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创业找项目 > 范文大全 > 公共政策分析理论
  • 公共政策分析理论

  • 来源:创业找项目
  • 时间:2018-05-06
  • 移动端:公共政策分析理论
  • 篇一:公共政策分析

    1. 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为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

    标、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准则和行动计划。

    2. 公共政策的功能:1、导向功能 2、调控功能 3、分配功能 4、发展功能

    3. 公共政策的类型:纵向划分:1.元政策2.基本政策3.具体政策横向划分1.政治政策2.

    经济政策3.社会政策4.文化政策

    4. 公共政策系统:包括公共政策主体、公共政策客体和公共政策环境。要素之间相互不影

    响、相互作用。公共政策的运行正是以公共政策系统为基础的。

    5. 如何认识公共政策价值:管理价值文明价值理性价值

    6. 公共政策价值的意义:有助于合理确定公共政策目标有利于规范公共政策价值导向有利

    于协调公共政策利益关系

    7. 现行政策体现了哪些价值偏见:正义效率平等民主秩序发展利益

    8. 公共政策环境:第一,公共政策环境是一个包含大量因素的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几乎涵盖

    了公共政策面临的一切外部条件;第二,公共政策环境对于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具有十分重大的影响,它决定了公共政策的必要性及公共政策执行的效果;第三,公共政策环境与公共政策之间不断进行各种资源和信息的交流,构成一个循环的系统。

    9. 公共政策与政策环境的相互关系:1.公共政策环境是公共政策赖以生存的前提和基础

    2.公共政策必须适应政策环境3.政策环境的改变是公共政策变革的压力和动力4.公共政策对于政策环境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10. 政策环境的特征:复杂性多元性特殊性可变性

    11. 政策网络:是一种分析政策参与过程中团体与政府关系方法,它是一群行动者之间建立

    某种稳定程度的社会关系形态,以促成政策问题或方案的形成或发展。

    12. 公共决策体制:是决策权力分配的制度和决策程序、规则、方式等的总称。

    13. 公共决策的特点:1.决策制定与决策执行相对分工显著2.决策行动与决策研究分工日益

    明显3.决策系统与信息系统明显的结合4.“人”与“机”明显的结合5.高度分工与高度综合的有机整体逐渐形成。

    14. 公共决策体制结构:1.智囊系统2.决策系统3.执行系统4.信息系统5.监督系统

    15. 公共决策规则:1.投票规则2.听证制度3.专家咨询制度与脑库

    16. 中国决策体制存在的问题:1.公共决策系统及机构方面存在缺陷2.公共决策还未实现从

    经验决策到科学决策的根本性改变3、政策科学理论研究滞后于决策实践4.政策研究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17. 公共问题:是指社会成员在公共生活中共同受其广泛影响,具有影响的非排他性与不可

    分性,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那些公共性社会问题。

    18. 公共问题的特征:1、具有广泛的影响力2、具有影响的非排他性和不可分性。

    19. 公共问题产生的原因:1、社会传统2、自然条件3、科技发展4、社会经济制度与经济

    发展

    20. 政策议程:通常指某些引起深切关注并确认必须解决的公共问题,且被纳入正式商讨、

    规划、研究的议事程序中,以决定政府是否需要对其采取行动、何时采取行动、采取什么行动的政策过程。

    21. 政府政策议程:指政府部门从自身的立场、观点出发,根据公众需要、国家需要及政治

    运作过程的需要,认识到公众广泛讨论并提出的社会问题确实有需要解决的必要,并把它列入政府的议事日程进而准备采取行动来研究和处理的过程

    22. 公众议程:就是指某个社会问题引起了社会公众的普遍关注和共同讨论,并联合向政府

    有关部门提出政策诉求,要求采取措施或制定政策加以解决的议程阶段。

    23. 政策议程途径: 1.院外集团2.政治游行3.专家学者4.媒介及社会舆论5.公民请愿与公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众投票6.政治领导7.危机事件8.政治组织9.行政人员 政策制定的模式:1.理性模式 2.有限理性模式3.渐进模式4.系统决策模式5.精英决策模式6.博弈决策模式 政策合法化: 政策合法化包括行政程序合法化和法律程序的合法化,是指行政首长或相应的立法机构根据自己的职责、权限,按照特定程序使各种提议中的政策方案上升到法律或获得合法地位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使政策方案获得一定的社会权威性和约束性,以赢得多数人对该政策方案的支持和拥护 合法化的途径:1.公众参与2.建立听证制度3.建立行政程序制度4.建立政务信息公开制度5.建立协商谈判制度6.建立民意调查制度 政策合法化意义:1.政策合法化是政策制定过程的重要节阶段,又是政策执行的前提2.政策合法化是减少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的重要途径3.政策合法化是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保障4.政策合法化是依法治国的需要 中国公共政策制定存在的问题:1.决策系统有待进一步改进2.智囊系统的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3.政策制定的合法化过程有待进一步完善 政策工具的定义:公共部门或社会组织为解决某一社会问题或达成一定的政策目标而采取的具体手段和方式的总称。 政策工具的特征:1.有效性2.公平性3.适应性4.可操作性5.合法性和政治可行 政策工具的功能:1.政策工具是把政府决策变成现实的桥梁2.政策工具是实现公共管理职能的重要手段3.政策工具是实现政策目标的途径4.政策工具还推动我国行政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提高政府管理的绩效及效率 政策工具的类型:1.经济性工具2.行政性工具3.政治性工具4.社会性工具 运用政策工具的意义:1.政策工具是有效实现政策目标的途径和保障2.政策执行过程本身就是运用政策工具的过程3.政策工具的运用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政策成败 影响政策工具运用的因素:1.政策环境2.政策目标(1.要明确政府的基本职能和政策的根本宗旨2.要明确政策目标的构成3.政策工具运用一段时间后,要考虑政策目标是否已经发生转变)3.政策主体和客体4.政策工具自身的特性5.政策工具的运用实践和经验总结 中国政策工具的特点:1.由行政性工具为主转向多种政策工具并用的格局2.由强化管制性工具到放松管制性工具的改革3.政策工具的选择由“官本位”向“民本位”的转变 中国政策工具的缺陷:1.政策工具的选择缺乏科学化的依据2.政策工具的运用缺乏法治化规范3.政策工具的运用缺乏程序化指导4.政策工具的运用受功利意识驱使5.政策工具的运用缺乏稳定性和灵活性6.政策工具的运用效果缺乏有效评估 中国政策工具的发展:1.中国政策工具理论研究的发展(解释:1在中国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成熟,行政体制改革的深化及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的治理模式与方式、方法和手段亟待创新2政策工具的研究在中国仍然处于起步阶段3加强政策工具研究,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政策工具学4在我国,政策工具的研究应采取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案例分析和比较分析并重的方法加以研究5西方社会在政府改革运动中运用的政策工具,为中国在新形势下治理工具的选择和创新提供了有用的借鉴)2.中国政策工具运用实践的发展(解释:1.提高政策工具执行人员的素质2.建立高效的政策工具的运行机制3.优化政策工具运行环境) 政策执行的定义:是指政策方案被采纳后,政策执行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运用各种政策资源,以实施、服务和宣传等行动方式将政策观念形态的内容转化为现实效果,从而使既定的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过程。 政策执行的意义:1.公共政策执行是制定政策的目的和归宿2.公共政策执行决定着政策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方案实现的程度和范围3.公共政策执行是检验政策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4n公共政策执行是政策过程的中间环节 政策执行的模型:1.团队参与模型2.宣传动员模型3.权威强制模型4市场激励模型 公共政策终结的未来发展对策:1适当利益补偿2公开政策评估结果,积极争取支持力量3旧政策与新政策并行出台4折中妥协5适当运用强制力推行6加强法制建设,为政策终结提供法律保障7正确处理好政策终结与政策稳定、政策发展的关系 政策终结策略:休克策略2缓冲策略3桥梁策略4非正式终结策略5逆动策略 政策终结的必要性:1政策终结有利于节约政策资源2政策终结有利于提高政策效率3政策终结有利于政策过程的优化和政策质量的提高 政策终结障碍:1组织机构的惯性2抵制终结的联合影响3法律上的障碍4政策终结的代价5社会公共舆论的压力6理念和信念上的问题 政策终结:指经过由政府组织或社会自发的政策评估之后,政策决策者或制定者采取一定措施,将过时的、无效的或多余的政策、计划、功能或组织予以终止或结束。 政策评估模式:1目标达成模式2附带效果模式3无目标模式4综合模式5顾客导向模式6利益相关者模式7经济模式8职业化模式 政策评估的功能和意义:1可以科学的检测政策结果2可以作为决定政策继续、调整或重新制定的重要依据3能有效的检测政策效率和效益,为合理配置政策资源奠定基础4政策评估是迈向政策科学化和民主化的必由之路5政策评估是提高政策水平的重要途径6政策评估是改善执行不力,提高行政效率的重要保障 公共政策评估:就是政策评估主体依照一定的标准,运用特定的方法,对政策的科学性、可行性及其实施后的效果、效益与效率进行分析、比较与综合后所做出的一种价值判断,并以此作为决定政策继续、调整或终结的依据 政策执行的障碍:1政策规划障碍2政策认知障碍3政策体制障碍4政策资源障碍 行政自由裁量权:是行政主体在行政管理活动中所拥有的,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和自己的意志,自行判断、自行选择采取最为合适的行为方式及其内容的一种行政权力 公共政策分析:就是依据一定的政策理论、知识,运用各种分析方法和技术,帮助决策者发现和解决公共政策问题,以做出正确、合理的决策,避免出现重大的决策失误的过程。 公共政策分析的意义:1.有利于将社会科学理论具体应用于实践 2.有利于提高公共政策制定的民主化程度 3.有利于实现公共政策的科学化 4.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公共政策能力 5.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6.有利于满足我国政治与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 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要素:1.公共政策问题 2.公共政策目标 3.公共政策备选方案 4.公共政策效果 5.公共政策标准 6.公共政策模型 7.公共政策的政治可行性 我国公共政策分析的发展与特点:1.以马克思哲学为理论基础和理论指导,坚持实事求

    是的思想路线2.非常注重调查研究方法的运用3.目的在于帮助党和政府指导和规范社会行为,强调公共政策在规范社会行为、指导社会经济发展和调节社会利益等方面的性质和功能4.公共政策分析主要市委政府的相关部门服务的,注重为政府提供政策建议和对现有政策的解释

    篇二:公共政策分析模型

    公共政策分析(第二版)陈庆主编

    公共政策分析模型

    完全理性决策模型

    理性决策模型,也被部分人成为科学决策模型。他的基本出发点是,人们在决策是遵循最大化原则,抉择最优方案,谋求最大效益。作为决策的主体,始终坚持理性化活动,不存在任何非理性成分。

    (一)这种模式通常包含了下列基本内容:

    1、决策者面临的是一个既定的问题,该问题同其他问题的区别非常明显,或者至少同其他问题相比,它是最重要的。

    2、决策者选择决定的各种目的、价值或目标是明确的,或是希望利益最大,或是希望损失最小,而且可以依据不同目标的重要性进行排序。

    3、决策者有可供选择的两个以上的方案,面对着这些方案,通常在逐一选择的基础上,选取其中一个。假如方案基本是相同的,通常会作相同的决定。

    4、决策者对同一个问题会面临着一种或多种自然状态。它们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不可控因素。

    5、决策者会将每一个方案,在不同的自然状态下的受益值(程度)或损失值(程度)计(估)算出来,经过比较后,按照决策者的价值偏好,选出其中最佳者。

    (二)理性决策在实际中必须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1、决策过程中必须获得全部有效的信息。

    2、寻找出与实现目标相关的所有决策方案。

    3、能够准确地预测出每一个方案在不同的客观条件下所能产生的结果。

    4、非常清楚那些直接或间接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人们的社会价值偏向及其所占的相对比重。

    5、可以选择出最优化的决策方案。

    (三)评价

    理性决策模型所要求达到的基本条件,在现实生活中几乎是无法实现的。因此它遭到了许多学者的强烈批评。其中最突出的是查尔斯·林德布洛姆与赫伯特·西蒙。

    林德布洛姆指出:决策者并不是面对一个既定问题,而只是首先必须找出和说明问题。问题是什么?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认识与看法。比如物价迅速上涨,需要对通货膨胀问题做出反应。

    首先,明确这一问题的症结所在,往往十分困难。因为不同的利益代表者,会从各自的利益看待这些问题,围绕着通货膨胀存在不存在,若存在,其程度和影响怎样,以及产生通货膨胀的原因是什么等问题,人们都会有不同的回答。

    其次,决策者受到价值观的影响,选择方案往往会发生价值冲突。比较、衡量、判断价值冲突中的是与非是极其困难的。靠分析是无法解决价值观矛盾的,因为分析不能证明人的价值观,也不可能用行政命令统一人们的价值观。

    再次,有人认为"公共利益"可以作为决策标准,林德布洛姆批评了这种认识,认为在构成公共利益要素这个问题上,人们并没有普遍一致的意见,公共利益不表示一致同意的利益。 第四,决策中的相关分析不是万能的。决策受时间与资源的限制,对复杂决策讲,不会做出无穷尽的,甚至长时间的分析,也不会花费太昂贵代价用于分析,或者等待一切分析妥当再作决定,否则会贻误时机。

    西蒙进一步补充,决策过程中要收集到与决策状况有关的全部信息是不可能的。决策者处理信息的能力十分有限,不可能对信息做出最优化的处理与分析,因而不能获得百分之百的最佳决策。

    有限理论决策模型

    西蒙的有限理性模型(Simmon's Bounded Rationality Model)

    20世纪50年代之后,人们认识到建立在“经济人”假说之上的完全理性决策理论只是一种理想模式,不可能指导实际中的决策。赫伯特·西蒙(Herbent Simon)提出了满意标准和有限理性标准,用“社会人”取代“经济人”,大大拓展了决策理论的研究领域,产生了新的理论——有限理性决策理论。

    有限理性模型又称西蒙模型或西蒙最满意模型。这是一个比较现实的模型,它认为人的理性是处于完全理性和完全非理性之间的一种有限理性。

    有限理性模型的主要观点如下:

    (1)手段-目标链的内涵有一定矛盾,简单的手段-目标链分析会导致不准确的结论。西蒙认为,手段-目标链的次序系统很少是一个系统的、全面联系的链,组织活动和基本目的之间的联系常常是模糊不清的,这些基本目的也是个不完全系统,这些基本目的内部和达到这些目的所选择的各种手段内部,也存在着冲突和矛盾。

    (2)决策者追求理性,但又不是最大限度地追求理性,他只要求有限理性。

    这是因为人的知识有限,决策者既不可能掌握全部信息,也无法认识决策的详尽规律。比如说,人的计算能力有限,即使藉助计算机,也没有办法 处理数量巨大的变量方程组;人的想象力和设计能力有限,不可能把所有备择方案全部列出;人的价值取向并非一成不变,目的时常改变;人的目的往往是多元的,而且互相抵触,没有统一的标准。因此,作为决策者的个体,其有限理性限制他作出完全理性的决策,他只能尽力追求在他的能力范围内的有限理性。

    (3)决策者在决策中追求“满意”标准,而非最优标准。

    在决策过程中,决策者定下一个最基本的要求,然后考察现有的备择方案。如果有一个备择方案能较好地满足定下的最基本的要求,决策者就实现了满意标准,他就不愿意再去研究或寻找更好的备择方案了。

    这是因为一方面,人们往往不愿发挥继续研究的积极性,仅满足于已有的备择方案;另一方面,由于种种条件的约束,决策者本身也缺乏这方面的能力。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可以得到较满意的方案,而非最优的方案。

    根据以上几点,决策者承认自己感觉到的世界只是纷繁复杂的真实世界的极端简化,他们满意的标准不是最大值,所以不必去确定所有可能的备择方案,由于感到真实世界是无法把握的,他们往往满足于用简单的方法,凭经验、习惯和惯例去办事。因此,导致的决策结果也各有不同。

    如何理解西蒙的有限理性决策模型?

    答:①现实生活中决策者的理性是界于完全理性与非理性之间的有限理性,他们不是"经济人",而是"行政人"。

    ②由于决策者的价值取向和目标往往是多元的,他们的知识和能力水平是很有限的,在决策中常表现冲突的行为。

    ③无论是个人决策还是群体决策,大多数都是发现和选择满意方案的过程。

    渐进决策模型

    渐进决策模型最初是由美国著名的政治学家和政策科学家林德布洛姆于1959年发表的《“渐进调适”的科学》中提出的。渐进决策模型也是从批判理性决策模型入手的。

    (一)渐进决策提出的社会背景

    林德布洛姆关于渐进决策的思想,在他的早期著作《政治、经济、福利》一书中己具雏形。他在书中提出了社会政治过程有四种基本形态:

    1、价格体系对政治领袖来说,只有服务而无权力,他们不会屈从;但只有权力而无服务,又会失去大众的支持。如价格体系一样,政治领袖控制着社会大众,同时又被社会大众控制,两者相互控制。

    2、层级体系层级体系是政治领袖为实现其目标,由上而下,层层控制的工具。

    3、多元体制在美国多元化的政治体系中,存在着多元政治权力中心,并各有其自己的政治领袖。决策经常是在各党派公开地相互竞争中进行。各政治领袖受到多元体制形态的控制。

    4、议价市场买卖双方要相互讨价还价。妥协的结果是互相退让,选取折衷方案作为成交的价格。在政治上,各政治势力团体,如政党、政治派别与利益集团等等,相互妥协、交易,取得一种能牵制各政治领袖的"议价"。

    因此,从价格体系角度上看,价格不可能单方面决策;从层级体系角度看,除最高层外,其他层次也无法单方面做决定;从多元体系看,决定是各政治权力中心互动的结果;从议价的角度看,决定又是双方妥协的产物。这样,决策是彼此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无一方可以单独做决策。

    (二)渐进决策的内涵与特点

    由于多元主体的参与制衡,政府的公共政策实际上只是过去政府活动的持续,只是根据过去的经验而对现行的政策做出的局部的、边际性的调适。这种调适源自渐进的政治、渐进的政府决策,并主要通过政党政治来实现。调适的成功与否则取决于是否能够在一种渐进演变的过程中逐步寻获关于既定政策的公共看法。因此,关于政策的社会趋同程度是这个成败的关键。林德布罗姆认为的渐进政策如图所示。

    1940 19501960 19701976

    渐进主义政策分析模型

    概括地说,渐进主义政策分析模型有以下特点:

    1、因为现实政治所推行的是渐进政治,对政策问题,各政治领袖与政党的看法大致上达成共识,所能调节或改变者,只是在小的支节问题上,因而是渐进的。在实际政治中,不一

    定需要用许多理论。

    2、尽管政策分析或制定也会经常出现许多变量,但渐进分析只注重几个重要变量,方案的考虑也只限于少数几个。

    3、价值与事实在渐进分析中交互使用,互为一体。现实政治中的基本价值已达共识,无需再寻求各种不同的价值标准作为决定的标准。

    4、渐进分析着重己有的政策为前提,这样的政策更可能被社会上一般人所接受,并且与实现差距不大,不至于冒险。

    按照上面的想法,林德布洛姆认为渐进决策需要遵循三个基本原则:

    (1)按部就班原则

    (2)积小变大原则

    (3)稳中求变原则

    (三)渐进分析的合理性:

    1、渐进政治的基本特征是政治领袖对基本国策的看法是一致的,仅对每项政策提出渐进修改而已。每一个竞争政党也只是渐进地改变本身的政策,因而某项政策是在解决某一个既定问题时,经渐进修改而达到完善地步。

    2、渐进决策模型基本是保守的,它以现行的计划、政策、消费为基础。决策者既没有足够时间、智慧或经费,用以调查所有的政策方案,也无法在多种不同的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价值相互交错作用的情况下,评估出每一项方案的成本与利益。只好以接受以往政策为理由,只审查不至于造成自然、经济、组织与行政失调的方案。

    3、人的智慧与能力是有限的,作为现实主义者,人们不会经常追求唯一的最佳途径,一旦发现有可行的途径,就会停止追求。决策者只有在那些自己熟悉的方案中,不能再满足需求时,才会冒险寻求较根本性的政策改革。

    4、社会由各种不同的阶层,甚至不同的种族组织而成。不同的团体,各有其既定目标。在现阶段多元的社会环境下,为维持社会稳定,政府希望保持现行的计划,不太愿意从事全面性的政策改革。为保证现行计划的连续性,决策过程只能是渐进的。

    综上所述,渐进决策模型从认识论与方法论的角度,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从认识论上讲,它在于以历史和现实的态度将决策的运行看成是一个前后衔接的不间断过程;从方法论上看,它注重事物变化的量的积累。以量变导致质变,主张通过不间断的修正,达到最终改变政策之目的。

    (四)评价

    优点:

    1、决策所选择方案与现实状况相差不大,可以预测;

    2、在一时无法搞清人们的各种需求时,渐进方案会以不断尝试的方式,找出一种满意结果。

    3、易于协调各种相互冲突的目标,不会因远离原有目标,搞乱了原目标间的秩序。

    4、渐进方式可以帮助人们检验所做的抉择是否正确,特别在复杂条件下,可以孤立某些因素,比较其利弊。

    5、渐进方式比较稳妥,容易控制,能及时纠正错误,不会造成大起大落的状况。

    批评:这种模式在社会稳定,变迁速率缓慢时还比较适宜。但社会条件与环境发生巨大变革时,需要彻底改革现有政策,这种模式非但起不到应有作用,很可能阻碍社会的变革。理性决策模型所要求的过于理想化,在现实世界中是无法达到的,而渐进决策模型虽与实际决策过程相近似,但只适用于稳定的社会中。

    精英决策模型

    精英决策模型,是将公共政策看成是反映占统治地位的精英们的价值和偏好的一种决策理论。又成为杰出人物模型,是托马斯·戴伊(T.R.Dye)和哈蒙·齐格勒(Harmon Zeigler)于1975年在《民主政治的讽刺》中提出来的。其基本点是,不是人民大众通过他们的需求与行动决定公共政策,而是占统治地位的精英们决定了公共政策,然后由政府官员和机构加以实施。

    (一)精英决策模型的基本内容

    1、社会分化成掌权的少数人和无权的多数人。只有少部分人才有权为社会分配价值,而群众则不能决定公共政策。

    2、少数的统治者与杰出人物不是被统治的群众代表,他们主要来自社会中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那个阶层。

    3、非杰出人物向杰出人物的转化必然是一个缓慢而又持续的过程,从而才能保持社会的稳定并避免发生革命,在非杰出人物中,只有那些接受了杰出人物的一致意见者,才被允许进入统治集团。

    4、在社会制度的基本价值观和维护这一社会制度方面,杰出人物的看法是一致的。

    5、公共政策所反映的不是大众的要求,而是反映了杰出人物的主要价值观,公共政策的变化将是渐进性的,而非革命性的。

    6、活跃的杰出人物很少受群众的直接影响。相反,杰出人物影响群众远远超过群众对他的影响。

    (二)评价

    戴伊等人的理论,把政策看成是杰出人物行为的产物,只反映他们的价值观,并服务于他们的目标,有其合理性。迄今为止,人们不难发现,现今在任何政治制度下,总是少数人统治着多数人;其次,在任何社会中,政治精英对政治参与的态度可能是影响该社会政治参与性质的一个最具决定性的因素,对大多数政治精英来说,政治参与至多是一种手段,而不是一种基本价值;(亨廷顿《难以决策》)另外,人类政治民主的理想形式是最广大的人民直接管理国家,但政治民主的内涵在本质上是由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所决定的。只要代议制民主制依然是现阶段人类政治民主的主要形式,精英决策就是不可避免的。

    然而在任何一个大众参政议政程度较高的社会里,人民群众的影响仍是占主要地位的。从发展民主政治的要求看,政府最基本的目标,是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其决策既要真正能代表并反映他们的需求,又要获得他们的支持和拥护,否则任何一个政治系统不可能稳定和发展。

    集团决策模型

    假设:这个模型的基本假设是,集团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斗争是政治生活中的根本事实。在如美国的那样的多元化社会中,存在着大量的政治利益集团。尽管这些利益集团,在利益、规模、结构和活动方式上是多样化的,但一般地说,某一利益集团往往关心的是影响与某一具体问题相关的政策。不同的利益集团对同一个政策,常存在着相互矛盾的理解与追求,因此政府就有必要从相互冲突中进行选择。

    内涵:集团决策模型将公共政策看成是集团斗争的产物,正如厄尔·莱瑟姆指出的那样:"所谓公共政策,是指某一特定时间里,团体间的争斗所达到的平衡,它体现了那些一直试图获取优势的并相互竞争着的党派或集团之间出现的均势。从集团模型看来,集团是个人与政府间发生联系的纽带,集团间的互动是政治生活中的基本特征。作为一种政治行为,这种体现了个人的愿望和利益间的集团的互动性,将不断地影响着政府制定公共政策的动机。

    评价:按照集团决策模型的理解,政府在制定政策过程中,完全处于被动地位。集团决策模型过份夸大了集团的重要性,既低估了决策者在政治过程中所起到的独立的又富有创造性的作用,又没有充分认识到政治生活中其他因素的重要影响。但这种模式把注意力集中到决策

    篇三:公共政策分析论述题

    论述题(50题)

    1、论述影响公共政策评估的主要因素,请举例分析。

    答案:(1)公共政策目标的不确定性,表现在:政策目标无法量化;大多数政策有多重目标;政策目标的不稳定性;政策目标的含糊性;政策目标的主观性;政策目标的情境性。

    (2)公共政策影响的广泛性,影响因素有些难以测量,衡量标准难以统一。

    (3)政策对象的抵制,政策运行的各有关人员会基于自身的利益而阻挠或反对政策评估的进行。

    (4)公共政策资源的混合性和公共政策行为的重叠性,投入到不同政策的资源彼此纠结,难以分清每项具体政策的投入;相关的政策同时作用于同一的政策对象,各自效果难以分辨。

    (5)结合案例分析略

    2、论述促进公共政策评估的途径。

    答案:(1)端正评估的指导思想:评估是政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重要保障;评估过程要实事求是;建立奖惩制度,实现权、责、利相统一;评估的目的是实现政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提高政策效果。

    (2)促进政策评估的制度化:建立评估工作制度,设立政策评估基金,强化评估反馈机制。

    (3)保持政策评估的独立性:建立独立评估机构,评估者的地位要有周全的职业保障,评估者要有独到的方法。

    3、论述政策监控的作用和意义,请结合案例分析。

    答案:(1)政策评估是保证政策制定合法化、科学化和民主化的重要手段。

    (2)保证政策内容尽可能广泛地综合各种利益要求,使之反映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3)保证政策贯彻落实,尽可能地避免政策过程中发生对政策误解、曲解、滥用、消极抵制甚至反抗。

    (4)促进政策的调整与完善,有利于及时准确、真实地发现政策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以便及时地实现政策的调整、完善或者终结。

    (5)结合案例略

    4、我国政策评估面临什么困难?如何改进我国的政策评估体制?

    答案:我国公共政策评估的现状可以概括为:刚刚起步,问题重重,具体来说,当前我国政策评估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评估者缺乏对政策评估的科学认识和认真态度;

    (2)评估标准以价值判断为主,评估方法以定性分析为主;

    (3)缺乏独立的政策评估组织;

    (4)评估对象以政策输出为主,忽视对政策影响的评估;

    (5)资料和评估经费的欠缺;

    (6)公众未能广泛参与政策评估。

    推进评估工作的主要途径:(1)提高对评估工作及其意义的认识;(2)政策评估制度化;(3)建立独立的评估组织;明确政策目标、精选评估对象;(4)建立政策评估信息系统。

    5、举例分析中国公共政策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答案:中国公共政策研究的历史:

    1、中国古代的政策谋略思想,比较有代表性的有管仲的"俗之所欲,因而与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老子的"损有余而补不足","无为而治",商鞅的"明世俗之变";韩非子的"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等。

    2、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政策研究传统

    ①.毛泽东的政策思想:"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的政策制定出发点,"实事求是"的决策指导思想,"民主集中制"的决策原则。

    ②.邓小平的政策思想:"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政策制定原则,"摸着石头过河"的渐进决策原则,重视政策试验的政策执行思想。政策评价的标准有:实践标准、生产力标准、"三个有利于"标准。

    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政策科学研究兴起,表现在美国的公共政策专著和教材被译成中文,国内学者撰写教材与专著,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政策科学被作为一门分支学科提上学科建设日程,20世纪末期,一些高校开设政策科学的相关课程,建立起相关研究机构,开始招收政策科学方向的硕士生与博士生等等。

    6、结合实际案例,论述公共政策调整的原因和原则。

    答案:(1)公共政策调整的原因,主要由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

    客观原因主要包括:公共政策问题的变化;公共政策目标的变化;公共政策环境的变化;公共政策资源的变化;公共政策缺陷的暴露;政策的负面作用加大。

    主观原因主要包括:认识能力的有限性往往使得政策制定和执行存在不足,使政策与环境不相适应。

    (2)公共政策调整的原则主要有:预设性(预先设计好调整的周期,避免"自锁"现象);程序性;针对性;实事求是;短期成效与长远规划相结合;学习借鉴与自主创新相结合;反馈性;适度性。

    (3)结合案例分析略

    7、结合实际案例,论述公共政策终结的内容和作用。

    答案:(1)公共政策终结的内容主要包括:

    功能的终结:终止由政策所带来的某些具体的利益和服务

    机构的终结:伴随着政策终结而进行的机构缩减或撤销

    公共政策本身的终结:政策的功能由新的政策来承担

    计划的终结:执行政策的措施和手段的终结

    (2)公共政策终结的作用:

    节省公共政策资源,因为政策的正效力是逐渐衰减的;

    提高政策绩效,旧政策的终结实际上意味着新政策的启动;

    避免政策僵化,政策僵化是在政策运行过程中存在应该终结的政策或者项目没有及时予以终结的政策现象;

    促进公共政策优化,包括公共政策人员的优化和公共政策组织的优化。

    (3)结合实际案例略

    8、请结合实际,论述德里翁对公共政策终结的障碍的观点。

    答案:德里翁认为政策终结的主要阻碍因素包括:

    (1)心理与知识上的抵触:政策受益者、政策制定者、政策执行者由于既得利益在心理上会抵触政策终结;

    (2)组织机构和政策本身的连续性:机构自身的惯性、机构的生命力和机构的动态适应性,使政策本身具有连续性,也会阻碍政策的终结。

    (3)动态的保守主义

    (4)反对终结的联合体的形成与活动行政机关的联盟:行政机关自身的既得利益、利益集团的特定利益会形成终结政策的联盟。

    (5)法律上的障碍:法律秩序的落后、法律的稳定性与程序性形成阻碍因素。

    (6)公共政策终结的高昂代价

    (7)案例分析略

    9、结合实际案例,论述公共政策终结的策略

    答案:(1)重视说服工作,通过交流互动消除人们的抵触情绪,让人们了解原有政策的低效与无效,将来会有更多大的利益,政策终结的积极意义,积极获得民众的支持。

    (2)注意因势利导,营造有利气氛;

    (3)借助政策评估争取支持力量,通过政策评估结论,让人们了解政策终结的意义。

    (4)废旧与立新并举,缓和政策终结的压力。

    (5)适当传播试探信息,测定公共舆论态度。注意发挥试探的双重效果:引起公众的讨论,引起部分人的误解。注意有选择性的选取政策终结的不同内容在不同场合试探

    (6)试探试点先行,避免矛盾激化;终结必要部分,减少终结代价。

    (7)案例分析略

    10、论述政策执行再决策的含义、主要依据及其作用。请结合具体政策分析。

    答案:(1)政策执行再决策:是指公共政策执行主体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根据信息反馈对现行政策方案所做的补充和修正。

    (2)政策执行再决策的主要依据包括:主要任务、目标、路线的变化;政策环境的变化;人们认识的深化;政策偏差的产生;政策副作用的产生

    (3)政策执行再决策的作用和意义:再决策有利于纠正公共政策执行的偏差;再决策有利于保证公共政策执行取得更好效果;再决策有利于后续政策的科学制定。

    (4)结合我国具体政策进行分析略

    11、论述政策执行偏差产生的一般原因,以及由于我国特殊国情而产生的原因。

    答案:(1)主观原因:①执行者的认知缺陷;②执行者的利益驱使;③执行者的管理缺陷;④执行准备不充分

    (2)客观原因:①政策本身的复杂性;②政策质量低劣;③政策环境的变化;④利益集团的压力;⑤政策资源不足;⑥缺乏健全的监督机制。

    (3)我国特殊国情所导致的原因:①转型时期的政策环境,各个领域都在进行制度变革和制度创新,新旧制度新旧观念相互激荡;②领导体制的缺陷,党政关系没有理清;③民主法制意识淡薄,对政策执行者缺乏有效监督,为政治执行偏差制造了条件。

    12、论述公共政策评估的作用,结合我国的具体政策进行分析。

    答案:(1)政策评估决定公共政策去向的重要依据,引导政策运行趋于正确、科学的方向,确定新的政策目标和政策方案的必要前提;

    (2)政策评估是合理配置资源的基础,知晓政策运行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确认每项政策价值,了解政策的执行情况;

    (3)政策评估是实现公共政策民主化、科学化的重要途径,政策评估可以实现政策参与民主化,集思广益,从而事项政策持续运行的科学化;

    (4)政策评估是厘清政策责任归属的必要手段,促进民主法制社会的"责任政治",促进"责任政府"以及行政管理中的"问责制"的构建。

    (5)结合具体政策分析略。

    13、论述目标达成模式、利益相关者模式、顾客导向模式、综合评估模式四种评估模式的特色。

    答案:(1)目标达成模式,将政策目标作为评估时的唯一目标,具有局限性:目标可能是模糊的;政策可能有多个目标;没有考虑非预期后果;目标与手段之间的替换;没有考虑政策的实施过程与实施成本;假定政策执行者是严格按照决策者的意志行事。

    (2)利益相关者模式,对相关利益者的需求和关注点进行关注,优点是可以缓解专业知识不足的问题,最大化反映现实情况,提高评估的应用价值;局限性则在于,需要大量的人、财、物;对"利益相关者"的确定比较困难,各利益者之间的矛盾难以平衡。

    (3)顾客导向模式,将项目干预对象的目标、期望、关心、需要作为评估的组织原则和价值标准,优势在于:定位政策的顾客;评价内容的多样化与价值的多元化;体现了民主和参与。

    (4)综合评估模式,将政策的前期投入、落实、产出三个阶段都纳入评估范围,优点在于公开、公平和公正,能做出较好的解释。

    14、论述行动理论、组织理论、博弈理论对公共政策执行内涵的不同理解。

    答案:(1)按照行动理论的视角,公共政策执行是公共政策付诸实施的各种活动,在诸多活动中,又以解释、组织和实施最为重要。行动理论揭示了政策执行的行动性质。

    (2)按照组织理论的视角,执行公共政策的行动不是单个人的、无序的活动,而是由一系列的活动所构成的一个有组织的活动系统。组织理论揭示研究政策执行必须研究政策执行组织,视组织问题是公共政策执行的关键环节。

    (3)按照博弈理论的视角,公共政策的本质是运用权威性的规范对社会利益进行协调;公共政策执行过程就是公共政策制定、执行主体与公共政策目标群体在相互作用中对利益加以选择、追逐、交易和谈判的过程。博弈理论启示我们公共政策的核心在于控制,政策执行的成功取决于参加者的策略选择。

    15、结合实际政策,论述政策执行的基本原则。

    答案:(1)忠实执行原则:坚持既定的政策方案,严格执行公共政策的规定及其要求,使其始终按照政策方案所确定的精神进行。注意:忠实执行不等于死搬硬套。

    (2)实事求是原则:从公共政策执行的规律出发,处理好公共政策实施中宣传、计划、实验、调整、评估、终止等各个程序的关系。要求:从公共政策执行时的具体环境、可能条件、可获得资源以及各种现实的技术与手段出发,量力而行。

    (3)注重实效原则:抓住时机,迅速果断地实施公共政策;要求:快速理解公共政策,快速组织资源,快速调整政策,制度化管理。

    (4)强制执行与说服宣传相结合原则:保持公共政策的权威性、严肃性、原则性,依靠公众的参与;要求:坚持原则性,做好说服教育工作,让公众理解和参与公共政策。

    (5)结合案例分析略


    公共政策分析理论》由:创业找项目整理
    链接地址:http://www.gjknj.com/duwu/10203.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下一篇:应急预案编制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