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科普读物 > 优质范文 > 【渡荆门送别的板书设计】渡荆门送别的教案设计 ...
  • 【渡荆门送别的板书设计】渡荆门送别的教案设计 渡荆门送别优秀教案(优秀3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教案要怎么写呢?贴心为您精心收集了3篇渡荆门送别的教案设计 渡荆门送别优秀教案,希望能为您的思路提供一些参考。

    李白唐诗《渡荆门送别》教案 篇一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首诗。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3、了解诗歌的结构方法,领悟表达方法,学习写作诗歌。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学习诗歌的写作。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有关送别的诗句。老师查找有关李白的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同学们:以前我们曾经学习过许多送别诗,你们能说说有哪些?提示:《赠汪伦》《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等等,你还记得吗?

    生回答并朗诵。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很特别的送别诗《渡荆门送别》(板书课题)

    二、教师范读,整体感知

    学生听读,注意节奏、字音,思考下列问题:

    1、说说《渡荆门送别》一诗的主要内容。(写作者李白出蜀至荆门来到楚地时所见到景色及自己的感受。)

    2、这首诗与我们以前学过的送别诗有什么不一样?它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情感?(以前的送别诗是友人相送,表现的是友情,而这首诗,一下子看不出来是谁送谁,表现的是乡情。一般送别诗的感情基调是依依难舍缠绵悱恻,而这首,却是兴致勃勃满腔豪情。)

    三、品读诗句,体味内涵

    1、介绍作者

    2、逐句串讲

    这首诗首联叙事,颔颈两联写景,尾联抒情。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按由远到近的顺序写的。 前两句形象描述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长江冲出三峡,在茫茫原野中一泻千里。巧妙地将静止的山岭描绘出充满动感与空间感的活动画面来。后句写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写荆门一带平原旷野辽阔高远的景色。这两句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阔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后两句“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一个“飞”字极富动感,先以水中明月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再以天上云彩变幻,构成海市蜃楼般的景色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诗人以移步换景的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出长江的近景和远景,奇妙多姿。“天镜”飞,“海楼”结,写出了李白对未来生活的无限憧憬和向往。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从景物方面着笔,不直接说出,对养育过自己的故乡的思念之情,而是说故乡之水怀着深情厚谊,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从另一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情切。表现了作者浓浓的乡思。

    综观全诗,似乎诗人写送别之情只有尾联两句,其实不然,中间两联写两岸青山挺立,夹江相送;写江流天地,地老天荒;写月照孤舟,依依相伴;写彩云变幻,绚丽多姿。全是为了烘托一江“故乡水”,一颗“明月心”。诗人要走了,离开生他养他的山水明月,这些青山、秀水、明月、彩云,依依难舍,万里相送啊!这份山水亲情就充盈在这字里行间。

    四、指导朗读,熟读成诵

    1、逐句教读,边读边纠正学生的发音,指出应注意的节奏、字音。

    2、根据诗歌的主旨确立朗读的感情基调。(兴致勃勃 豪情万丈 热爱家乡)

    3、讲清朗读时每联的轻重缓急,高低起伏的具体要求。

    首联是诗歌的起,内容是叙事性的,语调应该比较平实,语速适中。

    颔联是诗歌的承。李白顺流而下,兴致勃勃地来楚地一游。刚出三峡,看到的是茫茫原野,辽阔江天。眼前顿时一亮,心旷神怡。这一句要读出诗人的兴奋。语调上扬,语速稍快,音色清亮。

    颈联是诗歌的转,由实景转为虚景,同时也是感情的转折上升点。这句要读的跌宕生姿,读出诗人的万丈豪情。语气铿锵有力,语速快慢结合,音色浑厚粗犷。

    尾联是诗歌的合,也是情感的归结。由于前几联的蓄势这里是一个总的爆发。要读出诗人的无限乡思,对家乡之水“万里送行舟”的感激和感动。语气深沉,语速徐缓沉稳。

    )贴心●(4、创设情境引导朗读

    颔联:诗人乘船顺流而下,过了荆门随着平野的到来,眼前豁然开朗,群山向后退去,只有奔腾的江水一泻千里,他站在船头兴致勃勃地吟道:(生朗诵)

    颈联:你就是英俊潇洒、才华横溢、踌躇满志的李白,面对天镜飞、彩云结的雄阔景色,想到自己很快就能投身仕途,一展雄才伟略,于是,你意气风发地吟道:(生朗诵)

    尾联:诗人离开了生他养他的家乡。这些青山、秀水、明月、彩云,依依难舍万里相送啊!李白满怀深情地吟道:(生朗读)

    5、学生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自由朗读课文

    6、抽查朗读,点评。

    7、齐读背诵

    五、体会写法,指导写作

    1、让学生找出这首诗押韵的句子或者韵脚,让学生回顾曾经学过的诗歌,如:

    《赠汪伦》行 xíng 声 shēng 情 qíng

    《静夜思》光 guāng 霜 shuāng 乡 xiāng

    教师点拨归纳,总结一般规律。(韵母相同或相近叫押韵,偶句押韵或偶句加首句押韵。)

    2、这首诗哪几句是叙事的,哪几句是写景的,哪几句是抒情的?(弄清结构,首联起,颔联承,颈联转,尾联合)

    生答,教师点拨,总结。

    3、这首诗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答,教师点评。

    4、这首诗写景的两联,让我们感受到了李白渴望放浪一游和一展雄才伟略的万丈豪情。

    这种借写景来抒发情感的方法叫什么表达方法?(寓情于景,借景抒情)

    教师小结。

    5、自由命题,以赞美家乡思念家乡为主旨写一首诗。要求:注意偶句押韵;注意诗歌的起承转合;学习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

    6、学生写作,教师巡视指导。

    7、集体交流。

    六、课堂总结

    由学生谈收获。

    七、板书设计

    渡荆门送别

    首联起 叙 事

    颔联承 借景抒情

    颈联转 借景抒情

    尾联合 直接抒情

    渡荆门送别教案 篇二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与这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3、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4、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感受其声韵美,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2、分析这首诗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赏析作品的意境美;

    3、揣摩品味诗中精彩语句的含义和技巧,并使之了然于心,成为自己的语言财富。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这首诗,描绘自然山水,文笔优美,情真意醇。学习它们,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2、体会作者对诗人沿途所见景物的描写,从中进一步体会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结故乡的无限爱恋之感;

    3、激发学生对家乡景物、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想象,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经及对“送别”的理解。

    1、课前让学生预习课文,熟读并尝试先背诵课文;

    2、准备多媒体教学。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导入:

    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几首诗词,一起来背诵。

    (1)静夜思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回乡偶书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3)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教师语:这些诗词都透着浓浓的乡情,体现了思念家乡、热爱家乡的情感。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另一首透着乡情的诗歌——《渡荆门送别》。

    2、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唐代伟大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他是我国继屈原之后又一个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常以奔放的激情抒发自己的抱负和理想,以强烈的叛逆精神和傲岸不驯的态度抨击社会,鞭挞权贵。他的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韵律和谐多变。杜甫曾给予李白的诗篇极高的评价:“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李白是我国伟大的诗人,是唐代诗坛最杰出的代表之一,被后人誉为“诗仙”。(杜甫被称为“诗圣”,是现实主义诗人。他与杜甫并称为“大李杜”,李商隐与杜牧并称为“小李杜”)。

    3、背景介绍:

    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是设想故乡的山水送别自己。

    诗人李白一生足迹几乎踏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写了不少歌颂祖国壮丽河山的名诗佳篇。这首诗是诗人于开元十三年(726)辞亲远游,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友人而作。诗人在二十五岁之前一直住在四川,这次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出蜀东下,此诗即在旅游途中所作。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播放朗读读音,整体感知。

    2、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朗读课文并解释词语。

    渡远:乘船远行;

    云生:云彩兴起;

    怜:爱;

    故乡水:指流经四川的长江水。

    3、学生齐读这首诗,然后个别学生读。

    4、理解《渡荆门送别》一诗各句的意义。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诗人乘舟顺流而下,经过漫长的水路,来到荆门之外。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山已经到了尽头,江水就在这大荒野地上奔流,浩浩漫漫。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皎洁的明月在空中流转,如同飞在空中的明镜。云气勃郁,在大江面上变幻莫测,如同海市蜃楼一般。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虽然进入异地,我仍然依恋着故乡的山山水水,不远万里,一直伴着我这位游子。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整体把握。

    教师问: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可以分为几联:

    明确: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2、研习首联。

    (1)问:首联交代了什么?

    明确:出蜀的目的:到楚地远游,楚地在湖北、湖南一带。

    (2)手法是什么?

    明确:叙事。

    3、研习颔联和颈联。

    (1)全班齐背诵。

    (2)颔联写了哪些景?什么时候的景?写作角度是什么?

    明确:高山、平野、江流;白天;远景,俯视动感。

    (3)请用一两个词语或短语来概括颔联景物的特点。

    明确:雄浑壮阔意境高远。

    (4)颈联写了什么景?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什么时候的景?写作角度是什么?

    明确:江月、云霞;比喻;傍晚;近景,仰视。

    (5)哪两个字写得好?

    明确:飞(动感)和结(动感、联想:彩云如心灵手巧的美丽织女)

    4、研习尾联。

    (1)问:此段抒情,抒发的是什么情?

    明确:对故乡的热爱和依依不舍之情。李白从5岁至25岁一直生活在蜀地,对蜀中的山水怀有深厚的感情,初次离别,难舍难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家乡,而说家乡的山水依依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万里送行舟,和常人抒发情感的角度不一样。

    (2)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拟人;“水送人,人思乡”。

    四、精读(选读)课文,深入感悟:

    赏析这首诗歌:

    1、第一联“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荆门,山名,在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隔江对峙,形势险要,历来有“蜀楚咽喉”之称。楚国,今湖北一带在春秋战国时期都属于楚国。李白这首诗是写于青年时期,即乘船顺江离川之际。此时李白才二十五岁,是第一次离开家乡,比起他以后的走南闯北、浪迹天涯的一生游历来说,荆门之行实在算不得什么,可的确是他生平第一次走这么远的路,又是乘船走水路,所以路途就显得格外遥远而漫长。到达荆门山下时,蜀中家乡的山川已不复在望,所以不论是在地理上,还是在心理上,都觉得离家乡已经十分遥远了,因而这首诗的头两个字就是“渡远”,他感到来到了一个与家乡完全陌生的地方,从蜀入楚,他在心理上,是把荆门山当做家乡的最后一个标志,通过这座山,就走出了家乡,所以叫“荆门外”。第一句这五个字两组词的确说明了李白的做诗虽然天纵豪情,但是一旦写起律诗来,同样是非常注意字斟句酌、中规中矩的。

    2、第二联开始描写楚地的山川景物,“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大江流到荆门山时,地势已经渐趋平缓,眼界也随之开阔起来,大荒,是辽阔无边的原野。李白刚刚从两岸高山夹峙的三峡中出来,随着江船的东下,身后蜀中的群山已经越去越远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江汉平原,而长江从落差极大的三峡奔泻而下,至此也渐次平静下来,浩浩荡荡地流向这一片广袤的新天地。

    这一联是李白写景的最著名的句子,一般来说,李白的名句都是抒发内心的满腔豪情的,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吟天姥吟留别》),都张扬着极其强烈的个性光芒,使人一望便知是李太白的情怀与风格,而无人能望其项背。不过这一联却纯粹是写景,而且与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旅夜抒怀》)句式相近,用词相似,气势相当,同为唐诗中最华彩的乐章,而被许多评论家放在一起相提并论。

    我们知道,李白的精神世界是最容易为山川景物所打动、所感染的,当他突然面对一个与自己二十多年来所熟悉的巴山蜀水完全不同的楚地的“平野”和“大荒”时,不但在视野上大为开阔,而且内心感到一种无形的震撼,充满了喜悦,他要迫不及待地随着大江一起,带着自己年轻浪漫的心和建功立业的情,扑向这一片崭新的天地,“山随平野尽”,预示着作者在船到荆门山时,已将巴山留在身后,已把在蜀中生活的一页翻了过去,留在了记忆之中;“江入大荒流”,是望眼远眺,楚天辽阔,境界超远,宣告了诗人在即将进入楚水之际,已经在憧憬一种全新的人生历程,要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忍不住跃跃欲试、大显身手了。这一联实际上既是写景,同时也是一位有着远大抱负的旷世英才,面对新生活,走向新世界时的真情告白呀!

    3、第三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然是写景,不过用的是远近结合、虚实相间的写法。飞天镜,天空中飞落的镜子。海楼,即现在所说的“海市蜃楼”。荆门山以下,江流减缓,夜幕降临,在平静的江面上,可以看到有一轮明月的影子在波光中浮动,明月与江水同时出现在笔下,都是李白最喜爱的入诗的景物。月亮在这个夜晚,也不安心于独自呆在寂寞的广寒宫了,她从天上“下凡”来到了人间,跳入了江中,浮上了水面,宛如一面明亮的镜子,她随着江面的涟漪而愈发显得摇曳生姿,并且与江船一起结伴前行,是那样的情意绵长,含情脉脉。

    写过柔美的夜景,李白意兴未尽,大笔一挥,又勾勒出绚丽的日景,“云生结海楼”,月落之后,黎明降临,天空彩云,舒展起伏,变幻万千,不时出现海市蜃楼般的奇观。可以断定,初出四川的李白此时肯定没有见过真正的海市蜃楼,但是他却大胆地运用这一在沙漠中才会出现的景物,来形容他面前那无限高远的荆楚天地间变化莫测的景象。其中所传达出的最重要的信息,就是李白此时那种出得峡来以后,豁然开朗的心胸与跃跃欲试的豪情。“飞天镜”也好,“结海楼”也好,在崇山峻岭、江水湍急的三峡之中,是不可能领略的,现在不论是夜晚,还是晴日,都可以“极目楚天舒”了,以明亮如镜的月影反视江流的平缓,用层出不穷的云楼衬托江天的辽阔,这一联,一上一下,一远一近,白昼夜晚,明月彩云,把作者本人一直生活在蜀中,初次出峡,见到广漠平原时的欣喜与振作一览无遗地合盘托出,使人们既欣赏了大自然的奥妙,又体会到了诗人那充满年轻活力的脉搏,写景即是抒情,状物更是言志,从颔联和颈联这四句诗中,你能说年轻的李太白不就已经俨然成为一个融情入景的行家里手?

    4、全诗的最后一联也写得十分精彩,“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正当李白陶然沉醉于荆楚大地神奇旖旎的风光而思绪万千之时,船外那无语东流的江水却不知怎的,引发了他思乡的情怀。李白从小在蜀中长大,从“五岁诵六甲”开始,遍访蜀中名山,早年读书于江油县的戴天山中,后来又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一草一木,都怀有深挚的情感。现在“辞亲远游”,乘船离开四川,如今已经远离故土了,心中难免依依不舍,而这种对家乡的留恋之情一时又无处宣泄,结果聊胜于无地在江水中找到了寄托,他不说自己对家乡的思念,却说从家乡来的江水一路上对自己殷勤呵护,万里护送,这种看似无情却有情的写法使得全诗在结尾处显得分外凝重含蓄。

    王夫之在《唐诗评选》中说这联结句“得象外于圜中,飘然思不穷。”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不过全诗直到结束也没有一个字提及“送别”朋友的离情别恨,看来这首诗并不是什么赠别朋友,而是诗人自己在远离故土之际向家乡告别,所以,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说这首诗题中说“诗中无送别意,题中(送别)二字可删。”以这种形式来告别自己的家乡,除了李白之外,还真找不出第二个人了。

    五、课堂总结:

    李白的《渡荊门送別》诗历来为诗坛所注目,这不仅是因为第二联写得气势非凡,大气包举,更是因为全诗充滿了一种无人可及的浪漫情调。开头写荆门一带的江山形势,尤其着力描写了长江出三峡、入平原的浩荡之势。全诗以“渡远”始,以“送行”结,从开篇到结尾一气呵成,给人以回肠荡气的美感享受,丝毫沒有送別诗所慣有的感伤与悲凉,是千古奇诗。

    六、布置作业:

    1、能熟练背诵和默写;

    2、预习下一课。

    七、板书设计:

    渡荆门送别李白

    首联叙事出蜀目的

    颔联写景平野江流(白天远景俯视)对仗雄浑壮阔

    颈联写景江月云霞(傍晚近景仰视)对仗和比喻意境高远

    尾联抒情热爱故乡、依依惜别之情(拟人)

    李白唐诗《渡荆门送别》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首诗。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1、熟读诗歌,了解作者、写作背景

    2、你觉得诗中的哪些关键词,关键句有深层含义?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了解诗歌的诗意,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把头脑里想象的诗歌画面描述出来

    课堂教学流程设计及学生活动要求

    教学过程:

    导入:

    知识储备:小组交流:介绍作者、两首诗的写作背景(个人展示或小组交流解决,5分钟)

    活动一:朗读诗歌,理解诗意

    1、朗读两首诗歌,小组自由朗读课文-----小组展示朗读-----其他同学纠正读音-------全班齐读课文(5分钟)

    2、初步了解诗歌的诗意,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把头脑里想象的诗歌画面描述出来,(小组内交流----代表展示)(10分钟)

    活动二:赏析诗句

    1、赏析诗歌《渡荆门送别》:你觉得诗中的哪些关键词,关键句有深层含义?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小组内交流----学生个人展示----其他小组补充点评)(15分钟)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诗人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是为自己对故土的依依不舍)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诗中并无送别朋友的离情别绪。

    活动三:拓展:

    收集李白其他的诗歌,体会李白所表达的思想感情(5分钟)

    作业:背诵诗歌

    教学资料备忘:

    背景资料

    诗人李白一生足迹几乎踏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写了不少歌颂祖国壮丽河山的名诗佳篇。这首诗是诗人于开元十三年(725)辞亲远游,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二十五岁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这次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渡荆门送别的板书设计】渡荆门送别的教案设计 渡荆门送别优秀教案(优秀3篇)》由:科普读物整理
    链接地址:http://www.gjknj.com/special/58588.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下一篇:最后一页
  • 推荐专题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