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科普读物 > 优质范文 > 【《琥珀》同步导学答案】《琥珀》同步练习【优秀...
  • 【《琥珀》同步导学答案】《琥珀》同步练习【优秀3篇】

    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经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借助作文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你写作文时总是无从下笔?贴心为您精心收集了3篇《琥珀》同步练习,希望能够对困扰您的问题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琥珀》同步练习 篇一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及作者这样想象的依据。

    2、感受课文细腻传神的语言、大胆合理的想象和逼真的故事情节。

    3、能用自己的语言条理清楚地介绍琥珀的样子及形成过程的依据,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兴趣。

    教学准备:

    课前搜集关于琥珀的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师:我们在五年级时学习过一篇课文《黄河象》,在北京博物馆的古生物大厅里陈列着两具大象的骨架,那就是黄河象的骨骼化石。(课件展示)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一块形成于一万多年前的珍稀化石——琥珀(板书课题)看,这就是神奇美丽的琥珀化石。(课件展示)

    2、师:看到这些美丽的琥珀,你想了解些什么呢?

    3、生提问题。

    4、生汇报资料。

    5、师:《琥珀》这篇课文是一篇语言优美的科学小品,也就是说明文,现在就请同学们打开书44页,随着作者的推测,走进这块琥珀形成的传奇故事吧!

    二、回顾初读,交流收获。

    1、检查字词掌握。

    2、指名读课文,其他生边听边吧读书收获做批注。

    3、生汇报读书收获。

    三、品读语言,感受推测。

    1、师:琥珀是怎样形成的?课文的哪些段落写了琥珀形成的过程?请大家再次浏览课文。

    生:文章的第2——13自然段写了琥珀的形成过程。

    2、师:作者由这块罕见的琥珀推测了它的形成过程,作者又是怎样推测与想象的?请大家带着这几个问题默读课文。(课件出示问题)

    生默读课文。

    3、师:苍蝇和蜘蛛为什么会被同时包在里面呢?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生找出相关语句。

    4、师:这是一只怎样的小苍蝇呢?说说你的体会。

    生读课文并谈自己的体会。

    师课件出示描写生活中的苍蝇,生读一读,和课文里的小苍蝇对比,谈谈自己的感受。

    5、师:感受到了作者语言的生动,那作者是否也是这样写蜘蛛的呢?

    生汇报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蜘蛛的动作和心理描写。

    6、师:此时,“螳螂意欲捕蝉”可结果怎样呢?

    生齐读9——11自然段。

    师:找出这几个自然段中写苍蝇、蜘蛛行为结果的关键词。读出蜘蛛、苍蝇的不幸。

    7、(课件出示)两只小虫淹没在老松树的黄色的泪珠里。

    师:泪珠指什么?天气炎热,太阳光火辣辣地照射着树林(课件出示)两只小虫淹没在老松树黄色的汗珠里。你认为哪个词用得好?为什么?

    生结合课文谈体会。

    8、师:这是一个“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悲剧,课文这么写,正体现了它生动的文学色彩。现在的这个松脂球就是琥珀,对吗?想象它一直挂在这棵老松树上,挂下去,会不会变成琥珀?(不会)所以,科学家又推测了下面的变化。

    生齐读12、13自然段。

    师:用自己的话说说松脂球是怎样形成化石的?

    生汇报,师相机板书。

    9、师:画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并谈谈自己的体会。

    生汇报后课件出示

    师:通过作者生动形象地描写,你知道琥珀形成需要哪些条件?

    生汇报后课件出示。

    10、师:科学家的推测非常合理,不仅体现在琥珀形成的过程上,还体现在琥珀发现的过程上。

    指名读发现琥珀的段落。

    师:作者不是任意安排了两个人,而是安排了父子俩,你认为这样安排合理吗?现在就让我们在朗读声中再次欣赏这块珍贵的琥珀吧!

    生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11、(课件出示:我们可以……圆环)

    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形呢?请在文章前一部分中找一找与之相关的句子。

    (课件出示:从那块……苍蝇和蜘蛛了)

    大声齐读,谈谈体会

    四、拓展延伸,质疑升华。

    1、师:有人认为小苍蝇和小蜘蛛被松脂淹没而惋惜,有人却说“它们被封在琥珀里,生命获得了永恒。”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

    生汇报交流。

    2、师:学习了《琥珀》一文后,你还有哪些有关琥珀的问题想要问?大家的问题都很有价值,老师也希望同学们做一个爱自然、爱科学的孩子。

    《琥珀》同步练习 篇二

    《琥珀》是一篇科普短文,兼具科学性与文学性,全文构思巧妙,既有生动传神,刻画入微的记叙和描写,同时在遣词造句上又非常严谨、准确,逻辑上也很严密。因此,综合考虑单元要求、课文特点,以及学生前面对这类课文知识的掌握程度,我主要采用讨论、交流、适时朗读的方法来组织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得:

    1、设计思路清晰,重点突出

    首先,我让学生查找资料,了解有关琥珀的知识,然后 自然引入到文中这块琥珀的特点,研究价值,这些都是显而易见的东西,学生不必深读细挖。接下来自然转入到这块琥珀的形成和发现过程,这是全文的重点,而这些内容中,松脂球的形成又是重中之重。因此,课上我们着重讨论了松脂的形成,其中第二个条件必须是炎热的夏天,我们不能一下子就看出来,它隐含在语言文字的背后,要学生理解那些语言文字并加以想象才能领悟。所以,我注意运用了设疑点拨:为什么科学家想象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夏天的晌午?太阳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通过点拨启发,学生领悟到“松树、柏树只有在天气很热的时候才能渗出松脂,而夏天的晌午是太阳最热的时候”,然后师生共同总结出“炎热的夏天是科学家假想琥珀形成的第二个条件。这样,学生就能半独立地理解课文中这些关键句子的含义,感悟了语言文字,读懂了这块琥珀形成的必备的另一个条件。最后,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我们还设计了这样一道题:课文中描写的琥珀还有可能是怎样形成的?你是怎样想象的?学生兴趣盎然,发言热烈。

    2、讨论充分,注重朗读

    针对教材的特点,这篇文章我多次设计了讨论,如学生读完课文后讨论: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一些学生不能一下子就看出来,它需要阅读总结,这样就通过小组讨论解决,再如前面提到松脂球的形成条件也需讨论、品读才能总结出来,后面化石的形成我也设计了讨论内容,使学生明确了文章开头写“海在很远的地方翻腾怒吼”是有作用的,它为形成化石及琥珀出现在海滩埋下了伏笔。我认为这样的讨论有价值,它优于个人独立思考。

    这篇课文虽是一篇科普短文,但故事性强,语言描述生动传神,细致入微,好多地方适合指导朗读,如描写小苍蝇的出场,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细致地描写了小苍蝇的外貌、动作、心情,写得活灵活现;再如,对蜘蛛的描写突出地刻画了它小心翼翼的动作,生怕惊飞了苍蝇而挨饿的心理,写得十分传神。这些都适合学生朗读,因此我适时地进行指导,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失:

    1、组织课堂时,对课堂的节奏把握虽然表面上尚算自如,其实好多细节之处不够老练从容,不能游刃有余,这也是今后提高自身素质的一个努力方向。

    2、意识地培养自己组织课堂语言的能力,这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对教师的认同感。

    《琥珀》同步练习 篇三

    教学结构:变序式

    教学步骤 :

    一、以实物(人造琥珀)导入  新课,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改变学习顺序,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一)学习第四段(了解琥珀的样子,为体会作者考虑周到奠定基础)(略)

    (二)学习第一段(了解形成所需的时间)(略)

    (三)学习第二段(通过读议、设疑、赏析把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见实录)

    (四)学习第三段(找出琥珀被发现的条件,再次体会作者推理的严密)(略)

    (五)回到第四段(略)

    (六)引导总结板书,强调训练重点(略)

    下面是步骤(4)教学实录:

    师:时间的估算有科学依据:那作者对琥珀形成过程的推测是否合情合理呢?现在我们重点来学习第二段,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试把这一段分为两层,并总结层意。

    (学生活动)

    生:这段的第1小节为一层,其余是第二层。第一层介绍了环境,第二层讲松脂球是怎样形成的,又是怎样变成化石的。

    生:我不同意他的意见。第1小节说明不了什么,不应该分开。我认为应该分到“把两只小虫重重包裹在里面”,这层写松脂球是怎样形成的,第二层讲松脂球是怎样变成化石的。

    师:同意这种分法的举手。看来,除了你(指着生),其余同学的意见一致,你还坚持你的意见吗?

    生:我分错了,刚才没仔细读课文,忙着举手。

    师:我也同意第二种分法。

    板书:松脂球 化石

    下面请同学们自学第一层,分析一下松脂球的形成需要哪几个条件,并说说理由。

    (学生活动)

    生:第一个条件必须是夏天,只有夏天的天热。

    板书:夏天

    生:夏季也有阴天、雨天,我认为还得补充有阳光,而且强烈。

    师:为什么?

    生:阳光不强,松脂可能渗出但不可能大滴大滴地掉呀!

    师:有道理。补上。

    板书:阳光强烈。

    请同学们找找看,文中有几处是描写太阳的,各是怎样写的,气温的变化集中体现在哪几个词上。

    (学生活动)

    生:有三处:1太阳暖暖地照着;2太阳照得火热;3晌午的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气温的变化通过“暖暖”、“火热”、“热辣辣”可以看出来。

    师:对。阳光热度的变化点明了当天的炎热,为两只小虫遇不幸作了铺垫。那么还需要什么条件呢?

    生:苍蝇必须飞在松树上,只有松树才有松脂。

    生:我认为必须发生在松树林,而且必须落在一棵老松树上,因为树多,才会有多年生的老树,只有老树才会掉大滴大滴的松脂。

    师:有道理。

    板书:松树林

    还有呢?

    生:不凑巧也不行。必须是蜘蛛刚扑到苍蝇身上,“吧嗒”松脂滴下来了。

    师:找得准。(板书:蝇、蛛、巧遇、松脂滴)

    那么,请大家想想,假如不是这么巧呢?

    生:如果不是这么巧,就不会形成这块琥珀。比方说,蜘蛛猛扑过去,把苍蝇吞了,大摇大摆地走了,松脂才滴下来,就不会有这颗奇异的琥珀了。

    生:要是蜘蛛刚把苍蝇吃了,还没来得及逃,松脂就滴下来,虽然包住的也是两只小虫,可人们只能看到蜘蛛了。

    生:假如蜘蛛正要扑过去,可掉下来的松脂已经把苍蝇包住了,那蜘蛛决不会自投罗网了。

    师:大家设想得都有道理。由此可见,作者在推测过程中已经把各种可能都考虑到了。还有必需条件吗?

    生:有。我看“松脂继续滴下来”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

    师:我看可有可无。一大滴已经把它们包住了呀!

    生:必须有,如果就那么一滴,俩家伙目标一致,没准儿还能挣扎出来。

    生:如果不重重包裹也许形不成球,球太小了,也许经不起几千年几万年时间的腐化、风化。

    师:讲得好。板书:松脂继续滴

    大家把形成松脂球的四个必需条件都找到了。作者对它们的交叉描述,使得故事情节不但合情合理,而且生动有趣。现在请大家再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层,找找看,哪些地方写得好,好在哪里。

    (学生独立赏析课文)

    生:“展开”、“飞舞”、“穿过”、“飞进”这几个词,把小苍蝇的快乐劲儿写出来了。

    生:暖暖的天儿,香香的味儿,这么好一个环境,难怪它出来到处飞。

    生:苍蝇歇的时候,用了几个动词:伸、掉、拂拭,一看就知道它丧失警惕了。

    生:“飞累了”这句很重要,只有累了,睡得才香,哪还会防备有蜘蛛要吃它。

    生:“身上粘满了灰尘”是作者根据琥珀里“两只小虫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推测出来的。

    生:作者把蜘蛛写活了,“慢慢地”、“小心地”简直是鬼鬼祟祟,偷偷摸摸。

    生:前三个小节衔接得非常紧,太阳暖,苍蝇才会出来飞,闻到香,才会飞进松树林,飞累了,想歇会儿,它歇了,蜘蛛乘机想吃掉它。

    生:“乐极生悲”也许有点道理,这两个家伙,一个美得想歇,一个馋得想吃,哪能想到大祸就要临头呀!

    生:“刚好”这个词用得好,说明事情发生得太巧了。

    生:“小苍蝇不能掸翅膀了,蜘蛛也不想美餐了”这句话很幽默,这两家伙太可怜了。

    ……

    师:讲得真好。看来,大家对松脂球的形成过程了解清楚了,下面我们来学习第二层。谁还记得古生物变成化石这一知识我们曾经在哪一课学到过?

    生:《黄河象》

    师:你还记得必需几个条件吗?

    生:大象陷进淤泥里被河水淹没了,它的尸体腐烂了,还有棗

    师:(板书:被淹 被埋)你坐下,再想想,谁来补充?

    生:时间必须很长,地壳发生过变化。

    板书:岁月漫长 地壳变化

    师:对。四个条件。现在请同学们默读这一层,看看松脂球变成化石是否也具备了这几个条件,如果是,请画出有关的句子。

    (学生活动)

    生:松脂球变成化石也需要四个条件,“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时间一转眼过去了”、“又是几千年过去了”这说明时间长;“陆地渐渐沉下去,海水渐渐漫上来”说明地壳发生过变化,“水把森林淹没了,树腐烂了,松脂球被淹没了”这又是两个条件。

    师:(板书:松树林 松脂球)大家同意他的意见吗?

    生:同意。

    师:这说明任何古生物变成化石所需的条件基本相同。

    生:老师,这一层讲化石的形成,为什么又提到了苍蝇、蜘蛛?

    师:请你读有关的句子。

    生:“成千上万绿翅膀的苍蝇和八只脚的蜘蛛来了又去了,谁也不会想到很久很久以前,有两只小虫被埋在一个松脂球里,挂在一颗老松树上。”

    师:谁来回答他的问题?

    生:时间那么长,苍蝇蜘蛛那么多,可唯有那两只被包住了,这主要是为了强调事情发生得太巧了,这颗琥珀太少见了。

    师:对。刚才我们学习了第二段,请大家回顾一下,这一段是分几层意思来写的?

    生:两层。

    师:第一层讲棗

    生:松脂球的形成

    师:第二层讲----

    生:化石的形成

    师:这两层,作者是怎样安排详略的?

    生:第一层详,第二层略。

    师:想想看,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呢?

    生:因为人们最想知道的就是这块琥珀是怎样形成的,所以作者把它作为重点来详细描写。而古生物是怎样变成化石的,一般人都有这个常识,没必要写那么详细。

    师:非常好。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懂得了如何得当地安排详略,了解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情节,又初步体会到了作者推理的严密,真是收获不小呀!

    ……


    【《琥珀》同步导学答案】《琥珀》同步练习【优秀3篇】》由:科普读物整理
    链接地址:http://www.gjknj.com/special/64432.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下一篇:【收听天气预报视频】收听天气预报(优秀7篇)
  • 推荐专题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