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创业找项目 > 范文大全 > 公共政策分析方法
  • 公共政策分析方法

  • 来源:创业找项目
  • 时间:2018-05-06
  • 移动端:公共政策分析方法
  • 篇一:公共政策分析

    1. 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为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

    标、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准则和行动计划。

    2. 公共政策的功能:1、导向功能 2、调控功能 3、分配功能 4、发展功能

    3. 公共政策的类型:纵向划分:1.元政策2.基本政策3.具体政策横向划分1.政治政策2.

    经济政策3.社会政策4.文化政策

    4. 公共政策系统:包括公共政策主体、公共政策客体和公共政策环境。要素之间相互不影

    响、相互作用。公共政策的运行正是以公共政策系统为基础的。

    5. 如何认识公共政策价值:管理价值文明价值理性价值

    6. 公共政策价值的意义:有助于合理确定公共政策目标有利于规范公共政策价值导向有利

    于协调公共政策利益关系

    7. 现行政策体现了哪些价值偏见:正义效率平等民主秩序发展利益

    8. 公共政策环境:第一,公共政策环境是一个包含大量因素的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几乎涵盖

    了公共政策面临的一切外部条件;第二,公共政策环境对于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具有十分重大的影响,它决定了公共政策的必要性及公共政策执行的效果;第三,公共政策环境与公共政策之间不断进行各种资源和信息的交流,构成一个循环的系统。

    9. 公共政策与政策环境的相互关系:1.公共政策环境是公共政策赖以生存的前提和基础

    2.公共政策必须适应政策环境3.政策环境的改变是公共政策变革的压力和动力4.公共政策对于政策环境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10. 政策环境的特征:复杂性多元性特殊性可变性

    11. 政策网络:是一种分析政策参与过程中团体与政府关系方法,它是一群行动者之间建立

    某种稳定程度的社会关系形态,以促成政策问题或方案的形成或发展。

    12. 公共决策体制:是决策权力分配的制度和决策程序、规则、方式等的总称。

    13. 公共决策的特点:1.决策制定与决策执行相对分工显著2.决策行动与决策研究分工日益

    明显3.决策系统与信息系统明显的结合4.“人”与“机”明显的结合5.高度分工与高度综合的有机整体逐渐形成。

    14. 公共决策体制结构:1.智囊系统2.决策系统3.执行系统4.信息系统5.监督系统

    15. 公共决策规则:1.投票规则2.听证制度3.专家咨询制度与脑库

    16. 中国决策体制存在的问题:1.公共决策系统及机构方面存在缺陷2.公共决策还未实现从

    经验决策到科学决策的根本性改变3、政策科学理论研究滞后于决策实践4.政策研究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17. 公共问题:是指社会成员在公共生活中共同受其广泛影响,具有影响的非排他性与不可

    分性,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那些公共性社会问题。

    18. 公共问题的特征:1、具有广泛的影响力2、具有影响的非排他性和不可分性。

    19. 公共问题产生的原因:1、社会传统2、自然条件3、科技发展4、社会经济制度与经济

    发展

    20. 政策议程:通常指某些引起深切关注并确认必须解决的公共问题,且被纳入正式商讨、

    规划、研究的议事程序中,以决定政府是否需要对其采取行动、何时采取行动、采取什么行动的政策过程。

    21. 政府政策议程:指政府部门从自身的立场、观点出发,根据公众需要、国家需要及政治

    运作过程的需要,认识到公众广泛讨论并提出的社会问题确实有需要解决的必要,并把它列入政府的议事日程进而准备采取行动来研究和处理的过程

    22. 公众议程:就是指某个社会问题引起了社会公众的普遍关注和共同讨论,并联合向政府

    有关部门提出政策诉求,要求采取措施或制定政策加以解决的议程阶段。

    23. 政策议程途径: 1.院外集团2.政治游行3.专家学者4.媒介及社会舆论5.公民请愿与公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众投票6.政治领导7.危机事件8.政治组织9.行政人员 政策制定的模式:1.理性模式 2.有限理性模式3.渐进模式4.系统决策模式5.精英决策模式6.博弈决策模式 政策合法化: 政策合法化包括行政程序合法化和法律程序的合法化,是指行政首长或相应的立法机构根据自己的职责、权限,按照特定程序使各种提议中的政策方案上升到法律或获得合法地位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使政策方案获得一定的社会权威性和约束性,以赢得多数人对该政策方案的支持和拥护 合法化的途径:1.公众参与2.建立听证制度3.建立行政程序制度4.建立政务信息公开制度5.建立协商谈判制度6.建立民意调查制度 政策合法化意义:1.政策合法化是政策制定过程的重要节阶段,又是政策执行的前提2.政策合法化是减少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的重要途径3.政策合法化是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保障4.政策合法化是依法治国的需要 中国公共政策制定存在的问题:1.决策系统有待进一步改进2.智囊系统的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3.政策制定的合法化过程有待进一步完善 政策工具的定义:公共部门或社会组织为解决某一社会问题或达成一定的政策目标而采取的具体手段和方式的总称。 政策工具的特征:1.有效性2.公平性3.适应性4.可操作性5.合法性和政治可行 政策工具的功能:1.政策工具是把政府决策变成现实的桥梁2.政策工具是实现公共管理职能的重要手段3.政策工具是实现政策目标的途径4.政策工具还推动我国行政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提高政府管理的绩效及效率 政策工具的类型:1.经济性工具2.行政性工具3.政治性工具4.社会性工具 运用政策工具的意义:1.政策工具是有效实现政策目标的途径和保障2.政策执行过程本身就是运用政策工具的过程3.政策工具的运用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政策成败 影响政策工具运用的因素:1.政策环境2.政策目标(1.要明确政府的基本职能和政策的根本宗旨2.要明确政策目标的构成3.政策工具运用一段时间后,要考虑政策目标是否已经发生转变)3.政策主体和客体4.政策工具自身的特性5.政策工具的运用实践和经验总结 中国政策工具的特点:1.由行政性工具为主转向多种政策工具并用的格局2.由强化管制性工具到放松管制性工具的改革3.政策工具的选择由“官本位”向“民本位”的转变 中国政策工具的缺陷:1.政策工具的选择缺乏科学化的依据2.政策工具的运用缺乏法治化规范3.政策工具的运用缺乏程序化指导4.政策工具的运用受功利意识驱使5.政策工具的运用缺乏稳定性和灵活性6.政策工具的运用效果缺乏有效评估 中国政策工具的发展:1.中国政策工具理论研究的发展(解释:1在中国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成熟,行政体制改革的深化及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的治理模式与方式、方法和手段亟待创新2政策工具的研究在中国仍然处于起步阶段3加强政策工具研究,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政策工具学4在我国,政策工具的研究应采取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案例分析和比较分析并重的方法加以研究5西方社会在政府改革运动中运用的政策工具,为中国在新形势下治理工具的选择和创新提供了有用的借鉴)2.中国政策工具运用实践的发展(解释:1.提高政策工具执行人员的素质2.建立高效的政策工具的运行机制3.优化政策工具运行环境) 政策执行的定义:是指政策方案被采纳后,政策执行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运用各种政策资源,以实施、服务和宣传等行动方式将政策观念形态的内容转化为现实效果,从而使既定的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过程。 政策执行的意义:1.公共政策执行是制定政策的目的和归宿2.公共政策执行决定着政策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方案实现的程度和范围3.公共政策执行是检验政策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4n公共政策执行是政策过程的中间环节 政策执行的模型:1.团队参与模型2.宣传动员模型3.权威强制模型4市场激励模型 公共政策终结的未来发展对策:1适当利益补偿2公开政策评估结果,积极争取支持力量3旧政策与新政策并行出台4折中妥协5适当运用强制力推行6加强法制建设,为政策终结提供法律保障7正确处理好政策终结与政策稳定、政策发展的关系 政策终结策略:休克策略2缓冲策略3桥梁策略4非正式终结策略5逆动策略 政策终结的必要性:1政策终结有利于节约政策资源2政策终结有利于提高政策效率3政策终结有利于政策过程的优化和政策质量的提高 政策终结障碍:1组织机构的惯性2抵制终结的联合影响3法律上的障碍4政策终结的代价5社会公共舆论的压力6理念和信念上的问题 政策终结:指经过由政府组织或社会自发的政策评估之后,政策决策者或制定者采取一定措施,将过时的、无效的或多余的政策、计划、功能或组织予以终止或结束。 政策评估模式:1目标达成模式2附带效果模式3无目标模式4综合模式5顾客导向模式6利益相关者模式7经济模式8职业化模式 政策评估的功能和意义:1可以科学的检测政策结果2可以作为决定政策继续、调整或重新制定的重要依据3能有效的检测政策效率和效益,为合理配置政策资源奠定基础4政策评估是迈向政策科学化和民主化的必由之路5政策评估是提高政策水平的重要途径6政策评估是改善执行不力,提高行政效率的重要保障 公共政策评估:就是政策评估主体依照一定的标准,运用特定的方法,对政策的科学性、可行性及其实施后的效果、效益与效率进行分析、比较与综合后所做出的一种价值判断,并以此作为决定政策继续、调整或终结的依据 政策执行的障碍:1政策规划障碍2政策认知障碍3政策体制障碍4政策资源障碍 行政自由裁量权:是行政主体在行政管理活动中所拥有的,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和自己的意志,自行判断、自行选择采取最为合适的行为方式及其内容的一种行政权力 公共政策分析:就是依据一定的政策理论、知识,运用各种分析方法和技术,帮助决策者发现和解决公共政策问题,以做出正确、合理的决策,避免出现重大的决策失误的过程。 公共政策分析的意义:1.有利于将社会科学理论具体应用于实践 2.有利于提高公共政策制定的民主化程度 3.有利于实现公共政策的科学化 4.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公共政策能力 5.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6.有利于满足我国政治与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 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要素:1.公共政策问题 2.公共政策目标 3.公共政策备选方案 4.公共政策效果 5.公共政策标准 6.公共政策模型 7.公共政策的政治可行性 我国公共政策分析的发展与特点:1.以马克思哲学为理论基础和理论指导,坚持实事求

    是的思想路线2.非常注重调查研究方法的运用3.目的在于帮助党和政府指导和规范社会行为,强调公共政策在规范社会行为、指导社会经济发展和调节社会利益等方面的性质和功能4.公共政策分析主要市委政府的相关部门服务的,注重为政府提供政策建议和对现有政策的解释

    篇二:公共政策分析

    期末作业考核

    《公共政策分析》

    满分100分

    一、概念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政策监督

    是指政策监控的主体从一定制度、法规的依据出发,对政策系统的运行,包括政策的制定、 执行与评估及终结活动进行监视和督促的行为。

    2.正式评估

    是指法定的评估者依据事先制定的评估方案,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要求,对政策效果所作的评 估。

    3.评估客体

    是指政策评估的对象,即所要评估的具体政策,虽然在一项实际的政策评估活动中,评估对象 是既定的,但这并不是说所有政策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并有必要进行评估。

    4.测定

    就是根据政策评估的指标和收集到的信息,在加工整理的基础上对政策的执行效果进行描述。

    5.行政裁量

    是指行政机关在法律积极明示的授权或消极默示许可的范围内,基于行政目的,自行斟酌,选 择认为正确的行为,而不受法院的审查。也有人认为,裁量是裁度推量之意,是人类对事物考虑的内在心理意识的过程。

    6.政策执行的思想诱导工作

    指运用宣传、舆论、说服、谈心、协商、对话等方式做政策对象的思想工作 保证政策执行。

    二、简答题(每空10分,共50分)

    1. 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1) 公共政策的主体单一性。 2) 公共政策指向的公共性和社会性。 3) 公共政策权威的强制性。 4) 公共政策的利益性。 5) 公共政策范围的广泛性。

    2. 公共政策执行的机制构建分哪几个方面?

    1) 公民参与机制 2) 沟通协调机制 3) 监督控制机制

    3. 政策评估会遇到哪些障碍?

    1) 政策主体相关人员的抵制 2) 政策影响的广泛性 3) 政策资源的混合和相关政策的重叠 4) 政策问题的复杂性 5) 政策目标的不确定性

    4. 政策终结的障碍有哪些?

    1) 利益上的障碍 2) 组织机构的障碍 3) 成本上的障碍 4) 程序上的障碍

    5. 对公共政策分析影响较大方法有哪些?

    1) 价值分析 2) 可行性分析3) 历史分析 4) 比较分析 5) 创造性分析

    三、论述题(共20分)

    1.请你论述影响公共政策执行因素的主要内容。

    1) 政策本身因素

    2) 政策执行主体的因素

    3) 政策以外的因素 一、公共政策是基于公共选择基础上的政策。公共选择是和私人选择相对应的选择,它基于财产不能靠私人竞争在自愿的双边契约中来配置的成本和收益不能内部化的决策。由于公

    共选择不涉及双向的付出和收益,只涉及非相互性的收益,因此容易导致塔便车、败德、公地灾难和代理人机会主义。因此,公共选择需要有强制。

    二、影响公共政策制定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制定者、执行者、实施对象、既得利益集团等,也包括下面所指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三、影响公共政策执行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类。

    1、自然环境是指与政策执行系统发生密切联系并与之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外部自然条件。自然环境主要包括地理环境、生物环境和宇宙环境。自然环境与一定的政策执行系统发生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影响着政策执行的过程及其结果,

    2、社会环境通过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科学、技术、道德和风俗习惯等表现为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和文化环境。

    篇三:《公共政策分析》课程分析

    第一部分 课程概况

    包括课程定位、性质和作用,学时学分,开课对象,学情分析等

    第二部分 课程教学设计与实施情况

    包括教学目标、内容、教材、方法和手段,考核办法等。

    第三部分 课程建设与教学效果

    包括师资力量,集体备课,教学效果、成绩和反馈等。

    第一部分 课程概况

    课程定位:《公共政策分析》是管理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

    性质和作用:本课程立足于对我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进行系统的政策理论与政策技能的培养,帮助学生系统掌握公共政策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通过政策过程的理论教育与案例分析,指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认识和分析政策问题,做到科学决策。该课程的建设对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学时学分本课程共51学时,3学分。

    开课对象开课对象为管理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学生。 学情分析1、本课程具有跨学科的特点。由于本课程是围绕问题产生知识,因而具有明显的跨学科性质,运用了政治学、经济学、公共管理学、社会学等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的许多研究成果。2、本课程具有很强的应用性。本学科产生于“二战”之后,是因应当时社会诸多问题急需解决的情况产生的,具有很强的工具理性色彩。3、本课程架起了知识和公共权力的一座桥梁。知识不和公共权力结合,很难发挥作用,公共权力不和知识相结合,就会导致权力的滥用。而《公共政策学》就起到了这么一个桥梁的作用。

    第二部分 课程教学设计与实施情况

    教学目标:本专业在人才培养上的特色可以概括为:“应用型、融通性、开放式”。“应用型”主要指学校培养的毕业生动手能力强,能迅速适应社会。“融通性”一是指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实现不同学科专业之间、本科与研究生教育之间、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融通;二是指学校培养的人才不仅是专业理论的专才,更是实践和运用的通才,具有融会贯通、触类旁通的发散型知识结构。“开放式”一是指学校对内对外的开放,实行开放式办学;二是指学校培养的人才具有开放性的知识结构,创造力强,发展潜力大。《公共政策学》是一门综合性

    和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包含了政治学、经济学、公共管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许多知识精华,在培养公共管理类人才方面具有核心专业课的地位,它能够让学生具有认知政策问题,拟订解决方案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今后从事公共管理工作打下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技能基础。 教学内容:

    第一章 导论: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理论与框架

    第一节 公共政策的本质

    第二节 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与主要功能

    第三节 公共政策分析

    第二章 政府、市场与公共政策的关系分析

    第一节 社会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第二节 市场失灵、政府失灵和志愿失灵

    第三节 政府角色与公共政策

    第三章 公共政策系统分析

    第一节 公共政策主体

    第二节 公共政策客体

    第三节 公共政策环境

    第四节 公共政策工具

    第四章 公共政策问题的构建分析

    第一节 公共政策问题概述

    第二节 公共政策问题构建的程序

    第三节 公共政策议程的建立

    第五章 公共政策方案的制定分析

    第一节 公共决策体制

    第二节 政策方案规划的综合分析

    第三节 政策方案规划的基本程序

    第四节 公共政策合法化

    第六章 公共政策内容的执行分析

    第一节 政策执行的理论研究

    第二节 公共政策执行的模型

    第三节 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与方式

    第七章 公共政策效果的评价分析

    第一节 公共政策评价概述

    第二节 公共政策评价的操作

    第三节 公共政策的终止

    第八章 公共政策分析方法论

    第一节 现代科学方法论与模型方法

    第二节 数学分析的基本模型

    第三节 事实、价值、规范与可行性分析

    第四节 利益分析的内容及其实现途径

    第五节 系统方法与系统分析

    第九章 公共政策过程中的分析方法

    第一节 构建公共政策问题的方法

    第二节 政策备择方案的优化技术

    第三节 预测及预测方法

    第四节 政策效果评价方法

    第十章 公共政策分析模型与框架

    第一节 公共政策的政治分析模型

    第二节 公共政策的理性分析模型

    第三节 公共政策的分析框架

    第十一章 公共政策分析的量化方法(一)

    第一节 规划方法

    第二节 决策方法

    第三节 投入产出分析方法

    第十二章 公共政策分析的量化方法(二)

    教材:

    陈庆云教授主编的《公共政策分析》(第2版),为教育部“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本书既全面地介绍了公共政策研究领域中的基本概念、原理、模型和分析方法,又综合反映了国内外公共政策分析的最新理论成果与研究动态。《公共政策分析(第2版)》不仅适合公共管理专业或相关专业的本科生、硕士生和MPA等各类学员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以作为各级政府管理人员参加教育培训的阅读书籍。

    方法和手段

    《公共政策学》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要求我们从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改革。

    1、教学改革的目的

    以人为本,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改革中的作用,做到教学互动、教学相长,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以原理讲授为重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以追求教学效果为目标,运用先进教学方法和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实现传统教学方式向现代教学方式的转变。

    2、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们就已经着手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研究和应用。经过10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在教学方法和手段方面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今后的建设要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

    (1)根据《公共政策学》课程特点,强调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的讲授。中国税收制度是一个不断发展与变革的动态研究对象,税制的具体规定不断调整与变化,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不可能面面俱到,关键在于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的讲授,使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基本武器,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为此,我门在开课前,根据不同的授课专业及其课时,讨论、确定要讲授的重点章节和知识点,统一教学内容。

    (2)运用案例教学法,加深对本课程原理和政策精神的理解。传统的教学以对理论观点的介绍和论证、制度与政策的诠释为主,学生学习较为被动,以死记硬背的方式应对考试,对知识的掌握并不牢固。公共政策在实施中有着丰富的生动案例,充分运用这些案例进行案例教学,一方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剖,能够既加深学生对理论问题的理解和认识,又锻炼学生应用公共政策知识分析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此,我们通过跟踪实践中的典型案例,编辑成教学资料,应用到课堂教学和教学指导中。

    (3)完善互动式教学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对已讲授、学习过的知识,结合具体问题,通过教师课堂提问和组织课堂讨论的方式,促使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和课堂交流,既有利于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又能加深学生对有关问题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同时,通过提问和讨论,教师也能更充分地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以改进教学。

    (4)以完成"小科研项目"的形式,模拟科研过程,培养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结合教学内容,布置一个小科研项目,从如何收集、整理文献资料,如何阅读、分析、归纳不同学术观点、提出个人看法等

    方面提出完成项目的具体要求,教会学生进行科研的基本方法,促使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和思考,锻炼理论分析、科学研究和文字表达能力。教师对每个同学的项目完成情况均要进行审阅并写出评语,既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努力完成小项目,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沟通与互动。

    (5)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提高学生关注社会的社会责任感以及调查研究的能力。对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来说,社会实践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专业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对此,我们除了在全程教学计划中有专门的实习安排外,还根据专业学习的需要,利用假期及其他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走向社会,进行专题社会调研和税法宣传活动;组织学生到政府机关,进行专业实践和参与课题研究。

    (6)举办学术讲座,拓宽学生视野。主要是聘请国内外专家、学者以及政府部门的领导,到学校进行专题演讲和交流,使学生接触学界不同的学术观点和流派,了解公共政策理论研究的前沿问题以及中国改革的进程、热点和难点,加深对公共政策理论和实际问题的认识。

    (7)开展实验教学,增加学生感性知识和锻炼实际操作能力。对业务性较强的教学内容,利用我院实验室设备和已安装的软件系统,进行计算机模拟教学;组织学生到实际部门见习。使学生更易于理解与掌握有关制度规定和业务方法。

    (8)采用多媒体教学,提高课堂讲授效率。要求所有课堂都要使用多媒体教学,并根据公共政策的变化,不断更新课件。

    (9)以双语教学为手段,努力将学生塑造成符合国际化要求的复合性人才。我们对以往的传统汉语教学进行了有益的改革探索,选用英文原版或译版教材,鼓励学生涉猎国外最新理论成果;并在对学生英语水平进行评估分析基础上,顺应我国当前WTO大潮,对那些英语水平较高的学生采用英语原声教学,努力将学生塑造成符合国际化要求的复合性人才。

    考核办法


    公共政策分析方法》由:创业找项目整理
    链接地址:http://www.gjknj.com/duwu/10175.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下一篇:公共政策分析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