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创业找项目 > 范文大全 > 古玉鉴别方法
  • 古玉鉴别方法

  • 来源:创业找项目
  • 时间:2018-05-06
  • 移动端:古玉鉴别方法
  • 篇一:古玉鉴定八种方法与断代常识

    2008-10-23 21:52:02 | 作者:雅蕴斋骨董店 | 浏览(21) 次 | 收藏 | 分享 | 送鲜花古玉鉴定八种方法与断代常识(图)

    根据我个人多年的收藏研究、市场经验总结以下八点鉴定方法,部分是前所未有的新方法。这八点方法的作用可以互相转换,并作为依据对古玉器辨伪作综合分析判断。高古玉的仿品水平不断提高,并且突破了前人鉴定古玉的一些理论,给辨伪工作带来了新的难题。我们要从客观实际出发,针对仿品的不同特点进行科学研究,深入市场,不断总结实践经验,进行科学的、客观的、全面的分析鉴定,而不是依靠带有主观性的推理、考证、猜测去鉴定真伪。

    一、工艺痕迹鉴定

    古玉工艺就是古玉加工工艺。一是剖片;二是细加工;三是抛光。其方法无外有两大形式:其一为清以前至新石器时代的古代手工及半自动化砣机工艺;其二为近代电动砣具工艺及滚桶摇光抛光工艺。

    鉴定方法:10—50倍放大镜,观察抛光痕迹;适用范围:新石器→清代。新石器时代晚期,已发明手动砣具,抛光用解玉砂、兽皮轮砣、棉、麻布轮砣等。其钻孔特点多为喇叭状,长孔多为对钻而成,孔为中细,两端大,孔壁可见粗细不等的螺旋纹,且表面光滑。机械孔壁则较规整,留有细密均等的螺旋纹,而且不够光滑,而且,孔口边缘也可发现硼碴。这是新石器穿孔鉴定重要方法。

    战国铁器发明以后,穿孔则较规整,但孔壁螺旋纹还不如机械孔壁螺旋纹细密均等,孔口、线条边缘出现硼碴。新石器时代与商周之时抛光多用兽皮醮解玉砂等为之。10倍或20倍放大镜下可观察粗细不均,但方向不一的细凹线,间或也有杂乱无章细凹线,并有层次感。区别于机械抛光或仿照古法抛光的细密均等较为平行的细凹线。精品玉器清根及地子大多平整、匀净、干净利落,重要的是垂直砣痕不能太过,电动砣具一般可发现垂直砣过的凹陷痕迹。

    二、氧化鉴定

    氧化是指玉石在各种自然环境下与空气、水及其它物质所产生的化学变化。<BR>氧化有二种现象:一是钙化成程度轻重不一的鸡骨现象;二、是氧化严重成粉状。

    鉴定方法:10—50倍放大镜,强光手电。观察平面氧化透光照射;适用范围:新石器~清代出土古玉。从矿物学角度上看玉器,它的质地致密程度是不同的,也夹杂含有一些其它物质,在长时间的化学作用下质地弱的部分,特别是玉器表面氧化后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腐蚀形成的小孔洞,再一种有氧化情况较重,通常在玉器表面钙化形成白斑,程度轻重不一,但自然地覆盖在玉器局部或全部,有层次感

    ,深浅不一,程度轻的,表面仍有光泽,严重的则腐蚀成粉末。重要一点是:玉薄弱部位通常氧化较重,火烧假玉器就不这样。火烧仿氧化古玉,表面通常为薄薄的一层呈粉状,没有深度、层次感。强光灯照射下玉质纯净、透明,氧化非常薄,任何部位皆有一致的深度,而自然氧化深度则有轻有重,通常尖角、边棱部位较重。氧化重的,灯光照射不透。但也有用含有似氧化白色的玉石做成的伪古玉。值得我们注意。而且伪造鸡骨白的白斑点在放大镜下观察呈凹陷形。此种鉴定方法需注意的是,有个别作伪者利用天然氧化成的玉料作成器,这需从加工痕迹上看氧化是否具有普遍性。

    三、腐蚀鉴定

    玉器长时期埋在各种土壤中的腐蚀现象。

    鉴定方法:10—50倍放大镜;强光手电,观察特征;适用范围:受腐蚀的出土古玉;其特点通常是蚀孔、蚀斑现象,有的蚀孔口小腹大,在放大镜下可观察到孔内的化学变化形成的闪亮结晶体,这一点是目前任何方法都不能伪造的。通常氧化较重则腐蚀越重,目前用酸类物质腐蚀伪造的玉器,其表面通常呈大面积凸凹不平的腐蚀,蚀孔、蚀斑明显,可以说砣工化尽,这样处理的古玉其蚀孔常常是外大里小,无结晶体,呈斑驳状。这里需指出的是:有很多人利用自然腐蚀严重的玉石料加工成伪古玉,这种古玉特点是通常腐蚀严重,加工痕迹处无氧化,缺乏腐蚀自然普遍性。

    四、凝结物鉴定

    凝结物鉴定也称包浆鉴定,是指玉在各种环境中,由其它 物质在玉器表面粘附形成的一种物质。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土壤中可溶性矿物凝结物;二是玉器表面粘附墓土或腐烂杂物;三是传世品上的污垢。这几种物质都很微妙,颜色不一,通常是靠多年的对实物观察所得。

    1、鉴定方法:10—50倍放大镜,牙签,观察不同位置;用牙签刮划附着物;适用范围:没清洗的出土古玉;出土品的包浆有一种是凝结在玉器表面的物质,这种物质在放大镜下观察也呈斑驳状,有的是矿物质溶化后形成的;有一些是透明状;有的则是半透明的;有的则是

    墓土。无论哪一种,都十分自然,凝结较实,并伴有墓葬气味,这种气味有的即使刷洗也仍然有,这也是气味辨伪的一个重要方法。假器就不是这样,包浆松散,无墓葬味,无透明矿物质,即使有泥土包浆坚固的,也是胶一类物质所为,一烧、一洗即知。现流行一种把古玉用细铁丝缠上,放入土中数月或数年后取出,红褐土锈可固结在玉上。但古玉很少与铁一类物质共同存放、埋葬,只有一类玉剑具是如此。这样的伪品有的竟然在一些拍卖行上出现,并且在玉

    器上很明显地看出用铁丝缠过的痕迹,真不可思议!

    五、气味鉴定

    玉器埋藏环境的不同,气味也不同,大多有墓葬味、土腥味,还有传世味。一般玉器气味以新近出土最为浓烈,熟悉这种气味最好的办法是多嗅老窑陶瓷,特别是新近出土的陶瓷气味,尤以战国、汉代陶器为重要,它们的气味与同墓出土的玉器相同或相似。

    鉴定方法:湿水,可用水点湿玉器,可嗅出气味;适用范围:出土古玉。<BR>此种方法仅限于新近出土或近期出土的玉器,对于鉴别那些伪造出土古玉特别灵验,它们不仅没有墓葬气味,相反,有种刺鼻的化学气味或单纯的土气味。此种方法要求我们多实践、多对比,才有所收获。但有一点需注意的是:带有泥土杂物的玉器,不论早晚出土,必须有墓葬味,用水一浸或呵气其味更大,反之,无味则必假。

    六、沁色鉴定

    沁色是古玉长时间在各种存放环境下与所接触的器物产生的颜色变化。是另一种物质分子渗入玉器局部或内部产生的颜色。我们通常叫“沁色”,如古玉存放于红色漆器内,可能受红色沁,黑漆则可能产生黑色沁,黄土内埋藏,则可能产生黄褐色沁。

    鉴定方法:10~50倍放大镜,强光手电,观察解理、沁入深浅,照射玉器,观察颜色,沁入部位;适用范围:出土受沁玉器;在强白灯光下观察,沁色通常是在玉的接触部位薄弱或自然解理、绺等部位所产生的。然后沿解理或裂隙部分扩大渗透,严重的可浸透全器,这叫“满浸(沁)”,盘玩之后变色,颜色鲜艳,大多沁色颜色由灰白变红。重要一点是:通常情况下,真品沁色比较单一;颜色较暗,较乱的沁色和鲜艳沁色就值得怀疑了。真品即使玉有解理、裂隙,但不是接触部位,不一定有沁色。采用化学或物理方法仿造沁色通常为满沁。也有局部沁,特点是沁色较多,激光伪沁并不一定在玉的薄弱或裂隙处进行的。通过强白灯光下观察可知这一点。但有用高科技沿玉解理或绺处进行激光伪造沁色的,但真沁大多数有由深到浅的过渡色。还有一点就是玉的存放环境干燥或玉质致密可以无沁。

    七、化学鉴定

    对伪造氧化严重的鸡骨白,泛白、白斑现象,食醋是针对一般石灰、火及其它方法烧制呈白化现象的伪古玉,目前主要应用食醋和二是丙酮两种化学物品进行鉴定。

    鉴定方法:食醋、丙酮,把玉器局部烧煮,丙酮刷洗;适用范围:氧化古玉,仿氧化古玉。

    具体方法

    先把醋烧开,把伪古玉局部浸煮1—3分钟,拿出之后用水可清洗掉白色粉末,水呈白浆状,氧化薄的部位可露出玉质,真假立断,这种方法对真氧化白斑是清洗

    不掉的。

    丙酮主要是针对用胶及颜料一类物质调成的白浆涂刷在玉器表面,利用丙酮局部刷洗,即可洗掉白浆,真伪立断。如是真古玉的鸡骨白现象,在短时间内就不会出现上述现象,是洗不出白浆的。此种化学方法请慎用,即使真旧古玉,也千万不可长时间浸煮在酸性化学试剂里,因为任何玉石长期在酸性溶液腐蚀下都会受到破坏的。

    八、艺术水平鉴定

    玉器制作工艺,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艺术风格,熟悉各个时代、各个地区的玉器工艺水平是鉴定古玉的先决条件。技术水平不等于艺术水平,有时技术达到了,艺术却达不到,在古代玉器艺术水平中,成熟的艺术是当今难以仿制的,具体体现为那些艺术水平高的玉器更难仿制,鉴定起来也相对容易。

    鉴定方法:人眼观察,与真器对比研究;适用范围:一切具有艺术性玉器;辟如汉代玉人物、马、兽 类,特别是圆雕作品,那种圆润、饱满、流畅的线条,迄今仍极难仿制。可以说,愈是技术含量高的大件作品,圆雕作品,器型复杂作品,愈容易鉴定。原因是制作难度大,容易留下破绽;相反,那些器形简单的、艺术含量低的玉器仿制特别容易,鉴定起来则难。重要的是,美的艺术只有手法,没有方法,艺术达到一个界限不再能前进,这种界限或早已达到而不能再突破;并且这样一种技术也不能传达,而是每个人直接受之于天,因而人亡技绝。等待大自然再度赋予另一个人同样的才能。

    古玉的断代常识

    红山文化时期-公元前4000年左右,距今已6000多年左右。1971年出土的红山文化时期的玉龙,入土5000多年,全身黑漆古成块如黑石,全身受石灰沁已变相,全身糟朽土吃不定,局部带褐色土斑,不见质地,透过强光也不可能见质地。

    良渚文化时期——为公元前3300—公元前2250年左右,距今已400多年。从良渚文化时期的

    玉琮,由于在土中受的色沁不同,所以良渚玉琮有不同的生坑情况。早期玉琮受土沁质如黄色玉石、略带红土斑;中期玉琮受石灰沁全身变相,糟朽较少,不见质地。

    三代古玉——公元前200年—公元前221年,距今已二三千年。三代古玉粗看如石头,细审

    如玉石,全身土吃土斑比例大,有的浑身石灰沁、浑身黑滦古。

    秦汉古玉——公元前221年——200年,至今二千年左右。秦汉古玉远看如玉石,近看有玉性,玉身有土吃比例小,全身有土斑比例大,有的是满斑。全身或局部黑漆古。

    两晋六朝古玉>——距今1800年左右<BR>出土古玉已有玉相,有土吃土斑,也有少量玉皮出土,大部分有玉皮之古玉,在玉皮处有开裂,全身或局部有较薄黑漆古。

    隋唐古玉——距今1000多年。<BR>出土古玉一看便知是玉,无满斑,局部有土锈土魔,局部有较薄黑漆古。

    宋代古玉——距今只有1000,玉体上只有少量土斑和黑漆古。

    明代古玉——距今五百多年,玉就是入土后出土已无多大变化

    以上是看生坑、熟坑断代的一般规律。然而,有些玉器还要看是出土于地势低而潮南方,还是出土于地势高而燥的北方,同一块生熟的玉器,如玉器表面是黄土就有可能是汉代的,如是红土那就可能是隋唐了。

    篇二:五种鉴别玉器的年代的方法

    五种鉴别玉器的年代一、从材料鉴识古玉

    1、古人说;“远看玉,近看工 ”对古玉的鉴识首先把握的是材料,也就是说古玉首先断质而后断代,玉狭义的讲是指硬玉(翡翠)和软玉(和田玉),硬玉流入中国历史很短清初才流入民间。软玉在良渚文化已出现距今已有7000年的历史。

    2、从广泛的角度讲“玉石之美者”,因此在古代玛瑙、绿松石、水晶、都称其玉,我们今天要从材料上鉴识古玉,除了要从材料上鉴识古玉外,还要了解这些材料被使用的 “历史”。如红山文化玉器用的大多数是岫岩玉,良渚文化玉器用于产江苏的“软玉”,新疆和田玉的使用是从商代开始的。汉代以前的和田玉多为仔料,俄罗斯玉、青海玉和河摸料玉的使用只是20年的历史。

    3、古代主要玉种;1、岫岩玉矿物成分蛇纹石已有12000的历史。红山文化大都采用的材料。2、透闪石-阳起石产于江苏的“软玉”但外观不能与新疆的和田玉相比,其外部特征有云母壮闪光点。在良渚文化被采用。3、独山玉是一种蛀变的辉长岩独山玉在新石器晚期已被采用。4、和田玉产玉新疆是商代以后独领风骚的美玉,是中国人心中的玉宝,为历代宫廷御用。是真正意义上的

    “玉”。5、绿松石,在新石器时期已被采用。6、玛瑙在新石器时期已被采用。7、翡翠高档玉石产于缅甸清初进入中国。

    二、从器型鉴识古玉在漫长的玉文化史中,每个时代都有其特有的器型。抓住每个时期玉器造型的主要特征,是古玉器鉴识的第一道门坎。例如,红山文化的圆雕玉龙、玉猪龙。良渚文化的玉琮、商代的玉璇玑、西周的凤鸟人物饰、从西周到西汉的玉璜、战国到西汉的出廊玉璧和玉舞人、西汉的辟邪三宝、唐代的玉飞天、宋代的童子、明代的玉牌、清代的山子等。每个时代的器型都有各自的特点,要从细微之处加以鉴识。

    三、从纹饰鉴识古玉饰纹,可以说是玉器的“符号”每一个朝代的玉器都有其特定的符号,纹饰已有上百种,几乎每个朝代都有新的纹饰出现,一些纹饰不断的消亡。有的纹饰“生命力”极强,跨越了整个玉文化历史,了解这些纹饰“出生”的时间,就能断定这类纹饰玉器出生的年代。

    1、红山文化的网状纹,出现在龙首或龙下颔处。

    2、良渚文化的兽面纹,后世再也没出现。

    3、纽丝纹从良渚文化直到清代一直使用。

    4、方型云纹出现商代,盛行春秋至西汉。

    5、双环纹为商代特有的纹饰一般用于龙身。

    6、脊齿纹商代特有的纹饰。

    7 、饕餮纹西周极为流行。

    8、夔龙纹,一条腿的短身龙西周用的比较多,后代有较大变化。

    9、两只头的虺纹源于春秋,后世少见。

    1 0、春秋时期的云纹繁密、繁而不乱,极有规律。

    11、战国的云纹用细线雕出隐约凸起,云朵排列规律,正反完全吻合。

    12、战国出现勾连云纹,两汉普遍使用。

    13、三角型勾连谷纹源于战国两汉普遍使用。

    14、谷纹源于春秋一直延续到晚清。

    15、螭纹源于战国一直延续到晚清。

    16、唐代出现流云纹、卷草纹、胡人伎乐纹。

    17、宋代出现娄雕花鸟纹,折枝花卉和风鸟纹。

    18、明代出现山水人物纹,谐音隐喻纹。四、从雕工鉴别古玉

    中国古代玉器的雕刻不外乎阴雕、阳雕、浮雕、圆雕、镂雕。这些技法在红山文化已经成熟,但是同样这些技法,在各个朝代,又有自己的个性。由于受当时的生产工具的影响每一个时代对玉器的加工都有一定的办法,并出现一定的特征。高古时期加工一件精美的玉器要花费数年的时间,后代人很难仿制成神形毕肖的玉器。

    红山文化:平面打洼;片状,将玉器平面中心磨凹下去,边沿均呈斜坡薄刃状。穿孔为象鼻穿孔。红山文化玉器特点;“三不”“一横”。

    夏代:当时已使用砣轮式工具,根据玉器的需要在表面刻划出条条细阴线。此法统称为勾法,再将砣轮将它向外加以扩展,形成斜面,为勾彻法.此工艺为几千年玉器阴线纹的工艺奠定了基础。

    商代:出现了压地隐起和减地雕法成熟了勾撤雕法,

    西周:出现两条阴线构成的勾撤雕法。

    春秋:出现了精细的减地琢法;

    战国:出现了出廊雕法;

    汉代:西汉出现了双钩雕法。粗刀、陡刀、细刀、(游丝毛刀、汉八刀)

    唐代:出现短细阴线雕。

    宋代:出现了深层立体缕雕(花上压花雕法)

    明代:工的特点为,“北大名,南细工”。

    五、从沁色鉴识古玉

    古玉之所以“能动人心”,就是古玉在地下睡眠几百年,几千年之后,会因为受地下各种各样化学物质的影响,从而产生各种各样匪夷所思的色彩、质的变化,这种变化称之沁色。椐统计沁色有七十余种,沁色受“阴阳二气”,的影响产生,又是那么的美不胜收,于是有沁色的古玉就成了人们刻意追求的目标。往往一块古玉因为沁色美而身价骤增百倍。而各种沁色也成了鉴识古玉的重要手段。

    真正的沁色,皆由外纳于内,沁色沁于玉的内部而假沁则是浮在玉的表面。汉以前的古玉,决大多数沁相当深重,归纳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

    1、沁色:沁点、沁纹、沁脉、沁片、钙化层

    沁凹;

    2、沁坑:沁沟、沁孔;

    3、沁质:土沁、金属沁、酸碱沁;

    4、沁浆:所有受沁的远古玉,一旦脱离土埋的环境,进入适当的温度,湿度,玉的表面就会发生变化。经过温水浸泡附在玉表面的异质,将会脱落,原玉显露出来,同时泌出一层“包浆”。另外凡是古玉开水浸泡后在其雕工处,有时是整个玉会有一层白灰,那就是“出灰”出灰是古玉的一种标志。

    掌握玉器断代技术,必须从玉料、形状或纹饰等方面来找出伪作的

    破绽:

    1、从玉质上辨伪,古代玉器特别是商代以来玉器,凡贵重器物,都

    是用优质玉料,如和田玉、南阳玉等,如用次的玉料来制作,就很

    可能是假货。

    2、 从浸色上辨伪,伪造古玉者为达到古色效果,使用蒸煮烧烤、

    酸碱浸泡,甚至涂绘颜色等,但这都表现在玉器表面,与古玉自然形成的沁色有明显差异。

    3、 纹饰上辨伪,伪造假玉器者常用的一种技法就是在素面旧玉器上加刻纹饰以求高价出售。但因其雕琢纹饰与玉器非同一时代,故其刻纹处与没有刻纹表面沁色和新旧程度是不同的,即雕琢纹饰处色新,而原器未刻表面色旧。

    古玉的沁色是鉴别古玉的重要标志,为此许多古玉制假者往往先制作沁色,让人以为玉有沁就是古玉,何为古玉?古代玉器长期埋于地下,由于受地压、温度、湿度以及各种物质的作用而发生的色变,被称为沁色。黄色沁称土沁,白色为水沁,绿色为铜沁,紫红色为血沁,黑色为水银沁。

    仿古者为达到以假乱真,往往人工仿沁。仿沁也在北宋时初现,及至明清,仿沁的手法各种各样,极难辨认。

    但凡出土或传世的古玉真品,光泽如新者极其罕见,其上多带有一种非人为造成的沁色,因为它的沁色丰富多彩、绚丽斑斓,故而为历代收藏家、鉴赏家所珍爱。

    若按照今人的智慧加上现代的科学技术和考古学中的某些方法,还是可以把握一些玉器受沁规律的,这主要应从地理位置、埋藏环境、葬具结构等几方面来验证。众所周知,我国的地势西高北东低,尤其是西北五省,土壤多呈碱性。反之,东部海拔低,土壤湿润肥沃并呈酸性,因而对玉器的腐蚀和色变不尽相同。同理,以北纬32度为界,南温北寒,这也是造成北方多土沁,南方多水沁的重要原因之一。埋葬环境是古玉各种色沁的又一重要原因,例如新石器时代,入葬的礼仪中有往棺底铺设朱砂的习俗,因而造成陪葬的玉器出土后,侵染了朱砂并深入玉器内部,美其名曰“宝石红”、“孩儿面”。其余例如铜沁、朱银沁等,一望名称即可知其然。

    葬具中的棺一般为石质和木制的,石棺耐用但其封闭不严,故细泥沙水随水会渗入,因而造成底部的沁色会重于上部。木制棺椁是用榫齿构成,时间一长便会腐朽,形同直接掩埋,玉器上就会出现满沁现象。当然,后代的墓葬法中也用木制葬具,即使朽尽塌陷,玉器却能保存完好,但在古玉接触地表的一面沁色严重,而没有接触地表的一面则基本无沁。

    绚丽的沁色是历代伪古玉者追求的对象,最晚从明代开始就有用苍黄、杂色、边皮、葱玉冒充玉沁的,而经常有卖得高价的记载,其后的清、民国乃至当代,作沁的方法更加隐蔽,手段也更加高明,

    给无比灿烂的古玉文化蒙上了一层阴影。

    综上所述,古玉的沁色是鉴赏古玉的核心之一,也是仿制古玉的关键,真假之辨却无非只在玉器的“自然”方面审视。这需要多看书、多看物、多请教、多思考才能掌握要领。不要急于求成、急功近利,这样必会有所收获和提高。

    阅读全文(251) | 回复(0) 古玉的初步判断

    By 形神兼备 发表于 2008-10-31 0:58:00

    (我的读书总结)

    玉器器型是有明显的时代性和地域性,每个时代都有一些独特性的器型种类。某些器型延续几个朝代,在每个时代又有不同的细部特征。所以古玉玉器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壁是玉器中沿用时间最长的器型,从新石器时代到清代几乎都有。

    本文主要研究壁和璜。

    名词解释:

    1、 璜(huang):两端有孔,佩带时两端向上弯,拱背在下。沿用时间:新石器时代到西周

    2、 珩(heng):中间有孔,佩带时两端朝下,拱背朝上,有的中间及两端有孔,是组佩饰配件。沿用时间:春秋战国开始使用。

    3、 双区纹饰壁:一般由一圆纹线将肉分为内外两区,内区为谷纹或蒲纹,外区为一首双身的兽纹或凤鸟纹。

    4、 镂空纹饰壁:一般有4种:

    A:壁的外沿上端或左右对称附雕镂空的龙纹,凤纹,螭纹。 B:壁的内心镂空龙,凤,螭纹。

    C:将壁肉镂空纹饰。

    D:将壁作为透雕玉壁之一组成部分。

    篇三:古玉纹饰的鉴别

    古玉纹饰的鉴别

    纹饰是玉器上的“符号”。每一个朝代的玉器都有其特定的符号。中围古玉器的纹饰粗略的统计一下恐怕也有上百种。一些纹饰不断的产生——每个朝代都会有新的纹饰出现;一些纹饰不断的消亡;有些纹饰“生命力”极强,几乎跨越了整个玉文化的历史;有些纹饰却“生命”极短暂,往往只有一个朝代使用

    比如,良渚文化的兽面纹,就只在良渚文化的玉器上出现过,而同为良渚文化玉器的扭丝纹却直到清代还在使用。又如弦纹,红山文化开始出现,继承这种纹饰的却只有商朝。商代玉器有出脊齿的特点,后代不见使用。皿纹盛行于商代。饕餐纹盛行于西周。臣字眼流行于商周两朝。虺纹(据说是种两只头的小蛇,剧毒)流行于春秋。云纹从商代到汉代都在流行。谷纹流行于春秋到汉代,只是各个时代表现形式不

    同。在战国还出现了一种勾连云纹、勾连谷纹、蒲纹、涡纹等等,到了汉代被大量使用,其后就难觅踪影了。

    到了唐代,由于世俗文化的影响,在纹饰上已没有了汉以前的那种图案式,或狰狞恐怖的纹饰,代之以生动活泼,富有生活气息的图案。又因为与外界交往频繁,大批外国商人涌入中国,这种现象反映在玉器纹饰上,出现深目高鼻的胡人。受佛教文化的影

    响出现了飞天。宋代出现的对美满生活充满向往的花鸟纹、持荷童子纹。辽金元出现的充满游牧民族浓厚生活情趣的春水秋山纹。以及明清出现的山水人物纹、谐意隐喻纹、吉祥图案纹等等。

    前面已说过了,高古玉器中的纹饰一般都有其一定的含义,如“饕餮纹”,是为了戒贪。“云纹”,是表明对云的崇拜,是对天崇拜的延伸,因为云能布雨,在以农业立命的古中国,风调雨顺就意味着丰衣足食。“谷纹”,是象征着种子发芽,也意味着五谷丰登,是对土地崇拜的延伸。而毒蛇猛兽纹,则是为了辟邪,古人认为让人感到恐怖的毒蛇猛兽,一定也会给其他妖魔鬼怪带来威胁。而随着人们对自然界认识水平的提高,神秘文化的影响也开始减弱,世俗文化的影响逐步扩大,玉器纹饰也就必然地发生了变化,变成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于是“一路连科”、“二甲传胪”、“三羊开泰”、“事事如意”、“五福捧寿”这样的谐意隐喻的纹饰就必然地出现了。因此,在古玉鉴定中,掌握了玉器纹饰演变的历史,应该说就掌握了玉器鉴识一把极为重要的钥匙。

    1、弦纹商〃玉勒

    中用的较多,后代比较少见。 弦纹在红山文化中出现过,商代的箍形器、璧形器

    2、云纹 商〃玉饰(残件)

    3、菱形纹 三角纹

    商〃玉龙

    皿纹也称“环纹”,或“双环纹”,为商代特有的纹饰。

    5、脊齿纹 商〃玉戚

    脊齿纹为商代特有的纹饰,后世不见使用。

    6、鸟纹 西周〃柄形器

    而是以纹饰的形式出现。头上有冠,颔下有肉囊,长长的尾巴高高扬起,造型极其优美。 鸟纹出现于西周早期,它不同于商代的鸟形佩饰,

    人首为广额、丰鼻、大耳之抽象图案,大多出现在龙纹佩饰中,以辅纹的形式出现。

    8、涡纹西周〃玉佩 涡纹的样子很象是水中的旋涡,这种纹饰在战国和汉代的剑首中大量出现,数量也有三条、四条的变化。

    9、龙纹 西周〃梯形佩


    古玉鉴别方法》由:创业找项目整理
    链接地址:http://www.gjknj.com/duwu/13180.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下一篇:鉴宝古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