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创业找项目 > 范文大全 > 有关于文学的资料
  • 有关于文学的资料

  • 来源:创业找项目
  • 时间:2018-05-06
  • 移动端:有关于文学的资料
  • 篇一:曾经看到有人整理的一份资料

    曾经看到有人整理的一份资料

    因为鲁迅,就关注了他周围的人。周作人、梁实秋、林语堂等等,甚至还有他笔下的柔石、范爱农辈。其实按照我们接受的文学史的教育,鲁郭茅巴老曹,冰心、朱自清、李健吾等等,还应该是相对熟悉的,因为他们的文章,语文课本中都有选录,书店中亦多有他们的集子,而周作人、梁实秋、林语堂、张爱玲等人,虽知其名,而作品,却是在所谓的改革开放之后,才是慢慢知道的,后来慢慢知道的作家,就更多了,像胡兰成、苏青、文载道、纪果庵等,一经发掘,便为关注了。

    曾经看到有人整理的一份资料,自一九一八年四月《新青年》杂志开办“随感录”栏目始,按照十年一个时期,梳理出了三十年时间民国时期涌现出来的作家作品清单,让人为之震撼,作家人数在百名左右,且随便拿出一个都为赫赫有名之辈,目睹此景,不得不让人慨然长叹,这实在是一个群星灿烂的天空。在那时,散文随笔的出场,大多是以文学期刊为舞台的,有人统计,五四时期的期刊杂志数量在四百种左右,有些期刊的影响力是非常广泛的,如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杂志,最初发行量在一千册,而到一九一七年发行量迅速增至一万六千册,被誉为青年的“良师益友”,散文随笔的影响力亦是假借东风,直挂云帆济沧海了。在一九九八年二月,天津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了一套“民国名刊简金”丛书,凡十册,每册从一种或两种民国名刊中淘金选萃,分类编录八十篇文字左右,放在一起,蔚为大观。这十余种刊物分别是,《小说月报》、《语丝》、《现代》、《文饭小品》、《太白》、《论语》、《人间世》、《逸经》、《鲁迅风》、《杂文》、《万象》、《野草》,集中文字,思想意趣、文字风格真是斑斓多姿。舒芜在序中说,这十余种文学期刊上的散文,大致包括了新文学史上民国时期的主要散文,与作家的专集和其它选集相较,保持了一种“原生形态”。翻看着这些有如化石一般的文字,许多熟悉而又陌生的名字又从历史的尘埃中浮现出来,还是让人感到震撼,作者阵容实在是太过于强大了。这种壮观的景致,连当时的人物方非也感慨地说:“随笔或小品文之在文坛上,先则只占一席位,到现在,却真是‘附庸蔚为大国’了。”而朱自清则说得更为华彩一些,“但就散文论散文,这三四年的发展,确是绚烂极了:有种种的样式、种种的流派,表现着、批评着、解释着人生的各面,迁流曼衍,日新月异。有中国名士风、有外国绅士风,有隐士、有叛徒,在思想上是如此。或描写、或讽刺、或委屈、或缜密、或劲健、或绮丽、或洗练、或流动、或含蓄,在表现上是如此。”可见民国的散文,于此时是真正地成熟了,作家众多,题材广泛,体式风格各异,呈现着一派生机气象。于是我想,民国的散文,真是阔气极了,很是想知道它是怎样化茧成蛹,蔚然成林的,就还是翻了文学史,书上自有专家学者的陈说。后来我想,首要的意义,还是那时,他们迎来了思想上的大解放。时代肩挑着科学与民主的大旗,思潮激荡,学理纷呈,已不顾于别人是用坚船利炮送来的,还是自己出去拿来的,总之是恢弘的气度,热情着吸收,思想上迎来了全新的自由,脱胎换骨的转换,从而具备了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基础,文学改良的理论依据,于是轻装上阵,对传统文学进行批判与重新的审视。更为重要的是找到了好的革命的方法,如陈独秀的以欧化为是,胡适的输入学理,蔡元培的兼容并包主张,等等,无不显露出智慧的锋芒。次者,是文学的世界化。因为是外来的,固然是新鲜的,即使是刻板的改造与融合,亦是在所不惜。民国的散文,正如前文所述,深受着英国随笔,亦即Essay的冲击,思想上多了些幽默和雍容,写法上亦变得漂亮和缜密,但它

    的世界化的倾向是分明了。至于日化、俄化、欧化等等的文学上的影响,亦是不能小觑。化敌为友,因为是民族化的,因而更是世界化的了。因而周作人说,“我相信新散文的发达成功有两重的因缘,一是外援,一是内应。外援即是西洋的科学哲学与文学上的新思想之影响,内应即是历史的言志派文艺运动之复兴。假如没有历史的基础这成功不会这样容易,但假如没有外来思想的加入,即使成功了也没有新生命,不会站得住。”再者,是文字上的白话化。几千年固有的古文字表述,虽亦因时衍变,格局新生,所谓一代有一代之文学,而文字表述的工具,仍然如绳子一般,牢牢地捆绑着文学的本体,而今思想自由,工具又有了革命性的改变,且与生活有着密切的关联,一切束缚都没有了,人人都在追求自家面目,人人都在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千帆入海,竞自远航,于是行得疾,走得远,有了千流激湍的繁荣气象。如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所预言的那样,“以今世历史进化的眼光观之,则白话文学之为中国文学之正宗,又为将来文学必用之利器,可断言也。”亦为历史所证实。还有就是,文学创作的事功化。民国散文作者之多,作品之丰,题材之广泛,气象之峥嵘,在文学史上都是十分罕见的,寻找原因,仍然不能脱离人的自身的因素。在那时,似乎在各个领域,都有一种相同的现象,就是执著,把事情作为事业干,政治家执著于权术,军事家执著于打仗,科学家执著于科研,所有领域,世界范围内,都有杰出的人物与事业出现,成就辉煌,实在是人类历史上的春天。文学创作者似乎都在倾心倾力地创作,个人创作的数量与质地都是无可挑剔的,说是体现着一种民国精神,民国风骨亦未尝不可。因为他们的执著,才让民国文学史有了出奇的风采。

    这些年读民国散文,让我感到最深刻的感受就是它突出的人本思想。中国传统的文学体系中,文章是经国之大业,是用来载道的,个人往往是微不足道的,即使是一些所谓放得开的小品文字,其中虽有小我的个性的展示,而仍然给人以遮遮掩掩的勉强姿态,总是脱不了道统的籓篱,甚至于强迫,自由亦是有限的自由,实在让人不爽。但翻翻民国散文,那真是活泛多了,个人性情自现,完全是自由的飞翔,陈独秀的激烈与畅达,鲁迅的冷峻与深邃,周作人的冲淡与平和,徐志摩的浪漫与率真,俞平伯的空灵与感伤,冰心的温柔与清丽,丰子恺的淡远与悲悯,郁达夫的坦诚与激愤,林语堂的幽默与潇洒,李广田的纯朴与清醇,梁实秋的博雅与舒徐,钱锺书的机智与尖刻,朱自清的敦厚与洗练,沈从文的质朴与认真,等等,没有不是显露自家面目的,以自由的思想,毫无顾忌地展示着自我。题材亦是多样化的,并不为任何的约束所局限,只是真实而又活泛地与生活贴近,畅快淋漓地表达着自我,文字中有着真我的存在,有着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与呈现,是社会的人,亦是自然的人。还能感受到真的一面。知识分子都以真诚的面目示人,至诚至真。民国虽是动荡,但人情味却并不丢失,他们在生活中相互帮衬,互相欣赏,演绎出来的故事,亦能成为人间的美谈。鲁迅与文学青年的交往,林徽因家的客厅,徐志摩的人间四月天,西南联大的防空警报,辜鸿铭的辫子与茶壶茶杯理论,等等,无不展示着人的本真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厚意,即使暴露出人性的弱点,但仍然亦至性真诚的面目出现,实让人感喟不已。除此而外,还有就是生活的情趣。庄严肃穆如鲁迅者,亦有能够创造出生活的情趣的一面,在章衣萍家里做客,周建人对兄长说,花生米小的好吃。鲁迅看着章太太,说,小的好吃,人也一样,小的好。原来章衣萍个头低,大家都笑。一九一七年,徐悲鸿与康有为商议,拟携蒋碧薇私奔,赴日写生。康有为全力支持,私奔前夜,设宴饯行,举杯说:祝贺悲鸿与蒋小姐私奔成功!一九三〇年,傅抱石与罗时慧结婚,当日,傅抱石在大门两侧张贴对联:乾坤定矣,钟鼓乐之。至于林语堂、

    梁实秋辈,以及太多太多的民国人物,要说生活的情趣,自是逸话不少了。

    篇二:搜集的资料传统文化

    过年的传说

    相传:中国古时侯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尖角凶猛异常“年”兽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爬上岸来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今年的除夕乡亲们都忙着收拾东西逃往深山,这时候村东头来了一个白发老人,对一户老婆婆说只要让他在她家住一晚,他定能将“年”兽驱走。众人不信老婆婆劝其,还是上山躲避去了,好心的老人坚持留下,众人见劝他不住便纷纷上山躲避去了。当“年”兽象往年一样准备闯进村肆虐候,突然传来白发老人突响的爆竹声“年”兽混身颤栗再也不敢向前凑了。原来“年”兽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大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哈哈大笑,“年”兽大惊失色仓惶而逃。 第二天当人们从深山回到村里时,发现村里安然无恙,这才恍然大悟原来白发老人是帮助大家驱逐“年”兽的神仙,人们同时还发现了白发老人驱逐“年”兽的三件法宝。从此每年的除夕家家都贴红对联燃爆竹户户灯火通明守更待岁。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

    ◆元宵节的传说

    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再吕后手中。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

    吕后病死后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囊耳中刘囊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随后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取得联系设计解除了吕禄“诸吕之乱”终于被彻底平定。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端午节的传说

    战国时代,楚秦争夺霸权,诗人屈原很受楚王器重,然而屈原的主张遭到上官大夫靳尚为首的守旧派的反对,不断在楚怀王的面前诋毁屈原,楚怀王渐渐疏远了屈原,有着远大抱负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怀着难以抑制的忧郁,悲愤写出了《离骚》、《天向》等不朽诗篇。 公元前22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请楚怀王去秦国议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阴谋,冒死进宫陈述利害,楚怀王不但不听反而将屈原逐出郢都。楚怀王如期赴会,一到秦国就被囚禁起来楚怀王悔恨交加忧郁成疾三年后客死于秦国。楚顷衰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国,顷衰王仓惶撤离京城秦兵攻占郢城。屈原在流放途中接连听到楚怀王客死和郢城攻破的噩耗后,万念俱灰仰天长叹一声投入了滚滚激流的汩罗江。

    江上的渔夫和岸上的百姓听说屈原大夫投江自尽都纷纷来到江上奋力打捞屈原的尸体,纷纷拿来了粽子、鸡蛋投入江中,有此郎中还把雄黄酒倒入江中以便药昏蛟龙水兽使屈原大夫尸体免遭伤害。 从此每年五月初--屈原投江殉难日,楚国人民都到江上划龙舟投粽子以此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端午节的风俗就这样流传下来。

    ◆乞巧节的传说

    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宋元之际,七夕乞巧相当隆重,京城中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世人称为乞巧市。宋罗烨、金盈之辑《醉翁谈录》说:“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在这里,从乞巧市购买乞巧物的盛况,就可以推知当时七夕乞巧节的热闹景象。人们从七月初一就开始办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车水马龙、人流如潮,到了临近七夕的时日、乞巧市上简直成了人的海洋,车马难行,观其风情,似乎不亚于最盛大的节日--春节,说明乞巧节是古人最为喜欢的节日之一。

    很久以前,有一个跟着哥嫂过活的孤儿既聪明又勤快,可嫂嫂仍嫌弃他,天不亮就赶他上山放牛,大家都叫他牛郎,几年后哥嫂和牛郎分了家,狼心的嫂嫂只给他一间破瓦房和一头老牛。从此牛郎白天放牛砍柴晚上就和老牛同睡在那间破瓦房内。一天牛郎赶牛走进了一片陌生的树林,这里山青水秀、鸟语花香。牛郎见到九个仙女驾着祥云落在河边的草地上,然后脱去五彩霓裳跳进清澈见底的河水里,牛郎盯着一个最年轻最美丽的仙女。看入了神这时老牛突然说话了:“她是天上的织女,只要拿走五彩霓裳她就会做你的妻子。”牛郎悄悄地沿着树拿走了织女的五彩霓裳。天近午时其它仙女纷纷穿起五彩霓裳驾着祥云而去。唯独找不到五彩霓裳的织女留下了。这时牛郎从树背后走出请求织女做他的妻子,织女见牛郎忠厚老实勤劳健壮脉脉含羞的点点了头。牛郎织女喜结良缘后男耕女织互敬互爱。两年后织女生下一男一女。然而天帝闻知织女下嫁人间勃然大怒。七月初七王母奉旨带着天兵天降捉了织女,悲痛欲绝的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用萝筐挑着儿女追上天去。眼看追上了王母拨下金簪一划牛郎脚下立刻出现一条波涛汹涌的天河。肝肠寸断的织女和挑儿女的牛郎一个在河东一个在河西遥望,泣哭声感动了喜鹊霎时无数的喜鹊飞向天河搭起一座鹊桥牛郎织女终于可以在鹊桥上相会了,王母无奈只好允许牛郎织女每年的七月初七在桥上相会一次。

    ◆中秋节的传说

    相传远古的时候,天上出现了十个太阳,烤得大地冒烟海水枯竭,老百姓眼看无法再生活下去。这件事惊动了一个叫后羿的英雄,他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口气射下了九个多余的太阳,解救百姓于水火这中。不久后羿娶了个美丽的妻子叫嫦娥。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娘娘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扔下妻子只好将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不料此事被后羿的门客蓬蒙看见,蓬蒙等后羿外出后便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当机立断取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后身体立刻飞离地面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后羿回来后侍女们哭诉了一切。悲痛欲绝的后异仰望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她惊奇地发现今天晚上的月亮特别圆特别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后羿忙命人摆上香案放上嫦娥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上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就在民间传开了。

    中国传统文化像一座巨大的宝库,纷繁复杂。大概有如下种类(仓促分类,可能不是十分准确,仅供参考):

    音乐类:如京剧、昆曲、黄梅戏等

    文学类:唐诗、宋词、元曲、三十六计》、《孙子兵法》、《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诗经》等

    器乐类:二胡、鼓、锣、笛子、二胡、鼓、古琴、琵琶等

    美术类:中国画、剪纸、中国书法、篆刻印章等

    工艺类:唐卡、刺绣、皮影、风筝、中华结、漆器、玉雕、瓷器、红灯笼等

    舞蹈类:孔雀舞等

    民俗类:舞狮子、划龙舟、孝服、纸钱、对联、门神、年画、鞭炮、谜语、饺子、月饼等

    生活类:中药、文房四宝、茶叶等

    其他类:武术、茶叶、鸟笼、盆景、五针松、毛竹、牡丹、梅花、莲花、华表、牌坊、长城、园林、寺院、古钟、古塔、庙宇、亭、井、黄土、民宅等

    以下介绍几个比较有特色的生活中的中国传统文化:

    1、 皮影戏

    “皮影”是对皮影戏和皮影戏人物(包括场面道具景物)制品的通用称谓。中国皮影艺术,是我国民间工艺美术与戏曲巧妙结合而成的独特艺术品种,是中华民族艺术殿堂里不可或缺的一颗精巧的明珠。

    皮影戏是让观众通过白色布幕,观看一种平面偶人表演的灯影来达到艺术效果的戏剧形式;而皮影戏中的平面偶人以及场面道具景物,通常是民间艺人用手工,刀雕彩绘而成的皮制品,故称之为皮影。

    天宫寺塔

    唐山市丰润区的天宫寺塔,建于辽清宁元年(公元1055年),也是辽代密檐塔中的一座。当年在丰润县城中心建有规模宏大的天宫寺,只是庙宇今已不存,唯有宝塔依然作为城内一景。天宫寺塔,原以为顾名思义肯定有天宫楼阁浮雕,亲临现场才知只有昌黎的源影寺塔更配此芳名。天宫寺塔个头不高,还好建在一座土岗上,古时候应该能统摄全城,傲视群芳。该塔八角形13级密檐,底层较大,上有浮雕——这些都具备典型的辽塔特征,只是高度24米,在辽塔中算小弟,跟易县荆轲塔差不多,所以也一同列入了第六批国保。

    天宫寺塔结构也比较简单,密檐都是简单的叠涩出檐,不比北京天宁寺塔那种层层斗拱如雕塑精品般的风格,显得较为平实,跟荆轲塔也是一个风格。荆轲塔的塔身呈现黄色,

    天宫寺塔则是灰色,因而更加简朴。好在从下往上逐层收分,过渡自然,远看倒是一座不错的辽塔形象。

    天宫寺塔一层的八面中有四面开假门,门上的半圆形花环、门钉和拉环都刻画写实,据说有一门是真门,当年维修时在塔内发现过佛像、经卷等珍贵文物。转角处的蟠龙柱可算一大特色,采取高浮雕形式,龙的身形扭曲,较为夸张。斗拱也较为写实,每层的转交檐处出龙头,上挂风铃。檐下疑为木椽,也悬挂不少风铃。其他起过渡作用的四面却没有假窗,比荆轲塔还要省略。塔基为须弥座,有仰莲花瓣托起,其下的勾栏平座上有浮雕花卉图案。总体而言,天宫寺塔是辽塔中造型较为简单的一座,只是部分细节上略有装饰。

    唐山大地震时,天宫寺塔作为离震心最近的文物之一,也遭受重创。据说当时已经很残破,后80年代当地捐资维修,才使其面貌一新。大难之后,仍屹立于丰润城区,让人倍感珍惜。如今周围已开辟为休闲公园,叠山理水,古塔和当地百姓的日常生活更加融为一体,百姓也更加热爱这处文物古迹。

    坐落在丰润城西南隅的天宫寺塔,建于辽清宁八年。据说,清宁元年,盐监张日成见此地有土岗高高隆起,岗下清泉绕岗而过,岗泉之间适宜兴修浮图,于是出资购买,兴修寺庙,并请来被辽主赐为演教大师的法定为宗主。

    清宁八年,张日成之子从宜在寺庙西面的土台上建起一座实心八面体13层佛塔,塔高24米,坐落在周长26.9米,高4.3米的石器平台上,塔身的东西南北四面各建一道假门。塔身的八角均有砖雕龙盘柱。各层塔的八角上是柏木角梁,第一层还有柏木檐椽。角梁和檐椽的顶端各悬一个铁铸风铎。

    天宫寺塔最初叫南塔院,后因辽主赐“乐”匾额,所以又称极乐院。到了金朝,又称大天宫寺。1987年,重修天宫寺塔时,发现塔内存有《大方广佛严经》8卷,《佛说大乘圣无量寿史定光明王如来经》等等。还有许多辽代的佛像。天宫寺塔个人的神秘感还源自一些传说:

    一天,托塔天王托着他的宝塔,到凡间捉妖,正当他和妖怪激战时,一个已有两千年道行的老妖突然出现在托塔天王面前。于是,天王念动咒语,手中的宝塔旋转起来,并发出一道道金光,小妖们都被托塔天王收进了宝塔里。可那个老妖怎么也收不进来,托塔天王只好回去请教王母娘娘。王母娘娘拿出一把弓箭说:“这弓箭称为轩辕箭,能杀死不忠、不孝、不义之人。”托塔天王谢过王母娘娘,拿着轩辕箭又下凡去了。他将轩辕箭射向老妖,正中老妖的心脏,老妖立刻倒在地上。王母娘娘将轩辕箭赏赐给了托塔天王,而宝塔却永远留在了人间。当地的人们不知道这座塔是谁造的,就认为是天宫赐的,于是就把这座寺塔称为“天宫寺塔”。

    天宫寺塔,位于唐山市丰润区丰润城区。天宫寺,建于辽清宁元年(1055年),系盐监张成购地而建。清宁八年张成之子又于寺西北角高台之上建塔。天宫寺塔,为密檐砖塔通高24米,共13层,八角,实心。1976年遭地震破坏,1987年重建。

    天宫寺塔,值得一游。

    篇三:关于文化的定义

    关于文化的定义,一直是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这主要反映在文化定义的众说纷纭及其内容的丰富多彩方面。因此,对于文化研究中的文化定义,进行梳理和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我们不能对由文化定义问题形成的文化定义现象绕道而行。

    文化定义现象主要体现在对于文化定义的众多观点上。目前,学术界公认的意见认为,被称为人类学之父的英国人类学家E·B·泰勒,是第一个在文化定义上具有重大影响的人。泰勒对文化所下的定义是经典性的,他在《原始文化》“关于文化的科学”一章中说:“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讲,是一复合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显然,这个定义将文化解释为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类创造物的总称,包括物质技术、社会规范和观念精神。从此,泰勒的文化定义成为文化定义现象的起源,后人对这个定义褒贬不一,同时亦不断地提出新的观点。关于什么是文化?到目前为止竟然已经多达200多种的定义。文化定义本身成为一个有趣的、争论不休的学术现象。

    在文化定义现象中还有一种典型的情况,就是各种学科对于文化的不同定义。关于人类学家对文化所作的定义,美国人类学家克莱德·克鲁克洪在《文化与个人》一书中作了一些总结:(1)文化是学而知之的。(2)文化是由构成人类存在的生物学成分、环境科学成分、心理学成分以及历史学成分衍生而来的。

    (3)文化具有结构。(4)文化分隔为各个方面。(5)文化是动态的。(6)文化是可变的。(7)文化显示出规律性,它可借助科学方法加以分析。(8)文化是个人适应其整个环境的工具,是表达其创造性的手段。他认为:“人类学家对文化的描述可以和地图作个比较。地图显然不是一片具体的块,而是特殊地域的抽象表示。地图如果绘制得精确,人们看了它就不会迷失途径。文化如果得到正确的描述,人们就会认识到存在一种具有特殊性质的生活方式,认识这些性质之间的相互关系。”

    社会学家在文化的定义方面与人类学家最为相近,美国社会学家戴维·波普诺在分析文化定义时认为,社会学家与人类学家对文化的共同定义是:文化是人类群体或社会的共享成果,这些共有产物不仅包括价值观、语言、知识,而且包括物质对象。

    在不同学科对于文化的定义方面,诸如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哲学、语言文学等等,都有许多有益的观点。总的来看,各个学科对文化的定义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尽管如此,由众多学科对文化的定义所产生的文化定义现象,是一个极好的现象,只有有了许多不同的观点,才会有文化研究的发展。而且,各种不同的观点的存在,有助于相互之间的交融和互补,使人们在理解什么是文化的时候,具有一个更为开阔的视域。

    除此以外,在文化定义中,还有一种与此密切相关的现象,就是在对文化进行区别和划分的时候,存在着各种不同的观点。

    关于文化的区分,最为常见的说法就是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也有人把它称为是大文化和小文化。在这一点上,日本著名社会学家富永健一认为:“正如我们将社会区分为广义的社会和狭义的社会那样,有必要将文化也分为广义的文化和狭义的文化。广义的社会是与自然相对应的范畴;同样,广义的文化也是作为与自然相对应的范畴来使用的。在这种情况下,技术、经济、政治、法律、宗教等等都可以认为是属于文化的领域。也就是说,广义的文化与广义的社会的含意是相同的。但另一方面,狭义的文化与狭义的社会却有不同的内容。后者是通过持续的相互关系而形成的社会关系系统;而前者如我们上文中提出的定义那样,是产生于人类行动但又独立于这些的客观存在的符号系统。”

    此外,还有一种关于显形文化和隐形文化的划分。这一区分的代表性作者是美国人类学家克莱德·克鲁克洪,他说:“对文化作分析必然既包括显露方面的分析也包括隐含方面的分析。显型文化寓于文字和事实所构成的规律之中,它可以经过耳濡目染的证实直接总结出来。人们只须在自己的观察中看到或揭示其连贯一致的东西。人类学家不会去解释任意的行为。然而,隐型文化却是一种二级抽象。??只有在文化的最为精深微妙的自我意识之处,人类学家才在文化的承载者那里关注隐型文化。隐型文化由纯粹的形式构成,而显型文化既有内容又有结构。”

    社会学对于文化的区分还有一种“亚文化”的概念,“当一个社会的某一群体形成一种既包括主文化的某些特征,又包括一些其他群体所不具备的文化要素的生活方式时,这种群体文化被称为亚文化。亚文化可以围绕着职业种类发展而成,如医学或军事部门的亚文化。亚文化还可能是基于种族或民族的差异,如美国黑人亚文化。亚文化还可能是源于地区的差异,如美国南部各州的亚文化;也可能基于原来的国籍,如美籍墨西哥人和美籍意大利人亚文化。”“每一个复杂社会都包括着许多亚文化,社会成员常常是在一个以上的亚文化中发挥作用,反过来说,他们在一生中也会经历许多种亚文化。”

    文化哲学把文化结构区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层面。物质文化实际是指人在物质生产活动中所创造的全部物质产品,以及创造这些物品的手段、工艺、方法等。制度文化是人们为反映和确定一定的社会关系并对这些关系进行整合和调控而建立的一整套规范体系。精神文化也称为观念文化,以心理、观念、理论形态存在的文化。它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存在于人心中的文化心态、文化心理、文化观念、文化思想、文化信念等。二是已经理论化对象化的思想理论体系,即客观化了的思想。

    关于文化的区分,还有一种广为流传的“文化模式论”。克鲁克洪在其《文化研究》一文中认为,是克罗伯以同等的眼光看待历史、功能和心理学,划分出三种文化模式:全局性模式、总体性模式、类型性模式。文化的全局性模式指的是“文化特征之间的关系,它具有确定的连贯结构,执行着有效的功能,并且在历史进程中将这种作用持续保留下来。很显然,文化的全局性模式不囿于单一的文化而涉及横贯交错的文化。”文化的类型性模式指的是“一条路数,沿着它在人类事物的几种可能性过程中,选择出或引导出来并紧紧扣住它不放,从而使这种事务得以确定和实现。”“每一种类型都必须预先有所限制,它力主一种方式而排斥其他方式。”现代工业化世界的类型性模式包括机器(它相对手工业操作而言)、信贷,以及大规模生产。文化的总体性模式,其概念类似于社会(或民族、制度等)的精神气质和时代精神。

    在较近的文化研究中,对文化的区分出现了高雅文化、精英文化、通俗文化、大众文化、流行文化、产业文化、商业文化等新概念,并且迅速拥有了大量的专家学者和论著。此外,在各个学科领域内都有相应的文化概念,如政治文化、经济文化、企业文化、行政文化、管理文化、法律文化等等。

    文化定义现象所反映的,文化对于人类及社会的密切关联度,不仅揭示了文化与人类社会进程的关系,而且还揭示了文化与人类社会整体的联系,这种联系涉及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和领域。同时,也揭示了文化对于人类每一个人的个人权利、利益、自由、生存状况的关注。


    有关于文学的资料》由:创业找项目整理
    链接地址:http://www.gjknj.com/duwu/10054.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下一篇:护理病历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