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创业找项目 > 范文大全 > 有启发意义的文章
  • 有启发意义的文章

  • 来源:创业找项目
  • 时间:2018-05-06
  • 移动端:有启发意义的文章
  • 篇一:一组文章给我的启示

    一组文章给我的启示

    摘要:对文本解读的错误做深入分析并提出一些解决办法.

    关键词:文本解读

    近一段时间以来,我读到了几篇对韩军老师的《背影》的教学的批评文章,思想受到强烈地震撼,从中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这一组文章分别是《迷失在学科丛林中的语文课----兼评特级教师韩军<背影>教学课例》、《回到语文教学的正确轨道上来----就〈背影>的教学与韩军老师商榷》、《阅读的消解与人文的空洞---接评韩军<背影>教学课例》、《韩军与语文:渐行渐远》。四篇文章的作者不是教育专家就是大学教授,水平极高。文章的观点高屋建瓴,深刻独到,论证有理有据,入情入理,令我深思,如醍醐灌顶,大梦初醒。概括起来说,专家们从韩军老师的《背影》的教学中总结出如下的教育问题:

    1,追求深度解读文本,因为过分求深,甚至到了哗众取宠地地步。韩军老师把文本当成一个哲学观念的图解,用自己在某个人生阶段的人生独特感悟代替了对文本的解读。韩老师把《背影》的主题定位为:“生命是虚幻的,生之背,死之影,那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生命轻,才愈珍重”。与传统的歌颂“父慈子孝”赞美亲情的主题大相径庭。该观点是够新颖前卫的,以前从未有人这样解读过。但这个观点不是从文本的字里行间表现出来的,不是一般人都能体会到的,学生肯定也难以理解的。

    2、韩老师受到“对话理论”、“视界融和理论”以及“多元文化文本阐释理论”等后现代主义的观念的影响,宣扬无任何确定原则的泛文化观,自然陷入了怀疑主义和虚无主义的泥坑,把多元解读和创新阅读推向了极端,对过去一些经典著作的传统观念加以重新审视,重新解读,甚至全部否定。

    3、语文教学中的一些多元解读已经被泛化,已经变了味,有些教师往往根据自己的需要,把一些词语从课文的整体网络中游离出来,随意的解读其“微言大义”,这种对文本整体形象的肢解,并代之以望文生义、断章取义的说教,很容易对文本做出误判,向学生传递错误的信息,搞乱学生的思想,不利于教书育人。

    4、文本解读与语文课堂解读毕竟不能画等号,中小学语文课堂解读不能“超

    文本”太多,一旦颠覆这一共识,将在学生中造成怎样的影响?学生毕竟必须参加层层的考试,这就需要一个公认的答案。

    5、对文本做如此的深度解析,一般学生能接受吗?对占大多数的一般的“平民”学生而言,他们更需要的是“深文浅教”,甚至是文本的“不求甚解”。所以说,如此解读,对绝大多数的学生而言,没有实用价值。

    6、韩军老师的如此解读文本是“抢了大学中文系老师的饭碗”,在大学中文系课堂,如何“建构”“解构”没有固定的标准,反正就是接触一种思维模式,中学则不同,我们是要尽可能把复杂难懂的东西变得浅显易懂,教给学生而不是故弄玄虚。韩军老师的这种“解构”如果放在《百家讲坛》或许能赢得经久不息的掌声,但他却放错了地方,放在中学课堂,这就是误人子弟。四篇文章从几个方面深入分析了韩军老师《背影》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带来的负面影响,给了我很大的启示,使我明白: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解读好教材是上好语文课的前提和保障。

    韩军老师作为当前中国初中语文界的翘楚,他的影响巨大,令我崇拜之极。他在合肥上的《背影》这堂课我也听过,我对他的奇妙新颖的文本解读佩服得五体投地。当时听课的老师有一千多人,都对韩老师的深度解读和上课的风采赞不绝口。这堂课目标明确,流程婉转自然,师生配合默契,学生活动充分,掌声不断,效果突出。参加教改以来,我就受到新理念的影响,对文本的解读的观念也发生了变化,往往喜欢用自己的理解来解读文本,置传统的观点于不顾,后来又受到了韩老师等名家的影响,我上起课来更是随心所欲了。我喜欢标新立异地解读文本,对文章的主旨喜欢用自己的感悟来重新定位,往往还美其名曰为“深度解读”“多元解读”。我上课不安课标和教学目标要求,想讲什么就讲什么,往往是老师讲得口若悬河,学生听得精神振奋,兴趣盎然。但长此以来,学生的成绩不但没有提高,反而有所下降,或者说是没有多大的进步。以前,我一直是怪学生们基础差,学习不勤奋;现在看来,问题是出在我对文本的解读上,出在我的课堂上。以韩军老师这样高水平的语文专家上的课,尚且会出现如此严重的错误,被许多专家批评得一无是处,甚至是口诛笔伐,说他是误人子弟。现在看看我上的课不就是在误人子弟吗?近几年来,我的教学思想被搞乱了,害人不浅,现在是到了该反思的时候了。

    从专家对韩军老师的课的分析,结合自己平时参加教研活动听课评课听讲座和自学的感悟,我渐渐地明白了解读文本的重要性。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首先要对文本的解读重视起来,其次要寻找一些具体的解读文本的方法,让文本解读成为我追求高效课堂的助推器和保证。那么,文本解读要注意哪些地方呢?

    1、要根据教学需要来解读文本,不能用文学的解读办法来解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一些老师往往忽视语文教学的这一特点,天马行空地阐释自己对文本“不一样”的理解,并试图把这种理解强加给学生。我也常常犯这样的错误。我一直是一个文学爱好者,对许多课文也是有自己的感悟。也经常读报,读《百家讲坛》、《特别关注》等杂志,看新闻,看电视剧,了解的信息许多是与课文相关的。我在讲课的时候,往往穿插太多的课文以外的东西,讲了许多历史故事和时事新闻,讲得太多了,讲得太深了。不知不觉中耽误了学习和思考的时间,自以为讲得很好,其实是自我表演、自我炫耀而已。这样的教学对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的提高没有什么帮助,我这也是“深度解读”用错了地方。

    2、解读文本时要根据课程标准、单元教学目标、编者意图和课堂教学目标来确定教学内容。

    不能老用现代化手段,教学内容不能安排那么多,不能讲那么深。现在我们农村初中也有了多媒体,有了白板,教学手段先进多了,因为有了这些,课堂容量可以空前的增大了,用多媒体可以展示很多的内容,往往让学生应接不暇。例如我校一位老师上《杨修之死》一文时,一堂课展示了几十张图片,介绍了《三国演义》里的方方面面的知识,学生看得眼花缭乱,但对文本却不闻不问,抛置一边,这样的课可以说是不是“语文课”。语文的本质特征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那么语文阅读的本质特征应是在阅读活动中“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老师应带领学生潜入文本深处,触摸、揣摩字词,培养语感,像这样的声、光、电一起上的展示图片,就是对文本的解读观念理解错误造成的。笔者也曾犯过这样的错误,在一次校内教研活动中,上《斑羚飞渡》一文时,我把精力放在视频的搜索与拓展资料的查找,不到两天时间,我的确找到了一些相对精炼的资料,但恰恰忽略了上课的核心----文本,结果课上得十分糟糕,就可想而知了。真正善待文本的高手,所用幻灯片常常只有三两张,重在精,而非多。这样解读出来的课不是语文课,上出来的课表面上热闹非凡,实际上是在玩闹,是对语文的伤害。而这样的课在平常的教学中还大量存在,如果不能立即制止,就会造成语文的耗时低效,被人指责。

    3、解读文本时不能“先入为主”,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和教参的观点有意无意的强加给学生。

    在课堂上,要确保学生真实地直接地深度地与文本对话,使学生的思维活

    跃起来,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对文本的思想、情感、主题和写作技法有自己的感悟和质疑。不能设好“陷阱”一步步引导学生往里钻,使学生的思维的过程被省略了。教师在解读文本时,要充分考虑到预设和生成的关系,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就必须尊重、相信、理解学生,把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教师必须限制自己的活动和说教,使自己变成“导演”和“配角”。有了这些认识,就会在解读文本时,把问题设置的少一些,把文本解读的浅显一些,让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得到发展。这种理念可能许多教师已经深入脑海,但在实际教学中真正做到却不容易。就比如韩军老师上的《背影》,一位专家就指出即使他的观点是正确的,但他上课的方法也不正确,就是他没有引导学生充分读文本,理解文本,从文本中生发出这种认识。他的观点是强加给学生的,他引经据典,拓展探究,把学生引入到他设置的教学情境里,使学生被参与,学生实际上是在配合老师来表演。我对这位专家的观点深表赞同。韩老师是一位语文教育专家,尚且如此,那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许多语文老师一直在灌输自己或者教参上的观点,也就不难理解了。这些错误产生的根本的原因仍然在于教师解读文本时“先入为主”,一心想让学生理解那些缥缈的观点。

    4、要明白文本解读的重点在于文本的形式,不能仅仅满足于对文本内容的解读。

    我们在确定教学内容时,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理解内容情感思想,而且要分析内容情感呈现的方式。文本内容的解读是为文本形式的解读服务的,我们要引导学生揣摩学生理解文本构思之巧,语言运用之妙。我们要有课程意识,语文教学和其他学科的教学的本质不同。如果仅仅满足于对文本内容的掌握,就与其他学科的本质没有区别开来,忽略了语文教学的本质规律。例如,笔者不久前听了一位老师上都得的《最后一课》,这位老师按照小说的三要素来讲,对文本的情节、人物形象的性格、思想意义探讨到的十分到位,但该老师偏偏对小说以小见大的写法,对运用人物描写的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和景物描写、细节描写结合起来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对运用烘托、对比的手法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的变化等只字未提。这种解读就忽略了语文的本质的特点,忽视了对文本形式的分析。这种解读重视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就重视不够。学生学了这一课,不仅要理解本课的爱国主义思想,理解两位人物性格,而且更要使学生学习了本课能够懂得一些写人物形象的方法,理解烘托、对比等写作手法的表现力。教师在对文本解读时一定要对文本形式做深入分析,并做巧妙安排,这样才能真正落实语文的“课程性质”,尽快实现语文的高效。

    5、解读文本应突出“文体”特点。

    现在的语文教材一般是按“主题”分单元来安排的,不是像课改前分文体来安排的。这样一来,许多教师上课时就忽视了课文的文体,在解读文本时,往往陷入“模式化”的泥潭,把诗歌、小说、是、散文、戏剧等一样对待,都按一个模式来上。这样教的结果是,天长日久,学生也不明各种文体的特点了,不会阅读分析不同文体的文章,写出来的作文也是“四不像”。这样的课上得长久了,老师就会思想僵化,上得索然无味,上得失去活力,学生就会失去文体感。现在比较流行的有以下几种语文模式:(1)、整体感知----课文精读----拓展质疑。

    (2)、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生本对话。(3)、小组展示交流---班级交流。这些模式都是从学生的活动角度出发设计的,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体现和实现,但对文本的文体的特点的把握就很难实现,因为学生受知识能力的局限,所以很难懂得各种文体的“独特性”,就需要教师适当点拨、讲授。教师在解读文本时如果被各种“模式”束缚,忘记了“文体”特点的重要性,就会对学生造成极大的伤害。

    6、解读教材时要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变教教材为用教材。

    教师在确定每一堂阅读教学课的内容时,一定要了解学情。教师要善于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构、整合和拓展,只有这样,课堂才能吸引学生,学生才能积极参与阅读教学中来,了解学情是教师解读教材的前提。一般情况下在自己班里上课,对学生的情况都是很了解的,解读教材确定教学内容时都会很自然的考虑到学情。如果是借班上课,就不是那么容易了,稍有不慎,就会因为这一点而出现“纰漏”。笔者就听过安徽省语文优质课大赛的几十节的语文课,就见过有不少参赛老师因为不了解学情,安排的教学内容过于“偏、难”,致使学生无所适从,课上得一塌糊涂,场面十分尴尬。

    “教什么永远比怎样教更重要”,对文本的解读就是解决教什么的问题。王荣生教授说过:“先内容,后方法;为内容,定方法.”这里的因果关系,我们一线教师要把握好。如果“教什么”的内容安排不当,那么以后的事情就没有研究的必要了。方向错了,就会一步错步步错,就像南辕北辙的故事一样,只会离目标越来越远。就语文教学而言,不但不能使学生受益,反而会危害学生的身心健康。更有甚者,会把初中语文教学引上歧途。由此看来,对文本的解读绝非小事,它事关语文教学的成败、学生的发展前途,我们必须认真对待,不可轻视。

    篇二:这是一篇很好的文章会对大家有很好的启发

    这是一篇很好的文章会对大家有很好的启发

    这是一篇很好的文章,会对大家有很好的启发。它有效的解答了两个问题,放纵腐败实际上是统治者给胜利联盟的福利,而公知民主派们的矫情,则是想加入胜利联盟。而已而已,谁都不比谁高尚多少,相信你就输了。有点长,慢慢看。

    十九世纪末的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二世完全有理由成为一些人心中的偶像。他大力推动民主自由,在四十多年的任期内,把比利时从一个专制独裁国家成功变成了一个现代民主国家。他赋予每个成年男子选举权,甚至比美国提前半个世纪立法允许工人罢工。他对妇女儿童的保护领先于整个欧洲。比利时1881年就普及了基础教育,确保每个女孩都能上到初中,并且在1889年通过法律禁止十二岁以下儿童工作。在利奥波德二世治下,国家的经济像政治一样获得了大发展,他比罗斯福更早采取建设公路和铁路基础设施的手段来减少失业和刺激经济。

    然而在非洲刚果这个比利时殖民地,确切的说是利奥波德二世本人的殖民地,他完全是另外一个形象。刚果人,包括妇女儿童,在奥波德二世的统治下没有任何人权,完全是奴隶。他们在警察部队的强制下劳动,动辄被施以断手之类的酷刑,有超过一千万人被迫害致死,而这一切都是为了保证利奥波德二世在橡胶贸易中获得巨额利润。

    为什么同样一个人可以在一个国家推行民主却在另一个国家施行最残暴的独裁?有人可能立即会说这是制度问题。但“制度”在这里与其说是答案还不如说是问题本身。为什么比利时的制度越来越民主,而同一时期,同一领导人的刚果,却越来越独裁?难道是因为利奥波德二世只爱本国人或者有种族歧视?但后来刚果自己“选”出来的领导人并没有做得更好,仍然是一个糟糕的独裁者。在The Predictioneer’s Game(《预测师的博弈论》)这本书里,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和纽约大学的政治学教授Bruce Bueno de Mesquita指出,真正原因是在刚果,利奥波德二世只需要让少数人高兴就足以维持自己的统治;而在比利时,他必须让很多人满意才行。我认为这个答案跟“制度论”的区别在于必须让多少人满意,这个人数不是制度“规定”出来的,而是实力的体现。

    Bueno de Mesquita和合作者研究多年,得出了一个能够相当完美地解释很多政治现象的理论。这个理论认为不管是国家、公司还是国际组织,其政治格局不能简单地以“民主”和“独裁”来划分,而必须用三个数字来描写。以国家为例,这个“三围”就是层层嵌套的三种人的人数:

    名义选民:在名义上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全体公民。然而他们中的很多人,可能对谁当领导人根本没有任何影响力。

    实际选民:那些真正对谁当领导人有影响力的人。对美国来说这相当于是选举这天出来投票的选民,对沙特这样的君主国来说这相当于是皇室成员。

    胜利联盟:必须依赖他们,领导人才能维持自己权力的人。对美国总统来说这相当于是在关键选区投出关键一票让你当选的人,对独裁者来说这是你在军队和贵族内部的核心支持者。 看一个国家是不是真民主,关键并不在于是否举行选举,而在于胜利联盟(以下简称“联盟”)的人数。领导人工作的本质是为联盟服务,因为联盟对领导人有推翻权— 如果你不能保证我们的利益,我们有能力随时换一个。如果联盟的人数很多,那么这个国家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民主国家。反过来如果联盟的人数非常少,那么不管这个国家有没有选举,它都是事实上的独裁国家。这个理论看似简单,其背后必须要有大量的数学模型、统计数据和案例支持,它们首先出现在政治学期刊上,然后被总结成一本学术着作The Logic of Political Survival(《政治生存的逻辑》),并在2011年形成一本通俗着作The Dictator’s Handbook(《独裁者手册》)。

    在通俗史书和影视剧中人们经常研究权术,惊异于为什么像慈禧和魏忠贤这种文化水平相当低的人能够把那些饱读诗书的知识分子玩弄于鼓掌之间。难道政治斗争是一门需要特殊天赋的非常学问么?现在Bueno de Mesquita的“三围”理论,可以说是抓住了政治的根本。所有领导人,不论什么体制,其做事的终极目的只有两个:第一是获得权力,第二是保住权力。要知道即使最厉害的独裁者也不可能按自己的意志为所欲为,他们必须依靠联盟才能统治。为此领导人取悦的对象不应该是全体人民,而必须是联盟。这就是为什么那些一心为民或者能从长远筹划国家发展的领导人即使在民主国家也常常干不长,而那些腐败透顶的独裁者却常常可以稳定在位几十年。从这个根本出发,“三围”理论可以回答我们对政治斗争的种种不解之处。朱元璋为什么要杀功臣?变法为什么困难?为什么民主党欢迎非法移民却反对给高技术移民提供特别渠道?民主的美国为什么会推翻别人的民选政府?为什么一个国家的自然资源越丰富,它就越不可能民主化?为什么经济发展并不一定能带来民主?所有这些问题都可以用领导人和联盟的互动来解释。三围理论能把种种帝王之术解释的明明白白,可以说是学术版的“厚黑学”和现代版的《韩非子》。

    政客搞个什么政策,常常从意识形态出发来给自己找理由。比如共和党经常谈论家庭价值,什么反对同性恋和堕胎之类。这些所谓的自由或保守思想都是说给老百姓听的。真正重要的是不同政党各自代表一部分选民的利益,并都争取中间派。政客,是一种比老百姓理智得多的动物,他们并不从个人好恶出发做事,背后完全是利益计算。《独裁者手册》提出了五个通用的权力规则。不管你是独裁者还是民主国家领导人,还是公司的CEO,哪怕你对如何治理国家和管理公司一无所知,只要能不折不扣地执行以下规则,你的权力就可保无虞。 要让联盟越小越好。联盟人数越少,收买他们要花的钱就越少。

    要让名义选民越多越好。名义选民多,一旦联盟中有人对你不满,你就可以轻易替换掉他。 控制收入。领导人必须知道钱在哪,而且必须能控制钱的流动。萨达姆上台七年前就已经掌控了伊拉克的石油。

    好好回报联盟对你的支持。一定要给够,但是也不要过多。

    绝对不要从联盟口袋里往外拿钱给人民。这意味着任何改革如果伤害到联盟的利益就很难进行。凯撒大帝曾经想这么做,结果遇刺身亡。历史上变法者常常以失败告终。

    也就是说领导人要做的事情其实非常简单:通过税收、卖资源或者外国援助拿到钱,用一部分钱把联盟喂饱,剩下的大可自己享受— 或者,如果是好的领导人的话,也可以拿来为人民某点福利。一个有意思的问题是既然联盟必须拿到回报,而警察又是一个重要的联盟力量,为什么独裁国家的警察工资反而都比较低?答案非常简单:因为对领导人来说纵容警察腐败是比直接给他们发钱更方便的回报办法。

    联盟是领导人的真正支持者,但由于其掌握推翻领导人的手段,他们也是领导人的最大敌人。领导人对付联盟,除了必须收买之外,还有一个用外人替换的手段。路易十四继位初期联盟里的贵族都不是自己人,他的做法就是扩大名义选民,给外人进入政治和军事核心圈子的机会,用新贵族替代旧贵族,甚至把旧贵族关进凡尔赛宫,使这帮人的富贵只能依靠他。对领导人来说,联盟成员的能力不重要甚至反而有害,忠诚才是最重要的。朱元璋为什么要屠戮功臣?就是要削弱联盟的能力,同时证明联盟成员是可替换的。我们完全可以想象中国皇帝的统治之所以稳定,一个很大原因就是通过科举制度扩大了名义选民,让功臣和贵族始终保持一定的不安全感。

    联盟和名义选民的相对大小关系,是政治格局的关键。有没有投票选举,有没有自由媒体,有没有三权分立,有没有监督机制,都是细节而已。只有当联盟人数足够多,成功的民主政治才有可能实现。如果联盟人数少,哪怕在民主国家也会发生独裁式腐败。此书中有个好例

    子。美国加州贝尔市人口不足四万,经济很差,然而其市长却给自己定了个78万美元的高年薪,其市政委员会成员年薪也有10万— 要知道洛杉矶市长年薪才20万,美国总统才40万,其它地方的市政委员会工资不过每年几千而已。贝尔市长能做到这些,恰恰是其成功设计了一场参加人数很少的投票,把贝尔市从普通城市变成“宪章城市”。这意味着很多事情可以关起门通过少数几个联盟成员自己做。

    国际奥委会和国际足联都是小联盟组织,这就是为什么它们都很腐败,而且它们的主席都能在任很长时间。国际奥委会总共只有115个委员席位,重大决定只需要赢58票。这意味着只要收买少数委员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左右投票结果,而众所周知奥委会委员在决定奥运举办城市时的确会接受贿赂。据BBC估计现在贿赂奥委会委员的总价码大约不过才一千万美元。国际足联更腐败,你只需要13票!所以贿赂他们一个人需要的钱就更多,据报道有一个委员的亲口开价是单人八百万美元。也只有腐败,才能解释把世界杯主办权交给卡塔尔这样的荒谬决定。其实消除腐败的办法很简单:扩大联盟人数。比如可以给全体奥运会运动员投票权,不过奥委会主席是不会赞成这个建议的。

    上市公司虽然有广大的小股东(名义选民),但是董事会往往只有十几个人。联盟人数极少,对CEO来说是一个容易形成独裁的局面。一般人可能想象CEO的工资应该跟他的业绩密切相关,而据《经济学人》2012年报道的最新统计,CEO工资跟业绩根本没关系!事实上,CEO的最佳策略不是搞业绩而是搞政治。他们必须在董事会安插自己的人马,研究表明越是在董事会有亲信的CEO,他们的在位时间就越长。比如惠普女CEO Carly Fiorina因为行事高调和错误收购康柏,现在已经成了IT史上的笑话,但是她在任内做的每个动作都符合权力规则。Fiorina一上台就不断在董事会排除异己,减少联盟人数。而她不顾市场反对坚决收购康柏,正是为了扩大名义选民,进一步冲淡董事会中对自己的反对势力。然后她给新的董事会加薪,正是收买联盟。当然最后因为惠普的业绩实在太差,股价一跌再跌,Fiorina任职六年后被迫在2005年下台。就是这样她仍然得到一笔巨额遣散费。其实Fiorina被赶下台的关键还是董事们都有股票,他们对股价的关心最终胜过了对Fiorina“喜爱”。我们完全可以设想倘若惠普不是一个公司而是一个国家,也许Fiorina就会在领导人的位置上一直干下去。

    那么在人民享有广泛的投票权,联盟人数理论上可以达到全体选民的一半的民主国家,权力规则是否还起作用呢?答案是民主国家领导人与独裁国家领导人并无本质区别:他们都必须优先保证自己铁杆支持者的利益。

    Bueno de Mesquita提出,当我们谈论民主政治的时候必须了解一点:所谓“国家利益”,其实是个幻觉。国家作为一个抽象概念并没有自己的利益 — 是国家中的不同人群有各自不同的利益。政客们无非是代表一定的利益集团进行博弈而已。因为联盟人数太多,民主国家领导人没有办法直接用钱收买联盟,但是可以给政策。以美国大选为例,奥巴马的铁杆支持者就是穷人,以西裔和黑人为代表的少数民族,年轻人和女人。那么他当选后就一定要把大量税收用于社会福利,加强医保和社区服务。最近罗姆尼败选后就此大大抱怨,但是罗姆尼当选也得回报自己的支持者。美国政界常见的“专项拨款(earmark)”和“猪肉桶(pork barrel)”现象,就是政客回报自己选区的特定选民的手段。《独裁者手册》列举了权力规则在民主国家美国的种种体现:搞集团投票(block voting),国会选举要划分选区,就是为了减少联盟人数;民主党倾向于增加移民并给非法移民大赦,就是要扩大名义选民;两党都特别重视税法,就是要控制钱;民主党搞福利,共和党支持把大量研究经费投入到疑难杂症等往往只对富人有利的研究,就是为了回报各自的联盟;共和党反对给富人加税和医保改革,就是因为绝对不能动自己联盟的利益。美国以外,种种选举中的政治手段也是屡见不鲜。在新加波不给李光耀的党投票的选区的住房计划会被削减;有些国家存在直接买票的情况,而更

    高级的做法则是哪个村子投给我的票最多,我当选之后就给哪个村修条路。

    有这么一帮人,他们相信民主国家的领导人真心热爱民主,希望能借助外国力量推动国内的民主。这帮人太天真了。民主国家领导人的确要取悦人民,但仅限于其本国的人民。事实上,民主国家领导人在国内处处受限,但在对外政策上却可以像独裁者一样行事。美国总统爱说美国要在世界范围内推进民主,而此书指出,这全是胡扯。美国对外政治的唯一原则是确保美国人的利益。为此美国要求外国政府施行有利于美国的政策。这有两个办法,不常见的办法是战争,常见的办法则是对外“援助”。

    2010年,女经济学家Dambisa Moyo出了一本书,Dead Aid(《援助已死》),列举大量事实证明发达国家对非洲的种种所谓援助,根本没有起到任何正面作用。实际情况是绝大多数援助金额和物资被当地独裁者占有,他们正好可以用这笔收入回报联盟。你想给独裁国家饥民提供直接援助,该国政府会首先要求你交税。然而明知援助无效的情况下,为什么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仍然要继续提供援助呢?因为援助的目的本来就是收买独裁政府。援助其实就是一个幌子,就好像以对方小孩上大学为名义的行贿一样,你要当真去考察这钱是不是交了学费就荒唐了。美国曾经通过对埃及援助来促成埃以和谈,埃及政府拿了钱办了事却并未在本国宣传美国的好,埃及老百姓反而更恨美国了。

    Bueno de Mesquita使用一个简单的数学模型证明,越是联盟人数少的国家,它的政府就越容易被收买,因为收买少数人花不了多少钱。同样一笔钱投给民主国家可能什么问题都解决不了,投给独裁国家却可以立即让该国政策发生一个改变 — 所以越是独裁国家,越容易出内奸。给一个独裁国家援助,等于帮着独裁者收买联盟来巩固自己的地位。此书介绍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研究,统计发现那些当选联合国安理会成员国的国家,在其任期内,经济发展和政治自由都变的更落后了!为什么?因为更大的发言权可以换来更多援助!很明显,这个安理会效应在独裁国家更强。

    从容易收买的角度看,美国领导人更喜欢独裁的外国政府。最近一系列非洲国家民主化以后给美国带来了很大麻烦。在历史上如果一个民选的外国政府对美国人不利,美国甚至可能直接出兵干掉这个民主政府,然后换上一个独裁傀儡,比如智利的皮诺切特。有人可能会说难道美国人民不喜欢推行民主么?没错,但这种喜欢仅限于口头说说,如果你要让他们拿自己的利益换别人的民主,那就不干了。《独裁者手册》生动地说,什么叫民主?民主就是government of, by, and for the people at home。

    尽管此书对美式民主的弊端多有披露,有人对此书的一个批评仍然是其大大美化了美国的民主,而且高估了美国胜利联盟的人数。有研究表明很多美国选民的意志并没有在获胜后得到体现。但不论如何,这本书的基础论述是可取的。在我看来此书并没有把民主神圣化,它只是用一个有点愤世嫉俗的态度告诉读者,独裁体制收买少数人,民主体制收买多数人,本质都是收买。

    我读此书的一个突出感受是民主的本质就是让老百姓过好当前的小日子,而不要谈什么长远目标和伟大理想。有人认为民主是一个手段,其实民主本身就是目的。书中列举好几个研究数据,说明在相似经济发展条件下,民主国家的教育与医疗水平,地震等自然灾害死亡人数,都明显优于独裁国家。一个有意思的统计是越是独裁国家,从首都机场机场到首都市区的公路修得就越直,因为独裁国家征地容易。

    我们甚至可以说民主制度就是一种以满足人民短期利益为目标的福利制度。一个最能说明问题的现象就是所有政府都乐意借钱,因为借钱可以自己花,还钱则是下届政府的事。而且就算你不借钱,你的竞争者也会借钱,还不如你借了钱,给政府负债,反而让竞争者不好接手。政府借来钱不必生利,直接分给联盟收买人心就行。唯一能限制独裁政府借钱的是别人愿意

    借给他多少钱。唯一能限制民主政府借钱的是他万一还不上债会被降低信用等级。本来经济增长的时候正好还债,但西方政府没有这么做,他们有钱了也不还。当一个政客批评别的政客不顾国家长远利益借钱花,他的实际意思是说怎么这钱不是我借的!

    尽管民主也有很多弊端,它仍然比独裁强得多,绝大多数人恐怕还是宁可生活在一个自由民主的国家里。那么到底怎样才能成为真正的民主国家?民主的一个先决条件是政府必须是人民纳税养活的。如果这个国家拥有石油之类的自然资源,独裁者只需把这个资源控制在手里就能确保足够的收入去喂饱联盟,那么他就任何时候都不需要什么民主。我们现在看缅甸似乎有民主化的迹象,但是按此书分析,缅甸自然资源非常丰富,军政府靠卖资源就能获得巨大收入,在这种情况下想搞民主很难。只有在国家收入必须依赖税收的情况下,独裁者为了获得收入才有可能给人民更多自由,市场经济才有可能。俄罗斯现在民主程度下降,一个重要原因是石油涨价了。此书甚至设想如果当年石油也有这么贵,可能戈尔巴乔夫根本没必要搞改革。

    实行民主的另一个条件是最好在这个国家的建政之初,联盟的人数就比较大。有人把华盛顿施行民主而不称帝归结于他的个人美德,这是大错特错,其实华盛顿哪有称帝的资本!美国建国靠的军事力量本身就是各州组成的一个联盟,根本不是谁一家独大的局面。

    那么现在世界上这些独裁国家,怎样才能过渡到民主呢?一个常见的论点是认为经济发展会带来民主。这个论点的逻辑是说经济发展必然会让人民变得更加自由,而富裕和自由的人民必然会要求更多的民主权利。此书对这个论点不屑一顾。问题是当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其政府的收入也会上升,领导人手里有足够多的钱可以很好地安抚联盟,他日子过得好好的为什么要搞民主?历史的经验表明反而是一个国家经济出现严重问题,乃至于领导人没钱了按不住联盟的时候,这个国家更有可能突然实行民主。从这个角度说经济危机的时候借给独裁者钱,等于帮他维持统治。为什么几年前埃及发生了革命?此书提出这是因为军队没有像以往一样镇压上街群众。而军队之所以旁观是因为穆巴拉克没钱了,联盟感到他已经不能保证自己的利益。穆巴拉克之所以没钱,则是因为正好在经济不行的时刻美国减少了对埃及援助。 归根结底,民主的本质不是选举,而是联盟人数多。所以民主化的根本办法就是扩大联盟人数。但是这一点不能指望领导人,因为根据权利规则,领导人在任何情况下希望的都是减少联盟人数。而另一方面名义选民则在任何情况下都希望扩大联盟人数。真正能让联盟扩大的,其实是联盟本身。独裁国家的联盟成员本来是不希望联盟扩大的,因为联盟人数越少,每个人能得到的利益就越大。然而人数少也意味着存在不安全感,领导人可以随时替换他们,这还不算在政权更迭的时刻联盟本身能不能继续存在都成问题。这样联盟有可能会乐意增加人数来换取安全感。我们看有人评价前苏联解体是《来自上层的革命》,也许就是这个机制起的作用。

    《独裁者手册》进一步使用了一个相当简陋的数学模型来说明如果联盟人数继续增加,他们反而会因为这个增加而获得经济上的好处。这个模型是这么算的:联盟人数增加意味着国家更民主,于是税率会降低,于是人民会更加乐意工作,于是经济增长,于是每个人的收入都增加。在我看来这个模型相当不可靠,单说“民主国家税率低”这个论点,就让欧洲那些高福利国家情何以堪。

    我想,经济发展带来民主这个论点还是有道理的。正如去年出版的The Rational

    Optimist(《理性乐观派》)这本大肆鼓吹商品交换带来人类一切好处的书所论证的,所谓民主和法治这些东西,并非是哪个强人自上而下赐予人民的,而是人民在市场交换过程中互相磨合和演化出来的。随着经济发展,国家中会涌现出越来越多的敢于要求更多权利的人来。这些人如果足够多,他们将是所有政党都必须争取的对象。

    篇三:10个寓意深刻对你有启发的智慧故事

    1、走进星星的世界

    如果你无法改变环境,唯一的方法就是改变你自己。

    有一个美国年轻军官接到调动命令,人事令上将他调派到一处接近沙漠边缘的基地。 他不想新婚的妻子跟着他离开都会生活前往受苦,但妻子为了证明夫妻同甘共苦的深情,执意陪同前去。年轻军官只好带着妻子前往,并在驻地附近的印地安部落中帮妻子找了个木屋安顿。

    该地夏天酷热难耐,风沙多且早晚温差变化大,更糟的是部落中的印地安人都不懂英语,连日常的沟通交流都有问题。

    过了几个月,妻子实在是无法忍受这样的生活,于是写了封信给她的母亲,除了诉说生活的艰苦难熬外,信末还说她准备回繁华的都市生活。

    她的母亲回了封信跟她说:"有两个囚犯,他们住同一间牢房,往同一个窗外看,一个看到的是泥巴,另一个则看到星星。"

    妻子倒不是真的想离开丈夫回都市,原也只是发发牢骚罢了!接到母亲的信件后,便对自己说:"好吧!我去把那星星找出来。"

    从此后她改变了生活态度,积极地走进印地安人的生活里,学习他们的编织和烧陶,并迷上了印地安文化。

    她还认真地研读许多关于星象天文的书籍,并运用沙漠地带的天然优势观察星星,几年后出版了几本关于星星的研究书籍,成了星象天文方面的专家。

    "走进星星的世界。"她常常在心底这样跟自己说。

    提示:打败自己的不是环境,而是自己。走进星星的世界,往往就能找到生命的依归与生活的目标,请不要抱怨环境让你无法一展长才,并努力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闪耀星星。

    2、暴雨起时莫下山

    人若怕鬼,鬼就吓人;人不怕鬼,鬼就怕人。

    一位参加夏令营回来的同学问我一个问题:假如在登山的时候,下起了暴雨,你该马上下山还是等待救援?我说:"应该马上下山。"同学说:"错了,应该继续前进。"我奇怪地问:"山上的风雨不是更大吗?"

    那位中学生告诉我,那天早晨,他们登一座高山,刚行至半山腰就遇上了大雨。他们要下山,带队老师不同意,反而要他们赶快往山上走。结果,他们一鼓作气冒着风雨登上了山顶。傍晚下山的时候,他们发现那条道路被水冲刷过了,路上残留着许多石块、泥沙,而且越往下走,泥沙堆积的厚度越高。

    提示:往山顶走,风雨可能更大,但不足以危及生命;如果往山下走,却有可能遇到山洪致人于死地。

    3、有黑点的珍珠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有个渔夫从海里捞到一颗大珍珠,爱不释手。然而,珍珠上面有一个小黑点。渔夫想,如能将小黑点去掉,珍珠将变成无价之宝。于是,它就用刀子把黑点刮掉。可是,刮掉一层,黑点仍在,再刮一层,黑点还在,刮到最后,黑点没了,珍珠也不复存在。

    人们往往坚持完美而扔掉了一些他们原本可以有的东西,但他们是不可能拥有完美的,

    虽然他们还在永远找不到完美的地方到处搜寻。

    想追求完美无缺的事物,本是无可厚非的,然而,这种愿望落空也是经常发生的。优点与缺点,长处与短处,相比较而存在,即便是最好的,也不等于是最完美的。

    提示:高标准自然是美好的愿望,但是楼外有楼,天外有天,凡事宜从实际出发。

    4、少了一个发夹

    逃避不一定躲得过,面对不一定最难受;孤单不一定不快乐,得到不一定能长久;失去不一定不再有,转身不一定最软弱。

    国王有七个女儿,这七位美丽的公主是国王的骄傲。她们那一头乌黑亮丽的长发远近皆知,所以国王送给她们每人一百个漂亮的发夹。

    有一天早上,大公主醒来,一如往常地用发夹整理她的秀发,却发现少了一个发夹,于是她偷偷地到了二公主的房里,拿走了一个发夹。二公主发现少了一个发夹,便到三公主房里拿走一个发夹;三公主发现少了一个发夹,也偷偷地拿走四公主的一个发夹;四公主如法炮制拿走了五公主的;五公主一样拿走六公主的;六公主只好拿走七公主的。于是,七公主的发夹只剩下九十九个。

    隔天,邻国英俊的王子忽然来到皇宫,他对国王说:"昨天我养的百灵鸟叼回了一个发夹,我想这一定是属于公主们的,而这也真是一种奇妙的缘分,不晓得是哪位公主掉了发夹?"公主们听到了这件事,都在心里想说:"是我掉的,是我掉的。"可是头上明明完整地别着一百个发夹,所以都懊恼得很,却说不出。只有七公主走出来说:"我掉了一个发夹。"话才说完,一头漂亮的长发因为少了一个发夹,全部披散下来,王子不由得看呆了。故事的结局,想当然的是王子与公主从此一起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

    更多相关精彩“成功日志”更多学习请加QQ:863799908,(亚洲访问量第一的成功学QQ空间,每天更新成功日志!)

    提示:为什么一有缺憾就拼命去补足?

    一百个发夹,就像是完美圆满的人生,少了一个发夹,这个圆满就有了缺憾;但正因缺憾,未来就有了无限的转机、无限的可能性,何尝不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

    5、自我反省

    人生最大的成就在于不断重建自己,使自己终于能知道如何生活。

    夏朝时候,一个背叛的诸侯有扈氏率兵入侵,夏禹派他的儿子伯启抵抗,结果伯启打败了。他的部下很不服气,要求继续进攻,但是伯启说:"不必了,我的兵比他多,地也比他大,却被他打败了,这一定是我的德行不如他,带兵方法不如他的缘故。从今天起,我一定要努力改正过来才是。"从此以后,伯启每天很早便起床工作,粗茶淡饭,照顾百姓,任用有才干的人,尊敬有品德的人。过了一年,有扈氏知道了,不但不敢再来侵犯,反而自动投降了。

    提示:遇到失败或挫折,假如能像伯启这样,肯虚心地检讨自己,马上改正有缺失的地方,那么最后的成功,一定是属于你的。

    6、自我克制

    成功来自于你对自己真正热爱和擅长的事业的专注——而非来自对每一偶然事情的挑战。

    一个商人需要一个小伙计,他在商店的窗户上贴了一张独特的广告:"招聘:一个能自我克制的男士。每星期40美元,合适者可以拿60美元。""自我克制"这个术语引起了争论,这引起了小伙子们的思考,也引起了父母们的思考,自然也引来了众多求职者。

    每个求职者都要经过一个特别的考试。卡特也来应聘,他忐忑地等待着,终于,该他出场了。

    "能阅读吗?"

    "能,先生。"

    "你能读一读这一段吗?"他把一张报纸放在卡特的面前。

    "可以,先生。"

    "你能一刻不停顿地朗读吗?"

    "可以,先生。"

    "很好,跟我来。"商人把卡特带到他的私人办公室,然后把门关上。他把这张报纸送到卡特手上,上面印着卡特答应不停顿地读完的那一段文字。

    阅读刚一开始,商人就放出6只可爱的小狗,小狗跑到卡特的脚边。这太过分了。许多应聘者都因经受不住诱惑要看看美丽的小狗,视线离开了阅读材料,因此而被淘汰。但是,卡特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角色,在排在他前面的70个人失败之后,他不受诱惑一口气读完了材料。

    商人很高兴,他问卡特:"你在读书的时候没有注意到你脚边的小狗吗?"

    卡特答道:"对,先生。"

    "我想你应该知道它们的存在,对吗?"

    "对,先生。"

    "那么,为什么你不看一看它们?"

    "因为我告诉过你我要不停顿地读完这一段。"

    "你总是遵守你的诺言吗?"

    "的确是,我总是努力地去做,先生。"

    商人在办公室里来回走着,突然高兴地说道:"你就是我想要的人。"

    提示:专注于你所要做的事情就是成功的第一大要素,年轻人只有善于克制自己,把精力投入到工作和学习中去,完成自己的职责,才有成功的希望。

    7、"低就"未必低人一等

    戴着手套的猫,抓不到老鼠。

    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麦当劳总公司看好台湾市场。打算正式进军台湾岛之前,他们需要在当地先培训一批高级干部,于是进行公开的招考甄选。由于要求的标准颇高,许多初出茅庐的青年企业家都未能通过。

    经过一再筛选,一位名叫韩定国的某公司经理脱颖而出。最后一轮面试前,麦当劳的总裁和韩定国夫妇谈了三次,并且问了他一个出人意料的问题:"如果我们要你先去洗厕所,你会愿意吗?"韩定国还未及开口,一旁的韩太太便随意答道:"我们家的厕所一向都是由他洗的。"总裁大喜,免去了最后的面试,当场拍板录用了韩定国。

    后来韩定国才知道,麦当劳训练员工的第一堂课就是从洗厕所开始的,因为服务业的基本理论是"非以役人,乃役于人",只有先从卑微的工作开始做起,才有可能了解"以家为尊"的道理。韩定国后来所以能成为知名的企业家,就是因为一开始就能从卑微做起,干别人不愿干的事情。

    提示:"低就"未必低人一等。对于许多选择就业岗位的人们来说,首要的不是先瞄准好多么令人羡慕的岗位,而是一开始就树立好正常的就业观念。如果干什么都挑三拣四,或者以为选准一个岗位便可以一劳永逸,那么你就可能永远是真正的低人一等。正如台湾的女作家杏林子所说,"现将社会,昂首阔步,趾高气扬的人比比皆是,然而有资格骄傲的却不骄傲的人才是真正的高贵。"

    8、为何而学

    对于一只盲目航行的船而言,所有方向的风都是逆风。

    有个人一心一意想升官发财,可是从年轻熬到白发,却还只是个小公务员。这个人为此极不快乐,每次想起来就掉泪,有一天竟然号陶大哭了。办公室有个新来的年轻人觉得很奇怪,便问他到底因为什么难过。他说:"我怎么不难过?年轻的时候,我的上司爱好文学,我便学着作诗写文章,想不到刚觉得有点小成绩了,却又换了一位爱好科学的上司。我赶紧又改学数学、研究物理,不料上司嫌我学历太浅,不够老成,还是不重用我。后来换了现在这位上司,我自认文武兼备,人也老成了,谁知上司喜欢青年才俊,我......我眼看年龄渐高,就要被迫退休了,一事无成,怎么不难过呢?"

    提示:研究学问、学习技能,应该是为充实自己,千万不能为了迎合别人的意旨,或随时代潮流而盲目地进行,否则目的不能达成事小,白白糟蹋了一生宝贵的光阴才最可惜。

    9、目标的重要性

    新生活是从选定方向开始的。

    曾有人做过一个实验:组织三组人,让他们分别沿着十公里以外的三个村子步行。第一组的人不知道村庄的名字,也不知道路程有多远,只告诉他们跟着向导走就是。刚走了两三公里就有人叫苦,走了一半时有人几乎愤怒了,他们抱怨为什么要走这么远,何时才能走到?有人甚至坐在路边不愿走了,越往后走他们的情绪越低落。

    第二组的人知道村庄的名字和路段,但路边没有里程碑,他们只能凭经验估计行程时间和距离。走到一半的时候大多数人就想知道他们已经走了多远,比较有经验的人说:"大概走了一半的路程。"于是大家又簇拥着向前走,当走到全程的四分之三时,大家情绪低落,觉得疲惫不堪,而路程似乎还很长,当有人说:"快到了!"大家又振作起来加快了步伐。第三组的人不仅知道村子的名字、路程,而且公路上每一公里就有一块里程碑,人们边走边看里程碑,每缩短一公里大家便有一小阵的快乐。行程中他们用歌声和笑声来消除疲劳,情绪一直很高涨,所以很快就到达了目的地。

    提示:当人们的行动有明确的目标,并且把自己的行动与目标不断加以对照,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进行速度和与目标相距的距离时,行动的动机就会得到维持和加强,人就会自觉地克服一切困难,努力达到目标。

    10、鹅卵石的故事

    善射者所以成名,不在其箭,而在其的。

    在一次上时间管理的课上,教授在桌子上放了一个装水的罐子。然后又从桌子下面拿出一些正好可以从罐口放进罐子里的"鹅卵石"。当教授把石块放完后问他的学生道:"你们说这罐子是不是满的?"

    "是。"所有的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说。

    "真的吗?"教授笑着问。然后再从桌底下拿出一袋碎石子,把碎石子从罐口倒下去,摇一摇,再加一些,再问学生:"你们说,这罐子现在是不是满的?"这回他的学生不敢回答得太快。最后班上有位学生怯生生地细声回答道:"也许没满。"

    "很好!"教授说完后,又从桌下拿出一袋沙子,慢慢地倒进罐子里。倒完后,于是再问班上的学生:"现在你们再告诉我,这个罐子是满的呢?还是没满?"

    "没有满。"全班同学这下学乖了,大家很有信心地回答说。

    "好极了!"教授再一次称赞这些"孺子可教"的学生们。称赞完后,教授从桌底下拿出一大瓶水,把水倒在看起来已经被鹅卵石、小碎石、沙子填满了的罐子里。当这些事都做完之后,教授正色问他班上的同学:"我们从上面这些事情得到什么重要的功课呢?"

    班上一阵沉默,然后一位自以为聪明的学生回答说:"无论我们的工作多忙,行程排得多满,如果要*一下的话,还是可以多做些事的。"这位学生回答完后心中很得意地想:"这门课到底讲的是时间管理啊!"教授听到这样的回答后,点了点头,微笑道:"答案不错,但并不是我要告诉你们的重要信息。"说到这里,这位教授故意顿住,用眼睛向全班同学扫了一遍说:"我想告诉各位最重要的信息是,如果你不先将大的?鹅卵石'放进罐子里去,你也许以后永远没机会把它们再放进去了。"

    提示:对于工作中林林总总的事件可以按重要性和紧急性的不同组合确定处理的先后顺序。做到鹅卵石、碎石子、沙子、水都能放到罐子里去。对于人生旅途中出现的事件也应如此处理。也就是平常所说的处在哪一年龄段要完成哪一年龄段应完成的事,否则,时过境迁,到了下一年龄段就很难有机会去补救了。


    有启发意义的文章》由:创业找项目整理
    链接地址:http://www.gjknj.com/duwu/12833.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下一篇:有意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