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创业找项目 > 范文大全 > 美国式过马路
  • 美国式过马路

  • 来源:创业找项目
  • 时间:2018-05-06
  • 移动端:美国式过马路
  • 篇一:中国式过马路

    中国式过马路

    中国式过马路,是网友对部分中国人集体闯红灯现象的一种调侃,即?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出现这种现象是大家受法不责众的?从众?心理影响,从而不顾及交通安全。 事件由来:

    2012年10月10日傲游哈哈用户?中正

    平和?发表笑话:?中国式过马路?,就是?凑

    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2012

    年10月11日,网友?这个绝对有意思?在

    微博发消息称:?中国式过马路,就是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

    [3]。?微博同时还配了一张行人过马路的照片,虽然从照片上看不到交通信号灯,但有好几位行人并没有走在斑马线上,而是走在旁边的机动车变道路标上,其中有推着婴儿车的老人,也有电动车、卖水果的三轮车。

    这条微博引起了不少网友的共鸣,一天内被近10万网友转发。网友纷纷跟帖?太形象了?、?同感?、?在济南就是这样?,还有网友惭愧地表示,自己也是?闯灯大军?中的一员。

    看法:

    根本的症结是交通太乱,绿灯直行,车辆无视行人,继续右转。 有网友表示,是因为大家?素质太差?。

    有的马路宽,信号灯时间太短,

    一个信号灯根本走不完,所以只能红灯的

    时候就开始过。

    转弯的汽车根本不让行人,所以才成了?红灯大家一起过,绿灯小心点过?。 模拟行人不闯红灯过马路的过程:

    人行绿灯亮起时,行人开始走斑马线,右拐车高速驶来,你躲不躲? 好不容易右拐车首尾衔接从你面前走完,你刚抬腿,左拐车又呼啸而来,你敢硬上?

    终于让车都过去了,你发现你站在路中央,闯红灯了!

    所以:红绿灯对于行人是一样的,团结一致,适者通行而已!

    结论:要治理?中国式过马路?,必先治理?中国式车拐弯?!

    中美过马路对比

    人民网驻美国记者任建民撰文对?中国

    式过马路?发表看法,提出?‘美国式过马路’

    还不如中国式,连和他人‘凑一起’的意识

    也没有。?(2012年12月5日扬子晚报A19

    版)。

    网上流行一个词,叫做?中国式过马路?,

    称?中国式过马路,就是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但有人写文章指出,此现象绝非中国独有,在美国,集体闯红灯的现象也非常普遍。(2012年12月4日人民网报道)

    人们批评?中国式过马路?,其实并非完全是斥责中国人素质低下、缺乏规则意识,网友带有戏谑的调侃,更多是在指责公共管理不到位、社会公平

    缺失等方面存在问题。听到批评,?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才是健康积极的心态,言之凿凿、沾沾自喜称?美国式过马路不如我们?,这是五十步笑百步!这反映的恰恰是鲁迅先生笔下批驳的?弱民心态?,只有阿Q才动不动和人家王胡比谁身上的虱子大呢。[5]

    学者谈论

    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所长王长君:闯红灯就是违法不应有任何借口 问:如何评价近期各地开展的整治行动?

    答:各地的整治行动刚刚开始,效果究竟如何,有待进一步观察。但就目前而言,各地的整治行动主要采用的街头执法和处罚手段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这也是目前最有效率的方式。

    问: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各地的整治行动还存在哪些困难?

    答:最直接的是执法过程中遇到抵触,例如行人不服,甚至拒绝接受处罚。一些人缺乏交通安全意识、遵纪守法意识,缺乏对执法民警的尊重,缺乏对交通违法行为的正确认知,进而出现不服处罚的情况,甚至采取强硬不理智的对抗。

    其次,各地投入大量警力,执法成本不容小视。除了警力这种?有形成本?,?执法权威?这一?无形成本?也需要考虑。正如执法遭到抵制,不仅耗费执法民警的时间精力,还影响执法的权威,尤其是由于执法处在街头路面等公共场所,一些人会因他人的公然抵触出现侥幸心理。

    此外,文明交通的构建,绝非一朝一夕,有赖于整治行动的常态化,有赖于执法者的严格执法,更有赖于交通参与者的自律。

    问:有人对严管整治持不同看法,认为可能治标不治本,如何看待这种说

    法?

    答:几年前,酒驾、醉驾同样被人们所痛恨,?醉驾入刑?之初公众对执行效果也存有疑虑。如今,伴随着酒驾醉驾情况及其引发交通事故数量的下降,人们对?重典?信服了。闯红灯与醉驾,一样属于交通违法行为,只要坚持从严管理,注重教育,假以时日,所谓?中国式过马路?的现象也会越来越少。

    很多人虽然知道闯红灯危险,但总觉得交通事故是小概率事件,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其实,不管是开车还是走路,走在路上就有被撞的概率。因为没有人在出事故前就知道自己被撞(除非你相信黄历,一看今天?不宜出行?就呆在家里),否则就不会有交通事故。因此也可以说每一个人都有可能发生交通事故,而闯红灯的概率就更大。从概率学上讲,当你每一次?平安?闯过红灯的时候,其实意味着你下一次出事故的概率更大。

    热议观点

    中国人从内心至今对法治观念淡薄。一人不敢行事,人多了就天生有一种从众心理,即便违法也心怀侥幸,别人不遭自己也不会遭。法治伦理未融入自己内心,缺乏国民素质的基本认识和认同,只希望别人做到对自己则网开一面。

    绝大多数的中国人是心里觉得别人都走了,自己再等的话就一傻帽,就这样每个人抱着这同一想法就造成了红绿灯虚设的情景。很多中国人本来就喜欢从众,而难以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中国人的公民素质亟需提高。

    小则看是国民素质太低,大则看是国家法制没有落实,也很难落实所造成.长此以往人民不相信法制,自然心中就没有法制。

    我不认为?中国式过马路?的观点,这只是少部分人或地区的观点和存在现象,我们应该看到现代的中国人素质正在逐步提高,我们不能以偏概全。

    人走得慢,车走得快,红绿灯给车通过的时间有两三分钟,你得站在旁边吃灰尘和尾气;而给人过街的时间只有十二三秒,你得小跑步才得过去(年岁大的人是很难的)。况且,过街横道线要三四百米远才能有,天桥或地道有长长的上下梯步。这是公共交通资源上,强势、弱势的分配不公。

    是一种交通意识的缺乏。可以在红灯人行道口增添?语音提示?行人,既提示、又做到了警告行人的用。

    央视直播

    中国式过马路 靠规则不如靠自己

    央视2012年10月14日《新闻直播间》

    节目播出?中国式过马路:十字路口1小时

    600人闯红灯?,记者在?文明天下行?的媒

    体行动推出之后,专门进行了一小时文明观察。在石家庄的一个十字路头,观察采访一小时的时间,发现路口的红绿灯基本上是形同虚设的。

    河北石家庄地处商业圈的中山路与建设大街十字路头,每天穿行这里的行人数以万计,记者在这里架设摄像机进行了一个小时的拍摄,发现闯红灯,在行驶的车流中冒险穿行的路人不在少数。

    只要路面上的车流暂时中断,哪怕是面对红灯,一下行人也是勇往直前。为了快速通过路口,人不让车,车不让人,所以车辆刮蹭行人的事故就经常发生。

    篇二:关于“中国式过马路背后体现的问题”论文

    结题报告

    参与人员: 课题名称 : “中国式过马路”背后体现的问题 一. 从这次调查结果分析,有以下原因:

    ](1).“法不责众”——侥幸心理 很多中国人认为“法不责众” ,即便违法也心 怀侥幸。管它红灯绿灯,只要有人过,其他人就跟着过。还有一些犹疑不定的, 看到别人都走了,自己再等就是“缺心眼儿” ,于是也跟着走了。就这样,每个 人都抱着同样的想法, 最终使红绿灯形同虚设。中国历来强调集体意识而不重视 个人行为的价值,就演变为“只要大家一起便是合理和安全的做法” 。此外,中 国庞大的人口、资源的相对缺乏,会让守规矩偶尔付出损失个人利益的代价。

    (2).从众心理 想一想,红灯车少时如果身边的人都过马路了,只有自己站在 一边等绿灯,人们心里总会有一种自己看起来很傻的感觉。更何况如果“凑够了 一撮人” ,情况就变成“车怕人”了,出交通事故的几率自然也就近乎为零,那 么大多数人在这时候都是会选择混在一群人里大摇大摆地横跨马路, 这样的心理 导致了更多的闯红灯现象。 对此,河南警察学院一位心理专家表示: “从心理 上分析, 闯红灯在中国较多发生的原因恐怕与中国人的时间观念无关——大部分 国人每天花许多时间喝茶聊天、看报或看电视,而与我们不愿吃小亏、随大流的 从众心态有关。如果仅仅用罚款限制闯红灯,可能用处不大,而且实行起来也有 很大难度。我们能看到的行人闯红灯,基本上都是一群一群闯的,这就是从众心 理 在 作 祟 。 ”

    (3).红绿灯不科学、交通管理混乱

    一些行人表示,他们之所以闯红灯,有时 候跟交通基础设施不完备、设置不科学,有着直接的关系。比如说有些路段,绿 灯亮的时间太短,有的时候,才刚走到一半,已经亮起了红灯,就不得不继续往 前走;还有一些拥堵的十字路口,即使是绿灯,也经常会出现人车混行的情形, 久而久之,人们就慢慢淡化了红绿灯的观念。 (4).执法力度不够强硬 在新 加坡,行人第一次闯红灯,罚款 200 新元(约相当于人民币 1000 元),此后再犯, 最重可判半年到一年的监禁。而在美国各州,对乱穿马路者罚款 2 美元到 50 美 元不等,处罚记录会记入个人信用记录中,终身不能抹去。在德国,闯红灯者将 面临很严重的后果:意味着别人可以分期付款、延期支付,而闯红灯者却必须立 即支付;别人可以向银行拿到比较长时间的贷款,而闯红灯者却不可以;而且银 行给闯红灯者的贷款利率要远比其他人高。再看我国,大多数城市对闯红灯的行 人处以警告或罚款 10 元。而行人常常以“没带钱” ,或者“我没看到红灯”等种 种借口拒交罚款, 更有行人觉得 10 元只是小数目,对于罚款抱以无所谓的态度。 这些都造成了罚款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二)对中国式马路的建议

    作为一名学生,我们能够做的就是遵守交通规则,不闯红灯。而一个国家所做的 不紧紧是这些,更应该从根本解决问题。如: (1) 、 加强宣传 大力宣传文明过马路是关系城市形象、关系投资环境的重要 性, 我们要针对不同人群不同对象多形式的开展宣传,引导市民自觉按一个现代 都市人应该具备的基本要求过马路,以维护城市形象。 大力宣传《道路交通安全法》等法规知识,强化市民安全意识,引导市民注意安 全、珍惜生命。如在公共场所挂起“珍视生命、文明过马路” ; “手拉手、一家亲, 文明过马路”及“车让人、人让车,车让车,让出安全,让出和谐”等宣传口号。 以集体签名横幅、展板、发宣传单等形式向过路人进行宣传解答并发承诺书,开 展交通法规知识竞赛或测试, “小交警”演练,现场文明执法、绘画、摄影展等。 提倡文明过马路, 抨击不文明现象, 解说不文明带来的危害。 开展主题实践活动, 积极推动“文明过马路”活动的广泛开展。同时结合“芜湖城市精神”的宣传,

    使规则意识、 文明意识、 交通法规意识深入人心, 并逐渐转化为市民的自觉行动, 提升市民素质。 (2) 、强化教育 美国太婆的教育启示:滴水穿石入人心 。 作家梁晓声讲 过自己在美国的一次经历:过马路时,红灯亮了,左右并没有汽车,他身边有位 太婆却停下脚步,

    安安静静地等候。他问: “现在没有汽车,为什么不走过去?” 老人答: “也许,我们身后那栋房子里会有一个小孩正在看街景。他如果看见我 走过去,以后照我这样做,也许就会发生危险。 ” “这件事对我们每个人都应有 很深的触动。 ” 北京大学社会学博士生孙龙说, “美国太婆的行为不是一天两天就 能形成的,而是社会各方面长期教育熏陶的结果。 ” (3) 、加大执法 依法治城市,严管出文明。谨防上面雷声大、下面雨点小。 整治乱穿马路不文明行为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须由政府出面组织,制定 一个严密可行的长效机制,由各个部门共同配合实施。通过外在强制性约束,发 挥反面典型的教育功能,细化相关法律法规。 一向以法规严厉而闻名世界的新加坡就规定,任何在巴士停车场及车站乱穿马 路的行人, 最多可被判入狱三个月并罚款 571 新元,再次触犯这条规定的人可能 会被判入狱半年。 在 2012 年 12 月 11 日,在北京朝阳区的一些路口,民警 对“不看红绿灯,凑一堆人就走”的“中国式过马路”行为进行制止和处罚,部 分闯红灯行人被罚款 10 元,这一事件在网上引起了强力的反响,其实,这种对 “中国式过马路”的罚款,北京市早在 2004 年就出台了的地方立法。 《北京市实 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办法》规定,对有违反交通信号、未走人 行道或者未按照规定靠路边行走的等十种行为的行人, 处 10 元罚款。 《实施办法》 还规定,行人违反限制通行规定的,处 20 元罚款;行人进入高速公路、城市快 速路或者其他封闭的机动车专用道的,处 50 元罚款。这已经不在是“新举措” 了,但为何在时 隔 8 年后的今天,再次被人瞩目?因为,这种处罚和教育措施 虽然有法可依,有法可循,但是没有落实到实处。 这种对于行人违规的处罚和教育措施,我认为有必要长期有效的坚持下去,因 为这样做确实能对不遵守交通规则的人员起到一定的震慑作用, 正是在这种震慑 作用下将会使一部分人在有人监管的路口上被迫遵守交通规则, 并通过这种措施 使广大行人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我们还应改变“弱者保护”方式这一观念,若 发生事故,行人如有违反交通规则,就应承担自己的责任,而不是让机动车、保 险公司来承担行人的责任,我们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让责任时刻警惕自己,走 文明路,做文明人。 而对于交警部门可以明确要求,定规则、定责任、定成效。可以实施交警责任制 和市民监督制。交警对乱穿马路的行人依法处罚;市民积极监督、举报、举证, 并实施举报有奖制,促进交警积极执法。 (4) 、道路设施以人为本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工匠建完花园后,不是先入为 主的铺设园中小路,而是先让行人走出一条条小路,然后把那些小路铺设起来, 结果发现再没有人“另辟蹊径”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管理肯定需要规矩,但 是一定要以人为本,一定要从市民的角度思考问题。规矩不合理,又要管住“不 守规矩”的人,难度肯定要大得多。人行通道设施不完善,也是“逼迫”一些人 乱穿马路的原因之一。因此,我认为有必要设立一些天桥,实行人车分离制度。尽管国家已经采取了许多措施来防治交通事故的发生,并且也取得了明显的成 效,但作为一个拥有13 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所肩负的是比其他国家更加艰巨的任务,所以遵守交通规则还是任重道远的,需要我们全党全社会乃至去全国人

    民的共同参与。

    三.网友看法

    1、根本的症结是交通太乱,绿灯直行,车辆无视行人,继续右转。 2、有网友表示,是因为大家“素质太差” 。 3、有的马路宽,信号灯时间太短,一个信号灯根本走不完,所以只能红灯的时 候就开始过。 4、转弯的汽车根本不让行人,所以才成了“红灯大家一起过,绿 灯小心点过” 。

    四.中美过马路对比

    人民网驻美国记者任建民撰文对“中国式过马路”发表看法,提出“ ?美国式过 马路?还不如中国式,连和他人?凑一起?的意识也没有。 ” (2012 年 12 月 5 日 扬子晚报 A19 版) 。 ,在美国,集体闯红灯的现象也非常普遍。(2012 年 12 月 4 日人民网报道) 人们批评“中国式过马路” ,其实并非完全是斥责中国人素质低下、缺乏规则意 识,网友带有戏谑的调侃,更多是在指责公共管理不到位、社会公平缺失等方面 存在问题。听到批评,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才

    是健康积极的心态,言之凿凿、 沾沾自喜称“美国式过马路不如我们” ,这是五十步笑百步!这反映的恰恰是鲁 迅先生笔下批驳的“弱民心态” ,只有阿 Q 才动不动和人家小 D 比谁身上的虱子 大呢。 2012 年 8 月 21 日公安部部长办公会议通过、2012 年 10 月 8 日发布的 修订版《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 ,以其对违章驾驶员的严厉惩罚被人们 称为“史上最严交规” 。 学者谈论 很多人虽然知道闯红灯危险,但总觉得交通 事故是小概率事件,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其实,不管是开车还是走路,走在路 上就有被撞的概率。因为没有人在出事故前就知道自己被撞(除非你相信黄历, 一看今天“不宜出行”就呆在家里) ,否则就不会有交通事故。因此也可以说每 一个人都有可能发生交通事故,而闯红灯的概率就更大。从概率学上讲,当你每 一次“平 安”闯过红灯的时候,其实意味着你下一次出事故的概率更大。

    五.热议观点

    @郑徐慕雨:中国式过马路,或者斑马线是不需要实际存在的,只要你认为那 里有一条斑马线,无论它存在与否,你都可以直接穿过。

    六.现象反思

    毋庸讳言, 所谓的 “中国式过马路” , 其实已经成为城市交通管理的一种 “痼疾” , 这一现象折射出的,不仅是管理手段的乏力和无奈,还有国人规则意识的淡薄。 按理说,行人、非机动车、机动车都有相应的“路权” ,任何一方都不能侵犯他 方的交通空间。但在道路资源有限的背景下,各方相互争夺、吞噬他方“路权” 的情况比比皆是。行人不看红绿灯,不走斑马线;机动车经常在人行道、非机动 车道上横冲直撞;一些司机不遵守交通法规,做出闯红灯的疯狂行为。由此造成 的种种混乱,不仅损害了他人的权益,而且造成巨大的安全隐患。 路权是人人 应享有的一种权利。对路权的争夺,并不是一定要分出输赢的比拼,而是要平衡 各方权益,实现道路资源共享,进而达到共赢目的。在交通设施完备的前提下, 行人、非机动车、机动车本应各行其道、遵章守纪,才能改善交通秩序,减少事 故隐患,实现道路安全畅通,这才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和要求。 实际上,对芸

    芸众生而言, 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分子,个人的所作所为都对社会产生或多或少 的影响。不同的是,有的人以自身的文明言行,最大程度地传递着“正能量” , 而有的人,则在茫茫人海中随波逐流,甚至引发令人生厌的“负能量” 。由此而 言,当我们在马路上行走或驾车的时候,更应好好地想一想,自己是不是“中国 式 过 马 路 ” 那 群 人 中 的 一 员

    七.中国式过马路背后的实质

    事实上,道路的问题,不只是有车一族的事。行人抱怨司机横冲直撞,甚至把斑 马线变成了死亡线。 司机, 也是怨声载道, 说行人不遵守交通规则, 无视红绿灯, 随意行走。网友抓拍到的场景,是一个鲜活的例子。交通管理部门,也是一肚子 苦水,压力重重。以我看,中国式过马路,是病症,更是警示。 对于行人来说, 是该多些自觉自律。过马路时无视红绿灯,只会给自己增加风险。让行人自律, 既要管理,亦要教育。我国不少城市下过大力气整顿行人过马路的行为。诸如罚 款,或者让违规者当交通协管员,直到发现下一个违规者接替等。这在一段时期 是有效的,但没过多久又回到老路上来了。文明过马路,要注重习惯的养成,小 手拉大手,要大人做给孩子们看;更要长时间地坚持下去,多一些较真的精神。 对司机来说,驾车行驶在路上,当然处于是一种强势地位。毫无疑问地该对行人 多一些避让。 唯有多些规则意识, 多些对生命的敬畏, 我们的道路才会更畅通些, 更安全些。 宁停三分, 不抢一秒, 不应该只是一句口号, 而该是开车的行为守则。 对行政管理部门来说,一系列严管措施的出台,可以看得出是在想些办法,努力 把我们的道路安全打理得更安全、通畅。但对人们的行为习惯,既要用法律法规 加以约束,同时缺少不了道德的教化,以及一些及时的警示。不可能让每一个人 都犯一次大错之后才知道问题的严重性。那样,不但路上会乱成一窝粥,更会增 加社会管理成本,甚至会制造出许多悲剧来。行政管理者,当守土有责,责无旁 贷。 “中国式过马路” ,这种晾晒让人感到脸红,因为谁都不是旁观者。

    八. 从我做起

    马路上的红绿灯,真是深察我们这个社会的一个极佳参照物。面对红灯,太多的 人总是急不可耐,似乎有万分重要的事,分秒耽搁不得,等其过去定夺。 国人 在时间观念上一向遭人诟病,往往“八点开会九点到,晚不了十点听报告” ,但 奇特的是在过马路上却又有着异于寻常的时间观,也算得上另一种“国粹”了。 我们都不陌生的一幕通常是这样:对面还是红灯,马路这边已经有人试探着往前 迈步,他一步向前,留下的空隙则马上被身后的路人填补;于是,一个向前涌动 的人群形成了。 为什么这样?《新周刊》前年的“急之国”专题,则认为我们 这个时代患上了急迫症,认为资源紧缺引发争夺,分配不平衡带来倾轧,速度带 来烦躁,便利加重烦躁,时代的心态就是再也不愿意等,中国人已经丧失了慢的 能力。 为什么会这样?或许有人说如今一些路口的红绿灯设计的不合理,绿灯 才十几秒,逼得行人向刘翔看齐。这样的事,有确实有,但也纯属个别,不足以 支撑“凑齐一撮人就可以走了” 。为什么会这样?其实,最大的因素是“你”也 在“中国式过马路”的那群人里。也正因为有了一个个尾随他人身后的“你” , 才很快“凑齐了一撮人” 。 刚好看到杂文家吴非的一篇文章,他在专栏里谈到 这样一件事:1986 年,其所执教的学校让学生自行申报“三好” ,一个原先不积 极的学生路某也申报了,在“个人表现及事迹”一栏中只写了一句“在校食堂用 餐两年,没有插过一次队” 。开会讨论时,其他同学对此不以为然。于是吴非算 了一笔账,路某住校,每周六天上学,除去假期,他在学校用餐一共是 1440 次; 两年时间,在每天都看到其他人“随便”的情况下,一件事重复做了 1440 次, 每一次都循规蹈矩,一丝不苟。账算完,投票时,全班举起了手。 其实,我们 的街头很轻易 “凑齐一撮人” , 缺的不正是像小路这样 “1440 次不逾矩” 的人吗? 假如人人都像小路这样,又哪会出现“中国式过马路”? 有时,我们也常抱怨 社会风气不好,但在抱怨时自己又在哪里?耐心等绿灯亮起、规规矩矩排队、不 乱扔垃圾、在公共场合不大声喧哗,这些显然都不是大事,但又都是我们没有做 好的 “小事” 。 国庆长假里, 那高速路上一地的垃圾, 不正是让人汗颜的铁证吗? 其实,在 2012 年的国庆节讲话里,总理就提到要提高国民素质和道德水准,实 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而国民素质和道德水准的提高,绝非一日之功,也要从

    小事做起。譬如,从今而后, “中国式过马路”的人群里,少了你我的身影。不 然, “凑齐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将生命之树“常青”绵延无绝期。(朱启禧)

    九.现实隐喻

    如今的中国和中国人, 正走在时代的十字路口。 各种现象、 各种矛盾、 各种问题、 各种困惑,都乱作一团、纠结在一起。虽然号称消灭了“阶级” ,但户籍、出身、 职业等因素却依然将人分为了三六九等。有人开车,有人骑车,有人走路。开车 的看不起骑车的和走路的,认为是他们堵了路,影响了通行的效率和速度。骑车 的和走路的却认为是开车的用非常手段侵占了更多的公共资源,仇富更仇腐,经 常在心里面问候他们的家人。 大家的心里都很着急,很浮躁。都想走快点,都 害怕被时代拉下,都想成为“先 X 起来的人” 。可是,大家的思想却不统一,走 的方向就难以协调。有向左的,有向右的,有浑浑噩噩随大流的,也有别出心裁 “打左灯往右拐”的。我急着往这边走,你急着往那边行。你不想避让我,我也 不想避让你。怎么办?只能先下手为强, “狭路相逢勇者胜” 。为了提高胜算,很 多人都在试图千方百计团结“一撮人” ,人多力量大,团结就是力量,人多好办 事,法不责众。不管是“一小撮人”还是“一大撮人” ,是共同的利益将他们聚 合在了一起, 但他们却往往不承认这一点,他们会宣称他们是为了一个更冠冕堂 皇的目标走到一起来的。 路口明明有红绿灯,明明有规矩,却只是个摆设,没 有几个人将其当回事。不守规矩走遍天下,守规矩寸步难行。黑猫白猫,捉到老 鼠的就是好猫,而要想捉到老鼠就不能走寻常路,还必须跑得快。撑死胆大的, 饿死胆小的。并且,很多规矩本身就不规矩,是拥有话语权的人制定的,有着明 显的缺陷和倾向性。有的规矩则干脆就是个陷阱,目的就是挖个坑让人跳,执法 就是执罚,甚至执法就是钓鱼。 那么,马路就只能这样一直乱糟

    糟下去吗?就 没有解决的办法了吗?当然不是,适当借鉴一下别人已有的现成的成熟经验,把 规矩真正当成规矩。

    十.总结分析

    对于“中国式过马路” ,不能一味对行人不守交通规则去加以指责。相反,如果 我们从存在的就是合理的这个角度来理解的话, 那我们对这种中国式过马路的方 式, 是不是应该多一点宽容?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在车流密集的,凑够了一撮行人 后,可以在交警或者协警的帮助下,临时改变红绿灯信号,让行人安全、从容地 过马路。对行人横跨隔栏,有没有在设计中存在不合理的地方,能不能多开点口 子,方便行人。如果我们都能多一点人性化措施,那我们的交通事故就会大大降 低。没有什么比得上生命更可贵,不管是行人、司机或行政管理部门都应该进行 深入思考和采取相应的措施,做到安全文明出行拒绝“中国式过马路” 。让“中 国式过马路”不再是一种调侃而是一种骄傲。

    篇三:2016届高三语文第六次小考试题

    2016届高三第六次小考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5分) “中国式过马路”无关素质

    沈华清

    最近“中国式过马路”成为热议的话题,说的是中国人过马路不看红绿灯,“凑够一撮人就能走”。而在这个话题讨论中,“国人素质论”再次成为焦点。大量的观察表明:中国城市文明问题的根源在于现代制度建设进程短、人性化设计意识弱、人口密度大等,从而造成所谓“素质论”迷局。

    我们观察行人乱穿马路现象时不难发现:道路越宽,车速越快,则行人乱过马路现象就越少;道路越窄,车速越慢,则行人乱穿马路行为就越多。当汽车拥堵时,宽阔的马路也会有行人乱穿现象。这种乱穿行为的支撑是:行为博弈。这也很好地解释了“凑够一堆人过马路”现象频发的原因。当一个人过马路时,往往心理上不占安全优势,而当一群人时,心理上就占了优势;司机在行人出现违规时,也会因应急反应而减慢速度,这个反应又进一步让其他行人领会从而加入违规行列,司机自然不得不踩刹车而让道行人。这不是素质问题,而是心理学现象。那么为何西方或香港等城市的交通密集区域,却较少出现这种现象呢?观察表明,交通设施的完善有助于缓解行人的焦虑情绪。

    同济大学的研究表明,红绿灯规则涉及行人等待的忍耐度问题,中国行人等红灯能忍90秒,这个忍耐度是较大的,因为德国人是60秒,英国人是45秒。而国内有的红绿灯转换时长超过100秒,有的甚至达到了145秒。过长的等待时间必然导致行人的不耐烦表现。而且,研究者发现。“国内在交通信号灯的设置上更加偏向机动车,这就会导致行人被动违规”。这也进一步说明,行人闯红灯不是百姓素质问题,而是设施与规则设计出了问题。

    一条视线良好的宽阔马路限速50公里每小时是否合理?限速过低,自然产生大量的超速现象,这不是司机素质问题,而是交管部门缺乏专业的科学论证和测试,从而导致了两种后果,一是明显降低了车辆的通过效率,并因快慢不一形成车流不畅;二是交警难以执法而造成“法不责众”的观感。所有的交通规则,应该是以利于大众常识判断的形式来制定的,这样才有利于疏导交通。

    中国城市化的发展速度是世界各国少有的,正是这种快速变化的状况导致了管理设计水平和交通配置之间的不协调状况频频显现。道路拥堵了就建道路,而

    建设又使得道路更拥堵;汽车越多,事故越多,道路越堵;道路越堵,心情就堵,秩序就更糟。如此往复,恶性循环。

    欧美国家早就认识到“扩充道路无法解决交通拥挤”的现实,道路的建设会增加拥堵的节点,“混沌效应”(或称为“蝴蝶效应”)就会逐渐显现。显然,拥堵不可能绝迹,但是可以通过设计来减少频次和缩短拥堵时间。唯有政府提高设计意识,研究人的交通行为和心理,进行有节奏的文明引导设计,从而减少交通参与者之间的行为博弈,使之转化为礼让文明的动力。

    (选自《中外文摘》2013年第3期)

    1.下列关于“中国式过马路”形成原因的表达,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行人乱穿马路和“凑够一堆人过马路”现象,缘自交通参与者之间的行为博弈。

    B.由于交通设施的不完善从而增加了行人的焦虑情绪是造成“中国式过马路”的一个重要原因。

    C.行人“闯红灯”并非都是故意的,有的是因为在交通信号灯的设置上更加偏向机动车而导致行人被动违规。

    D.现代制度建设进程短、人性化设计意识弱、人口密度大,造成“中国式过马路”现象频发。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车速高低、道路宽窄、行人数量都与“中国式过马路”发生的几率相关,这种现象可以从心理学中找到合理的解释。

    B.中国的红灯等待时间比外国的红灯等待时间都要长,过长的等待时间必然导致行人不耐烦。

    C.由于交管部门在制定交通规则时缺乏专业的科学论证和测试,影响了车辆通过效率,也给交警执法带来困难。

    D.欧美国家的治堵经验告诉我们,单靠扩充道路是无法解决交通拥挤问题的,尽管拥堵不可能绝迹,但可以通过设计来减少频次和缩短拥堵时间。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主要从交通行为和心理,交通设施和规则设计两个方面对“中国式过马路”进行了分析,得出了“‘中国式过马路’无关素质”的结论。

    B.文章指出,以有利于大众常识判断的形式来制定交通规则,才能有效地保证车辆通过效率,消除“中国式过马路”现象。

    C.中国城市化的发展速度是世界各国少有的,面对这种快速变化,管理设计水平和交通配置之间的不协调的状况应引起重视。

    D.减少交通参与者之间的行为博弈,使之转化为礼让文明的行为,需要政府在研究人的交通行为和心理的基础上,进行有节奏的文明引导设计。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5分)

    A.在地方“专升本”的诸多利益诉求与冲动下,一些老牌高等专科学校改头换...面加入综合性大学的群体,成为一批“四不像”大学。 .

    B.全球资本市场已有好转迹象,世界经济不像半年前那样陷于如履薄冰的危险....境地,但是,今年的预期增幅不会较去年大幅上升。

    C.近日,提高语文作为母语学科重要地位的有关高考改革的言论,在母语教学被忽视的当下,真可谓空谷足音。 ....

    D.美国“监控门”事件触发的新风波不断升级,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抨击美国,其中不乏其铁杆盟友,令美国左支右绌,理屈词穷。 ....

    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5分)

    “耻”和“不耻”,是君子人格的封底阀门。如果这个阀门开漏,君子人格将________;如果这个阀门依然存在,哪怕锈迹斑斑,君子人格还会生生不息。 一场暴雨过后,田地里的菜苗全都被水冲走了,妈妈的辛苦又________了。 小偷溜进谈迁家里,偷走了存放《国榷》的原稿,使谈迁二十多年的心血________。

    A.荡然无存 化为乌有 付之东流

    B.付之东流 化为乌有 荡然无存

    C.化为乌有 荡然无存 付之东流

    D.荡然无存 付之东流 化为乌有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5分)

    A.国际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美国越来越难以得心应手地对付这些挑战。未来美国的全球地位是否会下降,将取决于美国有效调整自己的霸权模式,适应新的世界。

    B.叶正明对有些文章和书籍说叶挺在和党断了联系期间生活异常困难,靠开饭馆、摆小摊、卖油条等等维持生计的谬传比较反感,说这些都是假的。

    C.中秋是丰收的时节,人们利用中秋节俗表达人们对丰收的庆祝。祭祀月亮时的时令果品,既是对月亮的献祭,更是对劳动果实的享用。

    D.长久以来,以大摩和高盛为代表的一批从事证券买卖、为客户提供咨询服务、同时比从事储蓄和贷款业务的传统银行受到更少监管,一直是华尔街的“形象代言人”。

    7.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5分)

    A.日前某知名环保组织发布报告称,抽样调查发现,北上广深室内灰尘样本中均含有邻苯二甲酸酯和溴化阻燃剂等四大类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危害很大。

    B.最近中日韩分别爆发出来的民族主义情绪,若成为影响相关外交决策的主流倾向,则东亚加强一体化的大方向将与之背道而驰,不利于各方缓和矛盾、共谋发展。

    C.历史宿怨之外,东亚的感情方程式在近年来又增加了一个复杂的系数:日本在经历了失落的20年之后,表现出更强的不自信和对未来的迷茫。

    D.海洋国家依赖对外贸易,国家安全范围不仅取决于主权所不及的海洋和贸易区域的秩序,还取决于本土治理。这是海洋国家把海权作为战略重点的根本原因。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20分)

    行舟忆永和兄弟

    周必大

    一挂吴帆不计程,几回系缆几回行。

    天寒有日云犹冻,江阔无风浪自生。

    数点家山常在眼,一声寒雁正关情。

    长年忽得南来鲤,恐有音书作急烹!

    【注】 周必大:北宋诗人,江西庐陵人。此诗写于作者乘舟北赴吴地(今江苏)途中。长年:古时对船工的称呼。

    (1)诗歌第二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其中“冻”字的使用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四联两句诗是什么意思?“鲤”前冠以“南来”二字有何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请根据上下文,在下面文字的画线处补写出相应内容。要求:语意连贯,表达明确,每处不超过12字。(25分 每空5分)

    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基本思想是可游、可居、可望。其中,________。一切美术都是“望”、都是欣赏。不但“游”可以发生“望”的作用,________,也同样要“望”。一切亭台楼阁、都是为了“望”,都是为了得到和丰富对于空间的美的感受。在园林建筑艺术中,________,有了窗子,内外就能发生交流。窗外的竹子或青山,经过窗子的框框望去,就是一幅画。而且同一个窗子,从不同的角度望出去,________,于是引发人们不同的联想。这样,画的境界就无限地丰富了。如“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诗人从一个小房间“望”到千秋之雪、万里之船,以小见大,从而获得了________________。 10、名句默写(20分)

    (1)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 (王勃《滕王阁序》

    (2)适莽苍者,,腹犹果然。(庄子《逍遥游》)

    (3)朝搴阰之木兰兮, 。(屈原《离骚》)

    (4)春冬之时,,回清倒影。(郦道元《三峡》)

    (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韩愈《师 说》)

    (6),凝绝不通声暂歇。(白居易《昆琶行》)

    (7),多于机上之工女。(杜牧《阿房宫賦》)

    (8)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9) ,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美国式过马路》由:创业找项目整理
    链接地址:http://www.gjknj.com/duwu/1250.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下一篇:环卫工人辞职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