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创业找项目 > 范文大全 > 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
  • 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

  • 来源:创业找项目
  • 时间:2018-05-06
  • 移动端: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
  • 篇一:中国未来20年的社会经济发展趋势

    中国未来20年的社会经济发展趋势

    1.城市化进程

    未来二十年,城市化仍是中国社会变迁的主旋律。到2030年,有60%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里,中国改革的主轴是经济发展,而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是城市化进程。

    因此,城市化仍将扮演核心角色,城市化不仅仅意味着农转非,更意味着在中华大地上,以人口集群和都市消费为核心的生活方式将渗透到中国的每一个角落。

    城乡结合部,地级市,县,中心城镇将成为城市化的主战场,县和城镇的居民消费升级将创造未来创业的重要机会,以地级市的为核心落地于各城镇的连锁服务商业模式将出现爆发性增长,蕴含巨大的商业机会。

    2.全球化与中国崛起

    全球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的主流,未来二十年,中国将加速融入全球化,在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地位不断提升,中国经验将更有影响力和案例价值,未来的全球化,是中国崛起的全球化,或者说,中国崛起将成为推动全球化的重要力量。

    贸易摩擦,汇率问题,资源争夺,金融安全,局部军备竞赛将成为中国进一步融入全球化的困扰。

    3.资本的力量进一步凸显和强化

    未来二十年,随着资本效率和资产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资本将在中国扮演更加举足轻重的角色,金融市场的规范,地下金融的漂白,民间投资规模的增大,民间资本的壮大是未来二十年金融发展的主旋律。

    中国将迅速形成规模惊人的民间金融财团,成为中国金融市场的一股重要力量,这股力量与国家资本一道形成颇具影响力的中国资本,可能在未来的20年内发动局部的金融战争,成为国际金融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

    4.政治更加民主,制度更加科学

    未来二十年,中国的政治改革将进入深水区,虽然举步维艰,但前途光明。

    基于经济发展的考虑和稳定的考虑,县一级基层政府将成为改革的突破口和落脚点,同时还会象征性的搞一些部门改革,由于触及部门既得利益,改革成本高阻力大成功率低,所以大家都是心照不宣的默契的走走形式,不会有实质进步。

    5.健康问题凸显,上升为社会问题

    未来二十年,将有超过半数的中国国民被健康状况困扰。健康问题日益

    凸显,医院日渐忙碌。中国人的健康状况在未来二十年将急剧恶化。主要原因有:

    a环境污染,中国的粗放型加工经济破坏了沿海生存环境后,在基于成本考虑的内迁过程中,将给原本就脆弱的环境造成更大的负担,再过20年,由于长达50年的污染物累积和环境持续恶化,中国将有三分之二的国土不适于人居。环境污染残留经由食物进入人体造成人体病变是最主要的致病因素。

    癌症,新生儿畸形,高血压,极端气候引发的急病等疾病发病率将不断走高。

    b生活方式,暴饮暴食,富营养化,缺乏锻炼等因素将导致亚健康人群不断增加。

    到2030年,80后人到中年,他们的健康问题将更加凸显,由于小时候为升学读书缺乏锻炼,工作后为买车买房疲于奔命,这一代人将成为健康状况让人堪忧的一代,90后估计要好一点,但缺乏锻炼的生活方式会让这代人付出巨大代价,人到中年后一切问题将凸显。

    c老龄化,未来二十年中国的老年人口会突破3亿,他们的健康状况也不容乐观,这些因素将导致健康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与之相关的医疗服务,医保制度,食物安全,水源安全等将持续成为社会热点。健康将成为社会问题。

    6.养老问题将成为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

    20世纪70年代开始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将在2020年前后开始展现其巨大的弊端——人口结构倒挂,老龄化加速,人口红利迅速消失,彼时,未富先老将是50后及60后的真实写照,很多50后60后甚至70后都将面临无力养老的尴尬局面,国家社保亏空不断加剧,很有可能国家将把退休年龄延长5至10年。

    老有所养这一中国古人的美好愿望可能要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接受重大考验。建议大家未雨绸缪。健康问题及养老问题将让很多50后60后晚景凄凉。

    7.出现全球高端制造中心

    中国的出口加工业并不像媒体所描述的那么一无是处,事实上加工业解决了中国很重要的就业问题,这是一个巨大的贡献。同时由于中国制造的优势不断富集,配套不断完善,在“替他人做嫁衣裳”的过程中中国积累了大量的经验,技术,人才,项目,管理流程。

    未来的20年,小商品,服装等初级产品的加工制造将逐步萎缩,而在电子微电子,汽车,飞机,高速列车,医药,人工智能,新能源等领域,中国将在全球扮演举足轻重的地位。

    资本,技术,人才,环境,配套,产业集群等力量的聚集,将让中国诞

    生几个全球顶级的高新技术及尖端产品制造中心,在芯片,消费电子产品,通讯设备,高速列车,物联网,软件开发等前沿领域。

    中国都将具备全球领先的技术和制造能力,并通过制造走向研发,到2030年,中国制造的附加值将进入全球前列。并将彻底改变初级加工的产业结构。未来20年,中国的制造业将全球领先。

    8.形成强大的电子商务产业集群

    中国的电子商务由于有大量外贸企业的支撑,发展很是迅速,如今,内贸外贸都更加依赖电子商务,随着物流体系及金融配套的完善,未来中国的电子商务将发展迅猛,并形成强大的电子商务产业集群。

    电子商务领域将越发热闹,电子商务的发展,将给中国的零售业及商超等业态带来巨大影响,传统商超所扮演的终端角色将受到巨大的冲击,未来,百货商超的功能将逐步由产品销售转化为产品体验和客户服务终端,而产品的销售将主要由互联网来完成。

    9.中产阶级的话语权有所增加

    这个很好理解,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中产阶级在西方可能将走向没落,但在中国,中产阶级还将处于上升阶段,毕竟菱形结构的社会更加易于管理,人们幸福指数也更高。

    代表中产阶级生活方式的价值观会有新一轮的普及,追求品味,讲情调,

    篇二:浅谈中国经济发展现状

    浅谈中国经济发展现状

    摘要: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攀升,以及经济增长速度的持续加速,令中国经济已成为世界各国所关注的焦点。但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基于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概述和潜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中国;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一、 中国经济发展现状

    自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全国范围内经济社会生活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巨变。通过经济体制改革,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国家的综合经济实力和人民的生活状况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1978年以来,中国是同期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中国经济实现了30年持续高速增长,创造了“中国经济奇迹”。中国只用了一代人的时间取得了其他国家几个世纪才能取得的成就。通过经济体制改革,中国成功地破除了传统的计划产品经济体制,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并在进一步加以完善。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国民经济综合实力实现由弱到强,由小到大的历史性巨变,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195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仅为679亿元,2008 年达到30.067 万亿元, 年均增长率为8.3%, 尤其是1978年以后30年的年均增长率更是达到了9.83%, 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国家。根据2010年的数据计算,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二位。这标志着中国正式取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外贸易方面, 2008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2.56万亿美元, 居世界第三位, 与1978年相比增长了104倍。另外, 据国家外汇管理局统计, 2008年,我国外汇储备达到1.95万亿美元, 居世界第一位。

    第二、人民生活实现由贫困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正在向全面小康目标迈进。建国初期,人民生活积弱积贫,挣扎在贫困线上。到1978年,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虽然有所改善,但仍处在温饱不足状态。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人民生活由温饱不足走向小康,到2000年总体上实现小康,并逐步向全面实现小康转变。1978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只有133.6 元,2008年达到4761元,年均增长6.7%;1978 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43.4 元,2008 年增至15781 元,年均增长7.2%。在此基础上人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前, 我国居民消费是以吃、穿等基本生存需求为主。经过30年左

    右的发展, 我国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从1978年的57. 5和67.7下降到2007年的36.3和43.1。食物、衣着等基本消费品的消费质量提高, 式样繁多, 电视机、冰箱、洗衣机等耐用消费品的消费量大幅增加, 电脑、汽车等高端消费品也进入了寻常百姓家。

    第三、经济结构实现由低级到高级、不均衡到相对均衡的巨大调整,经济发展的协调性明显增强。建国初期,我国经济结构不尽合理,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所有制结构单一,分配绝对平均主义,城镇化水平很低,地区发展不协调。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伴随着经济的增长和经济规模的扩大,经济结构在逐步改善中趋向合理和优化。(1)产业结构基本实现由农业为主,向一、二、三次产业协同发展的转变。(2)工业结构实现了从门类简单到齐全,从以轻工业为主到轻、重工业共同发展,从以劳动密集型工业为主导,向劳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共同发展的转变。(3)所有制结构经历了由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到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历史性转变。(4)分配结构实现从绝对平均主义到以按劳分配为主、资本和技术等收入为辅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转变。(5)城乡结构经历了以城乡分割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转变。(6)区域结构实现了由低水平不协调到各具优势、协调发展的转变。

    第四、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实现由薄弱到明显增强的巨大飞跃,对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显著增强。建国初期,我国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极其薄弱,生产和生活均受到较大影响。建国以后直到改革开放初期,党和政府尽管付出了巨大努力,但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发展依然比较滞后,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但在上个世纪90年代后,经过前期工业化的积累,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并逐步由发展瓶颈转变为促进发展的推进器。(1)大力兴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2)能源生产能力由弱变强,终结了“贫油”、“缺电”历史。(3)以铁路为骨干,公路、水运、民用航空和管道组成的综合运输网基本形成。(4)覆盖全国、通达世界、技术先进、业务全面的国家信息通信基础网络初步建成。

    二、 潜在问题分析

    中国经济发展度过了迅猛增长,辉煌瞩目的20年,经济的腾飞增强了中国的综合国力,市场经济日趋繁荣,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是近年来,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有所减缓。中央为实现“保八”“维稳”等目的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回归中国经济本质,其发展减缓的原因其实是多方面的。

    从国际方面看,首屈一指的自然是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对全世界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作为活跃在世界市场上的中国自然也没能逃出它的魔爪。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在短时间内波及全球,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出口贸易受到严重影响。国内经济也受到干扰,通货膨胀,失业率上升,社会民生问题层出不穷。中国的经济发展形式严峻,加之中国经济自身存在弊端,其受影响程度可见一斑。再者,美国等国家实施的贸易保护政策,对中国贸易的发展有着极强的制约作用。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在国际贸易发展极为迅速。占有的市场比率也在逐步上升,由此引得一些国家的焦虑和恐慌,更是被某些大国拿来当牵制中国发展的理由。

    国内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不合理的经济发展模式。中国现阶段经济发展主要依赖国际市场,能源资源消耗消耗大,环境损害成本低,经济结构不合理,科技强度不大,凡此种种皆对经济发展有直接的影响。我国现在经济仍以农业、制造业为主,尤其是加工制造业产品多用以出口。而其产品技术含量低,对外依赖大。众多“MADE IN CHINA”的背后体现的其实是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受到严峻挑战。物极必反,过犹不及,中国以能源资源、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的方式显然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经济的发展趋势。加大科技投入,扩大内需,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电子信息行业已经刻不容缓。

    第二,经济发展差距日益扩大。中国经济发展存在很大的地区差异这是显而易见的。其原因有地理位置因素,有国家政策的影响,也有文化及教育水平的差异。沿海地区以其优越的地理环境和国家给予的优厚的政策扶持,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城镇化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国家近年来虽然出台了相关措施来支援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从整体看来,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仍旧很大,并且短时间内难以解决。除此之外,城乡差异就显得尤为突出。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深入推进,城乡差异也愈趋拉大。无论是在基础设施、经济发展、民主政治的推进还是在文化教育方面,农村都明显的落后于城市。有些偏远山村甚至连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给不用谈达到小康水平了。这种畸形的发展使得中国的经济严重不平衡,从富人很富,穷人很穷的现状我们不难看出这种差异所导致的后果。

    第三,法律法规不健全,不科学。作为一个法治社会,法律的完善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市场经济时代,经济犯罪必然是不可避免的。可是事实上因为法律建设上的缺失,一些罪行没有对应的法律规范作依据,使得违法犯罪者钻空子,以不正当途径敛财,危害社会利益。总是要在悲剧发生过后才来组织立法,这就加大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稳定性,不利于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另外,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的国情也在不断变化,所以相关的法律法规也应该随之进行调整。较为突出的争议较多的比如说个税法。收入差距悬殊,因此个人所得税作为调节国民收入的有力手段,发挥了很大作用。随着生活水平的上升,人们的收入增多,可是物价的居高不下,普通的收入者依旧只能勉强维持基本开支。国家在各方面的强烈要求下也上升了个税征收的起税点,但是依着当下情况看来,还是太低了。这样下去,国家税收既没有达到其根本目的,反而阻碍了资本的再流通,而且不利于社会稳定。

    第四.社会诚信缺失,市场监管不严。食品药品安全问题的层出不穷,工程建设偷工减料等等一系列问题都对经济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三、 解决对策探讨

    俗话说对症下药,量体裁衣,关于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的解决,当然也需要逐一击破。

    首先,中国应完善现行的经济体制和改变经济发展模式。“粗放式”发展显然已经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以资源消耗,环境破坏为前提的发展也不利于社会的可持续成长。因此,中国应大力发展科技事业,并将其成果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生活领域;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新兴的电子信息产业,提高文化产业在经济发展中所占比重;扩大内需,减少对外国的依赖,增强经济的抗压能力。

    第二,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加快“三农”建设步伐,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工业带动农业发展,以城市反哺农村,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加强各地区间的发展和合作,调整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政策,促进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第三,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实现有法必依、有法可依,规范市场运行秩序。在广泛征集民意的基础上,对个税法在内的法律进行适调整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第四,加强诚信教育,严格市场监管,确保经济发展的有序性和公平性。总而言之,经济发展是中国的重中之重,其发展成就值得我们肯定,但是其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也需要的到妥善的解决。唯有如此,我们的经济发展才能健康稳定的进行。

    篇三:当代中国经济现状与发展

    中国经济现状与发展

    对于中国来说,新世纪以来经济最困难的2009年已经成为历史。就中国经

    济社会发展而言,2010年既是夯实复苏基础的调整之年,又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之年,同时也是中国与世界发展进一步融合的一年。经济增长将在“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上下功夫”2009年12月初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2010年中国经济发展定下基调:在中国经济企稳向好之际,2010年的经济增长将重点在“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上下功夫”。

    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专家认为,今年的经济工作将会在转变发展方式 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上下更大功夫。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指出,过度依赖投资拉动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难以为继,转变中国经济发展方式“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改善民生将成为最重要、最迫切的一项任务不久前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10年要把改善民生、发展社会事业作为扩大内需、调整经济结构的重点,坚定不移加以推进。

    今年1月1日开始,中国与东盟国家90%的贸易产品将实现零关税,全面实现货物贸易自由化,并将实质性地开放服务贸易市场。尽管外部需求依然低迷,这个世界最大的自由贸易区无疑将为中国2010年的外贸形势增添发展动力。与此同时,中国将继续加大对非洲、拉美、中东欧和中东等新兴市场的开拓力度,优化外贸的主体、商品、市场和贸易方式结构。

    西部大开发十年成果将构建新的经济增长极2010年1月是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十周年。国家目前正在研究制定新的政策,以进一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从而逐步构建新的经济增长极。十年来,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成就举世瞩目。中国政府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决心不会动摇,政策不会改变,力度不会减弱。他强调,中国将把全面提高西部地区开发开放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努力把西部地区建设成为现代产业发展的重要集聚区域、统筹城乡改革发展的示范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区域,加快构建具有全局和战略意义的新的经济增长极。

    中国实施的一揽子计划已初见成效,经济运行出现积极变化,形势比预料的好。——投资增速加快,消费较快增长,国内需求持续提高。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百分之六点一,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也分别比去年同期和第四季度提高了四点二和六点四个百分点。城镇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增速超过八成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同比提高三点六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初步扭转了一年多来的下降局面。

    ——工业生产逐步企稳,农业形势总体稳定。三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比前两个月提高四点五个百分点;消费品工业呈现回升态势,装备制造业和部分原材料工业出现转机。粮食播种面积增加,夏粮长势较好;农资供应充足,春耕备耕进展顺利。

    ——结构调整积极推进,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产业升级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固定资产投资、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都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沿海地区工业恢复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增势较强,生物生化制品、通信交换设备、医疗设备及器械制造业等增速明显超过工业平均增速。

    ——城镇就业增加,居民收入提高。一季度城镇新增就业两百六十八万人,城乡居民收入都有较快增长。

    ——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裕,金融市场平稳运行,社会信心提振,市场预期改善。

    在中国未来发展道路上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

    第一,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任务,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强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健全国家宏观调控,完善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

    第二,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十六大报告在这一基础上,对如何坚持和完善这一基本制度又做了更加深入的阐述,就是“两个必须毫不动摇”,“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两者对立起来”。

    第三,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

    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正确认识和有效调控收入差距。特别注意:效率要通过市场来实现,初次分配为主要效率;公平要通过政府调控来实现,再分配注重公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第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战略

    经济发展战略是从经济发展的全局而做出的,具有长期指导性的筹划和决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规划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战略。明确指出我国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加快老公业基地改造,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全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在进行经济建设时,应该首先考虑经济利益、其次是考虑环保利益。我国确实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人口控制和人口素质提高、社会进步等因素相结合、协调,反对“杀鸡取卵”式的、不顾环境保护、引起环境恶化和生态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和道路。

    但是,必须同时看到,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并不是并驾齐驱的。经济建设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工作中心,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的主要矛盾决定的,除非发生外族大局入侵,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决不动摇的!

    再者,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是我们经济的发展,“发展是硬道理”。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维护和巩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才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才能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历史使命!


    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由:创业找项目整理
    链接地址:http://www.gjknj.com/duwu/11562.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下一篇:中国经济发展与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