的慈悲和智慧;坚信僧团能够住持佛陀的教法,作为我们修行的指导和依据;坚信我们的生命有着无限的希望,只要锲而不舍地努力实践佛法的真理,一定能够帮助自己同时也帮助别人完善生命、理解生命。对佛、法、僧的信仰是佛教的核心部分。从信仰推及到生命的形态、身心之间的关系、三世的关联、人与人的相处等等。

    佛教的发展:

    佛教的发展是坎坷的。

    佛教是世界五大宗教之一,佛教信仰对全球的稳定和和谐起着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在亚洲,佛教信仰已经成为人们信仰的主体。据统计,整个亚洲有一半以上的人信仰观世音菩萨。我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伴随着物质文明的迅猛发展,人们对心灵的充实更加渴求,佛教的信仰必将更加普遍,佛教必将帮助更多的人们走出生活的误区、树立健康的生活态度,走出人生的失败、迈向人生真正的成功,走出生命的迷茫、找到正确的生命方向。现今各国佛教大多一改昔时山林自度之风,转而趋向人生佛教之弘扬,积极从事文化、教育、慈善等事业,使信众易于亲近佛教。此外又着重国际间之联系,如设立国际佛教学术会议、世界佛教徒友谊会、世界佛教青年会等,结合国际间僧俗、专家学者等之力量,或举行联谊活动,或发表论文,以促进世界各地佛教之融合

    所以佛教在培养人的社会性上比其他宗教更加注重自己的修养,比较适应于东方的天人协调的哲学思想,所以在东方世界得到广泛的传播。当然,产生和流传于封建社会的佛教的对人的社会性的制约作用,也还需要通过宣扬按照佛教的道德规则进行的生死轮回和因果报应来实现。

    注:参考文献【1】 [维基百科]

    【2】 百度文库

    参考书目【3】王拓《佛教与中国文化》

    【4】阿鲁老和尚[斯里兰卡]《慢动作冥想法》


    佛教改变命运的故事》由:创业找项目整理
    链接地址:http://www.gjknj.com/duwu/14486.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下一篇:习惯改变命运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