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创业找项目 > 范文大全 > 社会调查方案模板
  • 社会调查方案模板

  • 来源:创业找项目
  • 时间:2018-05-06
  • 移动端:社会调查方案模板
  • 篇一:社会调查方案及格式要求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社会调查方案及格式要求

    (2011-2012-2)

    一、实践时间安排

    本学期第7周、第8周、第9周(3月26日—4月15日)。

    二、实践形式

    社会调查。结合当前社会存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组织学生研究和调研,最后写一篇调查报告,不少于5000字。

    要求每10人一组(最多不能多于15人),每组提交一篇调查报告,不少于5000字。

    三、要求

    1.每组10人,最多15人,推选组长;

    2.不少于5000字,手写或打印均可,请保存好电子稿;

    3.交稿时间:由各班班长收齐后于4月20日交A12号楼202房间(杨老师办公室)

    特别提醒:第10周(4月16日)恢复上课。

    四、社会调查参考题目

    以下10题任选一题

    1.改革开放以来家乡面貌变化的调查

    2.对家乡中国革命历史遗迹的考察报告

    3.对家乡厂矿或村镇发展历史的考察报告

    4.家乡对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保护状况调查

    5.关于如何提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讲课效果的调查研究

    6.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调查

    7.关于我校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方式和效果调查分析

    8.我校大学生爱国思想和行为调查研究

    9.当地政府利用近现代历史上红色旅游资源的调查。

    10.关于我校安阳文化进课堂(校园)的调查研究

    社会实践教学调研报告格式要求

    一、封面格式要求

    见后附页。

    二、正文格式要求

    (一)标 题

    论文题目(居中,黑体小三号)

    (二)摘要

    摘 要:摘要应反映论文的主要内容,概括地阐述实践活动中得到的基本观点、实践方法、取得的成果和结论。摘要字数要适当,中文摘要一般以200字左右为宜,英文摘要一般至少要有100个实词。摘要包括:

    (1)“摘要”字样(黑体5号);

    (2)摘要正文(200字左右,宋体5号);

    (3)关键词(3-5个,黑体5号);

    (三)正文内容(宋体小4号)

    1.首先简要说明调查目的、调查对象、调查方法等基本情况,然后再写正文内容。

    2.正文是实践论文(报告)的核心内容,是对实践活动中得到的结论和观点的详细叙述。注意要做到论述充分,有理有据。

    3.各级标题格式:

    一级标题:顶格,三号黑体,一、 二、 三、

    二级标题:空两个字,四号黑体,(一)(二) (三)

    三级标题:空两个字,小四黑体,1.2.3.

    四级标题:空两个字,小四黑体,(1)(2)(3)

    正文内容均为小四号宋体

    (四)结束语(宋体小4号)

    结束语包含对整个实践活动进行归纳和综合而得到的收获和感悟,也可以包括实践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五)谢辞(宋体小4号)

    谢辞通常以简短的文字对在实践过程与论文撰写过程中直接给予帮助的指导教师、答疑教师和其他人员表示谢意。

    (六)参考文献

    注意:文中引文序号应和文后参考文献序号一致。

    各类参考文献条目的编写格式及示例如下:

    ? (1)专著、论文集

    ? [序号]著者.书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任选).例如: ? [1]刘国钧,陈治业,王凤奇.图书馆目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7.15-18. ? (2)期刊文章

    ? [序号]著者.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

    ? [3]张楚廷.教学要素层次论[J].教育研究,2000,(6):65-69.

    ? (3)报纸文章

    ? [序号] 著者.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 [5]谢希德.创造学习的新思路[N].人民日报,1998-12-25(10).

    注:专著为[M],报纸为[N], 期刊文章为[J],论文集为[C],学位论文为[D],报告为[R]

    (七)小组成员、指导老师

    为统一格式,方便装订成册,请在“参考文献”结束后空三行,注明“组长和小组成员”(包括姓名、学号和指导老师。(与封面相同)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社会实践调查报告(黑体4号)

    关于大学生崇拜偶像的调查研究

    (题目黑体三号居中 其它均为宋体四号)

    班级:10级工商管理

    组长:徐永辉 201007020008

    电话:18790852734

    组员: 郭鸿飞 201007020046 王晓龙 201007020048

    李惠萍 201007020015 景婷婷201007020040

    郝浩浩 201007020041 刘旭东201007020042

    郜海礼 201007020050 史秋生201007020052

    公鹏飞 201007020063张昀辉201007020066

    张 恒 201007020067 聂慧清201007020074

    苏亚静 201007020009 英 杰201007020038

    指导老师:杨国平

    实践时间:2011年3月26日—4月15日

    网络对大学生影响程度的调查报告(黑体小三,居中)

    (机制11-1班 李玉凤 刘志国 张国烨 等)(宋体五号,居中)

    摘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完善,网络时代已经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我国迅速普及来临。“网络文化”已经成为大学校园中的一种新的文化现象。本论文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紧迫性出发,重点分析了网络对大学生成长的正、负面影响。在揭漏网害的基础上,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困难问题,提出了预防性措施应的对策,特别是面对日益严峻的网络危害,应尽快使网络成为大学生寻找新的求知空间、开辟新的信息渠道和掌握高新技术服务的有益工具。为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文化素质、营造和谐的社会公德氛围起到了积极作用。(宋体五号)

    关键词: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网络影响 (黑体五号)

    调查目的(黑体4号)

    网络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程度、影响方面及对策。(宋体小4)

    调查对象(黑体4号)

    安阳工学院、安阳师院在校大学生。

    调查方法(黑体4号)

    问卷调查、实地访谈等方法。

    (正文一级标题:黑体4号,其他标题均用黑体小4号,除标题外,均用宋体小4,行间距22磅;一级标题与上段加一空行)

    本论文通过对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的方法来分析并总结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结果显示部分人的时间都浪费在网络上,女生占50占%,男生占50%;从年级来看:大一占60%,大二占20%,大三占15%,大四占5%。

    一、网络对大学生的正面影响(黑体4号)

    调查显示,网络对大学生的正面影响有以下几方面:

    (一)开凿信息渠道,广纳百川营养(黑体小4号)

    根据调查情况得:对于问卷调查中的第5题有80﹪的学生认为网络可以广开

    学生的信息渠道,获得营养。计算机网络的逐步普及,使得大学生能够从各种网络上获得千变万化的时代信息和人文科技知识。

    (二)开拓知识视野,有所创造(黑体小4号)

    调查结果表明:对于问卷中的第7、14题有88.5﹪的学生认为网络确实开拓人们的视野。网络是知识和信息的载体,它作为一个全新的事物进入我国,引发了创造性极强的大学生群体的极大好奇。

    (三)友情互动,共同提高(黑体小4号)

    网络最突出的优点是它的交互性(在问卷中的第5、9题有75%的学生都是这样认为的),网络既是信息的载体,又是媒体中介,实现了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通畅。花样繁多的论坛、聊天室、虚拟社区、情感驿站等使广大学子网民可以直抒胸臆,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并充分表达和表现自我,结交各种朋友,相互介绍经验,共同进步。

    二、网络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黑体4号)

    世间的事物都有双面性,“祸福相随,利弊相生”就是事物的本质特点,网络当然也不例外。网络就像1条巨龙,它既带来雨水的润泽津润,又带来了暴风的肆虐,既撒下了文明又囊括来了文化垃圾。

    (一) 冲击了现存的道德规范(黑体小4号)

    网络为道德相对主义提供了温床,为许多不道德的行为提供了新的场所,网络的使用冲击了现存的道德规范

    (二)影响学业(黑体小4号)

    根据调查显示:针对问卷中的第2、4、7题有91.5%的大学生认为网络影响了学业,其原因总结为,大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较多,一些大学生平时下午和晚上经常上网聊天或玩游戏,真正在网上学习的寥寥无几。

    (三)影响心理健康(黑体小4号)

    不难发现在问卷中的13、15题中有42.2%的大学生认为网络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因为大学生正处在身心发育阶段,一些学生网上游戏或聊天时间过长,星期五、星期六更是如此,学生因上网而不按时就餐。导致这些学生身心疲惫、神经生物钟混乱,精力和体力的透支,睡眠质量下降,食欲不振,这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极为有害。

    篇二:调研方案(模板)

    XXXX专业调研方案

    XX小组

    一、调研目的

    1、了解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2、确定就业岗位(群),了解岗位职责和岗位从业人员结构

    3、了解本专业相关岗位职业能力结构,收集工作任务和项目,了解岗位生产对象,生产流程等,深入到工作岗位的细节,考虑潜在的因素

    4、明确专业定位

    二、调研对象

    1、企业高层管理者

    2、企业中层管理者

    3、企业基层

    4、行业专家

    5、毕业生

    三、调研形式

    ? 文献和统计资料研究方式(网上调研)

    ? 问卷调查

    ? 专家咨询

    ? 座谈

    ? 抽样调查

    ? 现场考察

    ? 广告分析

    ? 毕业生反馈

    四、调研时间安排及内容

    (一)调研的时间安排

    1、准备阶段:组成调研组,围绕调研主题,结合实际情况,研究确定调研课题,拟定调研方案(含调研提纲)。

    2、实施阶段:围绕确定的调研课题,深入企业、查找问题,对企业进行调研。

    3、形成调研成果阶段:在认真调查、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形成高质量的调研报告,提交调研成果。

    (二)调研内容

    1、文献和统计资料研究方式(网上调研)

    (1)收集行业或地区该职业领域里涉及技术、经济和社会现状、教育与就业之间的关系及发展趋势的数据;

    (2)了解劳动市场情况,该职业的企业事业单位的数量和规模,就业人数和层次,行业或地区的投资情况,相关产业的生产、销售和利润在经济发展中所占份额,就业需求等;

    (3)如岗位群当前就业人数、需求人数、近期预计需求人数;

    (4)某岗位群中各岗位当前就业人数、来源及需求人数;

    (5)当前社会急需岗位及所需人员层次、职位;

    (6)某专业往届毕业生就业情况;

    (7)职业院校向社会输送的人员和将输送的人员情况;

    2、调研企业的高层管理者

    调研时间:XXXX

    调研内容:

    (1)企业人才现状

    (2)企业未来3-5年人才需求状况

    (3)对学院毕业生的认可度

    3、调研企业的中层管理者

    调研时间:XXXX

    调研内容:

    (1)岗位主要职责

    (2)岗位主要工作任务及流程

    4、调研企业基层

    调研时间:XXXX

    调研内容:

    (1)岗位工作目标分解情况:各类型岗位工作目标、各具体岗位工作目标;

    (2)岗位职责安排情况:具体工作任务内容;各类型岗位的工作职责、具体工作任务内容;各具体岗位的工作职责、具体工作任务内容;

    (3)各具体岗位的胜任能力、胜任资格要求;

    (4)对行政服务满意度评价的看法及建议

    5、咨询行业专家

    调研时间:XXXX

    调研内容:

    (1)行业现状

    (2)行业发展动态

    (3)行业前景规划

    6、调研毕业生

    调研时间:XXXX

    调研内容:

    (1)调查岗位的劳动状况

    (2)岗位的职责、工作任务

    (3)岗位工作过程

    (4)岗位变迁

    (5)岗位薪酬

    五、调研的准备

    问卷调查表格的准备

    调研计划制定

    问题的准备

    篇三:社会调研报告格式及范文

    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实践--“社会调研”报告(宋体,小三)

    (注:下载最新报告格式,不得修改封面格式;封面及正文格式与成绩挂钩!) (特别提示:请同学们阅读明确后删除所有红色字体!且保持报告封面格式不变!)

    关于**的调查(题目,黑体,二号)

    学 院: (宋体,四号)(1.5倍行距)

    专 业:

    学 号:

    姓 名: 钟国星(高扬国、刘振兴)(个人调研者请删除)

    指导老师:

    “社会调研”分工说明及“诚信书”

    注:(分工由团队调研者填写,个人调研者勿填;本表仅供教师评定成绩参考!)

    “社会调研”综合成绩评定表

    注:(本表由指导教师填写,务必综合考虑选题、调研难度、申请书等因素!)

    年 月 日(学生提交时填写)

    调查报告名称(标题,黑体,三号,加粗)

    (报告字数3000字左右)

    一、引言(本部分主要阐述研究背景、研究内容)(一级标题,黑体,小四号)

    (一)(二级标题,黑体,小四,段前、段后间距为0.5行)

    ⒈(三级标题,黑体,五号。段前、段后间距为0.5行,非单独成行则同正文) 正文采用五号宋体,行间距为20磅。图、表标题采用五号黑体;表格中文字、图例说明采用小五号宋体;表注采用六号宋体。段落首行缩进两个字符。

    二、相关范畴及现状的概述(一级标题,黑体,小四号)

    标题及正文格式要求同上

    三、调查结果及其成因分析(一级标题,黑体,小四号)

    标题及正文格式要求同上

    四、有针对性的对策与建议(一级标题,黑体,小四号)

    标题及正文格式要求同上

    参考文献:文末,宋体小五号

    具体格式为:

    专著著录格式:序号 作者.书名[M].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引用部分起~止页;

    如:卢琦等著. 中国治沙启示录[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55-56

    期刊著录格式:序号 作者.文章题名[J].刊名.年(期):页码.

    如:张文明.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三北工程防沙治沙[J].防护林科技,2005(2):24-26. 外文著录格式:序号 [国籍]作者.文章题名[M].译者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引用部分起~止页;

    如:[美]彼得·圣吉著.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和实务[M].郭进隆译.上海:上海三联书1998:269

    五、版面格式

    (1)纸型:A4,纵向(2)页码居中

    附件:1、调查问卷(宋体,五号);2、调查证明材料(照片、证明信、视频等)

    关于**的调查问卷(标题,宋体,小二,加粗)

    正文内容(宋体,五号,行距20磅)

    大学生就业意识调查

    (注:本文为重庆邮电大学学生实践教学成果)

    内容摘要:不同的大学生对待就业意识是不同的,大学生的就业意识呈现了不同的特点。大学生的就业观的形成与发展受到社会环境职业评价、高等教育、毕业生的综合素质等因素的影响。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意识;影响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1999年以来,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发展很快,基本上与国民经济增长同步,其中少数年份甚至超过国民经济增长的速度,达到20%以上。1999年以来经过几年的连续扩招,仅1999年、2000年、2001年三年全国共扩招400万,我国适龄青年上大学的比例已从1998年的7%提高到2002年的15%,按国际标准,我国已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据国家教育部统计,200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212万,2004年280万,2005年338万,2006年413万,4年增加了201万,预计今后还会继续增长。估计到2010年之前,每年的大学毕业生将达到350万人以上。可以预计,随着大学生的增加,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将日渐突出,在就业形势如此严峻的情况下,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是一个大家都关注的数字。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原来“计划分配”的分配模式逐渐被“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自主就业”的就业模式所取代。随着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大学生就业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成为了我国整体就业问题的重点。探讨我国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或就业观成为一大热点。

    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之下我们小组选择了进行大学生就业意识的调查与研究。

    (二)研究内容

    1、问卷设计

    就业意识是一个内涵较为丰富的问题,其结构要素包括就业准备、就业动机、就业意愿、就业价值观等方面。我们针对这几个方面分别设计了若干个问题来体现大学生在这些方面的选择情况。

    2、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为重庆邮电大学全日制在校大学生。我们原本计划多调查一些学校,但鉴于自身条件的限制,未能成功。不过,重庆邮电大学是一所重点本科院校,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因而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合理性,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可推论当代大学生总体的一般情况。调查采用系统抽样和简单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本研究选取了大一至大四女大学生共300人。按重庆邮电大学的男女大致比例数量有所调整。

    (2)问卷发放过程。按上述要求,我们采用分年级分性别由小组成员深入寝室或者由学长学姐帮忙

    的形式完成,资料收集采用自填式无记名调查方式。本次发放问卷共300份,回收问卷282份,有效率达94%。问卷发放过程中做到了以下两点:第一、解除调查对象的思想顾虑,保证调查结果的真实性;第二,答卷要求明确,以减少答题时发生差错:。

    (3)研究方法。本研究以调查问卷法为主,数据用SPSS软件进行处理,对调查结果的分析主要采用百分比分析。

    二、大学生就业意识概述

    (一)就业与就业观

    就业,就是待就业者根据自己的职业理想和能力,在社会上许多种职业中选择其中的一种作为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的过程。任何已具备劳动能力的人,都要进入社会职业领域选择特定的职业。在职业选择过程中,就业者不仅要考虑到个人的需要、兴趣、能力等因素,还要考虑社会发展的需要。人们的兴趣、爱好和能力不同,个性特征和思想水平,特别是人生观和价值观不同,对职业的选择也就有所不同。每个人在选择职业前都会自觉或不自觉、清晰或朦胧地触及到诸如就业的目的、价值、意义,选择什么样的职业,怎样选择职业,职业选择的空间有多大等方面的、带有共同性的问题。

    就业意识是就业主体对选择某种社会职业的认识、评价、态度、方法和心理倾向等,它既是就业者职业理想的直接体现,也是就业者人生观、价值观的最直观表达,也可以称作就业观,以下简称为就业观。就业观属于就业过程的心理层面,社会的需要程度,职业的地位、经济收入、地理环境、单位性质、工作条件等都是就业者选择职业时要考虑的因素。面临职业选择的人都有其特定的就业观。正如世界上没有叶片形状、色彩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社会中也不存在就业观完全相同的人。总之,就业观是人们在就业过程中最根本的观点。

    (二)大学生就业意识(就业观)的含义

    大学生在完成学业以后,必须以普通劳动者的身份进入职业社会选择今后从事的职业,以获取稳定的收入,同时为国家和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这就是大学生的就业。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对选择某种社会职业的认识、评价、态度、方法和心理倾向等就是大学生的就业意识(就业观)。

    对大学生就业观这一概念的表述,应包含以下内容:

    第一,大学生就业观的主体是在校大学生,本文主要的研究对象是全日制在校本科学生,不包括成人、自考等社会大学生,也不包括硕士以上研究生。在校大学生,不仅指毕业班的学生,还包括所有非毕业班的大学生。

    第二,大学生就业观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是大学生在读书学习、社会实践、接受教育等活动中逐渐形成并逐渐成熟起来的。

    第三,大学生就业观的内涵包括就业理想、就业动机、就业标准、就业意义等稳定的根本看法和态度。

    (三)大学生就业观的构成因素及指标体系

    关于大学生就业观的构成因素,不同研究者的观点不同,概括来看主要包括就业理想目标、就业心理动机、就业认知状况、就业价值取向和就业实现途径五个因素。就业观是五个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

    响而形成的有机整体,它们共同对大学生的就业行为产生积极或消积的影响。本报告也是从这几个方面来分析大学生的就业意识。

    1、就业理想目标:大学生就业理想目标是指大学生在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的指下,对自己将来职业所做的想象和设计,它包括职业的地域、性质、薪资待遇、工作稳定程度、工作环境、与自己特长的关系、接受教育的机会等。

    2、就业心理动机:大学生选择职业总是从一定的动机出发,并指向一定的目的。动机是由需要决定的,并表现着人的需要,大学生就业的目的、意义、观念都是奠定在需要的基础之上的,就业动机产生于职业需要,它包括生活福利动机、事业成就动机、社会地位动机、安全动机、贡献动机等。

    3、就业认知状况:就业认知状况是大学生在选择职业的过程中,对自己、对职业、对社会与就业相关事物的认识、了解以及选择职业过程中的推理与决策。它包括就业主体对自己的兴趣、气质、就业能力等的认识和评价;对不同职业的理解和评价:对就业形势、环境、政策的了解。大学生的就业认知对选择职业有着重要影响,不同的就业认知会产生不同的就业观。

    4、就业的价值取向:就业的价值取向是大学生作为就业主体对价值追求、评价、选择的一种倾向性态度,也就是大学生以什么态度对待就业的各种影响因素,是对就业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判断与选择。它包括价值目标、地域、行业、工作条件、岗位性质、薪资福利、个人发展等的选择。

    5、就业实现途径:就业实现途径是大学生为实现一定职业目标而对就业途径、方法、手段等的认识与选择,这是目前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最显性、最关心的问题。

    (四)大学生就业观的特点

    大学生的就业观实际上是大学生群体的地位、特点在其就业过程中表现出的思想意识上的折射。大学生就业观的特点,就是作为就业主体的大学生群体与其他就业群体有显著差别,而表现出与其他就业观的不同之处。大学生就业观有以下特点:

    1、时代性

    大学生就业观的形成和发展,与时代的变化是紧密相联的。不同发展时期的社会有着不同的阶段目标,不同时代的大学生就有不同的就业目标,可以说大学生就业观的变化是时代变化的晴雨表,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大学生开始有了自己选择职业的意识,但毕业时必须是服从国家分配。他们在就业时最看重的是“社会地位”,追求的理想职业是“科学家”和“工程师”。20世纪80年代的大学生的就业标准,第一位是社会地位,第二位是社会意义,第三位是发挥个人才能和报酬。到了80年代末,“符合个人特长”成为他们就业的首要标准。20世纪90年代前期,大学生就业时追求“第一职业求稳定,第二职业求发财”。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曾经流行的“待遇决定职业选择”的模式己基本过时,“能否发挥专长”又成为大学生就业的首要标准,许多大学生说要在个人和社会两个价值之间寻找最佳结合点。由此可见,大学生就业观表现出强烈的时代气息。

    2、主体性

    从横向比较来看,大学生就业群体有自己鲜明的特征。有研究者认为:大学生具有“五高峰、四最、三敢、两缺乏、一个中心”的特点,即体力高峰、智力高峰、社会需求高峰、特殊行为高峰、成就高峰;


    社会调查方案模板》由:创业找项目整理
    链接地址:http://www.gjknj.com/duwu/10343.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下一篇:生涯人物访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