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创业找项目 > 范文大全 >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 来源:创业找项目
  • 时间:2018-05-06
  • 移动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 篇一: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与理论

    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与理论

    第一章 总论 1

    第二章 马恩初期 3

    空想社会主义(背景、三个阶段及特点、评价) 3

    科学社会主义(背景、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共产党宣言) 6

    科学社会主义中的“空想”成分 10

    马克思三位一体的社会主义观(方法论、价值目标、制度设计)

    第三章 马恩发展

    资本主义经济新变化的研究与思考

    东方社会理论(唯物史观的发展、三个阶段、困惑、评价)

    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策略的发展(马恩初期、恩格斯晚年、新思想内容、评价)

    第四章 列宁时期

    革命夺权时期(背景、历史条件、一国胜利论、十月革命意义)

    为什么社会主义革命大多发生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国家生产和国家分配、国家资本主义高于社会主义、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

    (理论内容的提出、形成与发展、评价、对社会主义的“根本改变”、列宁的遗产)

    第五章 苏联模式

    苏联模式的形成(混合经济的内在矛盾、20年代的两次论战)

    如何看待苏联模式(最有可能的选择、历史作用与局限)

    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观(与马克思区别、对社会主义特征的不同认识、差别原因)

    第六章 毛时代

    农村包围城市理论

    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前期、全面建构、内容)

    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

    向社会主义过渡

    初次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第七章 邓时代

    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时代特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过程与理论空间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提出、特点、深化、回到&超越马克思)

    社会主义阶段论(马克思经典作家认识、内容、意义、新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计划&市场、理论形成过程、渐进改革特点、构建现状)

    社会主义对外开放理论(理论生长点、邓小平理论内容、战略实施、科学开放观)

    社会主义政治改革理论(合法性丧失、理论内容、政治发展、深化政改)

    相关论文

    11 16 1618 23 2727 30 31 34 4040 4345 50 5051 53 53 54 56 56 57 585962667276 80

    第一章 总 论

    一、革命策略的四次重大突破

    1、马克思恩格斯对只承认暴力革命的修正

    1)1848革命失败之前:一两次大的冲击,只承认暴力民主革命

    2)失败之后:《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的两个“决

    不会”(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之前,是决不会灭亡的;

    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3)《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德文第二版序言&《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导言:

    用暴力或和平的两种手段来达到目的

    2、列宁的“一国胜利”论的形成

    马恩:在先进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

    列:在经济落后的俄国率先胜利

    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社会主义可能在少数或单个国家取得胜利——经济相对

    落后的国家可以首先取得胜利——即使在欧洲社会主义革命推迟爆发时,无产阶级政权也能

    存在下去,并通过建设赶上西方

    布尔什维克与孟什维克&第二国际考茨基的分歧

    3、毛泽东提出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战略

    《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第一次提出“工农武装割据”

    思想,阐述了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武装斗争与根据地建设这三者之间辩证统一的关系,

    为农村包围城市理论的创立奠定初步基础。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以乡村为工作中心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新阶段》、《战争和战略问题》、《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对农村包围城市的理论做出了全面、深刻的论证和阐述

    4、时代主题的转换与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的大转变

    放弃了世界革命的战略,和平与发展是主题,强调不同社会制度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

    二、建设思路的四次大转折

    1、起点——马恩:国家所有合作生产

    过渡时期的经济体制设想:国家所有,合作生产。马恩在阐明必须逐步把生产资料收归国家

    所有的同时,提出“把全部生产逐步过渡到合作社的轨道上去”;在阐明必须大规模得采取

    合作生产的同时,强调必须把这些合作社的生产资料转归国家所有,以免局部利益压倒整体

    利益。在他们看来,合作制不仅是所有制,而且是一种新的生产组织方式。这种生产组织方

    式一直可以保存到共产主义。“在向完全的共产主义经济过渡时,我们必须大规模地采用合

    作生产作为中间环节,这一点马克思和我从来没有怀疑过。但事情必须这样来处理,使社会

    (首先是国家)保持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这样合作社的特殊利益就不可能压过全社会的整

    个利益。”恩格斯认为,只有在生产资料或交通手段真正发展到不适于由股份公司来管理的

    情况下,国有化才意味着经济上的进步。

    2、国家生产和国家分配

    列宁: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

    方案:十月革命后,最初方案的实施;1918年春,根据初步经验修正了原有的方案;国内

    战争爆发后,实行战时共产主义。后列宁把这三个方案都叫做国家生产和国家分配制度。

    3、利用市场机制的混合经济

    形势所迫下的“新经济政策”

    1)1921年春,上面实行集中,下面实行农民的自由贸易

    2)1921年秋,活跃商业、小经济、小企业、资本主义

    3)1922年春,要使国有企业提高效益,必须使它们进一步实行商业原则,并让它们到市场上去竞争。

    4)1923年初,《论合作社》:合作社的发展

    4、以全面国有化为基本框架的计划经济

    农村的全盘集体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赶超战略(高速度、重工业、粗放发展)

    急剧工业化的赶超战略:第一,以高速度的发展国民经济为首要任务;第二,以重工业为固定的发展重点;第三,以粗放发展为主实现经济增长。

    与这种发展战略相适应,形成了全面国有化为基本框架的苏联模式的经济体制。这种全面国有化并非是生产力和生产社会化程度高度发达的结果,而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在生产力和生产社会化程度很低的社会主义国家,为了实行特定的发展战略的一种制度安排。——“最可能的选择”:同时考虑到高速工业化发展战略的影响、现存的意识形态框架、政治体制和对计划的一般理解情况。

    基本特征:高度国有化&行政手段为主配置资源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十三大报告:计划和市场都是覆盖全社会的、新的经济运行机制,总体上说应当是国家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十四大: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五大: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所有制框架(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十六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效保障产权、健全法治&符合时代要求、应对信息化挑战&符合中国国情、以人为本、统筹协调发展)——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三、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1、顺应时代的呼唤:理论必须真正顺应时代和实践的呼唤,体现与时俱进的要求

    2、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实际相结合的要求

    列宁:必须善于在每个特定时机找出链条上的特殊环节,必须全力抓住这个环节,以便抓住整个链条并切实地准备过渡到下一个环节。

    3、以最广大人民的实践为理论创新的源泉

    四、长盛不衰的原因

    1、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具有大跨度时空范围内保持活力的内在素质;2、马克思阐明的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价值观仍然是许多进步的和正直的学者所憧憬的理想;3、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理论,具有与之俱进的品质。

    第二章 马恩初期

    1、空想社会主义

    现代社会的到来,就是资本主义时代的到来;现代社会主义的诞生,就是以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过渡为总背景。

    1)产生背景

    第一,资本主义时代的到来是现代社会主义诞生的历史前提。

    作为对理想社会制度的“空想的描写”的早期的空想社会主义,是通过对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资本主义的批判而产生的。原始积累的基础是以暴力手段对农民土地的剥夺。正是通过这些暴力手段,创造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的两个基本条件:大批有人身自由但没有生产资料的劳动者;大量的货币财富。而资本积累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殖民掠夺,也是充满了血腥的味道。

    从托马斯·莫尔开始,才有建立在批判资本主义基础之上,反映早期无产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主义学说正是这两点划清了现代社会主义与以前的财产公有思想的界限。这两点在资本主义时代到来以前是不可能产生的。莫尔着重批判了农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带来的问题和矛盾,抓住了当时经济发展的本质:原始积累的基础——对农民土地的剥夺。近代无产阶级不是统治和剥削的阶级的渣滓,而是由于被统治、被剥削阶级的解体形成的。“这个阶级的利益不是要求用另一个阶级统治来代替现有的阶级统治,而是要取消任何一种阶级统治。”(考茨基《莫尔及其乌托邦》)

    马恩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个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现代社会主义就是作为无产阶级的利益和未来社会的目标的学说而产生的。资本主义来到人间给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带来的痛苦和他们对自己利益的追求,是空想社会主义产生以及三个世纪以来不断发展的源泉。

    第二,尖锐的社会矛盾是决定空想社会主义发达程度的重要条件。

    17世纪,空想社会主义在意大利独领风骚,不仅同它是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和文艺复兴运动的发源地有关,而且与意大利经济的衰落、尖锐的民族危机和广大劳动人民遭受的巨大灾难有密切关系。正是这些尖锐的矛盾孕育了康帕内拉的《太阳城》。

    18世纪是资本主义在英国得到飞速发展,而在法国停滞不前的世纪。而恰恰是此时社会主义思潮的中心转移到了法国。相比之下16、17世纪的空想主义,18世纪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之所以带有浓厚的禁欲主义和平均主义色彩,是与法国工场手工业的不发达和以农业为主的状况分不开的。

    第三,同人文主义和启蒙哲学相衔接,同古典经济学相对立。

    早期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与14-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流行的人文主义思潮有直接地联系,他们的学说充满着近代人文主义所普遍具有的浪漫主义情怀。早期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正是在欧洲人文主义的文化氛围中作为资本主义的社会批判因素出现的。

    启蒙运动的兴起为传播空想社会主义提供了最适宜的土壤,18世纪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同启蒙学派之间都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法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高举“理性”的旗帜,把理性当作一切现存事物的惟一裁判者。在19世纪初期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那里,其理论形式仍然表现为18世纪法国启蒙学者们所提出的各种原则的进一步的发展,理性论仍然是他们学说的基本精神。

    空想社会主义是作为同时代的资产阶级经济理论的对立物而产生的。16-17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不仅同重商主义(货币)的观点截然不同,也与重农学派(私有制)展开了激烈论战。19世纪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同古典政治经济学(个人主义)的关系也存在对立。

    2)三个阶段及其特点

    一、16-17世纪:对理性社会制度的最初设想

    代表人物:英国的托马斯·莫尔和意大利的康帕内拉。对理想社会制度的构想有以下特点:

    第一,他们继承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注重人的特点,人应该满足物质上和精神上需要的观点,提出了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想。在生产力发展的较低阶段,满足物质需要同满足精神需要之间是必然要发生矛盾的,所以空想社会主义者提出了宁可限制物质需要也要尽可能地使人们减少体力劳动。而对物质生活资料的限制必然束缚生产力的发展。为了消灭社会的不平等而宁可以牺牲经济发展为代价,是早期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值得注意的一个重要特点。

    第二,早期空想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是财产公有。这种公有制一开始就是作为与个人主义制度相对立的集体主义而产生的,财产公有不仅指生产资料公有,而且指消费资料公有,因而具有平均主义的特色。这是公有制与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矛盾的必然产物,是在手工业和小农业的技术基础上试图消灭剥削必然产生的落后思想。马克思之所以要摒弃“财产公有”的公式,正因为它包含着这种落后思想。

    第三,早期空想社会主义一开始就有一种鲜明的观点,即它持激烈的反市场的态度或感情倾向,否定货币和市场在新社会中存在的必要性。是因为在资本主义的诞生过程中,面对少数人的钻市场的空而成为巨富,下层群众中形成了一种对市场制度的畏惧和敌视心理,把市场制度视为造成自己的罪魁祸首,这种以消除货币和商品交换的激进主张,正是代表了贫苦百姓的心声。

    第四,他们提出了人人劳动义务平等的社会主义原理。他们都认为在劳动中应当而且可以使人感到快乐和幸福。当然,受时代技术所限,关于实施中的具体主张则略显荒谬,这是空想社会主义者遇到的不可解决的矛盾的反映。

    除此之外,还有如下一些特点:他们都没有把国家和社会分开,因为当时国家和社会尚未分离;尽管他们有了计划生产的萌芽,但只能设想有各级行政机关来组织生产;政治制度方面则更显幼稚和落后。

    二、18世纪:宁可牺牲经济进步,也要实现社会平等

    代表人物:摩莱里、马布利。他们有启蒙哲学作为社会主义的肥沃土壤,但构想社会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是手工业和小农业。这两方面都对当时社会主义特征的形成有强烈影响。

    第一,以理论为武器,对共产主义做出直接地理论论证。这是18世纪空想社会主义的首要特点。法国的启蒙运动为这种理论论证提供了精神上和理论上的武器,由此社会主义由文学化的空想描绘发展为直接地理论论证。与那些把私有财产所有权看作是对个人保护的启蒙学者不同,他们主张废除私有制。“平等的要求已经不再限于政治权利方面,它也应当扩大到个人的社会地位方面;必须加以消灭的不仅是阶级特权,而且是阶级差别本身。”

    第二,重视法制是18世纪空想社会主义的一个显著特征。这一时期的社会主义者对政治制度的认识有了长足的进步。尽管他们的政治主张并不一致,但是他们在启蒙运动的影响下都很重视法制。18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者认为应当建立一个绝对完善的社会制度,但完善的法制是十分重要的手段。于是他们都采用法律形式来批判旧社会、勾画新社会。

    第三,“普遍的禁欲主义和粗陋的平均主义”发展到极点。恩格斯指出,18世纪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第一个表现形式是“禁欲主义的、禁绝一切生活享受的、斯巴达式的共产主义”。这与18世纪的法国还是一个农业为主的国家,产业革命的条件远未具备,工场手工业为数较少,而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和采用耕种土地和饲养牲畜的新方法,造成大批劳动力丧失了以往生活的基本条件的基本情况造成的更渴望平均以及对物质的憎恨有关系。

    篇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书目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参考书目

    1.《毛泽东选集》

    2.《邓小平文选》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93、1994年版。

    3.高放:《当代世界社会主义新论》,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4.高放:《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5.肖枫:《社会主义向何处去》,当代世界出版社1998年版。

    6.赵明义:《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7.曹长胜等:《世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运动》,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8.黄宗良等:《世界社会主义的历史和理论》,中央编译出版社1995年版。

    9.刘克明等主编:《苏联政治经济体制七十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10.卢之超主编:《关于斯大林问题再认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

    11.姜长斌主编:《斯大林政治评传》,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年版。

    12.陈之骅主编:《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苏联》,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13.李忠杰等:《社会主义改革史》,春秋出版社1988年版。

    14.吴仁彰主编:《苏联东欧剧变与马克思主义》,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版。

    15.江流等主编:《苏联演变的历史思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16.陆南泉主编:《苏联剧变深层次原因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17.刘祖熙主编:《东欧剧变的根源与教训》,东方出版社1995年版。

    18.张式谷:《二十世纪社会主义的回顾与前瞻》,江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19.胡瑾:《从列宁到邓小平》,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20.丛进:《曲折发展的岁月》,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21.陈学明主编:《苏联东欧剧变后国外马克思主义趋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2.吴江:《社会主义前途与马克思主义的命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23.张静如主编:《中国共产党思想史》,青岛出版社1991年版。

    24.郭大钧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25.王年一:《大动乱的年代》,河南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26.《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中央文献出版社1989年版。

    27.《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28.高放:《政治学与政治体制改革》,中国书籍出版社2002年版。

    29.高放:《纵览世界风云》,中国书籍出版社2002年版。

    篇三: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题库与答案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复习提纲

    一、简答题:

    1.简评19世纪上半叶空想社会主义的主要特点及其历史局限性。

    2.简评唯物史观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人们提供了正确认识社会现象和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思想路线,它揭示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这一观点提供了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论证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发展和灭亡规模的科学依据,从而纠正了空想社会主义者仅仅从抽象的理性原则出发遣责资本主义制度的缺陷;它揭示了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纠正了空想社会义者寄希望于统治者发善心,以和平方式实现社会变革蓝图的幻想;它揭示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克服了空想社会义者把无产阶级仅仅看成一个受苦受难的阶级,而把历史进步和社会更替的希望寄托于少数天才人物的局限,因此,唯物史观是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的基石。

    3.简评《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对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成就。

    4.分析评述社会主义思想认识的第三次飞跃。

    5.简述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的历史贡献。

    6.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世界应确立怎样的新战略?

    7.简评剩余价值论

    8.简评苏联的军事共产主义政策及其历史局限性。

    9.试述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主要教训

    10

    11.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实践中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12.怎样认识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前景?

    二、论述题:

    1.如何认识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曲折性?

    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不可避免地要经历一个长期的、曲折的过程,这是因为:(1)一种社会经济制度只有当它的生产关系已经不可能继续容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时,才会彻底退出历史舞台。随着资本主义国家内部关系的调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还是能在一定程度上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只有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内部再也找不到缓和的办法,生产力的发展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尖锐化的时候,资本主义才会灭亡。(2)当新制度创造出较之旧制度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更快地提高社会生产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完全显现出本身的优越性时,新的社会制度才能彻底战胜旧的社会制度。而现实的社会主义各国都是在生产力不发达的条件下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要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并取得最终的胜利,显然需要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3)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复杂性、曲折性决定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长期性。当出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以后,世界上就形成了两大社会制度并存的格局。两种社会制度并存的现实,迫使资本主义国家进行某些调整。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并缓和社会以及阶级矛盾。这也使得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过程是一个长期、复杂、曲折的过程。(4)在当今世界格局中,存在着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庞大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处在科技发展、经济相对稳定繁荣的时期,社会主义国家处于低潮期。这也决定了社会主义最终取代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2.结合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评述科学社会主义是一个开放的、发展的思想体系。

    3.如何认识经济落后国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典型社会主义的可能性与艰巨性。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由:创业找项目整理
    链接地址:http://www.gjknj.com/duwu/10071.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下一篇:关于科技的小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