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科普读物 > 优质范文 >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优秀案例_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优秀...
  •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优秀案例_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优秀8篇)

    教学设计对于教师来说一定不陌生,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贴心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8篇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希望能为您的思路提供一些参考。

    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 篇一

    许多教育者都有这样的感受,好的教学设计是教学成功的一半,教师在教学中合理设计,加上老师潜移默化的指导对教学成果有着重要的作用。现在教学理念教师教学如何使用教材教学,是对教师教学评价的依据之一,但不能否定教材的编排具有逻辑的意义,因此,如何内化学生成为自己的认识,是要教师在课堂中如何使用教法进行加工,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思想素材,使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最后概括为自己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训练,尤其是数学教学,更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设计合理的教学模式,结合有关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如何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推理、逐步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同时注意思维的敏捷和灵活,撇开事物的具体形象,抽取事物的本质属性,从而获取新的知识。

    一、设计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积极探究。这种教学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新的知识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的作用,从而挖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习惯和探索问题的能力正如:我校一年级的数学老师在教“10以内数的组成”,她的教学是这样设计是“7的组成”,她的设计如下:

    师:你们到过市场买过菜吗?

    生:有着不同的回答。

    师:你们都有爱吃鱼吗?(爱)。

    师:很好。因为鱼含有丰富的钙、铁、蛋白质等,对我们身体有用的物质。

    师:请同学们看上黑板,下面老师让大家来数一数黑板上的鱼(出示7条鱼的教具),谁来数一数黑板上老师挂了多少条鱼?

    生: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7条)。

    师:你能用算式来表示你是怎样数的吗?请同桌同学相互讨论写出你们的算式,看谁写得最多、最快。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学生通过思考交流,然后各自说出自己的算法

    生:我把它看成3条鱼加上4 条鱼等于7条鱼,列式为:3+4=7 。

    生:我把它看成2条鱼加上5条鱼等于7条鱼,列式为:2+5=7

    生:我把它看成1条鱼加上6条鱼等于7条鱼,列式为:1+6=7

    ……

    师:你们说的都对。

    师:最后反馈小结 。

    教师做到了:

    1、 在教学中既根据自己的实际,又联系学生实际,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注重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在一起,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样的教学设计具有形象性,给学生极大的吸引,抓住了学生认识的特点,形成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学生很快就掌握了数“7”的合成,达到了预先教学的效果。

    2、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做到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推动学生活动意识。

    3、在教学中也提出了质疑,让学生通过检验,发展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寻找问题,主动获取新的知识。

    4、合理地提问与讨论发挥课堂的群体作用,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达成独立、主动地学习、积极配合教师共同达成目标。

    5、整个课堂教师始终保持着师生平等关系,不断鼓励与赞赏学生,形成互动。

    这样的教学,如果能上用多媒体展示小朋友参与到菜市场购买鱼的情景,并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课堂教学会更生动些。

    二、设计质疑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促使学生主动参加实践获取新知识。

    以下是笔者在教学“圆的周长计算公式”的教学设计:

    师:前面我们学习过正方形、三角形、矩形、梯形,这些图形的周长是取决于什么?它们的公式各是怎样的?

    师:我们先回顾一下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正方形的周长取决于什么?周长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生:取决于正方形的边长,即:C=4a

    师:正方形的周长和它的边长是什么关系?为什么?

    生:周长总是边长的4倍,因为四条边长相等。

    师:矩形的周长又取决于什么?周长计算公式是什么?

    生:矩形的长和宽的和:即:C=2(a+b)

    师:矩形的周长和它的长宽的和的关系是什么?为什么?

    生:周长总是等于宽与长的和的2倍;因为矩形两条对应边相等。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圆的周长取决于什么呢?为什么?

    生:(通过思考后,发现圆的直径不同,圆的大小也不同)圆的周长取决于的直径,直径不同周长也不同。

    师: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有没有象正方形、矩形那存在着一个固定的倍数关系呢?如果有我们就能够根据这个倍数关系来推导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对不对?(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实验、操作、学生自我质疑、最后发现公式)

    在这个教学笔者做到了:

    1、充分挖掘教材,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铺垫,在课堂中学生通过质疑、实验后归纳出圆周长和直径之间的倍数关系为3倍多一点。笔者趁机引入π,顺利地完成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的教学。

    2、笔者重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充分发挥和利用学生的智慧能力,积极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3、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意了思维方法的培养,充分调动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4、教学中创设符合学生逻辑思维

    方式的问题情境,遵循了创造学习的规律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分析、比较、综合。

    三、创设问题情境,以情引趣,激活思维

    教师的教学具有趣味地、合理地提出的问题同样引起学生积极探索,产生求知欲望。而补充知识的引导更能使学生发散思维,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我校四年级教师在教学“分数的分数的加法时”的设计。

    师:出示苹果的教具问学生你们都有吃过苹果吗?

    生:吃过。

    师:如果你妈妈买回的苹果只有一个,而你又要把苹果分给你的爸爸和你的妈妈,你会怎样分呢?

    生:思考后汇报,有的平均分三等份,有的分成四等份。

    师:提出分成四等份的情况,如果你爸吃了一份,吃了几分之?(四分之一),如果你妈妈也只吃了一份,剩下的由你自己吃,你应该吃了几分之几?

    师:出示条件:有一个苹果,小明吃了这个苹果的2/4,爸爸吃了这个苹果的1/4,

    师:看了这些条件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生:小明比爸爸多吃了几分之几?

    生:爸爸比小明少吃了几分之几?

    生:小明与爸爸一共吃了几分之几?

    生:剩下几分之几还没有吃?

    ……

    师:你们提的问题都很好。

    然后按照学生所提的问题一一解决。让学生从这些问题中通过观察、分析、比较、综合得到分数的加法规律是:“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

    其教学特点是:

    1、重视课程的开发,也重视生活实际的数学概念,充分利用直观教学,遵循学生的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认识规律。2、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推动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3、重视理解与巩固相结合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4、给学生铺设合理的思维空间,补充问题的方法,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5、树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有趣味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6、设疑问题具有严谨性与可接受性相结合,使学生在探究新知识轻松地获取知识。7、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的认识规律,创设情境既符合学生实际,为探究、认识新知识的结构奠定基础。

    教师的教学设计准线不同对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有着直接的影响。学生要养成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取决于一个教师教学中充当怎么样角色。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教育者来说,应“以人为本”,而不是以知识为本。教师对每一节课多付出心血,并不意味着成了正比例。要对每个学生充分了解合理设计教学,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起,才能触动学生的学习动机,才能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小学数学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以实现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

    2、知识目标:掌握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为用方程解应用题等量关系做准备。会根据字母所取的值,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

    3、能力目标:注重给学生提供机会,让学生去经历对“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的探索过程。

    教学重点:

    会根据字母所取的值,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2)当a=5时,2a=(x),a的平方=(x)

    2、同学们在操场上做操,五年级站了x列,平均每列20人,六年级有a人。说出下面各式所表示的意义:

    (1)30x(2)30x+a(3)a—30x

    3、小结;用含有字母的式子不仅可以表示数量关系,也可以表示数量。

    二、综合练习:

    1、独立解答p51第7题师巡视指导个别学困生。

    投影展示,集体评议,注意评讲求值的书写格式。

    2、讨论口答p51第8题注意指导学生理解(3)小题,3x表示投中3分球得的总分数。

    3、分小组完成p51第9题请几个小组派代表说说式子表示的含义。

    4、独立完成p52第10-12题师注意巡视指导学困生。

    三、全课总结:通过练习,你还有什么疑困?你觉得你掌握得比较好的知识是什么?有困难需要帮助的地方是什么?

    四、发展练习:

    1、讨论p52第13题请学生先独立思考,再集体讨论。

    2、在下面算式中,a、b、c、s各代表什么数?

    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 篇三

    一、学习内容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是在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和估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扩大口算和估算的范围。例1教学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用解决邮递员10天、30天要送多少份报纸?要送多少封信?等实际问题的活动,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探讨口算方法。接着,通过“做一做”,让学生经历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过程,掌握口算方法。新教材把口算教学和解决实际问题联系在一起,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和学习兴趣,同时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二、学习者分析

    学生在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基础上,扩大口算的范围,相信学生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已有的计算方法,探索出新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

    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口算的能力。

    3、使学生经历整数乘法口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4、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口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5、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

    四、教学重点及解决措施

    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

    五、教学难点及解决措施

    通过学生活动,体验数学学习方法。

    六、教学设计思路

    口算是不借助任何工具,只凭思维和语言进行计算并得出结果的一种计算方法,它具有快速、灵活的特点。口算是计算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口算是笔算、估算的基础,笔算和估算能力是在准确、熟练的口算能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没有一定的口算基础,笔算、估算能力的培养就成了无源之水。其次,口算在日常生活中有极其广泛的应用。因此良好的口算能力不仅是学习任何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我在备课前想过,既要让学生牢牢的掌握这堂课的内容,又要尝试让他们自己去学习。于是我精心设计了一个个井井有条的步骤:注意口算联系经常化,并通过多种形式的训练,逐步提高口算速度,培养口算能力。依据的理论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联系生活实际。

    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 篇四

    一、引入新课

    昨天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几何体朋友——圆柱,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你的这位新朋友?

    生:圆柱是由平面和曲面围成的立体图形。

    生:我还知道圆柱各部分的名称。

    生:把圆柱的侧面沿着它的一条高剪开得到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

    演示这一过程。

    师:你们对圆柱已经知道得这么多了,真了不起,还想对它作进一步的了解吗?

    师:你还想知道什么呢?

    生:还想知道怎么求它的表面积。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怎样求圆柱的表面积。(板书:圆柱的表面积)

    二、探究新知

    师:过去我们学过正方体、长方体的表面积,出示一个长方体,谁来摸一摸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

    指名学生摸其表面积,并追问:怎样求它的表面积?

    生:六个面的面积和就是它的表面积。

    师:怎样求圆柱的表面积呢?(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汇报:圆柱的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的面积就是圆柱的表面积。(教师板书)

    1、圆柱的侧面积。

    师:两个底面是圆形的我们早就会求它的面积,而它的侧面是一个曲面,怎样计算它的侧面积呢?(请同学们讨论一下,我们看哪个小组最先找到突破口)

    小组代表汇报:把圆柱的侧面沿着它的一条高展开得到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而这个长方形的长正好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所以我们由此推出:圆柱的侧面积就等于底面周长乘高。

    师:大家同意他们的推理吗?(生:我们讨论的结果也跟他们一样)你们能够利用以前的经验,把它变成我们学过的图形来计算,太棒了。

    展示其变化过程。

    师生小结:(教师板书)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呈现例一:一个圆柱,底面直径是0.4米,高是1.8米,求它的侧面积。

    (1)学生独立解答。

    (2)指明学生解答,并让其讲清自己的解题思路。

    师:通过刚才的解题思路说明要计算圆柱的侧面积需要抓出哪两个量?

    生:底面周长和高。

    师:无论是直接告诉,还是间接告诉,只要能求出底面周长和高就可以求出其侧面积。

    2、圆柱的表面积。

    师:求侧面积似乎难不住大家,现在再加一问,你们还能行吗?(教师在例一的后面加上求它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教师巡视,让一个学生板演,要求学生分步做,并标明每步求的是什么)指名学生说解题思路。

    师:这说明要计算圆柱的表面积需要抓出哪两个量?

    生:底面积和侧面积。

    师生小结:圆柱的表面积=底面积×2+侧面积。

    3、反馈练习。

    师:想一想,应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请大家动手试一试。

    4、实践运用:师:在实际生活中计算某些圆柱的表面积时,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公式,比如,求一个无盖的水桶的表面积,烟筒的表面积应该是怎样的呢?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你有没有想提醒同学们注意的地方?

    生:要注意单位,还要注意所要求得圆柱有几个底面……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内容: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材第100-104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3、在建立质量概念的基础上,让学生形成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建立克和千克的概念,知道它们的关系。

    难点:克和千克质量概念的建立。

    教具学具:

    课件,2分的硬币,黄豆,天平,两袋500克的盐,台秤,自己带来的小物品等。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师:同学们,想知道今天在超市里发现了什么数学知识吗?仔细看看。(课件出示:教材第100页情景图)

    生1:他们都在讨论跟质量有关的话题。

    生2:从图中知道5个苹果重1千克,一壶豆油重5千克,一包饼干重110克……

    师:生活中物体的质量经常用到,我们国家过去常用的质量单位是“斤”和“两”,现在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是“克”和“千克”,这也是今天我们要共同研究的问题。

    【设计意图:从常见的生活场景中,引导学生发现物体的质量与生活联系密切】

    二、自主探究:

    1、教学例1。

    师:仔细观察,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课件出示:教材第101页例1)

    生1:我知道了一盒口香糖重3克,一袋菊花茶重12克,一包美味瓜子重100克。

    生2:我发现这些比较轻的物品都是用“克”作单位的。

    师:是啊,我们一般用“克”作单位来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克”是国际通用的质量单位,用字母“g”来表示。

    师:那么对于比较轻的物品常用什么来称量呢?老师告诉大家有一种称重的工具叫天平,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天平来称。现在请同学们在小组里用天平称一称你们身边的什么物品重1克?

    学生在小组里测量较轻物品的质量,寻找重1克的物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说一说小组测量的结果。

    (1个2分的硬币重约1克)

    师:估一估下面的物品哪些比1克轻?(课件出示:教材第101页“做一做”)

    指定学生回答,并适时作出评价。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比1克轻?

    生1:一块小橡皮比1克轻。

    生2:一根头发比1克轻。……

    2、教学例2。

    师:其实生活中有更多物品的质量超过1克,甚至更重,那么对于比较重的物品,我们常用什么作单位呢?大家一看就知道了。(课件出示:教材第102页例2上面的图)

    生1:一桶洗衣液重5千克,我觉得应该是用“千克”作单位称量比较重的物品。

    生2:一箱苹果重25千克,我也认为是用“千克”作单位计量比较重的物品。

    师:“千克”也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用字母“kg”来表示。

    师:仔细看看,苹果的箱子上写的是“净含量”,什么是“净含量”呢?

    生:“净含量”是指这箱苹果的质量,不包括箱子的质量。

    师:对,生活中经常用到“净含量”这个词,它是指桶里、箱子里的物品的实际质量。

    想一想,1000克有多重?举例说一说。

    生:生活中常用的食盐一包重500克,两包食盐的质量就是1000克。

    师:那你觉得“千克”和“克”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生:1千克=1000克。

    师:谁知道在生活中用“千克”作单位的秤有哪几种?

    生1:我在超市里、菜摊上见过的有电子秤、台秤。

    生2:我在体检的时候见过测体重的体重秤。

    生3:我在实验室里见过弹簧秤。

    师:如果你是个有心人,就会发现生活中的秤太多了。仔细看看图中这些指针分别指着几,告诉大家所称物品有多重。(课件出示第102页例2下面的图)

    生1:一袋洗衣粉重1千克。

    生2:小朋友的体重是23千克。

    师:请在小组里合作交流,称出质量是1千克的物品,用手掂一掂,想想生活中哪些物品是重1千克的。

    学生在小组里合作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完成教材第103页“做一做”第2题,填写好表格。【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生活入手,联系生活、贴近生活,从而缩短了生活与教材内容之间的距离,可以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提高学习兴趣,从而主动地学习新知识】

    3、在里填上“>”“<”或“=”。

    2千克20xx克5千克4900克

    800克1千克2500克3千克

    4、判断对错。

    一个鸡蛋约重50克。 ( )

    小明今年7岁,约重20xx克。( )

    1千克铁比1千克棉花重。( )

    一袋盐500克,两袋这样的盐重1千克。( )

    三、总结提升:

    师: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知道了什么?

    四、作业布置:

    教材第105页练习二十第3题和第106页第8题。

    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 篇六

    【教学内容】:

    版本、章、节

    【教材分析】:

    1、课标中对本节内容的要求;本节内容的知识体系;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前后教材内容的逻辑关系。

    2、本节核心内容的功能和价值(为什么学本节内容),

    【学情分析】:

    1、教师主观分析、师生访谈、学生作业或试题分析反馈、问卷调查等是比较有效的学习者分析的测量手段。

    2、学生认知发展分析:主要分析学生现在的认知基础(包括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要形成本节内容应该要走的认知发展线。

    3、学生认知障碍点:学生形成本节课知识时最主要的障碍点。

    【设计思路】:

    现本节课的教法学法及体现的理念支撑。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确定应注意按照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系进行分析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的表述不必详细到将教师、学生的所有对话、活动逐字记录,但是应该把主要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很清楚地再现。

    板书设计:需要一直留在黑板上主板书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设计评价方案,向学生展示他们将被如何评价(来自教师和小组其他成员的评价)。另外,也可以创建一个自我评价表,这样学生可以用它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不必面面俱到:

    1、反思在备课过程中对教材内容、教学理论、学习方法的认知变化。

    2、反思教学设计的落实情况,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出现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等,避免空谈出现的问题而不思考出现的原因,也不思考解决方案。

    3、对教学设计中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尤其是对以前教学方式进行的改进,通过设计教学反馈,实际的改进效果如何。

    4、如果让你重新上这节课,你会怎样上?有什么新想法吗?或当时听课的老师或者专家对你这节课有什么评价?对你有什么启发?

    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 篇七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学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在学生掌握了四则计算和混合运算顺序的基础上,进一步教学运算律,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运算,掌握运算技巧,提高计算能力。

    本节教材是在学生经过较长时间的四则运算学习,对四则运算已有较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结合一些实例,学习加法的运算律。

    学情分析

    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在加法的计算中和演算中接触过这方面的知识,有较多的感性认识,这是学习加法交换律的基础。教材安排这两个运算律都是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答引入,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找到实际问题不同解法之间的共同特点,初步感受运算规律。然后让学生根据对运算律的初步感知举出更多的例子,进一步分析、比较,发现规律,并先后用符号和字母表示出发现的规律,抽象、概括出运算律。教师应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已有经验,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对运算律的认识由感性逐步发展到理性,合理地构建知识。

    教学目标

    1、教学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过程方法目标: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通过对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决,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难点: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小学数学优秀教学设计 篇八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操作,引导学生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中,通过让学生观察“曲”与“直”的转化,向学生渗透极限的思想。

    3、通过小组会议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圆与转化后的图形的联系。

    教具、学具:剪刀、图片,圆片4等份……64等份的拼图对比挂图

    教学过程:

    一、以新引旧、导入新课

    1、以前我们学过哪些平面图形的面积?

    2、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3、回忆一下平面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的?

    4、小结:我们总是把新的图形经过剪、拼“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来推导面积公式的。

    5、转化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面积相等吗?

    6、(出示图形):这是什么图形?圆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

    7、那些圆能不能转化成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呢?它的面积计算公式该怎样推导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优秀案例_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优秀8篇)》由:科普读物整理
    链接地址:http://www.gjknj.com/special/59951.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下一篇:祖先的摇篮朗读配乐轻音乐|祖先的摇篮【6篇】
  • 推荐专题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