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科普读物 > 优质范文 > 星星变奏曲公开课教案优秀10篇
  • 星星变奏曲公开课教案优秀10篇

  • 来源:科普读物
  • 时间:2023-01-29 09:41:25
  • 移动端:星星变奏曲公开课教案优秀10篇
  •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牛牛范文整理的10篇星星变奏曲公开课教案,希望能为您的思路提供一些参考。

    篇一:《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 篇一

    一、教材分析

    《星星变奏曲》是江河的一首重要诗作。作者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这首诗在诗歌技艺、创作手法和诗歌主题方面都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全诗运用象征手法。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来展示现实与理想的背离,表达对黑暗冰冷的现实的否定,抒发了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以及虽然迷茫失落而不失坚定的希望,表现诗人对光明的渴求。

    本文的运用了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语言清丽流畅,这些都很适合学生学习并运用到写作中去。

    二、三维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了解朦胧诗及其审美特征。

    2、诵读体会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3、揣摩语言,品味诗句的丰富内涵。

    过程和方法目标:

    1、体会诗歌的情景、意象和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主旨。

    2、揣摩语言,深入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感知“星星”象征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生活的美好,感受时代脉搏,激发学生追求希望和光明的信念。

    三、教学重难点

    1、反复诵读,认真理解诗意。

    2、品味语言精炼优美的特色,领会词的意境美和音韵美。

    3、了解朦胧诗的审美特征,理解诗歌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和信念。

    四、教学策略

    1、 教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用指导朗读、合作探究、比较阅读等方法进行教学。在教学中用多媒体课件等辅助手段加大课堂的容量,促进学生的理解。

    2、 学法:

    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的制作,朗读材料的准备,学案的制作,学生根据学案预习课文,自主学习。

    六、教学环节

    (一)课堂导入

    播放莫扎特欢溢童趣的钢琴名曲《小星星变奏曲》导入新课

    (二)课堂讲授

    1、作者及朦胧诗介绍

    江河是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星星变奏曲》是他的一首重要诗作。胧诗是新时期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利用诗歌的形式对现实进行反思和追求诗歌独立的审美价值的产物。

    2、 朗诵诗歌,整体感知。

    (播放朗诵磁带,自由朗诵,并根据学案进行自主学习)

    ①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寄托了诗人怎样的理想?

    明确:这首抒情诗以“星星”象征光明,即诗意、春天、温暖、希望和自由等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但诗中的“星星”又有其特定的情境和意味,即它所显现的不是阳光普照的光明,而是茫茫黑夜中闪现的点点光明,寄托了诗人在现实中执著追求的理想。整首诗都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来抒情写意,展示现实与理想的背离,显示诗人对光明的渴求。

    ②两小节诗有什么特征?

    诗节基本对称,每一节十六行,都以“如果……”的假设句起头,从第五行看,有变化,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具有一气呵成的气势。

    ③诗中用哪些东西象征美好的世界?有用那些东西象征象征黑暗冰冷的现实世界?这样有什么好处?

    用星星、诗、蜜蜂、萤火虫、睡莲、春天、鸟、白丁香等来象征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而用夜、冰雪、冻僵的夜晚、僵硬的土地、被风吹落的星星等来代表黑暗冰冷的现实世界。诗歌不直接表现或呈现思想感情,而总是借助一些物象来暗示或间接地表现经验。这使得这首诗含蓄胧,意境优美。

    3、问题探究,交流合作。

    ①如何理解“变奏曲”?这首诗为什么以“星星变奏曲”为题?

    明确:变奏曲,是音乐术语。变奏为作曲基本技巧之一,即通过装饰、改变时值或节奏、改变音符进行方向或次序、改变和声或调性色彩等手段,使音乐保持原有的基本轮廓而以变化的面貌出现,谓之变奏。系统地运用变奏手法作成的乐曲称“变奏曲”,其结构为“变奏曲式”。(以教师讲授为主)

    《星星变奏曲》一诗的上下两节,共同以“星星”为主要意象,来表现追求光明的主题,并且结构对称,基本句式、修辞手法和一些用语也是相同或近似的,因而具有同样的韵律。但诗的下一节与上一节相比,情境、意味发生变化并形成强烈对照,基本句式和一些用语也有所变异。这种情形就如同音乐,既保持原有的基本轮廓而又以变化的面貌出现,使上、下两节构成主题与变奏的关系。所以,诗题叫“星星变奏曲”,可谓名副其实。(教师引导,学生交流探究)

    ②“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此句运用了什么什么修辞?颤抖一词在句中有何含义?

    明确:“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用暗喻的手法,表明“苦难的诗”所受到的束缚,这种不自由带来的就是心灵的寒冷孤寂。星星的颤抖,是人心灵的颤抖,因生活的压抑和束缚而得不到自由,使人心得不到温暖。(教师点拨,学生自主学习,交流总结。)

    ③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

    明确:“瘦小的星星”比喻并象征人们对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仅太阳失去了,连“瘦小的星”也被“一颗又一颗”地吹落,可见“夜”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和冷酷无情。

    ④“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

    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在周围都是黑暗的时候,只能燃烧自己去寻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独,燃烧代表了牺牲。

    ⑤为什么说“每天/都是一首诗/每个字都是一颗星/像蜜蜂在心头颤动”?

    提示:美好的生活就像诗一样的美,每一个人都希望每天把自己幸福、快乐的人生谱写下来,这种愿望就像星星一样的明亮,像像蜜蜂一样酿造出来蜜一样的甜。

    ⑥“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柔软得像一片湖/荧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动”采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引导学生体验该句的含义)

    4、拓展延伸

    教师:每个人心中都有痛苦,有痛苦就有祈盼,就有追求……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实际,仿照本诗的句式,模仿诗歌的语言,大声说出你心中的祈盼。

    学生借用诗歌中的主要句式“如果……如果……”或“谁不愿意……谁不愿意……”,模仿诗歌语言,表达心中的各种祈盼。

    示例:如果我的家人能快乐,谁还需要去搞笑,谁还会四处奔忙寻找遥远的妙方,谁不愿意,每天都是一首诗,每个字都是一幅画,孩子像天使般快乐地在花丛中,走来走去。

    5、课堂小结:世界是不完美的,完美的世界从来也没有出现过,正视现实的不完美,是我们成长的必修课。在不完美的世界中怀着希望去生活,学会在自己陷入黑暗的痛苦时,有勇气给自己的星星点灯。

    6、布置作业:

    ①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

    ②“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③“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胧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

    七、板书设计

    星星变奏曲

    江 河

    朦胧

    如果…… 如果…… 谁不愿意…… 谁还需要…… 谁不愿意…… 谁还会…… 谁不喜欢…… 谁愿意…… 谁不喜欢…… 谁愿意……

    篇二:《星星变奏曲》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作品,及其主要艺术风格和成就。

    2、理解诗歌中星星、静夜、土地等物象的象征意义,学习比拟、对比等修辞手法。

    ◆过程与方法

    1、学习朗读朦胧诗歌的技巧,学会品味诗歌语言,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感情。

    2、学会比较阅读的方法,通过诗内物象的对比,理解诗歌主旨。

    3、仿照诗歌结构,开展诗歌写作的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诗人对现实的否定和对光明的向往,以及即使面对重重磨难也不放弃希望的感情。

    2、体会诗人经历人生苦难之后对诗意人生和自由精神的感受。

    【教学重点】:

    1、了解朦胧诗的审美特征。

    2、理解诗歌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和信念。

    【教学难点】:

    理解“星星”的象征意义。

    【教学设想】:

    1、《星星变奏曲》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江河的一首重要诗作。这首诗在诗歌主题、手法和诗歌技艺方面都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全诗运用象征手法,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来展示现实与理想的背离,表现诗人对光明的渴求。

    2、教读本文,应简介“朦胧诗”产生的背景,将这种创作现象与社会整体环境相联系,为了更好地把握诗歌主旨和诗人的写作风格提供知识平台。课文借用了“变奏曲”这一音乐术语,围绕一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教学活动应强化诵读,在熟读过程中,揣揣摩语言,感知“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对于形象的丰富内涵的理解,可引导学生合作研究,鼓励有创意的个性化阐发。以提高审美意识。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江河的《星星变奏曲》是—首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全诗含蓄朦胧.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在熟读中揣摩诗歌语言的意蕴和情味。领会“星星”的象征意义。把握诗歌的主旨从而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悟能力。

    2、联想想象法 全诗运用象征手法,围绕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学习这首抒情诗,要创设氛围激活学生思维,借助对形象的感悟,把握丰富内涵,深人体会诗中的思想情。

    3、讨论探究法 如对“星星”形象的感悟,可引导学生活跃研讨,提高审美意识。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用具】:小黑板

    【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回忆著名诗人郭沫若写的《天上的街市》。这首诗以丰富的想象,写了自由自在的天上街市,通过写牛郎织女的自由来往来表达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今天我们来学习《星星变奏曲》这一首诗,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板题】:

    3、星星变奏曲

    江河

    二、介绍朦胧诗:

    朦胧诗,作为一个独特的诗学概念,它指的是以舒婷、顾城、江河、杨炼、芒克、方含、食指、多多等为代表的青年诗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朦胧诗孕育于“地下文学”。食指(郭路生)、芒充(姜世伟)、多多(栗世征)等开始了新的探索,其后有江河等诗人加入。他们的诗以手抄形式流传。1979年《诗刊》发表了舒婷的《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1980年又以“青春诗会”形式集中推出了1 7位朦胧诗人的作品和诗歌宣言。朦胧诗随即成为一股诗歌潮流,并且涌现了一大批广为流传的代表性作品。

    朦胧诗—改新诗明白如话的特点,内容含蓄隽永。它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往往借助象征、比喻、错觉、幻觉等手法,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迭加,给诗蒙上一层朦胧色彩,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

    三、作者简介:

    江河:原名于友泽,1949年生,北京人。1968年高中毕业。1980年在《上海文学》发表处女作《星星变奏曲》著有诗集《从这里开始》《太阳和它的反光》等.是新时期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他的诗作当中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以《纪念碑》等政治抒情诗和古代神话组诗《太阳和它的反光》赢得社会瞩目。

    四、诵读,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全诗,学生听读,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提示:《星星变奏曲》抒情细腻,意境优美。全诗由两个基本对称的诗节构成.每一节十六行,都以“如果……”的假设句起头,具有一气呵成的气势和浓郁的诗意氛围。朗读时要感情饱满,注意音量、语速和诗歌内趋力的和谐。

    2、学生参考课本后播音员丁建华所淡的朗读感受。自由诵读全诗,体会诗中的情境意蕴。

    五、新课讲授:

    1、诗歌中是否有相似或反复的诗句?提示学生,这些反复的诗句就是结构标志,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诗句之间是否有不同之处。

    明确:“如果……谁不需要………谁还会……谁不愿意……谁不愿意……”和“如果……谁还需要……谁还会……谁愿意……谁愿意”。

    2、分析:“如果……谁不需要………谁还会……谁不愿意……谁不愿意……”和“如果……谁还需要……谁还会……谁愿意……谁愿意”。

    明确:“如果……谁不需要……谁还会……谁不愿意……谁不愿意……”是肯定句,而“如果……谁还需要……谁还会……谁愿意……谁愿意”是否定句。前一诗节是肯定结构,而后一诗节是否定结构。

    3、请学生划出诗歌中出现的物象,提醒学生注意这些物象的不同。

    明确:星星、诗、蜜蜂、柔软的晚上、湖、睡莲、萤火虫、春天、鸟、白丁香、寒冷、苦难的诗、冰雪、冻僵的夜晚、僵硬的土地、瘦小的星。

    4、指名学生朗读“谁不愿意……”至“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体会诗中描写的情境,探究下列问题:

    (1)、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

    明确:“柔软得像…片湖”,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

    (2)、“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明确:“鸟落满枝头”,点缀在繁密的树林间,周围的环境一定是无人搅扰,十分宁静的;“星星落满天空”的情境必定出现在晴朗的夜间,虽然星星视觉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热闹,反而衬托出心情的宁静、闲适、自在。这两种情境在形态上有相似之处,都只有在心境宁静时才能观察体会得到,因此勾起诗人的联想与类比。而春天“鸟落满枝头”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满天的情形,更显生机,更富有直观的动感和美感。“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更生动地表现了“光明”的美好。

    (3)、“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

    明确:“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分别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朦胧.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意蕴。表现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诗人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因为声音—会儿入耳,一会儿消失,一会儿清晰,—会儿模糊的感觉与视觉上“闪闪烁烁”的感觉是相通的。这足以形容视觉的词语来表现听觉,以视觉感来突出对声音的时断时续、隐隐约约的真切感觉。

    【课堂小结】:

    这首诗歌含蓄朦胧,意境优美。诗人总是借助一些物象来暗示或间接地表现经验,如用星星、诗、蜜蜂、萤火虫、睡莲、春天、鸟、白丁香等象征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

    【作业布置】:

    研讨与练习二、三

    篇三:星星变奏曲教案 篇三

    3、星星变奏曲

    教学目标:

    (1)了解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作品,及其主要艺术风格和流派。

    (2)理解诗歌中星星、静夜、土地等物象的象征意义,学习比拟、对比等修辞手 法。 (3)理解诗人对现实的否定和对光明的追求,以及即使面对重重磨难也不放弃希望的感情。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重点: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掌握诗歌的主旨和感情。 教学难点:通过对诗歌重点字词的学习,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家都学过著名诗人郭沫若写的《天上的街市》。这首诗以丰富的想象,写了热闹自由的天上街市,通过写牛郎织女的自由来往来表达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今天我们来学习《星星变奏曲》这一首诗,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整体感知

    (1)生初读课文,注意加点字的读音。

    凝望(ning)颤动(chan)萤火虫(ying)安慰(wei) 闪烁(shuo) 朦胧(menglong) 疲倦(juan)冻僵(jiang)

    (2)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上有什么异同点?

    明确:都用“如果-----谁还需要---还会---”开头;从第五行看,有变化,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

    概括这两节诗的大意。

    第一节诗:黑暗笼罩大地,向往光明世界 第二节诗:否定现实世界,决心追求光明

    三、学生再读全诗,找出诗歌中的意象,思考其含义:

    第一节:诗——像蜜蜂在心头颤动;夏夜——柔软得像一片湖;鸟——像星星一样,落满枝头。 理解这些意象的含义:

    (1)柔软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馨如梦的美好感觉。} (2)鸟落满枝头:点缀在繁密的树林间,周围的环境一定是无人搅扰,十分宁静的。“星星落满天空”的情景必定出现在晴朗的夜间,虽然星星在视觉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热闹,反而衬托出心情的宁静,闲适、自在,这两种情景在形态上有相似之处,都只有在心境宁静时才能观察体会到,因此勾起诗人的联想与类比,而春天“鸟落满枝头”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满天的情形,更显得生机,更富有直观的动感和美感。“鸟落满枝头和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更生动的表现了“光明”的美好

    总结:以一系列美好的意象,写出诗人所向往的光明世界,那是一个富有诗意的世界,一个像夏夜般柔美的世界,一个像春天般温馨迷人的世界。 第二节:苦难的诗;冻僵的夜晚;被风吹落的星星

    理解:A、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用暗喻的手法,表明“苦难的诗“所受到的束缚,这种不自由带来的就是心灵的寒冷寂寞。星星的颤抖,是心灵的颤抖,因生活的压抑,和束缚而得不到自由,使人心得不到温暖。 B、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

    “瘦小的星星”比喻并象征人们对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仅太阳失去了,连“瘦小的星星” 也被一颗又一颗的吹落,可见“夜”的黑暗深沉,猖獗肆虐的冷酷无情。 C、“寂寞地燃烧”又是什么意思?

    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在周围都是黑暗的时候,只能燃烧自由去寻找光明。 寂寞突出孤独,燃烧代表牺牲。

    四、介绍朦胧诗

    是新时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是文革后期一群自我意识开始觉醒青年,利用诗歌的形式对现实进行反思和追求诗歌独立的审美价值的产物。作者江河,是变革时代的中国新文学史上的“朦胧诗”运动的主将之一。

    五、解题

    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这是借用音乐术语来说的,它提示这首诗是围绕一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 诗的上下两节结构相称,基本手法和用语相同或相近,有同样的韵律。但上下两节的情境,意味发生了变化,如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就不同了。(句式、词语)这种情形如同音乐,两段录音曲在保持基本轮廓的基础上出现一点变化。 两节异同:都表达了现实中挣扎而向往光明、温暖和自由的愿望。所不同的是第一节正面表达这种企盼,第二节是从反面表达这种希望。

    六、总结:

    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

    明确:诗中的星星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生活中美好的事物。 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他对光明的渴望。

    七、板书设计:

    星星变奏曲

    温情 浪漫 ———————————————寒冷、残酷

    (对比) 附课后练习二:

    1、“柔软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

    2、这是将“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形成类比联想,以想像中春意盎然,充满生机的景象与缀满繁星的景象类比,使人意会到令人向往的诗一般的生活境界。

    3、这两句诗,分别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朦胧,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意境,表现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篇四:《星星变奏曲》课文原文 篇四

    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

    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

    在夜里凝望

    寻找遥远的安慰

    谁不愿意

    每天

    都是一首诗

    每一个字都是一颗星

    像蜜蜂在心头颤动

    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

    柔软得像一片湖

    萤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动

    谁不喜欢春天,鸟落满枝头

    像星星落满天空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

    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

    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

    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

    在寒冷中寂寞地燃烧

    寻求星星点点的希望

    谁愿意

    一年又一年

    总写苦难的诗

    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

    像冰雪覆盖在心头

    谁愿意,看着夜晚冻僵

    僵硬得像一片土地

    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

    谁不喜欢飘动的旗子,喜欢火

    涌出金黄的星星

    在天上的星星疲倦了的时候——升起

    去照亮太阳照不到的地方

    篇五:星星变奏曲公开课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基础目标:

    1、了解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作品及其主要艺术风格和成就。

    2、理解“变奏曲”的含义

    3、找出比喻句并理解含义标准目标:

    1、理解诗歌中星星、静夜、土地等物象的象征意义,学习比拟、对比等修辞手法。

    2、学习朗读朦胧诗歌的技巧,学会品味诗歌语言,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感情。

    能力提升目标:

    1、学会比较阅读的方法,通过诗内物象的对比,理解诗歌主旨。

    2、理解诗人对现实的否定和对光明的向往,以及即使面对重重磨难也不放弃希望的感情。

    3、体会诗人经历人生苦难之后对诗意人生和自由精神的感受。

    教学重点:

    1、了解朦胧诗的审美特征。

    2、理解诗歌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和信念。

    教学难点(仅供有能力学生理解):

    理解“星星”的象征意义。

    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前准备和整体思路:

    本课是第一单元诗歌单元的朦胧诗。属于略读课文,朦胧诗是诗歌中比较难懂的一种,为了达到以上教学目标,锻炼学生自读诗歌,体会诗歌的能力,教学安排上准备采用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为辅助的原则进行教学,基本采用。学生准备预习材料。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大家走知道毛泽东曾经说过一句话: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句话告诉我们,星星点点的希望,可以染成一片光辉灿烂。是的,漆黑的夜里,众星拱月的美景曾给过我们许多的梦想和希望。古往今来,不知道有多少文人墨客曾对着浩瀚的星海发出各种感叹。你知道哪些?(李白的《夜宿山寺》、杜牧的《秋夕》、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

    二、首读:单人读。

    试着读读诗歌,看你能读懂吗?

    读不懂?很费解?一句也不懂?阅读的必备资料:背景,作者,可供参考的导读等(教师简单指导),参考书不能用。找到相关的资料——交流!(众人拾柴火焰高)

    三、再读:讨论读。把你们集合的信息总结起来,看看能不能碰出一点思想的火花。

    提示:结构、句式、分节、修辞、词语、给你的感觉等目标:初步读懂。教师之后范读。

    总结:结构上的,句式上的,感觉上的。总结板书。

    1、给你什么感觉?

    2、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3、这些词语是如何连接起来的?

    展示句式叠合的句子。第一节:感觉好,美(读),句式是“如果??谁还需要??谁还会??谁不喜欢??谁不喜欢??”。

    第二节:感觉不好,丑恶的(读),句式是“如果??谁还需要??谁还会??谁喜欢??谁喜欢??”。

    作者通过这样的表达,想表达什么?(不明白?太模糊?作者的意思不明了?那老师昨天晚上冥思苦想,耗费了无数的脑细胞,把它改写了一下:

    四、再读:讨论读。

    目标:找出诗歌的内涵,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提示:参考自己的生活经历。读完后,教师总结:

    第一小节:肯定句式,肯定梦想中的美好

    第二小节:否定句式,否定现实中的丑恶(也同样表达美好的追求)总结内涵:表达了现实中挣扎而向往光明、温暖和自由的愿望。

    好了,明白了诗歌的内涵,让我们带着对作者的理解欣赏一下名家朗诵。

    五、重点问题:

    找一下星星在文章中出现了几次?他们都有什么含义?整体象征什么?文中出现了六次“星星”的形象,每一次的出现都不尽相同。第一次的“星星”是没有光明时的一种希望;第二次的“星星”就是点缀夜空的星辰;第三个“星星”是比喻光明和温暖;第四个同第一个的含意;第五个指的是艰苦的历程中存留下来的一点点自由和温暖;第六个指在挣扎中保留下来的温暖的火种;第七个指自然界中的星辰。总而言之,“星星”在这里象征光明、诗意、春天、温暖和希望等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

    揭示变奏曲的含义。

    六、揭示朦胧诗和江河以及题目“变奏曲”的含义。(课件展示)

    同学们,是的,这首诗没有出现任何关于理想和现实的字眼,但是,这样在我们看来很模糊的写法却在我们读懂之后,作者对梦想的无限渴望,对现实的无奈痛苦却深深的印在我们的脑海中,作者用文学技巧、象征手法完美诠释了自己的追求。是的,这就是诗歌的魅力,如此模糊的写法,正是这种诗歌的魅力所在。他让我们在自我解读的过程之中,了解作者的思想,获得更深刻的体会。

    七、结课。

    回顾本诗,作者的追求仍然深深回荡在我们的脑海中。是的,他用一个简单的句式,完成了梦想的企盼。让我们再次带着理解的眼光,却感受江河的"内心吧!配乐朗诵(集体)那么,我们也从中懂得了一个道理:只要希望的星星永远闪烁在心头,并为了实现而努力只求,梦想就一定就实现。八:作业:

    一、背诵全诗,仿写句式:“如果??谁还需要??谁还会??谁不喜欢??谁不喜欢??”

    二、仿写一首诗歌。(提示:可以用美丑相对的两个概念)

    三、课后题。

    (第一个作业给实现基本目标的同学,第二个作业给完成能力目标的同学,第三个作业全做)

    附:板书:

    第一节:美(一堆意象),句式是“如果??谁还需要??谁还会??谁不喜欢??谁不喜欢??”。肯进句式。表达梦想的美好。直接企盼

    第二节:丑(一堆意象),句式是“如果??谁还需要??谁还会??谁喜欢??谁喜欢??”。否定句式。表达现实的丑恶。间接表达

    总体:向往光明、自由、温暖!

    篇六:《星星变奏曲》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了解朦胧诗及其审美特征。

    2、感知诗中“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通过诵读,体会诗歌的情景、意蕴和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主旨。

    4、揣摩语言,品味诗句的丰富内涵。

    5、激发学生追求希望和光明的信念。

    教学设想

    1、《星星变奏曲》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江河的一首重要诗作。这首诗在诗歌主题、手法和诗歌技艺方面都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全诗运用象征手法,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来展示现实与理想的背离,表现诗人对光明的渴求。

    2、教读,应简介“朦胧诗”产生的背景,将这种创作现象与社会整体环境相联系,为了更好地把握诗歌主旨和诗人的写作风格提供知识平台。课文借用了“变奏曲”这一音乐术语,围绕一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教学活动应强化诵读,在熟读过程中,揣揣摩语言,感知“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对于形象的丰富内涵的理解,可引导学生合作研究,鼓励有创意的个性化阐发。以提高审美意识。

    3、重点:了解朦胧诗的审美特征;理解诗歌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和信念。

    4、难点:体悟“星星”的象征意义。

    5、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江河的《星星变奏曲》是—首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全诗含蓄朦胧、意境优美,

    引导学生在熟读中揣摩诗歌语言的意蕴和情味。领会“星星”的象征意义。把握诗歌的主旨

    从而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悟能力。

    2、联想想象法全诗运用象征手法,围绕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学习这首抒情诗,要创设氛围激活学生思维,借助对形象的感悟,把握丰富内涵,深人体会诗中的思想情。

    3、讨论探究法如对“星星”形象的感悟,可引导学生活跃研讨,提高审美意识。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多媒体播放莫扎特欢溢童趣的钢琴名曲《小星星变奏曲》)请同学们用心倾听并诗意描述月夜星空的情景。(学生回答)的确,这茫茫夜空中闪现的点点光明,令人遐思。对于经历过心灵劫难的诗人江河来说、“星星”便成了点燃他灵感源的导火索,因此而催生出一曲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星星变奏曲》。今天,我们就—起学习这首诗歌。(板书文题、作者)

    同学们,起步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之交,八十年代蔚为大观的朦胧诗潮,无疑填补了那个动乱的历史年代中诗意的空白。舒婷,顾城等无数富有才情的青年诗人的歌声渲染出时代的色调,建构起一个新的诗学主题。诗人江河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诗作《星星变奏曲》,去体悟朦胧诗独特的审美特征。

    二、资料助读

    1、朦胧诗简说

    朦胧诗,作为一个独特的诗学概念,它指的是以舒婷、顾城、江河、杨炼、芒克、方含、食指、多多、梁小斌等为代表的——批“”中成长的青年诗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

    朦胧诗孕育于“”时期的“地下文学”。食指(郭路生)、芒充(姜世伟)、多多(栗世征)等在“”中就已经开始了新的探索,其后有江河等诗人加入。他们的诗以手抄形式流传。1979了舒婷的《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1980年又以“青春诗会”形式集中推出了1 7位朦胧诗人的作品和诗歌宣言。朦胧诗随即成为一股诗歌潮流,并且涌现了一大批广为流传的代表性作品。

    朦胧诗—改新诗明白如话的特点,内容含蓄隽永。它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往往借助象征、比喻、错觉、幻觉等手法,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迭加,给诗蒙上一层朦胧色彩,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

    2、作者简介

    江河。原名于友泽,1949年生,北京人。1968年高中毕业。1980年在《上海文学》发

    表处女作《星星变奏曲》著有诗集《从这里开始》《太阳和它的反光》等、是新时期朦胧诗

    的代表诗人之—。他的诗作当中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以《纪念碑》等政治抒情诗和古代神话组诗《太阳和它的反光》赢得社会瞩目。

    三、诵读,整体感知

    1、教师配乐范读全诗,学生听读,整体感知涛歌内容。

    提示:《星星变奏曲》抒情细腻,意境优美。全诗由两个基本对称的诗节构成、每一节十六行,都以“如果……”的假设句起头,具有一气呵成的气势和浓郁的诗意氛围。朗读时要感情饱满,注意音量、语速和诗歌内趋力的和谐。

    2、学生参考课本后播音员丁建华所淡的朗读感受。自由诵读全诗,体会诗中的情境意蕴。

    思考:

    (1)这首诗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抒情写意,那么诗中的星星有着怎样特定的情境和意味?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渴望?

    这首抒情诗以“星星”象征光明。即诗意、春天、温暖、希望和自由等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但诗中的“星星”又有其特定的情境和意味。即,它所显现的不是阳光普照的光明。而是茫茫黑夜中闪现的点点光明,寄托了诗人在现实中执著追求的理想。整首诗都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抒情写意,展示了现实与理想的背离。显示诗人对光明的渴求。诗节之间随句式的转换,意象的丰富,诗的。情境也由温馨美好转为寒冷严酷。氛围的对照中,表现了诗人勾追求光明而献身的决心;诗人愿意在天上的星星疲倦的时候。燃烧自己,代替它们照亮黑暗的大地。

    (2)多层次的意象迭加是朦胧诗的鲜明特征之—,请找出诗中其他的生动意象,并简要分析内涵。

    这首诗歌含蓄朦胧,意境优美。诗人总是借助一些物象来暗示或间接地表现经验,如用星星、诗、蜜蜂、萤火虫、睡莲、春天、鸟、白丁香等象征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用夜、冰雪、冻僵的夜晚、僵硬的土地、被风吹落的星星来代表黑暗冰冷的现实世界。这种表现方式。和我国古代的诗词非常相像。

    3、学生合作探究: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变奏曲,是音乐术语。变奏为作曲基本技巧之一。即通过装饰、改变时值或节奏、改变音符进行方向或次序、改变和声或调性色彩等手段。使音乐保持原有的基本轮廓而以变化的面貌出现,谓之变奏。系统地运用变奏手法作成的乐曲称“变奏曲”,其结构为“变奏曲式”。

    学生以诗歌体式入手研讨、回答,教师明确:

    《星星变奏曲》——诗的上下两节,共同以“星星”为主要意象,来表现追求光明的主题,并且结构对称,基本句式、修辞手法和一些用浯也是相同或近似的,因而具有同样的韵律。但诗的下一节与上一节相比,情境、意味发生变化并形成强烈对照,基本句式和—些用语也有所变异。

    这种情形就如同音乐,既保持原有的墓本轮廓而又以变化的面貌出现,使上下两节构成主题与变奏的关系。所以,诗题叫“星星变奏曲”,可谓名副其实。

    四、研读揣摩

    1、指名学生朗读“谁不愿意……”至“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体会诗中描写的情境,探究下列问题:

    (1)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

    “柔软得像…片湖”,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

    (2)“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鸟落满枝头”,点缀在繁密的树林间,周围的环境一定是无人搅扰,十分宁静的;“星星落满天空”的情境必定出现在晴朗的夜间,虽然星星视觉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热闹,反而衬托出心情的宁静、闲适、自在。这两种情境在形态上有相似之处,都只有在心境宁静时才能观察体会得到,因此勾起诗人的联想与类比。而春天“鸟落满枝头”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满天的情形,更显生机,更富有直观的动感和美感。“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更生动地表现了“光明”的美好。

    (3)“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分别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朦胧、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意蕴。表现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诗人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因为声音—会儿入耳,一会儿消失,一会儿清晰,—会儿模糊的感觉与视觉上“闪闪烁烁”的感觉是相通的。这足以形容视觉的词语来表现听觉,以视觉感来突出对声音的时断时续、隐隐约约的真切感觉。

    2、学生自由诵读诗歌第二节,思考:

    (1)诗中“每一首诗都是—群颤抖的星星”。此处星星为什么要颤抖呢?

    “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用暗喻的手法,表明:苦难的诗所受到的束缚,这种不自由带来的就是心灵的寒冷孤寂。星星的颤抖,是人心灵的颤抖。因生活的压抑和束缚而得不到自由,使人心得不到温暖。

    (2)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

    “瘦小的星”比喻并象征人们对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仅太阳失去了,连“瘦小的星”也被“一颗又一颗”地吹落,可见“夜”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和冷酷无情。

    (3)“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

    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在周围都是黑暗的时候,只能燃烧自己去寻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独,燃烧代表了牺牲。

    3、学生听读全诗,深入领悟诗歌独特的审美特征。

    五、课堂练习

    1、诗中之象,即作者笔下塑造的形象,可以是人、物、景,这些是诗的根本,因为作者必须借形象来说活,请分析《帆》的意象。

    蔚蓝的海面雾霭茫茫,孤独的帆儿闪着白光!……

    它到遥远的异地寻找什么?它把什么抛弃在故乡?……

    呼啸的海风翻卷着波浪,桅杆的弓身在嘎吱作响……

    唉!它不是要寻找幸福,也不是逃离幸福的乐疆!

    下面涌着清澈的碧流。上面洒着金色的阳光……

    不安分的帆儿却祈求风暴,仿佛风暴里有宁静之邦!

    (1)意象是A 的 的帆。

    B 的大海, 海风, 浪。

    C 碧流, 阳光, 异地。

    (2)意象组合构成了三幅画面,分别是 、 、 。

    2、诗之魂,诗人无论怎样塑造人、物、景,都绝不单单是人、物、景,诗的意象是为诗魂服务的,诗之魂,即作者的思想、情感、观点、感情等。

    (1)请找出《帆》这首诗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话。

    (2)从这些话中你觉得作者塑造的“帆”象征什么?三幅画面象征什么?

    3、根据要求写两段话。每段话都要包括下面三个词语,且不少于40个字。

    高山 溪流 大海

    (1)描绘一种情景。

    (2)表达一种感悟。

    参考答案:

    1、(1)孤独 不安分 蔚蓝 呼啸 翻卷 清澈 金色的 遥远的

    (2)离乡远去 挣扎奋斗 享受宁静

    2、(1)唉,它不是要寻找幸福,也不是要逃离幸福的乐疆。不安分的帆儿却祈求风暴,仿佛

    风暴里有宁静之邦!

    (2)象征有志追寻真理,渴望冒险与斗争的青年,青年进入中年的三个阶段。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有人说,一个聪明的民族,是敢于反思敢于自我正视的民族。朦胧诗潮就是对那场文化浩劫的沉痛反思,作为代表诗人之一的江河的诗作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星星变奏曲》即是真正的对与光明的呼唤,温柔的静穆中让人体验了咸涩的沉重,浓郁的诗情氛围让人轻松中心灵震动。虽然迷茫失落而不失坚定的希望,对于身处逆境的个体,乃至民族,这种信念永远是鲜亮的。

    七、作业

    1、课后阅读其他朦胧诗人如舒婷、顾城、北岛等的代表诗作,深入体会朦胧诗的审美特征。

    2、仿照这首诗的“如果……如果……”或“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句式写几句诗,表达一种企盼

    篇七:《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 篇七

    【课文分析】

    《星星变奏曲》是一首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它运用象征手法,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来展示现实与理想的背离,表现诗人对光明的渴求。全诗意象丰富,构成理想与现实的相互反衬,意境幽深而又冷峻,情感强烈而又含蓄。

    【教学思路】

    1、适当简介朦胧诗的特点及背景。

    2、引导理解“变奏曲”的含义。

    3、找出比喻句并理解含义。

    4、教育珍惜美好生活。

    【重点难点】

    暗喻句子的含义。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大家都学过著名诗人郭沫若写的《天上的街市》。这首诗以丰富的想象,写了热闹自由的天上街市,通过写牛郎织女的自由来往来表达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今天我们来学习《星星变奏曲》这一首诗,体会作者又是如何来表达自己的理想和情感的……

    二、学生交流课前自主搜集的有关信息

    1、朦胧诗。

    2、诗人及写作背景。

    三、整体感知

    1、听配乐诗朗读,营造诗歌氛围,先感受后读诗。

    2、将自己听诗、读诗的感受说出来交流。

    四、生成探究

    将整体感知的内容整理归类,教师分别就主题思想、艺术风格等方面引导学生生成问题,探究问题。

    学生生成问题预计(可参见《读写导航》):

    1、诗中多用比喻象征,指出星星、萤火虫、春天、鸟以及夜、冰雪、冻僵的土地等物象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

    2、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

    3、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上有什么异同点?

    4、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上下两节有哪些变和不变之处?

    5、诗的第一节和第二节在意境上有何转化?

    6、这首诗在诗歌主题、创作手法和诗歌技艺方面都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这典型的特征是什么?

    7、理解诗中一些比喻句的寓意。

    五、综合创新

    1、以“日月星辰”为意象,写几行诗或几句话,表达你的思想情感。

    2、课外阅读一些朦胧诗作,选择摘抄几首自已最喜欢的诗来班里朗颂交流。

    篇八:《星星变奏曲》教案 篇八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诗人对现实的否定和对光明的向往,以及即使面对重重磨难也不放弃希望的感情。

    2.体会诗人经历人生苦难之后对诗意人生和自由精神的感受。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作品,及其主要艺术风格和成就。

    2.把握诗歌中“如果……谁不需要……谁还会……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肯定式,与“如果…谁还需要……谁还会……谁愿意……谁愿意”的否定式相结合的结构,能够进行初级的诗歌写作。

    3.理解诗歌中星星、静夜、土地等物象的象征意义,学习比拟、对比等修辞

    过程与方法

    1.学习朗读朦胧诗歌的技巧,学会品味诗歌语言,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感情。

    2.学会比较阅读的方法,通过诗内物象的对比,理解诗歌主旨。

    3.仿照诗歌结构,开展诗歌写作的活动。

    教学重点

    1.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掌握诗歌的主旨和感情。

    2.通过朗读诗歌,品味本诗的语言特点,进而体会朦胧诗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1.通过对诗歌重点词句的学习,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2.通过把握诗歌中反复呈现的结构特征,学会诗歌创作的基础技巧。

    教学设计思路

    1.能够结合学生的生活,恰当运用联想和类比,开展诗歌写作的活动。

    2.结合莫扎特的《星星变奏曲》等文学、音乐、美术作品,引导学生体会艺术中意境的塑造。

    教学准备

    老师1.教材配套朗读带,或者莫扎特的《星星变奏曲》音乐带。

    2.能够有感情地朗诵本诗。

    学生1.能够读一到两遍诗歌,扫清字词障碍。

    2.通过预习,标示出自己遇到的问题和难点。

    3.能够查找有关描写星星的诗句等资料,也可在课前了解朦胧诗派。

    教学资料剪贴、摘抄

    补充资料

    朦胧诗派简介:20世纪70年代末期,在中国诗坛上涌现出一大批青年诗人,这群青年诗人的创作明显表现出对当代诗歌传统规范的叛逆和挑战。1978年12月,北岛、芒克等创办《今天》。《今天》在当时集中推出了“新诗潮”的最初一批诗人,如北岛、杨炼、顾城、江河、舒婷、芒克、严力等。春风文艺出版社1985年11月出版的阎月君、高岩、梁云和顾芳编选的《朦胧诗选》为“朦胧诗”的命名、正名和广泛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20xx年1月再版这本《朦胧诗选》时,又增补了两位诗人:食指和多多。

    教学程序

    一、阅读诗歌,把握感情基调

    1.播放朗读带,或亲自范读,提示学生做标示。

    2.提问:通过预习和听范读,能否体会到诗歌中的感情基调?

    3.提示学生:除了温情和憧憬的感情基调,诗中还有一种不同的情感线索,下面的学习过程中会体会到。

    二、分析诗歌,把握结构和意象

    1.提问:诗歌中是否有相似或反复的诗句?提示学生,这些反复的诗句就是结构标志,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诗句之间是否有不同之处。

    2.分析:“如果……谁不需要……谁还会……谁不愿意……谁不愿意……”是肯定句,而“如果……谁还需要……谁还会……谁愿意……谁愿意”是否定句。及时复习反问句的概念。

    3.请学生划出诗歌中出现的物象,提醒学生注意这些物象的不同。

    4.分析前一诗节中的意象,在讲解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这种情感,并进而推进到下一诗节,让学生来分析后一诗节中的意象。

    三、比较阅读,体会诗歌主旨

    四.结合资料,掌握语言特色

    本课总结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课后练习作业

    1.诗歌中出现几次“星星”?请你具体说说这些意象的含义。

    2.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诗人要表达什么样的感情?

    3.说说你对朦胧诗派的了解。

    板书

    星星变奏曲

    江河

    光明主题+结构

    意象对比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调动学生集体合作的精神。新诗,尤其是朦胧诗的学习,对于初三的学生相对困难,因此教师要恰当设置问题,启发学生,引导学生透过诗歌外在意象理解内在意蕴。

    问题的设计要偏重对整体感知的引导,比如从诗歌的题目、主旨、语言和结构入手,避免细节的简单描述和重复分析。

    朗读对于诗歌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始终坚持朗读训练,以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篇九:初三上册语文《星星变奏曲》教案 篇九

    教学目标:

    1、朦胧诗的特点及背景

    2、理解“变奏曲”的含义

    3、找出比喻句并理解含义

    4、珍惜美好生活

    重点难点:

    1、重点是理解诗中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及了解朦胧诗的特点。

    2、难点是“星星”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

    引入及讨论

    教学过程:

    一、题解与导入

    回忆诗人郭沫若写的《天上的街市》。这首诗以丰富的想象,写了自由自在的天上街市,通过写牛郎织女的自由来往来表达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今天我们来学习《星星变奏曲》这一首诗,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朦胧诗

    朦胧派诗人无疑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空间。

    是新时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__后期以舒婷、顾城、北岛等为先驱者的一群青年诗人,从一九七九年起了一种新风格的诗。这种诗,有三四十年没有出现在中国的文学报刊上了。最初,他们的诗还仿佛是在继承现代派或后现代派的传统,但很快地他们开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远,自成一个王国。

    这首诗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

    三、读诗歌,整体感知、讨论

    1、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

    (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美好的事物,表达了他对光明的渴望)

    2、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上有什么异同点?

    (都用“如果-----谁还需要---还会---”开头;从第五行看,有变化,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

    四、问题研究

    (一)

    1、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这是借用音乐术语来说的,它提示这首诗是围绕一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

    诗的上下两节结构相称,基本手法和用语相同或相近,有同样的韵律。但上下两节的情境,意味发生了变化,如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就不同了。(句式、词语)这种情形如同音乐,两段录音曲在保持基本轮廓的基础上出现一点变化。

    2、诗中多用比喻,理解一些句的寓意:如:“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

    “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

    3、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

    “瘦小的星星”比喻并象征人们对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仅太阳失去了,连“瘦小的星”也被“一颗又一颗”地吹落,可见“夜”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和冷酷无情。

    4、“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

    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在周围都是黑暗的时候,只能燃烧自己去寻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独,燃烧代表了牺牲。

    (二)

    反复朗读“谁不愿意……”至“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体会诗中描写的情境,探究下列问题。

    1、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

    “柔软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

    2、“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鸟落满枝头”,点缀在繁密的树林间,周围的环境一定是无人搅扰,十分宁静的;“星星落满天空”的情景必定出现在晴朗的夜间,虽然星星视觉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热闹,反而衬托出心情的宁静、闲适、自在。这两种情境在形态上有相似之处,都只有在心境宁静时才能观察体会得到,因此勾起诗人的联想与类比。而春天“鸟落满枝头”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满天的情形,更显生机,更富有直观的动感和美感。“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更生动地表现了“光明”的美好。

    3、“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分别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朦胧,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意境,表现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诗人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因为声音一会儿入耳,一会儿消失,一会儿清晰一会儿模糊的感觉与视觉上“闪闪烁烁”的感觉是相通的。这是以形容视觉的词语来表现听觉,以视觉感来突出对声音的时断时续、隐隐约约的真切感觉。

    (三)

    试仿照这首诗的“如果……如果……”或“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句式写几句诗,表达一种企盼。

    提示:注意诗歌的语言形式与内容表达的联系,并在鉴赏的基础上仿用诗中的基本句式,使用不同的句式表达同样的情感。

    五、练习:根据练习三要求写几句诗。

    篇十:《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 篇十

    教学目标:

    1、感知诗中“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2、揣摩语言,品味诗句的丰富内涵。

    3、激发学生追求希望和光明的信念。

    教学重点:

    1、通过诗歌意象的象征意义理解诗歌主题思想。

    2、理清诗歌结构特色,赏析诗中精妙的修辞。

    教学难点:

    1、用意象方法,通过个性化的阅读感悟,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感受语言美,领悟修辞下蕴含的丰富内涵。

    教学方法:

    说——悟——练,三步一体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 以“说”导入:以学生个性化的“说”引入新课。

    1、课前让学生针对《星星变奏曲》自主找一个话题,搜集相关资料并加以整合。

    2、学生上讲台“说”:

    ① 简介朦胧诗(特点、产生背景)

    ②什么是变奏曲?

    ③谈谈星星的天文知识。

    ④朗读一首与星星有关的诗歌。

    3、揭题:同学们,读好的文字是一种享受,读美的诗歌更是一种熏陶。诗歌与诗人之间有着最密切的关系,因为诗能传情。诗人江河作为朦胧诗派代表诗人,在那特殊的年代——大革命时期。对现实进行了反思,倾诉着自己质朴的愿望。现在,让我们细细品味这首《星星变奏曲》。(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课堂上的“说”不能漫无边际,一定要有的放矢,如诗歌《星星变奏曲》,朦胧诗概念,变奏曲的认识对理解诗歌背景,理清诗歌构思特点是有必要意义的,所以要让学生课前弄明白;同时,星星知识的补充,有关星星的其它诗篇的的阅读对课堂解决重点意象和主题是至关重要的。因此,联系讲课内容之余,提高学生“说”的自主性和“说”的表达能力,由此也巧妙地引导学生进入自主阅读的状态。

    二、 读中悟学

    (一)、整体感知: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理清结构:

    第一节

    (前4行):

    (后12行):

    第二节

    (前4行):

    (5至12行):

    (后4行):

    (二)、领悟角度:析主题,赏语言

    【析主题】:老师设计两个层递式的问题,领悟诗中星星的象征意义。

    1、体会诗句中的意象——老师对意象进行解释阐述

    (1)诗中出现的下列意象,哪些象征光明美好的世界?哪些象征黑暗冰冷的现实世界?

    星星、诗、蜜蜂、柔软的晚上、湖、萤火虫、睡莲、春天、鸟、白丁香、冻僵的夜晚、寒冷、僵硬的土地、冰雪、飘动的旗子、瘦小的星、火

    此题难度层面较小,主在让学生先在判断上对认识意象的特征。

    (2)指出下列星星的指代意义:

    每个字都是一颗星:

    象星星落满天空:

    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

    (学生联见解,教师适当点拨)

    明确:“星星”这个意象在诗中出现次数最多,但每一次都不是单独依存的,目的是让学生结合上下文意思了解其具体所指,能更深刻地理解星星的象征意义及作用。

    领悟

    感悟 我读 ,这句话象征

    表达诗人 情感。

    设计意图:领悟部分的设计是让学生明确解读意象之象征意义的方法:“星星”指代诗意、春天、温暖、希望和自由等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象征光明。

    感悟部分让学生懂得通过诗歌意象作用来感知诗人情感,从而达到了解主题的地步。如:我读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柔软得像一片湖/萤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动,这句活象征着一个安宁平静的世界,表达诗人对理想世界的向往和追求。

    次环节主要以课堂合作的形式,通过“星星”这个意象特点来领悟象征意义,最后用意象方法,通过个性化的阅读感悟,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赏语言】:

    1、找出诗歌结构、形式的特点

    这个问题比较简单,主要然让学生比较上下两节诗的形式,绝大多数同学能找出来。

    如果…… 如果……

    谁不愿意…… 谁愿意……

    温情、浪漫 ———— 寒冷、残酷

    对比

    2、结合构思的特点,说说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此题难度系数稍微增加,主要让学生结合“音乐变奏曲”的特点来认识诗歌结构相称,意境变化的特点,回应题目为什么叫《星星变奏曲》。

    设计意图:这一问题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能从诗中找出“如果……谁不愿意……”与“如果……谁愿意……”这两个句式,欣赏诗歌诗节对称,意境对比的手法。课后再学会仿写。

    修辞特点:

    选出两则例题,进行分析阐述,让学生从中领悟修辞的分析手法。

    (1)“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星星为什么会颤抖?

    这句话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描绘心灵的寒冷孤寂,表达诗人对黑暗冰冷的现实的否定。

    (2)“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鸟落满枝头”,点缀在繁密的树林间,周围的环境一定是无人搅扰,十分宁静的;“星星落满天空”的情境必定出现在晴朗而平静的夜间,反而衬托出心情的宁静、闲适、自在。因此勾起诗人的联想与类比。而春天“鸟落满枝头”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满天的情形,更显生机,更富有直观的动感和美感。“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更生动地表现了“光明”的美好。

    接着,让学生从中领悟解答修辞的分析层次。

    领悟 比喻、反复、类比、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描绘了生动的意象,能营造优美的意境,美化文章的语言,也传递了作者的情感。

    设计意图:这个部分的设计主要是在典型例题的示范下,让学生能准确地判断修辞,并对修辞作用能够从象征意义——反映的情感作逐层分析。能够让学生的思维由课内走出课外,从而学到语文的学问而不仅仅是《星星变奏曲》的知识。最后,在方法掌握的基础上进行实战演练。

    三、课堂演练

    (1)“柔软得像一片湖”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2)体会加点字词的表达作用

    一年又一年/总写苦难的诗

    这一过程,老师选派2名学生上黑板做题,其余学生座位上完成。完成后,我让下面的同学仔细审视黑板答案,并不急于判断其对与错,而是从答案中获取启发,完善自己的答案,进而对黑板上的答案进行补充。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让学生在悟的基础上有实战的演练。动脑还要有适当的动手,才能真正将知识落到实处,才能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不足,得到实时的反馈。演练过程中,如何理解如何运用都带着学生个性化的感知,不应以教师的思维习惯代替学生的实践。应该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所以,在练习完成的时候,老师并不急于为学生定夺对与错,而是让学生去审视黑板上的答案,从中得出启发与借鉴,进而完善自己的思维方式与做题方法。

    四、小结(板书)

    1、意象:“星星”象征光明。

    2、语言:变奏曲式的构思;精妙的修辞。

    五、作业:

    六、【教学总结】

    我准备的是初中三年级语文星星变奏曲。以作者简介,朦胧诗简介作为导入,让学生能够在学习此诗前了解相关内容,包括文章背景,情感基调,朦胧诗的主要艺术风格等,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在导入过程的5分钟内,其实很难,学生们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以至于老师一直在灌输这些基本知识,学生们只是单纯的接受,课堂气氛不积极活跃。如果作为改正的话,可以让同学们在上课前自己查阅相关作者资料,提前预习诗的内容,让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

    接下来的上课内容是从六个问题的讨论进行的,一个是圈画诗中的意境,四个问题是围绕两节诗的相关问题来讨论,最后一个问题是思考回答两节诗的关系。问题是从浅入深,层层递进的,和诗的内容联系很紧密。本来很自信的,可是在上课的时候困难重重,同学们在找答案的时候会有很多疑惑和困难,最后讲完了,很多同学也被绕进来了,表示没有听懂。分析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没有充分预习,对诗的内容把握不好;第二,没有积极参与课堂,所以跟不上课堂节奏;第三,我在上课的过程中,速度稍快,讲的内容不仅凑。所以如果改进应该在这里方面多下功夫。

    上课内容是诗,本来就有一定难度,上的过程中真的就是有点艰难。所以,教学技能、技巧还需要多加练习和学习。


    星星变奏曲公开课教案优秀10篇》由:科普读物整理
    链接地址:http://www.gjknj.com/special/44804.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下一篇:期末考试动员主题班会教案(精选9篇)
  • 推荐专题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