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科普读物 > 优质范文 > 《送东阳马生序》优秀教案【10篇】
  • 《送东阳马生序》优秀教案【10篇】

  • 来源:科普读物
  • 时间:2022-11-29 19:37:03
  • 移动端:《送东阳马生序》优秀教案【10篇】
  •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小编为您精心收集了10篇《送东阳马生序》优秀教案,希望能够满足亲的需求。

    篇一:《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 篇一

    第二课时

    一、课前复习

    复习本课重点实词、虚词。抽背课文。

    二、新课导入

    接下来,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三、合作探究

    (一)精读课文,内容探究

    1.作者是怎样写自己的求学经历的?

    2.作者为什么要写同舍生的衣饰华丽的情节?面对生活比自己好的同舍生,“余”抱什么态度?

    3.作者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羡慕的原因是什么?联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或体会。

    4.作者为什么能克服种种困难,而“卒获有所闻”?

    5.结合全文,说说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几个条件。(各用四个字概括)

    6.本文作者勉励马生勤奋学习,并不讲大道理,却直接以自身经历相告,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7.作者写作这篇赠序的目的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8.文中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请找出来并说说有何作用。

    (二)品读课文,句段赏析

    1.品味“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中的动词。

    点拨:“趋、从、执、叩问”这些动词,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作者强烈的求知欲望。

    2.品味“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点拨:运用动作和神态描写,表现了作者对老师的尊敬和对知识的渴求。

    (三)熟读课文,主旨探究

    通过对比,作者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点拨:作者说明了学习条件的好坏,对学习效果没有决定性的影响。成功的重要因素是求学者的态度:要“勤且艰”,要勤奋,要能吃苦,要有恒心。

    (四)赏读课文,鉴赏评价

    1.宋濂用自己的求学经历,告诉了马生什么道理?时代不同了,宋濂的求学精神,我们还有哪些值得借鉴?

    点拨:在这篇文章里,宋濂以他的亲身实践和体会告诉马生:学习必须勤奋刻苦。学习的内容和目的在今天已有很大的差别,但他所讲的道理对我们仍然具有启发和教育意义。作者那种不怕艰苦、勤奋好学、安贫乐道、不慕富贵的精神,他对马生的热情关怀和谆谆教导的态度,以及他的诚实守信、尊师重教都是值得肯定的。

    2.以“学习中的苦和乐”为话题,运用对比的方法,谈谈你的理解。

    点拨:现在的中学生,“读书苦”几乎成了他们的口头禅。深谙了宋濂之苦与累后,我认为我们所谓的苦,简直是微不足道的。宋濂借书,抄书,而我们的书应有尽有,却不曾用心读过;宋濂百里之外求师,行深山巨谷中,还常“遇其叱咄”,而我们坐在明亮温暖的教室里,却不一定“有所闻”;宋濂受冻馁之苦,而我们却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还用心不专。这么优越的条件,却不知珍惜,又何苦之有?

    (五)课外拓展,对比延伸

    《送东阳马生序》与下文所谈的都是为学之道,这两篇文章所说的道理,其共同之处有哪些?不同之处有哪些?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犹当博学审问,古人与稽,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乎?

    (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

    思路分析:共同之处:要勤勉好学,做学问要与人研讨交流(有能在一起研讨交流的志同道合者)。

    不同之处:《送东阳马生序》从为学之难的角度说勤勉,也谈了尊师之道;短文谈“为学”不进则退的道理,讲为学要认真钻研,独立思考,要出门学习(或开阔眼界)。

    四、课堂小结

    本文作者生动而具体地描述了自己借书求师之难、饥寒奔走之苦,并将自己的经历与太学生优越的条件加以对比,有力地说明学业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观努力,不在天资的高下和条件的优劣,这种认识对于我们今天过饭追求物质比拼,“择校热”“炫富”等不良社会风气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五、练习设计

    说说你对“以中有足乐者,布置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的理解,并就此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

    六、板书设计

    作者:幼时 求学难 得书难、求教难、奔走苦、从师艰

    太学生:

    篇二:《送东阳马生序》教案 篇二

    【教学目的】

    1、疏通文句,掌握课文文意。

    2、熟读进而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1、掌握一些文言实词的含义和虚词的用法。

    2、理解作者如何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后生勤奋学习的。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方法】

    讲读法和讨论法。

    【教学步骤】

    一、情境导入

    古语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苦难,遭遇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那么苦难就会成为促进我们取得成功的动力。这也正验证了孟子的一句话,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1、作者简介:

    宋濂(131~1381)字景濂,号潜溪,浙江浦江人,明初著名散文家。他生活在元末明初,少时家贫,却勤奋好学,以文章著名。负责和参与了《元史》《国史》《日历》的编修以及明王朝开国之初许多典章制度的订定工作,从文治方面对明王朝的建立和巩固做出了贡献,被推为开国文臣之首。他的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尤其长于传记的写作,他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在当时影响很大。

    2、解题:

    本文写于洪武十一(1378)年。这一年,辞官归里的宋濂又从家乡到应天府(今江苏省南京市,当时是国都)朝见朱元璋。他的同乡晚辈马君则来拜见他,他便写了这篇赠序送给东阳马生。本文是是一篇赠序。赠序,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有临别赠言的性质,内容多推重、赞许或勉励之辞。

    二、朗读课文

    1、生字学习,注音朗读。

    嗜弗怠俟箧屣皲媵衾烨緼廪馁谒撰贽叱咄

    2、全班朗读。

    3、教师范读。

    三、探讨讲析

    1、教师组织探讨发言,学生举手解词析句,教师指正。

    2、教师将重要实词、虚词、文言现象板书整理在黑板上。

    3、学生在讨论的同时认真笔记板书内容。

    板书内容:即:就。嗜:喜欢,爱好。

    致:取得,这里是买到的意思。

    每:常常。假借:同借义。

    弗之怠:即弗怠之。怠,懈怠,放松。

    走:跑,引伸为赶快。

    逾约:超过约定的期限。既:已经。

    加冠:古代男子到了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进入成年。

    硕师:才学渊博而有名望的老师。硕,大。

    趋:快步走,奔赴。

    乡之先达:当地在道德学问上有名望的前辈。

    执经叩问:拿着经书请教问题。

    德隆望尊:即德高望重。填:充塞,挤满。

    降:和缓。辞色:言辞语气和表情态度。

    援:引,提出。质:询问,请教。

    请:请教。或:有时。

    叱咄:大声斥责。至:周到。

    俟:等待。卒:最终。箧:书箱

    曳屣:拖着鞋子,形容匆忙赶路的样子。

    穷冬:隆冬,深冬,严冬。皲裂:皮肤受冻开裂。

    舍:这里指学合、书馆。支:通肢

    僵劲:僵硬。媵人:这里指旅店里的服务人员。

    汤:热水。沃灌:浇洗,擦洗。

    衾:被子和:缓解过来,暖和过来。

    寓:寄居。逆旅:旅店。

    再:两次。食:同饲,给饭吃。

    被:通披,穿着。绮绣:绣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

    缨:帽带。腰:名词用为动词,腰带上悬着。

    容臭:香袋,香囊。臭,气味,这里指香气。

    烨然:光彩耀眼的样子。

    緼袍:粗麻絮制作的袍子。敝,破。

    略无:毫无。慕艳:羡慕。

    以:因为。中:内心。

    口体之奉:供养口和身体的,指吃的穿的。

    廪稍:官家给的粮食。廪,米仓。

    县官:指朝廷、官府。

    四、教师指导学生辨别词意

    1、一词多义:

    和:久而乃和缓解、暖和

    言和而色夷谦和

    冠:勇冠三军天下第一

    既加冠男子20岁成年

    请:战则请从请让我

    俯身倾耳以请请教

    再:一而再,再而三第二次

    日再食两次

    患: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担忧

    无冻馁之患忧患

    2、古今异义:

    媵人持汤沃灌汤:古义:热水今义:菜汤

    走送之走:古义:跑今义:行走

    尝趋百里趋:古义:快步走今义:趋势

    或遇其叱咄或:古义:有时今义:或者

    卒获有所闻卒:古义:最终今义:士兵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假:古义:借今义:假期

    3、词类活用:腰白玉之环腰:名词用为动词,腰挂

    4、通假字:

    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肢体

    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穿着

    日再食食:通饲,给饭吃

    5、虚词辨析:

    以:以衾拥覆介词,用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介词,把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介词,因

    无从致书以观连词,来

    之:录毕,走送之代词,他

    无鲜肥滋味之享助词,的

    弗之怠助词,宾语提前标志

    五、朗读背诵课文

    六、感知研讨

    1、简要概括本文的中心意思。

    2、文章是如何写出自己学习时的困难条件的?请引用原文的关键词语或者句子回答。

    3、作者写出学习时极为艰苦的条件的目的是什么?

    4、文章从哪些地方表现出其他学生的优越的条件?写这些人的目的是什么?

    5、本文中的对比有什么作用?

    6、分析文章写作上的基本特点

    7、列举古人在艰苦条件下勤奋学习、以苦为乐的事例

    明确:

    1、课文通过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种种艰辛和现在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的对比,说明是否学有所成,关键在于自己的勤奋与专心与否,赞扬马生的谦虚好学,表达对他的期望与勉励之情。

    2、主要体现在借书抄录,为师严厉,衣食粗劣,生活简朴,跋涉艰难等方面。主要语句有:

    ⑴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⑵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

    ⑶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⑷余则组袍敝衣处其间。

    ⑸未尝稍降辞色。

    3、作者认为,勤奋和艰苦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这正是学有所成就的根本原因。

    4、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但他们都没有成学,由此可见作者在困苦中能够业有所精,德有所成;而处于优越条件下的人不能有所精,有所成,只能说明其用心不专。

    5、本文善用对比,集中在文章正体的第1、2段上,以自己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蕴袍敝底与太学诸生廪稍之供葛裘之遗的求学生活相对比;以自己行深山巨谷与太学诸生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的求学环境对比;以自己未尝稍降辞色叱咄与太学诸生的未有问而不告的求师状况对比;以自己假借于藏书之家,乎自笔录与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的求学条件对比,对比之后,段末水到渠成,顺势假设,指出大学诸生中,如有业不精,德不成者,根本原因在心不若余之专,辜负了那样好的环境条件;用假设方式而不指实,谦和客观,使人感到亲切真诚。

    6、本文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有些地方适当地加以渲染和描绘,使文章增添了文采,显得更加生动具体。比如,写到百里之外向硕师名人求教的情景,写了周围的环境,写了先达的表现,写了自己求教时的谦虚恭谨。文字简洁,而人物神情跃然纸上。又如写奔走途中的艰难,寥寥数语,情态毕现。写同舍诸生的服饰华贵,采取了细节描写的方法,更衬托出作者的朴素与艰苦。

    7、囊萤映雪悬梁刺股凿壁偷光韦编三绝画荻教子

    七、课文作业

    第一课时:1、理解背诵重点字词语句的意思。2、书面完成同步练习

    第二课时:1、背诵课文,准备默写。

    篇三:《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文学常识及文体特征。

    2、反复朗读文章,把握文章内容,理清行文思路。

    3、感知作者求学的艰辛和勤奋,学习作者的求学精神。

    一、导入新课

    古语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翻开历史画卷,不少仁人志士以勤奋为基石铺就成功之路:苏秦以铁锥刺股,发愤不已;路温舒取水中蒲叶,抄录《尚书》;朱买臣、李密负薪挂角,且行且读;车胤、孙康囊萤映雪,苦学不辍;祖逖呕心沥血,夜半闻鸡起舞;周恩来披肝沥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千百年来,众多的光辉形象一直在用他们自身的行为劝勉我们要努力学习。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宋濂的读书求学之路。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把握写作背景

    作者简介: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元末明初文学家,他一生刻苦学习,“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明太祖朱元璋推其为“开国文臣之首”,著有《宋学士全集》。

    背景资料:洪武十一年(1378年),即宋濂告老还乡的第二年,应诏入朝晋见明太祖朱元璋,正在太学读书的同乡晚辈马君则前来拜访。宋濂了解到马生是个“善学者”,便写下这篇序文,勉励他珍惜太学的条件,刻苦学习。

    作品资料: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用于临别赠言,多为劝勉鼓励之辞。

    目标导学二:反复朗读,培养文言语感

    1、反复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节奏,尤其注意以下句子的朗读节奏。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2、结合注释,反复朗读,尝试在朗读的过程中感知文意。

    3、小组内同学合作,借助工具书,同桌之间合作,老师指导,疏通文章大意。

    目标导学三:分析文章,把握文章内容

    1、宋濂求学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如何克服的?

    明确:

    (1)家贫,少年得书之难:常借书于人,手自笔录,天大寒而弗之怠,走送之。

    (2)成年从师叩问的艰难:趋百里外,从师叩问。

    (3)求学生活条件的艰难:在艰苦的学习生活中,作者怡然自乐,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艳羡,精神上的富足,战胜了物质上的贫困。

    2、作者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羡慕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作者已经从读书中得到了精神上的快乐,所以并不在意生活的贫困。

    3、“今诸生学于太学”与作者儿时求学有何不同?作者写“今诸生学于太学”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诸生无冻馁之患、无奔走之劳、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不必手录书籍,这都是与作者儿时读书所不同的。其目的是为了劝勉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应该好好珍惜,用心学问,不可荒怠岁月。

    4、这篇文章的题目叫《送东阳马生序》,然而文章一开篇就大肆叙说作者自己的求学之苦,有人说作者写作该赠序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夸耀自己,你是如何看待这个观点的?

    明确:作者在开篇便现身说法,从自己艰苦的求学经历切入,又兼及有关对比,用种种具体实在的事实说话,深寓对年轻人的殷切期望,告之以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激励年轻人努力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这自然不是对自己的夸耀,正如文中结尾所说:“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

    目标导学四:赏析文本写作特征

    1、阅读第二段,说说哪些语句描写了天气的寒冷,这些描写有何作用。

    明确:“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作用:写天气寒冷侧面烘托出自己学习的刻苦勤奋,其目的是为了鼓励马生刻苦努力学习。

    2、本文多处运用了对比的写法,请任举一例赏析其作用。

    示例:“同舍生皆被绮绣……缊袍敝衣处其间”,将自己的求学生活条件与同舍生进行对比,用同舍生的华丽富有反衬自己求学生活之艰苦,同时也突出自己求学信念之坚定。

    目标导学五:发表观点,个性表达

    1、你觉得“先达”对弟子“未尝稍降辞色”的态度可取吗?为什么?

    示例:

    (1)不可取。师生关系应该是平等的,老师应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与学生平等交流、相互信任、共同成长。这样才能有利于我们的学习和成长。

    (2)可取。我认为“先达”的“未尝稍降辞色”并非不尊重学生,而是一种更负责的尊重。因为只有“严师”,才能出“高徒”。同时,尊重师长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说说学了本文后,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示例:梅花香自苦寒来。勤奋与艰苦是相互联系的,有了主观的勤奋,持之以恒,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仍然需要勤奋求学,这样才能业有所精,德有所成,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做贡献。

    三、板书设计

    得书之难——借书抄书、录毕送之

    从师之难——立侍左右、俯身倾耳

    求学之苦——负箧曳屣、四支僵劲

    生活之艰——食无滋味、缊袍敝衣勤且艰

    课后反思

    本文感情深切,适宜朗读,本文教学也从朗读入手,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本文的教育意义十分明显,因此,并未详细解读,只是稍做提示,便能引导学生感悟宋濂的学习条件和勤奋求学的精神,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而最后表达的观点,就是为了引导学生感受现在学习生活的幸福和优越,从而激发其好好学习的热情,达到本文教学的最终目的。

    不足之处本文生僻字词并不少,但是由于感情极深,因此,究竟是在朗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知会文意,还是在解读字词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知会文意,需视情况做出选择。

    篇四:《送东阳马生序》 篇四

    书,是进步的阶梯;书,是精神的慰藉;书,是情感的升华,好读书的人常与书为乐,能够细细品尝书中的精华,加入芝兰之室。

    不久之前,在老师的带领之下,我们学习了一篇令我回味无穷的文章——明代宋濂写的《送东阳马生序 》。刚开始接触时,我感觉太陌生了。领会不了主旨,经过长时间一遍又一遍反复的精读,我有了更深的感悟。

    它主要是以一个名叫马君则的读书人为叙,记述了他求学的困难,却一直坚持不懈,永不放弃,最终学有所成。此篇大量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了马君则“抄书之艰,叩问之难,旅途之困,生活之苦”的遭遇,但他勤且坚,用心专,最终业精德成。与之相比的是,现在的学生书不抄,叩问易,坐涌书,无冻馁。却用心不专,业不精德不成。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告诫我们要珍惜现在拥有的,最后业精德成。

    一个人成功与否的关键,并不是在于先天的聪慧,更重要的是后天的勤奋。与古人相比,我们的学习,生活等方面都有较大水平的提高,想完成一件事并不太难,关键在于个人的态度与勤奋,只要心用到了,难道还有什么事不能做到吗?作为新生代的我们,拥有这么好的条件,更应该刻苦勤奋的学习,做到业精德成,以对得起优越的学习条件。

    篇五:送东阳马生序优秀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通过研读课文,使学生掌握几个实词和宾语前置句式。

    2、研讨课文,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及运用对比方法来表现中心的写作能力。

    3、学习古人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研读,掌握几个实词和对比方法的运用,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

    对比的作用。

    【教学方法】

    朗读法 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二、常识简介

    1、宋濂:明初著名文学家,一生著作很多,曾主修《元史》与刘基、高启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为明代“开国文臣之首”,有《宋学士文集》。

    2、序:序是一种文体,分为书序和赠序两种。赠序用于临别赠言,多为赞颂、勉励、祝愿、惜别之辞。本文是宋濂在告老还乡的第二年写的,当时69岁。

    3、内容:本文叙述了作者自己年轻时求学的艰苦,勉励马生利用太学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

    三、朗读全文

    (学生听朗读,注意字音和停顿,理清思路)。

    四、分析讨论

    1、学习第三段,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

    让学生自由朗读第三段。

    了解宋濂为何写此赠序。

    掌握几个词:谒、书、贽。

    2、讨论第一段

    ⑴ 让学生自由朗读第一段(思考:本段从哪几方面写作者求学的勤奋和艰苦的?)

    ⑵ 组织学生讨论(四人小组):

    讨论题⑴:作者哪几方面写求学勤奋和艰苦?找出原句。

    讨论后小结:幼时抄录之艰 成年叩问之难 求师奔赴之劳 住读生活之苦

    ⑶ 组织学生讨论,完成翻译(每大组为单位分工任务,四人小组完成翻译任务)

    3、分析第二段

    ⑴ 学生齐读

    ⑵ 提问:课文从哪几方面写太学生的优越条件?

    ⑶ 通过对比作者得出什么结论?(按原文回答)

    ⑷ 齐读结论句

    五、思考探究

    假若这篇文章是宋濂写给你的,你最想跟他说一句什么话?

    六、温馨提醒

    业精于勤荒于嬉,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是我们每个学生的光荣任务,愿我们不畏艰苦,学有所成。

    【板书设计】

    对比

    幼年抄书之艰 无冻馁之患

    成年叩问之难 无奔走之劳

    自身经历 求师奔走之劳 有专门老师 诸生求学

    住读生活之苦 有丰富藏书

    总括:勤且艰

    篇六:《送东阳马生序》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词语,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3.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明确作者通过现身说法,以自己年轻时代的求学经历启发马生,以达到劝学的目的。

    4.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

    1.复述课文,掌握作者求学的主要经历,理清行文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2.理解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其独特的表达效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习作者克服困难、勤心求学的精神和意志,树立正确的苦乐观,珍惜现有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早日成才。

    教学重点

    1.翻译课文,背诵课文,理解本文作者执著的求学之志和殷殷劝勉之情。

    2.把握寓理于事的写作方法和对比的表现手法,学习形象说理的技巧。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运用现代观念重新审视作品,理解文中作者的求学态度。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五单元前面几篇课文里,我们学习了几种古代不同体裁的文章,如吴均的书信体山水小品文——《与朱元思书》、陶渊明的自传体文章——《五柳先生传》、韩愈的议论性文章——《马说》,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体裁为赠序的文章——《送东阳马生序》,看看作者是怎样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马生勤奋学习的。

    二、作者简介

    宋濂,明初文学家。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人(现渐江义乌人)。他年少时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溍等。元朝至正九年,召他为翰林院编修,因为身老不仕,隐居龙门山著书。明初,征他作江南儒学提举,让他为太子讲经,修《元史》,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与撰写。年老辞官,后因长孙宋慎犯罪,被流放到四川,途中病死。

    他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朱无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刘基称赞他为:当今文章第一。四方学者称他为:太史公。著有《宋学士集》。

    三、题目解说

    1.关于东阳:浙江东阳县。与作者算是同乡(同一个省)。

    2.关于马生,马君则。“生”是长辈对晚辈的称呼。马君则是作者同乡人,在京城太学里读书。作者到京城后,他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过作者,并写了长篇书信作为见面礼,文笔十分畅达。作者和他探讨学问,他语气平和而且神色谦逊。还对作者说他小时候用心学习非常勤奋,这真是个好学的青年。现在他将要回家探望他的亲人,作者因此讲了自己求学的艰辛来勉励他。

    3.关于“序”。这是一种文体,并非“序言”。序分为书序和赠序。

    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

    赠序:始于唐朝,唐宋以来,文人在送别时,常常以诗文相赠,有人把这些诗文集中起来,再作一篇序,就称之为赠序。后来,尽管没有什么诗文,只写一篇送别赠言的文章,也叫赠序,内容多是劝勉、誉扬之词。

    本文就是一篇赠序。

    四、背景介绍

    洪武十一年(1378年),作者告老还乡的第二年,应诏从家乡(义乌)到应天(现江苏南京)去朝见朱元璋时,同乡晚辈马生拜见自己后所写。

    五、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课文朗读

    六、再读课文,抓住重点字词意思,初步理解课文大意。

    七、作业设计。

    (一)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肢体。

    2.合舍生皆被绮绣。

    被通披,穿。

    3.媵人持汤沃灌。灌通盥,盥洗,洗手。

    (二)写出下列加点字的古今含义。

    1.余因得遍观群书。余:古义:我。今义:多出的,剩下的。

    2.录毕,走送之。走:古义:跑。今义:行走。

    3.媵人持汤沃灌。汤:古义:热水。今义: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液。

    4.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假:古义:借。今义:虚伪的,不真实的。

    (三)解释下列点字词的意思。

    1.无从致书以观。致:得到。

    2.弗之怠。怠:放松,松懈。

    3.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硕:大。

    4.俟其欣悦。俟:等待。

    5.缊袍敝衣。缊:旧絮。

    6.礼愈至。至:周到。

    7.腰白玉之环。腰:名作动,腰佩。

    8.媵人持汤沃灌。汤:热水。

    9.尝趋百里外。尝:曾经。

    10.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卒:最终。

    1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假:借。

    12.余因得遍观群书。得:能够。

    13.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益:更加。

    (四)解释虚词“以”字的不同用法:

    1.以衾拥覆(介词,“用”)

    2.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介词,“把”,“拿”)

    3.家贫无以致书以观(连词,表目的,“来”)

    4.以中有足乐者(表原因,“因为”)

    5.补充:生以乡人子谒余(凭借)

    第二课时

    一、熟读课文,探究下列问题。

    1.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本文讲述了作者青少年时期读书求学的经历)

    用一个词语来概括这种经历:艰辛、艰难。

    2.作者求学的主要方式是什么?

    假借和笔录。

    3.从作者借书、抄书、还书这些叙述中,你认为我们该学习他哪些品质或者方法?

    参考意见:1、勤奋好学,不怕吃苦;2、持之以恒;3、诚实守信;4、抄书的读书方法——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4.课文第二段主要从哪些方面写拜师求学的艰辛?

    衣——食——住——行四个方面。

    5.本文在内容上突出使用了什么手法?并举例说明这样写的好处。

    参考意见:对比。如:老师的严厉与自己的谦逊形成对比,用富家子弟的的穿着与自己的贫困形成对比,求学的艰辛与自己的执著形成对比。突出学问、成就必须来自于勤奋刻苦的努力。

    6.第二段的景物描写在文中有何作用?

    极力渲染求学的艰辛。

    7.作者远道求师,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一言”,你如何看待这种从师的方式?

    参考意见:这是一种尊师的表现,但最好能师生平等互动,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学习知识。

    二、总结

    同学们,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朱熹也说得好:业精于勤荒于嬉。趁青春年少,努力学习吧!

    三、作业设计

    创设情境对话。

    A、“我”是宋濂——当“我”少时刻苦求学时,“我”认真地说:……

    当“我”老来功成名就时,“我”感慨地说:……

    B、“我”是老师——当“我”悉心教育宋濂时,“我”严厉地说:……

    当“我”听闻宋濂的成就,“我”欣慰地说:……

    C、“我”是同学——当“我”看到宋濂苦读时,“我”讥讽地说:……

    当“我”听说宋濂做官后,“我”后悔地说:……

    篇七:《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 篇七

    教学目标:

    1、学习古人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 2、掌握文中的一些实词及虚词“以”的用法。3、掌握对比的写作手法。

    过程与方法:利用文中的对比展开讨论,层层剥茧,领会文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古人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

    教学重点:

    文章的内容层次和作者刻苦求学、自大励奋进的精神。

    教学难点:

    正反对比论证的手法。

    教学方法:

    读启发、比较法、感悟法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1、简介作者: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今浙江金华)人。早年家境贫寒,因能刻苦自学,终以文名称世。元末被举荐为翰林院编修,固辞不就。隐居山中,潜心著述。明初应聘到应天(今南京)任江南儒学提举,后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诰一,参与明初礼制重建,受到明达祖朱元璋的器重。后因事牵扯连贬谪四处茂州,客死茂州。作品有《宋学士全集》。

    2、简介序

    序是古文的一种文体,送别时賹之言明序。古人送别时,往往以诗相赠,有时还给这些诗写上一篇序,以介绍有关情况。唐初以后,单独写的临别赠言的文章也叫序,内容多是勉励、劝慰兼抒发自己胸臆,或对某事发表自己的见解叫赠序。本文就是的名士宋濂写给同乡晚辈的一篇赠序。

    3、我国古代文化中刻苦求学的故事

    囊萤映雪:囊萤,以囊盛萤。《晋书·东胤传》:“(胤)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以照书,以认继日焉。”《尚友录》卷四:“孙康,晋京北人,性敏好学,家无油,于冬月尝映雪读书。”

    悬梁刺股:《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太平御览》卷三百六址三引《汉书》:“孙花色品种字文宝,发学,晨夕不休。乃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后为当时大儒。”

    凿壁偷光:又作穿壁引光。《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画荻教子:《宋史欧阳修传》:“(修)四岁而孤。母郑守节自誓,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获画地学书。

    教读新课:

    一、教读1-2自然段

    (一)自主学习

    1、掌握重点词句

    (1)、余幼时即嗜学。嗜:喜欢。

    (2)、无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致:得到。假:借。

    (3)、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游:交往。趋:跑。

    (4)、俟其欣悦,则又请焉。俟:等到。

    (5)、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被:披。腰:腰戴。

    (二)、合作学习:内容理解

    我求学时的有哪些不利因素,我是如何克服的,取得的效果如何?

    讨论明确:

    (1)、致书之难。

    因为家中贫寒,没有钱买书。解决的办法是向藏书人家借,亲自抄写,并且从不超过约定的期限,艰守信用。在抄书过程中,天寒地冻,砚池中的水结成冰,手指都不能伸直,但我依然不敢懈怠。所以,因为我讲信用,所以大家乐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因此有机会博览群书。

    (2)、从师之劳。

    所居之处地名人硕师和他交往,学习中遇到的难题难以得到解答。解决的办法是跑至百里外求师,且对待老师的态度是毕恭毕敬,对老师要察颜观色,等到他休息好了,还要等到他怒气消了,心平气和了,才敢去请教。所以最终结果是“卒获有所闻”。

    (3)、奔走之苦。

    奔走的路途遥远,季节又是寒冬腊月,路又崎岖不平,还有大风大雪,走到目的地后,手和脚被冻裂了而全然不知,四肢都冻僵了,要旅店的人用热水温棉袄覆盖才能暖过来。

    (4)、生活之艰。

    比较点

    同舍生

    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日多食,有鲜肥滋味之享。

    穿

    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

    感受

    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篇八:《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 篇八

    一、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词语,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3、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明确作者通过现身说法,以自己年轻时代的求学经历启发马生,以达到劝学的目的。

    4、背诵课文。

    二、能力目标

    1、复述课文,掌握作者求学的主要经历,理清行文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2、理解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其独特的表达效果。

    三、情感目标

    学习作者克服困难、勤心求学的精神和意志,树立正确的苦乐观,珍惜现有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早日成才。

    四、教学重点

    1、翻译课文,背诵课文,理解本文作者执著的求学之志和殷殷劝勉之情。

    2、把握寓理于事的写作方法和对比的表现手法,学习形象说理的技巧。

    五、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运用现代观念重新审视作品,理解文中作者的求学态度。

    六、教学方法

    诵读法 讨论点拨法 复述法 品读法 延伸拓展法

    第一教时

    一、导入新课

    方法一: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孟子也说:“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板书课文标题)

    方法二:同学们,在五单元前面几篇课文里,我们学习了几种古代不同体裁的文章,如吴均的书信体山水小品文——《与朱元思书》、陶渊明的自传体文章——《五柳先生传》、韩愈的议论性文章——《马说》,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体裁为赠序的文章——《送东阳马生序》,看看作者是怎样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马生勤奋学习的。

    二、作者简介:

    宋濂,明初文学家。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人(现渐江义乌人)。他年少时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溍等。元朝至正九年,召他为翰林院编修,因为身老不仕,隐居龙门山著书。明初,征他作江南儒学提举,让他为太子讲经,修《元史》,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与撰写。年老辞官,后因长孙宋慎犯罪,被流放到四川,途中病死。

    他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朱无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刘基称赞他为:当今文章第一。四方学者称他为:太史公。著有《宋学士集》。

    三、题目解说:

    1、关于东阳:渐江东阳县。 与作者算是同乡(同一个省)。

    2、关于马生,马君则。 “生”是长辈对晚辈的称呼。 马君则是作者同乡人,在京城太学里读书。作者到京城后,他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过作者,并写了长篇书信作为见面礼,文笔十分畅达。和他探讨学问,语气平和而且神色谦逊。还自己对我说他小时候用心学习非常勤奋,这真是个好学的青年。现在他将要回家探望他的亲人,我因此讲了自己求学的艰辛来勉励他。

    3、关于“序”。这是一种文体,并非“序言”。序分为书序和赠序。

    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

    赠序:始于唐朝,唐宋以来,文人在送别时,常常以诗文相赠,有人把这些诗文集中起来,再作一篇序,就称之为赠序。后来,尽管没有什么诗文,只写一篇送别赠言的文章,也叫赠序,内容多是劝勉、誉扬之词。

    本文就是一篇赠序。

    四、背景介绍:

    洪武十一年(1378年),作者告老还乡的第二年,应诏从家乡(义乌)到应天(现江苏南京)去朝见朱元璋时,同乡晚辈马生拜见自己后所写。

    五、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六、再读课文,抓住重点字词意思,初步理解课文大意。

    七、作业设计。

    (一)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支通肢,肢体。

    2、合舍生皆被绮绣。 被通披,穿。

    3、媵人持汤沃灌。 灌通盥,盥洗,洗手。

    (二)写出下列加点字的古今含义。

    1、余因得遍观群书。 余: 古义:我。 今义:多出的,剩下的。

    2、录毕,走送之。 走: 古义:跑。 今义:行走。

    3、媵人持汤沃灌。 汤: 古义:热水。 今义: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液。

    4、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假: 古义:借。 今义:虚伪的,不真实的。

    (三)解释下列点字词的意思。

    1、无从致书以观。 致:得到。

    2、弗之怠。 怠:放松,松懈。

    3、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硕:大。

    4、俟其欣悦。 俟:等待。

    5、缊袍敝衣。 缊:旧絮。

    6、礼愈至。 至:周到。

    7、腰白玉之环。 腰:名作动,腰

    篇九:《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 篇九

    目的要求:

    1、了解作者宋濂和本文的写作背景

    2、积累重点词语及通假字等

    3、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4、感受名人的人格魅力并从中受到熏陶。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第一段具体叙述早年不畏困苦、勤奋学习的经过。

    2、难点:对比手法说明“勤且艰”及主语省略的两种情况。

    教材分析:

    本课是给作者的同乡马君则写的赠言。作者叙述了自己在求学生涯的中的"艰难经历和学习态度,旨在勉励马君则专心学习、刻苦攻读,以其学有所成。

    课时安排:2

    教具准备:U盘

    第一课时

    1、导入:

    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孟子也说:“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板书课文标题。先看一下这个题目是什么意思?送东阳马生序。从题目得知这篇文章的体裁是什么?对是一篇序。序分为赠序和书序两部分。书序是书的序言,而赠序也就是赠言。那么是谁给谁的赠言呢?东阳是现在浙江省的一个地方。马生是姓马的一个后生。也就是宋濂给一个姓马的后生的赠言。“生”不是名字而是长辈对晚辈的一种亲切的称呼。那么宋濂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2、作者简介: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人(浙江义乌县一带),明初著名文学家。生活在元末明初,曾被召为翰林院编修,他借口父母亲年老,辞不就职,专心著述。明初朱元璋重用他,命为江南儒学提举,替太子讲经,并在自己左右顾问。主修《元史》,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与撰写,被称为“国家文臣之首”。年老辞官回乡,不久因长孙宋慎列入胡惟庸党,全家谪往茂州(四川茂汶),中途病死夔kuí州(四川奉节)。生平著述很多,有《宋学士文集》75卷。他的散文成就尤高,立意精深,语言生动畅达。这篇课文是他散文中影响最大的一篇。

    “宋濂、刘基、高启”─明初诗文三大家。

    3、整理字词

    古今异义:

    臭汤走假卒

    古义:香热水跑借最终

    今义:难闻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行走虚伪士兵

    4、深入学习,展示自我:选择你认为能做好的一项来展示自己。

    ①我可以有感情的读一下我喜欢的段落并且不出错。播音员

    ②我可以概述一下文章的主要内容:新闻记者

    ③我可以选择我感触最深的一段并进行批注。文学鉴赏家

    ⑤我选择一个有深度的问题来考考大家。睿智的哲人

    ⑥我可以猜测一下作者的写作意图。善解人意明事理

    ④我可以简单分析一下本文主要的写作手法。写作高手

    ⑦我可以了解到宋濂是一个__________的人。外交专家

    老师相信大家可以做的还有很多。那你就大胆的展示自己吧!

    你能做好其中的哪几项?你想挑战完成哪一项?不要犹豫来试一下。

    我们一起疏通了文意,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文章的具体内容吧。

    问题探究:A、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可引用原文的词语或者句子回答)

    困难:无书、无师、家贫(生活艰苦)

    B、作者为什么能克服种种困难,而“卒获有所闻”?

    依靠精神的力量——以中有足乐者。

    C、作者写自己艰苦求学的经历的目的是什么?

    勉励马生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

    我们的作者宋濂从小刻苦学习,在他的生活中从没有一天离开过书。所以他文章写得很好,做人也非常的有君子风范。下面是我搜集的一个小故事。请大家读一下,来近距离地了解宋濂这个人。

    性格特点:正直坦诚、君子之风。宋濂真是一个通过读书得到真正快乐的人,是一个德高望重的人。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⑵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

    就爱好读书没有办法买到常常藏有书人家抄无从:无由假借:同义

    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⑴。录

    录计算来送还砚台里(墨汁)结成坚硬的冰弯屈伸直不停止抄书以:而,便,就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之:指抄书

    毕,走⑵送之,不敢稍逾约⑶。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

    赶快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都把于是能够广泛地阅读

    群书。既加冠⑷,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⑸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

    各种书籍已经学说担心大师交往求教跑到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⑹。先达德隆望尊⑺,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

    向当地前辈拿着经书请教道德高声望高挤满屋子稍微缓和

    辞色⑻。余立侍(于)左右,援疑质理⑼,俯身倾耳以请⑽;或遇其叱咄

    言辞脸色站着陪伴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下侧着请教有时训斥

    ⑾,色愈恭,礼愈至⑿,不敢出一言以复⒀;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

    周到说解释高兴向他

    复:回答,解释焉:于之

    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⒁,行(于)深山

    愚笨终于获得教益听到了一些东西跟从老师学习的时候书箱拖着鞋子走在

    当:在……的时候之:取独

    巨谷中,穷冬⒂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⒃而不知,至舍⒄,四

    大严冬刮着凛烈的寒风冰裂客店

    支⒅僵劲不能动,媵人⒆持汤⒇沃灌(21),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

    僵硬动弹仆人热水浇洗围裹覆盖住在旅店

    支通肢媵人:指古代陪嫁的人灌通盥寓:名作动

    人(22),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

    那里每天给两顿饭吃新鲜肥美味道好的东西享受同屋住的同学穿着华丽的衣服红缨

    食:给饭吃,动词被通披,穿着绮:丝绸绣:绣花(23)宝饰之帽,腰(24)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25),烨然(26)若神人;

    宝石装饰腰中挂着圈子挂着香袋光彩照耀

    腰:名作动,腰挂

    余则袍敝衣(27)处(于)其间,略无慕艳意⑴。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

    却穿着破旧的衣服生活在他们中间毫无羡慕的心因为我心中足以快乐的事吃的穿的

    足乐者:指读书

    奉不若人也⑵。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如(求学的)勤劳而且艰苦

    奉:供之:取独

    5、小结:

    是啊!勤奋的读书可以增长知识,拓宽视野,可以让我们成为一个有智慧有修养的人,让我们的心灵更美好。我觉得人生就像一座山。很多人不愿努力在山脚下徘徊,可是有很多人努力攀登到了山坡、山腰、山顶之上看到了美丽的风景。虽然最后所有的人还是会会到山脚下,但是我们的人生多了很多美好的回忆,其中的艰辛是我们人生的一笔巨大的财富。所以努力勤奋的读书吧。为了看到山顶更美的风景,为了让自己的人生更加的丰富多彩!今天就上到这里,谢谢同学们再见。课后完成学案上的课后练习。

    第二课时

    1、复习导入

    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每:时常。假借:同义词连用,可译为“借”。时常向藏有书籍的人家去借。

    B、无从致书以观。

    无从:没有办法。致:取得,这时指买到。没有办法买书来看。

    C、益慕圣贤之道。

    道:学说。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

    D弗之怠。

    弗:副词,不。之:代词,指学习。“弗之怠”即弗怠之,否定句式代词宾语前置句。不敢放松学习。

    E、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硕:大。硕师即大师,才学渊博的人。游;交往。又担心没有才学渊博的老师,不能与有名望的人交往。

    F、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俟:等待。欣悦:高兴。请:请教。焉:兼词,“于之”的合音,向他。等先生高兴了,便又向他请教。

    G、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

    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箧:箱子,这里指书箱。曳:拖。屣:鞋子。在我当年从师求学时,背着书箱,拖着鞋子。

    H、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支:通“肢”。僵劲:僵硬。媵人:服役的人。汤:热水。沃灌:浇洗。衾:被子。拥覆:围盖。久而:时间副词,好久,“而”是副词词尾。和:暖和。到了住所,四肢冻僵了不能动弹,服役的人拿来热水(给我)洗手暖脚,用被子(给我)盖上,很久(我)才暖和过来。

    I、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通“披”,穿。绮绣:丝绸做的华丽的衣服。同旅舍的同学们都穿着华丽的衣服。

    J、假诸人而后见也。

    假:借。诸:兼词,“之于”的合音。从别人那里借来后才能看到。

    K、其①将归见其②亲也,余故道为学之①难以告之②。

    其①:代词,指马生。其②:代词,作定语,他的。亲:父母。也:句中停顿中起提示下文的作用。之①:结构助词,的。之②:代词,代马生。在他将要回家探望他的父母时,我特意向他讲述(我当年)求学情况的艰难来勉励

    2、课文简析:

    一、嗜学、力学:

    1、无书借书抄书──读书┐

    2、无师远访先达──求教├艰

    3、求学过程艰苦──有得┘

    二、善学、勤学:

    师:辞色严厉,甚至叱咄

    师生态度对比

    生:色愈恭,礼愈至勤

    同舍生:衣饰华美,饮食鲜肥

    生活情况对比

    作者:緼袍敝衣,日仅再食

    昔日作者:借书抄书,奔走求师,生活艰辛,尊师力学

    学习条件对比

    今日太学生:衣食丰足,学舍宽宏,有问必答,应有尽有

    三、写序目的──篇末点题,交代主旨。

    小结:

    1、本文的启示:

    这篇文章,作者自述少年时得书之难,求师之艰,刻苦攻读,终于有所成就。通过今昔对比,勉励马生珍惜良时,刻苦力学,以期有成。作者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的当然和今天不同,但仍很有启发。“业精于勤荒于嬉”,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是我们每一个学生的光荣任务,专心向学,读书有得,胸中自有真乐。宋濂尊师重道,不畏艰苦,勤于学习、善于学习的精神是值得效法的。

    2、立意深远,结构谨严:

    文章中心是“劝学”,通篇围绕这一重点来写,开头提出“嗜学”,接着叙述“力学”,然后说太学生学习条件之优越,最后归结到学生“善学”,脉胳分明,前后呼应,有力表现了激励太学生学习的中心思想。

    3、句子成分省略:

    省略主语的原因:

    A、文言文里,在不影响语意表达的情况下,往往省略某些句子成分,使语言更加简洁精炼。本文作者自叙经历,省去一些句子的主语,不会发生歧解,所以主语“余”一般省去。(承前省和蒙后省,本文属前种)

    B、文言文里,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不用作主语,凡是现代汉语需要用主语“他”“他们”的地方,在文言文里就只重复用名词,或者省略主语。

    如:(先达)未尝稍降辞色。

    (马生)撰长书以为贽。

    与之论辩,(马生)言和而色夷。

    (马生)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

    译文:

    我小时候就特别喜欢读书。家里贫穷,没有办法买书来读,常常向藏书的人家去借,(借来)就亲书抄写,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天很冷时,砚池里的水结成坚硬的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因此停止。抄写完了,赶快送还借书,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阅读很多书。到了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担心没有才学渊博的老师和名人相交往(请教),曾经跑到百里以外向同乡有名望的前辈拿着书请教。前辈道德、声望高,高人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从来没有把语言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我恭敬地站在他旁边。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请教。有时遇到他人斥责人,(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一句话不敢回答;等到他高兴了,就又请教。所以我虽很笨,终于获得多教益。

    当我去求师的时候,背着书籍,拖着鞋子,在深山大谷中奔走,深冬刮着凛冽的寒风,大雪有几尺深,脚上的皮肤冻裂了不知道。等走到旅舍,四肢冻僵了不能动弹,服侍的人拿来热水(给我)洗手暖脚,拿被子(给我)盖上,过很久才暖和过来。在旅馆里,每天只吃两顿饭,没有鲜美的食物可以享受,一起住在旅馆的同学们,都穿着华美的衣服戴着红缨和宝石装饰的帽子,腰上佩带白玉环,左边佩着刀,右边挂着香袋,闪光耀眼好像仙人。而我却穿着破棉祆旧衣衫生活在他们中间,毫无羡慕的心思。因为我心中有自己的乐趣,不感到吃穿的享受不如别人了。我求学时的勤恳艰辛情况大体如此。

    篇十:《送东阳马生序》优秀教案 篇十

    【创意说明】

    《送东阳马生序》重在叙述自己年轻时求学的艰苦经历,意在勉励马君则专心学习,刻苦攻读,将来能有所成就。文章从容恳切,令人感动。教学中通过设置情景,学习古人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培养学生想像和情感体验的能力,促使学生好学向上。

    【教学步骤】

    一、课前活动

    1、 根据以下论题搜集资料

    ⑴ 宋濂的生平

    ⑵ 宋濂的主要文学创作及代表作品

    ⑶ 和《送东阳马生序》同主题的文章

    2、根据搜集材料的多少和理解程度选择一个论题写成200字的小论文。

    3、教师评改论文,指出优劣。

    4、学生修改小论文。

    二、课堂活动

    1、新课导入:

    ⑴ 导入:由苦难是财富导入。

    ⑵ 文学常识:

    ① 请学生以“ 的宋濂”的句式来介绍宋濂的文学常识。

    ② 教师择要板书,学生笔记。

    明确:可以用诸如:勤奋的宋濂、编修《元史》的宋濂、受到朱元璋器重的宋濂、明初三大家的宋濂、为翰林院编修的宋濂等句式来表达。

    2、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⑴ 教师分发课文重要字词的注释。

    ⑵ 学生根据课下注解和教师提供的素材自说自译课文。

    ⑶ 四人小组在教师巡视引导下直译课文。

    ⑷ 弄清课文的大意,教师明确重要字词注释

    3、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⑴ 教师提问

    ① 文章是如何写出自己学习时的困难条件的?请引用原文的关键词语或者句子回答。

    ② 作者写出了学习时极为艰苦的条件,目的是什么?

    ③ 文章从哪些地方其他学生的优越的条件?写这些人的目的何在?

    ④ 本文写作上的有什么样的特点?

    ⑵ 小组讨论

    ⑶ 课堂讨论

    明确:

    ① 主要体现在借书抄录,为师严厉,衣食粗劣,生活简朴,跋涉艰难等方面。主要语句有: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余则组袍敝衣处其间。未尝稍降辞色。

    ② 作者认为,勤奋和艰苦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这正是学有所成就的根本原因。

    ③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但他们都没有成学,由此可见作者在困苦中能够业有所精,德有所成;而处于优越条件下的人不能有所精,有所成,只能说明其用心不专。

    ④ 本文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有些地方适当地加以渲染和描绘,使文章增添了文采,文章还运用对比所揭示出的道理。用切身经历使人感到亲切真诚。

    三、情境练习

    1、教师介绍情境练习的要求:

    ⑴ 调动学生已有经验,紧密结合课文的解读。

    ⑵ 进行情感体验,深入到人物的内心去。

    ⑶ 动口、动眼、动手、动脑,进行活动。

    ⑷ 形式:

    ① 一定要紧密结合课文的内容。

    ② 都以第一人称进行,可以加入合理的想像。

    ③ 六组练习中任选其二。

    ④ 可以说(每个练习不少于2分钟),也可以写(每个练习不少于200字),还可以表演(每个练习不超过3分钟)。

    2、教师出示情境话题:

    ⑴ “我”是宋濂──当“我”少时刻苦求学时,“我”认真地说:……

    当“我”老来功成名就时,“我”感慨地说:……

    ⑵ “我”是老师──当“我”悉心教育宋濂时,“我”严厉地说:……

    当“我”听闻宋濂的成就,“我”欣慰地说:……

    ⑶ “我”是同学──当“我”看到宋濂苦读时,“我”讥讽地说:……

    当“我”听说宋濂做官后,“我”后悔地说:……

    3、课堂展示,教师点评,提示学生学宋濂艰苦、勤奋的学习精神和坚忍不拔的学习态度。

    四、课堂漫谈

    1、教师组织

    2、学生课堂讨论漫谈:作者家贫嗜学,乐而忘忧,敬重师长,谈谈你怎么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的方式?

    3、教师小结

    五、课后活动

    逆向思维:宋濂求学过程中的方法和态度有没有什么值得商榷的地方?请你说一说。

    【资料平台】

    课文的文学常识:

    [加冠] 冠:帽子。加冠,戴上帽子,表成年。古时男子20岁行冠礼。

    [先达] 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达,本义“通”,用指人时,表示道德学问修养高或地位显赫。

    [廪稍] 官家给的粮食。廪,米仓,也指官方供给:稍公家给予的粮食。

    [太学] 中国古代的大学。西周已有太学之名。《大戴记·保傅》:“帝入太学,承师问道。”魏晋到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国子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但均为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

    [县官] 指朝廷、官府。《盐铁论·水旱》:“今县官铸农器,使民务本,不营于末,则无饥寒之累,盐铁何害而罢?”

    [司业] 官名,隋以后国子监设“司业”,为监内副长官。掌儒学训导之政。

    [博士] 中国古时的学官名,战国时始设。《史记·循吏列传》:“公仪休者,鲁博士也,以高第为鲁相。”秦代六经、诸事、术数、方技等皆立博士。汉初为太常属官,常古今史事侍问及书籍典守。为学术顾问官性质,既各司其专门之学,又参与政事讨论,并出外巡行视察。汉武帝时罢黜百家,设五经博士,此后博士专掌儒家经学传授。


    《送东阳马生序》优秀教案【10篇】》由:科普读物整理
    链接地址:http://www.gjknj.com/special/35477.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 下一篇:学生家长评语【通用9篇】
  • 推荐专题

    最近更新